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史

合集下载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3篇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3篇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 (2)《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一)学习《编辑出版史》这门课程,我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课程的学习心得:首先,通过学习《编辑出版史》,我对编辑出版的历史和演变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了编辑出版的起源和发展,从手工制作到现代印刷技术的应用,再到数字化出版的兴起,编辑出版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编辑出版的背景和现状,为我今后从事编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编辑出版史》让我对编辑的职责和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编辑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需要有良好的审美观和文字功底。

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编辑的工作流程和技巧,如选题、策划、编写和修订等,这些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

第三,学习《编辑出版史》让我对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出版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传统的纸质出版正在逐渐被数字化出版取代,这也给编辑和出版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编辑出版史》让我了解到了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为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总的来说,《编辑出版史》这门课程让我对编辑出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增强了我在编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今后从事编辑工作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二)学习《编辑出版史》这门课让我对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出版业的起源和发展、编辑的角色和职责、编辑的工作流程等内容。

首先,学习了出版业的起源和发展,让我了解到出版业在古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在教材中提到了古代的手抄本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一切都为现代的出版业打下了基础。

了解到这些历史背景,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的出版业的便利和发达。

其次,学习了编辑的角色和职责。

编辑在出版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选择和策划出版内容,进行修订和润色,同时还要与作者和读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部揭示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专著,由肖东所著。

这本书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到现代数字出版时代的演变过程。

肖东发表了一系列课后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编辑出版史和肖东发出的一些课后题。

第一章: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在第一章中,肖东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业在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由于技术和技能的限制,书籍的生产速度较慢,品质也较为一般。

然而,手工印刷时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题:1. 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什么?第二章:活字印刷的兴起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活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印刷机构得以兴起,书籍的流通范围也大大扩展。

课后题:1. 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三章: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进入现代化阶段。

蒸汽动力印刷机的发明和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编辑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短了印刷周期,还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印刷产品。

课后题:1. 现代印刷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变有哪些?第四章: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制作、发布和销售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课后题:1. 数字出版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课后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时,这些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加深了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与思考。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中国编辑出版史(共计217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共计217页)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 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作出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称为世界之最的巨 帙大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大部头类书强调“综贯群典”,以“征引浩博” 为善
2.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但忽视自然 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2.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1)中国图书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2)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喜人的成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 共250万字 )
(3)有关图书、版本、印刷的知识随爱国 主义教育、文物图书展览和考古新发现 得到普及
3.构成图书的基本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第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编
辑工作、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包括的涵义 (1)研究对象是明确的(但是“不包括新中国
港台研究学者群:李书华、屈万里、昌彼得、 吴哲夫、潘美月等 )
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
首图
国图
(二)编辑出版史研究现存问题的分析
1.编辑出版工作的环节上偏重印刷和收藏,不重视著述 编辑、发行和利用
2.历史时期上近现代比较薄弱 3.出版物研究偏重物质形态,内容分析不够 4.研究重点满足于材料的堆积和现象的罗列,没有注意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 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编辑出版史

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着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着作物;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着作物,均称为图书;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的集合;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着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着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量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在生产技术上,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将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有如禁锢,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相径庭;在图书保护上,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三、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书籍制度:○上古到汉代为竹帛并行时期,图书形式为简牍制度;简策就是指书写在竹木之上的书籍,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简策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标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史称简策制度;○从魏晋到唐五代为纸写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卷轴制度;○从宋代到近现代为印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册叶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了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四、文字产生的过程:结绳记事用绳子打成结来帮助记忆契刻在竹、木、陶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用以记事帮助记忆图画是对文字最有影响的阶段;演变为图形文字,象形文字距今34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五、图书的起源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六、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信号,只有使用文字、图画才能较精确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传播知识;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图书的形成不仅需要用来记录知识的符号体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材料将这些符号、记录留存下来;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牍、纸张等;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刻画、传抄、印刷、复印等记录、复制技术;二为搜集、整理、编撰、翻译、策划等编着技术与工艺;此外,还包括图书储藏技术等;5.图书的装帧形式,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是编简成策的简牍式,汉代发明造纸术后,装帧形式就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发明后,装帧形式发展为册页式;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七、图书产生的时代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而殷墟甲骨文是系统成熟的文字;八、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款识2.甲骨卜辞,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3.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伐、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4. 玉石刻辞;我国正式的石刻文字始见于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刻文;确证金石记事大体同步,至迟在商代已经有了;唐初在天兴三峙原出土的十个石鼓,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5. 竹木简牍;简牍起源于商代,与甲骨、金石载体同时,春秋战国时使用更为广泛,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九、原始的编辑活动商周典籍的编辑管理活动:1.材料加工,修整龟甲兽骨,以作占卜材料;2.编次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编辑成册;3.集中典藏,集中有目的的收藏,为王室服务;‘各以其物入于龟室;4.分类管理,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5.行文格式,甲骨文已经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是最原始的“编辑规范”;汉字字序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的行文格式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确定,并对后世出版物产生了深远影响;6.反复使用,反复使用历书;频繁省视验证;查阅参考引用;十、春秋战国时期的编辑活动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学在官府:为了管理国家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称为畴人子弟;这种情况,就是畴人世官,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私学兴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私学兴起的重要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3.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孔子的编辑活动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六经,是指经过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仪礼是记载制度的着作,与、合称“”;周易上古的占筮之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着;乐经,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春秋是据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当时称“六艺”,后世尊为“六经”;特点:◆有明确的编辑意图,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思想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科学的编辑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在编辑过程中也是这样;孔子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编辑思想;意义:孔子编辑“六经”,使文化知识得以在社会中下层广泛传播,有效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编辑作风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包括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吕氏春秋的编着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治理天下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认为这些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十一、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竹木简牍的时代,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帛书的优点及影响:1.易于书写、携带、收藏、阅读;体积小,容量大,可随意根据内容剪裁;2.表面洁白,使书写内容更清晰;克服了竹木简牍的缺点,是书写材料的飞跃;3.缺点是成本高,价格昂贵十二、秦汉时期的编辑活动两汉时期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开放的文化政策1、废除“挟书律”,"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它正式废止了西周以来延续了七八百年的官书垄断传统,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2. 大规模征书、献书活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3.隶书的繁盛——汉隶 ,隶书的起源——秦隶,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小篆是象形体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两汉的图书编纂机构1.兰台与东观皆是藏书、着述之处,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又都在东汉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典校秘书;都对汉代的典籍整理传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着的专门机构—秘书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寺,典司图籍;东汉创置秘书监,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着的专门机构 ;●汉代系统的编校活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编校工作——刘向、刘歆的编校别录七略特点:1.取本参校 2.编次定名 3.撰写叙录 4.杀青缮写 5.分类编目意义: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之创始之作,奠基之作.;对保存先秦古籍、对后世图书目录的编纂,有深远的影响;刘向、刘歆长期精心校勘整理图书,使先秦的许多古籍得以流传,大大推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别录、七略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2、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起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但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传、论语;熹平石经的影响:提供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与佛、道等诸家的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石经产生导致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字书: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1、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一部历经先秦,成于汉代的集体着作“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2、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 ,首创部首法;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着;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3.方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词典,书中收录的语言包括古今的方言和通行普通话,为西汉扬雄编撰;●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编纂的;史记;1.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2.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3.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4.有效地解决了先秦古书编次不明的问题,从而使古代书籍的编纂体例更趋完善,在古代书籍编辑史上影响深远;●班固与汉书:我国最早的记传体断代史;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并称为“”;●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光武帝到灵帝时期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馆所在地东观;该书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合成的;范晔所着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科技着作1.天文、算术类着作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学着作,主要阐明当时的和四分历法;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2.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着,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着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医药学着作1.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2.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3.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着作,成书于;4.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它确立的原则,是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1.图书商品的萌芽:社会形成普遍重视书籍的风气;社会图书生产量不断增长;图书交换的社会中介机构出现2.书肆的诞生:最早的书肆——槐市,中国西汉时期长安买卖的集市;两汉的民间书肆;书肆一词出于扬雄法言;3.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者;古代得书不易,读书要靠自己抄写;东汉初期,经师开馆较普遍,读书人多,对图书的需求量也扩大了,逐渐出现以抄书为业的人;佣书人在长期的缮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秦汉时期的图书形制与纸的发明:1.秦汉竹木简牍与帛书;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2.造纸术,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扩大了造纸原料范围;改进了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十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编辑活动●思想文化状况1玄学与清谈之风,老子、庄子、周易是玄学家最喜欢谈论的三部书,习称“三玄”;正始玄学以王弼着论语释疑、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向秀为代表,着阮步兵集、嵇康集、庄子隐解、西晋玄学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注庄子注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注列子2.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相对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不断吸引北方文人学士南下,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在这种人员流动中,不断交流与发展并导致融合;3.北方游牧诸族与汉文化的融合,五胡族人杂居内地之处,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教育熏陶,先后与汉文化融合,具体表现为改用汉姓,使用汉语;北魏留下三部着作: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杨衔之洛阳珈蓝记;4.禁书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连续出现了多次国模较大的金属活动,呈现两大特点:禁绝对象主要为宣扬迷信、妖言惑众的谶纬之书和与儒家思想相对的佛道经典;禁书的发生地大都在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的政府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1.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秘书监的长官基本上都受命整理国家藏书,并编制国家书目;古代四部分类法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形成,与秘书监制度的确立和图书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密切关系;2. 编修史书:本时期的史书编纂具有两大特点:私家修史成风,史书数量剧增;这些史书从编纂性质上讲,大部分是由具有史职的官员编纂的,虽然以撰者署名,但仍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晋初,着作郎陈寿撰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由此,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3.编纂类书,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在体例上,区分门类,事类相从;在内容上,巨细毕举,靡所不在;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渊薮,客观上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献范围的知识汇总,与百科全书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类书起源于三国曹魏时期,最早的类书是皇览;●图书品种的变化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1.图书品种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错误!史书的大量出现,尤其是杂传类主要是一些没能进入正史列传,而其人行事确有可传的人物的传记集、谱系类人物传记、家族谱系类书籍的兴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在史学编纂上的突出反映、史部地理类;错误!医术的激增2.四部分类法的确立,魏朝时期秘书郎编修中经,或已采用四分法;西晋初秘书监革新六分法,首次采用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东晋着作郎对四部中内容做了对调,经史子集四部的顺序自此固定;●纸的广泛使用与之本书的制作1.三国时期,书写材料是竹简、缣帛和纸并行,到晋代纸张得到普遍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优点很快在使用中被发现,于是社会需求量大增,而产量跟不上,所以出现供给不足、纸价上升的现象,这促使部分有条件的人设法自制纸张,以满足自己的需求;2.纸写本在晋代已经相当流行,其制作从染纸、抄写到装帧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为隋唐时期卷轴装的成熟奠定基础;●图书编纂1.总集:是指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2.总集的编纂,一般是以晋代杜预的善文、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为先;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南朝萧统所编;萧统的选文标准强调文质并重,内容形式都好;文选以总集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学观念,并精选大量代表作品,为后人提供了诵习和研究的方便;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近则由选者的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名作家的作品;3.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辩韵为目的;古代最早初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韵集奠定了后世韵书的基本体例,是古代字书编辑体例上的重要创新;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开创性专业论着,其领域涉及文艺批评、农学、医学等各个方面;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为南朝刘勰所着;分别叙述各种文体的特征与渊源流变,并系统探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借鉴等问题,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诗品为专论五言试创作的诗论专着;古画品录和书品是书画艺术的批评专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为贾思勰所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术都有相同的特点,即它们是在广泛搜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的;4.旧有编着形式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及玄学的兴起,学者注书的重点开始由经书转移到史学巨着;名家名注本迭出,成为这一时期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开创史书作注的新例、郦道元水经注我国6世纪前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名着和刘孝标世说新语注;5.在编辑出版史上,书籍因编辑体例上后出转精而得以流传久远的事例,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促使编辑校注工作者更加重视编辑体例的创新,编辑出版活动也因此获得了持久、旺盛的活力;●社会传播的扩大1.书籍的社会传播具体表现为佣书业的发达、社会书籍收藏量的扩大、佛经翻译和传播活动的加强;2.民间佣书业兴旺,佣书者众多,政府同样设有专职抄书之员;3.魏晋南北朝时期书铺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书贾已经开始走南闯北,主动走出去推销图书;4.私人藏书在数量、品种和规模上都已创造了新纪录,并出现万卷以上的藏书之家;私人藏书是衡量社会图书出版、传播状况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藏书大家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书籍的抄录条件和传播环境相对比较优越;5.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广泛使用,为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佛经翻译事业在很大层度上推动了当时佣书、书铺等图书传播交流中介环节的发展,甚至对雕版印刷的发明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十四、隋唐五代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图书文化政策。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一、背景介绍1.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定义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指的是从晚清时期(184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期间,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1.2 近代编辑出版的意义近代编辑出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和社会进步,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晚清时期的编辑出版2.1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起点在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接触增多,许多翻译文化书刊陆续出现,为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2 翻译文化的影响与局限翻译文化对晚清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传播了许多西方思想和知识。

然而,翻译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

2.3 期刊的出现和发展晚清时期,期刊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务报》、《自由报》等刊物的出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三、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3.1 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业的影响民国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编辑出版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和限制。

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动,编辑出版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3.2 新文化运动对编辑出版业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编辑出版业成为了新思潮传播的重要工具。

《新青年》等刊物的出版对中国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图书出版的发展民国时期,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出版机构和图书作品。

《实用百科》、《国民政府图书馆馆志》等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编辑出版4.1 政治环境对编辑出版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政治因素对编辑出版的影响较大。

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和宣传导向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控制与突破:编辑出版的两难境地在宣传导向的约束下,编辑出版业面临着控制与突破的两难境地。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编辑出版行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最初,中国的出版业主要是以官方出版为主,出版物以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专著为主,且数量稀少。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出版社的进入才开始了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

1893年,《申报》报纸创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报纸之一。

此后,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出版也逐渐增多,这使得编辑出版行业在文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编辑出版业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些新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涌现出来,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也开始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发挥作用,推动了出版业的文化进步。

然而,在战争、内乱、政治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编辑出版行业也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重新规划和重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行,编辑出版行业也开始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出版物类型逐渐丰富,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也逐渐兴起。

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最初的官方出版到现代的商业化、产业化,编辑出版业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该历史也
称作“书报史”,因为它专门研究和记录国内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

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步步放松,革命意识和思想活
跃开始,使得书刊出版变得不断活跃起来。

随着新经济、新政治等新
事物涌现,书报出版也十分活跃,泛泛不断出现各种新观点和新事物。

由于旧有的出版原则和审查政策进行了改革,大量的纸媒的出版开始
见端倪。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版本裁定机构成立,以更先进的出版理
念为指导,建立了新的出版模式,以求更多的政治服务和经济利润,
同时也确保版权的安全。

20世纪30年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受到外部制约,许多新书出版集体搁浅,甚至出版社都因此受到重创,中国出版史也面临着严重
地困境。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出版社以及全国其他出版社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出版模式,放宽了审查政策,大量的出版物开始涌现,这
为编辑出版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多的中国作家和出版商开始展示出原创性和创新性,也为中国出版史带来了新的曙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版和报刊业的发展迎来了大规模改革和发展,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新出版,加强了版税和著作权体系,也为新出版注入了活力。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出版史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的思想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出版史中,编辑出版也发展为今天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1.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2.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 萧相国世家》。

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图书一词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文字和图画的密切关系。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奠基之作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他半个世纪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曾荣获中国印刷术协会评审颁发的第一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5.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的编纂机构。

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在教化。

(东汉的兰台东观五代北宋的三馆)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十分重视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是西汉刘向《别录》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7.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8.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的大书。

(最早的一部类书《皇览》,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康熙百科全书》,《四库全书》)6.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用蝌蚪文书写,魏襄王墓出土,经西晋荀勖等人整理的古书75篇,被称为汲冢书。

6.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编辑出版史——精选推荐

编辑出版史——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甲骨文:人们较早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兽骨,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为甲骨文,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商殷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书文字。

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主要资料,甲骨文对于研究商代历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考古学,古文献整理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商代后期许多军国大事,当时的疆域,民族关系,农业生产,畜牧等方面的成就。

在校订古文献考证历史上也有不小的作用。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

2利簋(gui):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

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生活各方面记在许多重大事件,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中有意见记载武王克商的利簋,腹内有明文4行32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明确记载了武王讨伐牧野战争的准确日期是甲子日。

与《周书》和《尚书》相符合。

其后七日赏利,说明战争结束很快,史学家据此推算出牧野之战结束时间是周武王十三年二月五日。

3石鼓文:我国现存在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唐代初期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十个形状似鼓的刻石。

每个鼓四周都有文,字体在金文和小篆之间,属于籀文目前仅存三百余字现存宋代拓本还保存465字。

原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

这十个石鼓是我国在地面上保存时间最长的文物。

4侯马盟书:1965年冬天,在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以朱色或者墨色写在玉或石片上连同碎片计算在内共五千余片,形态规整,呈深灰色。

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在公元前495年立盟人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

侯马盟书反映了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5温县盟书:1979——1982年,在河南省温县武德镇乡西张计村出土盟辞石片的原“沁阳盟书”遗址, 曾再次发现大批盟辞总数约在万片以上绝大部分为石圭,少数为石简。

中国编辑出版史(近现代)大学课件

中国编辑出版史(近现代)大学课件

21.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创办。

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从创立至1949年的37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大中华》、《学衡》、《小朋友》、《中华故事》等几十种杂志。

《辞海》合订本.全一册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初版精装本4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中华》月刊创刊号《中华故事》与《新中华》5建国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

编辑出版《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期刊。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期刊《中华活页文选》等。

62.陆费逵188619411904年在武昌与人合伙先后创办昌明书店和新学界书店。

1905年在武昌加入了日知会。

同年夏出任《楚报》记者、主笔抨击时弊。

后《楚报》被查封陆费逵遭通缉潜赴上海应昌明公司邀请就任该店上海支店经理兼编辑。

陆费逵18861941我国著名出版家主持中华书局30余年。

7期间他参与上海书业商会。

1906年加盟文明书局兼文明小学校长和书业商会补习所教务长。

曾与俞复、丁福保等人编过多种初等小学教科书。

高梦旦发现他是出版界的奇才向张元济推荐他于1908年秋以重金将他聘入商务。

在商务期间先后担任国文部编辑、出版部主任兼《教育杂志》的主编。

81911年革命风潮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

早在武昌起义时陆费逵就已意识到清王朝行将覆灭共和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新的读物特别是适合共和理念的教科书。

于是秘密组织同志提前编写适合未来中华民国政体的教科书。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doc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doc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doc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1.什么是编辑出版史?答:编辑出版史是研究出版社的成立、发展和编辑工作的历史,包括出版社的组织结构、编辑流程、编辑理念和编辑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编辑出版史的重要性是什么?答:编辑出版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掌握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

3.请简述出版社的历史演变。

答:出版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刷术发明之前。

在古代,出版社主要是由政府或贵族设立的,用于传播统治者的政策和思想。

中世纪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出版社开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私人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出版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出版社开始注重市场需求,并采用专业编辑进行图书策划和制作。

4.请简述编辑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答: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策划、审查稿件、编辑校对、设计装帧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能够准确把握图书的定位和风格。

5.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出版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来了解出版社的发展过程和编辑工作的情况;实地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走访出版社和采访编辑人员来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验;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和出版成果来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和优劣势。

6.请简述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意义。

答: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编辑出版史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为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7.请简述编辑出版史对编辑人员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答:编辑出版史告诉我们,编辑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

编辑出版史 WPS文字 文档

编辑出版史 WPS文字 文档

第一讲绪论编辑编:“次简也。

”——《说文解字》辑:有收集、聚集之意“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编辑: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辞源》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古代的称呼:雕摹流行,版行,刊行,梓行。

图书“河出图、洛出书”——《周易》广义的图书,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辑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区别也十分明显。

a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版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b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

c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

d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e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f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g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书籍制度,而且不断发展演变。

h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统一后的文化措施➢ 1. 书同文——推行统一的文字➢ 2.废私学,恢复官学➢ 3.焚书坑儒刻石记功•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本纪•二、两汉的文化政策• 1.废止秦代对私学的禁令。

• 2.明确宣布取消“挟书律”。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广开献书之路,收集编整图书。

一、两汉政府的图书编纂机构➢1.西汉,丞相萧何在未央宫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2.东汉,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等成为重要的藏书及校书之所。

➢3.桓帝延熹二年(159),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官职——秘书监。

二、两汉时期的图书编校活动➢(一)西汉初期的编校活动➢(二)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三)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四)东汉时期的东观修史——《东观汉记》(一)西汉前期的编校活动• 1.“令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

• 2.武帝令杨仆作《兵录》。

• 3.后苍在曲台校书,随手札记汇成《后氏曲台记》• 4.汉宣帝喜欢申不害《君臣篇》,“黄门郎张子乔正其事”。

刘向和刘歆的编辑出版活动• 1.生平–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汉代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刘歆(公元前53年-23年)字子骏,刘向的小儿子。

• 2. 校理群书的步骤•(和平3年-建平2年)•分工–(1)广辑众本,补缺去重–(2)校雠全文,厘正文字–(3)编订目次,确立书名–(4)杀青定稿,缮写上素–(5)撮其旨意,撰写叙录–(6)分类编目• 3.编辑思想和方法•(1)首创图书分类方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2)崇经尊儒•(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4)互注别裁–互注:将同一本书在相关的类目中重复著录。

又叫“互著”、“互见”。

–别裁:将原来单行后来被编入他书中的篇目裁出,另行著录于能反映其学术内容的类目中。

• 4.贡献——汉之典文,于斯为盛•(1)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

•(2)开创了整理定著“新书”的方法。

熹平石经• 1.起因•今古文之争,造成“私贿兰台令史,偷改经文”事件。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

• 2.经过•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元年(183)•内容:7部经典(《周易》、《鲁诗》、《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46块石碑•字体用今文隶书• 3.影响•(1)订误正伪,平息纷争。

•(2)开后世石经之先河。

•(3)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出版物一、识字课本1.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2.汉:凡将篇、元尚篇、急就篇二、字书和辞书1.《尔雅》2.《说文解字》3.《方言》•《仓颉篇》的编写特点:•(1)四字一句,采用押韵方式。

•(2)将形近的字编在一起。

•(3)词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4)词性同类的排在一起。

•《急就篇》•编者:史游•内容:•全书开始是:“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

勉力务之必有喜。

”•此后以三言陈说姓名,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史步昌……朱交便,孔何伤,师猛虎,石敢当……姓名讫,请言物。

”•此后用七言介绍各种杂物品类,例如:•关于农作物的,如:“稻黍秫稷粟麻秔,饼饵麦饭甘豆羹”•关于动物的,如:“狸兔飞鼯狼麋麂,麇麈麖麀皮给履。

”•关于疾病的,如:“寒气泄注腹胪胀,痂疕疥疠痴聋盲。

”•关于乐器的,如:“竽瑟空侯琴筑筝,钟磬鞀箫鼙鼓鸣。

”《尔雅》• 1.作者与成书:• 2.内容和体例:–全书3卷共19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

《说文解字》•内容和体例–全书共15卷,其中正文14卷。

全书共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

–按540个部首编排,“始一终亥”。

•部首之间,据形系联。

如“又、左、支”•部首内部,以类相从。

言部的“讪、讥、诬、诽、谤”–释字上先释部首,在每字下,先解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

•日,实也,太阳之英不亏,从口一,象形。

凡日之属皆从日。

方言•扬雄(公元前53年—18年)•《方言》又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13卷。

三、史学著作1.司马迁与《史记》2.班固与《汉书》3.《东观汉记》四、科技著作1.医书——神农本草经2.数学书籍——九章算术3.天文学书籍及其他——甘石星经《史记》•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9)•内容和体例–130篇:本纪12、世家30、列传70、表10、书8–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将近3000年的中国历史。

•“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汉书》•班固(32-92),字孟坚。

•100篇:纪12、表8、志10、列传70•独创:–断代–改书为志–撤世家入传–新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一、图书商品的萌芽二、槐市——西汉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三、民间书贩组成的书肆四、以抄写书籍谋生的“佣书”•(河间献王刘德)“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汉时有李氏得《周官》。

盖《周官》,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

献王购以千金不得。

”•“汉武帝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书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槐市:在汉长安城东南,常满仓北,太学近旁形成的一个读书人聚会、贸易的场所,因其地槐树成林而得名。

后来被借指学宫、学舍。

•《三辅黄图》:“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

诸生朔望会且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论议槐下。

”•书肆:指出现于东西汉交替之际的图书摊。

扬雄《法言·吾子》:“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最早提到书肆这一名词。

书肆是适应民间教育事业普及和文化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

•《后汉书·王充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槐市:政府出面组织,以读书人之间的互通有无为目的,集市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图书交易也主要以儒家经义为主。

•书肆:民间书商组成,以赢利为目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其图书种类丰富,且经营方式灵活。

••印刷术发明之前,替别人抄写复制书籍而获取一定佣金的活动称为“佣书”。

最早的“佣书”出现在战国时期。

•《太平御览·王子年拾遗记》载“张仪、苏秦二人同志,遂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琅邪人王溥, “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于阳市肆佣书。

美于形貌,又多于文辞。

来僦其书者,丈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

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

积粟于廪,九族宗亲,莫不仰其衣食,洛阳称为善笔而得富”。

——王嘉《拾遗记》卷六•,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一、纸的概念及其演变•二、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时间•东汉发明说•西汉发明说•三、汉代古纸的发现•西汉:57年灞桥纸、74年金关纸、78年中颜纸、79年马圈湾纸等•东汉:42年居延古烽燧台、74年武威旱滩坡等•四、蔡伦与造纸术•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蔡)伦乃造意用树肤(皮)、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东观汉记·蔡伦传》:“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 1.扩大了造纸原料范围。

• 2.改进提高了造纸的工艺。

五、纸的使用与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后汉书·和熹邓皇后传》:“手书表谢深陈徳薄,不足以充小君之选。

是时,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后汉书列女传》:“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受。

乞给纸笔,真草为命。

’”•《后汉书儒林传》:“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

”•• 3.提高了造纸的质量。

••六、造纸术发明的意义•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伟大成就。

纸的出现,不仅变革了记录知识、传播知识的载体,而且推动了图书印刷事业的形成、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七、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概况•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

•4世纪造纸术向东传入朝鲜•5世纪造纸术经朝鲜传入日本•7世纪左右造纸术传入印度。

•8世纪,造纸术开始传入西方。

•751年开始,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开设造纸厂。

•793年在巴格达•795年在大马士革•900年在埃及•1100年在摩洛哥••1150年,西班牙萨地瓦开设了欧洲大陆第一家造纸厂,此时距蔡伦造纸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欧洲人学会造纸是经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去的。

•1575年在墨西哥,1690年在费城(美国)建立了美洲大陆上的造纸厂。

•19世纪,在大洋洲的墨尔本开始造纸。

•历经一千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六节汉代编辑出版的特点•一、编辑特点:• 1.就编撰者而言,政府主导,私人为辅。

汉代图书编撰者多为经学家,不少人是鼎鼎大名的经学大师,刘安、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贾逵、许慎、郑玄等都是其代表人物。

• 2.就图书内容而言,政治性、学术性较强。

两汉经书多,章句盛行。

• 3.就著作体裁而言,两汉出现了通史(《史记》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汉书》是我国最早的断代体史书)著作。

• 4.就编撰形式而言,汉代开始出现卷端题名和单书目录。

注解作为一种著作方式,也最早盛行于汉代。

•二、出版特点• 1.抄写传播,出版的种类、数量大增。

• 2.载体以简帛为主,出现了纸。

• 3.图书贸易开始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