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1单元第1课知识点和测试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讲解
第一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8、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历史第六册复习 上海会考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 年 月 日 南京解放 解放, 统治结束。 统治结束。 理解: 理解: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 月到1949年1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1948年9月到 年 月到 年 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 辽沈、 月,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3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 知道: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中共七大: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年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 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 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 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 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 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 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 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 奠道: 知道: 1.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赴 . 年 月 日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赴 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 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于 年 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 月 日正式签署了《 纪要》 双十协定》 纪要》即《双十协定》。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 、 卢沟桥挑起七七事 年 月 日 日军在卢沟桥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 开始。 全民族抗战的 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 、 上海发动了军事 年 月 日 日本在上海 进攻,史称“ 一三 事变。 一三” 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 、 沦陷。 年 月 日 南京沦陷 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 南京大屠杀 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上海历史高中第六分册知识点
第六分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A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3、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A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宛平城外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史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第一次大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推动了全国抗战。
6、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7、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A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1、平型关大捷 A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山西)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台儿庄战役 A1938年,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国民党)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A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A(1)时间:1945年(2)地点:陕西延安(3)主要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订了党的政治路线,即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确立了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册知识点集合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西安事变(B)时间:1936年;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七七事变(B)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日军进攻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影响: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八一三事变:抗战开始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B)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
(B)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B)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形成标志:1937年8月,红军主力及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A)2、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B)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日军占领武汉后(B)(1938年10月)4、八路军组织了百团大战(A)5、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B)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英军要求中国出兵。
目的:为协助盟国作战,解除日军对我后方的威胁;保卫滇缅公路经过: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影响: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重新打通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B)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主要内容:政治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上: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组织上: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 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 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A】中共七大 时间:1945 年。 地点:延安。 内容: 1 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 强的新中国; 2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5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
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转折 标志: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三大战役(大决战,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历时 52 天,歼敌 47 万余人。打锦州,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中间突破。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规模最大。 刘邓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 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 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聂荣臻)。 过程: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以钳形合击态势发动了平津战役。解放 军依次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 北平:1949 年 1 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之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 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实用】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一分册答案
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一分册答案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基础练习1.B2.A3.C4. C二、拓展练习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
( 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
( 2 )君权神授。
( 3 )不完全一致。
比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
( 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
( 2 )河水泛滥。
( 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一、基础练习1 . B2 . D3 . B4 . D二、拓展练习5 . D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 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
( 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
( 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
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
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一、基础练习1 . D2 . B3 . A4 . C二、拓展练习5 . B6 . C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 2 )西南8 . ( 1 )种姓制度。
( 2 )婆罗门和刹帝利。
( 3 )众生平等。
( 4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造成了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和测试
上海高一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知识点基础训练题第一单元古代东方一、单元概述:古代东方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工具、文字、国家。
四大文明流域指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中国这些地区的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自己的文明特质。
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农耕经济发达。
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就。
古巴比伦: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在如今的伊拉克国境内,并以灌溉农业为基础。
2、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并没有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3、公元前31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锲形文字,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称钉头文字4、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首都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5、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第六代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
6、两河流域著名史诗是《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最初口头创作,定型于古巴比伦时代,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保存。
【背景知识:歌颂英雄,人们在英雄吉尔迦美什身上寄托了自己许多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如力量、正义、勇敢、友情等。
书中也汇集了各种神话传说】7、目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穆拉比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史料,其保护了社会成员私有财产。
【背景知识:由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因法典刻在石柱上,又有《石柱法》之称。
石柱顶端的浮雕是站立着的汉穆拉比从太阳神少马什手中授受权标的情况,隐喻君权神授。
正文共282条。
论述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特点和意义: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原因(4条):1)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2)“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3)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4)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鸦片战争进程(1840—1842):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秉公议定则例“(协定关税)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1)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第六分册 练习预测平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知道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南京大屠杀有关主要史实,理解对以上历史事件的定性与评价。
2、技能: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侵略战争从爆发、扩大、战争带来的灾难等各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战爆发及抗战初期历史形势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巨大的民族灾难前表现出的凝聚力,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主动,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痛伤害有所认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
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强调:“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向国民党提出了基本要求和保证。
分析当时的历史,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是:(1)中国共产党重申四项保证,为国共合作作出了积极让步;(2)提出了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等基本要求,指出了国共合作的目的与方向;(3)强调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前提,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探索与争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当时如果采取其它方式,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高一的历史科目是同学们必须学习的科目,其中的历史知识也是要求掌握的,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一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
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第 2 课古代埃及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二第 3 课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刹地利军事贵族 (国王)吠舍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首陀罗奴隶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
第一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讨论稿)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阅读指南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
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
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
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
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
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
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二)练习与测评1.两河流域早期国家产生于什么时候?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这些国家?产生时间: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世纪主要古代民族:建立早期国家的古代民族先后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说明:本题的“早期”界定为两河流域被波斯统治之前的历史。
)2.为什么说《汉穆拉比法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到四章知识点整理教程文件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主题解读: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考点解析:)(A一、原始农耕: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
.时间1 .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2.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3 居,形成农耕聚落。
4.特征:南稻北粟,5.典型:姜寨遗址。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A)二、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黄帝的传有关炎帝、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特点: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
知识链接:大房屋可能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
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
考点解析:).礼运》中的夏朝(A一、《礼记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设监狱,有军队、设官分职,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制刑法。
)二、二里头文化(A 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
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解析: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高中历史选修6笔记第1单元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高中历史选修6笔记第1单元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世界文化遗产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1.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免遭破坏成为重大课题
2.1972年各国达成协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
●将一部分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援助
3.为保证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
二《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
1.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2.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三.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1985年,我国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分册
第一单元中国抗日战争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B)
1、背景: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调遣张杨军队追击长征胜利达到陕北的红军。
张杨感觉“剿共”无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逼蒋抗日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事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来视察的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史称“西安事变”
4、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事件解决:应张学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
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6、影响:(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
(2)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七七事变
1、卢沟桥事变的爆发(A)
时间:1937年7月7日
事件:日军进攻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还击,史称“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七七事变后才形成,正式形成为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一)递交宣言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宣言内容:(1)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2)实行民主政治(3)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求(4)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二)、部队改编: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
1、西北红军主力--→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三)正式形成(C)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2、八一三事变(即淞沪会战开始)(B)
时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坚决回击,淞沪会战开始。
史称“八一三”事变。
过程:历时三个月,日军于11月占领上海
影响:这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3、南京大屠杀(B)
时间和事件: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人以上。
【南京失守前,国民党政府撤离到了重庆,可称为重庆国民政府】
知识结构
巩固训练
西安事变
1.20世纪30年代,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党加紧“围剿”中央红军
B.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这里的“国家问题”是指()
A.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影响中国
B.日本侵华和国内战争使民族危机加深
C.法西斯缔结同盟威胁中国安全
D.张、杨已在着手策划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3、“为了准备抗战,东北军阀被调去陕北打共产党,但他们宁愿攻打已侵入他们老家满洲的日本侵略者而不肯打共产党。
”事件的发展直接导致了
A.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西安事变的发生
C.七七事变爆发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立即发表声明:“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由此可知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是()
A.促使蒋介石反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要挟南京政府得到扩充自己实力的目的
C.反思自己与红军作战中屡战屡败的教训
D.以实际行动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错误
5.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和随行的军政要员,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杨“兵谏”的目的是()
A.表达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
B.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C.敦促蒋介石增援陕北“剿共”的部队
D.要求停止一切内战,联共抗日
6.观察右图,书名中“历史在这里拐弯”的含义是()
A.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局势转折点
D.西安事变戳穿了日本扩大侵华阴谋
7、判断以下材料,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和随行的军政要员
B.中共确定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C.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1936年7月,蒋介石在谈外交方针时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
任何国家要来侵扰我们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在以蒋介石为首国民政府看来,最不能容忍的时候到来是在()
A.九一八事变后
B.西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
2.右图是1995年发行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金银纪念币”,中心图案是“北
京·卢沟桥”。
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伟大的全民抗日战争是从卢沟桥开始
B.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和中国抗战
的指挥枢纽
C.卢沟桥是座古老的石拱桥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仪式是在
卢沟桥举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表明()
A.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
B.共产党将对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倾向
2.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与国民党的分歧已完全消失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
D.共产党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
【本来共产党的目标就是推翻国民党,但为了联合抗日,取消推翻国民党的运动】
3、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B.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C.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右图是25集大型历史剧《八路军》海报,按照剧情需要,拍摄场景主要应选择在()
A.华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沿海地区
南京大屠杀
8.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记者蒂·德丁先生发自南京的首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俘虏全遭杀害;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扩大,一般市民亦遭屠戮;美国大使馆遭袭击;蒋介石战术拙劣,守军将校逃跑,致使首都失陷”。
对上述报道最有力的印证材料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16.观察右面军事地图,其反映的战事是()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1937年10月,国民党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应属于下列哪次会战?
A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为
17.据最新公布的美军截获日军1938年1月17日电报表明,当时的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称“对外传日本军队在南京和其它地方的暴行,我做了调查,并访问目击者求证。
根据调查,逾30万中国人遭到屠杀。
”从史料价值看,该段文献()
A.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B.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
C.美军的臆测无价值
D.事过境迁其价值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