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训练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要点1.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重点积累“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4.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和用法。
5.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讲解1.关于本文的思路结构全文可分为六段:第一、二段为记游部分;第三、四段着重于议论,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五、六段为结尾部分。
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盖音谬也”,为第一段。
着重记叙了“褒禅山”这个名称的来历和“华山洞”的位置。
其记叙顺序是,先写出名的来源,顺便引出一个“慧空禅院”;再以“慧空禅院”为基准,点出“华山洞”的位置;然后顺手写到一块“仆碑”,并根据碑上的残文,对山名的读音做了一番考核。
似乎是随游随记,信笔写来,实际上是经精密的选材,只不过是不露斧凿痕迹而已。
尤其是以对碑文的考释入记,不但使文章妙趣横生,而且又为第四段的议论提供了线索。
从“其下平旷”至“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第二段。
着重记叙了后洞的幽深和游览后洞的经过。
首先,承接上文简述了“前洞”的情况,然后着力写后洞之深,为下文述写作者与四人同游“后洞”的经过作先导。
写“后洞”时,先写位置“由山以上五六里”,再写外观,“有穴窈然”,再写入洞的感觉,“入之甚寒”,再写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这样写,步步深入,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又使读者不断地产生悬念,急切地想知道洞内的究竟。
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转入述写游洞的经过。
写游洞经过,文字极为精炼简约:“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亦愈奇。
”连用三个“愈”字,就生动地写出了游人步步深入的过程和洞内的概貌。
“盖予所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段文字,既是补充叙述游览过程,又表明了自己未能深入的遗憾。
这就引出了下面大段的道理,为第三段关于“志”和“力”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这样自然的过渡,丝毫没有修饰的迹象。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预习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后洞为主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此)故其(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后名(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判断句)距其(慧空禅院)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为,是)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省略句,“仆”后省略“于”)其(指仆碑)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 练习 学生版
《游褒禅山记》·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C D .古人之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世之奇伟……非常之,常在于险远.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也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观观谬谬⎧⎨⎩⎧⎨⎩ 2.对下列加粗词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人可讥②而在己有悔③无物以之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师为为相相⎧⎨⎩⎧⎨⎩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各不相同,③④也各不相同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有碑仆.道 仆:倒 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作庐墓。
B .其文.漫灭 文:文章 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 .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 .夫夷.以近 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不名.一文 D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5.选出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中的“道”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可胜道.也哉 B .策之不以其道.C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D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6.下列各句中的“然”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余之.力尚足以入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8.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中的“舍”字,在用法上不同的一句是[ ]A B .华山之奉阴违.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一肌一容,尽态妍阳阳极极⎧⎨⎩⎧⎨⎩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朝服.衣冠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 D.火尚足以明.也10.诵读时,句中停顿不当的一句是[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学案博苑12-14 1632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五万兵难卒()合以故,是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有碑仆()道风尘仆仆()长乐王回深父()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侧()目而视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能学会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2.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2.文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自主学习】(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名之曰褒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的词语。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根据句式特点及语境翻译句子。
一、知识梳理:(一)解释加点词的古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二)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始舍.于其址2.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6.而其见.愈奇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三)解释下列多义实词得1.此余之所得也2.古人之于天地、……往往有得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道1.有碑仆道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于是废先王之道4.何可胜道也哉5.策之不以其道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3.属予作文以记之4.文过饰非相1.无物以相之2.则将焉用彼相矣3.桓公欲相鲍叔4.悔相道之不察兮5.儿已薄禄相6.及时相遣归胜1.何可胜道也哉2.沛公不胜杯杓3.予观夫巴陵胜状4.终不能加胜于赵(四)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良乃人,具告沛公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而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12.既其出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无物以相之3.险以远4.不随以止(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下列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1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一. 自主复习《游褒禅山记.1.梳理课文, 加深理解, 逐字解释, 逐句翻译, 将问题写在下面....2.课文复习完成后,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检查复习效果.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 而卒葬.........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独其为文犹可................. 有穴窈.其进愈.................... 不出。
火且.......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夫(fú)夷以近, 则游者..............远, 则至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而人之所罕至.然力足以至..................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针对性训...................得...... 等.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结束后, 完成下面的练习。
每个选择题3分, 共12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 叹: 叹惜。
B.夫夷以........ 夷: 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 罕: 少。
D.其孰能讥之.......孰: 怎么.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 其进愈.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 拥: 持, 拿.B.夫夷以近, 则游者.... 夷: 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极: 尽情享受.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
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
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
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支持是绝对不行的。
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
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
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
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褒禅( ) 庐冢( ) 仆( )道梵( )语昏惑( )华( )山窈( )然瑰( )怪罕( )至胜( )道懈怠( ) 音谬( ) 王深回父( )无物以相之( )(二)解释重要词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而卒葬之。
而: 卒: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 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 乃: 阳: 名:有碑仆道。
仆: 其文漫灭。
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 其: 文: 犹: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言: 盖: 谬:有泉侧出。
侧出: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上: 窈(yǎo)然:入之甚寒。
甚: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问: 深: 则: 穷: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 以: 而其见愈奇。
见:。
有怠而欲出者。
怠: 不出,火且尽。
且:遂与之俱出。
遂: 俱: 盖其又深。
盖: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 十一: 不能: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 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 至: 加:方是时。
方: 是: (21)火尚足以明也。
明:(22) 既其出。
既: 其:(23) 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 或: 咎(jiù): 其:(2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而: 不得: 极: 夫:(25)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焉:(2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之: 得:(2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而:(28)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 夷: 以: 则:(2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 观: 险远:(30)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 焉: (31) 不随以止也。
随: 以:(3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
导、思—基础过关
• 1.B (A山的南面;表面上 C观看 观察;景象 景观D 错误,形容词;弄错,动词) • 2.C(①②解释为“是”,③“辅助 帮助” ④“相 互”) • 3.A 或B(C懈怠 D照亮,动词) • 4.B、D (B、D释为“动词,说出” A命名 C占有) • 5.B (例句--道理,A说 C道路 D取道) • 6.B (A、C、D表转折;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7.B (例句—主谓之间,取独不译;A结构助词,的 B同例句 C代词,代前人流传下来的文字 D代词,指 山洞) • 8.C(例句—名词做动词;ABD相同,C“至”动词做 名词) • 9.D (“明”形容词做动词,照亮) • 10.B(余/于仆碑…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
议、展--基础过关
• 1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政治家、文 学家。 • 12.甫、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 13.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 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关键点: 尽吾志、其、孰、讥) • 14.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 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关键点:仆、悲、谬、传、莫、名、胜道)
检—课外阅读
检—课外阅读
• 11.D (A两层;B雕刻;C战车) • 12.D(“恤” ①-担心 “恤” ②体恤;“以” ①表 承接 “以” ②同“是故”,所以 ) • 13.C (共-供;罢-疲;已-矣) • 14.B (例句-宾语前置,“是”表提宾标志;A定语 后置 C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D主谓倒装) • 15.A (B名词做动词;C主动句;D“夫”句首发语词) • 16.B (A房子不建在高坛上 ;C怎么办,“若…何” 固定结构 D把百姓看得象仇人一样,没完没了地驱使. ) • 17.C(C是夫差的做法) • 18.B或D(B楚国大夫认为吴王夫差的势力比吴王阖 庐更厉害,但子西认为夫差不足畏惧。D说明的道理 “逸豫可以亡身”错D(“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 2.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 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 3.B • 4.C(A中“所以”表原因,B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 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 5.D (“学者”是指“求学的人”) • 6.B(观,景观) • 7.“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 8.D(属于无中生有,无“象征手法”,揭示的道理过分拔高) • 9.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 也不能达到目的地。(关键点:至于、幽深昏惑、相) • ②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关键点: 所以、学者、深思、慎取)
人教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含解析
10 *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无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解释加点的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游者亦不能穷.也不出,火且.尽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二、课堂思考或动手:1、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这是文章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部分2、研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3、研读第二段先点名诵读第2段,然后齐读,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三、反馈训练按原文填空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尽吾志也,( ),( ),( )?此余之所得也!学习小结:作业:背诵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8、游褒禅山记学习建议梳理文言知识,增强阅读文言能力。
进一步了解游记散文地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特别关注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写法:有碑仆(pū)道音谬(miù)窈(yǎo)然咎(jiù)其欲出者无物以相(xiàng)之重难点合作探究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我的思路: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的?我的思路:作者在文中提出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人教版高一年级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无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了解“记”这种文体的特征2、熟背第三段3、掌握重点虚词“其”“以”和“之”的意义与用法掌握重点实词“道,舍,观,名,相”等的含义或用法掌握古今异义“非常、于是、至于、十一、学者”的含义掌握判断句的句式特征,并学会分析省略句。
4、逐字逐句翻译全文5、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借鉴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学习过程一、本文文体。
记:与“序”“赋”一样为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江西省)人。
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庆历二年及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职。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王安石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个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1)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深入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而慎取”的思想观点。
激趣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欢访游这些胜景,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描写各地各时独特的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块垒,或失意仕途,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蔽之,多是景为情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独出机杼,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进入了记叙说理的新境界。
那么此文记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什么道理呢?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唐代高僧)..(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冢,坟墓)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模糊、磨灭),独.(只有)其为文.(碑..(“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其文.(碑文)漫灭上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说)“华”如“华实”之“华”者,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音谬.(错误)也。
请概括段意: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来历。
(第二段)其下平旷..(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平坦空旷),有泉侧出..(从旁边涌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从、自)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达到尽头)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训练学案学案博苑
2011-12-14 1453
5d56b7b40102dtj7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训练学案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
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