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家的生平经历,其家世,出生地,生活时代,师承,交游对其文学创作,包括作品内容,风格特征都有及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其生平的考证十分必要
一家世及幼年
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资料,张衡出生于时代官宦之家,为家世学风良好的书香门第《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除这一条资料外,有孙文青《张衡年谱》,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杨清龙《张衡著作系年考》都可证明,据此可知,张衡出生于家世学风身后的时代官宦之家,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博览经史著作,尽管众学者对张衡祖父张堪是否就是在《后汉书》中有传记的张君游,争议激烈,有学者将其远祖追溯至汉留侯张良,但对张衡的家世富足,无可争议。
这一事实为张衡广泛接触前代文化典籍,积累深厚学养提供了条件,家庭教育的熏陶,成为张衡一生淡泊好学,钻研学术的根基,
而其出生地南阳则是东汉时期相当富庶繁荣的地区,南阳靠近当时的都城洛阳,交通便利,农耕,商业均很发达,又是世家大族聚居之地,很多豪强地主都居住于此,西汉时期,名臣张释之,直不疑都是南阳人氏,东汉光武帝也起家这一地区可谓人才济济,具有宏阔豪荡的乡俗风气,张衡生长于此,其年少时期所受的文化熏染及教育都是十分充足的,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时南阳郡共具有36县,359116户人口,1942051人,而《后汉书地理志》载,城37,528551户,人口亦增加到2439618,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学校兴盛,人才云起,从张衡好友催瑗的《南阳文学官志》,张衡的《南阳文学儒林书赞》,都可了解大致情况。而张衡《南都赋》更是对家乡山川丰茂,人杰地灵的状况做出了描摹:“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据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畅,纷郁郁其难详”
如张衡在《二京赋》中所言“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乎地者也。惨则鲜于欢,劳则褊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富足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风氛围为张衡一生的治学奠定了坚实根基。
关于张衡,存留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但这些片段足以推断出家乡文治对其早年学养的熏陶培固。催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君天资浚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固然说明张衡的天资聪颖,但自幼生长环境的良好也是重要原因
二游历
张衡在南阳度过了富足安静的少年时代,其聪颖的天资和富足的家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而其丰富深厚的学识则是在青年时期的游历中积淀的,《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这一条记载十分简略,没有注明张衡入京师的具体时间,孙文青《张衡年谱》经过考证推断,将其具体时间定为永元五年,自此,张衡在京师洛阳及三辅地区游学七年之久,得以观摩太学,广泛接触前代典籍,,同时,在京师与一些著名学者的交往及朋友间的切磋,也使他得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京师雄伟壮阔的建筑,繁华喧闹的市肆,成为《二京赋》中辉煌雄放的描摹的底本,《后汉书张
衡传》中说他对《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而这一过程在早年游历时期,就已经开始。
在游历京师期间,张衡以一个天资聪颖的单纯少年的身份,开始展开其人生的长途,在这一时期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张衡的心情是愉悦而充满自信的,此时留下的作品有《温泉赋》,以及不能断定题目的残句,但从中大致可以推测作者的心绪情怀
《温泉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浴神井,风中峦”其中可见作者的方雅情怀,闲适之志,颇有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雅疏朗之志。而“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则说明作者已经游历了很多地方,目睹了很多绮丽诡怪,见识已经很广博,其中隐隐透出的惊叹喜悦之气则可见作者的谦虚与好学。
在京师期间,张衡还曾“举孝廉,不就”不过没有资料证明张衡对于这一事件的心情,或曾有过失落,但从后来大将军邓隲连续征召都遭张衡拒绝来看,张衡是十分淡泊的。从此则材料可以看出,张衡的仕途与大多数读书人一致,并不十分顺利,而其面对挫折的淡泊胸怀是日后在学术上,在科学创造上做出巨大成就的的重要原因。
三担任南阳主簿
张衡从京师归来之后,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这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记载,不过其具体时间,没有记录,张震泽《张衡年表》:“和帝永元十二年,鲍德为南阳太守,衡为鲍德主簿”,孙文青《张衡年谱》也有记载,其余各家各有不同意见,其中孙文青证据最为充分,宜采取孙文青得的观点。
担任南阳主簿时期,是张衡人生中颇为舒心惬意的一段时期,没有资料证明张衡年少时是否有过很高的志向,像当时及后世许多读书人一样,盼望着建立不世功业,并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陷入巨大的困惑。从在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作品推断,张衡的心情颇为淡泊,这一心性可能是自幼养成。而南阳主簿的职位为其提供了潜心治学的时机,成为日后升进的跳板
张衡担任鲍德的主簿,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也是为鲍德的人品学养所吸引,据《后汉书百官志》,主簿这一职位主要整管文书,担任公文的写作整理,辅佐太守处理公务,俸禄并不丰厚,但张衡并不以为意,鲍德的人格魅力是吸引他的一条重要原因,据《后汉书鲍德传》载,鲍德为人温厚旷达,张衡虽是他的下级,但二人颇为和睦,互相钦佩,鲍德逝世后,张衡写有祭文,抒发自己的追怀之思,也说明二人的交情。
张衡在南阳主簿的职位上工作九年之久,这一段时期,他的主要活动应该是潜心治学,研究阴阳历法,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其存留下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绶笥铭》《与司徒吕公誄》《与司空陈公誄》《扇赋》,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二京赋》的写作,这些成就的取得,闲暇时间是不可缺少的。《后汉书张衡传》载《二京赋》的写作,“思傅会,十年乃成”虽说有可能夸张,但是无疑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的,如果没有相当的耐心,洒脱的心性,充足的写作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赋的写作,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思考,扬雄作
《甘泉赋》后精力殚竭,神思涣散,左思《三都赋》十年乃成,不出室门,乃至庭院杂草丛生,荒芜如废弃。都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主簿九年期间,也是研究星相历法天地阴阳的重要时期,文献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据以后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期间作出的突出成果,不可能没有坚实的根基,而张衡能够得到汉安帝征召,也是由于在天文星相方面的突出才能,总之,在张衡担任南阳主簿期间,潜心向学,淡泊功利
四京师为官
南阳主簿之后,张衡应汉安帝征召,入京担任侍郎,史料记载十分明确,目前也无争议,《后汉书张衡传》:“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一阶段的张衡,无论在文学创造上,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政治作为上,都已进入了成熟时期,其最为辉煌灿烂的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诗赋创作上,这一时期,写下了《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千古传载的名作,在科学研究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完成了《灵宪》《算罔论》等科学著作。此一阶段的张衡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换,虽然张衡一直以来都淡泊名利,潜心于天文星相及文学创作,但其思想主要偏重于积极的进取,其研究历法天象,也是为了
在这一时期,面对日以嚣张的奸佞群小和无可挽回的朝政面,产生了全身远祸,隐居田园的思想,《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的写作,都明显地流露出这些思想。如《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四愁诗序》:“
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通。”
庄子,屈原成为作者此时思慕钦佩的理想人物,表明此时的张衡已偏向于道家复归自然,追求心灵和谐宁静的境地,
《后汉书张衡传》:“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得知当时的政治严酷局势是张衡产生归隐思想的原因。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发展到末日穷途,虽没有到桓帝灵帝时期的混乱程度,但是江河日下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从汉章帝开始,频繁地发生自然灾害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入侵,而最为致命的宦官外企干扰朝政的局面已经十分严重,从章帝开始,和帝时期外戚的力量已经形成威胁性力量,殇帝短命,死因不明,很可能死于外戚的暗害,而到安帝顺帝时期,外戚宦官的力量更为可怕,朝政大权把持在他们手中,皇帝和大臣被架空。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张衡终于被宦官排挤出朝廷,去担任河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