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

合集下载

祖国莱蒙托夫

祖国莱蒙托夫
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 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 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
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 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 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 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三、感知诗意
3、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
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 浓郁诗意的画面?
要求: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描 述。
诗意的画面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 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 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 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 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 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 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 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 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 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 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二、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 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 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 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 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 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 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 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 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 烈愿望。
三、感知诗意
4、合作探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 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 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 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 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 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1. 森林
我喜欢静静地漫步,
在一片厚厚的森林里,
在这里,我感受到神秘和沉静,
和繁荣和幸福。

2. 黑天鹅
一个醉酒的黑天鹅,
在水晶湖上低吟浅唱,
毁灭性的美丽和忧郁,
轻轻地引导我的思想。

3. 寒冬
寒冬的夜晚,
下着坚硬的冰雪,
在寂静的森林里,
我感到宁静和喜悦。

4. 远方
在远方的山丘上,
一只老鹰悠闲地飞翔,
它是自由之神,
它是神秘的美丽。

5. 风中的橡树
风从山上吹来,
在风中,橡树摇摆着,
它们的叶子颤动着,
发出哀伤和美丽的歌声。

6. 失去的爱情
那失去的爱情已久,
但我的心仍然痛苦不堪,
我为它而倾注了泪水,
但有谁知道这个秘密。

7. 浪漫之夜
在浪漫之夜,
我们走在月光照耀的街道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唯一的,
我们心灵的呼吸交织在一起。

8. 黑暗中的愤怒
这是一个黑暗的夜晚,
我感到愤怒激动,
我的内心在颤抖,
我的思想在狂乱。

9. 青春的梦想
在快乐的青春时期,
我们满怀梦想和幻想,
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美丽,
我们的思想充满了诗意。

10. 挑战
生命是一场挑战,
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
在困难和痛苦中,
我们可以找到平静和力量。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著名抒情诗人,1843年出生于列宁格勒,历史上被誉为“二十世纪俄国最重要的诗人”,曾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作品集有《艾斯科特之书》、《夫记事》、《俄国的灰色土地》、《晚餐歌》等,他的抒情诗歌,抒发了伤感失落的主题,写出了灰色的生活,描绘了失去的爱情和不可避免的死亡,让许多读者由衷地感受到了悲伤而又无助的情感。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歌以纯粹的语言、灵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千百种人的心事和意念,并以多种形式表达出他的身世苦难和他的孤单悲伤。

在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中,每一句都被他的诗句铭刻落地,让人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忧伤和失落。

他有一种把握时间的能力,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时光变成永恒的诗句,有一种把握时间的造诣,用他的笔,唱出曾经深深伤害过他的心痛。

莱蒙托夫写诗时,经常用精致的文字抒发内心的悲伤,他写的每一句都代表着他自身的真实感受,他的每句诗歌中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的抒情诗里,有的抒发着孤独的凄美,有的抒发着未知的恐惧,有的抒发着激烈的悲凉,有的抒发着浓浓的眷恋,有的抒发着痛苦无奈的苦涩,有的抒发着深沉的无奈,有的抒发着银色的忧虑。

这些抒情诗中有着极大的内涵,莱蒙托夫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生活、世界和自然的细微也细腻的感受。

他的抒情诗也使无数读者陷入思考,令人们在一片倦怠中,以一种辨识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紧扣着存伤的旋律,带着让人沉醉的抒情,去叹息人生的轮回。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便是一在深沉抒情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旅行,一个充满了失去和孤独的深沉世界,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沉重和孤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无畏和坚毅,因为在黑暗的深处,仍有暗淡的阳光在闪耀,仍偶尔会有曙光出现,这正是莱蒙托夫诗中最能够传达的,他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依然挥之不去的思绪。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作家介绍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生于莫斯科。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哈内度过的。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

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受匿名信的侮辱,而与法国大革命的逃亡者、禁卫军官丹特士进行决斗。

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逝世,死时38岁。

莱蒙托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诗人之死》。

诗人对杀害普希金的凶手投出了匕首般的诗句,激怒了沙皇,震惊了整个社会。

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自安排下,他被流放到高加索。

由于外祖母的奔走,诗人于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

1840年2月有人煽动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决斗而死。

代表作品《当代英雄》本书是莱蒙托夫借鉴普希金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创作经验,经过大胆创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起的又一丰碑,它所采用的多渠道,多角度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新的描写方法和对作品人物心理深层剖析,形成了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的新文体,对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起了开拓者的作用。

如果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是诗歌中的散文,那么,本书便是散文中的诗,两部杰作双双成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源头,连朵果戈理的《死魂灵》一起,牢牢地奠定了近代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础。

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充满了爱国感情,《孤帆》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长诗《恶魔》抨击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

《童僧》描写了一个不愿过监狱般修道院生活的少年山民的悲惨遭遇。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儿童诗《帆》莱蒙托夫赏析

帆(俄)莱蒙托夫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赏析:此诗写于1832年,是莱蒙托夫18岁时所写,它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艺术形象中,激励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这首诗洋溢着青春的躁动,揭示出积极地人生哲理,一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在俄国,这首诗被谱成歌曲传唱。

《帆》是一首杰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哲理抒情诗。

它既有风景画面的精彩描绘,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

整首诗有节奏地交替着两组镜头:一会儿是带有帆船的大海的画面;一会儿是站在岸边的诗人看到上述画面后的沉思。

诗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叶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画面,惟独莱蒙托夫把它和诗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赋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

海面上雾霭茫茫,象征着一个青年刚刚迈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态,从而产生了充满着悬念的问题:“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接下来,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变化。

刮来了狂风,掀起了巨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帆铺头盖顶地压将下来,但这并没有使帆退缩,那弓起了腰轧轧作响的桅杆,分明是说它在顶风破浪,奋勇前进。

这个画面象征着青年在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诗人感慨地发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的两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

莱蒙托夫的诗歌

莱蒙托夫的诗歌

莱蒙托夫的诗歌介绍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是俄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深邃的思想、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闻名。

本文将从莱蒙托夫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和主题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生平背景早年经历莱蒙托夫于1814年出生在俄国一个贵族家庭。

在他5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小就展现出文学天赋,并被送往莫斯科教育学院接受教育。

军事生涯莱蒙托夫在19岁时参军,成为了一名军官。

在军队中,他游历了高加索地区,这段经历使他对战争和人类性格产生了深刻的洞察力。

他也因在军队中表现出的果敢和勇气而受到赞誉。

文学成就尽管莱蒙托夫的军事生涯并不长久,但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第一本诗集于1830年出版,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

随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

诗歌风格莱蒙托夫的诗歌风格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他的诗作通常表现出深切的思考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他常以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作为创作的灵感,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深邃的思考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死、爱情和命运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读者分享了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见解。

他的诗作常常带有哲学性的思考和追问。

对自然的描写莱蒙托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描写。

他热爱大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的敬仰。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情的抒发莱蒙托夫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他常以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为题材,表达出对爱情、友情和世界的深深痴迷。

他的文字充满了温暖和感人的力量,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主题探讨爱与死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爱与死的探讨。

他对爱情的描绘充满了激情和温柔,可以说是其诗歌的核心主题之一。

同时,他也探讨了死亡的意义和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这两个主题的融合,他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啊 的 ! 粉 红 色 轻 纱 在 他 面 前 撕 掉 , 那 真 是 伤 心
看 看 见 见 那 一 块 个 他 年 透 轻 过 人 它 丧 来 失 观 了 察 美 人 好 们 的 行 希 为 望 和 和 感 理 情 想 ,

复 若 所 无 控 宽 制 恕 。 , 生 命 将 被 永 无 休 止 的 仇 恨 和 报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 年 月 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 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 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 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 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4月回到 年 月回到 圣彼得堡原部队。 年新年, 圣彼得堡原部队。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 年新年 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 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 同年2月 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 同年 月,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 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4月 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 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 月初, 年 月初 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 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 年 月 日 年夏, 索。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 年夏 杀害。年仅27岁 杀害。年仅 岁。
莱 蒙 托 夫
制作:第一组
个人简介
• • • 汉语译名:米哈依尔 尤利耶维奇 莱蒙托夫( 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汉语译名: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 莱蒙托夫(1814~1841) ~ ) 俄语: 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英文译名: 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 Yurievich ,

《假如》莱蒙托夫读后感

《假如》莱蒙托夫读后感

《假如》莱蒙托夫读后感篇一假如——莱蒙托夫读后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读完莱蒙托夫的《假如》,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不如意和挫折。

就像我,曾经满怀期待地参加一场比赛,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时候的我,觉得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仿佛被生活狠狠地欺骗了。

但是读了这首诗,我开始反问自己:难道一次失败就能把我打倒吗?莱蒙托夫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太对啦!就算现在身处困境,可未来还充满着无限可能啊!说不定下一次我就能成功呢?也许未来的我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那又怎样?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呀?“现在却常是忧郁”,可不是嘛,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忧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我就经常这样,遇到一点小麻烦就觉得天要塌了。

可是仔细想想,这有啥大不了的?也许现在觉得痛苦万分的事情,过段时间再看,根本就不算事儿!这首诗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挫折就像是路上的小石子,可能会硌脚,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跨过去,前方依然是光明大道。

假如生活给了我一拳,那我就擦擦嘴角的血,笑着说:“再来呀!”篇二假如——莱蒙托夫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莱蒙托夫的《假如》,感触那叫一个深啊!一开头那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一把锤子敲在我心上。

你说,生活咋就这么爱捉弄人呢?就像我上次满心欢喜地准备去旅行,结果临行前生病了,计划泡汤,这不是欺骗是啥?不过莱蒙托夫告诉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就在想,是啊,急有啥用?悲伤又能改变啥?可能生活就是一场恶作剧,时不时给你来个“惊喜”,让你措手不及。

但就像诗里说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也许这倒霉的事儿只是暂时的呢。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话说得真妙!我回忆起以前那些曾经觉得过不去的坎儿,现在回头看看,好像也没那么可怕,甚至还能从中吸取点教训啥的。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英文译名:Lermontov ,MikhailIurievich 俄国诗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

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

上中学时开始写诗。

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

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外文名: 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莫斯科 出生日期: 1814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 1841年7月21日 职业: 作家、诗人 毕业院校: 莫斯科大学 代表作品:《当代英雄》编辑本段人物年表1814年1莱蒙托夫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

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

上中学时开始写诗。

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

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文坛注意。

同年创作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

1825年莱蒙托夫其多数优秀诗歌和小说作品,都有较好的中文译本。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

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

1825年夏,外祖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诗歌《我们已经分离了……》原文及赏析

莱蒙托夫诗歌《我们已经分离了……》原文及赏析

莱蒙托夫诗歌《我们已经分离了……》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莱蒙托夫诗歌《我们已经分离了……》原文及赏析【导语】:〔俄苏〕莱蒙托夫我们已经分离了;但你的肖像我还深深地保存在我的心中:如同最好年华的淡淡的幻影,它在愉悦着我的悲伤的心灵。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4课外国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祖国[俄]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黑人谈河流我熟悉河流: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新奥尔良,我看见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外国诗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莱蒙托夫《祖国》

莱蒙托夫《祖国》

深邃(suì ) 沐浴(mù )
晨曦(xī) 潺潺(chá n)
黝黑(yǒu)
瞰望(kà n)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 ng(晃动)
宿:sù (宿舍)
zxxkw
xiù (星宿)
学科网
xiǔ(一宿)
颤:chà n(颤抖)
zhà n(颤栗)
露:lù (露水)
了:liǎo(了解)
lò u(露出)
zxxkw 学科网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品味: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以少有的喜悦 和快乐加以歌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 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 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 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诗人“可 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诗人热爱祖国人 民,热爱祖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这就是 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 “爱情”,远比那些空洞虚伪的“爱国主义”来得深沉、厚重、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 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zxxkw 学科网 学 科网
但是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zxxkw 网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爱国诗歌外国

爱国诗歌外国

爱国诗歌外国《祖国》——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衍生注释:- “奇异的爱情”: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浪漫的爱情,而是一种独特的、难以用常规解释的对祖国充满深情的情感。

- “虔信的宁静”:表示一种因为对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而带来的平静状态。

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通过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祖国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形象。

情感上,诗人以一种复杂的、深沉的情感爱着祖国,这种爱不是基于传统的伟大和荣耀,而是底层景象中的那份真实和质朴。

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列举的手法,比如描述草原的沉静、森林的晃动、河水的奔腾、村落小路的情景等一系列细致且平凡的画面,来构建他心中祖国的形象。

这种手法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更加的具体可感,读起来仿佛带着读者跟着诗人的目光在祖国的土地上游走,让读者感受到他爱的是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平凡的时刻。

作者介绍: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国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沙皇统治下人民痛苦的同情。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为俄国文学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作品,他的诗作风格鲜明,既有着抒情的细腻,又蕴含着对现实批判的激情,他的爱国诗歌与他对俄国社会和土地的深厚情感密切相关。

莱蒙托夫最著名的两首诗

莱蒙托夫最著名的两首诗

莱蒙托夫最著名的两首诗
1. 《船员之歌》
风疾驶过波涛,远离故土飞奔,船上船员手牵手,共同面对海洋。

勇敢之心满怀胸,追寻自由的梦想,啊,船员们啊,绝不退缩。

望着星空闪耀光辉,思念家乡在心间,荒凉的海岸渐行渐远,记忆如潮汐般盈溢。

旅途艰辛充满挑战,烈日下汗水浸湿衣裳,啊,船员们啊,坚定前行。

在大海上征战岁月,风暴中我们互相扶持,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在一起我们永不
孤独。

每一次彼此鼓励和拥抱,在黑夜里找到希望,啊,船员们啊,团结无比。

当黎明初露曙光时刻,在彩霞中我们欣喜若狂,目标就在眼前展现出来,这是我
们共同的荣光。

感谢大海给予的机会,让我们自由航行远方,啊,船员们啊,抓住梦想。

2. 《秋日之歌》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的气息弥漫四周,树叶纷纷飘落如彩蝶,舞动着美丽
的秋舞。

田野里稻谷金黄成熟,果园中果实沉甸甸,啊,秋天来了,万物丰盈。

微风轻拂脸颊温暖,带来收获的喜悦和祝福,人们忙碌收割农作物,用心呵护每
一棵苗。

麦浪翻滚如黄色海洋,在夕阳下波光粼粼,啊,秋天来了,世界欣欣向荣。

菊花绽放各种色彩斑斓,在花海中我们流连忘返,葡萄累累硕果满枝头,在藤蔓
间品尝甜美的香。

夜晚星空闪耀无比明亮,在宁静中我们思考人生,啊,秋天来了,万象更新。

渐渐地寒意逼近,树叶红了渐渐凋零,秋风送来冬天的味道,大地为之准备着。

但是我们不惧寒冷的到来,心中有火焰在燃烧,啊,秋天来了,希望永远。

以上内容已经转换为Markdown格式输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祖国》;休斯《黑人谈河流》)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祖国》;休斯《黑人谈河流》)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祖国》;休斯《黑人谈河流》)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祖国(俄)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还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还是那沉思中的无限的眷恋,——我对你一往情深,更加炽热,更加深沉。

我并不懊悔诞生在这个世界,纵使这世界欺凌我,压迫我,噬碎我的心,噬碎我的脑,我也爱这个欺凌我、压迫我的世界。

虔诚地祈求上苍:让我纵情地生活,热爱我所爱,永不懊悔,哪怕是在痛苦、烦恼的时候,也发自内心地倾吐真言。

黑人谈河流(美)休斯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我沐浴在河流的奔流之中。

夕阳倒映在河流之上,如我的父亲一般温暖而深沉。

我在河流的涌动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

河流带走了我的忧愁,带来了我的希望。

河流是我心灵的母亲,哺育我成长。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它们流淌在我心中,如歌曲一般激昂而动人。

它们是黑人的灵魂,是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我在河流的歌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它们是我生命的源泉,是我精神的寄托。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那流淌的河流,那是我永恒的家园。

赏析: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莱蒙托夫的《祖国》用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无论祖国给他带来什么痛苦和烦恼,他仍然坚定地爱着祖国。

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则以河流为象征,表达了黑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韵律和精神的寄托。

两首诗都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朗诵:帆(莱蒙托夫)

朗诵:帆(莱蒙托夫)

朗诵:帆(莱蒙托夫)朗诵:蓝天墨斋⽂字:莱蒙托夫【俄】蔚蓝的海⾯雾霭茫茫,孤独的帆⼉闪着⽩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着什么,它把什么抛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下⾯涌着清澈的碧波,上⾯洒着⾦⾊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有宁静之邦!拓展资料:⽶哈伊尔·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著名诗⼈,出⽣于莫斯科的贵族家庭,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塔尔罕内庄园度过童年。

中学时期开始写诗,受普希⾦和拜伦影响颇⼤。

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

诗歌代表作有《鲍罗⾦诺》《祖国》《诗⼈之死》《恶魔》等。

1837年,普希⾦去世后,他⽴刻写就《诗⼈之死》悼念普希⾦,引发轰动,却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加索地区。

流放中,受到⼗⼆⽉党⼈的影响,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希望改变沙皇专制下⿊暗的现实。

1841年7⽉,在⼀次朋友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激怒了⼠官学校同学马丁诺夫,虚荣⼼很强的马丁诺夫要求决⽃。

莱蒙托夫没有当真所以也没有开枪,结果马丁诺夫⼀枪击中了莱蒙托夫的⼼脏,当场⾝亡,年仅27岁。

2009年,⼀篇专访柴静的⽂章,问“与10年前相⽐,⽣活本⾝有没有变化?”柴静说:“ 我还住着10年前的房⼦,其他⼥孩⼦有的喜怒哀乐、俗世⽣活,我也没有两样。

我喜欢莱蒙托夫的⼀⾸诗,⼤致是:“⼀只船孤独地航⾏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底下是沉静⽽碧蓝的⼤海,⽽头顶是⾦⾊的太阳。

”更新于 2020-12-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拉》

《贝拉》是《当代英雄》的开篇之作,是小说 讲述人从同路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口中听 到的第一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青年军官毕巧 林和美丽的切尔克斯少女贝拉之间曾经纯真却 又昙花一现的爱情经历。
《塔曼》

《塔曼》是毕巧林日记中的第一篇,记叙了毕 巧林在海滨小城塔曼的遭遇。
《公爵小姐梅丽》
1832年莱蒙托夫因反对保守派教授离开莫 大,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 1835年诗人发表了长诗《哈吉-阿勃列克》, 引起文坛注意,随后他完成讽刺上流社会 的名剧《假面舞会》。 1837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决斗后受重 伤去世,莱蒙托夫为此愤然创作了《诗人 之死》,莱蒙托夫一举成名。 1840年2月,沙皇当局挑起莱蒙托夫与法国 公使之子巴兰特的决斗,事后借机将他逮 捕。4月,莱蒙托夫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童僧》是莱蒙托夫所创作的两首最著名的长 诗之一,发表于1939年,主要讲述了一个被 俄国将军俘虏的高加索孩子被关押在修道院中,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怀念,使他勇敢作出 了出逃的选择,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 夫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 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 义创作的艺术高峰。别 林斯基称这部作品是“一 部洋溢着强大创作才能 的泼辣、年轻,而又华 美的生命力的诗情的作 品”。小说的主人公毕巧 林,也被他称作是“现代 的奥涅金,我们这个时
是毕巧林日记中的第
二篇,也是其中最长的 一篇,主要讲述了毕巧 林与公爵小姐梅丽及旧
《鲍罗金诺》(1837)通过一个老炮兵的回忆, 歌颂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人民的英 雄气概。1838年所写的《咏怀》,对贵族青 年的冷漠怯懦的生活态度进行谴责。1841年 的《别了,满目疮痍的俄国》,体现诗人对 于“老爷的”俄国的无比憎恨,《祖国》 (1841)则表达了他对农村的淳朴生活的喜爱。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 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ПАРУС
Белеет парус одинокой В тумане моря голубом!.. Что ищет он в стране далекой? Что кинул он в краю родном?.. Играют волны - ветер свищет, И мачта гнется и скрыпит... Увы! он счастия не ищет И не от счастия бежит! Под ним струя светлей лазури,
《诗人之死》

诗创作于1837年,它的创作与伟大诗人普希 金的死亡紧密相关。1837年1月29日,普希 金死于决斗中,一颗文坛最闪耀的星就此陨落。 悲愤交加的莱蒙托夫第一个站出来勇敢道出了 普希金之死的真相,他将矛头直指沙皇朝廷, 斥责他们是杀害普希金的刽子手。《诗人之死 》使莱蒙托夫一跃成为俄罗斯诗坛灿烂的新星, 但它却触怒了沙皇。诗人因此被关押,随后被 放逐至高加索。
长诗 《恶魔》

《恶魔》是莱蒙托夫所写的与《童僧》并 驾齐驱的另一首著名的长诗,发表于1841 年。全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 恶魔形象:他憎恶天庭,向往自由,却又 与环境格格不入,不知何为真正的自由; 他自认为没有爱情,却又真诚地爱上了少 女塔玛拉,可他的毒吻却最终夺走了爱人 的生命。Fra bibliotek《童僧》

1841年4月,未获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 加索。同年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并 获准在五岳城疗养。 一次家庭晚会上,来自彼得堡的贵族唆使青年 军官马丁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诗人不幸中弹 身亡,年仅27岁。

终生难忘的悲剧性的爱 ——莱蒙托夫的爱情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 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 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 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 尔瓦拉• 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 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莱蒙托夫—普希金的继承者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和俄罗 斯文学语言的双重奠基人或开拓 者。普希金之后,可以说没有一 个俄罗斯文学家不是踏着他的足 迹前进的。普希金之后,第一个 擎着普希金的旗帜捍卫他的荣誉, 珍爱他的价值,弘扬他的精神的 人是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生平简介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俄 罗斯著名诗人,1814年10月15日出生于莫 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841年卒于高加索地 区五岳城。 1828-1830年莱蒙托夫就读于莫斯科贵族寄 宿中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多模仿普希 金的风格。 1830-1832年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以及与别 林斯基、赫尔岑等民主革命党人的接触对 莱蒙托夫世界观的最终形成起了及其重要 的作用。
在我们这里还没有人写过如此真实、优美和 关 芬芳的散文作品。 于 评 价 ——果 戈理 如果莱蒙托夫尚在,就不需要我,也不需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了 ——列 夫· 托尔斯泰
在我国许多卓越诗人之中,莱蒙托夫在心理 分析这方面尤为见长。 ——车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 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假面舞会》

四幕诗剧《假面舞会》完成于1835年,是一 部堪与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相媲美的作 品,标志着莱蒙托夫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这 部诗剧的主旨在于,揭露19世纪30年代俄罗 斯文化变迁中贵族道德的自私、虚伪和堕落, 展示主人公阿尔别宁高贵的个性在一个庸俗的 社会里毁灭的悲剧。作品名称“假面舞会”既 指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戴着整套面具的上 流社会,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置身其间的生活舞 台,生命本质上的虚幻与荒诞
抒情诗介绍
莱蒙托夫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四百多 首抒情诗,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创作经历了两个 时期,早期的诗歌创作期(1828-1836)以 及成熟时期诗歌创作期(1837-1841)。在 这两个不同的时期,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有 各自鲜明的特点。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 深刻感受,表达了他的心境历程以及他丰 富的内心世界。他的诗作总是充满了对冷 漠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自由的无尽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