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三国至隋唐知识点

高一历史三国至隋唐知识点

高一历史三国至隋唐知识点一、三国时期(公元184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1.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三国时期的起始点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

当时,汉朝内外存在着多种矛盾和冲突,加上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中央政权的衰弱。

2. 群雄割据与鼎立局面:三国时期,中国正式进入群雄割据的时期。

曹操、刘备、孙权成为三个最重要的势力,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3. 红、蓝、绿三分天下:曹操控制的地区称为曹魏,以红色表示;刘备控制的地区称为蜀汉,以蓝色表示;孙权控制的地区称为东吴,以绿色表示。

4.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孙权联手击败曹操的关键战役。

此战役对于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也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提出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军事策略,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西晋时期(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西晋时期是三国时期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1. 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分裂的三国,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结束了长时间的内乱时期,实行了“王著载而王化”的改革。

2. 开创士人政权:西晋时期,士人政权逐渐取代了武人政权,成为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士人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建立科举制度:西晋时期,司马炎规定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实现社会流动和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这对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隆重儒学思想:西晋时期,隆重儒学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加强。

这对后来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最后一个时期。

关于唐长安

关于唐长安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壁画
章怀太子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代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 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 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隋朝的初建: 隋朝时建成宫城、 皇城及外郭城(局部); 开凿永安渠、清明渠、 龙首渠等引水入城;开 辟道路、划分里坊,城 市布局与结构初显。
宫城
皇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永安渠
清明渠
龙首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法门寺老塔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南北朝后,由于北方关 中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 南移,城市分布及发展重心 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引起 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 离。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唐朝,是继隋 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也是版图最大 的中原王朝。唐朝 的国土在西部以及 北部超出了现代中 国的疆域。唐朝与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并称世界上最强盛 的国家。唐盛时期 的疆域北至贝加尔 湖以北和外兴安岭, 西至中亚威海,东 至库页岛,南至越 南北部。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西晋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

②南北对峙:出现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①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南朝更替: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士族形成: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江南开发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①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②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①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末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北方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末年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 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 带。
5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朝第二 位皇帝。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 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 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总体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城郭
1.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今实测东西2820m,南北 1492m,周长8.6km,面积约4.2km2。 3.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东西 2820m,南北1843m,周长9.2km,面积约5.2km2。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 业区;南北长8.6km,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 版筑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全长两 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 公元605年,费时 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 它分为永济渠、通 济渠、邗(邗 Hán 水
名,即邗沟,又名邗江。春秋 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 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沟和江南河四段, 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直辖市, 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 江五大河流,成为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城市布局上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了汉代的夗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丏不民居相杂的情况宫殿不民居丌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作为中轴线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南京琉璃塔
位于南京的琉璃塔是五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绚丽的琉璃装饰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著称。
04
建筑影响与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影响与意义
继承汉代建筑风格
砖石建筑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继承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高 台建筑、大屋顶和斗拱等元素的使用。
三国、两晋时期,砖石建筑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墙、墓葬等 领域,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目 录
• 建筑风格演变 • 建筑材料与技术 • 建筑代表作品 • 建筑影响与意义
01
建筑风格演变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一时 期的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建筑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精 湛的工艺水平。
建筑材料与装饰的多样化
五代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琉璃瓦的 使用和彩绘技术的提高等,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 表现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得到了 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玻璃器制造技术
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制造技术 得到了发展,玻璃器皿的品种
和数量增多。
隋唐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砖瓦制造技术
木结构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砖瓦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烧 制出的砖瓦质量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佛教与文化交融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 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 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 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宫殿群布置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正中宫 城部分,入宫门为一封闭形广场、经过 端门至大殿前广宽的庭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布局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边为各种官府衙门,形 成重重院落,后半部为后宫为曹操居住 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 的。

隋亡后,唐朝还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廊仍和隋初建城
时相同。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 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 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五、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割据分 裂和长期战争,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严重 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内各民族有 了进一步的融洽。这种情况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初经济有所 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使这个短 暂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被推翻了。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 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 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 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朝州府行政地点

唐朝州府行政地点

唐朝州府行政地点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州府行政地点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

以下是一些唐朝时期的重要州府行政地点:
1.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长安是最重要的州府之一。

它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并且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在唐朝初期,洛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地点,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长安逐渐取代了洛阳的地位。

3. 开封:开封是唐朝的第二个东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在唐朝后期,开封成为了重要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4. 成都:成都是唐朝西南地区的重要州府,位于现在的四川省成都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都在唐朝时期经济繁荣,被称为“锦绣前程”。

5. 杭州:杭州是唐朝东南地区的重要州府,位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

唐朝时期,杭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这只是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州府行政地点,实际上,唐朝还有许多其他的州府,如京兆、蜀州、荆州等,它们在当时都起到了重要的行政管理作用。

徐州历史自我介绍

徐州历史自我介绍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帝尧时建大彭氏国,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网四通八达,共有5条国道,11条省道。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被称为“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在秦汉时期,徐州属豫州管辖,为中原东南要地,处于交通要道上,商业交易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徐州为重要的军事及政治中心,刘备、曹操等都在此筑城训练军队,发生过多次战事,城市规模扩大。

隋唐时期,徐州仍为军事重镇,处于大运河沿线,商业更加繁荣,城市规模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左右。

宋代,徐州的繁荣达到顶峰,不仅是军事中心,也是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40多万。

元明清时期,徐州仍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但因战乱频繁,城市规模和经济有所下降。

直到清末,随着铁路通车,经济才重新繁荣。

民国时期,徐州成为中原地区重要城市,城市面积和人口均大幅增加。

但因战乱频繁,人口一度锐减,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迅速发展。

综上,徐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如今,徐州已成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历游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安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 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 朝在此建都 ,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丰镐 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 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 勒出“长安情结” 。
佛教的发展 交融,佛教受到尊崇。
(3)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 世影响最大。
>>西安寻“宗”
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 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在民间广 泛传播,并逐渐官方化。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 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西安赏“文”(文学艺术)
>>第二站:碑林博物馆、书院门
文学艺术的演进
>>西安赏“文”
文学
文以寄兴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
唐朝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书法
书以写意
东晋王羲之 隋唐有颜柳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绘画
画以传情
唐朝;第三站:陕西古籍保护中心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医药学 唐 孙思邈 《千金方》
唐 高宗时《唐本草》
印刷、军事 唐朝雕版印刷佛经 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建筑学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佛教交流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到唐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 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 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 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 士。宾贡进士以新罗、 大食、 渤海等国的留 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 唐朝可入仕做官……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城市建设技术的进步
在城市建设方面,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和风格也有所创新和发展,如砖石建筑、斗拱结构等技 术的应用。
02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的政 治地位
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01
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核心区域,承担着行 政、司法等重要职能。
02
城市中设有官府机构,聚集了大批官员和吏役,负责执行国家
城市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01
文化传承
02
文化影响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文化在历史长 河中得以传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元素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该时期形成的城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如唐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 代表之一,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发 展。
03
文化遗产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政治地位的变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政治地位的变迁与政权更迭、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因 素密切相关。
在战乱时期,城市往往会成为争夺的焦点,其政治地位会受到较大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一些重要城市逐渐崛起,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 政治中心,而一些小城市则逐渐衰落。
03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的建 筑特色
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
城市人口的增长
人口迁移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动荡,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城市人口结构复杂
随着人口的增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人口结构也变得复杂,包括官僚、商人、工匠、市民等不同阶层。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进步
城市布局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如宫殿区、商业区、住宅区等都有明确的 划分。

3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9.2km,面积约5.2kmபைடு நூலகம்。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 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业区;南北长8.6km,
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版筑
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0
◆城市特点
1.中轴对称; 2.东西两市; 3.规整的方格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 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其城廓必皆宽广,街道 必皆正直”; 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 闭。
5/11/202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5
六朝都城平面示 图
5/11/202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6
5/11/2020
国 隋 期的
17
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隋唐长安城
◆城址选择:今西安市区所在,西北距汉长安城十三里。
重建原因: 1.旧城规模小,北靠渭河,已无发展余地; 2.旧城历经破坏难于修复,且“风水”不利; 3.地下水位很深,水质咸苦,供水困难; 4.旧城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缺乏整体规划;
1
◆城市布局上——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
布局,废弃了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 且与民居相杂的情况,“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 意图十分明显,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 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作为中轴线;在城的中 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整齐划一的严格的里坊 制度,并设有专门的商市区。
◆有负责建城的著名建筑师,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
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1: ◆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概况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2.隋唐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东传:(1)高僧来华: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西行取经: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3)影响: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佛教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3)影响: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3.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两国文化受到唐朝的巨大的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课本习题】※学思之窗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答案提示:贾思勰这段话反映了其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统治者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 三面,三面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兴庆宫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的道路系统
全市性道路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城市 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 宽阔,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 水沟。
街坊内道路:居住坊里内的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 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较小,石子砌筑,两侧 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一米宽的人行道。
(5)继承营国制度 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井田方格系统。
城内主要道路都和 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 形。
大市 四通市
小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 城北面有 三座小城,各有 城垣,连接为一 组建筑,是城市 的主要军事基地。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北魏洛阳城里坊
里坊制起源:坊来源于周法“匠人营国”的井田制。从周代开始,都城中居民 居住区就以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为单位,之后的汉、三国、晋等朝的 都城也都沿用这种形制,但北魏以前的“里”,四周并无围墙,里墙制度是从 北魏开始的。 “里”指宅院,民户居处。。 “坊”指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
另外北魏时期重视尊孔崇儒,儒家经典《周礼》成为改建洛阳核 心理论依据,并强化洛阳的政治中心的职能,利用洛阳固有的经济 地理优势等一些规划举措,使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北魏洛阳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发展礼制营国建都的一个里程 碑。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城市布局及特征
(1)采用内城—— 宫城——廓城三城相 套布局方式,平面呈 一规整的长方形,四 面筑围墙。 (2)宫城居中,并 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 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 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 轴线,全城呈中轴对 称格局。

隋唐洛阳城布局与地理环境

隋唐洛阳城布局与地理环境
$ 西市废去的 !** 多年之 短,其前后不过 "* 余年。
垣, 纵贯整个南区的主干大街之定鼎门上街 (亦称 天街) 与皇城南门正中的端门、 宫城南门正中的应 天门, 连同宫城北部复城圆壁城之北门龙兴门, 大 致成轴线分布,故可以作为整个城池西半部的轴 线,这样在定鼎门大街以西有纵向四排里坊,其 东至宫苑区的东城之东的徽安门大街为纵向三排 里坊,其大致相等,而皇城和宫城也大致对等分 布。另外,若以东城和含嘉仓城之东,也就是北部 城池的中门徽安门大街为界,并延至南区与之相 对的道德坊之西大街,即长安门大街西部第一街 作为界线的话,则整个洛阳城的分布也可视之为 对称状。因为界线之西有纵向里坊共有七排,其 东则为六排。若将位于西市之西和北部的三个里 坊合并为一纵排 (即连同西市为四个里坊) 的话, 则整个规划也可说是方正、整齐。不过这也从一 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营建期间宇文恺等人的巧思构 想,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不能不因地制宜, 以求其全,而不可能如地势开阔的长安那样,将 宫城、皇城及外部城依次排列,井然有序。
隋制,在隋洛阳城基础上增高了外郭城城垣,并 在东都苑 (神都苑) 东部、皇城的西南隅增建了上 阳宫。其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高宗晚年常居 此听政。 隋唐 洛 阳 城 位 于 汉 魏 洛 阳 城 以 西 约 十 公 里 处,北依邙山,南眺龙门,南北二城区横跨洛水。 其南北通长 " ,#. 米,东西最宽处 " .’$ 米,除城
北部城垣自西向东呈斜线状外,整个城池的平面 近于方形。在城的南、北、东三面城垣各开有三 门,分为厚载、定鼎、长夏、安喜、徽安、龙兴 (禁 苑、圆壁城北门) 和永通、建春 (属南区) 、上东 (属 北区) 九门,城西则有宫城及皇城各开一门。城中 洛水自城西南隅引入后,沿南区流经上阳宫东南, 与由城 西 北 隅 引 入 的 谷 水 环 绕 上 阳 宫 后 汇 合 一 处,然后在皇城南门端门外广场处汇聚,再自西 向东将整个城池分为南北二区,或说南北二城。 城内沿河建有四道桥梁,连接南北二区。除洛水 以外,还引入伊、 、谷水等入城并开壁数道漕 渠,将南北二区中的宫殿区和市坊连通起来,故 洛阳城的水路运输也极为方便。

第3课时 三国至隋唐时期

第3课时 三国至隋唐时期

迁都 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年) 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汉人服饰
太和十九年(495年) 禁胡语,禁归葬;兴学校,亲 祭孔子
太和二十年(496年) 易汉姓,鼓励宗室与士族通婚
减小民族隔阂缓解民族矛盾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基
核心突破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三)民族交融的特点
1、农业:翻车 2、手工业:灌钢法;
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草市出现 4、土地制度:均田制创立
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发展出
现危机
2、文艺:王羲之;顾恺之 3、科技:圆周率;《齐民要术》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 基;北魏均田制形成。
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带有异域 文化的色彩和民族交融的特点。
二、阶段特征
任务1:梳理、默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实,并概括阶段特征。
重要史实Βιβλιοθήκη 阶段特征政治1、政局:分裂、动荡 2、中央官制:三省体制 3、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汉族与内迁边疆民 族逐渐走向交融;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形成。
经济 文化
材料5(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 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核心突破2: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特点
材料5(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 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核心突破2: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特点

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

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

哲学史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祁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隋唐五代时期扬*为地方重镇,战略位置重要,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在区域政治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扬*地区隋唐五代历史的考古成果斐然,为研究这一时期扬*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人文风俗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史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隋唐五代扬*乃至江淮八道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关键词:扬*隋唐五代城址1.扬州与“扬州”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在扬州城2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王朝侯国更迭,城市兴废交替,时代与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扬州无论在历代帝王、仕宦,还是文人百姓心中,具有重要地位。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地区,北有蜀冈,南临长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在汉代就开始繁荣,但真正意义的繁始于帝开中国南北的。

“尽,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论较多%[1](7150)O过的,扬州、国的。

开始,,扬州国重要的地市,得发展,有的,域发展,中国代是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

扬州是一座有历史的古老城市,“扬州”是一个更的。

“的扬州的’扬州’,非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者”叫在中国代历史上,“扬州”这一地名出现过多次变化。

扬州的,“扬州”“广陵”“扬”“江都”以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看。

“扬州”最早于我国第一部地理著《贡》。

“《贡》曰:'淮海惟扬州。

’舜置十二州,扬州一。

《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

作为行政区域,“扬州”指代范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今天的扬州,《左传》中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于长江下游北岸“N,沟江淮”,N属吴国。

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灭吴,N城归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四年(前375),楚灭越,N改属楚国,《史记》载:“楚怀王槐十年(前319)。

”&切31)始见于。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广陵属九江郡,治所在寿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长江下、中、上游 的建康、江陵和成都;南方的京口(今镇江)、广陵 (今扬州)、寿春、襄阳和番禺等。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2: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 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文帝修起西起长安、东至潼
关,衔接黄河的广通渠;隋炀帝继开了南迄杭州,西北
至洛阳、长安,北至涿郡的“卧人”字型大运河;
置格局;
• 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 加。
第二节: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曹魏邺城 的规划
重要的城市 建设布局
北魏、隋 唐洛阳
六朝都城 建康
隋唐都城 长安
一、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1.建城背景
春秋时齐桓公所筑 ,汉代置魏郡。战国时西门豹在此大兴水利,东汉末年袁绍 在此经营多年,基础好。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实行“唯才是举”、 “以法治军”在政治以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后为加强后方根据地, 巩固统治,建立新都邺城。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发展停滞 ❖三国三足鼎立时期,城市得到发展 ❖西晋建都洛阳,实现短暂统一 ❖东晋建都建康(邺),政权偏安与江南,江南得到发展
❖北魏统一,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 阳,洛阳得到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的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城 市规模扩大
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了宗教建筑及建筑群 的出现,并成为重要建筑,影响城市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1: 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人口南迁 南、北方农民技术交流,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如三吴
(吴郡、吴兴、会稽)、扬州、荆州等;
★城市规模:横长方形。东西2400m,南北1500m,面积3.6km2 。规 模仅次于当时帝都洛阳“九六”之城,合乎《周礼·考工记》营国制 度都邑建设体制。
★形态及布局:城市平面呈矩形。 ★宫殿建筑群布局:布置严整。正中为宫城部分,东部为宫殿官署区。

园林

文昌殿
殿

王 室
政 治
贵活
族 居 住
动 区
1.位置与形态
紧附与曹魏邺城之南,为南北向长方形。其形制由东西向的长方形边 位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整齐甚过北城。
2.布局
★11个城门,实为13门,城门对称布置。 ★布局:宫殿位于北部中央,城市中轴 线明显,宫城南面的宫殿,北面为御花 园。宫城城门有三道,开创了宫城正门 由多门构成的先河。
3.特色及影响

• 宫城有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居中,形 市
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 建
的结构形态;
儒家思想

•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 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 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的 特
• 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 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学
上篇:古代部分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社会背景、城 市发展概况
重要的城市建 设布局
一般州县城市 及商业城市
边远及少数民 族地区城市
第一节: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 经济背景及城市发展概况
一、社会经济背景及对城市的影响
三国与两晋时期 社会经济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 经济背景
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建康、长安、洛阳。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 这里的“镇”指“建制镇”;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 理。
• 我国最早的镇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
中 唐 与 东 汉 时 期 县 级 城 市 发 展 分 布 变 化
• 中轴线有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 局的空间形态;
钟鼓楼

宫廷广场
贵族宅第

居住区和经济活动区
★道路布局:东西干道、南北三干道、三座止车门围合成广场。
3.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曹魏邺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城市, 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 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 制规划秩序;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 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 重要的影响。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 功能结合;
二、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
★特色: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 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影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 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影 响到之后的隋唐长安城、元明清北京 城的规划布局。
三、北魏时都城平城、洛阳的改建、扩建
• 四大都市: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 沿长江发展轴线:天然大水道
东西向一条城市发展轴线初具雏形。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 兴起的港市:长江以南的交州、广州,广东的潮州, 福建的泉州、福州,浙江的温州、明州(宁波);长 江以北有:扬州、山东半岛南部的密州,北部的登州 (蓬莱)与莱州(掖县),渤海湾北部的平州(河北 卢龙),以及辽东半岛南端扬、泉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
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建制的调整导致的;
在城市规模上,大小差距加大,向上、向下两极都有 了扩展延伸,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的 城市,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在中级等级上, 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市数量增多;
2.城市规划概况
★位置和遗存: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 存外,大部分城址被毁。
★城市历史:邺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春秋时,齐桓公在这里筑城,所谓 “以卫诸夏”;战国时,魏文侯在这里建都,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 田,发展农业,结果“河内称治”;汉时这里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袁绍 据邺,曹操灭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邺城为基地,不断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