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认识实践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

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

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

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

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

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

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七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七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经过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习,我对其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认识到新课程是适应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发展路径。

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它摒弃了旧有的僵化、教条教学模式,构建起以人文为本,多样化发展的新型教学架构,使原本沉闷、封闭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笑声。

新一轮课程改革秉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原则和核心指导,超越了学科中心的限制,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首先转变角色,认同新的教学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全身心地融入学生群体,共同构建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有效获取新知和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需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但并不完全排除接受式学习或教师的讲解。

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差异,避免教学形式的刻板化。

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超越课本,走出课堂和校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

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对广泛课程资源的利用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能为课堂注入无尽的活力和乐趣。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二)持续的改革是进步的必然路径,因此,当前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演进的必需,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今年,我国启动了这一轮课改,核心目标是推动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响应改革的倡议,为了真正实现教育人的使命,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无论是上级管理者还是第一线的教师,都在尝试多角度的改革措施,同时也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5篇)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5篇)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5篇)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8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教师在运城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变成5条基本理念,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

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认识论文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认识论文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法。

幽默、富有情趣、诱导的教学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优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正确的选取教学方法,差生学习主动性差、基础差,教师要考虑差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尽可能为差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调动他们自我建构的积极性。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设问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恰当的提问往往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问来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由于差生不注意复习和对知识的巩固,不注意知识的再现,对所拥有的知识不能透彻理解,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教师课堂提问既要考虑新知,又要通过提问来巩固和回忆旧有的知识,以进行多次建构和分散复习。

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学困生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思考,现代学习中提倡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活差生思维。

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充分思维,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则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就会让学生终止回答,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思维,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思维的缺陷。

2、提倡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索在生物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习尖子也不是课堂的焦点,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充当主角。

这样,学困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的群体活动。

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思维接触,教学系统的优化组合,实现思维发展。

由于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思维水平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让其更了解自己思维的不足,调节自己的学习。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认识与体会

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认识与体会

第20卷2006年4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Vol.20Apr.2006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认识与体会新疆兵团农一师五团中学 赵雪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三年,通过对课改实验的评估、调研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已显示出了它一定的优越性:学校教学工作发生着较为可喜的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办学方向都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当然,笔者在参与课改工作中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改工作的进行。

一、课程改革的良性因素(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颖本次课改主要改革传统的课程理念,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课改教材的编排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总结规律和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在理念上实现了较大的转换与提升;从整齐划一的知识性课程目标,转化到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从规定性课程内容,转化到动态性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从单一的课堂接受性教学,到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反思、探索和创造。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新的教学身份,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从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角度来说,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自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师生已逐步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走下讲台,语气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像维持纪律的“监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帮助者,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引导者,在引导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学效果明显。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新课改中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带来的变革1. 课程改革新课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改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新课改中的感悟与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

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

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

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

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

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

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目前省级实验区的新课程进人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此而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本人对新课程的看法如下: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难度大新课程在实验试点学校是搞得很成功的,但其实验所选择的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但在试点以外的广大地区,由于不同区域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新课程要顺利地全在地实施,存在较大的难度。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地区差异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基本条件,而不同区域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差异较大。

对于广大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课程资源(如资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还是社会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都较为丰富,网络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而对于内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里教学设备陈旧,社会资源匾乏,信息化课程资源较缺或者尚未涉足.2、师资水平差异大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内陆地区和山区具有优越性,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流动规模也不断加大,前者云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后者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进而使后者的师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并且,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师资培训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培训经费较为充足,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较多,培训点多面广,而广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培训经费的困绕,教师拥有的培训机会则较少,且面较窄,为节约经费,很多学校往往只派极少数的教师去参加培训,然后让那些去培训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再开展培训,这样做,培训经费是节省了,但培训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场深刻变革,且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作为一位学生, 我有幸能够亲身体验到____年的新课程改革, 对这次改革的学习及实践心得体会, 我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

首先, ____年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过去的课程中, 我们经常被要求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和公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书本, 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突破了这一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进行小组活动和实验, 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 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 我们还参加了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升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 ____年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在过去, 各学科之间往往是独立的, 缺乏联系和交流。

而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强调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在语文课上, 我们不仅学习文学知识, 还学习了一些科学和历史知识, 通过文本分析和思辨讨论, 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上, 我们不仅学习了基础的运算和几何知识, 还学习了一些统计和概率知识, 通过实例分析和图表解读, 培养了我们的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 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再次, ____年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过去, 我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和单一的, 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兴趣。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 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 在学科选择上,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选修感兴趣的学科和课程。

这样的学习方式, 让我们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学习,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反思学生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1/ 6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

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

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培训中,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和拓展材料,参与老师们的讨论、互相学习、经验交流和相互借鉴,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且有了新的思考和见解,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启示。

新课程培训中,那种相互学习,互相讨论,直言不讳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积极进行反思和再创造,为课程改革做出努力和贡献力量。

通过课程培训,收获最大的就是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从他们那里真实的得到了一些教育的真谛。

另外就是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已经实施课改地区的一些老师的教学案例和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培训,对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持久性特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还需要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课改的进程。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为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转变教师角色,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3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新课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摒弃“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1. 优化课程设置。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 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改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五、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新课改要求1.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

本文将就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进行探讨。

背景介绍普通高中新课改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目的是推动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新课改的实施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调整和创新。

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放在次要位置,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交叉,新课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而新课改则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社会需求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改的实施能够培养更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竞争力。

新课改所面临的挑战尽管新课改有诸多的优点和价值,但其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师培训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和培训存在差距。

因此,新课改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课程内容调整问题新课改需要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调整可能存在不完善或欠缺的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动向。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教育体系、考试体系、选拔体系越来越体现出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裂隙和冲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㈠、新课改的重要变化1 、教育理念的变化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新课改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已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这种教育思想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培养要求上,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

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2、教材的变化3、教学模式的变化新课改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

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

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

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标题: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逐渐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对我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呼唤。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并且在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引入了游戏元素,设置了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结果,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过程。

通过实验、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我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五、推动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我的教学中,我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学习观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新课改背景之下对于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当中一定要坚持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组织的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的突破性进展。

一、对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背景之下,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主导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中政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时代性,因为政治一直在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在课堂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老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行改革创新,在课堂中要掌握好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调整教学方式,适应政治的变化。

新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的知识体系,更加注重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贴合,在进行教学资源选择的时候,不能够局限于课本中,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在课堂中也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兴趣。

第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之下也有求老师转变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政治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施,老师凭空讲解,没有给学生创造想象生动的情境,影响到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当前政治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知识点,并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当中并不是要每节课都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将会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影响到老师对课本和其他资料的研究时间,因此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老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以让学生更好理解内容为教学手段选择的出发点。

在教学中,老师要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更好的提升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2009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式启动,高中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本人就新旧课程的特点并结合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浅析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我们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尝试,不妥之处望予批评指正。

一、课改的历程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04年起,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陆续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等15个省进行。

2008年,教育部同意山西、江西、湖南,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省,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省与云南、湖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至此我国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全面展开。

此次课程改革在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范围最广,普及面最大,单从时间上看,10余年时间虽然有些仓促,但这也正确表明了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亟待改革。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而青少年的素质要依靠国家的教育,当今时代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二、课改的内容。

新的理念: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同时又必须关注人的自然性和个性,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自身学习
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的目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可自主选择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平台。

新的内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新增加通用技术课程,将进一步要
求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思考,拥有一技之长。

新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要求
评价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诊断试的反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
多样,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规模较小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在
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家长多追求学生高考成绩,而倍感压力,新课改之前,学校的师生整天以高考为目的,“学、练、考”三点一线,极大的压抑了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厌学
情绪,学校发展面临困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为了更好的实行新课程改革,我校在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有实质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拥有者,而是要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等。

为此,我们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理念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拓展知识视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的储备;做好物质设备的准备。

同时,我校计划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于辐射作用。

(2)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

(3)校长任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起到带头作用。

(4)增加与兄弟学校的课改交流,“请进来,走出去”。

激发教师的热情。

(二)对课程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内容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出现多元化特点,必修课程与原先课程比较,最大区别是在文化课程以外又增加技术与设计和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必修课程开齐开全,对新增内容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不同,必修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达到高中基础学业水平开设的,而选修课则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选课成为它最大特点,针对此问题我们各教研组对所教学科的选修内容作了大量整理工作,将各学科选修课程的模块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张榜公布,供学生选择。

校本课程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展现了新课改的特色教学,为了鼓励校本课程研发,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为教师重大教研成
果。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了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为此我们展开了校园周边环境调查,包括各个行业,交通、资源、风俗等方面,初步拟定几个专题。

2、制订开课计划。

学分制是新课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大转变,各课程均占一定学分,但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确定新课程内容基础上根据学校师生情况,尝试制订了开课计划。

程序;(1)确定各课程开课时间,折合成相应学分。

(2)按先必修后选修进行学期分配。

(3)在满足必修学分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确定选修课程。

正在发送(三)评价机构、程序的设立。

传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在评价上的变化主要体现
在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两方面。

多元化评价是指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说,一是要评价内容
的多元化,具体来说应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7个维度,并明确了各个维度的要素及表现。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之间,家长等多方向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过程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各个方面评价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只看学生某阶段的表现如何,更应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历程,加以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校规模小、条件差、人员少,在学生各项表现评价中存在不够细致、全面的问题,有待改进。

除上述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以外,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推广遇到了更多困难。

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转变要以现代化教育设备为支撑,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的师资薄弱,难以达到要求;新课程改革要以教师的转变为前提,需要大量的培训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讲座就可以完成的,但培训费用成为学校的一大难题,农村学校班级设置于城市不同,班容量较大,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中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

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但改革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农村地区,我们不能奢望新课程立竿见影,应当给各地适应和转变的时间。

但同时我们相信,课改必然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