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探究孟子的性善论。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3、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如何将古代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作品简介《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哲学伦理等。
其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四、文本解读1、原文阅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字词释义(1)铄:授予。
(2)思:思考,探求。
3、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考、领悟罢了。
所以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
”4、内容分析(1)孟子开篇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然后分别阐述了它们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了这些道德品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2)接着孟子指出仁义礼智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我们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去思考和探求,所以才会忽略它们的存在。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教案范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教案范文第一章:仁义礼智的内涵与重要性1.1 仁的内涵与实践1.1.1 仁的定义与特点1.1.2 仁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2 义的内涵与实践1.2.1 义的定义与特点1.2.2 义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3 礼的内涵与实践1.3.1 礼的定义与特点1.3.2 礼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4 智的内涵与实践1.4.1 智的定义与特点1.4.2 智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5 仁义礼智的综合价值与人生意义1.5.1 仁义礼智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1.5.2 仁义礼智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第二章: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2.1 儒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1.1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1.2 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2 道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2.1 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2.2 道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看法2.3 佛教思想与仁义礼智2.3.1 佛教思想的基本观点2.3.2 佛教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4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案例分析2.4.1 案例一:孔融让梨2.4.2 案例二:曾子杀猪第三章:现代生活中的仁义礼智3.1 仁义礼智在家庭生活中的实践3.1.1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尊重3.1.2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2 仁义礼智在工作场所的实践3.2.1 同事之间的互助与合作3.2.2 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3.3 仁义礼智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实践3.3.1 志愿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3.3.2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3.4 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3.4.1 自我反思与成长3.4.2 个人品德的培养与提升第四章:仁义礼智的教育培养4.1 家庭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1.2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4.2 学校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2.1 学校教育的作用与责任4.2.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4.3 社会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3.1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4.3.2 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整合4.4 仁义礼智的自我教育与培养4.4.1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4.4.2 自我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第五章:仁义礼智的困境与挑战5.1 现代社会中仁义礼智的困境5.1.1 物质主义与道德沦丧5.1.2 社会风气与道德价值观的扭曲5.2 应对困境的策略与方法5.2.1 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5.2.2 倡导社会正能量与道德榜样5.3 仁义礼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与挑战5.3.1 个人信念与道德选择的困惑5.3.2 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挑战5.4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展望5.4.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5.4.2 仁义礼智的传承与发展方向第六章:仁义礼智的心理效益6.1 仁义礼智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6.1.1 仁的关爱与心理支持6.1.2 义的公正与心理满足6.1.3 礼的尊重与心理和谐6.1.4 智的明智与心理平衡6.2 仁义礼智在心理困境中的缓解作用6.2.1 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心理调适6.2.2 仁义礼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6.3 培养仁义礼智的心理策略6.3.1 自我暗示与心理建设6.3.2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第七章:仁义礼智的社会功能7.1 仁义礼智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7.1.1 仁的社会关爱与互助7.1.2 义的社会公平与正义7.1.3 礼的社会秩序与规范7.1.4 智的社会发展与创新7.2 仁义礼智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7.2.1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7.2.2 仁义礼智在公共政策中的体现7.3 仁义礼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7.3.1 面对贫富差距的仁爱之心7.3.2 面对道德危机的正义之举第八章:仁义礼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8.1 仁义礼智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与差异8.1.1 西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理解8.1.2 东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诠释8.2 仁义礼智在国际人际关系中的应用8.2.1 国家间的仁爱与合作8.2.2 跨文化交流中的礼节与尊重8.3 仁义礼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8.3.1 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共同性8.3.2 仁义礼智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第九章:仁义礼智的现代传播与实践9.1 仁义礼智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9.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9.1.2 仁义礼智故事与现代传播手段9.2 仁义礼智在公共活动中的实践9.2.1 社区活动与仁义礼智的融合9.2.2 企业文化与仁义礼智的结合9.3 仁义礼智在网络社交中的影响9.3.1 网络道德与仁义礼智的传承9.3.2 网络社交中的仁义礼智实践第十章: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10.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10.1.1 科技发展对仁义礼智的影响10.1.2 社会变革中的仁义礼智角色10.2 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趋势10.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0.2.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10.3 面向未来的仁义礼智教育与培养10.3.1 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0.3.2 培养新一代的仁义礼智价值观10.4 仁义礼智在全球文化交融中的贡献10.4.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基石10.4.2 仁义礼智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仁义礼智的内涵、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教育的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通过举例说明“仁、义、礼、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文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明白“仁、义、礼、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深入理解。
(2)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仁、义、礼、智”的含义。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仁义礼智》的文意,了解“仁、义、礼、智”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仁义礼智》一文,对文中的“仁、义、礼、智”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及作者。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仁、义、礼、智”的理解。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4.1 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是否体现了“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贡献。
引导学生阅读《仁义礼智》的第一段,理解文章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孟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1.4 教学活动:播放孟子时代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阅读《仁义礼智》的第一段,并在小组内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章: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实践和体验。
2.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仁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仁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的实践和体验。
2.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仁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实践仁的例子和体验。
第三章: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义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义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义的判断和选择。
3.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义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义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义的判断和选择的情况。
第四章: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尊重和遵守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礼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礼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礼的尊重和遵守。
4.4 教学活动:分析《仁义礼智》中关于礼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礼的概念。
《仁义礼智》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阅读指导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仁义礼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最先是由孔子所提出的,他着重对仁、礼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
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和礼并提、连用,智、仁、勇也曾连用,但没有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
而在《孟子》一书中,则多次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
仁义礼智作为儒家传统的自觉的道德理念,作为儒家传统的“四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孟子以后,才基本确立。
因此,可以说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源于孔子,而后由孟子加以阐述,使其发展起来。
三、预习与检测1.注音。
怵惕____________ 铄___________ 强.恕____________ 荑.稗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____________。
(2)非恶.其声而然也:____________。
(3)庶民去.之,君子存之:____________。
(4)强恕.而行:____________。
(5)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
(6)旷.安宅而弗居: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非所以要与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 __通____________。
(3)若火之始然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3)万物皆备于我矣(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四、要点精讲1.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2.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认同和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含义。
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仁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3.2 讲解:详细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1.3.3 讨论:分组讨论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1.3.4 总结:总结仁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
第二章:义的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认同和实践。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含义。
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义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3.2 讲解:详细讲解义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2.3.3 讨论:分组讨论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2.3.4 总结:总结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
第三章:礼的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认同和实践。
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含义。
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礼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礼的思考。
3.3.2 讲解:详细讲解礼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3.3.3 讨论:分组讨论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3.3.4 总结:总结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
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智的认同和实践。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含义。
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智的思考。
4.3.2 讲解:详细讲解智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4.3.3 讨论:分组讨论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4.3.4 总结:总结智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内涵与实践1.1 教学目标1. 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3. 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1.2 教学内容1. 仁的定义和内涵;2. 仁爱的实践方法;3. 培养仁爱之心的途径。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之道;第二章:义的内涵与实践2.1 教学目标1. 了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3.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2.2 教学内容1. 义的定义和内涵;2. 正义的实践方法;3. 培养正义感的途径。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之道;第三章:礼的内涵与实践3.1 教学目标1. 了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3. 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3.2 教学内容1. 礼的定义和内涵;2. 礼仪的实践方法;3. 培养礼仪素养的途径。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第四章:智的内涵与实践4.1 教学目标1. 了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3. 培养学生的智慧品质。
4.2 教学内容1. 智的定义和内涵;2. 智慧的实践方法;3. 培养智慧品质的途径。
4.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2. 实践: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特点5.1 教学目标1. 了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5.2 教学内容1. 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5.3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五行的定义和相生相克关系;2. 分析:分组讨论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的关联;3. 实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分享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经验。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这篇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2. 如何将文章中的“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齐读文章,预测文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章中的难句。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这篇文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将“仁、义、礼、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团队协作能力。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仁爱之道1.1 教学目标了解仁爱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实践仁爱,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仁爱的定义与内涵仁爱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实践仁爱的重要性与方法1.3 教学活动讲解仁爱的概念和意义。
分析传统文化中仁爱的表现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仁爱。
小组讨论,分享实践仁爱的经验和感悟。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仁爱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仁爱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思考深度。
第二章:礼仪之规2.1 教学目标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2.2 教学内容礼仪的定义与重要性基本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3 教学活动讲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和练习基本礼仪规范,如问候、介绍、用餐等。
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合中的礼仪应用。
小组讨论,分享对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礼仪知识和规范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礼仪表现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
第三章:礼智之辩3.1 教学目标理解礼与智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礼与智,做到知书达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3.2 教学内容礼与智的概念及其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智之辩礼智之辩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讲解礼与智的概念及其关系。
分析礼智之辩在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平衡礼与智。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运用礼智之辩。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礼与智概念及其关系理解的程度。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礼智之辩在个人成长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章:仁义礼智的现代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内涵和价值。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的内涵和特点。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3. 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帮助学生将仁义礼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 与学生互动的案例和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仁义礼智的话题,让学生对这四个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15分钟)1. 分别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来源。
2. 通过案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仁义礼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设计相关场景。
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活动(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仁义礼智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仁义礼智的心得体会或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内涵与实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与内涵仁在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培养仁爱之心的方法与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的定义与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仁爱实践案例。
小组讨论法:探讨培养仁爱之心的方法与技巧。
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培养仁爱之心的方法与技巧的理解。
第二章:义的内涵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坚守道义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与内涵义在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培养坚守道义的方法与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义的定义与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道义实践案例。
小组讨论法:探讨培养坚守道义的方法与技巧。
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培养坚守道义的方法与技巧的理解。
第三章:礼的内涵与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培养学生尊敬他人、遵守礼仪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与内涵礼在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培养遵守礼仪的方法与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的定义与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礼仪实践案例。
小组讨论法:探讨培养遵守礼仪的方法与技巧。
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培养遵守礼仪的方法与技巧的理解。
第四章:智的内涵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思考的品质。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与内涵智在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与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的定义与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智慧实践案例。
小组讨论法:探讨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与技巧。
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固有之”,即每个人天生具备这四种德性。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
2. 参考资料:关于仁义礼智的学术论文、案例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1. 讲述仁的概念,解释仁爱、仁慈、仁心等,阐述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讲解义的概念,解释正义、义务、道义等,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
3. 阐述礼的概念,解释礼仪、礼制、礼貌等,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4. 讲解智的概念,解释智慧、智谋、理智等,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授: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四种德性。
4. 课堂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孟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会运用文中的道理。
(2)如何将文章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 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3. 写一篇关于“仁义礼智”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中“仁义礼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仁义礼智”的道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把握其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3、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学习孟子的说理方法,体会其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难点思考“仁义礼智”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 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四、文本解读(一)原文呈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字词释义1、铄:授予。
2、弗思耳矣:只是没有去思考它罢了。
(三)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2)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作用;(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2)学会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3)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仁义礼智的人;(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及作用;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核心观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示成果。
4. 案例分析:(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六、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探讨环节,教师应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文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认识到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核心。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1.2 教学内容1.2.1 仁的定义: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道德品质。
1.2.2 仁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体验仁的爱。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以故事《孔融让梨》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讲解仁的定义和表现。
1.4.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仁的爱。
1.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
1.4.5 总结提升:强调仁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仁爱之心。
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认识到义在人生道路中的指导作用。
2.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义感,明辨是非。
2.1.3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义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2 教学内容2.2.1 义的概念:义是一种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正义的行为。
2.2.2 义的表现: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正道、勇于担当。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义的概念和意义。
2.3.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以故事《岳飞抗金》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4.2 新课导入:讲解义的概念和表现。
2.4.3 情景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义。
2.4.5 总结提升:强调义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礼的解读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认识到礼在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礼的概念:礼是一种遵循社会规范、表达敬意的行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1.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仁——仁爱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2.2 教学内容: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仁爱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仁爱之心。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公正、正直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3.2 教学内容: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正义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正义之行。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第四章:礼——礼仪之道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4.2 教学内容: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礼仪之道。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第五章:智——智慧之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慧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5.2 教学内容:智慧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3. 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2. 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阐述道德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的力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阐述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道德的热爱程度,以及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的表现。
(3)学生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与道德相关的书籍,加深对道德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以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仁义礼智》一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升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理解文中观点并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理解文中“仁、义、礼、智”的含义和作用。
(3)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将文中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观点。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氛围。
3.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仁义礼智》一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不懂的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入分析文中的观点。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文中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仁义礼智》一文。
2. 收集与“仁义礼智”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分享。
3. 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仁义礼智”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仁义礼智》这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仁、义、礼、智”及其含义;(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义礼智的重要性;(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弘扬正气的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2.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学会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3. 将文中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理念;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仁义礼智》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关键词“仁、义、礼、智”的含义;4.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批判性思维;5. 实践运用:让学生运用文中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论证思路的分析以及文中理念的实际运用为评价重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
编制人: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3、学习选文运用的说理方法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修养性情
【学习重点】
理解孟子的“四端”说和“性善论”
【学习难点】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修养性情
【学习方法】学案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习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孺()子怵惕()()羞恶()之心
强()恕而行不如荑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二、文本探究
1、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并举例说明
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都已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纵观全文,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3、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那么,孟子是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说理的?
三、学以致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年仅23岁的学生孟瑞鹏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是,被救孩子的家长起初因害怕赔钱和承担责任,拒不承认孟瑞鹏救人的事实,并教两个孩子说谎,于是引发了“救人而亡”还是“意外落水”的争议。
好在,被救孩子的家长很快承认了孟瑞鹏救人的事实,并公开致歉。
真相大白,英雄正名。
解读此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并谈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