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重在预防

合集下载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今天我们来聊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诊断、预防及治疗心身疾病,还列举一种代表性心身疾病以作示例。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重点讨论中介机制过去曾将中介机制划分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途径,反映了研究初期的认识。

近十年来,大量的跨学科的动物与人体研究资料证实:这三者是一个整体。

Chrousos及Gold(1992)提出,由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了应激综合征的“效应器”即应激系统(Stress system),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个体对应激源经过认知评价,察觉威胁或挑战的存在后,大脑边缘系统去唤醒应激系统,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如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反应阈值),破坏了机体的稳态,便会产生心身疾病。

为讨论问题的方便,现仅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分叙如下:(一)中枢神经系的作用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以大脑皮质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

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信息(刺激)传入,首先被大脑皮层觉察并认知评价而产生一定的情绪,而情绪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如果反应强烈而持久,就可能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系)协调活动的产物。

即情绪不但受大脑皮层调节,且直接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有关。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二)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情绪活动与神经内分泌有密切联系。

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矛盾是通过两条途径来产生各种躯体反应的,其中下丘脑起了重要作用。

1.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植物神经通路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效应作用。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长期的不良情绪可使下丘脑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加快(以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呼吸加速等。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一、概述
心身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他包含很多种疾病,几乎涵盖身体的所有系统跟器官疾病。

某同事的皮肤有段时间总是过敏,医生说是过敏性皮炎,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在医生的帮助下,某同事痊愈了。

在医生那里,某同事了解到其实大家每个人几乎都患有心身疾病,因为他涵盖的太广。

并且,他告诉了某同事一些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在某同事去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某同事得的是过敏性皮炎,他属于心身疾病。

后来告诉某同事一些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

具体如下: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2、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3、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
4、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5、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三、注意事项:
有必要的进行心理疏导;忌烟酒。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一、概念心身疾病,日本称“心身症”,美国称为“心理出现疾患”(PSGCHOPHGSIOGICAL DIDORDER),是指以躯体手出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心理行为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特殊的一类疾病。

1971年日本精神几何医学会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是:躯体症状为主,在诊断和治疗中,心理因素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疾病。

美国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的意义是:这类疾病不仅表现器官功能障碍,还有病理可变化,而且心理因素可起重要作用,并导致器官和内脏组织进一步的病改变,使之恶化,(KRUPP1977)。

我国心理专家余展飞提出的定义:“心身疾病指以躯体疾病为基础,其民病前和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与一定的性格缺陷,发病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症加重和复杂化,可形成恶性循环,但经过身心综合治疗可获缓和或好转的一各疾病。

二、特征。

海立坦(HALLIDA Y)于是1943年提出心身疾病有以下特征:以情绪障碍作为发病因素之一;通常具有特征的性格类型;发病期有明显性别差异;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常有缓解—复发的倾向。

三、与其它疾病的差异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相同之处是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均为明确的品质性病过程所致。

不同之和旧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起重要作用,而一般躯体疾病没有这一特点。

心身疾病与神经官能症及某些精神疾病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不同之处是:心身疾病表现有明确的躯体症状,而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则无器质性病变,仅表现为功能性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发展机理近年来认为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多咱中介机制作用于机体,通过身心相交作用,引致心身疾病。

所谓中介机制,前面已叙述,是由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

即社会心理因素通过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造成胃肠、心血管、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

心身疾病的早期预防策略

心身疾病的早期预防策略

心身疾病的早期预防策略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使得心身疾病在人群中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心身疾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有效的早期预防策略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心身疾病的早期预防策略进行探讨。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身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饮食是保持心身健康的基础。

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分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对于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定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状态。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缓解焦虑、压力,维持身心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管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的问题,长期承受压力容易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因此,积极的压力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首先,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避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其次,适当减少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于电子设备。

另外,培养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早期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测是预防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一些潜在疾病和健康问题,以便进行及时诊断和干预。

此外,了解个人身体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准确的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好自身健康的监测和管理。

四、正确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情绪和心理问题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要正确处理和释放情绪,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积累。

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交流、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参加心理疏导等途径来调节情绪。

此外,要学会放松自己,采取有效的压力缓解方法,如听音乐、读书、旅游等,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提高健康意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心身疾病的长期战略。

第九章心身疾病防制

第九章心身疾病防制

第九章心身疾病防制提要心身疾病的定义,特点和发病趋势;有关的危险因素: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障碍、人格类型;心身疾病的防制。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

它们的发病、发展、预后、转归以及预防和治疗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身医学也称心理生理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等因素和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医学领域内研究心身相关的一个医学分支。

早在2000年前,我国《内经》中就记载了“喜怒不节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情绪、心理状态的安定与平衡在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心身医学始于20世纪。

60年代以前已承认了心理、社会等因素在某些躯体功能失调蝇成为致病的动因;溃疡病可以由心理冲突诱发;不同的人格特征可以有不同的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中有社交障碍的人易发生心身疾病,以及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和躯体疾病有因果关系等。

60年代以后更向着心理生理方向发展,而且还重视了以患病的群体为对象、重视社会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神经突触变化等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研究。

第一节心身疾病的特点和发病趋势一、心身疾病的特点(一)心身疾病必须具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二)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三)心身疾病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四)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患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五)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易罹患霜一“靶器官”的心身疾病;(六)有些病人可以提供较准确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过程,大部分病人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能感到某种心理因素能加重自己的病情。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一)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1)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1)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1)]心身疾病的发生有4个环节: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

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

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

他们使正常人具有抵抗应激源作用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预防及康复即根据以上环节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应激源是指能够诱发心身疾病的各种因素,主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

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一般来说,接受适当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如同抗体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促进心身健康。

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构成对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

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引发心理冲突的重诱因,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如战争、重大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等。

美国心理学家Holmes1973年通过对5000多份病例调查,收集了大量与应激有关的一般生活事件条目,并制定了“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和“生活变动单位”。

研究发现,年生活变动单位不超过150单位时,预示来年可能健康;累积在150~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50%的可能患心身疾病;累积超过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70%的可能患病。

心理性应激源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对工作压力的主观体验,个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以及在满足基本需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

心理性应激源的特点是,缺乏外界应激刺激或足够信息,凭个人想象构造出“危机”或心理冲突;其强度与人格特征、生活价值观、家庭稳定性、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躯体生理和生化变化外,同时也会产生心理反应。

1 心身疾病的防御机制1.1 第一道心理防线:认知评价认知和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

心身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心身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心身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类身体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心身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措施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要均衡,定时定量,并避免过多吸烟、饮酒。

多进行户外运动和休息,减少久坐。

2.控制情绪:要保持心态稳定,避免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可以进行一些放松、冥想等活动,缓解身心压力。

3.及时发现并治疗有关心理问题:在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时,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缓解心理问题,避免其影响身体健康。

4.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并充分膳食和睡眠,勤洗手,并在有营养学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营养补充。

二、治疗方法1.治疗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心理咨询的治疗: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来缓解身体的不适。

如针对产后忧郁症、失眠、焦虑等,进行心理治疗。

具体治疗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身体疾病,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应遵循医师的建议和使用说明,一定不要随意使用。

4.手术治疗:在一些比较严重的身体疾病中,医生可能会选择手术治疗。

如心脏病,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治疗胃部肿瘤等。

总的来说,预防心身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情绪和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关心理问题。

对于已经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则需要积极进行治疗,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缓解身体不适。

不要忽略身体的信号,及时察觉问题并进行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关键。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身疾病,也被称为躯体化障碍或功能性体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状或疾病。

它表现为一系列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背痛等,而经过身体检查却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在诊断心身疾病时,医生首先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描述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与心理因素相关,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心身疾病,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2. 实验室检查心身疾病的诊断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身体疾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

虽然这些检查结果往往是正常的,但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3.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诊断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评估可以通过让患者回答一系列心理问卷或接受心理访谈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应对能力,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1. 信任与沟通心身疾病的防治首先需要建立医患关系的信任与沟通。

医生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认真对待患者的症状,尊重患者的感受。

通过充分的沟通,医生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心身症状。

2. 药物治疗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药物治疗常常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防治的关键。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剖学疗法、心理咨询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支持,但可以显著改善心身疾病的症状。

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

康复训练包括逐渐增加身体活动、规律饮食、良好睡眠、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等。

心身疾病的预防及诊疗

心身疾病的预防及诊疗

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
➢ 在躯体疾病中,心理当然会影响躯体疾病的 治疗过程和预后。但是,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 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 心”的联系。“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 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 因。
人类疾病中的身心关系
心→身
(1)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情绪问题表现为躯体 问题)
社会环境 刺激
行为学习理论
症状、疾病
习得性心理、 生理反应
巩 固
情绪紧张、呼吸 加快、血压升高
个体素质
环境强化
综合模式
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职业
心理 应激
心理生 理反应
器官 脆弱性
躯体中介因素:遗传素质、生理特征 环境因素:社会支持体系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一些特异的治疗方法。把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 理社会方面割裂开,把疾病看做是独立于社会 行为的实体,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 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文艺复兴之后,生物医学发展迅猛,出现新的思想(上述)
疾病模式的转变
1、传染病、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2、饮食结构改变导致代谢性疾病 3、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提高、长寿
(2)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心身疾病)
身→心
(1)躯体疾病的心理伴随症状(癌症病人的恐惧 与抑郁)
(2)躯体疾病或损伤过程结束后遗留下的心理影 响(幻肢痛)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 压、溃疡病。 广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如何预防常见的心身疾病

如何预防常见的心身疾病

如何预防常见的心身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往往偏向于高脂、高热量,同时由于工作压力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锻炼时间也越来越少,这些不健康的习惯已经使许多人患上了各种心身疾病。

本文将探讨如何预防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高血压预防高血压是一种影响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若不及时预防或治疗,将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高血压预防的主要方法有:1、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

当我们感到紧张、烦躁、兴奋等情绪时,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2、定期锻炼身体。

可以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有助于控制血压。

3、合理饮食。

尽量减少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避免食用过多的热量以及含脂肪过多的食物,以保持体重正常。

4、不抽烟、少喝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血管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于心脏、血管、肺等组织器官的伤害都极为显著,使其前景更加严峻,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或高血脂的风险。

二、心脏病预防心脏病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预防心脏病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精神放松等。

2、增加体育锻炼。

长期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肌的供血和氧气含量,从而保护心肌,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

3、定期进行体检。

中年人应每年测量血压、血脂、心电图等,增加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提前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

4、避免突然过量的运动。

如果平时饮食不规律、缺乏身体锻炼,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会使身体各器官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导致猝死等。

三、糖尿病预防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慢性病,预防糖尿病主要措施如下:1、保持适宜的体重。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所以要保持健康的体重。

2、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可以选择低脂、低糖的食物,少吃油炸、高热量的食品,同时在每顿饭后保持适量的运动。

可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

可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

可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
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包括:
1. 饮食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限制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还应加入适量的力量训练和灵活性活动。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4.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这些行为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5. 压力管理:学会应对压力,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进行爱好活动来缓解压力。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7. 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时间,每晚应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

8. 控制慢性病:按医生建议,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遵循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9. 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总结起来,通过良好的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压力管理、定期体检、充足睡眠、控制慢性病和关注心理健康等措施,可以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是一类与心理和生理紊乱有关的疾病,它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防治原则得到控制和减轻。

首先,适度运动对于心身健康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消除焦虑和提高情绪,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特别是针对性的锻炼可以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抑郁和焦虑症等。

其次,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关键。

充足摄入水分和营养,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分的食物对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这些都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好习惯。

第三,压力管理也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承受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急躁和疲劳。

第四,充足的睡眠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关键。

睡眠不良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甚至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身健康的疾病发生。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最后,定期的健康检查也是预防心身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并治疗疾病。

建议每年进行
一次身体检查,以确保心身健康。

总之,预防心身疾病需要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运动、饮食、压
力管理、睡眠和健康检查等方面。

只有坚持这些好的习惯,才能保持
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

养成良好习惯预防心身疾病

养成良好习惯预防心身疾病

养成良好习惯预防心身疾病现代生活中,心身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为了预防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文将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1. 规律的作息时间人的生物钟是依赖于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而形成的,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肌体、心理和代谢等方面的功能。

每天睡眠7-8个小时,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力、缓解压力,从而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均衡营养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预防心身疾病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遵循“五谷杂粮、精细搭配”的原则,合理安排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忌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减少过量饮酒和吸烟的行为。

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预防心身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就能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

4. 合理的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以尝试一些心理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读书、旅游等。

此外,还应具备应对压力、化解争议的能力,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预防心身健康问题。

5. 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结语: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心身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营养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育锻炼、合理的心理调节以及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心身健康水平,远离各种疾病的困扰。

谈心身疾病的预防

谈心身疾病的预防


,
影 响 心身健康的 应该指 出 容 忍 力是 习得
,

的 是个 体社 会化过 程 中逐步 产 生与 增长 的
,
,
提 高认 知水 平 有助 于 作 出正 确 的评 价 这 样
,
从本世 纪 末到 21 世 纪 只 有几 年 的时 间 毫 无
,
,
疑 问 心身 疾病 会 伴随人类 进 步 的步伐 同我

,
们一 起走 进 21 世 纪 因 此 加 强 心 身疾病 的

预防十分 重 要

一 心身 疾病 的个 人预 防
,
在 紧张 多变 的社 会 环 境 中 从个 人角 度
来维 护心 身健 康 , 有 以 下几个 方 面 :

面 有所作为
(二 )锻炼应 对能力
,
应 对 常 指个 体 对 困难情 境作 出 的尽 可

能 合适 的反 应及其 方式 这是人格 特征的一
,

个组 成部 分 与个体 的早年 生活 教 育 影响 及

生 活经历有 关 个体的应对 能 力 及应 对策 略
,
有很 大 的 差 异 但 采取 的应 对 方 式 一 般 是 心
13/

是 心身疾 病
上 海 医科大 学徐俊冕等于
198 3



年 夏季 对 中 山 医院 内科 心 血管 科 肺 科 妇

科和 华 山 医院 内分 泌科 皮 肤科 共
1108
例门
,
,
诊病 例作 了心身 疾病 的调 查 结 果发现 心 身
,
.

,

疾病 3 6 8 例 占 3 3 2 % 其 中 肺 科 心 血管

“心身疾病”重在预防

“心身疾病”重在预防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

”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呢?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还有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它可来自个体、家庭、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结构各层次。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职能与地位的人均可体会到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

如个人的不幸遭遇,恋爱、晋职、晋级受挫,社会地位的改变,如遭遗弃、受歧视等;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不和睦,不团结,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严重,或婚姻裂变,亲人重病或丧亡;或工作负担过重,角色冲突,缺乏劳逸的调节,或职业与自己的兴趣抱负不一致,或受处分挨批评等。

这些不良的有害刺激则会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抑郁、压抑、沮丧、愤怒、悲哀、恐惧等,并常出现回避行为。

此外,不良应激因素造成的后果,还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对能力以及应激因素的程度、突然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因素常从三个方面影响躯体疾病:①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维持着暂时的但较为直接的联系。

②心理因素导致对疾病的医疗处置难以进行,如患者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医嘱等。

③心理因素还常导致病人不愿承认或改正可能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讲卫生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

导致心身疾病的机体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

”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呢?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还有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它可来自个体、家庭、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结构各层次。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职能与地位的人均可体会到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

如个人的不幸遭遇,恋爱、晋职、晋级受挫,社会地位的改变,如遭遗弃、受歧视等;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不和睦,不团结,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严重,或婚姻裂变,亲人重病或丧亡;或工作负担过重,角色冲突,缺乏劳逸的调节,或职业与自己的兴趣抱负不一致,或受处分挨批评等。

这些不良的有害刺激则会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抑郁、压抑、沮丧、愤怒、悲哀、恐惧等,并常出现回避行为。

此外,不良应激因素造成的后果,还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对能力以及应激因素的程度、突然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因素常从三个方面影响躯体疾病:①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维持着暂时的但较为直接的联系。

②心理因素导致对疾病的医疗处置难以进行,如患者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医嘱等。

③心理因素还常导致病人不愿承认或改正可能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讲卫生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

导致心身疾病的机体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

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②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关系。

研究认为,具有积极进取、争强好胜、急躁、安排任务过多的所谓a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及发生心血管意外。

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如嗜烟、暴饮暴食等)与许多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③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如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又缺乏有效的社会与家庭关心和支持,或人际关系障碍等,都会对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与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

(2)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3)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

__j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5)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

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6)保持平和心态,重视行为药物治疗。

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这对预防、治疗心身疾病意义重大。

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