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怎么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怎么让学生“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d1870a1ccc7931b764ce150e.png)
语文教学怎么让学生“动起来”作者:周大祥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3年第03期在全国推行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我省迎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
如今,我省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高效课堂改革,那么高效课堂的灵魂在哪里?我认为,高效课堂的灵魂是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
那么,怎么让学生动起来呢?第一,教师的讲课语言要动起来。
教师的讲课语言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文采飞扬、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这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
这种语言可以带动学生灵动的思维,无穷的想象。
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师的讲课语言先要动起来。
怎么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语文课可以联系到其他学科的方方面面,讲课时涉及到哪一方面的问题,语文老师就可以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作为语文老师要多背古诗词,多背优秀的文章,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学生的古诗词辞典,学生的提问,教师随口就可以讲出,这样讲起课来,就可以任意发挥,随口即来,学生自然就会受到熏陶,紧跟教师的思维。
其三,语文老师要善于关注时事。
对于社会热点、时政要闻,在讲课时能够随时引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第二,教师的巧妙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我认为,老师要找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触发点,也就是要找到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
首先,讲古典诗词、讲散文时,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文眼。
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在设计《归田园居》一课时,就抓住了题眼“归”,接着就抛出三个问题:在这片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归”?作者归向哪里?作者“归”去如何?于是,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各个同学都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找准了让学生动起来的触发点,就找到了学习这一课的钥匙,学生就会用这把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
其次,讲议论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
学生抓住了中心论点,就会顺藤摸瓜,去寻找论证方法,去寻找分论点,去寻找论据。
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四动”
![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四动”](https://img.taocdn.com/s3/m/ffb9b996d4d8d15abe234ed4.png)
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四动”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人脑智能流动的核心,他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它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活动,所以供学生积极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第一要求。
素质理论影响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积极动起来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则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调动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首先着眼于“两个联系”,及联系旧知识,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思考题,以调动学的思维积极性。
如在读流沙河的《理想》时,我设计如下问题:关于“理想的诗,我们学过或见过哪些,请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挫折了吗?又如在学《谁是在可爱的人》时,我设计的问题是:①全文写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体现了志愿军怎样的精神境界?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过体现这些精神的事例吗?②今天我们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下你眼中最可爱的人是谁?为什么可爱?另外,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为自由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提供理想的平台。
2调动学生谈话的积极性,让学生动口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满堂灌”的现象仍不少见,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是口语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每堂课设置5分钟的口语训练,或讲故事或说成语或说格言或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等;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方式,经常设置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讲故事大赛等使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在作文课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努力创设氛围,让学生动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充沛的情感去打动学生。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动起来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d134ebd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9.png)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动起来内容摘要:1.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目的的激发。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变成形象化、具体化。
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教具、色彩等可以看的东西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种常识性的诗歌,诗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其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苍耳的整体图像,然后按动鼠标左键,伴随着音乐,出现一组动态画面:一只小松鼠在苍耳旁玩耍,离开时两个“苍耳娃娃”挂在它的尾巴上,一个绿色的圈围住两颗苍耳不断闪烁。
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苍耳这种植物,并体会到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多奇妙,这样的软件设计,然学生充分地看,提高了学习兴趣。
当学生很轻松地背下了这首诗歌。
2.让学生的耳朵动起来语文课标强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
”听懂别人说的话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作为学习的手段,听又是掌握语言的必由之路。
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
可是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课堂常有这样的情形:提问时,教师的问题尚未说完,许多学生早已小手举高,待得到发言机会时,却讷讷难言,有的不知老师所云。
原来这些学生压根就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他们完全沉浸于个人表达或表现的欲望之中,没有好好动起耳朵,专心听。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动耳、多听。
如教学《李广将军》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我要求学生听我读一读,说说哪一种读法更好,为什么。
接着,我分别用惊叹和叙述的语气读以上的句子。
学生一个个屏息静听,听到叙述语气时,有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笑了。
他们说,第一种读法把两个感叹号所表示的惊讶语气读出来,而第二种读法平淡无味,像杯白开水。
我及时表扬他们耳聪目明。
总之,精彩的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课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fe40a6b4f121dd36a32d826a.png)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王爱红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目光,能听到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
整个课堂能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堂言,沉闷的课堂气氛却屡见不鲜,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课上显得死气沉沉,提一个问题犹如石沉大海,我便常常思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动起来,对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动起来: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心。
动心即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心动。
即对语文课感兴趣。
惦记着语文课。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
”毫无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回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1、老师的人格影响。
“亲其师,则信其道。
”老师必须懂得用情感因素辅助教学,学会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来润滑和推动教育教学目标的达到。
2、课堂教学要有艺术。
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精心备课,设置问题,课题问题设置得好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富于变化的语音,态势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的结尾。
可大量采用授之以渔,拓展延伸“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班级看站知识竞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编排剧本,亲自去演,如《皇帝的新装》,诗歌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多动口去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轻重,情感,意境。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多投稿,甚至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写,写一些小作文。
二、动脑。
动脑即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跃,心动不如行动,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话做学习语文的动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如《皇帝的新装》中,对大臣,官员看新装时的表现,让学生即兴表演,让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体会大臣等的性格特征。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da0f85cc22bcd126ff0c3f.png)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摘要语文教学效果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很精彩。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师生的配合程度,老师若能先让学生动起来,那精彩的效果一定能呈现。
让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动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一)预习解决生字难词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的根基。
初中语文教学对字词的解决,主要是学生自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
(二)预习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
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让作者和课文、课文和写作背景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联系,使学生的联想动起来,把握写作目的、意图及课文的基调。
(三)预习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
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
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解决。
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
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样做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口读和说动口读主要指朗读。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中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
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bbd8fbdb76a20029bd642d66.png)
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急于给学生传授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成了
教师的一言堂。 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 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还容易产生对语 文的厌倦。叶圣陶先生指出: “ 阅读总 得 ‘ , 读’ 因为读得好 , 可以深切地传达
师”与 “ 学生”的分工是, “ 老师把知 识告诉学生” “ , 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
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 同时也就领会它的
思想感情。 ”朗读能发 展学生的思维, 激
听好记住” 这样缺乏美感的教学, 。 便成 了 没有色彩、没有生气 、 没有情趣的单
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 “ ,教学的 力”
发学生的情感 。 陶冶学生的审美。学生
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
学生们的思维在语文课上 自 由驰骋。
三.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新课标强调 :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 边活动。课堂上, 教师的 作用在于组织 、 引导 、 点拨 。学生要通过 自己的活动 , 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 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 与的 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 效率 , 更不可能达到欣赏作品内在美的 目的。心理学认为: “ 课堂上只有经常 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 动脑,自己去
目的。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教
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座
位上走神甚至打吨, 要摆脱 目 前这种语 文教学上的困境 , 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 生的思维动起来。 “ 爱动”其实是每个 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 学生总 是喜欢亲眼看一看, 亲耳听一听,亲手
一 一 .
●刮 晓 娟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45cb1c65b84ae45c3b358ce2.png)
个性朗读 。 关 键 词 : 文 课 堂 动 “ ” “ ” 语 说 读
今 天 的语 文教 学 更 加 注 重 学 生 的情 感 体 验 .更 加关 注 学 生 的 内 心感 受 、 特 见 解 。 只 有 让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动 起 来 , 胆 独 大 思维 、 胆表达 , 能让学生参 与到语文学 习的体验之 中 . 大 才 那 么 怎 样才 能让 学 生 在 语 文课 堂 巾 动起 来 呢 ? “ ” — 大胆 思维 。 说 — 想说 就 说
怎 样 让 学 生 在 语 文 课 堂 中 动 起 来
张 甫 刚
( 棉县民族中学 , 石 四川 石 棉 6 5 0 ) 2 4 0 摘 要 : 课 堂上 教 师 应 给 予 学 生 足 够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 在
们是相互联 系的 : 自主 应 贯 穿 课 堂 始 终 . 作 之 中 有 探 究 , 合 探 究 之 中 有 合 作 , 学 生 在 自我 探 究 和 相 互学 习 中不 断 成 长 。广 泛 的 理解 , 学 生 与学 生 的合 我 如
上 , 常 通 过 多 种 形 式 的 朗 读 和 情 感 带 动 、 染 学 生 , 设 情 我 感 创 景 , 学 生 在 情 感 氛 围 中与 作 者 作 心 与 心 的 交 流 , 与 心 的碰 让 心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修改版]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7d1201f61fb7360a4c65ab.png)
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检查、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才会不断地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目,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而且文章的选取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以学生完全能够读通、读懂。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教师应该甩开臂膀、大胆放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亲自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和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学生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为深入解读文本打好了基础。
所以只有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学生感受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自己设计问题而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教材内容主动提出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1c1808b0767f5acfa0c7cd09.png)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机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荷》时,我在上课前两个星期就已经要求学生走进图书馆和上网查找关于“荷”的各方面资料,然后让各小组汇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读书笔记。
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文提供的关于历代文人对荷的赞美诗篇,绘出一幅荷花图。
这一环节使得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荷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第一课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种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
你们想不想马上见到美丽的荷花呢?”学生兴奋的说:“想……”于是,我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荷花”的节目,学生被荷风叠韵迷住了。
我停止播放时,学生竟喊:
“不要啊.. ”我被学生对荷的喜爱之情折服了,于是我停止讲课,
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荷花。
第二节课,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各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荷花的相关知识。
有的介绍荷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域;有的介绍荷的别名;有的介绍荷各部分的用途的;有的介绍荷的有关传说和歇后语丰富的材料展示,使同学们对荷有了深刻的认识。
最后同学们对专题中的历代文人诗词谈了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动起来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关键
![让学生动起来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关键](https://img.taocdn.com/s3/m/3a1e920576c66137ee0619f2.png)
2012.No22131现行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所以,我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动”起来,是教学的不二法则。
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会创新,能实践。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取消传统模式中的“师道尊严”, 倡导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共处。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鼓励学生想说、愿意说、不怕出错、大胆开口,不随便批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让成绩好点的同学来完成,基础差点的学生完成简单的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以一颗轻松地心境投入学习中。
要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把微笑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肺腑之言,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只有当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尊重,学生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事实证明,当一位关心、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课堂,学生则乐于接受他的情感传递,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课堂才能真正地“动”起来。
2 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强迫学生动起来是教育者的悲哀,只有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要使学生愉快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287ed669ddccda38376baf62.png)
体验 的文本情境 , 如文字情境 、 多媒 体情境等都能将 学生 带人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 , 笔者运用
多种手段 , 将它组成 了一个整体情境 , 并引导学生 进入情 境 中 自主进行体验 、 探索 。 笔者首先以录像导人 , 激发学生 自主阅 读 的 兴趣 , 以 当 小导 游 、 讲 解 员 的方 式 , 进 学 又 小 促 生 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 中获得亲身体 验, 给他们 留下 了宽阔的想象余地 , 使他们展开 了想象 的 翅膀 , 到文本描写 的广阔意境之 中。 对文本的理解 , 不仅 有具体可感 的形象 , 自身情感的体验 , 有 而且 由表及 里对 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 的体会 。学生刚从情境 中走 出 , 便提 出了很有创造性 的问题 , 而且 , 他们对问题 的回答也 是那么富有创造性 , 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 不再是 姗识的传播 者 ,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 、 组织 和管理 知识 ,学生 的探究性 阅读 和创造性 阅读能力也得 到了体
教与学的交往 、 动中, 互 教师与学生形成 了一个真正的“ 学 习共同体 ” 。 ’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 , 其过程应该 是学生 、 教师 、 文本间 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 中, 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 教 每一位学生 , 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 会, 让学生在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中得到充分发展 , 真正地
现。
教师 : 小蟋蟀这样 可爱 、 可敬 , 同学们想不想演 一演小
蟋蟀 ?
学生 : ! 想 教师: 那我现在就是 咱蟋蟀 王国的首领 了, 谁让我老
蟋蟀 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 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 请 函( 点击课件 , 出示信 函内容 ) 昆虫联合 国总部快要 召 ,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1442a32ebcd126fff7050bdc.png)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呢?我进行了如下探讨:充分信任和理解,大胆放飞;重视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唱主角;2、着力创设具有感染的情境;3、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起来语文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能陶冶人的情操的课程,是一门重要学科。
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充满着情思。
虽说新课改已实施了好几年,但一些教师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教师的教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教师对学生不能完全信任。
学生像被困在笼中的鸟儿,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有活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呢?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充分信任和理解,大胆放飞,是调动学生的前提理解和信任是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大胆放飞。
如果对学生的能力信任不够。
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就会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
也提问题,但只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生永远飞不高。
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不同的知识、情感、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有表达、诉说的愿望。
所以,我总是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甚至我在教《孔乙己》、《陈涉世家》等课时给了学生很长时间自读、钻研、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教者相机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主动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问题涉及字、词、句、内容、表达方式、写作背景等方面甚至标点的应用也提出来了。
培养了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重视兴趣的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教学应使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教学应使学生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af480b3f10661ed9ad51f375.png)
语文课教学应使学生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枯燥无味,教师滔滔不绝的说唱教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呢?一、把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从开始就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反对那些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以我为主的学习精神。
只要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算动起来了。
只有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才能使他们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才是真正提高了。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不出来卖火柴,而是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深化文章主题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对此,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有的说:“她家很穷,才偷偷出来卖火柴。
”有的反驳说:“书中明明写着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由此可见她不是偷偷出来卖火柴,一定是她妈妈病了,为了挣钱给妈妈治病才出来卖火柴的。
”还有的说:“小女孩的妈妈老是生病,为了治病把家里的钱花光了,家里穷得没法过了,是她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
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引导:“同学们讲了许多种可能性,有一点共同的就是小女孩穷极了。
为什么会这么穷呢?”有的低声回答: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最后,学生对小女孩穷的原因有了统一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为了生计不得不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即使在大年夜,小女孩也不得不出来卖火柴。
又如讲《草船借箭》的时候,我这样设疑:大家对《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熟悉,谁知道故事的起因吗?是在什么时候,用多少条船去借箭?怎样借的?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的人品各是怎样的?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
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二、把口动与心动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好得文学作品是以丰富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来拨动读者的心弦的。
让语文课“动”起来
![让语文课“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4452c6ce8bd63186bcebbca6.png)
让语文课“动”起来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一些新理念已深入教师的心,在教学模式上已打破了以往陈旧的局面。
特别是语文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营造氛围;精心组织现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语文课上真正意义的动起来,主要是指学生思维的动起来。
”“动”包括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
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很难动起来。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运用“尝试教学法”能取得一定效果。
就此谈几点体会: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动”、敢于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丢掉所谓的“师道尊严”,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具体要做到:①师生关系互相平等;②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③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朋友,关心每一个学生。
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们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二、精心组织,放手指导,使学生善于“动”、善于尝试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课前的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课堂上的展示,到课后的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课堂,从而真正动起来。
1.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让不同的学生拉动起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课堂,使其在动态、开放、多元的民主环境中探究学习,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不设禁区:一是心理不设禁区;二是座位不设禁区。
允许他们自由寻找学习伙伴。
教师可帮助他们分组,将好中差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
2.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课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自学提纲,精心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等。
学生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练习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40cbd129ccbff121dd36837f.png)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口、动脑、动手”。
一、动口: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堂就是要书声琅琅,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读,反复读,揣摩,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笔者在教学《麻雀》一文时,就紧紧地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指名读,评价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老麻雀那伟大、无私、奋不顾身的母爱。
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又重点抓了朗读训练,首先让学生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平时生活体验),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磁带),饱含感情的朗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多次的反复朗读训练后,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严冬时节,人们不畏严寒在十里长街焦急而耐心的等待灵车、送别总理,实际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人们的悲痛实际是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朗读训练中,学生逐渐了解语言丰富的内涵,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觉得文中字字句句均是“美”,读起来都是“享受”,从而喜读、乐读、好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
”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要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缎,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
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小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
对于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师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
对于一些正确的独见之处更要及时加以表扬。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
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二、动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
1、读。
读主要指朗读。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
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
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
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
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
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
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
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
2、说。
主要指口语训练。
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
小学阶常见的说话训练有:
A、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多用于低年级。
B、观察说话。
观察说话是直接观察事物后进行的说话训练。
包括观察人物、观察事物、观察景物等。
C、创设情景说话。
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
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
D、讨论、辩论。
讨论、辩论多用于高年级,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他们有一定启发作用或教育意义的。
E、复述。
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
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
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
三、动手。
动手包括写、画、做。
1、写。
写包括低年级识字课上的书写生字。
在低年级识字课上,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书写练习,提高识字效果。
写还包括在课堂上的小练
笔,这一般在中高年级中进行。
主要指让学生就问题的一个侧面,用较为简洁有力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
2、画。
画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语言训练情景的需要,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那大小五个桥洞的样子。
同时,画又是指“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
只有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手中的笔标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做。
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
例如“八只铁牛”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铲沙拔铁牛的实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当然了,除了“动脑”、“动口”、“动手”之外,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有如:“小表演”、“小演示”、“小话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