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长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解决的理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难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基本步骤。
二、学习要求(一)识记:1、问题、问题解决和问题教学的定义,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问题解决共有的特点,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论的主要观点;2、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华莱士的四个阶段;3、功能固着、定势、认知策略;4、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左右脑的不同功能;5、脑力激励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
(二)理解:1、信息加工的基本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2、邓克尔的汇总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的意义;3、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和个人因素,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4、创造性的实质,高创造性儿童的表现及特点,影响创造力的因素;5、戈登的隐喻训练法和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三)应用:在实践中试用所学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写出体会。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概念教会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们处理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个人健康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解决问题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学习活动。
创造性是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必要了解决问题的性质、步骤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先要发现并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的发生必须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并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就是矛盾,它意味着个体正处在一种情境之中,此时的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需要动员已有的概念和规则并组成新的高级规则,以便走出困境,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那些必须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
思维训练之——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2.问题表征的方式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是在头脑中对问题
信息进行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特点:
(1)一般分为语言表征和表象(视觉)表征。
(2)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两种表征形式各有优劣。 (3)如果说问题呈现的方式强调刺激本身的特征;那么, 问题表征就强调你在头脑里面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思考:原来你们解决问题的时都用的哪些 方法?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 试误法
对如何从初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没 有任何线索、也没有 理论指导。只能盲目 尝试。
1. 试误法
鸡兔同笼,一共5个头,16条腿,请问在笼 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5鸡0兔 4鸡1兔 3鸡2兔 2鸡3兔 1鸡4兔 5×2+0×4=10>16 4×2+1×4=12>16 3×2+2×4=14<16 2×2+3×4=16=16 1×2+4×4=18>16
• 左边的图形展示了四个部分A,B,C,D. •A、B、C的 ¼的部分被涂成阴影
1. 将‘A’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2.将‘B’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三部分. 3.将‘C’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4.将‘D’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七部 分.
主要内容
1 2 2
问题解决 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一、问题解决内涵
(一)问题
怎么把它们 连起来呢?
——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即通往 目标的途径中存在障碍,我们称之为遇到了问题。
第06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格式塔学派
考夫卡 苛勒 魏特默
杜威五 步模式
杜威
备注
杜威的五步模式的确是从人类特别是学生的问题解决的实验 与教学中概括出来的。奥苏伯尔认为:“60多年来并没有人 对杜威1910年的描述作过明显的改进。”由此可见,杜威模 式的影响之大和影响时间之长。
奥苏贝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贝尔和鲁宾逊通过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 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流程,分为四 个阶段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封闭问题Vs.开放问题
封闭性问题:也叫闭锁性问题,是指解决的问题只 有一个惟一固定的答案的问题。目前教科书中的问 题,高考试卷中外语水平考试中的客观题部分都属 于闭锁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可以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目前教科书 中有一些思考题、学生的作文等一些主观性问题均 属于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而 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造思维所必须的两种 互补性思维。
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Vs.创造型问题
呈现型问题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书本提出),答案是现成的, 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标准答案 。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因此,有人将;“呈现型问题”称为 “虚假问题”。因为:第一,问题解决者不能主动参与建构问题;第二 ,它常常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有碍创 造性的发挥。 发现型问题是一些由问题解决者自己提出的或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或 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发现型问题虽然并不一定产生创造性见解,这种问 题并没有超出人类认知的视野。但要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它比呈现型问题的层次更高,也更有价值。学生思维训练的主要 是这类问题。 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
第六章 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一起,它们的个数比例是4:5。请问,你要取 出多少袜子才能确保其中有两只是同颜色的?
例2:一个和尚到山顶一座庙里烧香。他日出步
行上山,日落时才到达山顶。烧完香后他在山上
住了一宿。第二天,他日出下山,中午就到了山
脚。请问,该和尚在上山下山时,是否会在特定 时刻同时经过某一地方?
2.选择方法 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 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 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在教学中往往以公式、 定律等形式体现),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 比如,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计算利息的应用题时, 在黑板上写着“银行储蓄月利率为R,现储蓄P元,为期T 个月,问共得利息(I)多少元?”教师告诉学生:“解 决这类问题,用公式I=P×R×T”就可以了”(王更, 1992)。这就是运用算法解决问题。含糊规定的问题 (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 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 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3.执行方案 选择好解题方法后就要付诸行动了。在 这个阶段,或者是把资料放入前一阶段已 确定了的算法里,答案自然就获得了;或 者是选择执行自己所决定的启发法,结果 却很难预期。如果在执行阶段有了困难, 那么不妨倒溯回去,看看是不是理解问题 存在缺陷或是方法的选择出了问题。
4.评估结果 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看似简单,却往往 会出现问题。因为学生往往会把得出一个数据作 为目标,而不管这一数据是否合理或说明问题, 就急匆匆去做下一个题目了。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是如此。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 对解题结果做真正的检验。让他们明白,解题的 过程也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逻辑过程。为此教 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意识与估计数 相差太远时,就表明有问题了。培养学生评估结 果的习惯是教师培养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一项重 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长.pptx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第26页/共43页
第27页/共43页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质就是质量。主要是指已有知识经验在组织上的特征,表现为已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以及清晰稳定性。量就是数量。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思考下面四个问题(图9-5),每个问题都只许移动一根火柴,以使等式两端相等。
第8页/共43页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解决问题的模式
第9页/共43页
总 结
综上所述,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经历了这样几个趋势:从研究途径和内容上,经历了研究动物——研究人—一研究计算机——再研究人类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从研究方法上,从实验研究、描述现象、理论思辨、计算机模拟、一直到理论思辨加实验验证;从研究的角度上, 从一般的外部现象描述与解释、到内部认知过程如问题表征、图式激活,直到更微观的信息接收、转换、加工、存储、提取的层次上;从研究的目的上,开始是为了增长人类的知识、揭示一般的解决问题的规律,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为实际的培养和教学服务。总的来说,人们对问题解决过程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与循环,并且每一种模式强调的侧面和角度又有所不同。
第2页/共43页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一)试误说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二)顿悟说 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 (三)信息加工论模式 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的信息。 (四)现代认知派的模式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解决问题的模式
333教育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333教育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流体智力●一、提出者●卡特尔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二、含义●流体智力是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这种智力首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达到顶峰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如反应速度、记忆力、注意力等●流体智力一般是先天的,不太依赖后天学习●三、与晶体智力关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2.多元智能理论●一、代表人物●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二、观点我与汪苏泷一起玩耍●1、智力的含义●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2、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我-教师+数学+自然科学泷-音乐+建筑+舞蹈+哲学我俩认识成为好朋友-人际●语言智能●指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指辨别生物及对自然世界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音乐智能●指对音律节奏的欣赏和表达的能力●空间智能●指凭借直觉辨别距离、判断方向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指支配肢体以及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内省智能●指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人际智能●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3、各种智能的关系●这八种智能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在人的身上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智力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三、评价突破神话直击特长●1、多元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能的理念,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学评价等的思考●2、理论具有说服力,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3、教学要以学生的智能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智能3.成功智力理论●一、代表人物●斯腾伯格●二、成功智力的含义是敢选●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所在群体或文化的目标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选择环境的心理能力●三、理论基础分析创建●1、分析智能●用于解决思维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2、创造智能●帮助个体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想法和问题●3、实践智能●将思想和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四、对教学的启示人生+教师●1、人生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这三种能力,还要在三种能力之间取得平衡●2、教师需要关注每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能的三个方面的作用●3、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五、评价●1、成功智能理论批判了传统智力测试中,只关注分数,不关注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2、成功智能理论强调智力不仅指向学业,更应指向现实世界的成功4.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个体在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二、问题解决的特点●1、新问题●所解决的是新的问题,也就是初次遇到的问题●2、一系列运算(认知成分)●在问题解决中,个体要把所掌握的规则重新组合成高级规则,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解决后能力增长●问题一旦解决,个体的能力或倾向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招聘广告:应聘者必须能熟练地打字,善于解决办公室里的问题。
一 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
主试问:“你说的打字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应聘者:“我常常发生很大的困难,不知道应该打哪一个键,可是在周围找一阵后,我总能找到那个键解决问题”
一个应聘者打电话来说:“我特别善于解决打字的问题”。
1、什么是问题
1、什么是问题 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分析问题。(主要是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关系,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检验假设。(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02
03
0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构成 问题呈现方式 问题:求内切圆半径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 面积。 问题呈现方式一 问题呈现方式二
在头绪不是太多的情况更管用。
启发式策略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启发式策略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手段-目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另一种方式是寻找消除差别的算子。 该策略的核心是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
2
1
解题情境
软性情境:问题解决者不能明确感知,但对其解决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暗示、政治、文化、领导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
(完整版)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教学要求: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一、思维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
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三)思维的分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1)直观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1)直接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1)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A。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B。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C。
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D。
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A。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
高校学习心理研究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A。
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B。
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D。
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
这是强调遵循:(B )A.客观性原则 B。
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A. 理论联系实际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
这种研究方法是( C )A。
观察法 B.个案法 C。
调查法 D.测量法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 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 决问题的目的。
与结构良好的问题相对的就是结构 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一个更为完善的定义(Duncker,1945)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 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 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 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个需要的情境时,就 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 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 境达到需要的情境。
2.问题解决
结构不良是指,这类问题没有明确 的解决途径。
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是一个结构不良问题,而不是一 个结构良好的问题。
教师应当学会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结 构良好的,什么样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
2.定义明确的问题 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问题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全部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是“定义明确” (well-defined problem)的问题。
目标中隐含着清楚的判断标准。
例如:象棋
目标状态或初始状态或两者有时只有 部分论述,这种缺乏某种成分的问题被认 为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
我们在世界上面对的大部分是定义不 明确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一个人的成功?
一般地讲,如果初始状态是模糊的或 不具体的,或目标状态不清楚,或要求从 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是不清楚的, 这个问题就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关注问题解 决的每一个步骤。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如何设计一份调查报告? 如何帮助一名学生改掉上课爱讲话的毛病? 围棋中如何治孤? 计算机死机如何处理?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
是否分析过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的内涵 (1)什么是解决问题
由问题引发并指向其解决的思维活动。(企图达 到目标的尝试过程) (2)解决问题的阶段
❖ 克服思维定势的正例 ❖ 例:剑桥大学的下午茶。 ❖ 如何在家练高尔夫球?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功能固着
❖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 盒子-装东西的; ❖ 笔-写字的; ❖ 纸-写和画的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 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 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选择性搜索
从已知信息和有关规则中寻找突破口
书中的例子:
DONALD
+GERALD
ROBERT
已知,D=5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一列队伍长100米正在行进,传令兵从排尾 走到排头,又从排头走到排尾,这列队伍正 好前进了100米,已知队伍的速度和传令兵 的速度保持不变!问传令兵走了多少米?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
6、其他(经验、原型启发、个 性特点、酝酿效应、情绪等)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呈现的剌激模式
❖ ?有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 出去,然后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 卖出去,在这桩买卖中,他赚了多少钱?
❖ 有人用600元买了一匹白马,以700元卖出 去,然后又用800元买了一匹黑马,以900 元卖出去,在这两桩买卖中,他赚了多少 钱?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项选择题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试误法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3.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4.发散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是()。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应了创造性的()特征。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6.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启发式策略D.问题分解E.想法-检验7.当人们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
A.流畅性B.变通性/灵活性C.独创性D.新颖性8.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表征是在()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序列性C.结构性D.认知性10.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
这种创造叫做()。
A.假创造B.真创造C.类创造D.虚创造1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l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
机械原理
能量守恒 牛顿原理 应用条件
坐标变换 如果有加速度 如果平衡 斜面
平面 木块 表面性质 第二定律 ∑F=0
力
摩擦 引力 常态力
F=MA
专家关于“斜面”的记忆结构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鼓励质疑 2.问题难度适当 3.学会正确表征问题 4.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 学会整理观念性知识 5.重视知识的程序化(自动化、策略) 6.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问题解决
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Anderson,1990)
目的指向性 子目标的分解 算子的选择
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与表征问题
理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 确问题的结构。
主要: 抽取相关信息
表征问题
例1:在拉凯店,每小块黄油65分,比万斯店便宜2 分。在万斯店买4块要多少钱?
老师问,“每瓶装多少?” “2/3升。”
“这是多于还是少于1升?” “少于呀。”
“共有多少瓶子?” “6个。”
“那少于6升的瓶子怎能装18升?”
学生想想,做了怪脸说,“就这么做出的”
(采自P.Eggen,1997)
三.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专家的主要特征表现
知识程序化(将陈述性表征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记忆问题的组块大(大师:组块均3.8个棋子,7.7个组块;
对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各策略的适应情景
7.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 深刻性与广阔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 逻辑性
思维品质训练与思维策略训练的有机结合
1.请将下图分为二等分 2.请将下图分为四等分
3.请将下图七等分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预测与推断
鼓励学生预测问题的可能 结果,并推断出可能的原 因和解决方案。
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整理
教导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 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中提 取关键要素和关系。
逻辑推理
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 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 理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启发式策略
教授学生使用启发式策略,如分治策 略、逆向思维等,来寻找问题的解决 方案。
创新性思维
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 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 的解决方案,不受传统思维限制。
04 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理念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 体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
和创意,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其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给予积 极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宽松的环境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开放交流和 自主探索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 创造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 创造力。
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个体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积 极探究和尝试新事物,有助于培养创 造力。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一、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系列性;(3)情境性;(4)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它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和前提。
(2)分析问题。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在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3)提出假设。
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它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际操作)、间接检验(思维活动)。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系统、愈概括、愈活化,就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对问题解决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
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的知识总量显著多于差生,并且其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3.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定势常常意识不到,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物体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五)流畅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产 生的数量越多,思维流畅性越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1、用词的流畅性; 2、联想的流畅性; 3、表达的流畅性; 4、观念的流畅性;
46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六)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认知 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集中全部精 力解决问题时,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 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终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
(2) 动机是个体创造能力的核心
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引发某种行为之后,会积极、努力 地采取行动,直至满足需要,完成动机目标。
49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内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1.动机对个体创造力发展影响
(1)动机
关于动机的表述,不同的着眼点会有不同的表述。泰
勒等人认为:“动机……被心理学家一致地认为是一个过
4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新颖性 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 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创造性活动 联系在一起,其思维结果具有新 颖性。
4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二)敏感性
是指具有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 造性观念的把握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感受性。 独特新颖观念就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像一 位陌生的客人”来到思想者身边,思维的敏 感性就是这位“陌生的客人”,富有创造力 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2011-03-31 20:56:52)转载▼标签:《中学心理学》解决问题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应用环节。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应用知识是中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启动主动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过程。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什么叫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几个心理学概念1.问题及其种类(1)认知心理学家邓克尔认为,问题即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标是所面临的情景。
(2)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状态,而不知道如何排除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
(3)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的心理学家则倾向于认为,问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a给定状态,即问题的现实情境与已知条件;b目标状态,即解决问题的最终要求;c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即阻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以及当前处于无知状态的方法策略和潜在资源。
(4)一般把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又叫封闭式问题,又称为结构良好问题;一类是未定答案问题,又叫开放式问题,也叫做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一般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新性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确目的性(2)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3)认知参与(二)问题解决的类型1.根据问题解决所涉信息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的问题解决与模糊的问题解决2.根据问题的出现方式,分为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和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3.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问题解决和复杂问题解决4.根据问题解决的目标特征,分为需要发现、检验规律的科学性问题解决和需要设计方案或产品的技术性问题解决5.根据问题解决的对抗性,分为有对手的问题解决和无对手的问题解决6.根据问题解决的专门化程度,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解决与专门领域的问题解决7.根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应用的结构化程度,分为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二、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流程1.杜威的经典问题解决过程:最早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描述的是杜威,包括五个步骤,(1)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2)将问题识别出来(3)收集关于问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并据此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决定接受假设或拒绝假设(5)形成结论并评价结论2.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华莱士在观察学生顿悟式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四阶段论,(1)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2)沉思阶段,主要为酝酿问题解决方案(3)灵感或启迪阶段,此阶段中,问题解决者头脑中可能涌现出问题解决办法,突发式地使问题迎刃而解(4)验证阶段,验证各种解决办法的有效性3.奥苏贝尔流程:奥苏贝尔和鲁宾逊通过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流程,分为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白(4)解答问题之后的解验4.格拉斯流程(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2)制定计划(3)重构问题表征(4)执行计划与检验结果5.基克流程:将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与表征问题(2)寻求答案(3)尝试解答(4)评价总之:首先必须界定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最后对思维的结果进行检验,如不能达到目标,则从第一步做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信息加工理论模式
2 4 1 . 6 8 1 8 7 2 . 6 3 4 5
7
5
3
中间状态
初 始 状 态
目 的 状 态
1、奥苏贝尔等人的模式
2、格拉斯的模式
3、基克等人的模式
现代认知派的模式
从以上三种模式可见,现代认知派模式基 本上都认为,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诸成 分,从记忆中激活旧有的信息,或寻找新的信 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退回到最初的问题, 另找方法,或重新定义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这种问题解决不是线性的,问题解决者 可能跳来跳去,跨步或联合一些步骤。
(2)逆向反推法
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 题,这种方法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例如,已知下图中的ABCD是一个长方形, 证明AD=BC.
从目标出发,进行反推时,学生会问: “如何才能证明A D与BC相等?如果我能 证明三角形ACD与BDC全等,那么就能证 明AD等干BC。”下一步的推理就是“如 果我能证明两边和一个夹角相等,那么就 能证明三角形ACD和三角形BDC全等。” 这样,学生从一个子目标出发反推到另一 个子目标。
(二)问题解决
已知这样三个定理: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对应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 形的所有对应的边和角都相等。 3. 三角形中两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角 也相等。 现在求证这样两题: (l)从下图条件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 据 下 图 中 的 条 件 求 证 : BD=CD (9.1) BE=CE(9.2)
(3)爬 山 法
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 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 逐步逼近目标。这就像爬山一样,如果在山脚下,要 想爬到山顶,就得一点~点地往上走,一直走到最高 点。有时先得爬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重新爬上最 高的山顶。因此,爬山法只能保证爬到眼前山上的最 高点,而不~定是真正的最高点。爬山法在我们日常 生活中是有用的方法,不少实际的问题是靠这种方法 解决的。
(l)从下图条件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下图中的 条件求证:BD=CD (9.1) BE=CE(9.2)
第一题不构成问题,这只是将已知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 情景。第二题才构成问题,因为要转换和组合已知的定理, 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
解决问题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即所遇到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 问题。 ②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组 合,以适用于当前问题。因此,原先习得的简单规则,是解决 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的素材。 ③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在解决问 题中产生的高级规则(已有规则的组合)贮存下来构成学生 “知识宝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遇到同类 情景时,借助回忆即可作出回答而不再视为问题了。所以解决 问题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
主要的启发式策略有如下三种
1、手段一目标分析策略。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 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策略 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采用 一定的步骤来缩小这种差别,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2.爬山法策略。这种策略的名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在问 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爬到 山顶。在探索达到山顶的路径时,只要遇到有岔道,我们就看 几条岔道中哪一个是向山上延伸的(而不是向山腰或山下延伸) 就选择哪一条道路。这种策略也称为局部最优选择法。 3.反推法策略。这种策略适合于解决那些从起始状态出发可 以有多种走法,但是只有一条路能够达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这 种策略常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4)类比思维
当你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你可以运用类比
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当 人们发明潜艇后,工程师们要思考如何让战舰 确定潜艇隐藏在海下的方位。研究蝙蝠导航机 制导致了声纳了的发明。 如鲁班发明锯子。
(三)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 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如果解决方案 主要涉及到某些算法的使用,例如,解数学应 用题中的列式计算,那么一定要记住,避免在 使用算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系统性的错误。有 些研究表明,学生常常是非常有逻辑地或“聪 明”地犯错误,很少有错误是随机的、偶然的, 他们通常应用某些错误的规则或程序来回答问 题或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问题,图形表征是更为有效的方法。例如: “有甲、乙、 丙、丁四个村庄在 一条直线上。从甲庄到丁庄的距离是64000米, 从乙庄到丙庄的距离是16000米、现有小明和张华两个人自甲、丁 两庄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小明每小时走3000米,张华每小时走 2OOO米。当小明走到丙庄时,张华刚好走到乙庄。问他们各走了 多少路”这道题对已学过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的学生来说,构成了 问题情 境。而该题的问题情景命题很多。已知和未知条件不易把握。
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 问题的准确理解。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两个火车站相距50千米,某个周六下午2:OO,两列火 车分别从两站相向而行,正当火车驶出车站时,有一只鸟 从第一列火车出发飞向第二列火车,到达第二列火车后, 又飞回第一列火车,如此反复,直到两车相遇,如果两列 火车的速度都为每小时12.5千米,小鸟的飞 行速度为每小 时50千米,请问在两车相遇之前,小鸟飞行了多少千米?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一)试误说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 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 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二)顿悟说 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 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 (三)信息加工论模式 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 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的信息。 (四)现代认知派的模式
(四)评价结果阶段
当你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你还应该对 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 证实或证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 有3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几 盘棋? 有的人脱口而出:6盘,这个答案适合3个人与其他 人下棋,不适于3人之间下棋。只要核查,马上就发现 解答有错误。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采用验算的方法来评价解 答。
第六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 (一)问题
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持续的时间长还是短,每一 个问题都必然包含四种成分:①目的。即在某种情景 下想要干什么。一种情景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 有一种目的;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教学 情景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②个体已有 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景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 识技能。已有知识因人因事而异。③障碍。指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障碍是否 明确,因人因事而异。④方法。指个体可以用来解决 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使用 的方法常常会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如资金、工具等。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 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常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域 相联系。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你选择的算法合 适,并且你又能正确地完成这种算法,那么保证你能 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屡 见不鲜,如做一位大数目除法。36748599/11,你只要 仔细地按照乘一减的算法,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 最终的解 。
在解决包含这两种命题的问题时,你一定要弄清每个
句子告诉了你什么。有些句子可能比另一些句子要难。有
研究表明,关系命题比指定命题难于理解和记忆。在一个 研究中,学生复述关系命题的错误是指定命题的三倍。有 些学生将关系命题转换成了指定命题,如将“小船在静水 中的速度比在流水中每小时快64米”记成了“小船在静水 中的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一旦误解了问题中每个句子 的含义,你就很难正确地表征整个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 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例如,在解上面 连加题时(1+2+3+4+5+……+10000=?),就可以 根据其特点,转换成加乘除法(l+10000) X(10000/ 2 )进行简便计算。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 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例如,写一篇20页的论文对某些学生而言是十分头痛的问 题,但如果将这个任务划分成几个子任务如选题、查找信 息资料、阅读和组织信息、指定大纲等等,他们就可能表 现得好一些。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意昧着首先找出 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 。 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混在一起,黑裤和棕袜数量之 比为为4:5,请问: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你要从抽 屉最多中取出多少只短袜来? 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你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要 成功地表征习题就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是语言理解,理解 问题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 。 小船在静水中每小时比在流水中快64米。 这是一个关系命题,它描述了两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 糖的价格是每千克 15元。 这是一个指定命题,它只指明了某种东西的价格,即一个单位 糖的价格。
问题表征阶段有两个主要的结局: 第一,如果你对问题的表征,能使你联想起 一个即时的顿悟式的解决方案,那你就能解 决这一个问题了。 第二种,如果并没有一个现存的图式能使你 联想起一个即时的解答,你就得遵循寻求解 答的路线。很明显,这条路径并不如前面那 条途径有效,但有时,这是一条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