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生平

合集下载

文档:张衡简介

文档:张衡简介

张衡简介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

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

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

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太学。

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

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

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

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为人们广为流传,他画的画也很出色。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

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强自己这一派的势力。

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他很喜爱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

《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著名的天文学张衡,欢迎阅读!著名的天文学张衡介绍: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著名的天文学张衡的生平: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张衡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

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

安帝永初二年(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

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

元初二年(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汉朝的时候,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好像一个鸡蛋壳,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看法虽然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有进步之处。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制成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

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

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

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

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2500颗。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他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天周的1/736,即29′24″,同太阳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径分别是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见张衡的测量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

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由暗视明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

张衡生平

张衡生平

张衡生平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于我国河南南阳西鄂。

幼年时,家境比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艰苦的生活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他从小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喜欢独立思考,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被这些经书束缚住思想。

他不满足于只读经卷典籍,认为参观游览可以增长知识、见闻。

他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见闻对照起来学习。

为了获取更广博的学识,公元95年,17岁的张衡开始离家外游,踏上了求师问业的旅途。

游学期间张衡先到了汉朝故都,时称西京的长安。

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考察山川地势,谙习风土人情。

后来,他来到当时的都城洛阳,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

张衡在这所学校里,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各家各派著作,学问大有长进。

人们称他“通五经、贯六艺”,认为他比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太学生们高明多了。

从洛阳游学归来后,张衡应邀在南阳郡守鲍德手下做了几年主簿。

公元108年,鲍德调任京师,在他的推荐提携之下,两年后,张衡也被召入京城担任郎中,后来担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工作。

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从《太玄经》中开始接触数学和天文学,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以后的二十余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自然科学,潜心钻研天文历算,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实的天文遗产。

张衡最先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到地球的阴影里的缘故;他还首先指出了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后反射所形成的;他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解释了冬天昼短夜长和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

张衡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灵宪》一书。

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多颗恒星,并且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

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宇宙无限的思想。

此外他还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论点。

张衡在天文学上重大贡献之一是他发展了浑天说,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演示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2018-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范文word版 (3页)

2018-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诗人的生平事迹3篇

诗人的生平事迹3篇

诗人的生平事迹3篇诗人的生平事迹篇1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诞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

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

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困。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著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

他兴趣很广泛,经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黄昏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闪耀,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奇妙了。

于是张衡依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悄悄地对着天象图认真观看着夜空。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看着、记录着、思索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布满了五颜六色的梦想。

后来,他最终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精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南开学校是一所国内著名的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

学校里的课业负担很中,常有考试,考得不好就被淘汰或留级,而且学费也很贵。

生活是这样的艰难困难,可是他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始终却非常坚韧。

他入学后,住宿在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即起床、跑步,保持着在沈阳上小学时熬炼身体的习惯。

起初,他英文根底比拟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

到其次年,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

后来,就能看很多英文原著了。

他的国文成绩特殊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文思灵敏,提笔作文,一气呵成。

1916年学校进行的作文竞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笔算速赛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

代数得总分值。

心算比别人笔算还快。

除了课堂学习,他在课外还读了很多书报,尤其是喜爱读孙中山先生革命派办的《民权报》、《民生报》,以及当时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

张衡简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

张衡简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

张衡简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由yjbysXX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简介

张衡简介

张衡简介张衡(78~139),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

出身望族,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在洛阳任郎中,元初元年(114)迁升尚书侍郎。

元初二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

在天文学,中国古代宇宙论中的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汉代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有三家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张衡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并认为蛋壳之外的宇宙是无限的,在天地未分之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由地溢出之气化为星。

这些关于宇宙起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正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确解释月食成因是月球进入地影而造成的)。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天球仪)和计时漏壶结合起来,制成漏水转浑天仪,用来演示星空变化,说明浑天说。

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

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

在地震学,重视观测实践,亲自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检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

(但先进出土的候风地动仪并不是张衡所制作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照图像仿制的在汶川、玉树等地地震时龙头嘴里的珠子并没有掉落,据说司南也是仿制的)在地理学,绘制有完整的地形图,并制造出“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等。

在气象学,制造出“候风仪”预测风力、风向,比西方风信鸡早1000多年。

在机械学,制成能飞行数里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还制造出土圭(日影器),亲自测定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

观测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2 500颗。

主张历法改革应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根据,有力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的以图谶之学来附会历法的做法。

还制造出瑞轮荚,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

张 衡

张 衡

张衡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

张衡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时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公元114年迁尚书郎。

次年,迁太史令。

公元133年升为侍中。

张衡一生多才多艺,成就涉及许多领域。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

这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国外一些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用来指示风向)早1000多年。

在文学方面,他留有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

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

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篇1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 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

张衡

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精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

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

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北极星现在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

因此,看起来它总在北方天空。

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

其实,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

它离我们是300多光年。

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也叫小熊座α星。

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

在星座图形上,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

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的生平和成就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科学家。

17岁离家,先后到长安、洛阳,拒绝官僚贵族召请,在太学日夜攻读,博览群书。

28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

29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

《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写成的。

34岁为郎中,后又作过尚书郎。

太史令、侍中、河间相一类的官。

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几次,历时数年,掌管天象观测。

写有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和《算罔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

他用肉眼观测星星,制成星图。

当时他观察到星星有2500多颗(现代天文学用肉眼能看到3000颗左右)。

汉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他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

任侍中期间,遭受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情述志。

59岁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之年,“郡中大治,称为政理”。

以后又征召为尚书,不久即去世,终年62岁。

有《张河间集》存世。

张衡勤敏朴实。

崔瑗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体性温良,仁爱笃密,与世无伤”。

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里说他是“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

《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

他的诗歌以《四愁诗》成就最高。

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道”,但都有障碍,而不能致。

以一种情诗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怀抱。

它是一首七言诗。

在它以前,《诗经》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

汉代韵文七言句逐渐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当以这首诗为最早。

他也研究过地理学,绘出一幅地形图,流传好几百年。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图记》卷四里又把他列为后汉时期六大名画家之一。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张衡(78–139),字政孝,号衡山,汉族,东汉末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曾任官至太常博士,为东汉末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

张衡少年时期就已经非常聪明,深受家人和老师的器重,他从小就对诗词文学非常熟悉,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12岁时就受到当时的政治家和文化家们的赞赏,被誉为“少年奇才”。

张衡少年时期受到政治家和文化家的赞赏,在他十六岁时,就担任了公元前139年的洛阳太守。

他在任期间,把洛阳变成了一个文明的城市,把洛阳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非常热衷于历史学,在历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撰写了《汉书》,并创作了《张衡集》,收集了当时的历史文献和史料,把他们编纂成一部历史著作。

他还是当时天文学的研究者,发表了《天文记》,收集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把它们编纂成一部天文著作。

张衡的著作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著作被誉为“张衡学派”,被后世学者称为“衡山学派”。

他在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

张衡传知识点

张衡传知识点

张衡传知识点张衡(78-139年),字衡山,汉朝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是我国古代科学与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著作《南宋问策》成为汉代科技典籍之一。

本文将介绍张衡的主要事迹和他的科学成就。

一、生平简介张衡出生在今湖南宜章,他的父亲是东汉将领张质。

年轻时,张衡投身于文学和音乐的创作,并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他以才华横溢、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二、天文学成就1. 发明浑仪浑仪是张衡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浑仪由一个天球和一个地球仪组成,用于测量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

张衡通过研究浑仪,发现了地理纬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形状等。

2. 提出地动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中最早提出地动说的人之一。

他认为地球是圆形,并且可以自转。

这一理论在当时是颠覆性的,与当时的观点相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动说的正确性,这也为后来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气象学成就1. 发明地动仪地动仪是张衡另一个重要的发明。

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发生和方位,并用来预测灾害的发生。

张衡的地动仪使用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灵敏的探测器,对地震的检测精度非常高。

2. 《京氏镜》的编纂《京氏镜》是张衡编纂的一本气象学专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学、气象学以及地震学等多个领域。

这本书对后世气象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文学和音乐成就张衡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琴曲赋》被誉为古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诗集《京华赋》也备受赞誉。

他在古代文学和音乐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五、哲学思想张衡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南宋问策》中。

这本书是张衡对社会状况和政治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他对道德、人性和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结语张衡是我国古代科学与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天文学、气象学以及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科学家的故事 东汉天⽂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物,在天⽂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贡献,⼩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东汉天⽂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年⽂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天⽂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个半圆形的罩⼦,⼤地像⼀个倒着的盘⼦。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星⾠会转⼊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定形状,⽽是⽆边⽆际的充满⽓体的空间,⽇、⽉、星⾠都飘浮在⽓体中。

张衡根据⾃⼰对天体运⾏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较符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个能够精确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震⽅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12岁开始研究相对论 雅各布·巴内特(Jacob Barnett)喜欢坐在起居室的⼀⾓,在⼀块⽩板和落地窗前涂涂画画,那些涂画并不是⼀个12岁男孩的幻想,⽽是围绕现代物理学中许多难题的演算。

记者、著名物理学教授蜂拥⽽⾄,⼈们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但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电⼦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程。

张衡

张衡

张衡墓地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
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 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 一个周围平坦、中间略 高的台地上。墓园面积 12000多平方米,墓室 封土高8米,周长79米, 在高大的古墓周围遍植 松柏。墓前的明、清石 碑加盖了碑楼。并于墓 前立方碑1座
碑文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撰写称颂张衡——“如此全
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 令人景仰!”
墓北读书台遗址,亦重新建台立碑。张衡墓今已成
为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之胜地。
张衡瑞轮——荚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机械装置。所谓荚是一种神
话中的植物。据说长在尧帝的居室阶下。随着新月的出现, 1天 长1个荚,到满月时长到15个荚。过了月圆之后,就一天掉1个荚。 这样,数一数荚的荚数就可以知道今天是在一个朔望月中的哪一 天和这天的月相了。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尧帝时天文历法的进 步。张衡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 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张衡地动仪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
为候风地动仪。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
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 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 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 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当时利用这 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 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 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张衡(公元78年-139年),
字平子,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汉族,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经历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后家族败落。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和司马相如、扬雄还有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张衡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衡生平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中国东汉时期非常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与地理学家,与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张衡自幼便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能作文章,十六岁曾离开家乡去外地游学,后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结识了崔瑗。

在东汉曾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任河间相时严整法纪并打击豪强,为政时期以清廉著称,但任职三年便辞职归家,后入朝为尚书。

公元139年,张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宋徽宗年间,张衡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漏水转浑天仪、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地形图等等,又著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书籍《灵宪》、《浑仪图注》等,另有数学著作《算罔论》,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中国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衡的成就这世上有些人什么事物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插上一脚,但往往每样东西都只有半桶水。

而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却做到了泛而精,当然这也和他自小的家教有关。

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堪,早年建功立业。

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

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

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

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

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

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

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家的生平经历,其家世,出生地,生活时代,师承,交游对其文学创作,包括作品内容,风格特征都有及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其生平的考证十分必要
一家世及幼年
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资料,张衡出生于时代官宦之家,为家世学风良好的书香门第《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除这一条资料外,有孙文青《张衡年谱》,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杨清龙《张衡著作系年考》都可证明,据此可知,张衡出生于家世学风身后的时代官宦之家,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博览经史著作,尽管众学者对张衡祖父张堪是否就是在《后汉书》中有传记的张君游,争议激烈,有学者将其远祖追溯至汉留侯张良,但对张衡的家世富足,无可争议。

这一事实为张衡广泛接触前代文化典籍,积累深厚学养提供了条件,家庭教育的熏陶,成为张衡一生淡泊好学,钻研学术的根基,
而其出生地南阳则是东汉时期相当富庶繁荣的地区,南阳靠近当时的都城洛阳,交通便利,农耕,商业均很发达,又是世家大族聚居之地,很多豪强地主都居住于此,西汉时期,名臣张释之,直不疑都是南阳人氏,东汉光武帝也起家这一地区可谓人才济济,具有宏阔豪荡的乡俗风气,张衡生长于此,其年少时期所受的文化熏染及教育都是十分充足的,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时南阳郡共具有36县,359116户人口,1942051人,而《后汉书地理志》载,城37,528551户,人口亦增加到2439618,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学校兴盛,人才云起,从张衡好友催瑗的《南阳文学官志》,张衡的《南阳文学儒林书赞》,都可了解大致情况。

而张衡《南都赋》更是对家乡山川丰茂,人杰地灵的状况做出了描摹:“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据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畅,纷郁郁其难详”
如张衡在《二京赋》中所言“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

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乎地者也。

惨则鲜于欢,劳则褊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富足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风氛围为张衡一生的治学奠定了坚实根基。

关于张衡,存留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但这些片段足以推断出家乡文治对其早年学养的熏陶培固。

催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君天资浚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固然说明张衡的天资聪颖,但自幼生长环境的良好也是重要原因
二游历
张衡在南阳度过了富足安静的少年时代,其聪颖的天资和富足的家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而其丰富深厚的学识则是在青年时期的游历中积淀的,《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这一条记载十分简略,没有注明张衡入京师的具体时间,孙文青《张衡年谱》经过考证推断,将其具体时间定为永元五年,自此,张衡在京师洛阳及三辅地区游学七年之久,得以观摩太学,广泛接触前代典籍,,同时,在京师与一些著名学者的交往及朋友间的切磋,也使他得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京师雄伟壮阔的建筑,繁华喧闹的市肆,成为《二京赋》中辉煌雄放的描摹的底本,《后汉书张
衡传》中说他对《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而这一过程在早年游历时期,就已经开始。

在游历京师期间,张衡以一个天资聪颖的单纯少年的身份,开始展开其人生的长途,在这一时期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张衡的心情是愉悦而充满自信的,此时留下的作品有《温泉赋》,以及不能断定题目的残句,但从中大致可以推测作者的心绪情怀
《温泉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浴神井,风中峦”其中可见作者的方雅情怀,闲适之志,颇有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雅疏朗之志。

而“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则说明作者已经游历了很多地方,目睹了很多绮丽诡怪,见识已经很广博,其中隐隐透出的惊叹喜悦之气则可见作者的谦虚与好学。

在京师期间,张衡还曾“举孝廉,不就”不过没有资料证明张衡对于这一事件的心情,或曾有过失落,但从后来大将军邓隲连续征召都遭张衡拒绝来看,张衡是十分淡泊的。

从此则材料可以看出,张衡的仕途与大多数读书人一致,并不十分顺利,而其面对挫折的淡泊胸怀是日后在学术上,在科学创造上做出巨大成就的的重要原因。

三担任南阳主簿
张衡从京师归来之后,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这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记载,不过其具体时间,没有记录,张震泽《张衡年表》:“和帝永元十二年,鲍德为南阳太守,衡为鲍德主簿”,孙文青《张衡年谱》也有记载,其余各家各有不同意见,其中孙文青证据最为充分,宜采取孙文青得的观点。

担任南阳主簿时期,是张衡人生中颇为舒心惬意的一段时期,没有资料证明张衡年少时是否有过很高的志向,像当时及后世许多读书人一样,盼望着建立不世功业,并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陷入巨大的困惑。

从在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作品推断,张衡的心情颇为淡泊,这一心性可能是自幼养成。

而南阳主簿的职位为其提供了潜心治学的时机,成为日后升进的跳板
张衡担任鲍德的主簿,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也是为鲍德的人品学养所吸引,据《后汉书百官志》,主簿这一职位主要整管文书,担任公文的写作整理,辅佐太守处理公务,俸禄并不丰厚,但张衡并不以为意,鲍德的人格魅力是吸引他的一条重要原因,据《后汉书鲍德传》载,鲍德为人温厚旷达,张衡虽是他的下级,但二人颇为和睦,互相钦佩,鲍德逝世后,张衡写有祭文,抒发自己的追怀之思,也说明二人的交情。

张衡在南阳主簿的职位上工作九年之久,这一段时期,他的主要活动应该是潜心治学,研究阴阳历法,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其存留下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绶笥铭》《与司徒吕公誄》《与司空陈公誄》《扇赋》,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二京赋》的写作,这些成就的取得,闲暇时间是不可缺少的。

《后汉书张衡传》载《二京赋》的写作,“思傅会,十年乃成”虽说有可能夸张,但是无疑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的,如果没有相当的耐心,洒脱的心性,充足的写作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赋的写作,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思考,扬雄作
《甘泉赋》后精力殚竭,神思涣散,左思《三都赋》十年乃成,不出室门,乃至庭院杂草丛生,荒芜如废弃。

都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主簿九年期间,也是研究星相历法天地阴阳的重要时期,文献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据以后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期间作出的突出成果,不可能没有坚实的根基,而张衡能够得到汉安帝征召,也是由于在天文星相方面的突出才能,总之,在张衡担任南阳主簿期间,潜心向学,淡泊功利
四京师为官
南阳主簿之后,张衡应汉安帝征召,入京担任侍郎,史料记载十分明确,目前也无争议,《后汉书张衡传》:“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一阶段的张衡,无论在文学创造上,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政治作为上,都已进入了成熟时期,其最为辉煌灿烂的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诗赋创作上,这一时期,写下了《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千古传载的名作,在科学研究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完成了《灵宪》《算罔论》等科学著作。

此一阶段的张衡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换,虽然张衡一直以来都淡泊名利,潜心于天文星相及文学创作,但其思想主要偏重于积极的进取,其研究历法天象,也是为了
在这一时期,面对日以嚣张的奸佞群小和无可挽回的朝政面,产生了全身远祸,隐居田园的思想,《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的写作,都明显地流露出这些思想。

如《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四愁诗序》:“
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

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通。


庄子,屈原成为作者此时思慕钦佩的理想人物,表明此时的张衡已偏向于道家复归自然,追求心灵和谐宁静的境地,
《后汉书张衡传》:“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得知当时的政治严酷局势是张衡产生归隐思想的原因。

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发展到末日穷途,虽没有到桓帝灵帝时期的混乱程度,但是江河日下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从汉章帝开始,频繁地发生自然灾害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入侵,而最为致命的宦官外企干扰朝政的局面已经十分严重,从章帝开始,和帝时期外戚的力量已经形成威胁性力量,殇帝短命,死因不明,很可能死于外戚的暗害,而到安帝顺帝时期,外戚宦官的力量更为可怕,朝政大权把持在他们手中,皇帝和大臣被架空。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张衡终于被宦官排挤出朝廷,去担任河间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