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诗歌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诗歌赏析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教学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诵读古代诗词的要求。下面我就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简单谈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

一、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尚书》中也说:“诗言志,歌永言。”因此让学生领悟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诗歌赏析的核心之所在。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有的仕途顺利,有的被贬远地,有的外出游历,有的归隐田园。他们的悲欢离合的场面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都融入到诗歌之中,或抑郁惆怅,或意气风发,或以死明志,或依依不舍,或忧愤悲伤,或感时伤怀,或思家念亲,或慷慨激昂,或心旷神怡。总之,要让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心境中,从诗歌的语言中领悟其思想感情,这才把握了诗歌的赏析精髓。

二、感知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意象即意中之想,也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塑造鲜明的形象和表现诗人的感情色彩是意象的两个特征。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中的“破”和“深”表现了山河破碎、城池荒芜的衰败景象,昔日长安城的繁华已经不见了踪影,诗人的感情之忧伤由此可见一斑。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色彩浓重,渲染了形势危急、战斗惨烈的景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三、品味诗歌语言,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入手。”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尽的韵味,有的只是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语,即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尤其是那些动词、形容词,学生更要注意品读。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中一“生”一如“入”两个动词,把旧事物还未消退,新事物已经诞生的哲理用拟人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一个“出”字运用巧妙形象,给静止的事物赋予了动态美,写出了望中的幻觉,并与“望”想呼应以提挈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诵读诗歌名句,分析千古传诵的深层原因

每一首经典的诗歌,都能令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吸引读者的情思,品读后更是余味无穷,它们在全诗中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真切地写出了饱经战乱的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但的确让人感同身受。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成为了后来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效仿的榜样。还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感情,能给人以莫大的鼓舞,读来令人振奋。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注意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在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准确把握诗歌的情与理,分析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古代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全国许多省市都将“古代诗词赏析”列入了中高考的考试范围,纵观大多数试题,它所要求赏析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赏析诗词中某个词语的妙处及作用;赏析诗词中某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概括诗词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及以上的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诗词的标题和诗词中所写的意象,理解诗词所写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诗词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词的灵魂,同时它又像一个人的眼睛,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赏析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我们必须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即整体感知,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所谓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赏析。对于我们不熟悉的诗词,我们怎样赏析呢?其实,大部分诗词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标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对诗词内容的初步了解来掌握它的主要内容。比如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标题“钱塘湖”和“春”这两个词,再结合对诗歌中的“早莺”、“新燕”、“浅草”、“乱花”等意象的初步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积累经验就可以基本断定作者所描写的是钱塘湖春天的优美景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因为诗人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此外,杜牧的《泊秦淮》,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许多诗词我们都可以通过理解诗词标题这种方式来感知它的主要内容。

二、从诗词中的关键性词语入手,结合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作用及妙处

诗词是通过意象来揭示主题的,而意象又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凸显的,所以准确地理解诗词中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把握和欣赏诗词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还是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几处”改成“处处”,“谁家”改成“家家”,体会它好不好?并让学生理解“早莺为什么‘争暖树’、新燕为什么‘啄春泥’?”这样通过对这几个词语的分析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几处”和“处处”、“谁家”和“家家”的区别,因为前者是极言其少,而后者是极言其多,可它又为何“争暖树”和“啄春泥”呢?“争暖树”说明它冷,而“啄春泥”不是在说“啄春天的泥”或者“在春天啄泥”吗?这样联系起来看,意思就大致明白了:原来春天刚到,大部分飞禽还没有从南方飞回来,所以“极少”;更因为春寒料峭;早莺怕冷、燕子正在赶着衔泥筑巢,所以才有“争暖树”和“啄春泥”的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正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文章的生动之所在。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向人们告诉着春天来到的消息,也把钱塘湖早春的莺词燕舞、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还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这首诗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叙述出来,特别要注意诗中的“黑云”、“甲光”、“角声”、“塞上”、“易水”、“霜重”、“鼓寒”等词语的含义,要符合诗词的意境。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到作者正是采用富有地域特征和事物特征的词语,把战争的残酷、形势的危急、将士勇敢通过色彩和声音的角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来,刻画了他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险、慷慨赴敌的气概和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当然,有的诗词还必须与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僵卧”、“戍轮台”、“夜阑”、“风吹雨”、“入梦”等词语,特别要注意“僵卧”和“戍轮台”之间的矛盾,想一想这些词语与诗词标题之间的联系,再把积累到的关于陆游的生平和他一生心愿的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集体背诵他的《示儿》,掌握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就可以知道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的愿望就是驰骋沙场,跃马扬鞭,收复失地,此心此愿至死不渝。这就是作者在风雪之夜为什么会梦见“铁马冰河”的原因所在。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词语准确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诗歌中包含着的一个爱国诗人壮志未酬身先衰的无奈和愤慨。

三、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词中作者为了更准确、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如在赏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含义,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有的学生就说“乌蒙山雄伟高大,蜿蜒数百里,怎么是‘泥丸’呢?”笔者提问:“把大的东西写成小的东西或者把小的东西写成大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修辞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夸张”。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为什么要采用夸张修辞手法,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那些“雄伟高大,蜿蜒数百里”的山脉,在毛泽东同志和红军战士的眼中就如“泥丸”一般渺小,这也正是作者及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既是具体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所经之地,又暗示红军所遇见的困难,形象具体,感人肺腑。

又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做诗大多有感而发,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