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强化的概念,重视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了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并把动物实验中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联结,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问题时,以研究动物为主,将研究动物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的学习,难免将人等同与动物;他们反对主观内省法,主张人的行为的可观察性、客观性和经验性,强调强化与外显的行为。

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而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同时,斯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塑造行为的过程,他发明了程序教学模式,学习者按照步骤完成安排的内容,自定步调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行为主义者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即在他们看来,动物和人是静止的、孤立的客体。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意识、心灵、思维等心理因素。

3.以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强化和惩罚,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技能的理论。

在各种学习理论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理论起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研究。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获取新行为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关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通过试错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错误。

强化与惩罚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和惩罚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根据他人获得的强化或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模仿该行为。

当他人获得积极的强化或避免惩罚时,个体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环境的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社会交往、观察和模仿,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因此,班杜拉提倡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理论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培训和领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示范、鼓励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效应和奖励机制来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此外,在职场培训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

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强化和惩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培训和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行为再造过程: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 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 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 的和行为的操作。

表象式表征和语言-概念式表征。

21
由内向外、从概念到行为的转换过程。
22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是继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发展起来。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2)强调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不一定必须要由强化, 它可以借助于个体主动的自我调节代替被动的强化而 得到学习。
� � �
是一种出身于行为主义,又超越行为主义的理论 。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1)强调社会学习和模仿,认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不一 定事事都要经过亲身的直接体验才能学会。
外部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
23
24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2.1 历史背景:关于行为的决定因素: (1)个人决定论: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和人格理论的特质论,认为个 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的行为 完全由个人动机决定。
示范活动的特征 示范活动的实用价值 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 联系网络
20

19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2)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 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 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 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1913年—1930年
华生
1930年后
托尔曼
赫尔 斯金纳 班杜拉
华生
• 基本观点
• 华生的行为主义是建立在他 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心 理学应以可观测到的行为为 基础。他坚持,外界刺激和 观察到的反应之间的学习联 系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组快。 他相信儿童没有先天倾向他 们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生长 环境和重要他人对待他们的 方式。
华 生
托 赫斯

尔 尔金




早期行为主义的特征
以刺激和反应等术语来 解释行为
客观主义
外周论
行为主义
环境决定论
强调联结学习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征
使用心理学概念
客观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强调行为和认知的 结合
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区别一
——核心词 心理过程
• 早期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否认心理的 作用
• 新行为主义虽然提出了“中介因素”,但 他们以机械论的观点解释“中介因素”而 非承认心理作用
• 新的新行为主义则把心理过程看成积极的, 主动的。
(有机体) 认知等心理过程
区别二 核心词—— 科学哲学影响
实证主义:
以现象为出发点 拒绝感觉材料 通过现象归纳得到科学定律
逻辑实证主义
以经验为根据 以逻辑为工具 进行推理 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简介
班杜拉经典实验
• 班杜拉(1925-),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 学家,1951年获得 硕士学位,1952年 获得博士学位(27 岁)。1983年开始在美国的斯坦 福大学任教,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会 主席。多次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 杰出科学贡献奖。主要著作有《青少 年的攻击》、《社会学习与人格发 展》、《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刘雨佳 16303103
1 2
班杜拉的基本信息及其生平 班杜拉的人物性格
目录 Contents
3 4 5 6
班杜拉的理论架构
班杜拉的理论与其性格的关系 探索其理论发展 评价及启示
阿尔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1925—)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认知理论之父。美国当代著名 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 理学系讲座教授。他的国籍是 美国。出生地是加拿大艾伯特 省。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 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 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 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 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 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 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评价

(1)班杜拉在研究中突破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机
械公式,不再限于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领域也不限
于实验室,而是深入社会。从而提出了以交互决定论为基础, 以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为支柱的社会认知理论。

(2)班杜拉强调了认知和社会因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以
此从某种程度上整合了以往的各大心理学流派,并且在社会 心理学和 学习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与心理学的缘分
• 中学毕业后参加远征修路队,参加修补阿拉斯加公路的修补活动。 • 修路生活结束后,他带着一身荒原气息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打算在 生物科学中选择专业。 • "My parents encouraged me to expand my experiences ... they essentially presented me with two options: I could either remain in Mundare, till the farmland, play pool and drink myself to oblivion in the beer parlor, or I might try to get a higher education. The latter option seemed more appealing to me.''( Pajares, F. (2004).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etch)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知识要点记录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知识要点记录

一、班杜拉所属流派1、简要介绍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2、新新行为主义的诞生过程二、班杜拉的生平事迹1、求学经历2、发表的著作3、理论的产生4、拒绝接受环境决定论5、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越来越积极乐观6、四大理论三、班杜拉的重要研究成果(一)观察学习(无尝试学习/替代性学习)1、借用皮亚杰的理论介绍班杜拉的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增加表象;能将别人的行为进行表象化、符号化(2)观察学习的精髓2、观察学习的特点(1)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反驳斯金纳(3)具有认知性,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4)不同于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从行为和后果中进行学习3、观察学习的三种类型(1)直接观察学习: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2)抽象观察学习:谢里夫的游动效应(3)创造观察学习:从不同行为示范中抽取一定的特点,然后进行新的行为知识拓展:育儿指导: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4、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1)注意-对榜样的觉知1)事例讲解:“同卵双生子,从小看着父亲家暴母亲,长大结婚之后,老大疼爱妻子,老二暴打妻子”不同行为的成因2)教育者上课典型事例:“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3)细数影响注意的因素:示范事件、显著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观察者自身能力、人际关系结构特征......(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储过程1)从保持过程中提炼出的三个知识要点2)如何把榜样身上优秀的特点充分学到手?3)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演练(行动上的演习+认知上的演习)4)案例指导:“一个女来访者,一考驾照就紧张,来做考前减压”具体怎么做?5)《青岛往事》片段介绍一个人做计划的重要性(3)动作再现1)动作能够再现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2)动作机能获得的方式3)学习到底学什么?4)心理咨询师应具备投石问路的思维模式5)广义的本能包括两个部分6)什么叫中枢表征物(4)动机过程1)动机直接决定哪一种观察到的行为经由动作表现2)“学没学会”和“做不做”中间是有距离3)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会出现的4)详细讲解行为操作受3类诱因:直接诱因、替代性诱因和自我诱因5)观察的东西能不能通过行为做出来的五个影响因素(二)总结: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错误结论:“教育者和老师总是强调家长的作用,但这个强调没有操作性和可行性”1、社会背景:家长所处的时代穷困+上山下乡不能学知识2、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1)没有多少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2)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3)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时间耐心学习;3、教育孩子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4、教育现状:(1)教育者就是专业,但却把专业甩锅给家长(2)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影响,但又不会。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一、班杜拉的简介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 论的创始人。现任斯坦 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 座教授。他所提出的社 会学习理论影响波及实 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 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 生活领域。
阿尔伯特· 班杜拉(1925—)
二、班杜拉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 方面: (1)对自我效能和体育活动动机的研究
自我效能越高,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就越高;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呈较高的正相 关
(2)对自我效能感和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可以成功的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3)关于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7、在营销领域
消费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间接地获得某 种行为的强化,这使得营销者的工作更加容易。 因此营销者不必直接强化(赏罚消费者)人们的 购买行为,只需告诉消费者哪些使用或没有使用 他们产品的理想榜样身上发生了什么就够了。 某香水广告会描述一位妇女因为使用该香水而被 一群仰慕者围住的情况。无需多言,比起真的让 每一位购买这种香水的妇女都受到类似的关注来 说,这个学习的效果要快得多。
4、医学领域
班杜拉学习理论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健康 教育程序。例如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依从 性的具体措施包括: (1)介绍病区环境、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 (3)分析患者对呼吸训练的了解程度及不能配合训练的原因 (4)引导患者相互交流,强调观察学习法的应用; (5)鼓励依从性好的患者进行演说和经验交流,树立榜样的作 用,影响患者的行为表现; (6)自我效能应用,鼓励患者针对自身情况设立目标,自我评 价,引发动机功能调节行为; (7)奖励较高的自信心,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对完 成不好的通过暗示、告诫、建议给予言语劝说

班杜拉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著作:
《青少年的攻击》(1959)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 《行为矫正的原理》(1969)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社会学习理论》(1977)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论》 (1986) 《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1977)

新的新行为主义
陈洋洋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 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 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 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 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 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 拉为代表。
(一)阿尔伯特· 班杜拉生平简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局限性和不 足之处,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适合于解释 和说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高难 度的技能训练的过程,仅适用于解释和说 明观 察,模仿等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但有 的学者认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有被 发展、深化的余地,只要加以适当地发展 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适用与解释特 殊社会环境和特殊社会成员的社会性学习 的理论。
自我效能:
班杜拉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 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到满 意结过的预期。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 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班杜拉指出 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 绪的唤起,这四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 成,同时也对教育中学生学习 兴趣的唤起有很大的 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对教师心理的 研究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颇受关注。
对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贡献]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 的思想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 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 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 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 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 象的错误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 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考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

考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其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最为突出,在各类教师招考中都有涉及,考查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尤其是强化的类型,需要重点关注。

接下来就帮助大家梳理班杜拉关于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交互决定论班杜拉并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学习并不仅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简单联系而形成的,而是由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观点具有一定的认知流派的色彩,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

关于这部分的知识点,考查频率不高,备考时了解即可。

知识点二:观察学习理论(1)实验:“打BOBO玩偶”实验。

班杜拉所做的这一实验,为他的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中,实验人员将小朋友分为三个组,分别为奖赏组、惩罚组与控制组,三组小朋友分别观看三个不同的视频。

A组看到的视频是一个房间里大人打娃娃结果得到了奖励,B组看到的视频是一个房间里大人打娃娃结果收到了惩罚,C组看到的视频是一个房间里大人打娃娃结果什么反应都没有,没有强化行为。

结果发现A组小朋友见到娃娃就会表现出更多打娃娃的行为,B组小朋友表现出更少的打娃娃行为,C组小朋友的会打有的不会打。

在这个实验中,小朋友的学习现象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结果而实现的。

(2)概念:观察学习,又叫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3)考察角度:观察学习的概念,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具体以例子反选型选择题为主,学习是需要掌握,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课堂上老师想培养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当堂表扬举手回答的小红同学,从此之后,班上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就越来越多了,这就符合观察学习的概念,当其他学生看到榜样(小红)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被表扬),从而学会了举手回答问题。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班杜拉生平及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生平及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生平及其学习理论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一、人物简介1.生平记事。

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25年出生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达,他在加拿大一个小的农业社区成长,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1949年班杜拉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2.获取荣誉。

班杜拉在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并一直怀有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公益事务的热忱和成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获得了心理学内外的诸多种荣誉和奖励。

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卡特尔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91年至1995年,担任儿童发展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2002年,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中还获得过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6所大学所授予的荣誉学位。

除此之外,班杜拉还经常出席各种咨询委员会、联邦政府机构的各种委员会、美国国会听证会等,他还担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等20余种杂志的编辑。

二、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依赖于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的支持,其一为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其二为偏差行为的心理治疗实践。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关于班杜拉

关于班杜拉

关于班杜拉关于班杜拉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老先生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其头衔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关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通过波波玩偶实验得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

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是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每组各包括24名儿童。

三个小组观看的电影情节一样,都是有一位坏叔叔不停地打一只小熊玩偶——“波波”,并伴随一定的攻击性语言:“踢死你!踢死你!”。

但是三个小组看到的结尾是不一样的:小组一的孩子看到的是坏叔叔打完玩偶“波波”后,一名成人走进房间,表扬“坏叔叔”,并给他很多糖果;小组二的小孩子看到的是坏叔叔打完玩偶“波波”后,既没有被奖励,也没被惩罚;小组三的小孩子看到的是坏叔叔打完玩偶“波波”后,一名成人走进房间,批评坏叔叔。

电影看完后,班杜拉把三组孩子分别带到与电影场景相同的房间里,里面当然会有波波玩偶啦!然后观察小孩子的行为,结果发现,小组一和小组二的小孩子更多的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小组一更为强烈。

班杜拉为了确认小孩子是否都学会了成人打玩偶的行为,而小组三是因为榜样行为被惩罚而没有表现出来相同的行为,班杜拉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继承了前人研究“刺激-反应”的基础上,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认知—行为主义模式,并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或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一、班杜拉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

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

换而言之,观察者自己不去做,看别人做(实验中的别人就是成年人),由此儿童学会或者改正某一行为。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实验中的成年人就是作为榜样存在。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的论述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了解就得从这几个代表人物出发。

我认为研究行为主义对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有很大帮助。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美国心理学家,他创立了行为心理学理论,华生对心理学中使用意识、感觉、知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感到不满,认为应该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进而提出“刺激——反应公式,宣称这一公式是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

华生树立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的最著名的、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道理,儿童的成长发育与环境的不同有很大的相关,甚至环境可以决定儿童的一生。

华生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但主要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学习理论,而是他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华生的工作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开展的。

下面看看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研究下的行为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所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2016重庆教师招聘考试: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

2016重庆教师招聘考试: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与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有些小差异,我们把他的理论称之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又叫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班杜拉的理论。

实验:“洋娃娃在透明房中”实验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洋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洋娃娃的透明房中并让孩子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洋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在实验中,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

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

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

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结论:社会学习(观察、榜样)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保持榜样行为,并给学生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行为表扬鼓励,对错误行为批评指导。

榜样学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 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自我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 自我调节能力的获得途径:
模仿
标准内化
榜样作用
第17页/共23页
三种强化模式:
• 直接强化:当观察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 予强化
• 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他人的行为得 到强化,而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 时,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以增 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 局限性:
缺乏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忽视发展变量的影响 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对人的内在动机、
第21页/共23页
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
1913-1930 1930-1960
1960后
早期行为主义特征: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 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 论。
•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80年,被选为西方心理学会会长
阿尔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 )
• 1989年,任职于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
第3页/共23页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是在加拿大出生的美国 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之一,是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 是尝试将心理学理论用于改变人类行为比较成功的一位心理学 家。在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4。
直接的观察学习 抽象性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第10页/共23页
第11页/共23页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 注意过程(对榜样知觉) •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 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1阿尔伯特阿尔伯特班杜拉班杜拉班杜拉的理论及其理论的运用班杜拉的理论及其理论的运用张媛敏于嵌嵌陈婷婷张新娟班杜拉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
体育事业
• 1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 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五种效能因素,避免应 用不当而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
• 2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化解或降低任务难度,让 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使其保持内在驱动力。
• 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功进行正确归因,促使学 生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运动成绩。
阿 尔 伯 特 班 杜 拉
·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理论的运用
张媛敏 于嵌嵌 陈婷婷 张新娟
班杜拉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 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 始人,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 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 主席。
行为习得
从复现过程理论得出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行为 养成学生的观察学习习得的知识只有实践出来才 能完善整个观察学习过程。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观 察学习是必须知行统一的教育,对学生表现出来 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讨论。教师要提供学生锻炼机 会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作用,因为学生的新 行为表现是毫无经验的,所以要给予纠正;或者通 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监察。这 有利于学生掌握行为的精神内涵,在反复实践中 形成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意志考验。因此教师要 及时更正错的或欠完善的行为,指导学生进行反 复强化训练,最后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
• 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道德教育思想的最大 贡献,在于揭示和论证了榜样示范在儿童 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 理,从而为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 验参照。班杜拉强调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 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班杜拉的三个理论

班杜拉的三个理论

班杜拉的三个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其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典型性。

1.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

(施良方,民90)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使被传统行为主义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表象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新行为主义也开始面临日益增多的质疑。

,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介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重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抛弃的概念,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折中的道路,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即第三代行为主义的产生。

, 班杜拉(1925— )生于加拿大,1951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起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任教。

,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是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观察学习被认为是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

,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主要著作有《行为矫正原理》(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1986)、《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7)。

, (一)观察学习/替代学习主要思想:,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习得行为不一定表现出来); , 2、观察学习不一定依赖直接强化(可以是自我强化等);,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简单模仿。

, 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 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 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众多榜样影响时会选择观察哪些方面。

观察者的特征、榜样活动本身的特点,以及人际互动的安排等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观察学习,而学习者的交往方式是影响学习者注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表征系统:映像表征系统和语言表征系统。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语言技能的缺乏,视觉映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支配行为的大多数认知过程是语言的而不是映像的。

因为通过这种符号编码,可以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最大量的信息,从而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

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学习者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

具体说来,行为再现包括:对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对反应的监控,根据信息反馈矫正反应。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众多因素支配观察学习,观察者没有作出与榜样行为相匹配的行为反应,可能是由于下列因素引起的:没有观察到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贮存中没有对榜样行为进行适当编码;没有保持所学到的内容;尚未具备从事这种行为的体能;没有足够的诱因动机。

, 行为习得后是否表现出来,主要取决于三类诱因动机:榜样行为的价值(外部强化),榜样行为的后果(替代强化),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交互决定论, 1、班图拉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环境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2、评价:交互决定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

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

, 个人, ? ?, ? ?, 行为 ? ? 环境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示意图,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含义,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含义,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简评, [贡献],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象的错误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 [局限], 1、由于班图拉的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导致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2、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班图拉的观点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3、班图拉在研究攻击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难以让人苟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4、班图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重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位置。

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从变态心理学中获取知识:巴普洛夫的行为主义的起始:, 巴甫洛夫(1849-1936)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1874-1949)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与研究为行为学习论打下了理论与方法基础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