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学案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学案

仁义礼智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编制人:【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3、学习选文运用的说理方法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修养性情【学习重点】理解孟子的“四端”说和“性善论”【学习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修养性情【学习方法】学案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孺()子怵惕()()羞恶()之心强()恕而行不如荑稗()()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二、文本探究1、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并举例说明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都已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纵观全文,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3、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那么,孟子是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说理的?三、学以致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年仅23岁的学生孟瑞鹏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是,被救孩子的家长起初因害怕赔钱和承担责任,拒不承认孟瑞鹏救人的事实,并教两个孩子说谎,于是引发了“救人而亡”还是“意外落水”的争议。

好在,被救孩子的家长很快承认了孟瑞鹏救人的事实,并公开致歉。

真相大白,英雄正名。

解读此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并谈谈体会。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通过举例说明“仁、义、礼、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文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明白“仁、义、礼、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深入理解。

(2)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仁、义、礼、智”的含义。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仁义礼智》的文意,了解“仁、义、礼、智”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仁义礼智》一文,对文中的“仁、义、礼、智”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及作者。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仁、义、礼、智”的理解。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4.1 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是否体现了“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贡献。

引导学生阅读《仁义礼智》的第一段,理解文章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孟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1.4 教学活动:播放孟子时代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阅读《仁义礼智》的第一段,并在小组内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章: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实践和体验。

2.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仁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仁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的实践和体验。

2.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仁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实践仁的例子和体验。

第三章: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义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义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义的判断和选择。

3.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义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义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义的判断和选择的情况。

第四章: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尊重和遵守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礼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礼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礼的尊重和遵守。

4.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礼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礼的概念。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案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案

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反复揣摩,相互探讨,理解孟子“四端”说的真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知背景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单音字孺.(rú)子内.(nà)交恻.(cè)隐要.(yāo)誉强.(qiǎng)恕铄.(shuò)庶.(shù)民荑.(tí)稗.(bài)2.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通“纳”,结交)(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通“邀”,谋求)(3)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3.词类活用(1)反身而诚(意动用法,认为真诚)(2)强恕而行(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3)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使动用法,使……成熟)(4)旷安宅而弗居(使动用法,使……空着)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判断句(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状语后置句(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定语后置句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四端”说的含义是什么?即性善论: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2、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认同和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含义。

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仁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3.2 讲解:详细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1.3.3 讨论:分组讨论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1.3.4 总结:总结仁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

第二章:义的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认同和实践。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含义。

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义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3.2 讲解:详细讲解义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2.3.3 讨论:分组讨论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2.3.4 总结:总结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

第三章:礼的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认同和实践。

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含义。

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礼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礼的思考。

3.3.2 讲解:详细讲解礼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3.3.3 讨论:分组讨论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3.3.4 总结:总结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

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智的认同和实践。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含义。

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智的思考。

4.3.2 讲解:详细讲解智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4.3.3 讨论:分组讨论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4.3.4 总结:总结智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内涵与实践1.1 教学目标1. 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3. 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1.2 教学内容1. 仁的定义和内涵;2. 仁爱的实践方法;3. 培养仁爱之心的途径。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第二章:义的内涵与实践2.1 教学目标1. 了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3.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2.2 教学内容1. 义的定义和内涵;2. 正义的实践方法;3. 培养正义感的途径。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第三章:礼的内涵与实践3.1 教学目标1. 了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3. 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3.2 教学内容1. 礼的定义和内涵;2. 礼仪的实践方法;3. 培养礼仪素养的途径。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第四章:智的内涵与实践4.1 教学目标1. 了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3. 培养学生的智慧品质。

4.2 教学内容1. 智的定义和内涵;2. 智慧的实践方法;3. 培养智慧品质的途径。

4.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特点5.1 教学目标1. 了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5.2 教学内容1. 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5.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分组讨论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实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分享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经验。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这篇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2. 如何将文章中的“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齐读文章,预测文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章中的难句。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这篇文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团队协作能力。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2024)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2024)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不抄袭、不剽窃;
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对待作业中 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思考和探 索。
22
期末考试评价
考试内容是否涵盖本 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 ;
考试成绩是否能够客 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
2024/1/30
考试难度是否适中, 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 学习水平;
23
06
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
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28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在课后提供辅导和答疑服务,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2024/1/30
针对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减少不必要的 讲解和讨论。
29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024/1/30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什么 是仁义礼智?”,“这些传统美德在 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激发学生 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2024/1/30
12
讲解环节:深入剖析篇章内涵,引导学生理解
2024/1/30
01
详细解读《仁义礼智我 固有之》篇章内容,引 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核心
思想和价值观念。
02
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案 例,分析篇章中所倡导 的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 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义。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引导学生思 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于现代 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感。
儒家思想注重和谐、秩序和稳定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024/1/30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规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仁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义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内涵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第三章:礼的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礼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内涵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智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内涵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相生相克与人性格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2 教学内容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第六章:信的重要性与实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信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信6.2 教学内容信的定义和内涵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第七章:孝道的传承与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孝道7.2 教学内容孝道的定义和内涵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讲授法:讲解孝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第八章:中庸之道的理念与实践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8.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第九章: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2 教学内容对前九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分享和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仁的探讨: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仁爱之道1.1 教学目标了解仁爱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实践仁爱,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仁爱的定义与内涵仁爱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实践仁爱的重要性与方法1.3 教学活动讲解仁爱的概念和意义。

分析传统文化中仁爱的表现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仁爱。

小组讨论,分享实践仁爱的经验和感悟。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仁爱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仁爱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思考深度。

第二章:礼仪之规2.1 教学目标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2.2 教学内容礼仪的定义与重要性基本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3 教学活动讲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和练习基本礼仪规范,如问候、介绍、用餐等。

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合中的礼仪应用。

小组讨论,分享对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礼仪知识和规范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礼仪表现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

第三章:礼智之辩3.1 教学目标理解礼与智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礼与智,做到知书达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3.2 教学内容礼与智的概念及其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智之辩礼智之辩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讲解礼与智的概念及其关系。

分析礼智之辩在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平衡礼与智。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运用礼智之辩。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礼与智概念及其关系理解的程度。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礼智之辩在个人成长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章:仁义礼智的现代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内涵和价值。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会运用文中的道理。

(2)如何将文章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 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3. 写一篇关于“仁义礼智”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中“仁义礼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仁义礼智”的道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仁义礼智”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仁义礼智”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仁义礼智”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仁-爱人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是爱人、关爱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引导学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享有关“仁”的典型事例。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仁”的行为表现。

2.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的行为,并分析其意义。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仁”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分享。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是遵循道德原则、坚持正义的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维护正义。

3.2 教学内容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义”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教学法,创设有关“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探讨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处理方法。

3.4 教学评估小组辩论:评估学生在辩论中的立场、观点和论证能力。

第四章:礼-人际之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仪和规矩。

4.2 教学内容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礼”在个人形象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有关“礼”的实践活动。

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4.4 教学评估礼仪知识竞赛:评估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2)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作用;(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2)学会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3)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仁义礼智的人;(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作用;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核心观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示成果。

4. 案例分析:(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六、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探讨环节,教师应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文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认识到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核心。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1.2 教学内容1.2.1 仁的定义: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道德品质。

1.2.2 仁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体验仁的爱。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以故事《孔融让梨》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讲解仁的定义和表现。

1.4.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仁的爱。

1.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

1.4.5 总结提升:强调仁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仁爱之心。

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认识到义在人生道路中的指导作用。

2.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义感,明辨是非。

2.1.3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义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2 教学内容2.2.1 义的概念:义是一种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正义的行为。

2.2.2 义的表现: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正道、勇于担当。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义的概念和意义。

2.3.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以故事《岳飞抗金》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4.2 新课导入:讲解义的概念和表现。

2.4.3 情景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义。

2.4.5 总结提升:强调义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礼的解读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认识到礼在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礼的概念:礼是一种遵循社会规范、表达敬意的行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1.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仁——仁爱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2.2 教学内容: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仁爱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仁爱之心。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公正、正直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3.2 教学内容: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正义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正义之行。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第四章:礼——礼仪之道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4.2 教学内容: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礼仪之道。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第五章:智——智慧之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慧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5.2 教学内容:智慧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及其含义;(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弘扬正气的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2.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学会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3. 将文中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理念;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4.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批判性思维;5. 实践运用:让学生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论证思路的分析以及文中理念的实际运用为评价重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以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仁义礼智》一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升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理解文中观点并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仁、义、礼、智”的含义和作用。

(3)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将文中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观点。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氛围。

3.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不懂的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入分析文中的观点。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文中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 收集与“仁义礼智”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分享。

3. 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仁义礼智”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恶辞恕备(2)文言虚词:于焉所以(3)文言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2.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把握其“四端说” ﹑性善论思想。

2.弘扬“仁义礼智”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3.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2.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性善论思想教学难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时代,儒墨道法,诸子突起,百家争鸣。

似乎在一个瞬间不可思议的迸发出了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卓绝的智慧。

我们常常忘了,当时,我们的先民才刚刚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刚刚学会了冶铁技术,还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奴隶社会。

但我们知道,后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出世”与“入世”,或在二者之间挣扎,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

传统和反传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积极进取和退守自持的根也在这里。

竹子思想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积淀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凝结为我们民族的灵魂。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出,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最后一刻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二、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探究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艺术。

3、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论述。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领悟孟子性善论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2)分析孟子论证的逻辑和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简介《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文本解读(一)原文呈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字词释义1、铄:授予。

2、弗思耳矣:只是没有去思考罢了。

(三)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去思考罢了。

所以说:“寻求就能得到它们,舍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内容分析1、孟子开篇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品质,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阅读指导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仁义礼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最先是由孔子所提出的,他着重对仁、礼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

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和礼并提、连用,智、仁、勇也曾连用,但没有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

而在《孟子》一书中,则多次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

仁义礼智作为儒家传统的自觉的道德理念,作为儒家传统的“四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孟子以后,才基本确立。

因此,可以说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源于孔子,而后由孟子加以阐述,使其发展起来。

三、预习与检测
1.注音。

怵惕____________ 铄___________ 强.恕____________ 荑.稗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____________。

(2)非恶.其声而然也:____________。

(3)庶民去.之,君子存之:____________。

(4)强恕.而行:____________。

(5)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

(6)旷.安宅而弗居: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非所以要与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 __通____________。

(3)若火之始然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3)万物皆备于我矣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四、要点精讲
1.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2.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3. 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拓展训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3)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4)爱人不亲,反其人
(5)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后作业
1.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选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