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
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1、义和团反帝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①从义和团揭贴中反映其兴起的原因: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

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敬香烟,请出各洞众神仙......
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根本原因:同太平天国运动一样,义和团运动受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

2、《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主要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首先,条约规定的赔款本息合计9.8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其次,帝国主义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了中国,使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甲午中日战争》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甲午中日战争》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
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
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 教材分析
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 和威海战役。
教师活动:为什么这次战争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活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在设计本教学内容时,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形成 本节的知识结构。在讲述中应精选材料,有详有略,详 略得当。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战争爆发的背 景是本节的重点,我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使 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 形成空间观念,宏观把握其过程,重点掌握清政府在这 场战争中的态度,从而为后面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 铺垫。本节重点在“《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一 课例研究综 目,可采用提问式使学生掌握条约的内容,教师应着重 述 分析影响,可采用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条约相比,使学 生明确《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 步加深。同时条约中有一项新的内容,日本对中国进行 经济侵略的新方式——资本输出,要使学生明确这一概 念,掌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对于三国干涉还辽,使学生明确从一事件中体现三 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意图。所以本节课我 基本达到了自己教学意图。
学生学习能 对于我的历史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回
力分析 抓住这样一个特点来进行教学。此外,我所任教的班级,
及基础参差不齐,好的同学,在我讲完一遍后就完全理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精简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精简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反思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

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

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

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我国狂潮教学反思1. 介绍甲午中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也是我国人民的一次血与泪的教训。

这场战争也反映了当时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态度,以及我国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薄弱和落后。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以甲午战争为案例,深刻反思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强大的必要性。

2. 主体内容2.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是我国清朝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由于我国政治、军备不足以及列强的干预,我国在这场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

2.2 列强瓜分我国的背景甲午战争是列强瓜分我国的一部分,此前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让我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我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也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导致了国家的沦丧。

2.3 反思我国教育中的历史教育甲午战争及列强瓜分我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但在我国的历史教育中,却往往被淡化或者忽略。

教育部门需要对历史教育进行反思,加强学生对于国家历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2.4 国家强大的必要性通过深入的历史教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强大的必要性。

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3.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我国狂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强大的必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国家的强盛之路。

作为我国人,我们更应该珍惜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历史教育应该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国家的强盛之路。

国家的强大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地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对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我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和反思思南县第九中学马图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讲述,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 )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和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黄海海战相关视频文件,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讲授新课: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难题?(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人民起义、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等)②为了解决危机,日本制定了什么样的对策?(制定“大陆政策”)师:简要讲述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相关内容、目的等;(副板书:朝鲜----满蒙-----中国-----全世界)③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西方列强持何种态度?(默许、纵容)师:在列强的纵容下,日本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为了加快侵略步伐,日本积极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当朝鲜发生了东学党的起义后,日本终于找到了发动战争的机会。

师:结合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背景,学生根据归纳完成导学案)二、甲午战争的经过:师: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寄望“调停”)(课件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地图册上填写战争中几大战役的名称,从中分析出清政府的态度;师:结合战争地图,介绍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概况,介绍在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甲午反思今年又是甲午之年,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却在海战中全军覆没,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苦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前,我军正值强军兴军、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似一面镜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惨烈、遗憾、悲壮和屈辱,更给了我们诸多警醒和启示。

一、谋略是胜利的“奠基石”,未雨绸缪才能抢占先机。

甲午战争被金一南教授评价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然而却是一场“败得最惨的战争”。

从战略筹划上看,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举国图强的情形下,清政府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战事初起,即怯战惧战,盲目寄希望于列强调停,陷入被动。

北洋舰队虽装备了当时先进的铁甲战舰,但对海战和制海权认识不足,依然固守“弓马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和祖上传下来的“作战成法”。

战略决策犹豫迟疑,既无争取主动的思想,也无一战到底的决心。

从战役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有效支援配合,使得日军在辽东和山东半岛轻松登陆,更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

除北洋舰队外,南洋、福建、广东3支舰队竟无任何策应,最终断送了一切有利战机。

孙武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指出作战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待战机战胜敌人,即“有备无患”。

甲午战争一败涂地,正是“无备而生患”的最好佐证。

今天,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难。

倘若战争爆发,部队紧急奔赴前线,由于谋划准备不足,摸不清对手底数,拿不出取胜对策,就难以履行使命任务,取得战争胜利,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三省吾身”,审时度势,紧贴使命任务深入研究,思考研判,在战略层面上前瞻矛盾,未雨绸缪,在战役准备上及早布局,抢占先机,扎实有效地推进军事斗争各项准备,避免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出示刘公岛甲午海战馆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上面的雕像是谁?甲午海战馆和邓世昌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新授: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学生:邓世昌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学生讲述教师:讲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

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历史初中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历史初中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备课前我脑子很混乱,在网上胡乱的搜索甲午战争的视频,后来看到了一位老师的录像课。

受到她的启发我的思路一下清晰了。

本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带领学生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将纪念馆设计为五个展厅,依次为展厅一、前言;展厅二、战争爆发的原因;展厅三、经过;展厅四、结果《马关条约》;展厅五、影响(瓜分狂潮)。

这样的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同时条理也非常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意引导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几次战争的思路和本课联系在一次,教会学生学习近代史列强侵华的共性如:原因都可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又可理解为导火线,根本原因往往是一样的,即侵略中国获取更多的利益。

结果同样有共性,即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内容同样有固定的公式割地加赔款加通商加其它。

这样的教法可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便于知识连贯、前后迁移。

课件设计中我还截了两段电影视频,一段为介绍战争背景(李鸿章避战自保)一段为邓世昌落水。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离不开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后面这段视频运用的好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

课堂上我明显感觉到有的同学看了视频很激动、很愤慨。

我的教学中始终贯穿这样一条思路:历史课要上的条理清晰,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认识大是大非。

当然细节的完善也同样重要,可是偏离主题的细节再完善也等于零。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成功之处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整个课堂内容充实,重难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

2.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

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该在每段视频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充足,思考讨论不充分,不够深入。

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不够具体,学生对自学的步骤、要求不够明确。

教师要把自学指导设计的更加细致、清晰。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新课导入不够新颖,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恰当的视频导入、歌曲导入或故事导入等,就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二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太单一,如果采用板演、挑战、互评等多种形式,或其他更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气氛会好些。

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改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1。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和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的军事和技术落后。

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军队装备和战术都十分落后,而日本却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革。

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日本军队,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意味着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

甲午中日战争揭示了中国政治腐败和内部分裂的问题。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各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国家大义,导致战争的失败。

同时,清朝政府对于内外政策的处理也存在着严重失误,没有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战争态势,致使战争结果不利。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加强国家统一和团结。

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足。

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发展十分薄弱,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这使得日本在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迅速取得了胜利。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教训。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屈辱,中国在战争中失去了台湾地区的控制权,并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保持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侵犯我们的领土和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和教训。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富强。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战争,由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因朝鲜半岛的控制权问题而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甲午战争教学的反思。

首先,甲午战争的教学需要从历史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使得清朝政府疲于应对,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

这种对比为甲午战争的爆发提供了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国家制度、军事实力、外交策略等。

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和观点。

再次,教学中应当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通过分析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此外,甲午战争的教学还应该关注战争的国际影响。

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列强对远东地区的重新评估和争夺。

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平衡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历史文献阅读、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最后,教学中应当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通过对比甲午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冲突,让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深入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优点:采用观看电影片段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战争场面,突显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在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时,插入生动的故事情节(比如,李鸿章被日本愤青击中一枪,从而使赔款减少了一亿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记忆力。

不足:老师在讲述时语言不够流畅,以后应加以锤炼。

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头重脚轻,在备课上还要下功夫。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杨顺国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思路: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法三、重点和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流程】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问: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来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2.掌握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略。

3.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甲午战争的原因和主要战役。

三、教学难点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沙盘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好奇心。

2.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原因和主要战役。

并向学生解释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3.案例分析(15分钟)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4.展示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班级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通过展示,让其他小组补充或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5.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甲午战争的影响的小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述有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分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在知识讲授环节中,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可以设立一些规则和指标,评选出最佳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课后作业方面,可以设计一些扩展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甲午战争的影响。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甲午战争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本节课设计合理,活动有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首先不能逾越教材,但鉴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教学讨论、研究的前沿,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予以体现。

鉴于时间问题,教学中可在某一素养上着力探讨,也可作整体表现。

本课的高考考点说明是要求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反割台斗争。

结合考点说明,并基于上述考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为列举侵华史实、概述反侵略斗争事迹并体会其斗争精神,理解视界是影响斗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学结构为:危机·苦难、觉醒·抗争、探因·近代化。

第一部分突出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第二部分渲染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的抗争精神,以达成学科素养的家国情怀要求;第三部分从世界潮流的角度,探究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能否深刻把握世界潮流是反侵略斗争成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一、立足“教材”“用教材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怎样用教材教”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教学内容要实行适当的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被弱化,仅通过“对号入座”的方式一笔带过,突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朝鲜农民起义)即可;甲午战争的过程被转化为依据动态地图实行战役排序的学生活动,由学生一边讲述一边演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应受到注重被转化为与《南京条约》的对比与填表活动,教师从旁点拨哪些条款是对之前的继承和发展,哪些条款之前条约中没有的,同时引入资本输出这个概念,以协助学生理解投资设厂这个条款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通过视频予以表现,既顺利过渡、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亦受到注重被转化为学生的连线活动;列强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也是通过上述视频加以表现。

二、注重“人文”以“人”带史,从“人”的角度来承托反抗,符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征,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以“人”带史,直指“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个课标要求。

2024年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2024年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2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打开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点拨:“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定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
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今天试讲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我可以说是抱着热切的希望,期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认可。

然而,试讲两个班的效果都不尽人意,班上的学生有点沉闷,仔细一看并没有打瞌睡,课堂反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特意转换音调,尝试着不按牌理出牌询问他们一些问题,也出现了尴尬的情况。

学生知道的不愿意大声作答,不知道的更不愿意开口作答,像一块块不论风吹雨打依旧屹立在那的石头,采取的是“不知、不答、不理”的策略。

譬如讲到《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我请学生来回答两个条约分别在割地、赔款、通商口岸、输出、影响五个方面的异同,特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翻书回顾《南京条约》的知识点,考虑到两个条约的内容一一对应,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回答。

然而并不如此,部分学生连照念书本内容也不愿意,这让我百思不解,整一节课上得比较被动,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教师只能处在自嗨模式。

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对于这么一个普遍学生调皮的班级,我一开始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不捣乱课堂,遵守课堂纪律,参与热情不高也是勉强能接受,当然能像上次那样安静之余又不失活跃就更让人满足了。

课后指导老师作了评课,首先肯定导入部分中日钓鱼岛争端,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但明显的问题有二,一是声音有点小,二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太妥,超时且没有留足够时间给学生做阳光学业评价。

对此,指导老师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把导入环节钓鱼岛争端、情境一“小日本大野心”、情境二“日本扩军备战”、威海卫战役这些环节适当简化,有效控制课堂时间。

另外,我认为课堂管理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个人在管理班级纪律方面要做好两点。

一是聚焦,把教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就不要讲课,在所有学生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在停顿三五秒,然后才开始用低于平时的音调讲课。

二是低调处理,以不太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避免其他学生受到干扰,在自己的讲课中把学生的名字带进去,被叫到名字的学生自然会得到提醒,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不会察觉出什么问题。

如“大家把书翻到第25页,都翻到了吗,小明?”“小红,看到黑板上的题目了吗?你会吗?我想你肯定会的。

大家再仔细读一读。


这一次的讲课听课评课告一段落,无论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应变等方面,我都获益匪浅。

就像很多师兄师姐分享经验时说“很多东西只有当你真正到了课堂才会有所体会”,一切仍在摸索中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