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2)》名词解释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XXX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

5.XXX:(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XXX,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煞费苦心之作,其锤炼辛劳处与XXX无异。

9.简斋体:(1)即指XXX的诗歌特征。

(2)XXX先后研究XXX、XXX及XXX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他们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

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有《梅村集》。

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集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

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神韵说:1、清初入世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清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

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

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

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

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

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禛“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

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

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

“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

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

在黄庭坚影响下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余人,后方回《瀛奎律髓》增杜甫为一祖。

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都主张宗法杜甫,讲究诗法技巧,影响直至明清近代。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2)她执着于爱情,虽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历经艰险之后,又为情再生,性格得以再次升华。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B(2)上测试三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2)上测试三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2)网上测试三答案第一部分填空题1、叙事性文学2、蒙古、色目、汉人、南人3、《青楼集》4、《庄家不识勾栏》5、杂剧南戏6、杂剧、散曲? ,以曲词为主7、浙江永嘉,“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8、“自然” 与显畅9、《单刀会》和《西蜀梦》10、《感天动地窦娥冤》11、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和亢旱三年?12、剧场性,“场上之曲”13、五、二十14、“花间美人”15、“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1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7、《井底引银瓶》18、“ 秋雨梧桐落叶时”19、“ 曲状元? ”20、昭君出塞21、末、汉元帝22、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23、《窦娥冤》和《赵氏孤儿》24、康进之、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25、高明、赵五娘?26、《赵贞女蔡二郎》27、小令、套数带过曲28、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29、《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30、《三国志通俗演义》31、“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2、《忠义水浒传》,或叫《忠义传》。

33、70,金圣叹34、袁凯35、刘基《卖柑者言》36、李梦阳、何景明37、杂剧、传奇38、《太和正音谱》。

39、《狂鼓使》、《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元》40、大闹天宫、孙悟空41、吴承恩、神怪42、元43、杨景贤《西游记》44、《封神演义》45、《金瓶梅》“兰陵笑笑生”46、《清平山堂话本》47、《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48、“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9、《山歌》《桂枝儿》50、性情51、《圆圆曲》,吴三桂、陈圆圆。

52、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53、《清忠谱》。

54、《哀江头》,《长恨歌》,《梧桐雨》。

55、侯方域,李香君。

56、陈忱。

57、恶姻缘,《金瓶梅》。

58、李渔,《无声戏》、《十二楼》。

59、《聊斋志异》。

60、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精选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精选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精选
名词解释: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

2、上官体:也称龙朔变体,是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文章四友: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他们都工于律诗。

4、“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汉魏风骨”: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34页)6、“兴寄”: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7、“风骨”: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8、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9、大历诗风:承盛唐余绪,缺少新变。

“气顿衰颓”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10、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而齐名。

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分享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来源:徐木的日志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文章由榕巨互金搜集整理2009-10-20 23:20:03|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1。

唐宋八大家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2。

西昆体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

昆体功夫⑴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⑵主要特点:①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②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③大量用典4。

宋初“三体”诗⑴主要派别: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①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②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③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⑵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5。

西昆诗派⑴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⑵得名由来:①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②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

③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⑶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6。

太学体⑴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

⑵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等“三曹”“七子”,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五言形式,形成了梗概多气的诗风,多表现为功业意识,抒发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生命意识,感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具有悲凉古直的特点。

总体风格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语言刚健爽朗,意境宏达开阔,是文学自觉时代的突出标志。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其现存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其诗内容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其诗风格苍凉朴拙,如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体裁上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的诗人,文学家。

其诗歌分前后期,前期诗歌抒写其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诗歌表达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野田黄雀行》。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表现在两方面,一、其文采富艳,将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二、其五言诗影响深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三、曹植注重诗歌技巧,集抒情、结构、炼字于一体。

代表作有《洛神赋》、《七步诗》等。

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对正始时期整体诗风的概括,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正始之音抒发了诗人政治理想的幻灭和普遍存在的危机感,多为抒发个人忧愤的诗,表现了诗人苦闷、孤独的心情和鄙弃世俗,高蹈隐逸的性情。

如阮籍“颇多慷慨之词”,嵇康“多抒感愤”。

并且由于老庄哲学盛行,诗歌与玄理相结合,词理遥寄深远、意味深长。

代表作有《咏怀诗》《幽愤诗》。

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对西晋时期整体诗风的概括,代表诗人有潘岳、陆机等,诗歌以繁缛著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的《西北望高楼》;(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拟古诗《猛虎行》(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题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

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2、脂评本:版本名称,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这种抄本附有批注,批注者署名为“脂砚斋”等,这种八十回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1. 易安体答案:易安体: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第三, 倜傥的丈夫气。

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

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3. 稼轩体答案:(1)辛弃疾的词风。

(2)稼轩体的基调,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形成了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4. 苏州派答案: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们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由于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所以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36.“活法”说:(1)“活法”说由吕本中提倡。

“活法”就是以苏济黄,将黄庭坚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东坡体“无意于文者之法”结合统一起来。

此说较全面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精神。

(2)吕本中讲究“活法”与“悟入”,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

此说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新途径。

37.南戏: (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38.常州词派: (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39.科幻小说: (1)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2)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综其中。

(3)间杂讥弹,亦复谭言微中。

36.一祖三宗(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

(2)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37.《录鬼簿》(1)元代钟嗣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2)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3)该书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七类加以介绍,大致可归纳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目的是让那些已死和未死的剧作家们,均“作不死之鬼,得以远传”。

38.说铁骑儿(1)宋代说话中的一家。

(2)讲说士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战争中的英雄传奇故事。

(3)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来源。

39.神韵说(1)神韵说是清初诗人王士禛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灵淡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36.“妙悟”说1)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理论,是严羽诗学的核心。

(1分)(2)就鉴赏言,对诗歌妙处的把握和领会需要大量的吟咏阅读经验,要“渐修”;就创作而言,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

(1分)(3)严羽的“妙悟”说重点在直观“顿悟”。

(1分)37.铁崖体(1)指元代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在当时极为盛行、在诗坛自称一派的诗歌。

(2 分)(2)诗歌包括杨维桢所做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

(1分)38.吴江派(1)明代后期出现的戏剧派。

(1分)(2)代表人物是沈璟(1分)(3)注重格律,推崇语言本色。

(1分)39.格调说(1)这是清中期诗歌理论家沈德潜提出是诗歌创作理论。

(1分)(2)在思想方面,它强调“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

(1分)(3)在艺术方面,它提倡宗法唐诗。

(1分)36.后山体: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

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37.散曲:散曲最先产生于金代的俗谣俚曲,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

它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

套数又称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38.拟话本: “拟话本”这一名称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

这种小说不是艺人讲述的底本,而要是供人案头阅读。

著名的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39.子弟书: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而流行的讲唱文学,清代初年,很多旗藉子弟在戍边时利用当地流行的俗曲和满族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以抒发思归之想,或反映军中时事。

这类演唱后业传入北京,约乾隆初年,北京部分八旗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

子弟书曲调分东韵、西韵,代表作家分别为韩小窗和罗松窗。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2、志怪:即记神鬼怪异之事。

神鬼怪异之事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

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3、唐传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时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唐传奇一般都文辞华丽,很有文采。

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地、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

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丰富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4、英雄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曾对“英雄传奇小说”下过如下的定义:“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个或数人者。

”这类小说的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来看,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5、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

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6、话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

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

这里所说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

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

7、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

10、《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人名地名颇多错别字,但它有鲜明的民间传说色彩,其中的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相当重。

《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它已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

正是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创造、加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11、《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

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上,增删了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文字也更精练、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

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

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12、《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13、《水浒传》七十回本:为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腰斩”而成,题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七十回本的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

由于这个本子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

1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北宋时期一个说经的话本。

全书分十七节,每节字数不等,第一节缺。

书中已出现了化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和深沙神,即是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沙僧的雏形,但还没有猪八戒。

此书篇幅不大,情节离奇而比较简单,文白夹杂,描写也较粗糙,但取经故事已初具轮廓,为《西游记》的最后写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5、《金瓶梅词话》:即《金瓶梅》,为明万历年间的一个刻本。

16、铸雪斋抄本:是现存能确定具体年代的时代较早的一部抄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全书共十二卷,收目488篇,其中有目无文的14篇,实收作品474篇。

是目前保存作品最完整的抄本之一。

17、三会本《聊斋志异》:由张友鹤先生编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简称为三会本。

三会本以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基础,在版本、注释、评点三方面都带有总成的性质,作了一次在今天看来还只能说是初步的然而却是规模宏大的总结,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资料十分丰富的新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