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难处》教学设计

《父母的难处》教学设计

——南京市上元小学陈先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统计、交流不同家庭父母的生存状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每一位父母都生活得不易,都有一定的难处。

(2)在调查采访活动中学习如何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和调查的方法,了解注意事项。

(3)通过分析父母的难处,懂得理解和体谅父母,反思自己哪些行为和习惯给父母带来麻烦,激发学生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情感。

▲课前调查作为教学的起点。

1.调查指导:引导学生看调查表,反思“父母的生存状况知多少”、“自己哪些行为和习惯给父母带来麻烦”;指导学生看书中的随访、家访和专访方法,学习如何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和调查的方法。

2.指导时间:可利用班级晨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前的指导。

3.调查表设计:尽可能选择具体、真实、具有普遍性的本校学生家庭生活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与解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面对父母实际的难处,交流讨论如何为父母排忧解难。知道自己也能为父母解决一些困难;指导他们制定出为父母排忧解难的计划,培养孩子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思想和行为。

2.引导孩子课外践行,在践行过程中,定期组织他们交流情况和感受,在交流评价中促进孩子坚持做下去,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教学建议:

1.调查了解,展示生活真实

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将学生们通过自己调查而揭示的生活事实作为课程的主要资源来运用(注:并非每一课都要如此)。这些课堂资源,它们植根于儿童亲历、亲受的生活,其中包含着他们自身丰富的生命感受;它们可以直接通达于儿童们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能引发起他们心灵的冲突和不安,召唤起寻求道德的企望和要求。

2.生命的倾诉与对话,提升道德体验

在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们留下充分的倾诉的时间。生命的倾诉使倾诉者得以再次置身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把课堂变成学生们重演和父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所。孩子们在倾诉中,又一次注视着父母亲的所作所为,看到他们的无私付出,体验他们的艰辛和烦恼,对父母增加一份理解和体谅,也为自己以往的不足而感到内疚,从而使孩子萌发“为父母亲排忧解难也是我的责任” 的意识。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倾诉中开展相互间对话(注: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平等的一员真诚地参与到对话中;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日》、《妈妈的手》等美文,展开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而获得个体经验的“普遍化”,使他们逐步领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为他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让儿童们走进优秀、精美的教化文本,和文本中的善美的心灵、善美的生活事件展开对话,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丰富的道德精神之意蕴,提高他们道德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能力。

3.引导践行,使激情转化为真实的行动

教材和教学引领孩子走进了家庭生活的深处,体悟到了父母生活的困难,唤醒了孩子们想为父母排忧解难的心愿和激情,同时在交流互动中获得了如何为父母排忧解难的金点子。至此,正如鲁洁教授所说,“这只是它回归生活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的回归,而不去考虑它是否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去,是否对他们的生活给予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在课程中所涌出的清泉还是难以到达生活的彼岸,课堂也不能时时得到生活活水的浇灌。”

愿大家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各自的智慧设计和开展有效活动,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幅射于整个生活,从而实现本课程的目标。

《父母的难处》教学设计

——南京市上元小学陈先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统计、交流不同家庭父母的生存状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每一位父母都生活得不易,都有一定的难处。

(2)在调查采访活动中学习如何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和调查的方法,了解注意事项。

(3)通过分析父母的难处,懂得理解和体谅父母,反思自己哪些行为和习惯给父母带来麻烦,激发学生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情感。

▲课前调查作为教学的起点。

1.调查指导:引导学生看调查表,反思“父母的生存状况知多少”、“自己哪些行为和习惯给父母带来麻烦”;指导学生看书中的随访、家访和专访方法,学习如何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和调查的方法。

2.指导时间:可利用班级晨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前的指导。

3.调查表设计:尽可能选择具体、真实、具有普遍性的本校学生家庭生活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与解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面对父母实际的难处,交流讨论如何为父母排忧解难。知道自己也能为父母解决一些困难;指导他们制定出为父母排忧解难的计划,培养孩子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思想和行为。

2.引导孩子课外践行,在践行过程中,定期组织他们交流情况和感受,在交流评价中促进孩子坚持做下去,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教学建议:

1.调查了解,展示生活真实

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将学生们通过自己调查而揭示的生活事实作为课程的主要资源来运用(注:并非每一课都要如此)。这些课堂资源,它们植根于儿童亲历、亲受的生活,其中包含着他们自身丰富的生命感受;它们可以直接通达于儿童们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能引发起他们心灵的冲突和不安,召唤起寻求道德的企望和要求。

2.生命的倾诉与对话,提升道德体验

在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们留下充分的倾诉的时间。生命的倾诉使倾诉者得以再次置身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把课堂变成学生们重演和父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所。孩子们在倾诉中,又一次注视着父母亲的所作所为,看到他们的无私付出,体验他们的艰辛和烦恼,对父母增加一份理解和体谅,也为自己以往的不足而感到内疚,从而使孩子萌发“为父母亲排忧解难也是我的责任” 的意识。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倾诉中开展相互间对话(注: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平等的一员真诚地参与到对话中;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日》、《妈妈的手》等美文,展开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而获得个体经验的“普遍化”,使他们逐步领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为他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让儿童们走进优秀、精美的教化文本,和文本中的善美的心灵、善美的生活事件展开对话,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丰富的道德精神之意蕴,提高他们道德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能力。

3.引导践行,使激情转化为真实的行动

教材和教学引领孩子走进了家庭生活的深处,体悟到了父母生活的困难,唤醒了孩子们想为父母排忧解难的心愿和激情,同时在交流互动中获得了如何为父母排忧解难的金点子。至此,正如鲁洁教授所说,“这只是它回归生活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的回归,而不去考虑它是否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去,是否对他们的生活给予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在课程中所涌出的清泉还是难以到达生活的彼岸,课堂也不能时时得到生活活水的浇灌。”

愿大家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各自的智慧设计和开展有效活动,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幅射于整个生活,从而实现本课程的目标。

《父母的难处》教学设计

——南京市上元小学陈先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