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合集下载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

因此“比”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

《诗经》之后,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5]其中“喻于声”、方于貌”,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

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

刘勰对中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

直至宋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

陈氏将“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

二是“简喻”是省略比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

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列的,一个是承接的。

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作用。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的 是 “ 是 之 似 ” 即 要 通 过 联 想 理 解 相 似 点 , 到 相 似 不 , 找 处 , 种 比 法 人 们 称 之 为 “ 喻 ” 如 ( '中 夜 起 》 头 两 这 曲 。 Y- 1 开
句 : 微 风 萧 萧 吹 菰 蒲 , 门看 雨 月 满 湖 。 ” 的 就 是 这 种 “ 开 用 比法 。 昀 评 论 说 : 初 听 风 声 , 其 是 雨 , 门 视 之 , 乃 纪 “ 疑 开 月 满 湖 。 此 从 “ 雨 寒 更 尽 , 门 落 叶 深 ” 出 。 中 是 以 雨 ” 听 开 化 诗
苏轼 诗 中 的巧妙 比喻 、 富多 彩 , 其 体 现在 灵 活运 用 各 丰 尤 种方 法上 。
1词 比 。 .
这 种 比 法 即 在 相 似 点 上 增 加 一 层 双 关 的 意 思 , 比 中
有 比 . 外 引 喻 , 也 使 得 比喻 不 同 寻 常 。 《 湖 上 初 晴 喻 这 如 饮
巧 比妙 喻
般 比喻都 是 紧扣 相似 点 , 是 常规 。 联想 比则用 这 而
苏 轼 是 我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文 学 家 , 的 成 就 。在 其 文 学 创 作 中 , 歌 数 量 最 多 。欣 诗 赏 他 的诗 作 , 们 不 难 发 现 苏 轼 极 善 于 运 用 比 喻 , 歌 中 我 诗
后 雨 》 “ 把 西 湖 比西 子 ,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 用 西 施 之 美 :欲 淡 ” 喻 西 湖 之 景 , 论 在 什 么 气 候 , 是 美 丽 的 , 象 地 写 出 不 都 形 西 湖 的 美 丽 多 姿 。 是 , 果 我 们 再 仔 细 研 究 这 诗 中 的 比 但 如
5联 想 比 。 .

写一段评论谈谈对苏轼的认识运用修辞手法

写一段评论谈谈对苏轼的认识运用修辞手法

写一段评论谈谈对苏轼的认识运用修辞手法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苏轼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传颂,其中以《水调歌头》等词最为著名。

通过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明月、酒和天三者结合起来,表达出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又如,《赤壁赋》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是一种夸张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江山的美丽和众多英雄的才华,表达出苏轼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轼的文学作品还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善于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例如,《赤壁赋》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是一种表达人生观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人生、梦、江月和酒等元素结合起来,表达出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又如,《水调歌头》中的“多情自古空余恨,更何堪,柠檬酸”,则是一种表达人生感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多情、柠檬酸等元素结合起来,表达出苏轼对生命和爱情的感慨和思考。

通过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情感表达和人生追求。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明月、酒和天三者结合起来,表达出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又如,《赤壁赋》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是一种表达人生价值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人生、梦、江月和酒等元素结合起来,表达出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作者:余昌江余秋凤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蘇轼诗歌取譬设喻,变化多姿:词比、句比、篇比、连贯比、联想比、双关比,可谓多彩多姿;巧比妙喻,新颖别致:细腻的景致、磅礴的气势、深婉的情致、深刻的哲理,都通过比喻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轼诗歌中那些闪射着奇光异彩的比喻,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文学艺术的借鉴。

关键词:苏诗诗歌比喻艺术取譬设喻巧比妙喻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其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多。

欣赏他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极善于运用比喻,诗歌中精妙比喻,俯拾皆是。

值得称道的是,苏诗比喻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独具风格。

在此,我谈谈欣赏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的体会,以就正于同行。

一、取譬设喻,变化多姿在苏诗中,从用作比喻的事物看,大体上包括以物喻物、以物喻人、以人喻人、以人喻物等形式;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看,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也皆具备。

我们可说苏诗用喻确实“无不可比”,可见其比喻的丰富。

但是,苏轼诗中的巧妙比喻、丰富多彩,尤其体现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上。

1.词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用一个词,即一样东西作比的,如《和子由踏青》:“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麋。

”以“瓮”喻茧之大,以“麋”喻羊之肥。

也有用一个词组作比的,如《游灵隐高峰塔》:“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分别以“攀龙蛇”、“坐牛羊”两个词组喻古松、怪石之形态。

2.句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有一个句子来完成的。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比喻人生漂泊,这是苏轼有名的譬喻,后来演变成成语“雪泥鸿爪”。

3.篇比。

苏轼最为人传诵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游山观景比喻为人处世,含有深刻哲理。

这是以整首诗来作比喻的。

4.连贯比。

“用一联串的不同喻体形象比附一个具体形象或一个抽象概念”,这种比喻方法人们称之为“博喻”,它“不仅能增高诗的形象的密度,尤其能突出本体形象的特征”。

从苏轼的词看人生

从苏轼的词看人生

从苏轼的词看人生1. 苏轼的词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生的百态。

你看他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时候他被贬黄州,处境够糟糕了吧,可他呢,就像个没事儿人似的,该咋走咋走,还能吟诗。

咱生活里遇到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的,是不是有点太脆弱了?2. 从苏轼的词里看人生啊,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大戏。

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得多实在。

就好比咱们一家人,有时候聚在一起开开心心,有时候又得分开各忙各的,这就是生活呀,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可别老抱怨命运不公啦。

3. 苏轼的词简直是人生的宝藏。

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满腔抱负,想要为国效力。

咱呢,虽然没有他那种征战沙场的机会,但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得有股子冲劲儿,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总不能天天混日子吧?4. 你要是觉得人生迷茫了,就去读苏轼的词。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当时多孤独啊,可就是坚守自己的内心。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有那种被人孤立或者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可不能随波逐流,得像苏轼一样,有自己的坚持。

我有个朋友,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满意,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现在过得可好了。

5. 苏轼的词里有着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他被贬到外地,还能想着享受当下。

咱们呢,总是怀念过去或者担忧未来,却忘了眼前的美好。

就像上次旅游,一直担心回去后的工作,都没好好欣赏风景,现在想想真傻。

6. 看苏轼的词就像跟一位智者聊天,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江边,他看到的是历史的长河里无数英雄的兴衰。

咱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宏观的视野,不要老纠结于自己那点小烦恼。

我邻居因为丢了个工作就觉得天都要塌了,要是他能像苏轼这样看问题,就不会那么消沉了。

7. 从苏轼的词读人生,那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岭南,条件那么艰苦,却能因为荔枝就爱上那个地方。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点不好的环境,就只知道抱怨,为什么不学学苏轼的乐观呢?比如说搬到一个新的城市,不要老想着不如老家好,多去发现新的乐趣。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2007年2月总第155期第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Feb.,2007SerialNo.155No.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浅析苏轼词的比喻吴媛媛(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

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

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苏轼;词;比喻;开阔;新奇。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2-0155-03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擅长用比喻,在其诗、文中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使他词中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以其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开阔、新奇地表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苏轼词比喻的开阔性身处“隆宋”,在政治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以坚贞坦荡的品格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改“绮罗香泽”之词风,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lIl~。

苏词中比喻开阔的特征与此相契合。

表现一,多种比喻类型的呈现。

雄浑豪放又不失俊逸秀美的苏轼词,往往因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点染而情理兼具、神形毕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苏轼词中有大量的比喻,其中既有基本比喻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又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变式,如互喻、骈喻、类喻、博喻等。

1.明喻。

苏词中的明喻做到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可谓“有境界”。

如:(1)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

其诗大都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拟就苏轼诗的比喻艺术作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比喻方式多样苏轼诗的比喻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下列数种: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等比喻词连接。

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

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

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

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

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

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

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

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

两者皆具含蓄美。

4.博喻:运用众多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表达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

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

诗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用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快。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云:“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

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可谓一语中的。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苏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苏轼,作为北宋文学的巨匠,其诗歌创作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意境丰富多样,表达手法独具特色,使读者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苏轼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营造意境。

在他的诗作中,比喻不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构建意境的重要工具。

比如《百步洪二首》其一里“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连用七个比喻,来形容水流的湍急,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景。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诗歌的意境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急速和力量。

借景抒情也是苏轼常用的手法之一。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通过描绘秋夜的风声和落叶,烘托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苏轼所借之景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与他内心的情感相互呼应,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的喜怒哀乐。

苏轼的诗歌意境还常常通过对比来展现。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色进行对比,展现出西湖的多样之美。

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西湖景色的变化,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欣赏。

在对比之中,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诗歌中还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层的意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以缺月、疏桐、孤鸿等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这些象征物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使读者能够透过诗歌的表面,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诗歌比喻

苏轼诗歌比喻

苏轼诗歌的比喻之美引言:苏轼,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巨擘。

他的诗歌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比喻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深远的内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苏轼的诗歌为主线,探索他所使用的比喻手法,欣赏他给诗歌带来的独特之美。

1. 冰与火的对比:苏轼曾写过:“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这句诗以冰与火作比喻,形容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内心的痛苦。

2. 天地壮美的描绘:苏轼在《望江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巧妙地利用山川的比喻,表达了他对江南壮美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3. 人生境遇的比拟: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尤”,用烟花和孤帆来比喻自己在官场中的孤独和远离故乡的困境。

4. 花朵的生命之美: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到:“江山如画,一缕归鸿”,用画和归鸿的比喻,表达了花朵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之美。

5. 过往时光的感伤:苏轼在《临江仙·慢卷诗书重寻子》中写到:“岁深重见山楼,楼前晓角千声流”,以山楼和晓角的比喻,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幸福的追寻。

6. 人情冷暖的感悟:苏轼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到:“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和玉壶来比喻善良的人心,在人情冷暖中不变。

结语:苏轼的诗歌比喻以其独特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妙喻,创造了丰富的语言质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采。

苏轼的比喻让人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众多事物有了更深的体悟与理解。

他的诗歌比喻之美,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诗词创作的灵感与参考。

愿我们通过欣赏苏轼的诗歌比喻之美,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诗歌艺术的魅力。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_尚爱雪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_尚爱雪

2011年3月第13卷第2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2011Vol.13No.2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尚爱雪1,王俊方2(1.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

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

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关键词:苏轼诗歌;比喻;修辞艺术;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1)02-0049-05收稿日期:2010-11-10作者简介:尚爱雪,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汉语语言学研究;王俊方,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

①本文引用的苏诗范例均选自《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代文学家苏轼擅用比喻。

其现存的2700多首诗堪称宋诗的典型代表。

以文为诗的创作风格,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表现了其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苏轼诗中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后,再加形容。

”(施补华《岘佣说诗》)20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对苏轼的研究取得了前人难以媲美的成果,对苏轼诗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诗歌思想内容、风格特色及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等。

本文拟就苏轼诗歌中的比喻作一番初步的探讨,使人们对苏轼诗歌的微观层面比喻艺术能有较全面的认识。

苏 轼词作的修辞特色如何评价

苏 轼词作的修辞特色如何评价

苏轼词作的修辞特色如何评价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其词作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征服了无数读者。

而要深入领略苏轼词作的魅力,对其修辞特色的探究则是关键。

苏轼的词作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堪称精妙。

他善于将抽象的情感、景象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将自己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担忧比作想要乘风而去却又惧怕高处的寒冷,生动地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这种比喻不仅使情感更加形象化,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复杂的心境。

拟人也是苏轼词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他赋予月光以人的孤独情感,使得那清冷的月光仿佛也有了忧愁和思念,从而烘托出自己在中秋佳节的孤寂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通过拟人,苏轼让自然之物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夸张手法在苏轼的笔下更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千骑卷平冈”这样夸张的描述,展现出出猎队伍的雄壮和气势磅礴,凸显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这种夸张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内心的激情和壮志。

苏轼还擅长用对仗来使词作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休对”与“且将”,“故人”与“新火”,“思故国”与“试新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在对比中传达出词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积极态度。

象征手法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时有体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孤独的“孤鸿”象征着身处逆境、孤独无依的词人自己,借孤鸿表达了内心的高洁和不屈。

苏轼词作的修辞特色还在于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有夸张地描绘江水的汹涌,又有象征着历史的洪流淘洗着无数英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通过比喻和夸张,将陡峭的石壁、汹涌的波涛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赤壁的雄伟壮阔和历史的沧桑变迁。

苏 轼词作的修辞特色有哪些

苏 轼词作的修辞特色有哪些

苏轼词作的修辞特色有哪些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文学大家,其词作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词作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而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更是精妙绝伦,为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苏轼的词作中运用得极为巧妙。

他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景象等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将杨花比作“花”,又言其“非花”,通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杨花的独特形态,以及其无人怜惜、随意飘落的命运。

又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把自己比作孤独的大雁,形象地展现出他被贬黄州时的孤寂心境。

拟人手法也是苏轼词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赋予“孤光”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它能与人交流,共同感受这凄凉的氛围,更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忧伤。

再如《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海棠花当作人来写,担心它在深夜睡去,所以特意点起蜡烛照亮它,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起到强调情感、营造氛围的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过“雕弓如满月”这一夸张的描写,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和决心。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赤壁的雄伟壮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苏轼还善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词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在节奏上和谐流畅,增强了词作的韵律美和艺术感染力。

如《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半壕春水”对“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则自成一对,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又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不仅词句对仗,而且在情感的表达上也相互呼应,将旅途的疲惫和渴望休息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诗歌比喻的影响

苏轼诗歌比喻的影响

苏轼诗歌比喻的影响
苏轼的诗歌以灵动的比喻、博喻见长,人称“妙喻”。

他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广泛地运用到诗歌中,透过苏轼诗歌中的比喻,可见他的诗文纵横开阖,气势磅礴,意境恢弘瑰丽,想象丰富奇特,感情深挚热烈,笔墨挥洒自如。

苏轼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比喻新颖奇特,贴切生动,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流畅,风格豪放奔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苏轼的诗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比喻手法被后世诗人广泛借鉴和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人生哲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诗歌中的比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灵性、智慧和情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苏轼诗歌表现手法

苏轼诗歌表现手法

苏轼诗歌表现手法《苏轼诗歌表现手法》嘿,咱们来聊聊苏轼诗歌的表现手法,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像个装满了奇妙玩意儿的百宝箱。

先说这比喻吧。

苏轼可太会用比喻啦!就像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就好比把西湖当作一个大美女西施,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都漂亮得不得了。

我有次去西湖游玩,那湖光山色真的是美。

晴天的时候,湖水波光粼粼,就像西施脸上灿烂的笑容;下雨的时候,西湖周围雾蒙蒙的,又像是西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比喻用得太妙了,一下子就让西湖的美变得生动又具体,感觉西湖就像个有生命的美人儿似的。

还有夸张手法呢。

苏轼用起来那是得心应手。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家伙,瀑布哪能有三千尺啊?但他这么一夸张,那瀑布的气势就出来了。

我看过一个大瀑布,那水从高处冲下来,声音大得像打雷一样,水花溅得老远。

站在瀑布下面,我就想,苏轼这夸张得真有道理,那种壮观的感觉,用正常的描述还真表现不出来。

这夸张就像给诗歌加了个放大镜,把景物的特点放大好多倍,让我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

拟人手法在苏轼的诗里也常见。

他能把啥东西都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感。

比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你看,芍药像是含着春天的眼泪,蔷薇就像没力气似的躺在树枝上。

这画面感多强啊!我有次在花园里看到一朵花被雨水打湿了,花瓣上挂着水珠,就像在哭一样,那一瞬间我就想到了苏轼的这句诗。

他把花当作人来写,这些花就有了自己的小情绪,读起来特别有趣。

象征手法苏轼也用得好。

在他的一些诗里,用一些事物来象征他自己的心境。

比如他被贬的时候写的诗,那些孤独的意象,就象征着他当时那种孤独又郁闷的心情。

就像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看啥都觉得是在和自己的心情呼应一样。

苏轼通过这些象征,让我们能更深地理解他内心的世界。

苏轼的诗歌表现手法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通过这些手法,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跟着他的诗歌,一起体验那些美好的、壮观的、伤感的时刻,就像他带着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畅游一样,真的是太厉害了!。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何独特之处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何独特之处

苏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有何独特之处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犹如璀璨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诗歌意境构建精妙绝伦,表达手法更是别具一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手法之一,便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他能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事理,通过巧妙的比喻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比如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将人生的无常比作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瞬间让读者对人生的飘忽不定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这种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极具启发性,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不禁陷入对人生的深深思索。

苏轼还擅长通过情景交融来营造意境。

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诗人借秋夜的风声和落叶,烘托出人生的凄凉与无奈,情景相互映衬,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冷的秋夜,与诗人一同感受岁月的沧桑。

对比手法在苏轼的诗歌中也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常常通过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等,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超脱和豁达的心境。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苏轼的诗歌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也独具匠心。

他常选取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明月、江水、风雨等,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情感。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这一意象被赋予了团圆、思念、美好的象征意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过明月传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深深思念。

此外,苏轼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赤壁赋中的哪些比喻手法最为生动传神

赤壁赋中的哪些比喻手法最为生动传神

赤壁赋中的哪些比喻手法最为生动传神苏轼的《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诸多精妙的比喻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探讨其中最为生动传神的几个比喻。

首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句中,将小船比作“一苇”,生动地展现出小船在浩渺江面上的渺小与轻盈。

“一苇”这个比喻,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船的单薄与脆弱,更传递出一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之感。

同时,以“万顷”来形容江面的广阔无垠,凸显出环境的宏大与壮阔,与渺小的“一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张力。

再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表述中,苏轼把自己在江上畅游的感受比喻为“冯虚御风”,仿佛在空中自由飞翔,不受任何束缚。

这种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那种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心境,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潇洒与飘逸。

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则将自己比作仙人,进一步强化了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在此时此刻心灵的超脱和精神的升华。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中,苏轼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来形容箫声,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情感化。

箫声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哀怨、思慕、哭泣和倾诉,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而“不绝如缕”这个比喻,将余音比作细丝,形象地表现出箫声的微弱、绵长和持久,给人以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感受。

同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通过蛟龙起舞、寡妇哭泣这样的夸张比喻,侧面烘托出箫声的感染力之强,达到了以声动人的艺术效果。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经典比喻,把人比作蜉蝣和沧海中的一粒粟米。

蜉蝣生命短暂,渺小脆弱;沧海广阔无垠,粟米微不足道。

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在宇宙中的短暂和渺小,让人不禁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思考。

苏 轼诗词中的哪些修辞手法最能引发共鸣

苏 轼诗词中的哪些修辞手法最能引发共鸣

苏轼诗词中的哪些修辞手法最能引发共鸣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词犹如璀璨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比喻手法,是苏轼诗词中常见且极具表现力的一种。

他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景象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百步洪二首·其一》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用“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水流的湍急迅猛,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感受到那磅礴的气势。

这种比喻手法,将难以描绘的动态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拟人手法在苏轼的诗词中也运用得精妙绝伦。

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和思维,使得诗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海棠》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把海棠花当作一个美丽而娇弱的女子,担心她在深夜中睡去,所以特意点燃蜡烛照亮她。

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表现出苏轼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呵护,从而引发内心深处对美好易逝的感慨和珍惜之情。

夸张手法更是苏轼诗词中的一大特色。

他以大胆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营造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有美堂暴雨》中的“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将狂风掀起海浪的情景夸张地描绘为“黑风吹海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紧迫感,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那无比强大的力量和瞬息万变的气势。

这种夸张手法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豪迈气概,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心潮澎湃、激昂振奋的共鸣。

对比手法在苏轼的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从而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要说这苏轼的词啊,那可真是词坛里的一座高峰,高到让人仰望还得使劲儿仰脖子的那种。

一、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苏轼的词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百宝箱,啥风格都有。

有时候他特别豪迈,就像个超级英雄站在高山之巅,大喊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就像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那波澜壮阔的长江边,让你感受到历史的长河里英雄豪杰就像江里的浪花一样,起起落落,那气魄大得不得了。

这种豪迈风格,在以前的词里可不常见呢,他就像个开拓者,把词的境界一下子拓宽到了广阔天地间。

可他又不只是会豪迈,也有特别婉约的时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几句,就像一个深情的男子在黑夜里独自思念亡妻,那种哀伤、那种思念就像细细的丝线,一圈一圈地把你的心给缠住了。

他写得如此细腻,你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就像涓涓细流,悄悄地流淌着,让人为之动容。

这种在豪迈与婉约之间自由切换的本事,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会十八般武艺,想耍啥就耍啥。

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苏轼的词里常常能营造出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看,他在雨中走着,不在乎那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还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走。

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感觉他就像个仙人一样,超脱尘世。

而且这里面还藏着哲理呢,他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困难所干扰,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是能有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那很多烦恼也就不算啥了。

他的词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一点启示,让我们从他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三、语言灵动,创新独特。

他用词那叫一个妙啊。

他的语言很灵动,就像活蹦乱跳的小鱼,充满了生命力。

比如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这个比喻简直绝了。

西湖的美本来就很复杂,晴天有晴天的美,雨天有雨天的美,就像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好看一样。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吴媛媛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总页数】3页(P155-157)
【作者】吴媛媛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J], 高杰;
2.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J], 高杰
3.浅析食物词汇中的比喻词--以中韩例句为例 [J], 文瑜
4.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浅析日语中的比喻词——以源自日本传统艺术的比喻词为例
[J], 陈慧
5.浅析词的比喻义 [J], 张苏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2月总第155期第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Feb.,2007SerialNo.155No.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浅析苏轼词的比喻吴媛媛(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

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

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苏轼;词;比喻;开阔;新奇。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2-0155-03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擅长用比喻,在其诗、文中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使他词中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以其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开阔、新奇地表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苏轼词比喻的开阔性身处“隆宋”,在政治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以坚贞坦荡的品格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改“绮罗香泽”之词风,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lIl~。

苏词中比喻开阔的特征与此相契合。

表现一,多种比喻类型的呈现。

雄浑豪放又不失俊逸秀美的苏轼词,往往因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点染而情理兼具、神形毕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苏轼词中有大量的比喻,其中既有基本比喻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又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变式,如互喻、骈喻、类喻、博喻等。

1.明喻。

苏词中的明喻做到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可谓“有境界”。

如:(1)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洲垒宋词‘一’。

蝶恋花’(2)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21‘全柬词‘一’。

浣溪沙)例(1)中作者把“明月”比成“霜”,把“人”比成“画”。

虚实结合地描写了钱塘元宵节时的夜景。

例(2)中词人把“薪”比成“桂”,把“米”比成“珠”。

刻画了一位身穿破衣烂衫、腹中空空只有诗文的读书人,明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现实性,使词的表现力更强。

2.暗喻。

苏词中的暗喻常与用典联合起来,极富浪漫色彩,易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如:(3)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2]《全宋词(一’‘鹊桥仙)(4)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2]《垒来词‘一)‘江城子》例(3)中“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上的“浮槎”,实则暗喻词人自己和友人所乘坐的船只。

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喻自己和友人在祥和的月夜里,在满天星斗与波光的辉映中,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

硎(4)中用“湘灵”暗喻湘水女神——娥皇、女英。

喻指弹琴者弹奏出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的乐曲。

表现了词人对自由浪漫生活的追求。

3.借喻。

苏词中的借喻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词人的心曲。

如:(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2]《垒柬词(一’’西江月’(6)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1‘垒宋词‘一’‘淀溪沙’例(5)中“琼瑶”指的是美玉,与皎洁的水上月色相比,词句描写了迷人的溪月风光。

月光洒入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像缀满无数晶莹无瑕的珠玉似的。

“踏碎琼瑶”是词人想像中虚拟的马和御者的突然行为。

“一溪风[收稿日期】2006—12—20[作者简介]吴媛嫒(1973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从事语言学研究。

·155·月”和“踏碎琼瑶”相比,直接表现的是词人对眼前美景的珍惜,但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内心世界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例(6)中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

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也可以向西奔流吗。

4.互喻。

苏轼借助本体与喻体巧妙地互相设喻,构思新颖,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如:(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21‘全柬词‘一’‘少年游’(8)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洲全束词‘一’+阮郎归)例(7)词人先用飞雪比扬花,后又用杨花比雪,通过物候特征的轮换独具匠心地表现了时光的流逝。

例(8)雪与人互喻,深刻地刻画了浮世人情的冷暖。

5.骈喻。

苏轼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构成骈句,极力渲染描绘景色,具体可感。

如:(9)重重似画,曲曲如屏0‘21‘垒束词‘一’‘行香子》(10)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篙艾气如薰。

‘21‘全束词‘一’‘浣溪沙’例(9)中“重重”与“曲曲”相对,“画”与“屏”并举。

词人描绘的是一幅群山图,但见两岸连山,纵向看是重重叠叠如画,横向看是曲曲折折如屏风。

例(10)中“日”与“风”相对,“泼”与“薰”并举。

“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笔,虚实相对。

词人描绘的是一幅春景图。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诗中画,画中诗,仔细体味却又是画中有景,景中有画。

6.类喻。

苏轼以同类事物作喻体,风格协畅,立体可感。

如:(11)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洲全宋词‘一卜永遇乐)(12)香雾噗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出[22(全宋词(一)’浣溪沙)i例(_|11)中以“霜”喻指明月的皎洁,以“水”喻指秋风的和畅、清凉。

例(12)以“香雾”喻指剥开橘子时的芳香,以“清泉”喻指橘汁在齿舌问的流动。

如临其境,具体可感。

7.博喻。

苏轼为文、为诗擅长运用“一本多喻”,在词中也可见一二,其重复连贯、形象生动的特点,使人对本体的认识更加完整、透彻。

如:(13)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0‘23‘全柬词‘一’’行香子’例(13)运用了博喻的手法。

“隙中驹”引于《庄子·知北游》中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形容人生短暂如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迅速。

“石中火”是说人生如燧石之火。

“梦中身”指此身如在梦中。

三个比喻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人生虚无。

表现二,比喻本体与喻体关系的多样化。

通过苏词中多姿多彩的比喻手法,可以看出苏轼运用比喻这种修·156·辞方式时特别注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不同的本体有时可以比作同一喻体;如:(14)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休。

洲全宋词‘一’。

沁园春’(15)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2]‘垒宋词(一’’水遏乐’前文例(11)与例(14)、(15)中的“水”都是喻体,它与被比事物具有不同的相似点。

例(11)是以水的温度作比,是说风像水一样清凉。

例(14)是以水的数量作比,说明恨的多并且时间很长。

例(15)是以水的清澈、明镜作比。

同一个喻体被比成了不同的本体“风”、“月”、“恨”。

相同本体有时可以比作不同喻体:(1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垒宋词‘一)。

水龙吟)(17)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2](全宋词(一)‘减字木兰花)(18)到日长安花似雨。

[2]《全宋词‘一’‘渔家傲)词人抓住本体“花”与不同喻体“离人泪”、“雪花”、“雨”的不同相似点,形象地描绘了“花”的动态、形态、数量,使本体和喻体具有多种属性关系。

二、苏轼词中比喻方式的新奇性《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苏轼词中千变万化的比喻方式,经过词人丰富的联想、巧妙的安排使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在某一相似点上切合,构成新奇的比喻,创造了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表现一,比喻取象视角的新奇,苏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执著的进取精神是他的理想,可在现实世界中他却身不由己地陷于生活、社会、政治等种种漩涡之中,不能超越,使他终身无缘接近、实现自已的人生目标。

后期随着佛老庄禅思想的渗入,词人自身主体心性发生变化,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积极的人世精神,又有佛、道清旷练达的襟怀。

这些思想在其比喻之本体、喻体的取象中皆有映现。

这些取象有梦之喻、生之叹、情之切。

梦之喻。

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21‘全宋词‘一’’”“1。

汉魏以来,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剧意识一直萦绕在人们尤其是文士们的心头,失意的文人常常用梦来刻画或衬托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苏轼善于以梦作比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曲折的宦海生涯,满腹的抱负无人了解,四处漂泊背井离乡的生活,使苏轼内心深处厌倦了官场。

“梦”是一种虚化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可以任意想像自由驰骋。

苏轼把梦作为人生万事的比喻意象,将深沉的人生感慨寄寓其中,逐渐形成了“梦之喻”。

苏轼在“梦之喻”中淋漓尽致地直抒胸臆。

这是苏轼消除痛苦的一剂良药,也是他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生之叹。

苏轼在词中善于用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慨叹。

他在《木兰花令》中说道“四十三年如电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四十三年的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般一闪而过,使人很容易体会出词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又如:(19)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如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垒柬司‘一’’临江仙’一句“家童鼻息如雷鸣”似乎可以让读者既听到家童那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熟睡声,又听到自然世界中天籁之音——江声细语。

而家童的熟睡同苏轼的不能人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

这种强烈的内心冲动,方能引出下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突发奇想。

这不是苏轼自甘落寞,这是苏轼试图寻找自我的真切呼唤。

情之切。

苏轼还善于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乐观豁达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面。

如例(5)中词人以“琼瑶”喻指月色。

感情真挚浓厚,所譬喻的客体上升到了突出的地位,所譬喻的形象也更加鲜明、生动。

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悖理,更不违情。

情理交至,巧妙地展现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反映了他被贬黄州时的旷达生活,也表现了苏轼本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再如:(20)玉盘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垒宋词(一)‘阮郎归)这里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端着漂亮的玉盘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表现二,比喻意象营构的新奇。

苏轼常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客体敏感、丰富的内心情感,甚至通过以物喻人,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样的比喻易使人产生联想,让读者在欣赏中与词人的情感达成共鸣,使读者能更好地体味词人当时的境况。

正所谓“喻成意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