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0.2
0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后
=69.36%
科研成果
撰写文章:《股动脉穿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 症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 拟申报自治区技术推广项目1项
标准化
股动脉穿刺评分系统使用 医院内股动脉穿刺预防管 住院患者VTE防治流程 流程 理流程
压迫止血不到位
3、告知患者及家属压迫穿刺部位的 重要性 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2、增加巡视次数
1、科室每个月进 行压迫止血的操 作演练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2、严格要求患者 体位
1、护士要求掌握 相关解剖位置 2、制定实体相关 办法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1、减少护士工作 量 2、加强宣教
200 125 98 100 65 0.0% 42 20.0%
10.0%
24 0.0% 0.0% 0
10.0%
0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分布对比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改善前流程图
患者入院 手术前 评估患者 术前教育 完善相关检查
效果确认
手术
生命体征测量 手术后 返回病房 术后宣教
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股 动脉穿刺总例数×100%
选题理由
通过本次质量管理工具应运,探讨及分析引起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
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股动脉穿刺技术提供可参考的
理论依据。
现况把握
调查对象:2016.01-2016.12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50例,并发症发生总数1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穿刺部位渗血 8例(61.5%),穿刺部位血肿 3 例 (23.1%),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7.7%),动静脉瘘1例(7.7%)。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1页
应用范围
• 1、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入路 • 2、IABP(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入路 • 3、动脉血气
• 以上应用中股动脉穿刺技术略有不一 样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页
股动脉解剖
• 股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在大腿根 部紧靠腹股沟韧带下方,在股三角腹 股沟韧带处可触及股动脉搏动。从耻 骨联合到髂前上棘做一连线,股动脉 恰在这一连线中点、腹股沟韧带处经 过。股动脉在腹股沟处几乎是平行于 脊柱。
•心脏舒张前一瞬间(主动 脉关闭时),球囊充气, 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 增加心肌供氧。
第22页
股动脉压迫止血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3页
• 关键点:目标是内口,可将鞘管小心撤出 二分之一,此时可摸到鞘管消失处大约即 内口处。
• 勿用力过大,压闭股动脉,迷走神经反射 (阿托品、多巴胺)。
• 如遇大量出血勿慌张。冷静调整按压点, 切忌松手!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11页
穿刺步骤
• 5、切皮。(先切后穿、先穿后切各有优点) • 6、穿刺:左手三指指明股动脉走形,右手
穿刺针,穿刺针斜面必须朝上,进针角度 30—45度,迟缓进针,直至见到喷血。 • 切忌角度偏小(动脉穿刺点偏上,越过腹 股沟韧带,腹膜后血肿,灾难性后果!! 穿刺点选择宁下勿上) • 角度偏大,导丝经过困难,导管打折。
第20页
是常见一个机械循环辅助方法,是指 经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导管到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 上方降主动脉内,在心脏舒张期,气 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 到达辅助心脏作用。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1页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第一部分穿刺点定位点击放大查看第二部分局部麻醉点击放大查看第三部分股动脉穿刺点击放大查看第四部分导丝置入点击放大查看第五部分置鞘注意事项:1 确定导丝置入动脉后,撤出穿刺针,左手压好穿刺点;2 置鞘时导丝要漏出头(适当),且保证导丝未弯曲,插入时略带旋转,动作轻柔,遇阻力时勿盲目用力。
第六部分冲洗动脉鞘【1】置入动脉鞘后,撤出导丝;【2】开放动脉鞘三通确定动脉回血,并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动脉鞘,顺势关闭动脉鞘或连接高压滴注。
第七部分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1、穿刺部位皮下瘀斑、血肿。
2、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
(超声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凝血酶局部注射、覆膜支架覆盖、外科修补)。
3、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于治。
(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外科修补)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不准确(覆膜支架覆盖、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5、夹层或闭塞:导丝有阻力置入(覆膜支架覆盖)附1:假性动脉瘤诊治思维导图点击放大查看附2:腹膜后血肿具体处理腹膜后血肿临床特点:1 腹股沟上方皮肤和肌肉紧张和饱满。
2 严重背部和下腹部疼痛。
3 股神经受累表现,如下肢疼痛或无力。
4 血色素水平下降,并且排除其他出血原因。
5 严重出血病人呈出血性休克表现。
6 严密观察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出腹膜后血肿的诊断,还可通过腹部CT检查发现腹膜后血肿予以确诊。
腹膜后血肿处置1、腹膜后血肿关键在于预防。
行脑血管造影和神经介入治疗时,皮肤穿刺点一般确定为腹股沟韧带下方1.5-2cm,斜行45度进针,这样确保穿刺针穿入股动脉的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以下。
拔除动脉鞘后局部按压也要准确到位,时间要足够。
2、术后需密切观察病人不是所有发生腹膜后血肿的病人的股动脉穿刺点都在腹股沟韧带之下。
对于所有病人,术后均需要密切观察,出现腹股沟区血肿或不适,均需要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
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蔡晓萍
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蔡晓萍发布时间:2023-05-17T02:27:50.071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蔡晓萍[导读] 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导管室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方法: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起始时间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2022年1月份,整个研究为期一年,分析该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结果:50例患者有8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比16.00%,通过有效治疗得到康复。
结论:为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提供经股动脉穿刺时,应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脑血管介入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该种治疗方式更为安全、微创且治疗效果更佳,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术后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1】。
本文主要讨论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详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时间为2022年1月份至2022年12月份,年龄分布在46-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5±2.16岁,女性患者26例,剩余的则为男性患者,分析所有患者各项资料,结果显示P>0.05。
1.2方法为所有患者提供局部麻醉,之后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使用造影管常规进行主动脉弓上造影以及全脑室血管造影,之后拔除动脉鞘给予压迫止血器压迫6小时,观察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如果已经达到CAS时应提供CAS治疗,患者手术之前提供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口服,连续服用3-5天【2】。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出血与血肿
假性动脉瘤
穿刺点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小的出血点 可局部加压包扎,出血量大时应立即缝合 伤口并输血。
如发现股动脉局部搏动性肿块,应考虑形 成假性动脉瘤的可能,需及时行超声检查 确诊并加压包扎。
血栓形成与栓塞
腹膜后血肿
下肢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如出现下肢疼 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症状,应立即 行血管造影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如出现腹膜后血肿的症状,如腹痛、腹胀 、腰背部疼痛等,应及时行腹部超声或CT 检查确诊,必要时手术治疗。
04 股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与 展望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诊断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心 肌梗死等疾病。
治疗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球囊扩 张、支架植入等,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
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机器人辅助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股 动脉穿刺有望实现机器人辅助操作, 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血管缝合技术
目前,血管缝合技术正在研究发展 中,有望替代传统的压迫止血方法, 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3. 穿刺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 处,用穿刺针刺入股动脉。
4. 插入导管
将导管通过穿刺针插入股 动脉,并推进至所需位置。
5. 操作完成
完成诊断或治疗操作后, 拔出导管,对穿刺点进行 压迫止血。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 避免反复穿刺和损伤血管。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当今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因其具有有创性,在穿刺的部位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因此日常护理中不能绝不能忽视并发症的危害。
笔者所在的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分析并发症发病的病因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出许多预防、护理以及治疗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使患者明显受益,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护理措施神经介入治疗术以数字减影设备为指导,借助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手段。
由于属于微创伤技术,所以近年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鉴于股动脉具有粗大,易穿刺的特点,所以被作为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最常用的术式[1]。
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局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十分必要,不容忽视。
本文首先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我院长期临床经验积累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介绍,为临床参与护理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局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
1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研究显示, 局部血肿是介入治疗穿刺部位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发症65%-70%[3]。
血肿可引起局部皮肤张力增高,患者疼痛不适。
形成原因:穿刺技能不足导致血管壁被刺破、穿刺一侧肢体提前活动、压迫手法不当、患者血压过高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等[4]。
护理措施:(1)术后8小时内护理人员应5~30min巡视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现象,穿刺点是否压迫到位等;(2)触摸穿刺部位是否有显著压痛感,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是否异常;(3)告知患者术肢放松,卧床期间应避免腹压增加,特别是咳嗽时要用手压紧穿刺口,防止出血;(4)告知患者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要求患者加强穿刺部位保护,禁止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提拉重物等[5];(5)小的血肿可以使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或者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6]。
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手术治疗
• 下列情况首先手术治疗:①有活动性出血;②有神经压 迫症状;③有局部感染;④有远端肢体缺血症状。超声 引导下加压治疗及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者仍 需手术治疗。据文献报道最大直径<2cm的假性动脉瘤 80%可以自发血栓形成,但需卧床及腹股沟弹力绷带加 压固定。成功率约94%~100%
假性动脉瘤原因
• ①穿刺技术不规范:穿刺角度太小、穿刺点偏低、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等;
• ②动脉鞘管型号太大,血管损伤大; • ③压迫因素:术后压迫止血不彻底,如拔针后压迫时间短,压迫时用力
不均匀,频繁松手观察压迫效果,绷带过松及位置不正确等; • ④使用抗栓药物:脑血管病患者很多术前双抗血小板聚集、术后需抗凝,
Seldinger穿刺法
改良Seldinger穿刺技 术
股动脉穿刺注意事项
• 穿刺针喷血,但导丝放不进去的原因: 1.穿刺针进入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2.穿刺进入过浅,没有完全穿透动脉前壁。 3.穿刺针的角度过大,导丝难以进入。 4.穿刺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5.血管近心端狭窄。 6.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7.斑块阻挡。
处理方法:
• 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可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 • 旋转穿刺针的方向,使穿刺针的针尖斜面向上; • 可用较软的泥鳅导丝进入; • 进入困难时,可嘱助手旋转导丝进入(但要防止进入夹
层) • 如确定穿刺进入血管分支,应拔除导丝从新穿刺。
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
• 1.出血、血肿 • 2.假性动脉瘤 • 3.动静脉瘘 • 4.股动脉血栓 • 5.迷走神经反射 • 6.动脉夹层 • 7.腹膜后血肿
股动脉穿刺要点
股动脉穿刺要点
股动脉穿刺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操作,常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股动脉穿刺的要点:
1. 术前准备:病人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穿刺前要保持病人处于禁食状态。
2.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通常选择股动脉在腹股沟以下3-4cm
处作为穿刺点。
在穿刺前要进行局部麻醉。
3. 采用无菌操作: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全身无菌手术操纵,包括消毒、穿戴无菌手套等。
同时,需要使用无菌巾包裹穿刺区域,以减少污染。
4. 技术娴熟:穿刺过程需要由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力度和角度,以避免动脉破裂或血管损伤。
5. 结束后的处理:穿刺结束后,需要进行绷带包扎,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
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观察,以减少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
6. 并发症的处理: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血栓形成等。
如有并发症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如进行止血、冷敷、血液稀释等。
需要注意的是,股动脉穿刺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操作,需要由
专业的医生进行,同时也需要病人积极配合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手术讲解模板: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禁忌: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术前准备: (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 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 凝血时间。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步骤:
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 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正下方,即腹股 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左手中、示 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 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穿刺成功后, 可见鲜红色动脉血自针尾喷出,即刻送入 导丝。若送入导丝有阻力时,不可强行送 入,应在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 况是导
股静脉、股动 脉穿刺术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股静脉、股动脉穿刺 术
科室:普外科 部位:臀部 麻醉:部分或全身。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概述: 股动、静脉较粗大,由此插管可以到达全 身各部位的血管,为最常用的血管介入操 作的入路。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适应证: 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 瘘等。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步骤: 丝在穿刺针前方盘曲或进入小的分支,此 时应后退并旋转导丝进入。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步骤: 2.顺行性穿刺
手术资料: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术
手术步骤:
顺 行性穿刺进针点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约 1cm,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的动脉 搏动最强处;或在透视下将穿刺针对准股 骨头顶缘,进针角度与身体成40°左 右。顺行性插管导丝易进入股深动脉。若 患者下肢取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 股深动脉的外侧,用5F以下的导管和“J” 型导丝易成功。
经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键。
【 键 词 ] 股 动脉 穿刺 ; 发 症 ; 防 ; 关 并 预 处理
【 图 分 类 号 】R 5 中 4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3 0 (0 00 0 2 0 文 0 7— 5 7 2 1 )3— 19— 3
包 头 医学 2 1 第 3 0 0年 4卷 第 3期
・
综
述 ・
经 股动 脉 穿 刺并 发 症 的 预 防与 处 理
陈仁 智 ,王艳 红
( 头 医学院 第三 附属 医院 包 神 经科 , 内蒙古 包头 04 3 ) 100
【 摘要 】经股动脉穿刺是 多数血 管内介入性诊 疗技 术需涉及 的第一 步有创操作 , 为使血 管内介入诊疗过程顺利进
一
,
一
2 导 丝滑入 股动脉
穿 刺用 的短 导丝 在操作 不慎 时可 完全 进入股 动 脉, 主要 原 因是在 置鞘 时 , 能在 导丝 在鞘 管尾部 露 未 出即进鞘 ,导 致导 丝滑 入股动 脉 。防范 措施 是严 格 按 照操作 规程 , 必须 使导 丝在 导管 尾部 露 出再 置 鞘 , 或 在置鞘前 用 鞘管 与导 丝长度 进行 比较 ,当导丝 比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前 ,微 创 高效 的介 入 治疗 正 日益 受 到广 大 临 床工作 者 的青 睐 , 包括 放射 科 、 内科 、 外科 、 心 脑 肝胆 科、 消化科 、 肿瘤 科 、 呼吸科 、 神经 内科 等诸 多学 科都 相继 开展 了血管 内介入 诊疗 工作 ,但 因介 入检 查或 治疗在 很多科 室 刚刚起 步 , 操作 的新 手越来 越 多 , 所 以股动 脉穿刺 点并 发症 呈逐 渐增 多趋 势 。有报 道经 股 动脉 径路行 诊 断性与 治疗 性心 脏介 入 的血管 径路 并 发症 发生率 分别 为 0 1 ~ % 和 0 5 一5 , .% 2 .% % 这 不 能不 引起血 管 内介入 工作 者 的高度 重视 …。本 文 就 股 动 脉 穿 刺 过 程 中及 穿 刺 后 的 一 些 常 见 的 并 发 症 ,以及 怎样 预 防并 发症 的发 生及 对 出现并 发症 后 的处 理作 一综 述 。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刺的护理科普知识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刺的护理 科普知识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刺的基本知识
02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刺的术前准备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03 刺的操作流程及注 意事项
05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刺后的护理要点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04 刺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及处理方法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
适应症:适用于多 种心血管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如冠心 病、心肌梗死、心 律失常等。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适用于几乎所有需要介入治疗的 疾病,如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禁忌症:严重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感染、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刺 的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和注意事 项,减少焦虑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手术,提 高配合度
解释手术目的和必要性,增 强患者信心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 紧张情绪
术前用药
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
用法用量:根据具体情况调 整
目的:减少并发症,缓解疼 痛
注意事项:遵循医嘱,不得 擅自更改
饮食指导
术前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 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自我管理
穿刺后注意事项:及时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部位干燥等 饮食管理: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 用药管理:按时服用药物,不随意更改药物用量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
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科经股动脉穿刺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及自我管理
定期复查:医生建议患者在术后一个月进行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后需要做好 护理工作,如定 期更换敷料、避 免剧烈运动等, 以防止感染和出 血等并发症的发 生。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
一.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见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更为客观的动脉循环评价可以通过改良的Allen试验获得:采用示指或拇指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来代替手颜色的恢复,可以持续评价桡-尺循环的完整性。
尺动脉压力释放后如果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则表明反应异常,不能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正确的穿刺点是保证股动脉穿 刺成功的关键,应选择股动脉 搏动明显处进行穿刺。
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在同一部 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局部血 肿或假性动脉瘤。
术后护理
穿刺后应加强对穿刺点的护理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换 药,同时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
液循环情况。
股动脉穿刺的成功因素
01
02
03
04
血液透析通路建立
临时透析导管
股动脉作为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 起始点,用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 者的透析治疗。
长期透析导管
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 股动脉可作为长期透析通路的起 始点,建立稳定的透析通路。
急救和复苏
心肺复苏
在急救过程中,股动脉穿刺可用于心 肺复苏时的药物注射和血液回收。
紧急介入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危 急病症,股动脉穿刺可迅速建立血管 通路,进行紧急介入治疗。
确定穿刺点
局部麻醉
选择股动脉搏动明显处作为穿刺点, 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1-2cm处。
在穿刺点处注射局麻药,使局部皮肤 和皮下组织麻醉。
消毒铺巾
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铺设 无菌巾。
股动脉穿刺的步骤
穿刺
插入导丝
使用穿刺针在局麻点处垂直或斜向进针, 寻找股动脉的搏动感,一旦进入股动脉, 血液会迅速回流到针筒内。
染等。
加强术后护理,及时处理疼痛、 发热等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05
股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血管介入治疗
诊断性血管造影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选择性血管 造影,用于诊断血管病变、肿瘤
等。
血管成形术
对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 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管通畅。
血管内介入诊疗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患者制动时间、影响因素、止血方法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总结
血管内介入诊疗、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患者制动时间影响因素血方法、制动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总结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是血管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的手段,其优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股动脉是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等。
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出血、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40%-11.65%,且由于穿刺点按压时间及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均较长,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腰背部疼痛、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的卧床制动时间为鞘移除后 2-24h。
影响因素1.1患者及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卧床休息时间长短取决于抗凝药物应用、鞘管大小、血管闭合装置的应用情况,但通常为术后2-6h下床活动,术后还应定期检查神经恢复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A级推荐)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应具体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A级推荐)止血方法2.1诊断性或介入性血管内手术后(鞘管型号≤9Fr),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手动压迫或机械压迫。
(A级推荐)2.2与手动压迫相比,血管闭合装置在缩短制动时间方面的有效性尚不确定。
(B级推荐)术后制动时间3.1患者在介入术后 1-8h后下床活动,具体时间通常取决于鞘管的大小和血管闭合装置使用情况。
接受手动压迫的患者可以在术后4-6h走动,而采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可以在术后1-4h 内走动。
(A级推荐)3.2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卧床制动3-4h,4h后床上活动,6-12h下床活动。
(B级推荐)术后相关并发症4.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术后 2-6h)下床活动对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或出血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B级推荐)4.2患者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鞘管型号:5-7Fr)2-3h下床活动,可减轻背痛强度和泌尿系统不适。
(A级推荐)4.3与卧床休息 8h相比,卧床 4-6h能显著降低血肿形成的风险;拔鞘管后3-4h下床活动不会增加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还可减少背痛的发生。
超声评价经股动脉途径的穿刺并发症分析
超声评价经股动脉途径的穿刺并发症分析目的:对超声评价经股动脉途径的穿刺并发症给予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4年股动脉穿刺患者350例,均进行超声检查,对并发症的类型及性质给予评价分析。
结果: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为150例,出现假性动脉瘤的患者为30例,出现动静脉瘘的患者为5例,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为5例,股动脉出现官腔节段性狭窄的患者为2例,共计192例患者出现穿刺并发症。
结论:对股动脉穿刺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时,超声评价的应用能够给予准确诊断,并对假性动脉瘤的压迫治疗给予指导。
标签:超声评价;股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并发症Abstract:objective:the ultrasonic evaluation through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complications to explore. 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2011 to 2014,350 cases of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patients,both the ultrasonic inspection,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for the type and nature of evaluation. Results:of 150 patients with subcutaneous hematoma,for 30 cases of pseudoaneurysms patients, 5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of,of 5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sis occurs,in femoral artery newspeak segmental stenosis patients for 2 cases,a total of 1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unctur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analysis of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evaluation can give an accurate diagnosis,and to give guidance to the oppression of treatment of pseudoaneurysms.Keywords:ultrasound evaluation;Femoral artery puncture. Pseudoaneurysms. complications近年来,临床介入诊断技术发展较快,而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也对总体疗效带来严重影响。
抽血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抽血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并发症一、皮下血肿1、原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2、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3、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
掌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散,若肿胀局限,不影响回流时,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小于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经皮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
经皮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介入家园2016-11-11来源:重庆医学2004年9月第33卷第9期作者:戚跃勇综述,邹利光审校目前,微创高效的介入治疗正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包括放射科、心内科、脑外科、肝胆科、消化科、肿瘤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诸多学科都相继开展了血管内介入诊疗工作,但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却呈逐渐增多趋势。
有报道经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与治疗性心脏介入的血管径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2%和0.5%~5%,这不能不引起血管内介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的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1 股动脉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1.1 动脉夹层在股动脉导管引入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因髂股动脉硬化狭窄或走行迂曲致较粗硬的导丝或导管通过不畅,如仍强行插入,易使导丝或导管头端进入血管内膜下形成夹层[2]。
如沿此夹层跟进血管鞘即易导致动脉穿破。
防治措施:(1)对年龄较大或估计有动脉硬化者,插管宜选用细而柔软的导丝或导管,应用“J”形导引钢丝者应常规将其弯头向前。
(2)在推送短导丝的过程中如遇阻力,应在透视下判断它是否进入股动脉分支或者形成股动脉夹层乃至穿破股动脉,以及时回抽并调整导丝的方向,如仍不能成功者可更换为白泥鳅导丝。
(3)在导管鞘内跟进或交换导管时,宜在导丝的指引下进行。
在送入导管过程中,如遇阻力应即刻透视观察导管头端位置,亦可手推少量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以减少髂股动脉动脉夹层的发生。
1.2 鞘管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导丝沿穿刺针跟进过程中,如碰到穿刺针易使之移位于股动脉鞘内,或者导丝直接穿出股动脉,导丝沿腰大肌前缘进入腹膜后间隙。
由于该间隙组织疏松,特别在消瘦患者,有时导丝导管进入相当顺畅,即便有经验的操作者也很难体会其到底在动脉内或是在动脉外。
当进导丝导管有阻涩感,患者诉腰背酸痛时应高度怀疑导丝或导管已进入血管腔外。
如手推造影剂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久滞不消则可明确诊断,但手推造影剂应缓慢、少量,以免人为扩大腹膜后间隙撕裂小血管造成血肿。
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防治
1 0 c Se a s f o p a t i e n t s it w h p s e u d o ne a u r y s m, 8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b y u l t r a s o u n d—g u i d e d c o mp r e s s i o n ep r a i r , 1 p a t i e n t t r e a t e d b y lt u r a s o u n d—
6 3 7 5岁 , 平均 7 O岁 ; 其中l 0例经 超声 引导下局部压迫 , I例经瘤 体内局部注射凝血酶 , l 例经外科施行血肿 清除及血管修补术 。
结果 : 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 股动脉穿刺所致假性动 脉瘤 经超声引导 下局部压迫 、 瘤 体 内注射凝血酶 治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s s e s s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e c t o f p s e u d o a n e u r y s m c o mp l i c a e d b y f e m o r a l a r t e r y c a t h e t e i r z a t i o n . Me t h o d We s e -
迫 交 通 口处 无 效 , 1例 给 予 经 瘤 体 内 局 部 注 射 凝 血 酶 , 1 例 经
c o mp l i c a e d b y f e mo r l a a t r e r y c a t h e t e i r z a t i o n .
Ke y W o r d s: Fe mo r a l a te r y; r Ps e u do a ne ur y s m; Di a g n o s i s; Tr e a t me n t
介入诊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和护理
介入诊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和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356例介入诊疗术患者术中监护,观察其并发症并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
结果 35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并发症28例,经过及时处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结论严密的观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配合,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并发症护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接受介入诊疗的人数在迅速增加,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也在所难免。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行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出现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356例,其中男215例,女141例,年龄3岁—82岁,共发生血管并发症28例。
1.2方法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法,右侧腹股沟区局部消毒铺单,用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腹股沟韧带下1.5cm处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送入鞘管,根据操作规程行其他介入诊疗。
1.3结果术后穿刺点渗血及血肿10例,假性动脉瘤4例,股动静瘘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例。
2 常见并发症及护理2.1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表现为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血肿周围呈青紫色改变。
多是由于穿刺操作不当,术前及术中大量应用抗凝剂,压迫止血方法不当,穿刺侧肢体过早活动或不适当活动,高血压等。
护理要点:介入术后拔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股动脉穿刺点,一般在皮肤穿刺点的正上方1.5-2cm处,压15-20分钟,再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患者平卧24h,术肢制动12h,嘱咐患者不要做屈髋动作。
本组有10例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4例判断为进行性发展性渗血,立即提前拔管,挤压血肿,使之消散,然后加压包扎。
6例为非活动性出血者,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处淤血,然后施以冷敷40-60min,对已拔管者,要拆除绷带,重新徒手加压止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见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更为客观的动脉循环评价可以通过改良的Allen试验获得:采用示指或拇指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来代替手颜色的恢复,可以持续评价桡-尺循环的完整性。
尺动脉压力释放后如果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则表明反应异常,不能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如果患者需要再次经已经穿刺过的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则可行反式Allen试验:同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后释放桡动脉以检测是否存在无症状性近端桡动脉梗阻,如果异常,则不宜选择该桡动脉途径再次行介入治疗。
有以下情况者更宜选择桡动脉穿刺置管:腹主动脉以下的血管病变(髂动脉、股动脉),如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重度扭曲、夹层等,使之不能选择股动脉路径;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由于心功能差等原因患者不能长时间平卧。
②禁忌证绝对禁忌证:穿刺侧无桡动脉搏动;Allen试验阴性,提示掌弓侧支循环不良;穿刺侧存在肾透析用的动静脉瘘管。
相对禁忌证:桡动脉搏动差或细小,尤其是身材矮小的老年妇女;有大血管异常的病史(如锁骨下动脉异常);用6F或7F鞘管不能完成的治疗;不能用右桡动脉行右位心冠状动脉造影或左内乳动脉的介入治疗,也不能用左桡动脉行右内乳动脉的介入治疗。
③桡动脉鞘管置入技术:手臂外展70°角,手腕保持过伸位。
可以采用手腕下方垫小卷纱布或夹板样装置以充分暴露动脉。
手臂板应达到与患者呈45°角,并允许患者手臂与手腕靠近臀部放置。
取腕横纹近端3cm左右为穿刺点,予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注意麻醉药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对桡动脉搏动的触摸。
穿刺前首先摸清桡动脉的走行,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走行直的部位穿刺。
一般选择桡骨茎突近端1cm处。
如果该部位桡动脉纡曲,应向近心端移1~2cm。
采用21号穿刺针进行穿刺,进针的方向应与桡动脉走行保持一致,角度为30°~60°,可以在桡动脉壁的上方直接穿刺前壁或穿透桡动脉,再缓慢退针至针尾部有血液喷出。
注意尽可能第一针成功,反复穿刺会引起桡动脉痉挛,使穿刺更为困难。
如果穿刺部位出现血肿,须按压5 min或更长时间,再次穿刺需要在前一次穿刺部位的近心端1~2cm。
穿刺成功后送入25cm 0.019英寸直导丝,若导丝不能插入,可能系钢丝顶在动脉的内侧壁,稍微后撤穿刺针即可,有时需将穿刺针稍微旋转,还可在直导丝的头端做一个小J形弯曲。
其他导致导丝送入困难的原因还有血管弯曲、痉挛、桡动脉闭塞或狭窄、钢丝进入小的血管分支、肱动脉发出桡动脉的起源异常或钢丝进入血管内膜引起夹层等。
在这些情况下,可以经穿刺针注入少许造影剂以查明原因,或换用亲水涂层的超滑导丝,或经穿刺针给予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
推送导丝的动作应轻柔,一旦遇到阻力,应在透视下操作直到导丝超过尺骨鹰嘴水平。
刀刃朝上切开皮肤,送入11cm 5F或6F鞘管。
(3)经肱动脉穿刺置管碘伏消毒肘窝处皮肤,仔细触摸肱动脉搏动,在肘横线上方肱动脉经过处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做皮肤切口,采用改良Seldinger或微穿刺技术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见血液从穿刺针尾部喷出后,送入导丝及鞘管。
一般来说,6F~8F鞘管均很容易置入。
3.深静脉穿刺和置管深静脉穿刺路径有多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及上肢静脉(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腋静脉等)。
穿刺路径的选择无严格的限制,常取决于术者的经验和习惯,患者血管的解剖特点及特殊临床特点如病情是否紧急、体型、体位、凝血功能、有无肺疾患等。
最常选择的路径为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
(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路径的优点为,a.解剖位置相对固定,插管的成功率较高;b.距右房距离短且较直,易于将导管置入右房或上腔静脉;c.并发症少于锁骨下静脉穿刺路径。
由于右颈内静脉垂直地进入上腔静脉、较左颈内静脉粗大、距颈内动脉又相对较远、右肺尖稍低于左肺尖,胸膜损伤的可能性小、胸导管位于左侧等原因,临床上往往采取右颈内静脉穿刺。
穿刺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Trendelenburg体位(平卧头后仰位),以伸展颈部,减少空气栓塞。
肥胖、肌肉发达或颈部较短的患者,可在其肩下放置一小枕头以伸展颈部。
患者头转向穿刺静脉对侧(左侧);②确定穿刺部位,必要时做好标记;③碘伏消毒后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④选择穿刺径路,常用的颈内静脉穿刺径路有前位径路、中央径路和后侧径路。
A.中央径路:用左手确定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及锁骨所形成的三角,触摸颈动脉搏动,并在穿刺时固定皮肤。
先用注射器接20~24G针头定位颈内静脉,以减少误穿颈动脉和定位困难时的组织损伤。
将针头置于前述三角的顶端,与皮肤成35°~45°角向同侧乳头方向进针。
如未回抽到静脉血,可将针头向外转或与中线呈平行方向进针。
定位成功后,将注射器接3英寸长的18G薄壁静脉穿刺针,沿定位方向在持续负压吸引下进针,抽吸到通畅的静脉回血后,移去注射器。
此时应注意迅速用手指堵住穿刺针尾部,以防空气栓塞。
经穿刺针置入45cm长的J形头导引钢丝,导丝应在无阻力的情况下置入。
导丝置入后推出穿刺针。
固定导丝位置并注意患者心律变化,因为导丝置入过深会进入右心室刺激右心室壁,导致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速。
此时将导丝退出少许即可,一般不须给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11号刀片在导丝进入皮肤处做一小切口。
沿导丝置入鞘管。
注意保持导丝的末端始终露出于鞘管。
退出导丝,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后,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可用缝线将鞘管固定于皮肤。
如无透视帮助,置管后常规摄胸片确定鞘管位置。
B.前位径路:用左手在甲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触摸颈动脉搏动,并在穿刺时固定皮肤。
用注射器接小号针头(20~22G)定位颈内静脉,在颈动脉搏动的外侧0.5~1.0 cm,与皮肤成30°角,针尖指向乳头方向进针。
定位穿刺成功后,将注射器接18G薄壁静脉穿刺针,沿与定位针相同的方向,在持续负压吸引下缓慢进针,深度一般为4cm,如果进针时未吸到回血,可将穿刺针缓慢后退,调整方向后再缓慢进针。
送入导丝及鞘管方法同“中央径路”。
C.后位径路:定位胸锁乳突肌后缘。
用注射器接小号针头(20~22G)定位颈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5cm处(或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点的上方)进针,针尖向前指向胸骨上切迹,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成30°~45°角。
如未抽到回血,可稍向前或向后调整穿刺针方向后在进针。
定位穿刺成功后,将注射器接18G薄壁静脉穿刺针,沿与定位针相同的方向,在持续负压吸引下缓慢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7 cm,如果进针时未吸到回血,可将穿刺针缓慢后退,调整方向后再缓慢进针,有时在针头回撤时也可能进入颈内静脉。
送入导丝及鞘管方法同“中央径路”。
(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漂浮导管及起搏电生理导管的常用路径,此部位穿刺易于固定,对患者活动影响较小,患者头颈部的活动也较少影响导管的位置。
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并发症率较高、风险大,如气胸、血胸、误穿锁骨下动脉等。
在肺充气过度的患者,如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使用PEEP以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15°~25°角头低仰卧位或平卧位,头部偏向操作对侧。
嘱患者两肩放松,充分外展,必要时可去枕,将两肩胛之间垫高,或嘱患者取向后垂头仰卧位。
②用碘伏消毒胸部前面上至下颌骨下缘,下至乳头水平,肩部及上臂前面均应包括在内。
此消毒范围适用于一侧穿刺不成功可换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不成功可换为颈内静脉穿刺。
③确定穿刺点:沿锁骨由内向外走行有一自然弯曲点,此转弯处可作为体表标志,其下1~2 cm即为穿刺点。
④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⑤将非持针手拇指按在锁骨下缘以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示指放于胸骨上窝作方向指示。
⑥从定位点穿刺皮肤,针尖指向胸骨上窝方向,穿刺针与胸廓呈15~30°角,持续负压吸引下沿锁骨下后缘缓慢进针,密切注意有无回血。
如估计针尖已接近锁骨下静脉,但未见回血,则须将穿刺针尖退至皮下,向上或向下调整穿刺方向,重复操作。
⑦一旦有回血,应立即停止移动,固定穿刺针,拔下注射器,从流出血液的颜色和速度判断是否为静脉血。
确认后放入导引钢丝(若有X线,应再次确认导丝在静脉系统或右心房或右心室内),拔出穿刺针,用刀片在穿刺部位皮肤作一小切口,置入扩张管和鞘管,将导引钢丝连同扩张管一并拔出,固定鞘管。
⑧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⑨如果没有X线透视,应拍胸片确认鞘管位置。
(3)股静脉穿刺术:经股静脉穿刺插管适于操作或留置时间较短的心导管术,穿刺较为容易,严重并发症少。
穿刺方法如下。
①患者取仰卧位,大腿稍外展、外旋。
②碘伏消毒双侧腹股沟区,上至脐水平,下至膝盖,两侧至腋中线,以便在一侧穿刺不成功后改穿另一侧。
③触摸股动脉搏动,在股动脉内侧1 cm、腹股沟韧带下2~3 cm处作为股静脉穿刺部位。
④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⑤在穿刺点皮肤做一小切口,并可适当进行钝性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