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吃喝玩乐在镇江】镇江历史人物,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Ta是镇江人啊!!!
说起镇江的历史人物,不得不从镇江地理位置说起。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俊秀,代不乏才。
镇江曾乃东吴大帝孙权之都城,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家乡,明太祖朱元璋之祖籍,三国吴大帝孙权、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之故里。
镇江“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二乔故里”“董永和七仙女”众传说之发源地,更有四大名著仍且提及。
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
东晋之时,中原鸿儒显宦纷纷南下,著有《晋书》的臧荣绪,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北宋之时,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水运仪象台”的苏颂,“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沈括,南山鹤林寺池旁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明清两代之时,诗人龚自珍,书画家笪重光,书法家王文治,文史学家陈庆年,医药鼻祖的葛玄,传说中在金山出家的唐朝高僧玄奘,法海和尚,还有在《水浒》中镇江润州督统制李逵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近代之时,金融家陈光甫,历史学家柳诒徵,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著《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马贡芳,爱国民主人士冷遹。
李鸿章与华美银行的夭折
李鸿章与华美银行的夭折说起中国近代银行的创办,世人皆知盛宣怀于1897年5月在上海创建的中国通商银行,其实,早在十年前,即1887年,(光绪十三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就曾经发起组建中国华美银行,只因保守势力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亲自下旨,严责李鸿章,无奈华美银行流产夭折,致使创建中国近代银行的步伐,整整推迟十年之久。
孔子在《为政》篇谆谆告诫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回顾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创办华美银行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一、李鸿章下令办银行1887年7月,有两名美国人,一位是子爵米建威,一位是他的助手,名叫黄腾派克,经时任驻美公使张荫桓的介绍,来到中国上海,要创办电话公司。
当时盛宣怀已经在上海担任电报局总办,早在1881年就成功架设津沪电线,并迅速扩至福、台、川、滇及江浙,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电报业务。
盛宣怀知道电话比电报更加快捷、方便,所以他与马建忠代表李鸿章在上海与米建威谈判签订合同四款,其中涉及到创办“官银行”事宜,但合同对米建威的电话公司作了种种限制。
米建威遂放弃创办电话公司的初衷,直奔天津,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中国合作创办银行。
李鸿章当时肩负筹办北洋防务的重任,他要大办海军、兴修铁路、构筑炮台、维护电报、电线、开办军事学堂,还要效忠慈禧太后,为修建颐和园提供经费,经常为银钱短缺而苦恼。
他知道,一旦能与美国合办一个银行,则经费开支,源源不断,可摆脱完全依赖户部的窘境。
李鸿章命令天津海关道监督周馥,会同回到天津的东海关监督兼办轮船、电报事务盛宣怀,另有轮船招商局会办马建忠:“据美国商人米建威称,议设各口华美银行事宜等情到本阁爵大臣,据此。
除批该美商米建威所禀,拟于黄腾派克等集中美商一千万元,在中国各口岸设华美银行。
自系为振兴商务,有裨两国商民起见。
”这个命令是1887年7月23日发出,(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三)命令中李鸿章提纲携领说道:“本大臣督办中国通商事务,于中国铁路、矿务、纺织、营造诸大端,皆当次第举办,而银行尤为各事之枢纽。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人物介绍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人物介绍原名志德,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祖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三月十八日1840年4月17日生于丹徒今镇江,?褓间即受天主教洗礼,洗名若瑟,亦作若石。
5岁入塾读书,喜探询天象运行奥秘。
12岁来沪,入法国耶稣会办圣依纳爵公学后改称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继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清咸丰八年1858年,全家从镇江辗转至沪定居。
清同治九年1870年,获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
同治十三年,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余卷。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但仍信仰天主教,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日本维新、高丽朝鲜守旧,在对照中使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屡屡-朝廷献策,都似泥牛入海。
光绪二十五年辞官回沪,住佘山,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并与弟建忠合著《马氏文通》,只署弟名。
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定毁家兴学。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将祖遗己产青浦等地的熟田3000亩捐给教会,亲立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光绪二十八年初冬,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参看《大事记》,学生集体退学。
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他遂于次年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创办震旦大学院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其旧址,自任院长,二月初三3月1日开学。
他曾号召:“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
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准备者,请归我”。
亲编《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亲自授课,实行学生自治。
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
第三章语法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我们了解到古代汉语是研究古代的汉语言文字的课程,汉代把研究汉语言文字的学问叫“小学”,发展到唐代末年,就形成三门学科: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唯独没有提到语法学,可见古人对语法问题不关注或者说关注很少。
中国的语法学发展得较晚,虽然历代的传注中也涉及了一些语法问题,如虚词的研究从元代开始有专书出现(卢以纬的《助语辞》,又名《语助》),但系统的语法研究是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的,从此汉语有了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我国古代语法学史,即建国前的语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按王力先生说法):一是兴起阶段(公元1898年—1935年),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主要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自己的语法体系,建立一套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称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对句法结构的分析也提出了一套方法。
二是发展时期(公元1936年—1948年),以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为代表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作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建立汉语自己的体系。
观念上的进步表现在树立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区分材料的时代性,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
方法上的进步表现为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
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马建忠(1845年—1900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市)人。
通晓拉丁文、英文、法文。
1876年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归国后入李鸿章幕府办洋务,得到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
1884年,即光绪十年,中法战争,马建忠任上海招商局总办,当时法国侵略军扬言要封锁长江口,阻断招商局的漕运出路。
为了便于招商局商轮在海上通行,也使招商局的船只在中法开战后免于为法国所夺,保存民族航运业,经李鸿章批准,将轮船招商局转售给美国商行暂管,各商轮全部改悬美国旗帜,此举使马建忠遭到朝臣的激烈抨击,一些对李鸿章心存忌妒的士大夫,也借此发起猛烈攻势,骂李鸿章为“大汉奸”,马建忠为“小汉奸”。
同时一向妒忌马建忠的招商局督办盛宣怀,力作伪证,参劾眉叔。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一、马相伯马相伯(18401940),祖籍湖北蒲圻,生于广西桂林,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辛亥革命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
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校长。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髙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三、马约翰马约翰(18821920年与1925年1966年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学52年,编制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受到国家器重和人民尊敬。
终生锻炼,年逾80仍鹤发童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为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四、马寅初马寅初(18821970),浙江余杭人,现代学者、书法家、教育家。
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自幼好书,擅楷、行兼及篆。
出版《马叙伦墨迹选集》、《马叙伦先生书法选集》等。
作有论书绝句首及短论数篇,言简意赅。
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
七、马公愚马公愚(1893-1969),浙江省永嘉县人。
与胞兄孟容同为著名书画家,西泠印社社员。
1914年创设东瓯美术会,1919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永嘉新学会。
后任上海美专教授,大夏大学文书主任兼中国文学系国文教授。
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相伯:大爱无疆,青史永垂的‚传奇‛校长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而奔走呼号。
在那个风雨飘摇,政权瞬变的世纪里,他以对国家和人民永恒不移的至爱情感,将西方大学的文化精神一点一滴融入脚下这片神奇的沃土之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1939年4月,在他百年寿诞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祝词电贺,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他就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字相伯。
1840年3月,他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
他自少聪颖过人,富有胆识,12岁时便独自乘船到上海,进入徐汇公学读书。
在十年苦读期间,他古今中外无所不窥,除了对中国传统经典有系统的阅读之外,还对西方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天文等)以及哲学、神学等用力极深,并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
后来,他担任过徐汇公学的教师和校长,并在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神父。
但他因不满法国教士对中国人的歧视,于38岁时愤然脱离教会,投身晚清的洋务运动,成为李鸿‚传奇人生‛:谱写教育救国的千古绝唱。
马相伯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无论如何是不会臵之不理的。
虽然此前在政治生涯中受到了诸多挫败,但是他在痛定思痛,总结经验之后,毅然将自己的救国理想转移到‚启发民智,振兴教育‛的道路上。
从此,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炎黄子孙创立一所新式大学,便成为马相伯最大的人生夙愿。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先后考察了欧美强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并形成了自己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
然而,要想实现为旧中国创办一所堪与西方大学相提并论的新式大学,其中的各种艰辛困苦可想而知。
‚毁家兴学,创办震旦‛:1900年,马相伯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余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浅谈马建忠和
浅谈马建忠和浅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一百多年前,马建忠创作了《马氏文通》,开了中国语法学之先河,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马建忠作为《马氏文通》的作者,同样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
马建忠,晚清出生在江苏丹徒。
那时候,中国已经千疮百孔。
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人们不仅在身体上收到外国侵略者的奴役,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摧残。
同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科学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
马建忠作为一个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站在时代前列、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
他虽然生活在洋务派的圈子里,却也是一个维新改良主义者,同时也是时代最为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之一。
马建忠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反对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此外,马建忠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多年的外交经历,也让他对国外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
马建忠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无疑也是有所建树的。
梁启超也在《适可斋记言记行·序》中称赞马建忠:“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议,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
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宁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宁有将来。
”而作为学者的马建忠,他也至少懂得希腊、拉丁、英文、法文、俄文等五种语言文字,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是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再加上马建忠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
在仕途失意时,本着发展民族文化,救国救民的原则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开创了中国现代的语法学,也奠定了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基础。
百年后的今天还被人们当作汉语语法学的创始人来纪念,这大概是马建忠他自己没有料到的。
马相伯三戏袁世凯的典故_作文素材
马相伯三戏袁世凯的典故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马相伯三戏袁世凯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1882年,李鸿章派马相伯与其弟马建忠会同水师提督丁汝昌赴朝鲜平定“壬午”政变,使国王李熙得以复辟,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动。
其时袁世凯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军官,对马相伯执弟子礼。
开始,马相伯很欣赏他的机敏和善解人意,曾应袁的请求,向李鸿章推荐他为驻朝商务专员,于是袁对马更加恭谨。
但袁世凯终于暴露了丑态,有一次,他竟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能够脱颖而出,平步青云。
马相伯这才知道他是个官迷心窍的“禄蠹”,就戏谑地说:“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做抚台也不难。
”袁世凯竟把马的戏言当真,成千上万地花银子去交结宦官,果然官运亨通。
后来袁氏拜倒慈禧的足下,成为荣禄的党羽,干出一系列坏事,权欲恶性膨胀,终成窃国大盗。
马相伯每悔自己当年的戏言。
袁世凯坐上民国大总统的位子后,请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总统顾问官,想通过马相伯笼络社会精英分子,但马相伯绝不屈从袁世凯。
有一次,袁对马说:“现在人民不知敬事长上,国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马相伯的幽默风趣劲儿上来了,漫应之:“君所指者,殆即磕头请安之谓乎?果尔,便足以邦安、国治、天下平;则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头,晚参一拜,天天不懈,为天下倡导!”这次袁世凯知道马先生调侃他,只好嘿嘿地打哈哈。
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氏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
袁氏称帝前派他的大儿子袁克定设盛宴敦请马相伯、严复等社会名流,征求帝制意见,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两可,唯有马相伯不肯含糊,坚决反对帝制。
会后还写了文章《国民大会说》,登在《益世报》上公开倡“民主为邦本”之说。
但袁氏皇帝瘾太大,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的诤言,悍然改年号为“洪宪”,做起皇帝来。
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只过了八十三天皇帝瘾就一命呜呼了。
马相伯仍不放过他,随口占了一联,戏称袁氏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凑巧袁氏生前唆使杨庆、严复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氏帝制鸣锣开道,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马相伯(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马相伯生平简介马相伯的简介上是这样介绍马相伯的:马相伯生于公允1840年,原名叫马志德,也被叫做马钦善、马建常等,字相伯、斯藏,其晚年的时候号华封老人。
马相伯祖籍在江苏丹阳,但是生于镇江的丹徒市,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曾担任震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为中国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学者,如蔡元培等。
马相伯的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所以在马相伯还是襁褓的时候,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
马相伯五岁的时候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学习,12岁前往上海,到徐汇公学读书,随后又到很多的修院学习外语、神学、数理等知识,1858年,马相伯全家搬到镇江生活。
公元1876年,马相伯因为私自筹集银两赈灾被教会关禁闭省过,于是马相伯便脱离耶稣会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先后前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国外马相伯意识到要想富强国家必须提倡科学并兴办实业,所以回国后他常常向朝廷进谏,但是朝廷却并不认可马相伯。
于是在1899年的时候,马相伯便辞官回上海专心做学问,帮他的弟弟一起编著《马氏文通》。
公元1902年,南洋公馆爆发墨水瓶事件,很多学生集体退学,在蔡元培等人的推荐下,不少学生到马相伯门下读书,1903年,马相伯建立震旦大学,并自己担任校长,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私立大学。
1905年学校遭遇教会插手,学生在此退学,于是马相伯在江湾又重新建立了震旦大学,1952年被改名为上海市向明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马相伯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奔走呼号,发表演讲,是公认的爱国老人,公元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病逝。
马相伯毁家兴学创立复旦马相伯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不仅自己开办震旦大学,同时还是中国名校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薛福成.doc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
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家庭背景马建忠于1845年2月9日(清道光十四年)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
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兄弟中排行老幺,有四兄一姊。
二哥马建勋早年受曾国荃拔擢,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从小学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科举。
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海躲避战乱。
马建忠与四哥就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College of St. Ignace),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后与其四哥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受1854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他“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做修士,继续学习拉丁文、法文、英文和希腊文等。
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了少年的马建忠,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
他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
又入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作修士,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英文、希腊文等外语。
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都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
马建忠是晚清商界的风云人物,在他退而著述时,写出了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
马相伯
马相伯
马相伯(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 日),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今镇江市丹徒 区),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 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原 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马钦善、马建常、马 绍良,马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 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杰出教 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其故 居有江苏丹阳、丹徒,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 地。其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生逢乱世放映 机,一幅幅尘封的画面映入眼帘,将我的思绪带 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蔓延的熊熊烈火,焚烧 了一箱箱罪恶的鸦片,也烧掉了大清帝国虚伪的 外衣,使得英国强盗看清了它的懦弱本质,用坚 船利炮打开了古老的大门,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 屈辱史的序幕,如此同时,一个婴孩呱呱坠地, 诞生在江南大地,他将亲历华夏神州的逐渐沉沦 的之路,见证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并且以一颗 赤诚的爱国心将毕生奉献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一只狗 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有“国 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 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语。他以前 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为念,把各方赠与的 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还被任命为国民 党政府委员,他在病重时,忧国忧时之情 更深。他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 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10月20 日,他得知湘北大捷,兴奋异常,夜不能 寝,病势加剧,11月4日溘然长逝。噩耗传 出,举国哀悼。
毁家兴学 复旦光华
起初,他寄希望于教会,毅然拿出位 于松江、青浦的家产良田3000亩,捐给天 主教江南司教,并立下了字据称:“愿将 名下分得遗产悉数限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 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 所不及 1905年秋,应两江总督周馥邀请马相 伯前往南京演讲君主民主政制之得失及宪 法精神,遂辞去复旦校长一职。“一老南 天传历史,蔩门百载播芬芳”,马相伯先 生为创立复旦大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 国人都不会忘记。。
马相伯与洋务运动
中的“ 肥差 ”他 们只要得 了这个 差事就可 提出 的, , 虽不新 鲜 , 但他认 为“ 大抵 日本 国 的现状又是如此腐败不堪 ,为 了这样 的一 以大赚一笔 , 但马相伯 还有 “ 书呆子” 习气 , 已行 之矣 , 无须大举 动 , 大更 张 , 以只见 个政府付出这么多努力是否值得?然而怀 所
马相伯投身洋务运动的第一步是成为 争夺政权 。 日本又从旁煽动 ,阴谋 高丽独
山东藩司余紫垣的文案 ,这是他学习做官 立 。 在这种情形之下 , 亲华派势力便请 求中 李 以夷制夷 ” 外交思想 的第一步 。当时的余紫垣对于办洋务颇为 国帮 助 , 鸿章在其 “ 热心 , 而洋务运 动的开展 , 既需要洋务派官 指引下 ,建议 朝鲜 政府 与欧美列强 僚 的主持和推动 , 也需要 了解西方 、 通晓洋 签约通商 , 以制约毫无疑问正 体帮 助实施这 一策略 的是 马建 忠 。
年秋 , 马相伯 因长兄马建勋病危而 回国 , 在 他没有再 回 日本 , 而是被 l 9世纪 7 年 代末 的中国正是洋务运 处理 完后 事之后 , 0
动蓬勃发展时期 , 在继续 “ 求强 ” 的同时 , 又 李鸿章 留在其幕 中并被派往朝鲜 。 提出了“ 求富” 的主张 , 一时间 , 办洋务成 了 很 自然地成为洋务 派的得力助手。 当时朝鲜受 到 日本侵逼 ,国内分成两 以闵妃为首的反 日亲华 派。 两派政 客内讧 , 大势所趋 。 由于和淮系的特殊关系 , 马相伯 派 : 一是 以大院君为首 的反华亲 日派 , 一是
样一来 , 枪炮 质量有 了很大 提高 , 但成本也 马相伯是亲华势力所请 ,因此 马相伯所 条 当 18 84年李鸿 章委派马 建忠 负责整顿 轮
山东省东营市北岭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东营市北岭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学贯中西马建忠马建忠(1845-1900),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咸丰三年,马建忠进入外国人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仕途。
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了少年的马建忠,他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但他的观点与当时洋务派局限于练兵、制器及器物改良不同。
他还一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耻于言商的陋习。
他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
他又努力学习外语,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同治九年,经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的二哥马建勋引荐,马建忠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随办洋务。
光绪二年,李鸿章保荐马建忠以郎中资格为随员前往英、法。
入法国政治学院,主修国际公法,并兼任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的翻译,颇得郭的器重。
五年,郭嵩焘离任后,马建忠又充继任公使曾纪泽的翻译,也颇为曾纪泽欣赏,说他“精通法文,而华文函启亦颇通畅,洵英才也。
”由于马建忠知识渊博,在一年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成为第一个在法国获得语言学学位的东方人,当地报纸纷纷刊载有关马建忠的消息。
马建忠还得到了政治、法律、外交、理科等学位。
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
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
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word格式]马相伯
[word格式] 马相伯马相伯马相伯教育家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先生.他于1840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一个天主教家庭.8岁入塾读书,先学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但他喜欢探询天象奥秘.11岁进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获得文科奖赏,圣学奖赏,西文奖赏等.1862 年,他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学习会史课程,听讲神修功夫,并加入耶稣会, 成为该院首届修士.两年后进入徐家汇修道院研修哲学,兼修自然科学.1870年,他通过传统的耶稣会士的考试,获神学博士学位.授司铎神职(即神甫).1872年,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译着《数理大全》等书百卷. 由于受到排挤,他被教会派往南京专门从事中国学问的研究.1876年,马相伯离开教会,进入山东余紫垣幕府襄办洋务.1881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任使馆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对日本的维新政策有较深认识.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赴朝鲜办理新政.1886年,赴美国借款,建设海军,随后去欧洲考察,便有了兴办新式学校的想法. 1897年,马相伯与教会恢复了关系,自己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重过隐修生活.此前助其弟马建忠删定的《马氏文通》于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刊行,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书.1900年9月,马相伯将属自己名下的祖产——松江,青浦等地良田3000亩捐给教会,作为将来创办学校之用.1903年,马相伯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创办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为其办学方针.他自任监督(即院长),并教授法文,编写《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授课,提供学生自由研究的风气,实行学生自治.1905年,耶稣会企图将震旦学院变为教会学校,解除马相伯监督职务,引发了震惊沪上的震旦学潮.马相伯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9月13日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1908年,由耶稣会接办的震旦大学拟迂址卢家湾,马相伯不计前嫌,捐现银4万元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处,支持建造新校舍.1911年上海光复后,马相伯借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继续开学上课.1913年,他应邀北上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就任总统顾问并任约法会议议员,参议院议员,平议院平政等职,但他不满袁世凯称帝的行为,痛加抨击.l9l5年,南归的马相伯隐居徐家汇土山湾,着书谈道,不问世事.九一八事变后,已屑9l高龄的马相伯深感国难深重,发表《为日祸敬告国人书》,《泣告青年书》,主张”立息内争,z—l:kt御-外侮”,号召国人团结抗日.他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共得10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他先后发起组织汀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爱国老人.1937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马相伯为国民政府委员.1937年11月,马相伯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拟人滇,蜀,途经越南谅山,因病留居.1939年逢马相伯百岁诞辰,国民政府对他颁发褒奖令,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他把各方赠与的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11月4日,马相伯溘然长逝.其着作大部被编入《马相伯先生文集》.沈慧瑛/文苏州市档案馆等/图1937年8月3日,”七君子”出狱后与杜起拜访马相伯.左起:杜重远,沙千里,章乃器1929年11月17日在上海一品香旅馆虏时,马相伯(左三)与蔡元培(左一),于右任(合影.优雅的生活照.f3f1年排左二)等0秽,粤甘的马相伯.1939-~f-,百岁老人马相伯(中)在越南谅山.1915年,马相伯与孙女马玉章.马相伯在演讲.马相伯与梅兰芳(左)在一起.生三)与学生于右任(中1930年马相伯题词.1936-~f-9月26日,沈钧儒(左)拜访马相伯摩属1;:li11lI柏伯露。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朱志尧兄弟家族百年纪实许洪新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黄浦江河道呈S形曲折,江岸南边凸出的端点,上海人称董家渡。
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溯其渊源,还须上推二百八十年。
那是1523年(明嘉靖二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名为北仓渡,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
后来一位姓董的浦东人,置了条可坐二十余人的大船来回摆渡,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
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修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渐渐地就成了沟通黄浦两岸的一大要津。
就在这儿,自晚清到民国初年,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便使这个地名更加响亮。
这些家族中,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实业家朱志尧(1863~1955年)、朱季琳(1874~1952年)兄弟家族最为著名。
一支疲惫的船队1861年(咸丰十一年)3、4月间,正是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的次年,战争硝烟刚散,就在天主教的复活节后第三、四天,一支由大小8条船只组成的船队,靠上了董家渡码头,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二三百人,一张张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除了少量的家什,从船上几乎没有卸下多少东西。
这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为什么来到这儿?这群人一共有朱、沈、陆、周、潘、姚、秦七个姓,就在复活节那天,他们离开了居住了一百多年的故宅——淀山湖边的一个名叫诸巷的小镇(今属青浦商榻)。
迁移的原因是太平军东征引起的上海周边战乱。
特别是上年8月西撤太平军在诸巷一带的那场突围战,混战中乱军对诸巷的劫掠,使七大家族下了迁移的最后决心,便在董家渡教堂环周购下了宅地,年底起各家都派人先来营建新宅。
迁移途中,他们蒙受了无数的惊吓和极大的损失,出发时共有27条船,19条被乱军和土匪劫走,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和稍有价值的东西也被洗劫一空,还有10多个人丧失了性命。
好在大部分财物早已陆续转移到了新居,因此,除了精神上受到惊吓外,财富损失尚没有伤筋动骨。
辛亥革命中的 马相伯
辛亥革命中的马相伯
金燕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马相伯(1840-1939),生于江苏丹阳,后寄籍丹徒。
原名志德,字斯截,又名钦善,亦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芗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圣名若瑟,亦号若石。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宗教家及爱国民主人士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金燕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辛亥革命中的马相伯 [J], 金燕
2.关于会党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西南袍哥与辛亥革命为中心[J], 欧阳恩良
3.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刘志鹏;方艳华
4.辛亥革命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长沙辛亥革命为例 [J], 杨建宏
5.马相伯与辛亥革命述论 [J], 薛玉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籍名人一览表
河南籍名人一览表许世友? 麻城乘马岗区(今属新县)一代名将?李德生? 新县陈店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有"骁将"之称, 原党中央副主席??曹刚川? 舞钢? 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防部部长??? 卫留成? 驻马店泌阳人? 海南省省委书记??? 吉炳轩? 洛阳孟津人????黑龙江省省委书记??? 张春贤?河南禹州人??? 湖南省省委书记??? 陈全国??河南平舆人????? 河北省代省长??? 朱军? 祖籍河南洛阳,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现主持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艺术人生》? ??李瑞英? 河南清丰人?? 中央电视台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组组长??? 陈鲁豫? 河南人?????? 香港凤凰卫视着名主持人????海?霞?? 郑州市人? 中央电视台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张泽群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青年节目主持人邓颖超河南省光山县周恩来夫人, 原全国政协主席邓亚萍郑州市乒乓球世界冠军,现任北京市团市委副书记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享誉世界的"五笔字型"的发明者魏青刚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三次跳入狂风巨浪的大海救人洪战辉周口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背着拣来的妹妹上大学李隆郑州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出生入死的消防战士,四川5。
12抗震英雄孙天帅郑州市人“不跪的人”1995年珠海,独其一人坚决不跪,遭到韩国女老板的辱骂和解聘,硬汉刘国栋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刘国梁新乡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现国家乒乓球男队总教练白居易新郑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桦信阳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今夜星光灿烂》);白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人,以擅长经商而名满天下,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白寿彝开封市人著名史学家,曾总主编了《中国通史》百里奚河南南阳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比干河南人秉志开封市人动物学家,教育家。
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柏杨辉县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丑陋的中国人》蔡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河南尉氏县人,东汉才女。
民国文人篇:05马相伯——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叫醒
民国文人篇:05马相伯——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叫醒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但变革思潮引起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异常繁荣阶段,大批文学、思想、学术领域人物层出不穷。
1939年4月7日,是马相伯百岁寿诞,此时他正在越南养病。
全国各地和有关团体都举行了遥祝百龄典礼。
国民政府颁发嘉奖令,延安中共中央特致贺电:“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当时的时尚杂志《良友》破例没用时髦女郎,而以马相伯的照片作了封面,仿佛这位百岁老人能给这个战乱的国家带来祥瑞。
一百年间,马相伯眼见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任清帝尘归尘,目睹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八任总统土归土。
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中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
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
《良友》封面他以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为念,把各方赠与的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
病重时,忧国忧民之情更深。
老人不无悲怆地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一早年经历马相伯(1840年—1939年),祖籍江苏丹阳。
原名建常,字相伯。
他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天主教家庭,生下来就接受了洗礼,教名为约瑟。
5岁入私塾读书,先接受天主教熏陶,再学习儒家典籍。
12岁时,拿着平日里偷偷攒下来的钱,离家出走,足足走了11天来到上海,进入法国耶稣会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继入小修院、大修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马相伯十分刻苦,他精通八国语言,尤其擅长演讲。
年轻时的马相伯法租界的官员很欣赏马相伯的能力,曾邀请他为法租界办事,马相伯却断然拒绝:“我学法文是为了给中国用,而不是为了给法国人服务。
”1870年,三十岁的马相伯获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
1874年,他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
1876年,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但仍信仰天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无处安放青春的故乡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文/邱隆洪
前不久,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辑出版了《侨海镇江人》一书,记载了48位或祖籍在镇江、或出生在镇江、或长期工作在镇江的侨海骄子,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语言学家马建忠,简介中称他为“江苏镇江人”,事迹介绍中更进一步说他“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这些都是编者经过查阅若干资料、并经过详细分析做出的叙述,自然不会有错,不过却让笔者想起了困惑人们多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介绍的,马相伯、马建忠均为“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的《丹徒县志》卷三十“人物”并没有收录马氏兄弟,同一时期编纂的《丹阳县志》第三十一卷“人物”也仅收录了马相伯,他们兄弟俩到底是丹徒人还是丹阳人?这个问题让喜爱研读地方文史的人们一头雾水,近些年,笔者多次被人问到这一问题,因为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史志的记述出入较大,笔者不敢贸然作答。
最近,笔者又一次遇到同事追问这一问题,耐着性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算理出个头绪。
原来,这一问题与马氏兄弟年轻时期的一段不快经历有关。
问题缘起:《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马建忠著述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关于马氏兄弟的籍贯,话分两头,先说去世较早的马建忠。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官修史书《清史稿》的记录,该书卷四四六“马建忠传”称他为“江苏丹徒人”,这一说法也为后人编撰的包括人物工具书和地方史志在内的各类书籍沿用,《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镇江人物辞典》等,均采用了这一表述,不多赘述。
关于马相伯的籍贯,众多书籍和相关资料就莫衷一是了,或说他是丹阳人(周俊元撰《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或说他是丹徒人(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或说他是“丹阳人,生于丹徒”(如《民国人物大辞典》),或说他是“丹阳人,寄籍丹徒”(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
最有意思的是1939年马相伯先生逝世后复旦大学举行的追悼会,陈仲达宣读的祝文称“前校长丹徒马相伯先生”,而毛西璧宣读的“行述”却称“老师姓马氏,字相伯,江苏丹阳人也”,叶季纯在演说中则称“丹徒马老师相伯夫子”。
看来,马相伯先生的籍贯问题在当时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难怪后来人们要问:《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追根溯源:马氏兄弟到底是哪里人?
要想弄明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还得从他们兄弟俩的身世说起。
马氏兄弟祖籍在丹阳县北乡马家村(今属丹阳开发区),据清咸丰戊午(1858年)重修的《马氏族谱》记载,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为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巨著《文献通考》的编纂者)之后,系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他们的父亲马松岩,年幼时多病,便致力研究医学,不仅自己身体好了起来,还因精通医术闻名乡里,27岁时从丹阳乡下来到镇江府城
里行医,开设了药铺,后来又开设了米行,娶了同县的沈姓小姐为妻,遂定居丹徒(即今镇江),所以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其实生于丹徒,即今镇江城内。
至于有的资料记载马相伯生于丹阳马家村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有马相伯本人的讲述为证,在马相伯口述、王瑞霖记录的《一日一谈》(复兴书局1936年出版)一书中,马相伯谈及自己的幼年时,是这样说的:“我的祖籍是丹阳,而我自己却生在镇江。
”
马家信奉天主教由来很久,马松岩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沈氏也信奉天主教,马相伯生下来后受洗取圣名若瑟。
马松岩夫妻虽然信教,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传统士子那样,走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正途”,先后将兄弟俩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
因为信教,对西学早有接触的马相伯对父母的安排很是不满,12岁时偷偷独自一人从镇江坐船去了上海,经人介绍入法国传教士创办的上海徐汇公学读书。
两年后太平军攻占镇江,马松岩夫妻带着马建忠,几经辗转,迁到了上海。
马建忠也进了徐汇公学,兄弟俩成绩优异,声名鹊起。
据蒋文野先生编辑的《马建忠编年事辑》记载,马建忠随父母避难上海时9岁,马相伯14岁。
年少时代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在去上海之前,随父母居住在镇江城内,那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躲避战火,兄弟俩也曾随父母回马家村短暂居住,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居住在镇江城内,之后他们一家定居上海,故乡马家村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印象,说他们是“丹阳人,生于丹徒”,还是比较准确的。
至于《清史稿》称马建忠为“丹徒人”,有的资料称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原“真相”:当事人其实早已揭晓答案
“寄籍”就是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籍贯附于外地。
祖籍丹阳的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为何要“寄籍丹徒”?这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少年经历有关。
年幼时,马氏兄弟按照父母的意愿打算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官学读书时,家庭信教的背景给他们兄弟俩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麻烦,丹阳县学给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居然不让他们参加考试。
马相伯生前曾向随侍多年的韩景琦吐露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见韩景琦撰《记马相伯先生两三事》)。
原来,马氏兄弟在丹阳县学应童子试时,当地一些守旧的士绅因他们兄弟俩早有文名,怕他们占了生员名额,便拿他们家信教为借口,反对他们应考。
好在当时丹徒县学的主事者惜才,加上他们的父亲在丹徒行医多年,积累了一些人脉,于是兄弟俩改在丹徒应试。
这就是他们兄弟俩“寄籍丹徒”的由来,《清史稿》据此称马建忠为“丹徒人”,并无不妥。
马建忠在自己撰述的著作《适可斋记言》中就自称“南徐马建忠”,“南徐”为镇江的别称,说明马建忠就把自己当作丹徒(即今镇江)人。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俩“寄籍丹徒”应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不过毕竟不是他们当初的本意,事出无奈,这一事件难免给他们带来不快,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释怀。
马相伯本人早年填写籍贯时,往往就写丹徒,在《一日一谈》中还称镇江为“可爱的第二故乡”。
马相伯身边的人知晓并认可他“寄籍丹徒”的事实,他的得意门生、民国名人邵力子在《相伯先生寿言》中称他为“吾师丹徒马相伯先生”,他的另一得意门生、也是民国名人的于右任在《祭相伯先生文》中称他为“丹徒国师”。
另据黄炎培回忆,清朝末年,马相伯被推为江苏学务总会评议员,评议员是分县的,虽然早已知道马相伯是丹阳人,黄炎培记得清清楚楚,当时马相伯代表的是丹徒而不是丹阳。
(见黄炎培撰《我所见一百一龄马相伯先生之生平》)
不过,马相伯桑梓情深,关心家乡,晚年还将全部私人藏书数千卷捐赠丹阳,深孚众望,上世纪初丹阳旅沪同乡会成立时,他被聘为会董,后来还被推为会长,此时籍贯再填丹徒,自然是不合适了,所以晚年填写籍贯时,他又改为丹阳。
他这一改,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凌乱”了,于是就有了众多关于他的籍贯表述不一的论著。
韩景琦专门就籍贯问题问过马相伯,
马主动向他讲述了早年“寄籍”应考的往事,这才让后人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的马氏兄弟籍贯问题,其实早已由当事人揭晓答案。
附图:马相伯、马建忠、《马氏文通》书影、《适可斋记言》书影、《马氏族谱》书影原载2016年京江晚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