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教学设计_2.doc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理解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联袂创作的一组歌曲,包含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若干首进行学习和分析。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概念,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组组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堂讲解教师对《组歌(节选)》的每首歌曲进行讲解,包括歌曲的背景、创作手法、音乐元素等方面。
3.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4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音乐欣赏和创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以提高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
5.2 音频、视频资源组歌的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音乐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把握《组歌(节选)》的主旨和结构;(3)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人民、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和内容;(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诗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朗读与默写法:通过朗读、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组歌(节选)》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节选)》,查阅生词和短语;3.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照片,简介诗人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组歌(节选)》,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短语;(2)分析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练习巩固:(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2)让学生默写诗中的精彩句子;(3)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作品的主题分析及情感表达。
3. 曲式结构分析。
4. 合唱技巧及团队协作。
5. 实践演唱《组歌(节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分析其曲式结构,学会合唱技巧。
2.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音准、节奏和和谐,以及团队协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分析和曲式结构。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合唱技巧。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
4. 反馈法: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曲式结构。
3. 示范: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讲解合唱技巧。
4. 练习: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组歌(节选)》。
5. 展示:各组展示演唱成果,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
6.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组歌(节选)》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唱技巧及团队协作水平。
5. 综合评价学生的演唱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优秀的音乐组歌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结合音乐历史,介绍《组歌(节选)》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或音乐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现场的感受。
4.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或乐谱:《组歌(节选)》的乐谱及相关的音乐教材。
《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学会用恰当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介绍。
2. 歌曲《组歌(节选)》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组歌(节选)》的歌词解析。
4. 歌曲《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指导。
5. 歌曲《组歌(节选)》的排练与表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歌曲《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及排练。
2. 难点:歌曲《组歌(节选)》的高音部分及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特点及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4. 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
2. 学习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把握旋律线条。
3. 解析歌词:分析歌词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演唱技巧指导:教授高音部分的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5. 排练与表演:分组进行排练,教师逐一指导,全体学生共同表演。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课程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组歌(节选)》的视频或音频记录,观察其发音、气息、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2. 课堂练习及排练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进步空间。
3. 学生对歌曲背景、歌词含义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资料:介绍《组歌(节选)》的演唱版本,供学生欣赏和模仿。
2. 乐谱:提供《组歌(节选)》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练习。
3. 教学图片:展示歌曲相关的民族风情,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学习歌曲旋律。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及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
(2)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及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组歌(节选)》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感受《组歌(节选)》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组歌(节选)》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氛围。
(2)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内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象征手法等。
(2)讲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如爱国主义、家乡情怀等。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比较分析:(1)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节选)》的价值意义。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1.2 教学内容简介《组歌(节选)》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
深入解读《组歌(节选)》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和拓展视野。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组歌(节选)》的信息和背景。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总共安排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每个课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讲解和分析,另一部分用于讨论和练习。
4.2 教学步骤引入《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组歌(节选)》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探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进行文学批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1.2 教学内容简介《组歌(节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解读《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的解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2.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学生对《组歌(节选)》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能力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组歌(节选)》的重要元素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采用写作指导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加深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使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引导学生思考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进行写作指导4.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组歌(节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观点小组合作分析《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小组讨论《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讨论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评价5.2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戏剧表演或朗诵会,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续写或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荐学生阅读《组歌(节选)》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和风格的认识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与《组歌(节选)》相关的展览或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社会调查或访谈,探讨作品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邀请文学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研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组歌(节选)》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集与《组歌(节选)》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视频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7.2 教学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大纲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编写写作指导和学生作业评价标准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纪律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8.2 教学纪律制定并公布课堂纪律规则,让学生遵守和执行及时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维护课堂秩序第九章:教学计划与时间表9.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展,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9.2 时间表确定每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答疑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0.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有: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语言分析、评价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4.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增强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北方民歌《小白菜》2. 南方民歌《茉莉花》3. 藏族的《康定情歌》4. 蒙古族的《敖包相会》5. 壮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语言分析、评价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4.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歌曲的感悟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歌曲:播放《组歌(节选)》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 分析歌曲: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演唱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音乐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评价,评价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掌握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郭沫若创作的,包含了多个乐章,以描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主题。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几个乐章进行教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难点: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讲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3.3 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各个乐章,指导学生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组歌(节选)》中的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
5.2 音响设备教学音响、耳机、麦克风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在线音乐教学资源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6.2 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6.3 互动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增强课堂互动性。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节选)》。
(2)理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组歌(节选)》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2. 《组歌(节选)》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组歌(节选)》中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2.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组歌(节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节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组歌(节选)》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组歌(节选)》,理解文意。
(2)学生自主查找和学习《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节选)》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4. 教学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析。
(2)重点讲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以及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帮助学生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组歌(节选)》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相关知识。
运用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节选)》的表演视频。
开展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步: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第三步: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第四步: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五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第六步:利用实践,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组歌(节选)》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3.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相互鼓励和促进。
3.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参考书,如《组歌(节选)》专用教材、音乐鉴赏书籍等。
4.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组歌(节选)》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经典表演等。
4.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视频。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讲解《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能够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组歌(节选)》的内容;2. 通过讨论、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认识和尊重;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合唱作品,包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2.2.2 教学难点:对《组歌(节选)》中的深层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对《组歌(节选)》艺术价值的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部分曲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授课3.2.1 讲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3.2.2 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2.3 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3.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对《组歌(节选)》的艺术评价。
3.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歌(节选)》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5.2 音频、视频资料:《组歌(节选)》的演出实况或教学视频;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论坛和博客等。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1.2 课程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2)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并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作品分为多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作品结构(1)第一乐章:X(节选)(2)第二乐章:X(节选)(3)第三乐章:X(节选)(4)第四乐章:X(节选)(5)第五乐章:X(节选)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3.2 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示范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3.3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唱、合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4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作品介绍: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4.3 音频播放:播放《组歌(节选)》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魅力;4.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5.2 合唱效果:评价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等;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如乐谱熟悉程度、演奏技巧等;5.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相关资料;6.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6.3 网络资源: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6.4 教具:黑板、粉笔、乐谱架等。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
(2)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尊重经典,热爱文学的优秀品质。
(3)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组歌(节选)》是某位著名作家的一部作品,包含了多个以生活为背景的短篇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5.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组歌(节选)》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组歌(节选)》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组歌(节选)》的评论、分析文章。
3.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组歌(节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基本知识梳理3. 《组歌(节选)》诗歌解析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 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作品的主题思想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手法的理解运用诗歌鉴赏方法独立分析诗歌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讲解诗歌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指导诗歌鉴赏方法。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知识讲解:回顾诗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3. 诗歌鉴赏: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其背景、作者以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组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组歌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介绍。
2.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
3. 欣赏《组歌(节选)》中的经典曲目,如《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
4. 引导学生通过组歌学习,了解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5. 探讨组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背景及作者。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组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
2. 欣赏法:聆听经典曲目,感受组歌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组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等活动,亲身体验组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
2. 讲解:详细讲解《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 欣赏:播放《组歌(节选)》中的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民族自豪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歌《组歌(节选)》的重要性和价值。
6. 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了解组歌《组歌(节选)》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组歌(节选)》中的音乐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与实践,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感受并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组歌背景与作者简介第二部分:音乐特点分析第三部分:曲目欣赏与讨论第四部分: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技巧难点:理解并传达音乐作品中的历史与社会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供背景知识分析法:剖析音乐元素互动式欣赏:共同聆听与讨论实践法:学生参与创作或表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述组歌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音乐风格;2. 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协同合作精神;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歌曲以我国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2.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3. 协同合作精神的培养。
2.2.2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的音调和节奏;2. 音乐术语和符号的识别与运用;3. 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3.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其他学生模仿;3.3 练习法:分小组或个人练习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3.4 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歌曲进行改编或创作;3.5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2 歌曲介绍: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4.3 旋律练习:教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4.4 歌词练习:教授歌曲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协同合作精神;4.6 创意发挥: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改编或创作,展示个人才华;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5.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节奏、发音等;5.3 协同合作:评价学生在合唱中的配合默契程度;5.4 创造力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发挥环节的创造力;5.5 课堂纪律: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组歌(节选)》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包含了多首富有特色的歌曲。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歌曲进行教学。
2.2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组歌(节选)》中的几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风格、结构等特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组歌(节选)》中的歌曲进行演唱或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歌曲欣赏、实践活动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其相关资料。
5.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投影仪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等特点。
6.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和声、节奏等技术要素。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聆听法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7.2 分析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的风格、结构等技术要素。
7.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
2. 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3. 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 诗歌鉴赏方法和文学创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方法和文学创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讨论诗歌鉴赏方法和文学创作技巧。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鉴赏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讲解: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互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鉴赏方法和文学创作技巧。
4. 实践:布置诗歌创作和鉴赏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实践。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和鉴赏作业,加深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组歌(节选)》的文学知识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包括对作品主题、情感、形式和美学价值的认识。
3. 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观察其能否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创作实践中。
4.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动讨论,评估其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组歌(节选)》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诗歌鉴赏指南和分析框架。
3. 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指导材料。
4. 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白板等。
5. 网络资源,用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提供更多信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作者简介和作品整体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创造性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研习,理解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比较延伸,体会纪伯伦天籁自鸣散文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1:(多媒体显示纪伯伦像)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和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之一。
他为中国读者所晓喻,很大程度是因他天籁自鸣的散文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2: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 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投影)执拗(ni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 o 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 ):赠送(礼品)。
真谛(d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 c 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 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 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边诵读边找出诗中的韵脚,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以《浪之歌》为例点拨:《浪之歌》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3、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生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作者艺术地描绘了极有灵气和个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生3: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学生的疑难问题有:⑴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⑵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这句话如何理解?教师点拨:⑴确实如此。
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
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意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
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意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
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⑵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
苏玲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世界散文诗精选》)就相对比较明晰。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⑴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
《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⑵《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⑶《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精彩交流,教师引导:⑴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
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
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潮汐现象的特点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昼涨称潮,夜涨称汐。
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
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⑵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⑶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
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2、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试品析诗中花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分发打印好的讲义资料)花之歌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教师提示:诗中花的形象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启迪生活理趣。
作者诗意地展现生活空间,有感于情,有结于心,使作品具有真挚的灵魂。
平易中发掘隽永,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恰是纪伯伦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3、多媒体展示影音资料,师生大声诵读全文。
五、课堂练习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雨的随想》的作者汪国真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诗人,他的文章充满活力,洋溢着诗意,常常带有几分哲理,请认真品味。
雨的随想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
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
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