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3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验仁的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
仁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提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仁的实践。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二章:义的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情境讨论,培养正确的义感。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价值。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辨别义与不义。
2.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道德情境讨论法:提供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道德判断。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礼的认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礼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礼的起源和功能。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3.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表演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
第四章:智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智慧。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作用。
培养智慧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思考和讨论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固有之我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固有之我。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并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的体会。
5.4 教学评估:学生自我反思的表现。
第六章: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教案范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教案范文第一章:仁义礼智的内涵与重要性1.1 仁的内涵与实践1.1.1 仁的定义与特点1.1.2 仁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2 义的内涵与实践1.2.1 义的定义与特点1.2.2 义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3 礼的内涵与实践1.3.1 礼的定义与特点1.3.2 礼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4 智的内涵与实践1.4.1 智的定义与特点1.4.2 智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5 仁义礼智的综合价值与人生意义1.5.1 仁义礼智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1.5.2 仁义礼智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第二章: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2.1 儒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1.1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1.2 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2 道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2.1 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2.2 道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看法2.3 佛教思想与仁义礼智2.3.1 佛教思想的基本观点2.3.2 佛教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4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案例分析2.4.1 案例一:孔融让梨2.4.2 案例二:曾子杀猪第三章:现代生活中的仁义礼智3.1 仁义礼智在家庭生活中的实践3.1.1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尊重3.1.2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2 仁义礼智在工作场所的实践3.2.1 同事之间的互助与合作3.2.2 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3.3 仁义礼智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实践3.3.1 志愿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3.3.2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3.4 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3.4.1 自我反思与成长3.4.2 个人品德的培养与提升第四章:仁义礼智的教育培养4.1 家庭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1.2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4.2 学校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2.1 学校教育的作用与责任4.2.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4.3 社会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3.1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4.3.2 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整合4.4 仁义礼智的自我教育与培养4.4.1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4.4.2 自我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第五章:仁义礼智的困境与挑战5.1 现代社会中仁义礼智的困境5.1.1 物质主义与道德沦丧5.1.2 社会风气与道德价值观的扭曲5.2 应对困境的策略与方法5.2.1 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5.2.2 倡导社会正能量与道德榜样5.3 仁义礼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与挑战5.3.1 个人信念与道德选择的困惑5.3.2 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挑战5.4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展望5.4.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5.4.2 仁义礼智的传承与发展方向第六章:仁义礼智的心理效益6.1 仁义礼智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6.1.1 仁的关爱与心理支持6.1.2 义的公正与心理满足6.1.3 礼的尊重与心理和谐6.1.4 智的明智与心理平衡6.2 仁义礼智在心理困境中的缓解作用6.2.1 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心理调适6.2.2 仁义礼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6.3 培养仁义礼智的心理策略6.3.1 自我暗示与心理建设6.3.2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第七章:仁义礼智的社会功能7.1 仁义礼智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7.1.1 仁的社会关爱与互助7.1.2 义的社会公平与正义7.1.3 礼的社会秩序与规范7.1.4 智的社会发展与创新7.2 仁义礼智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7.2.1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7.2.2 仁义礼智在公共政策中的体现7.3 仁义礼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7.3.1 面对贫富差距的仁爱之心7.3.2 面对道德危机的正义之举第八章:仁义礼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8.1 仁义礼智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与差异8.1.1 西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理解8.1.2 东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诠释8.2 仁义礼智在国际人际关系中的应用8.2.1 国家间的仁爱与合作8.2.2 跨文化交流中的礼节与尊重8.3 仁义礼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8.3.1 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共同性8.3.2 仁义礼智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第九章:仁义礼智的现代传播与实践9.1 仁义礼智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9.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9.1.2 仁义礼智故事与现代传播手段9.2 仁义礼智在公共活动中的实践9.2.1 社区活动与仁义礼智的融合9.2.2 企业文化与仁义礼智的结合9.3 仁义礼智在网络社交中的影响9.3.1 网络道德与仁义礼智的传承9.3.2 网络社交中的仁义礼智实践第十章: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10.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10.1.1 科技发展对仁义礼智的影响10.1.2 社会变革中的仁义礼智角色10.2 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趋势10.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0.2.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10.3 面向未来的仁义礼智教育与培养10.3.1 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0.3.2 培养新一代的仁义礼智价值观10.4 仁义礼智在全球文化交融中的贡献10.4.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基石10.4.2 仁义礼智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仁义礼智的内涵、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教育的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作业设计方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设计相关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理念,培养其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作业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仁义礼智”的内涵和意义。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作业内容1、阅读与理解(1)推荐学生阅读《孟子》中关于“仁义礼智”的章节,如《告子上》《公孙丑上》等,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自己的感悟等。
(2)让学生收集与“仁义礼智”相关的古代故事和名人名言,制作成手抄报或电子文档,并在班级中展示和分享。
2、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行为,让学生运用“仁义礼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道德伦理的视频或新闻报道,然后分组讨论其中涉及的“仁义礼智”问题,并形成小组报告。
3、写作与表达(1)要求学生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创作一个小故事,或者编写一段小品剧本,并在班级中表演。
4、实践活动(1)鼓励学生在一周内至少做一件体现“仁义礼智”的事情,如帮助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等,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仁义礼智”的价值。
四、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读书笔记、手抄报、议论文、小组报告等。
2、口头作业如课堂讨论、故事分享、小品表演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仁的认同和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含义。
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仁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3.2 讲解:详细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1.3.3 讨论:分组讨论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1.3.4 总结:总结仁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
第二章:义的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义的认同和实践。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含义。
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义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3.2 讲解:详细讲解义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2.3.3 讨论:分组讨论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2.3.4 总结:总结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
第三章:礼的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礼的认同和实践。
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含义。
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礼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礼的思考。
3.3.2 讲解:详细讲解礼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3.3.3 讨论:分组讨论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3.3.4 总结:总结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
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智的认同和实践。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含义。
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3.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智的思考。
4.3.2 讲解:详细讲解智的概念和内涵,引用相关的经典文献。
4.3.3 讨论:分组讨论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4.3.4 总结:总结智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仁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义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内涵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第三章:礼的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礼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内涵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智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内涵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相生相克与人性格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2 教学内容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第六章:信的重要性与实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信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信6.2 教学内容信的定义和内涵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第七章:孝道的传承与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孝道7.2 教学内容孝道的定义和内涵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讲授法:讲解孝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第八章:中庸之道的理念与实践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8.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第九章: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2 教学内容对前九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分享和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仁的探讨: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课文精讲】充满道德理性的光辉——谈孟子“四端说”的具体内涵“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说”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就是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的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仅是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涵,而且是仁义礼智在人内心的发端。
四端就如人的四肢一样,是生而具有的,无论是圣人或是庶人都可以做得到。
扩充四端使其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是自然而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将“四端”即“四心”分开来看,有怎样的具体内涵?一、恻隐之心。
人面对他人遭遇苦难及不幸遭遇都会对其产生怜悯之心,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为恻隐之心。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才有求善的意识,而禽兽并无这种意识。
人性善相对于兽性恶而言。
但凡是人,必有人性,必有善性。
如当有人落水,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当贫者患重症,会有人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苦难的人们,会同情救助。
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善是评价善的尺度,也是评判恶的尺度。
倘若不以善为尺度,恶便无从谈起。
二、羞恶之心。
人要有有羞耻心,做到不贪、不淫、不懦、不苟且。
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是有羞耻心。
孟子认为,正常的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之心,羞恶心对于人至关重要,它是“义”的发端。
真正的羞耻始终建立在对肯定的自我价值的感受上,正因为有羞耻感,人才成为“人”,成为正直、向上的人。
如果—个人真正感到了羞耻,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
羞耻心可以纯化道德,杜绝犯罪。
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范文教案范文如下:教案标题:高二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1. 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2. 掌握相关词语的词义和用法;3.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进行反思和行为指导。
教学重点:1. 掌握仁义礼智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教学难点:1. 运用仁义礼智的原则对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和指导;2. 将仁义礼智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课文及相关教辅材料;2.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材料;3. 板书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活动1. 利用图片展示仁义礼智的相关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认知;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仁义礼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案例可以体现这些价值观?Step 2 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课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3. 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是否能体现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为什么?Step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涉及仁义礼智的价值观;2.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价值观冲突,提出个人观点;3. 小组展示和全班讨论,学生就案例进行评价和探讨。
Step 4 概念澄清与词语解释1. 教师对仁义礼智的概念进行澄清和解释;2. 学生分组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和用法分析;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共同完善词语解释和用法。
Step 5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例子来体现仁义礼智的价值观;2. 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和讨论,探讨仁义礼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仁义礼智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写下对课文和课堂的感悟和反思。
Step 7 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应用;2. 搜集仁义礼智相关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的内涵和特点。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3. 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帮助学生将仁义礼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 与学生互动的案例和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仁义礼智的话题,让学生对这四个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15分钟)1. 分别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和来源。
2. 通过案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仁义礼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仁义礼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设计相关场景。
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活动(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仁义礼智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仁义礼智的心得体会或者完成一些与仁义礼智相关的任务。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固有之”,即每个人天生具备这四种德性。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
2. 参考资料:关于仁义礼智的学术论文、案例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1. 讲述仁的概念,解释仁爱、仁慈、仁心等,阐述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讲解义的概念,解释正义、义务、道义等,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
3. 阐述礼的概念,解释礼仪、礼制、礼貌等,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4. 讲解智的概念,解释智慧、智谋、理智等,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授: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四种德性。
4. 课堂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孟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精品教案
【教材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教材重点】1.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2.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性善论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教学目标:《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而远方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我们并不认识,可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恻隐之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出示课题)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4则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仁义礼智”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仁义礼智”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仁义礼智”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仁-爱人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是爱人、关爱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引导学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享有关“仁”的典型事例。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仁”的行为表现。
2.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的行为,并分析其意义。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仁”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分享。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是遵循道德原则、坚持正义的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维护正义。
3.2 教学内容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义”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教学法,创设有关“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探讨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处理方法。
3.4 教学评估小组辩论:评估学生在辩论中的立场、观点和论证能力。
第四章:礼-人际之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仪和规矩。
4.2 教学内容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礼”在个人形象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有关“礼”的实践活动。
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4.4 教学评估礼仪知识竞赛:评估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教师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一课时编写: 审核时间:2014-4-1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学习1、2两则,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知识积累:性善论简介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
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
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二、自主检测1.完成《优化设计》P37-38自主梳理习题。
2.翻译句子:(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认识到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核心。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1.2 教学内容1.2.1 仁的定义: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道德品质。
1.2.2 仁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体验仁的爱。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以故事《孔融让梨》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讲解仁的定义和表现。
1.4.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仁的爱。
1.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
1.4.5 总结提升:强调仁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仁爱之心。
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认识到义在人生道路中的指导作用。
2.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义感,明辨是非。
2.1.3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义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2 教学内容2.2.1 义的概念:义是一种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正义的行为。
2.2.2 义的表现: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正道、勇于担当。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义的概念和意义。
2.3.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以故事《岳飞抗金》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4.2 新课导入:讲解义的概念和表现。
2.4.3 情景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义。
2.4.5 总结提升:强调义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礼的解读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认识到礼在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礼的概念:礼是一种遵循社会规范、表达敬意的行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教案: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材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研究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___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
教材重点】1.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___的“四端说”、性善论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教学目标: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___”。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然而,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
___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因此,今天我们将跟随___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预巩固字词:老师向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1.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2.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3.“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___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5.“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6.第4则中“乐莫大焉”和“求仁___”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合作探讨写作方法:从选文中可以看出,___的中心思想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已经存在于每个人之中。
___通过层进式和正反对比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思想。
这些方法都是理性极强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___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和熟悉“仁”以及不“自暴自弃”是非常重要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
1.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义礼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仁——仁爱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2.2 教学内容: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仁爱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仁爱之心。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爱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爱之心。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公正、正直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3.2 教学内容: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正义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正义之行。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正义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正义之行。
第四章:礼——礼仪之道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4.2 教学内容: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和践行礼仪之道。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定义和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实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之道。
第五章:智——智慧之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慧的含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5.2 教学内容:智慧的定义和含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3. 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2. 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阐述道德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的力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阐述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热爱道德,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道德的热爱程度,以及追求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的表现。
(3)学生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与道德相关的书籍,加深对道德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探究孟子的人性本善论。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3、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领会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2、难点(1)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如何将古代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作品简介《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四、文本解读(一)原文呈现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学习1、2 两则,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导学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性善论简介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
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
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
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二、自主检测
1.完成《优化设计》P37-38 自主梳理习题。
2.翻译句子: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3、填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疏通第一则文意。
2、我们常说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这种思想在选文的第一则里体现的尤为突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通俗的性善论。
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阅读第一则选文,做下列习题。
1、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
“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恻隐之心,xx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学习3-6 两则,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导学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本单元学过的部分xx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
公下》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1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自主检测:完成《优化设计》P39巩固与拓展”的习题。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疏通3——6 两段文意。
2、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阅读全文,根据原文做简要概括。
3、体会下列比喻论证的妙处。
(1)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写短评(尽量采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