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
大豆加热除去对人体有害因子的原理
大豆加热除去对人体有害因子的原理
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然而,大豆中含有若干抗营养因子和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素、异黄酮和铜等。
这些因子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方面。
为了降低这些有害因子的危害,大豆需要经过加热处理。
加热能够破坏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毒素,使其变得更易于消化吸收。
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它会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少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经过加热处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被降低,因此能够更好地促进消化吸收。
血凝素是一种可以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经过加热处理,血凝素会被破坏,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种化合物,有着植物雌激素的作用。
长期过量摄入异黄酮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
经过加热处理,异黄酮的含量会降低,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
铜是大豆中的一种微量元素,但长期过量摄入铜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经过加热处理,大豆中的铜含量会降低,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加热处理是除去大豆中有害因子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食用大豆制品之前,一定要确保其已经经过了适当的加热处理。
- 1 -。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概况
·油脂工程·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概况刁恩杰丁晓雯(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摘要】大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大豆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阻碍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本文分别介绍了各种抗营养因子的结构、抗营养机理及去除方法。
【关键词】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大豆抗营养因子(简称)根据耐热性分为热稳定性和热不稳定性。
其中热稳定性包括大豆抗原蛋白、植酸、大豆寡糖等;热不稳定性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糜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致甲状腺肿素、脂肪酶抑制剂、皂甙等。
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相对分子量在之间的多肽类或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其在大豆中含量约。
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约有种,但迄今只有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得到较详细的研究。
蛋白酶抑制剂的主要抗营养机理是它与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合成复合物,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这样,一方面影响糜蛋白酶的消化,另一方面又可反馈促使胰脏增加这些消化酶的分泌而造成内源蛋白质的大量损失,从而制约了营养成分的利用,使转化率降低。
植物凝集素大豆的植物凝集素是一个四聚体糖蛋白,有数量相等的结构并由不同的种亚基构成。
其抗营养作用机理是通过它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吞,进而干扰消化和吸收,由于肠粘膜的损伤,会使粘膜上皮的通透性增加,这样,植物凝集素和其他一些肽类便可被人体吸收,可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凝血素大豆中的凝血素是一种以高亲和性将聚糖结合在糖蛋白、糖脂或多糖上的糖蛋白。
近来研究表明:大豆凝血素除凝血作用外,还具有刺激肠壁、妨碍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以及影响小肠粘膜细胞代谢、肠道内细菌生态及免疫机能等不良作用。
致甲状腺肿素致甲状腺肿素在大豆中含量极微,其前体物质是硫代葡萄糖苷。
它的抗营养机理是:硫代葡萄糖苷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发生酶解,生成的配基进一步生成氰、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其中异硫氰酸酯在中性条件下自动环化成恶唑烷硫酮,后种物质主要影响动物甲状腺的形态与功能,是致甲状腺肿大的主要物质。
李德发院士: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李德发院⼠:⼤⾖抗营养因⼦研究进展⼤⾖抗营养因⼦研究进展李德发院⼠农业部饲料⼯业中⼼1⼤⾖抗营养因⼦01去年我国进⼝9554万吨⼤⾖,美国占三分之⼀。
提⾼已经进⼝和现有⼤⾖的利⽤效率、减少⼤⾖使⽤量,挖掘现有蛋⽩资源,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杂粕虽然可以替代⼤⾖,但总量有限,使⽤具有局限性;⽬前中⼼研制的低蛋⽩⽇粮能够减少1400万吨⼤⾖进⼝量。
⼤⾖及其加⼯副产品占饲料蛋⽩质的70%,⼤⾖资源缺乏是我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抗营养因⼦危害畜禽的⽣长发育,是限制⼤⾖资源饲⽤效率的主要因素。
02⼤⾖营养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影响其在动物体内的有效利⽤。
⼤⾖及其加⼯产品中存在的抗营养因⼦有⼤⾖球蛋⽩(Glycinin)、β-伴⼤⾖球蛋⽩(β-conglycinin)、胰蛋⽩酶抑制因⼦(TI)、⼤⾖凝集素(SBA)、抗维⽣素因⼦、脲酶、植酸、皂甙、异黄酮、单宁、寡糖等。
03按照其对热的稳定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热不稳定性抗营养因⼦:胰蛋⽩酶抑制因⼦、⼤⾖凝集素、寡糖、脲酶以及抗维⽣素因⼦。
热稳定性抗营养因⼦:⼤⾖球蛋⽩、β-伴⼤⾖球蛋⽩、异黄酮、单宁、植酸、皂甙等。
04⼤⾖球蛋⽩的物化性质⼤⾖球蛋⽩属⼤⾖11S组分,六聚体结构,由六个亚基构成,基本结构为A-S-S-B。
相对分⼦量300-380 kDa;等电点约为6.4;⼤⾖球蛋⽩属于冷沉蛋⽩,⼤⾖11S球蛋⽩浓度>10 mg/mL时在4℃发⽣⼆硫键聚合现象,形成不溶的沉淀,实验室制备的⼤⾖分离蛋⽩时,浓缩的⼤⾖蛋⽩液在冰箱中临时贮存,最后制备的⼤⾖分离蛋⽩溶解度低,就是这个原验室制备的⼤⾖分离蛋⽩时,浓缩的⼤⾖蛋⽩液在冰箱中临时贮存,最后制备的⼤⾖分离蛋⽩溶解度低,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利⽤该性质制备纯度较⾼的⼤⾖球蛋⽩,但是,所制备得到的⼤⾖球蛋⽩与天然的⼤⾖球蛋⽩的结构存在差异,基于此建⽴的ELISA等检测⽅法,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出⼊。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常见植物性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分析
产品严重污染。芥子碱是菜籽粕中芥子酸和胆碱组成的一类物 质。芥子碱能溶于水 , 易发生非酸催化 的水解反应 , 芥子碱类先
胃肠 胀 气 因子 , 大豆 中所 含的 棉 籽糖 和水 苏糖 。一般 在 豆 分解 成 胆碱 , 肠道 细 菌 的作 用 下生 成 三 甲胺 。如果 食 用 了未脱 指 在 粕 中含量 约 为5% , 苏 糖 含量 较 高 。 动物 体 内肠 道 中缺 乏分 毒的菜籽粕 , 以水 它能强烈地抑制三 甲胺的进一步氧化 , 使其积累在 解这两种糖的酶 , 当其 进 人 大 肠 后 , 肠 道 微 生 物 发 酵 , 生大 畜 禽体 内 , 加 了 蛋 、 、 中三 甲胺 的含 量 而 使 其 出 现 鱼 腥 的 被 产 增 乳 肉 量 二 氧化 碳 、 还 有 少 量 甲烷 , 而 引 起 动 物 肠 道 胀 气 , 导 致 臭 味 。芥 子 碱在 菜 籽 粕 中含 量约 占1 氢 从 并 . ~ . , 菜 籽 粕产 2% 2 3% 是使 腹 痛 、 泻 和腹 鸣 等 。 腹
11 豆粕 中 的抗 营养 因 子 .
1 . 蛋 白酶 抑 制 因子 . 1胰 1
大 豆抗 原 蛋 白的抗 营 养 作用 主 要 为 降低 饲 料蛋 白质 的利 用 率 , 加 内原 蛋 白 的分 泌 , 致 粪 氨 增 加 , 增 导 有些 幼龄 动 物 会 出现 过 敏 反应 , 导 致 仔 猪 肠 道 过 敏 以及 损伤 , 而 引 起腹 泻 , 致 如 进 导
@ 目 杖 一 禽 毋 学 轱占
一7 7
王 金 明 , 丽娟 霍
( 酒泉职业技 术学 院 生物工程 系, 肃 酒泉 7 5 0 ) 甘 3 0 9
摘 要 : 是动物 生产的物质基础 , 饲料 现在 配合饲料 中百 分之九 十以上 的组成成分 为植物性饲 料 。然而植 物性饲 料 中经常会含有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研究所张平大豆,有着“田园里的肉”、“优质蛋白质的仓库”等美称,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营养佳品。
但食用时也会引起一些身体不适症状,尤其是在加工、烹饪方法不当时,这主要是由于大豆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营养素吸收的“抗营养”元素。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有以下几种:“蛋白酶抑制剂”蛋白抑制剂是指存在于一些植物当中,对蛋白酶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物质。
大豆中存在一定的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蛋白酶类的活性,尤其是以抗胰蛋白酶因子最多,对人体胰蛋白酶的活性有部分的抑制作用,会妨碍蛋白的吸收。
常采用加热的办法来去除生大豆中的抗蛋白因子。
“豆腥味”大豆中含有各种酶类,其中脂肪氧化酶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影响食品口味。
在烹饪时,采用95摄氏度以上加热10至15分钟就能够去除部分豆腥味。
“胀气因子”大豆细胞壁上存在这一些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水苏糖等,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氨,可引起胀气。
“植物红细胞凝血素”大豆中还存在一种能够凝集人和动物红细胞的蛋白质,加热后可破坏掉。
由于大豆存在以上抗营养因素,所以其蛋白消化率只有65%,但是,其通过水泡、研磨、加热、发酵、发芽等方法制作成豆制品,其消化率则会明显提高,如豆浆消化率约为85%,而豆腐的消化率则提高到92-96%。
大豆经一系列加工,可制作成为豆浆、豆腐、腐竹等。
经过加工后的豆制品,不仅去除大豆中不利营养吸收的成分,还将大豆中的蛋白质由密集状态变成疏松状态,使得大豆蛋白更容易被分解吸收,大大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豆浆是由大豆浸泡研磨制成,煮沸后饮用,可谓“植物奶”。
鲜豆浆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由于在豆腐制作过程中加入钙盐,所以其含钙量较高。
对于青少年骨骼生长、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有着特殊的帮助。
豆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制成腐乳,蛋白质分解成为多肽、氨基酸等,易被人体吸收,并且富含维生素B12、钙、铁等矿物质,被誉为“中国奶酪”,常吃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病等均有一定作用。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
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一、玉米-豆粕型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非淀粉多糖(NSP)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
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由于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壁包被,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微纤维,埋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连续链状结构中,形成稳定坚固而且极其复杂的细胞外壳。
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
因此,植物细胞壁阻止了消化酶与其包裹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退化淀粉玉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在高温制粒时易糊化,而且部分糊化淀粉在冷却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聚合,形成和蛋白质、纤维交联在一起的“退化淀粉”。
退化淀粉抵抗消化酶的消化,未经消化就转移到后肠道中,使玉米淀粉回肠消化率降低。
添加支链淀粉酶,降解“退化淀粉”,可使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几乎提高15%,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STI)。
生大豆中主要有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一种是库尼兹胰蛋白抑制因子,另一种是鲍曼-贝尔克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与动物小肠液中的胰蛋白酶结合,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下降,并能引起动物生长抑制作用,如引起老鼠、小鸡的胰腺肿大和增生等。
因此,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改善和提高大豆食品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有重要意义。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检测方法
常用来检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方法是脲酶检测法和氢氧化钾检测法。
生大豆中的脲酶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相近,变性失活的程度也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相似,故可用脲酶活性作为大豆加工适宜程度的检测指标。
而氢氧化钾检测法是用来评估大豆加工过度和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
但是这两种方法并不能直接测出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主要在物理失活、化学失活、生物学失活等几个方面获得明显的进展。
其中,物理方法包括热失活法、超声波失活法和其他失活法。
到目前为止,热处理仍是消除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主要方法。
其
原理是通过加热,破坏饲料中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
通常在120℃条件下加热10分钟,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可以失活,并且较好地保存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蛋白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结构特点以及清除措施
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的是以下两个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植酸。
1. 胰蛋白酶抑制剂:这是一类存在于大豆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胰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多肽键,并且它们能够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2. 植酸:大豆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植酸,它会与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形成不溶性盐类,妨碍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植酸的结构特点是富含磷酸根离子。
为清除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常见的措施包括:
1. 热处理:通过高温加热,可以降低或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煮沸、蒸煮或高温烘焙等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
2. 发酵: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植酸,从而降低植酸的含量。
比如,经过大豆发酵制成的豆豉、豆酱等产品中植酸的含量较低。
3. 酸性处理:在酸性条件下,植酸容易被水解,形成可溶性盐类。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酸性溶液对大豆蛋白原料进行处理,以降低植酸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可能会对大豆蛋白原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其他品质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产品的需求和处理方法的效果。
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也能够降低抗营养因子对身体的影响。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及消除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及消除刘瑞玲;王丽辉;李世良【摘要】Soybean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can damage or impede the digestion and use of nutrient, and led negatively effects to animal health and growth performance. We will take a different inactivation methods or combina- tion of several methods to eliminate the various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in feed, as far as possible to minimize harm.%大豆抗营养因子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采取不同的灭活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消除饲料中不同的抗营养因子,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危害;消除【作者】刘瑞玲;王丽辉;李世良【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重庆畜牧科学院,重庆402460;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S816.8大豆作为植物饲料蛋白质源,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中。
大豆粕粗蛋白含量为35%~42%。
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平衡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
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多酚类化合物、致甲状腺肿素、大豆抗原蛋白、脲酶、胀气因子及植酸素等。
1 抗营养因子研究学者将抗营养因子(ANF)定义为由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的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的影响_吴莉芳
第25卷 第4期2006年 11月大豆科学SOYBEAN SCIENCEVol.25 No.4Nov. 2006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的影响*吴莉芳 秦贵信 朱 丹 孙 玲(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春130118)摘要 大豆来源广、营养价值高、是鱼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但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不仅会降低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大批死亡。
本文对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植酸、大豆抗原的作用机理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蛋白饲料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抗营养因子;鱼类;影响中图分类号 S565.1S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41(2006)04-0450-04 鱼粉一直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1]。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也日渐广泛,鱼粉的生产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
蛋白质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
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作为饲料原料,能降低养殖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使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2]。
大豆具有消化吸收率高、氨基酸组成较好、价格合理和资源丰富等特点,一直以来是鱼类饲料利用最多的植物蛋白源之一。
但大豆中含有不同类型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 nal facto r),如:蛋白酶抑制因子(protease inhibitors)、大豆凝集素(soy bean ag glutinin)、植酸(phy tic acid)、大豆寡糖(soy bean oligo saccharide)、大豆抗原(soy bean antigen)、致甲状腺肿因子(g oitrogens)、单宁(tannins)、皂苷(sap-o nins)、异黄铜(isoflav ones)抗维生素因子(antivi-tamin factor s)等。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大豆中的那些主要抗营养因子。
你知道吗?大豆虽然营养丰富,可里面也藏着一些小“捣蛋鬼”呢!比如说,大豆里有蛋白酶抑制剂。
这玩意儿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会影响咱们身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本来咱们想着从大豆里获取蛋白质,让身体更强壮,可它一捣乱,这吸收就没那么顺利啦!还有植酸,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它会把一些矿物质,像钙、铁、锌这些紧紧抱住,不让咱们的身体轻易得到。
这就好比你想吃糖,可有人把糖藏起来了,是不是很气人?另外,大豆中的凝集素也不能小瞧。
它可能会让咱们的肠道不太舒服,甚至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
不过别担心,虽然有这些抗营养因子,但咱们聪明的人类有办法对付它们。
比如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像煮熟、发酵,就能把它们的“威力”大大削弱,让大豆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所以呀,了解大豆中的这些小麻烦,咱们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豆带来的营养啦!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扯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哈!说起大豆,那可是个好东西,可里面也有让人烦恼的家伙。
就像皂甙,听着名字挺陌生是不?它可能会引起一些肠胃的小抗议,比如肚子胀胀的,不太舒服。
再说说大豆低聚糖,虽然名字里有个“糖”,但它可不是能让咱们开心享受的那种甜。
有时候吃多了含它的大豆,可能会让肚子咕噜咕噜叫个不停。
还有单宁,这家伙会影响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本来咱们满心欢喜地吃大豆补营养,它却在中间使绊子。
不过呢,咱们也不用被它们吓到。
现在的科技和烹饪方法多厉害呀!把大豆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食物,像是豆腐、豆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抗营养因子就被我们打败啦。
所以,就算大豆里有这些小“坏蛋”,也挡不住咱们对大豆的喜爱,对吧?只要咱们吃得聪明,吃得合适,大豆还是咱们健康的好伙伴哟!。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及消除
滞 留 时 间缩 短 ,营养 物 质 的 消化 和 吸 收 出现 紊 乱 , 导致 消化 不 良 、腹泻 等 现象 的发 生 。降低 大 豆蛋 白
致敏 性 的加 工 处 理方 法 包 括 膨化 法 、热 乙醇 处 理 、 水解 、瘤 胃液发 酵等 。有研究 表 明 ,膨化 加工 大豆
气 ,引起 胃肠 胀气 。 胃肠胀 气 因子 耐热处 理 ,但 可 溶 于水 和 8 %乙醇 ,豆类 发酵 也能 减少其 含 量 1 0 。
这 是一 类有 机小 分 子 ,在豆 粕 中含 量极 微 ,其
前 体 物是硫 代 葡 萄糖苷 ,单 个硫 代 葡萄 糖苷 是无 毒 的 ,但 在硫 代 葡 萄糖苷 酶 的作用 下会 产 生致 甲状 腺 肿 的一 系 列小 分子 物质 。在豆粕 中硫 代 葡萄 糖苷 与 硫 代葡 萄糖 苷 酶是 内源 性 的 ,只有 当组织 破 碎并 在
合适条件下( 、温度等) 水 才能起 系列酶解作用 ,所
以杀 灭 尚未酶 解 的硫代 葡 萄糖苷 酶 ,则 有利 于 阻止 致 甲状 腺 肿 素 的产 生 。通 过热处 理 和化 学钝 化处 理 降低 其活性 。
a a dp op ou e uldsye nmelo o igpg[ . m, n h shrsi d h l b a a'r rwn is ] n e o f g J
[ 5] Tyo , rm el , id manM D e 1Efc fe e o rlr SL Co w lGL Ln e n , t . f t lvl f a e o
s p l me t lp y a e o l a ie tb l y o mi a a i s a c - u p e n a h t s n i l d g s i i t fa n c d ,c li e i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精)
食品营养中心资源库食材百科植物食材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下列5类。
1、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豆类中含有许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有胃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存在最为广泛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胰蛋白酶因子),会影响人体对蛋白的消化与吸收,会造成机体胰腺增重。
抗胰蛋白酶因子用加热的方法可使其失去活性,因此豆类食品应彻底煮熟,忌食半生不熟的豆类及其制品。
加热30分钟或者大豆浸泡至含水量60%时,水蒸5分钟即可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
大豆中尿酶的抗热能力较胰蛋白酶抑制剂强,且测定方法简单,故常用尿酶实验来判定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否被已破坏。
我国婴儿配方奶粉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食品,尿酶试验必须是阴性。
然而,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植物性化学物质(phytochemical)具有抑制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其具体评价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植物红细胞凝血素(phytohematoagglutinin,PHA)植物红细胞凝血素是一种存在于豆类中含量很少的有毒蛋白质,它能凝结人血液的蛋白质,也是影响动物生长的因子。
食用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未破坏的大豆及其制品,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加热可去除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3、豆腥味大豆中含有许多酶,其中的脂肪氧化酶可以水解大豆脂肪,使其变成低级脂肪酸、醛和酮类物质,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
采用95℃以上加热10~15min,或用乙醇处理后减压蒸发、钝化大豆脂肪酶等方法,均可脱去部分豆腥味。
4、胀气因子胀气因子(flatus-producing factor)大豆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肠胀气,故称为胀气因子。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介绍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大豆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和氨基酸平衡性好而成为动物理想的植物性蛋白质源。
遗憾的是,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包括膜蛋白酶抑制子、凝集素、异黄酮、抗原蛋白、抗维生素因子、单宁、皂甙、脲酶、赖丙氨酸、硫葡萄糖甙和生物碱等。
这些抗营养因子通过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引起动物不良的生理反应等多种方式危害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及大豆制品在动物中的利用。
自从发现大豆中存在抗营养因子以来,人们就一直试图通过化学处理、热处理、挤压处理等方式削弱或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活性。
1、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特性按照抗营养作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大豆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6类: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等;影响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因子,包括酚类化合物(单宁)和寡糖等;降低矿物元素利用的因子,如植酸;抗维生素因子,包括抗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B 12等因子;剌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如致过敏反应蛋白等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子,包括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氧糖甙等。
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致甲状腺肿因子及抗维生素因子具有对热敏感的特性,而皂甙、单宁、异黄酮、寡糖、致过敏反应蛋白及植酸等对热稳定。
2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2.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需基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使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通常所说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蛋白质类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s,TI)。
根据其结构组成可分为库尼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KTI)和包曼-伯克膜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m-Birk Proteinase inhibitor,BBI)两类,生大豆中含有1.4%的KT I和0.6%BBI。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可为动物提供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有些饲料原料中也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成分中能破坏饲料营养成分或以不同机制阻碍动物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抗营养因子;而对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即有毒有害物质。
在实践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并无特别明显的界限。
下面就饲料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简单介绍:一、蛋白酶抑制因子1、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
常见于生大豆中。
2、受影响的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多种酶的活性。
3、危害:对植物本身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大豆籽粒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抗虫害的功能,但对人和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会导致动物生长减慢或停滞,引起胰腺肥大、动物胰腺机能亢进,导致胰腺分泌过盛,造成必须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
二、水溶性非淀粉多糖1、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后在水中可溶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成分。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2、抗营养机理:(1)增加小肠内容物的粘度,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降低酶解作用效率;(2)使养分吸收减少,而在肠道蓄积,为肠道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肠道pH值,影响消化酶的发挥,并刺激肠壁,使之增厚,损伤绒毛,引起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养分吸收率;(3)非淀粉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限制胆汁酸的作用;而与胆固醇、脂肪结合则导致脂肪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特别是饱和脂肪酸。
三、抗原蛋白1、抗原蛋白是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动物采食后会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因而又被称为致敏因子。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对猪的影响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对猪的影响
王涛;秦贵信;赵元;胡海霞;张兵;刘宁;蒋春敏
【期刊名称】《大豆科学》
【年(卷),期】2008(27)2
【摘要】大豆具有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平衡等特点,营养价值非常高,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被广泛应用于猪饲料中。
但是大豆中含有相当高水平的大豆抗原、大豆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能使猪特别是仔猪出现过敏,小肠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内源氮损失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危害了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给养猪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限制了大豆加工产品在猪日粮中的应用。
文章概述了大豆抗原、大豆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这三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含义、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对猪健康的影响,为大豆加工制品在猪日粮中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326-330)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大豆抗原;大豆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仔猪
【作者】王涛;秦贵信;赵元;胡海霞;张兵;刘宁;蒋春敏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大豆和膨化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分析 [J], 姚怡莎;谷旭;商方方;邱静;李军国;李俊
2.大豆饲料产品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J], 周天骄;谯仕彦;马曦;贺平丽
3.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鸡生产性能、组织器官的影响 [J], 王淑萍;龚倩;王桂芹;秦贵信
4.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的影响 [J], 吴莉芳;秦贵信;朱丹;孙玲
5.大豆蛋白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的影响 [J], 王桂芹;李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分就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这种物质对植物本身能够达到一定的保护的作用,比如说能够避免大豆籽粒出现分解代谢,可以使大豆的种子处于休眠的状态,另外还有一定的抗虫害的效果。
但是要了解这种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是有危害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危害
在这些大豆抗营养因子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大豆球蛋白以及β-伴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
它们能够引起幼龄动物肠道过敏、腹泻、肠道损伤、胰腺增生肥大、免疫机能下降、胃排空速率下降、食物滞留、采食量下降、日增重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大豆球蛋白:
占大豆蛋白质40%左右,六聚体,300-380KDa,12条肽链,6个酸性亚基和6个碱性亚基,亚基之间通过二硫键连接,电泳图谱中有两个条带(B亚基20kDa、A亚基34-44kDa),与IgE、IgM、IgA,有很强的结合性。
引起过敏反应,最终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过敏性腹泻
β-伴大豆球蛋白:
占大豆蛋白质30%左右,糖蛋白三聚体,含有3.8%的甘露糖和1.2%的氨基葡萄糖。
等电点4.8-4.9,180KDa,α、
、β,等电点分别为4.9、5.18、5.66-6.0,电泳图谱有三个条带(α亚基57-76KDa、
亚基57-72KDa、β亚基42-53KDa),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等过敏性损伤,最终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过敏性腹泻。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含量约30mg/g,约占大豆种子贮存蛋白质总量的6%,种子蛋白质干重的2%。
分为KTI(含量约1.4%,2个二硫键,一个反应中心-63号精氨酸、64号异亮氨酸)、BTI(0.6%,两个反应中心,7个二硫键)两种,两者的质量比约为4:1,摩尔比为1.5:1,一分子KTI抑制钝化一分胰蛋白酶分子,一分子BTI抑制两分子胰蛋白酶分子。
降低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
凝集素:
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或糖蛋白,他能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糖复合物中的糖链而不改变所结合糖基的共价键结构。
大豆凝集素:
指能与N-乙酰基半乳糖胺/半乳糖特异结合的糖蛋白约占蛋白质的3%,120KDa,四聚体,在小肠中有50%-60%不被降解。
能与细胞表面的特殊糖蛋白和寡糖结合,凝集红血球,破坏肠壁,抑制消化,对免疫系统有毒害作用。
因此检测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中的各种抗营养因子含量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大豆原材料的选购、大豆加工工艺的评价、饲料配方的改进以及提高饲料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