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题与课时】课题:《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13课)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工具书,读准“涸、坍、戳”等字音,理解“不毛之地、坍塌、刨根问底”等词语含义。
2.通过默读课文,梳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的变化,粗知故事梗概,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能力。
3.通过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4.通过品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评价任务】1.通过活动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
4.通过活动四,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落实基础,自主朗读1.利用工具书,准确写出下列加点的字音,并在笔记本上正确书写。
(指向目标1)废墟..()干涸.()坍塌..()戳.()酬.劳()流淌.()水渠.()乍.看()琢磨..()山毛榉.( )..( ) 帐篷.()呼啸.()坍塌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毛之地:刨根问底:坍塌:干涸:3.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检测目标1)活动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默读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1.思考: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牧羊人的故事是通过谁介绍的?“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我和牧羊人见了几次面?提示: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勿逐字、眼扫视”。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重点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3.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难点: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人物精神。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
(3)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3.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慷慨()()戳()帐péng()废xū()山毛榉()浇灌()tān()塌chóu()劳(2)解释词语。
慷慨:不毛之地:琢磨:刨根问底:硬朗:沉默寡言: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作者用了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4)梳理故事情节,完成表格。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3.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词语在括号里填字。
干涸.()坍.塌()山毛榉.()废墟.()不()之地()根问底沉默()言慷()无私2、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1)走近作者让.乔诺(1895—1970),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2)写作背景让.乔诺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Manosque)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这篇小说原来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3)文体常识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参照示例,以“从课文的地方,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他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
相关语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单元目标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2分钟)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
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
)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
请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部编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感情。
【学习重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什么精神在支持他?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解]《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
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
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读研3+9分钟展学19分钟巩固4分钟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
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植树的牧羊人
导教案13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添了故事的真切性。
2、认识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觉人物精神和人品魅力。
3、联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虑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要点:文章是如何运用比喻来增添语言的表现力的难点:独具特点的环境描绘,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满联合。
知识链接环境描绘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采,显现风土人情。
②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入主题。
④交代背景,衬着氛围。
⑤感染读者。
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址。
(1)描绘光景的方法:动静联合或以动写静,归纳与详细相联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合适默读。
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掌握课文粗心,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勒出要点语句和出色之处。
文章中一些谈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尝;还有一些描摹仔细,生动形象的语句。
领会文章谈论、描绘与表达有机联合的特点。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字词梳理】音形识记。
tān(水 qú()塌)(山毛榉.空隙(.)废 xū()干枯(.)Chóu()K āng kǎi()劳)二、独立思虑课文初探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归纳文章内容。
三、集思广益合作研究小组谈论,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边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同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秀,像笔挺站立的少年同样,蔚然成林。
”讲堂检测1、请你依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大自然的很多神秘,假如________(比喻追查底细 ),唯恐谁也解说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以后,以前的 ________(贫乏荒芜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饶的良田。
(3)他是一个 ________(充满正气,不小气 )的人,老是会想尽方法帮助其余人。
2、依据文中直接描绘牧羊人的句段,归纳谈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牧羊人的形象拥有如何的象征意义?参照答案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字词梳理】tān( 坍 )塌水 qú( 渠 )(山毛榉.空隙(.j ǔfèng))废 xū(墟)干枯(é).hChóu( 酬)劳K āng kǎi(大方)二、独立思虑文初探2、作者虚假了一个在瘠荒野孤单种的牧羊人形象,通荒野前后状况的比,表达了老人的美和敬重之情。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生版)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
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
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探究学习】(一)研读课题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明确:(二)研读写法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
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5段)明确:(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理解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牧羊人的形象,感受其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植树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三、学习方法1、默读法:通过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四、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世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牧羊人的世界,去感受他那不平凡的故事。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名叫布菲的牧羊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涸()坍塌()戳()酬劳()山毛榉()白桦树()薰衣草()废墟()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2)坍塌:(3)不毛之地:(4)刨根问底:(四)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抒情式结尾
抒情式结尾是在结尾时,由于受到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紧扣题意,抒发情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做到以情感人,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素材积累:
王顺友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20年来,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植树的牧羊人素养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法指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阅读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
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表现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其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背景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文章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用余生精力坚持将阿尔卑斯山上的荒芜之地变成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3.完成自学结构图植树的牧羊人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里有五六dònɡ()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2)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jiǎn()了出去。
(3)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chuō()了一个坑。
(4)如果他kānɡ kǎi()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5)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zhànɡ penɡ()。
(6)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fèi 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7)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了。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素养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光辉人格和蕴含的精神力量。
第1课时◎重点:快速默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链接牧羊人的橡树林《天空》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登上《天空》杂志封面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风云人物。
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却是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乡下老人——贾斯汀。
贾斯汀是伦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镇的农民。
18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牧羊鞭的贾斯汀成为一名职业牧羊人。
巴德里小镇的南面,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
每当贾斯汀赶着羊群路过这里时就想:“如果能把这片荒山全部种上橡树该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毕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亩,这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很多同乡也非常不解,觉得贾斯汀的想法太荒谬了,可贾斯汀还是觉得要实现这个梦想。
从26岁开始,贾斯汀一边牧羊,一边实施自己的伟大构想。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出门前,数好100粒橡树种子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顿好,然后再把这些橡树种子一粒一粒地种下去,浇水,用羊粪施肥……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坚持种下100粒橡树种子。
2010年,英国国家森林学会的科学家来到巴德里小镇,当他们看到这片6000多亩的橡树林时,无不为之惊叹。
科学家们决定采访这位老人,但是他已经去世。
感动不已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他的一张相片,连同他的事迹一同送到了《天空》杂志社。
情境预设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种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
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这个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这个老人的世界,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导学建议截取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的相关片段,配合播放,增强感染力。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植树的牧羊人
13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生字词,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
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填空。
(1)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2)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栋.梁(dòng)慷慨.(kǎi)帐篷.(péng)滚烫.(tàng)戳.穿(chuō)干涸.(hé)废墟.(xū)坍.塌(tān)吼.叫(hǒu)酬.劳(chóu)微薄.(bó)琢.磨(zhuó)呼啸.(xiào)溜.达(liū)水渠.(qú)流淌.(tǎng)光秃.秃(tū)刨.根问底(páo)3.把握词语。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答案: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
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二)深层探究1.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通过文章词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4.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提高环保意识,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
课前导学走近作者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的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园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字音字形kāng kǎi(慷慨)帐péng(篷)废墟.(xū)tān tā(坍塌)呼啸.(xiào)滚烫.(tàng)酬.劳(chóu)流淌.(tǎng)干涸.(hé)山毛榉.(jǔ)硬朗.(lǎng)水渠.(qú)词语释义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张扬:指宣扬;声张。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答: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地到绿洲的变化。
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2.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概括主要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重点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个人,一棵一棵,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全部种上了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佛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绘的“一个平凡的人热爱大地”的精神,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
(PPT播放《植树的牧羊人》绘本,教师解说)二、进入文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要求:学生用5至7分钟时间完成全文默读,在默读的同时圈划“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时间。
2、学生默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详写了几次和牧羊人的见面?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章1、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复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牧羊人的句子,重点词语,课堂集体讨论品味。
备注1:教师在学生画出整段环境描写时,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进行语言概括。
如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荒野、坍塌、废墟、干涸,烤焦,呼啸“等词语,并指导学生用短语加以概括。
概括示例:无尽的荒地、荒废的村庄、坍塌的钟楼、干旱的土地、干涸的泉水,炙热的阳光、呼啸的狂风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用刚才教过的方法,圈划出第二次见面和最后一次见面时的环境描写的重点词语并用短语加以概括,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表格填写。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方法,了解“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牧羊人的情况和草原的变化。
3、感受牧羊人的伟大无私,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1、了解“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牧羊人的情况和草原的变化。
2、感受牧羊人的伟大无私,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二.知识准备: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他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有《屋顶上的轻骑兵》《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复习并思考:1、《纪念白求恩》中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2、《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学习内容生字词音戳.()慷慨..()薰.衣草()废墟.()干涸.()山毛榉.()坍塌..()溜.达()酬.劳()流淌.()刨.根问底()生字词意思干涸:坍塌:溜达:琢磨:酬劳: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沉默寡言:文章结构文章可以怎样来划分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赞美牧羊人的崇高,引出下文的叙事。
第二部分(2~20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段):再次赞美牧羊人的壮举,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呼应开头。
四.学习小结:【知识】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山变成绿洲,使千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
【能力】: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2)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七上《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1、继续练习默读,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法指导:勾画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学习运用图表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2.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背景链接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感情。
【学习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什么精神在支持他?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四、精讲点拨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蹋—塌)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暴—爆)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躁—燥)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逢—缝)
2.“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
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张海迪)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
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二、交流展示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三、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
....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研究生不服气,“故意”刁难季永强,刨根问底
....追究某型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
....,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
....,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解析:C项“说长道短”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不符合语义。
)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解析:A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
3.阅读“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回答下列问题。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所见所感。
7.“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8.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9.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
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四、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5
2.选做题:配套练习·拓展拔高
【反思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