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2023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1案例分析: 加州大学聘走浙江大学下岗博士(教材P83案例)1.你认为郭某被辞退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答: 郭某被C医院辞退的因素并不是医院所说的科室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 而是由于C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所导致的。
从表面上看, 郭某是由于他不愿与科室的不正之风同流合污, 而遭到了科室的打击报复。
而医院的领导也只是听一面之辞, 不去了解真实的情况, 最后导致了郭某被医院辞退。
他的考核表中, “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责任能力”、“劳动纪律”、“结协作”等项评分均为最低分, 特别是“团结协作”的分数最低。
但从案例中所举的事实来看, 当科室里人人都为了钱滥用药物时, 只有郭某不愿这样做, 并把情况报告了上级;另因科主任的因素发生了一起医疗纠纷, 导致脑外科一个月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科主任认为是郭某向病人透露了病历资料等情况都表白, 郭某所在科室在科主任的领导下, 没有起码的医德, 业务水平除郭某外也比较低, 一切向钱看, 不顾病人的安危。
郭某看不惯这一切, 也不愿同流合污, 并且他的个性较强, 所以科室认为他不“团结协作”, “职业道德”、“劳动纪律”都有问题, 遭到了打击报复。
而事实上是由于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很不完善, 以错误的环境为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还很滞后, 所导致的。
就“履行岗位责任能力”这一点来看, 科室完全不实事求是。
郭某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
郭某是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 在当时也是唯一的一位脑外科博士。
在攻读博士期间, 他还获得了研究生的最高奖学金, 说明他在读书期间成绩是非常优异的。
在C医院工作的两年多时间, 他研究的课题都是国内外首创,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此外, 他长期担任B大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勤恳, 也历来没有出过医疗事故, 后来郭某不久被美国的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聘用, 可以看出, 郭某并不像吴院长所说的业务能力一般, 吴院长对他的情况并不很清楚, 但由于落后的人才管理观念, 根据科室的反映和评价, 医院把郭某辞退了。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祔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
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
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千古不变的信条。
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
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
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事臣如礼”。
对臣下提出地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
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
唐太宗的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太宗本人也成国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
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
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
三国时期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
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视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任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
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
刘邵还提出,有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职。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
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第二,礼法并重,德治仁政。
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下海、经液晶、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
我国传统用人之术与激励理论
我国传统用人之术与激励理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用人之术和激励理论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智慧和经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成为了我国独特的用人之道。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我国传统用人之术与激励理论:诚信与忠诚、贤才与任用、德楷与激励、仁爱与关怀。
诚信与忠诚是我国传统用人之术的根基。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与忠诚是道德的基石。
用人之术第一要素就是要求人具有诚信和忠诚,这是因为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如果员工缺乏诚信和忠诚,无法保证员工与企业的合作。
因此,用人之术中首先要求员工具备诚信和忠诚的品质,才能让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贤才与任用是我国传统用人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人的能力、品德和才干。
因此,在用人之术中,首要考虑的是员工是否具备贤才的特质。
通过选拔贤才,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同时,任用贤才也是尊重员工的一种体现,能够让每个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力。
德楷与激励是我国传统用人之术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人的德行和道德修养。
在用人之术中,企业要注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员工做出更优秀的业绩。
而激励的核心在于德楷,也就是要以积极正面的方式鼓励员工,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优良习惯。
只有德楷与激励相结合,企业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仁爱与关怀是我国传统用人之术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亲情和人际关系。
在用人之术中,企业要注重关怀员工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通过关怀和关爱,企业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同时,仁爱与关怀也可以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团结协力的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用人之术与激励理论在培养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怀员工的需求和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智慧和经验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用人和激励工作,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摘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如何用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用人的重要,在发掘人才的智慧,调动人才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用人艺术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关键字:中国传统;用人艺术;用人之道;人才“功以才成,业以人广。
”。
人才是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如何吸收并使用好人才资源是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工作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探讨治国理政之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用人思想与用人经验。
1 人才的辨识――知人用人,辨识有方“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为治以知人为先。
任用人才要以识别人才为基础条件,这是用人的根本,如何正确的识别人才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总结了大量识人辨人的方法,为统治者识别良才提供了借鉴。
(一)听言观行,知人良法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总是可知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某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表象看本质,总可以正确认识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一系列识人之法,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
如孔子的听观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庄子的“九征法”,都强调从一个人言行来判断他的德行,以此来彰显其内心的性格特点,将言行作为判断人才的最基本标准。
清朝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识别人才,拥有一套独特的识人方法,曾国藩运用其独特的识人方法,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发现了刘铭传这位大将之才。
同时,曾国藩吐尽毕生心血,总结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编写了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名著――《冰鉴》。
对后世识人鉴人具有极强的启迪性与实用性。
(二)广其听民,野无遗贤“人君之所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也”。
浅议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给当代启示
浅议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给当代启示[摘要]用人,不仅关乎治国理政的能力,还关乎天下人心的安定,受到历代执政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人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当代珍重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用人制度;启示用人是体现国家权力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人的大问题,也是事关政权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根本问题,历代执政者都非常重视,先后制定出许多用人制度,以期用人得当。
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人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当代珍重和借鉴。
一、考试为主,多途并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相继从世卿世禄制,过渡到官僚制。
从官僚政治上看,官员以任期制取代世袭,需要新人的引进。
用人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用人途径: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
隋唐实行开科取士,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方式,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制度方式。
科举制度的实行。
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
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
在以考试为主的官吏选拔方式外,其他制度如荐举、学校、军功、胥吏等仍然在各个朝代的用人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元代选官中就较为重视吏员的选拔,吏员从事具体工作,熟悉各类行政事务,由吏转官,甚至升迁为大官的也比较常见。
明清虽然对低级办事人员积累资历进入官员行列的制度规定较为严格,但由吏员而升为县官的也不少见。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古人认为政治的意义就是端正,特别是在高位的人,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政令的畅通和百姓的认可。
所谓“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服我公,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
此外,从官僚组织运作的视角看。
官员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会造成权威的积累性流失,因为只要理性的官员拥有决定选择的权力,他们就会使用该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避免或减少这种流失。
则需要官员的道德自律和个人忠诚感。
电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 1案例分析:加州大学聘走浙江大学下岗博士(教材 P83 案例)1、你认为郭某被辞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你如何评价 C 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答:3、你对完善 C 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有何良策?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 2理论联系实际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
一、个人讨论提纲二、小组讨论结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 3结合所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撰写一篇专业论文,题目如下(自选其一,也可以自拟题目。
但是,所选论文题目须结合第十章至第十三章的理论)1、公共部门实施有效激励的途径 2、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P2893、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P2574、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P231-2355、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选论文题目,撰写一篇不低于 2000 字的论文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 4(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至少一个正确答案)1、()属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部环境的组成部分。
P67A、经济与技术环境 B、市场体制 C、宏观的人力群体生态环境 D、政治制度2、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
P140A、调任 B、轮岗 C、挂职锻炼 D、转任3、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高层次的需要。
P287A、尊重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社交需要 D、安全需要4、薪酬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包括()。
P334A、补偿功能 B、激励功能 C、廉政功能 D、调节功能5、一般来说,公共部门监控的对象是()中从事公职的人员。
P356A、国家机关 B、政党 C、国有企业 D、第三部门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
()P123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监控与约束是互为补充,约束是手段(目的),监控是目的(手段)。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领导活动的艺术化中国传统用人之术
德才兼备是中国传统用人原则的核心,强调选拔人才时既要注重品德,也要考虑才能。
详细描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德指的是个人的品德、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才则是指 个人的才能、技能和才华。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应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既要注重人才的品德修养,也要重视 其才能和专业技能。
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 个性、兴趣和能力,制定 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充分 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师德为先
在教师选拔和评价时,应 注重师德和教学能力的双 重标准,既强调专业素养 ,又注重道德品质。
团队协作
教育机构内部应加强教师 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 良好的教学团队,共同提 高教育质量。
06
CATALOGUE
凝聚力
通过团队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团队的 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作关系。
04
CATALOGUE
中国传统用人智慧
领导魅力
领导魅力
指领导者所具备的独特的个人 特质和吸引力,能够影响和激 励员工,推动团队朝着共同目
标前进。
诚信与正直
领导者应具备高度的诚信和正 直品质,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 重,树立良好的榜样。
市场洞察
领导者应具备敏锐的市场洞 察力,能够预测市场趋势和 变化,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 划。
目标设定
领导者应根据组织的发展战 略和市场环境,设定明确、 可行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 实施计划。
人才培养
领导者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团 队建设,通过培训和发展员 工的潜力,提升团队的综合 素质和竞争力。
05
CATALOGUE
量才录用
总结词
量才录用是指根据人才的才能和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务和工作任务。
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艺术探析
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艺术探析【摘要】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经济繁荣的保证,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古人的成就功业之举,选人用人之道,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值得今天的各级领导和人才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选人用人艺术启示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经济繁荣的保证,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得人才者得天下,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
但究竟如何把人才选准用好,这却是值得各级领导和人才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
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成功之举,积极从中吸取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努力把选人用人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一、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史记·高祖本纪》一书中,司马迁在记述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的一段自我表述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于谈到军营中决策之定计,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战争的胜利,我比不上张良;安定国家,抚慰百姓,供应粮饷,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得到天下的真正原因啊!”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汉高祖刘邦智勇不如项羽,兵力不及项羽,但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为什么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巩固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究其原因所在,就是因为刘邦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善于任用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杰出人才的结果。
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正反对比,何其鲜明!选贤任能者得天下,嫉贤妒能者失天下。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浅谈用人艺术
浅谈用人艺术摘要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对管理而言,人才永远是主体,而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用人,在市场经济倍受关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用人艺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永远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关键词管理人才用人艺术人性化1 引言俗话说“千年的寺易见,百年的店难寻”,这句话蕴涵着一个发人深思的管理问题,而众多大型企业高薪引进人才甚至聘请外籍专家也无疑说明了人才的重要,不单是水电施工企业乃至其他行业,人才流失的现象不胜枚举,企业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培养了人才,可仍然无法摆脱人才流失的困境,这无疑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人是惟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古往今来,无论是成功的治国之道,还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无不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
从商业角度考虑,用人的成本应该是最低、最值得投入的成本,而施工企业的人工费占一个项目总投资或一个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则更少,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既然人才优势是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那么,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发挥人才优势已成为每个管理者必须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用人艺术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用人艺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也因行业而不同,但人性化的管理是永远值得推崇的,也必将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竞争的软优势。
本人是从事技术工作的,也参与了诸多项目的管理,接触了诸多管理层、部门以及各种各样的员工,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人的管理,毕竟人才是一种不可替代、最具潜力的资源,这使我时常陷入思考,虽然我以下的观点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但我只想说明一个主题:用人艺术永远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2 观点一、用人所长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所长,他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很多缺点和短处,而缺点和短处几乎是很难改变的,这也是为何有“江山易改,秉性难易”之说,问题的关键是管理者可以设法让缺点和短处不发挥作用,从而让长处发挥到极致。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爱护、使用、积聚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选用人才方面的内容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人才是国家之本。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都离不开人才。
历史上由于知人善任,拥有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乏其人。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起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文武人才,最后夺取了天下。
而项羽不善于用人,最后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自古以来,凡是失去帝王之业,甚至招致灭顶之灾的,都无不与用人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
在历史的兴亡轨迹中,虽然朝代的更替兴亡,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特殊因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因为用人不当,重用小人所致。
可见选拔任用人才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不妨向古人学习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艺术。
一、识才1.广辟识人之道,多渠道发现人才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一个政治家,只有求贤若渴的精神,有任人唯贤的路线,有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胸怀还不够,还要有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即懂得识人之道。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许多事物貌相异,理相通。
聪明的帝王可以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上看出他其他方面的才能,比如齐威王从邹忌论琴理上看出他是高超的治国之才,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国相。
而邹忌也没有辜负齐威王的期望,很快就使弱小的齐国重新振兴起来。
古代帝王的识人之道可谓是花样多多。
如在别人眼里,范蠡是个疯子,在文种眼里则是个不可多得的大贤;项梁可以从一件小事上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曹操可以用谈话的方式考察出一个人有才没才。
唐太宗对手下每一个大臣的个性特点和长短之处了如指掌。
最可佩服的是裴行俭。
他能识人于未发达之前,其识人之道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
王遂和苏味道还都不出名的时候,裴行俭一见到二人,就对他们说:“二位今后将先后担任掌管选拔管理官吏的职务,我有一个年纪还小的儿子,希望托付给你们。
领导科学艺术:中国传统社会的用人之术
第三,繁使之而观其能。“繁”在这里就是加大工作量的意思。繁杂、繁复的工作往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才能。有着特殊才能的人总是能够在相同的时限内完成一般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量。例如,一个组织的后勤工作,就是项繁杂的工作。诸亮六出书山北伐中原,曾令李严负责后勤粮草供应。但李这繁复的工作中没有能经受住考验,不但粮草没有及时运到,导致诸葛亮被迫退军,而且还在后主刘禅面前散布谣言。诸葛亮大怒,与群臣一起上表刘禅罢免了李严的职务。与李严相反,萧何却能在楚汉之争中,帮助刘邦“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萧何的杰出才能由此被刘邦所确认,最后被任命为相国。
为“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这一原理提供最好范例的当属与西楚霸王争天下的刘邦。
【案例】“竖子”刘邦为什么能够夺得天下?
传统文化中领导识人用人的方法
传统文化中领导识人用人的方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
然而,在传统文化中,领导者的识人用人方法却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领导者所采用的识人用人方法,并解析其背后的原理。
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人才被视为一种稀缺而宝贵的资源。
领导者重视培养和发展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力量。
因此,领导者在识人用人方面有着独到的方法。
头部重要传统文化中的领导者注重头部的特征。
他们认为,头部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
通过观察头部的形态、线条以及发丝情况,领导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能力。
例如,头顶高而圆润的人通常被认为悟性高、具有智慧;额头宽阔的人常被视为聪明才智过人。
面部相貌面部相貌也是传统文化中领导者用于识人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文化中认为,五官的形态和面部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例如,眼睛明亮有神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有好运气的;鼻子高挺的人被视为具有决断力和领导能力。
脸部神色与情绪领导者在传统文化中还会关注脸部的神色与情绪。
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的脸色可以反映其内在的情绪状态,进而揭示其性格特点。
例如,面色红润的人被视为健康和有朝气;面色苍白的人被认为可能缺乏自信和果断性。
言谈举止传统文化中的领导者也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其品学修养和能力。
言谈间的举止和表达方式被认为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例如,用词得体、谈吐大方的人往往被视为有教养和品质高尚。
参考先贤智慧在传统文化中,领导者会以先贤智慧作为识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先贤智慧以其千百年来的积累和智慧,为领导者提供了识人用人的宝贵经验。
例如,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告诫领导者要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其品德和才能;宋代王安石的“识人者善赋官则先察其廉否”教导领导者要注重观察一个人的廉洁程度。
结论传统文化中领导者识人用人的方法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
通过观察头部特征、面部相貌、脸部神色与情绪以及言谈举止,领导者可以获得对一个人能力、性格和品质的初步了解。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作者:朱春雨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摘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如何用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用人的重要,在发掘人才的智慧,调动人才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用人艺术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关键字:中国传统;用人艺术;用人之道;人才“功以才成,业以人广。
”。
人才是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如何吸收并使用好人才资源是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工作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探讨治国理政之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用人思想与用人经验。
1 人才的辨识——知人用人,辨识有方“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为治以知人为先。
任用人才要以识别人才为基础条件,这是用人的根本,如何正确的识别人才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总结了大量识人辨人的方法,为统治者识别良才提供了借鉴。
(一)听言观行,知人良法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总是可知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某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表象看本质,总可以正确认识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一系列识人之法,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
如孔子的听观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庄子的“九征法”,都强调从一个人言行来判断他的德行,以此来彰显其内心的性格特点,将言行作为判断人才的最基本标准。
清朝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识别人才,拥有一套独特的识人方法,曾国藩运用其独特的识人方法,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发现了刘铭传这位大将之才。
同时,曾国藩吐尽毕生心血,总结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编写了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名著——《冰鉴》。
对后世识人鉴人具有极强的启迪性与实用性。
(二)广其听民,野无遗贤“人君之所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也”。
我国传统用人之术与激励理论
因人制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因人制宜:根据员工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管理
应用实践: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管理
激励理论: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 度
案例分析:分析因人制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如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实践
传统用人之术:注重道德修养、忠 诚度、人际关系等
融合趋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 重员工全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激励理论:注重目标管理、绩 效评估、薪酬激励等
未来发展:传统用人之术与现代激 励理论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未来人才管理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用人之术与现代激励理论的结 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传统用人之术与现 代激励理论的未来 发展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我国传统用人之术
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我国传统用人之术的核 心理念
才:才能,包括知识、技能、智慧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德:道德品质,包括忠诚、诚信、 仁爱等
德才兼备:选拔人才的标准,强调 道德品质和才能的统一
Part Five 传统用人之术与现代激
励理论的应用实践
德才兼备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德才兼备:强调品德和才能并重,注重员工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
应用实践:在企业管理中,德才兼备的员工更容易获得晋升和重用
激励理论:通过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实践案例:介绍一些企业如何将德才兼备和激励理论应用于实际管理中,并取得良好效 果
浅谈用人艺术
浅谈用人艺术从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直至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正在酝酿一场变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市场在中国已经初露端倪。
随着TCL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吴士宏担任属下公司总经理的新闻被媒体"炒作"之后,广东华帝集团也提出"只要你干得比我好",就出高薪聘请当职业经理人。
尤其当国内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时候,中国的各种人员队伍能早日庞大、成熟起来已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说,未来中国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
但到底什么样的管理人员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呢?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人队伍?这些人自身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人员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社会阶层,他是指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部门)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
他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职业管理者,可以说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保姆”,他们不但拥有非常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忠诚。
管理人员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市场来选择及评价的。
所以,管理人员应该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修行,注重业绩的提高和市场的评价,即职业经理人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和竞争的冲动,坚忍不拔、自信果断和强烈的事业心,能通过事物表面看出本质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在知识方面,管理人员要具备硬知识、软知识和社会知识(硬知识指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比如工程技术等等;软知识指经营管理决策知识;社会知识则指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
一、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企业要有极高的忠诚度。
为什么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呢?清华大学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谈到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时,讲过曾经在他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有一个董事长到北京来开会请我吃饭,结果刚坐下来董事长有事要走,就让自己的副老总陪我吃饭,我看着买单,算了2300元,结果这个副老总告诉那个服务员:给开9700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人才,是人类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财富。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经济的腾飞需要有两个飞轮:科技和管理,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
然而,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我国古代老子说过,成才不难,用其才则难。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常听到人们抱怨没有人才。
抱怨者一方面片面地强调缺乏人才,提倡大力开发人才、培养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对人才的客观存在视而不见,忽视使用人才的艺术,以为用人只是一个相机行事的、带有极大随机性的行为,无章法可循,说不上什么艺术,这实质上市如何发现、使用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对用人艺术的一半性质和特点作一些研究。
一、用人艺术的概念:使用人才也有艺术可言吗?回答是肯定的。
通观古今中外历史,大凡成就一番伟业的执政者及其政权的辅佐者,无一不把解决好如何用人的问题放在其议事日程的首位,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怎样与敌国争霸天下。
对此,《墨子、尚贤篇》明确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这就是说,识贤才、用贤才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和国祚的长短,与贤才的多少是正比例的关系,贤才多,国运兴,贤人少,国运衰。
如此说来,识人和用人就是重要的客观存在的一门艺术。
二、传统用人观的基本内容:1、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2、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暇。
(“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十步之内,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3、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4、考察贤能之法:远使之而观其忠;近用之而观其敬;繁使之而观其能;猝问之而观其智;急期之而观其信;5、将能而君不御。
6、善用人者不恃人。
7、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8、人人可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用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三、领导者在下属面前的行为要求:1、修身养德,明志致远。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观点:圣人,德才皆备;愚人,无德无才;德胜于才为君子;才胜过德为小人。
)3、公生明,廉生威。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威,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不贵无欲,而贵无私。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孔子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魏征的“十思”: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恩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6、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致乱之源也。
7、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8、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
四、曾国藩用人与领导艺术1、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
2、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
3、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4、倚人而起,不着痕迹。
5、.功归于上,己能安享。
6、英雄要屈身。
7、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8、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9、用人三素养:诚意、智慧、度量。
10、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
11、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12、立身之道在于立心,欲为天下大事,须有容纳天下之心。
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
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
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里的“疑”,是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有疑心。
大概意思是: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对感觉不错的认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有疑虑。
还可以解释为:怀疑人就不要用人,用了人就不要对人不放心。
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一切的一切不是说起来这么容易。
一般来讲,企业也好,事业也好,关键是用好人。
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要根据需要、带着问题招才、识才、用才。
做一些调查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诸多人的实践鉴别是必要的,安排一些考验也是对的,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对人才的正确使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才来之不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发现人才,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开辟另一片天地。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
德,是指人的品德,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概括了这个方面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重要。
“君子欲以义,小人欲以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标准。
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最高境界,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参差不齐。
一句话,还是要因才使用。
蒙牛老总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资源,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人本管理,人才竞争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人事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应当明白的道理。
企业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是最为重要的。
有位大企业的老总在谈到用人时说:“信任是我用人的第一标准。
”这句话很有见地。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你选择了他,便不应怀疑,不应处处不放心。
既然你怀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
用而怀疑,实际上是最失策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不要绝对化。
人是多面体的、多棱角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一般人很难用立体的、透视、多方位的眼光分辩,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
如对“可疑”之人,到底了解多少,判断是不是准确,可疑程度如何,有时候连自己也没有把握。
一次、两次交道说明不了问题,短时间说明不了问题。
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对周围人的判断要兼容并蓄。
人常说,大多数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用人时,要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
当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有出入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要固执己见,不妨再观察观察、再考验考验,再下结论。
对人的判断准确与否,使用是否适宜,有时关系重大。
第三,在对人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有些事还要人干或者是人要找事干,常常是没有合适的,就不得不用不太合适的,因此不能拘泥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换句话说,在特殊情况下,“疑人”还是要用,用人还是要“疑”。
可把事分为大小轻重缓急,因人事宜。
第四,对人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
事物都在变化中,人也在不断变化。
阅历短,经验少,知识有局限性,一时事情没有干好,或者犯了错误,有了过失,就要宽宏大量,允许人犯错误并给人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抓住一点不放。
此外,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的人向坏的方面变化,不能放松警惕。
第五,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得饶人时且饶人。
人都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正如有的人一时为了“吃饭”或摆脱一时困境,偷了个“馒头”或贪污了“几块钱”,干了些“不冒烟”事,只要知错改错就可以,没有必要抓住辫子不放。
“大人有大量”。
孔圣人周游列国时忍渴不喝盗泉之水,但却耐不住饥饿饱餐偷来之鸡,给后人留下笑柄。
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