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辅助性施工措施施工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辅助施工措施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⑵国家和交通部有关现行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

⑶《广东省仁化(湘粤界)至博罗公路仁化至新丰段TJ13标施工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

⑷广东省仁化(湘粤界)至博罗公路仁化至新丰段TJ13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⑸《仁新高速公路桥梁标准化管理手册》(试行稿);

⑺《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⑻《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⑼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

1.2编制原则

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标准和设计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工程项目的全部功能;

⑵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满足建设单位要求,有效地集中施工力量,按期交付使用;

⑶根据工程特点部署施工组织机构和优选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从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配备、工程材料供应等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⑷确保施工按期完成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搞好工序衔接,实行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相配合,交叉组织施工,确保工期,均衡生产。

⑸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倡施工机械化、工厂化、整体化、标准

化。

⑹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重视环境保护,做到文明施工。

1.3编制范围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设计为分离式隧道,洞室净空14.75×5.0m,起讫桩号左线ZK340+815~ZK341+032,长217m;右线YK340+763~YK341+994,长231m,呈90°方向展开;进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2.34m、右线242.964m,出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7.586m、右线249.384m;隧道最大埋深约42.6m,属短隧道。

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长度为22米,隧道进口偏压明洞12m,出口明洞10m (一般明洞5m,偏压明洞5m),隧道内V级围岩长度为102米,Ⅳ级围长度为120米,Ⅲ级围岩长度为226米。

2.2主要技术标准

隧道路面按双向六车道设置,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设计荷载公路1级,隧道抗震设防烈度Ⅶ度;防水等级二级,隧道建筑限界14.75m,隧道净高5.0m。

2.3工程地质情况

2.3.1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中低山地貌区,区内最高标高在K340+800,高304m,最低标高在隧道进口,高163m,相对高差141m。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大致相交。隧道出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25°~50°;进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30°~60°;隧道洞身局部地段坡度较陡,一般30°~55°,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

2.3.2地质构造

隧道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赣闽隆起去和粤桂湘赣褶皱带的接界处,地质构造复杂,翁源向斜为隧道区主体褶皱,总体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向。区域内褶皱主要为翁源向斜,轴向北北东向,隧道穿越翁源向斜南东翼。翁源向斜构造形迹与区域构造一致,出露地层为石灰炭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隧道穿越地层处于单向斜构造一翼,地层产状较单一,为292°∠81°。隧道进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逆向坡,出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顺向坡。

2.3.3主要岩性组成

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物探资料,隧道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石灰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溶洞。

第①层,强风化角砾岩:较为破碎,位于洞顶段落,岩体破碎,岩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第②层,弱风化灰岩:该层为主要的隧道围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里程桩号

围岩

级别

长度

(m

设计主要岩性组成、性质

左线

ZK340+815~ZK340+835 Ⅴ20

隧道进口,上覆可塑状粉质黏土,洞身穿越地层为强风

化、中风化灰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呈镶嵌碎裂

状结构,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易坍塌、掉块及冒顶,侧壁

易滑落,围岩宜加强衬砌、支护;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及

岩溶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季节性变幅较大。

2.4.1地表水

隧道区地表水系较不发育,隧道进口端和出口端沟谷均发育山间小溪沟,溪沟均与线路近于垂直,常年有流水,由分水岭向进出口两侧坡脚汇入山间小溪流,根据调查统计,隧道区地表水对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影响不大。地表水主要以气候降水形成为主,且径流条件较好,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现场需做好洞口截水沟、排水沟,确保暴雨暴雨季节的洞口周围的截流、疏排顺畅。

2.4.2地下水

该隧道地下水为表层残坡积、崩坡积碎石土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内的裂隙水、岩溶水,水量大小、受孔隙率、裂隙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影响,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补给,由于洞身较短,穿越地层时代较简单,岩性差异风化不明显,因此隧道区裂隙水渗入较小。隧道区基岩为灰岩含水层,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一般;但由于受浅埋地段节理裂隙发育的影响,局部形成透水带,在隧道施工时可能产生涌水;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具不利影响,隧道水纹地质条件较简单。

隧道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质PH值7.0,侵蚀性CO23.84mg/L,总硬度277.87mg/L,矿化度159.1mg/L,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型,属微硬弱碱性淡水,地表水、地下水对砼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2.5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进口处地势陡峭,坡顶为自然陡崖,且岩层倾向与坡向形成顺向坡,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进口段坡上陡崖发育推测平移断层,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隧道施工时将降低其稳定性,影响洞口的稳定,施工时应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2.6气象、气候及地震情况

2.6.1气象、气候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水系发育,年均气温19.6~21.8℃,年均降雨量1400~2000mm,丰水期4~8月。

2.6.2地震情况

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隧址区未发现新断裂构造和活动断裂;近代无中强震记录,属相对稳定地块。

2.7施工条件

2.7.1沿线交通情况

隧道位于翁源县龙仙镇坪山村附近,交通较为发达,与省道S341交叉,物资、设备可通

过县道运往施工场地。

2.7.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隧道洞口离村庄较远,隧道洞身开挖爆破对村里房屋无震动影响。种植果树、菜地为主,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居民比较富庶。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2.8建设相关单位

本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见表2.8-1。

表2.8-1各参建单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