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3162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c.png)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作品整体效果的贡献。
一、对白的艺术《围城》中的对白极具韵味,充满幽默和讽刺,使作品更富生动性。
例如,书中角色的对话常常夹带讽刺,以幽默手法展现人物个性和情感交流。
钱钟书通过精准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围城》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常常出现在小说中。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发读者深思。
三、双关语的巧妙运用《围城》中一些句子和词语具有多层含义,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
例如,小说开头的“我看透了,我不说”,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们对于围城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双关语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思考性和哲学性。
四、情感描写的细腻与真实《围城》中的情感描写极为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作者对于爱情、友情、家庭等多种情感的描写,能够准确捕捉到人物内心的起伏与纷争,使得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共鸣。
五、寓言与寓意的结合《围城》用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讲真实社会中的故事。
小说中的“围城”不仅仅指代城市和家庭,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困难。
小说的寓意通过寓言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来,引人深思。
六、情节设置的独特性《围城》的情节设置别具一格,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将读者带入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引发出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作者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矛盾,使读者深入思考。
总之,《围城》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话的艺术、修辞手法的运用、双关语的巧妙应用等等,钱钟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通过细腻描写情感、寓言与寓意结合、独特的情节设置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作品世界。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4faed6c3ee06eff9aff80759.png)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闻名于世的一部著作,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运用,虽然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是比较严肃的,但是作品的语言风格却是幽默诙谐的。
[1] 他常常突破常规,独辟蹊径,令人出其不意,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方式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细细品味起来引人深思。
作者以极高的语言艺术运用水准,对文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刻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能够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还能充分地领略到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
一、比喻手法的运用纵观近现代新文学作品中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如果要说哪本小说的语言艺术最生动、最精彩,那么恐怕非《围城》莫属了。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围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其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比喻修辞,在审美解读中也总是妙语连珠,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使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对文章主题的领悟和在会心的阅读中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2]钱钟书先生对中外文学都有涉猎,因此他的知识非常的渊博,对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并不拘泥于一格,而是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围城》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内涵非常丰富,其喻体融艺术、文学、哲学、历史、民族、宗教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为一体,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繁茂的文学园地,其丰富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作者利用渊博的知识,结合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力求使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在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情谊的描写中,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将其比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线”,事实上作者已经暗示了两个人最终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这不仅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使小说的内容显得趣味盎然,并且语言表达上也准确而又生动。
对方鸿渐和苏文纨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吻,作者不仅将其比喻成清朝官场端茶待客的时候客人象征性的用嘴唇在碗边抹一抹的样子,还将其比喻成是从前西洋法庭开庭审理证人时,法官在宣誓中用嘴巴碰触《圣经》,或者是信女们亲吻西藏的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等。
从《围城》看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从《围城》看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bd4c1188bd63186bcebbcea.png)
从《围城》看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下面我们就从《围城》看她的讽刺艺术!摘要:讽刺是钱钟书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
在《围城》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针砭时弊,用戏谑的笔法描绘人间百态,用灵活的比喻调侃芸芸众生,把幽默讽刺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从《围城》中,我们可以一探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关键词:《围城》幽默讽刺艺术引言《围城》出版后,曾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先后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推向国外。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再次掀起一股热潮,同时成立了钱学,专门研究钱钟书的作品以及其文学艺术特点。
《围城》之所以可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和思想以及成功的人物塑造和冲突设置外,还因为该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是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的语言幽默诙谐,讽刺深刻犀利,似乎任何事物在钱钟书笔下都能成为可笑之事,让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引起读者更深刻的深思。
本文就通过《围城》来研究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一、对人物描写的讽刺作用(一)描述人物背景针砭时弊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的留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国文是国货土产,需要外国招牌才能维持其地位,就连方鸿渐这个学国文的人竟然也去国外留学。
然后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也做了叙述:在国外呆了四年,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地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
结果在临近毕业时无法向家里交差,就在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从一个爱尔兰的骗子手中买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
然后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另一个情节,方鸿渐的丈人得知其将要回国,在《沪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其中极尽吹捧之能事。
报社的两位记者还特地来迎接这位著名归国学者并且拍了照,县中的校长又邀请方鸿渐为学生做演讲。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f51d2aa32d7375a41780f4.png)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长篇小说《围城》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一部言辞风格独特的讽刺性小说,更享着现代“儒林外史”的美誉。
据此,本文便对这一极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名著中所运用到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以求为各位读者分享与解析《围城》的精彩之处。
一、小说《围城》幽默性的语言描写语言艺术的多样性成就了《围城》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其中幽默性的语言描写特征更为描绘辛辣的、逼真的各色人物与世间百态增加了奇妙的色彩,使得整部故事都仿佛被“包裹”在另一个绚丽多彩的“围城”之中。
首先,《围城》中语言的幽默性体现在人物外貌描写上的幽默。
《围城》的故事主要是围绕着留洋归国的学生方鸿渐,并从其所遭遇过的人与事中,窥得人性、情感的“围城”困局。
钱钟书先生通过对这些或大或小的角色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多角度的刻画,也为读者展现出个性鲜明突出的人物形像。
例如:“陆子潇刻意修饰,头发是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
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彷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了前进。
”通过这段语言的描写,读者能够从诙谐的语句中全然展现出陆子潇粗俗的外貌与方鸿渐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征[1]。
其次,这种幽默也表现在心理描写中的幽默上。
例如:“高松年研究生物学,知道“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总说他“十八般武艺,件件都精”;高松年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嘴里出来,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
”从这几句具有张力的词句之中,作者便为大家塑造出方鸿渐丰富的内心活动与矛盾的心理起伏。
另外,在写景状物之时,作者也不忘幽默一把,可谓是将幽默意味贯通了整部小说之中,仿佛是把“幽默”的种子遍洒在整个“围城”之中,让每位读者都能被这袭人的芳香与醉人的花貌深深吸引。
二、《围城》中讽刺性的语言效果除上述特点之外,讽刺性也是《围城》这部小说的显著特征。
其不仅揭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所面临的人性困境,也更加表现了那一代人们的心理诉求。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55e0a8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9.png)
文化艺术 |物的形象,外貌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字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征。
在描写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比喻这个修辞的应用也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更加形象自然,帮助读者更好的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其他事物,也能够将事物具象化,形象化,让读者对钱先生笔下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
虽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性语言,但是其比喻修辞的应用并不落于俗套。
2.2 富有时代和地域色彩的词汇《围城》这一长篇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富有地域色彩以及时代色彩的词语和句式,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围城》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例如在描写方鸿渐时,作者写到,“鸿渐脸又泛红,笑成骨朵了嘴,心里怨道别装假。
”这一句中作者使用的“骨朵”则是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意思是指生气或者用于表达强词夺理,同样的例子,这篇小说中还有“抬杠”“哑子”“道地”等非常多的吴方言的作用。
《围城》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将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准确无误地应用到小说和人物描写中,这也与钱钟书本身生于江苏无锡,对于吴方言本身非常熟悉,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方言词汇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展示江苏无锡地区的地域色彩,通过方言词汇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江苏无锡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特点,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都具有铺垫作用。
《围城》的语言运用除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的使用以外,还应用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欧化句式。
欧化句式主要是指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文人墨客通过学习并了解西方的语言结构和知识,将这些语言特点与我国的文学创作语言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中文语法和语言习惯,这种受到西方语言文化冲击的句式就成为欧化句式。
《围城》这篇小说中很多语言都运用到了欧化句式,例如,“斜川一拉手后,正眼不瞧她,因为他承受老派名士对女人的态度。
”如果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来说,这句话中的状语部分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然而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规则的影响,这句话出现了从属部分后置的现象,这就是《围城》中典型的欧化句式的应用。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0d34a3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6.png)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f4e3dbed15abe23492f4d30.png)
比喻手法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 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 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 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 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那个 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 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 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 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 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 讽刺。更告诫了我们对于文凭的看待,绝对不能那么地 肤浅与愚昧。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 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 “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 “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些,与个体的命 运联系得更紧。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 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 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 上做了。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 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 那 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5.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 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 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 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围城》点评
![《围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d9e62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b.png)
《围城》点评
《围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经典小说。
钱钟书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首先,《围城》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巅峰。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既幽默风趣,又深刻犀利,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围城》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十分深刻。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及其他人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此外,《围城》还通过对抗战初期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弱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
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还是作为社会现象研究,《围城》都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钱钟书《围城》中语言的睿智幽默 2
![浅谈钱钟书《围城》中语言的睿智幽默 2](https://img.taocdn.com/s3/m/6e9dc92bbcd126fff7050b1e.png)
浅谈钱钟书《围城》中语言的睿智幽默河北省怀来县沙城第五小学赵艳峰【内容摘要】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家,而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则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 令人拍案叫绝,《围城》的幽默是别具一格的,他书中人物语言的幽默、俏皮、睿智,一踏进《围城》的世界里,读者简直有些措手不及,那连环炮一般袭来的联珠妙语,天生谐谑,叫人既应接不暇,又丝毫不能割舍,于新奇兴奋中竟有目眩神迷之感。
尤其是那些新奇的比喻,简直如天上的星辰光彩夺目,不落俗套,充满智慧之光,令人忍俊不禁,又是赫然警句,诱人深思。
读过《围城》的人都领略到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具有“幽默中见睿智”之特色。
而这一特点源之于钱钟书先生对人性的洞察,对知识的广博吸取,对生活的深刻省悟。
有了这一切,才会使他站在不同凡响的高度上,俯视“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使人觉得有一个独具慧眼的智者隐身于字里行间,含着戏谑的眼光看待灰色社会和人物,因而《围城》熔铸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智慧和书卷气的幽默风格,并在轻松的笑语中蕴藏着丰富的、温厚的内涵。
这种幽默具有恒久的超时空性,从而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关键词】幽默睿智妙语联珠深厚的文化底蕴语言大师【正文】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家,而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则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 令人拍案叫绝,《围城》的幽默是别具一格的,他书中人物语言的幽默、俏皮、睿智,具有“幽默中见睿智”之特色。
第一次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常常被先生睿智幽默的语言逗笑,击掌而乐,颇有点拍案叫绝的意思。
自此成了钱迷。
《围城》这本书首先让我折服的就是语言的魅力,那种充满着敏锐思维与丰富联想的独特小说语言,既是天生妙语,令人忍俊不禁,又是赫然警句,诱人深思。
至于《围城》的象征主题我倒是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的。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论钱钟书的《围城》及其语言艺术.苏晓芹
![论钱钟书的《围城》及其语言艺术.苏晓芹](https://img.taocdn.com/s3/m/643288de7f1922791688e834.png)
论钱钟书的《围城》及其语言艺术【摘要】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
《围城》的创作使我们看到了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其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讽刺中充满丰富、形象、生动叫绝的精辟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古合中外的典故,逸事纷至沓来,琳琅满目;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还常以幽默的笔触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总之全文在幽默外表下露出其辛辣犀利的笔锋。
【关键词】人类文化、理智感、艺术情感哲理化、讽刺幽默、比喻、象征、高侃、漫画、心理描写《围城》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被誉为新的《儒林外史》。
学术界因《围城》而评价钱钟书的作品是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说他的文学创作有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
与大多数中现代全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
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钟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已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
从《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举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人类。
第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揭示。
柏格森曾说:“再没有比虚荣心更浮父更深植的缺点了。
”钱钟书的创作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
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沧陷区的故宅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好“侦查”时,都向孙柔嘉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甚远,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我认为钱钟书并不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但是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时,却又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所有研究者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作家,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当我们对钱钟书的忧患意识大致作了勾勒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是那么真挚和警拔,宅再也不是那种有感伤色彩的哀怨掩抑,悲慨兴怀,而是一种以人类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对于钱钟书来说,不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挚的亲缘性,而且还要有异质文学传统参照下深刻的批判性。
《围城》语言特色
![《围城》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9f32bde240c844769eaeea6.png)
谈谈“讽刺”在《围城》中比喻是与讽刺是连为一体的,钱钟书先生用多少的比喻,他就有多少力度的讽刺,在《旧文四篇》中他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里,便可以看出其讽刺语言是多么丰富根本。
”鲁迅先生在《什么是讽刺》中也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实事,但必须是会有实情。
”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讽刺的机智、俏皮、辛辣、犀利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
1、讽刺的广泛性叶绍钧先生在谈自己创作时说:“对于不满意不顺眼的现象”就要“‘讽’它一下。
”而钱钟书先生却更上一层,其讽刺的笔锋却席卷了作品中所涉及的一切——人、事、言行、情感、思想,甚至是无生命的物品。
对于负面的事物他当然不顾一切尽情地讽刺;但对于他原本认为是美好事物——留学、留学生、文凭、科学、科学家、名人、明星、教育、政治、爱情等,他也是无情地扯去它们身上的光环;连十分普通的事物——借书、医生、男人、女人等,他“顺手一带”、常常“信手拈来”,在轻描淡写中加强讽刺地力度。
目的是要借这部作品揭示人性的某些方面。
显而易见,钱先生并非皮相之谈,而是通过鞭笞某些“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来痛砭时弊的。
写方鸿渐不愿与赵辛楣争风吃醋而自动退让时,作者突显一笔:“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纸上战事消息所说:‘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的撤退’。
”讽刺方鸿渐的同时,也顺便讽刺了当时不战而退的无能政府,节节败退而又打肿脸充胖子的可笑嘴脸。
像借书这种小事,作者也是要用上其讽刺的手法:“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
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
这是男女恋爱的必然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将“借书”等同于“恋爱”,让我们不禁感到危言耸听,却又隐隐地感觉确实如此。
就算是描写雨后鞋子沾满泥浆时,作者也不忘用:“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围城写作特色
![围城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5d135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1.png)
围城写作特色《围城》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一、独特的语言风格:1、《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2、妙语和心理描写:清词趣笔连珠妙语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还擅长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通过展现人物心里活动,更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拖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整部小说更含蕴更有读者遐想的空间。
二、深刻的批判主题:1、对社会的批判。
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2、对文化的批判。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三、深厚的思想底蕴:《围城》不仅仅是指婚姻,更是指中西文化的交锋。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
四、鲜明的讽刺艺术:1、对文化的讽刺:《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
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a2252cfd15abe23482f4dbc.png)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绪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的《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
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等,纷至沓来;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本文将就《围城》的语言艺术有关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希在学术界产生“砖引玉”的功效。
一、《围城》的语言特色钱钟书以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
该小说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围城》在语言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一直人们关注的热点。
《围城》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作者大量运用多种辞格有着密切的关系[1]。
同时,《围城》中方言词和欧化句式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语言魅力增色不少。
(一)《围城》的辞格《围城》中使用的辞格除了常见的比喻、比拟、夸张、反语、通感外,还有对比、对偶、双关等,这些辞格既有单独使用的,又有多种并用的,它们共同为读者展示了一场繁富、精妙的“语言秀”。
这些辞格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描摹性功能,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直接参与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在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围城》中摘引例句,就比喻、比拟、排比、双关这些辞格分析其特色。
(299) 其次,《围城》熟语的修辞作用第一,说明一件事实,增强概括力。
例如:方鸿渐回家的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
浅析《围城》的语言艺术的论文
![浅析《围城》的语言艺术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d48eca915f804d2b16c1fc.png)
浅析《围城》的语言艺术的论文《围城》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重回故土的背景展开叙述的。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伪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争,游走于上海、湖南的小乡镇,为求自保却无奈陷入一个个感情、生活的“围城”之中的故事。
通过讲述“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的情感纠葛,剖析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将爱情置于名利与地位的夹缝中的扭曲心理,抨击了人性的丑陋与软弱。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上,他们两人为了各自自私贪婪的欲望,勾心斗角,蚕食着彼此的青春年华,也消磨掉彼此对于爱情的美丽幻想。
生活处处布满“围城”,你费尽心力走出来了,无意中却也踏入了另一座“围城”。
小说的写作主旨从婚姻升华到人生的高度,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也值得认真思考。
一、《围城》中的语言修辞分析(一)善用比喻,玄妙恰当钱钟书善用比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将比喻的修辞运用的出神入化。
《围城》中的比喻是具象与抽象交相辉映的结果,使读者感觉眼前一亮,新奇玄妙却也恰到好处。
比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夜色描写地活灵活现,如此夜色仿佛就在眼前。
这是具象比喻的表现手法。
《围城》中的抽象比喻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其中深意。
比如“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还有“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等。
钱钟书笔锋犀利也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他用露骨的文字直揭知识分子的丑陋嘴脸,移形换位,明讽暗喻,着实深刻。
(二)多层意蕴,深刻象征钱钟书的《围城》一书,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意蕴深刻。
一方面,《围城》写的是婚姻与爱情,“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婚姻本就是两个人人甘情愿地相互捆绑,可婚姻的最后都是以追求自由而告终,分分合合,难有结局。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5e5b4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0.png)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围城》的语言艺术在于其精确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娴熟的辞章技巧。
首先,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了精确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既机智又懦弱的人,他的内心矛盾和无奈在小说中得到了精准而细腻的描绘。
通过这种精准的笔触,钱钟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次,钱钟书在《围城》中独特的叙事风格也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通过方鸿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代入感。
另外,钱钟书在叙述中常常以幽默的口吻进行插科打诨,使小说充满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这种特殊的叙事风格使《围城》独具一格,深受读者喜爱。
最后,钱钟书的辞章技巧也是《围城》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字里行间透露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笔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同时,钱钟书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小说中描绘的方鸿渐和王夫人的关系,通过对象征性的茶杯的描写,透露出两人之间微妙而曲折的情感。
这种辞章技巧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以其精确的笔触、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娴熟的辞章技巧展示了其卓越的语言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辞章技巧精湛而富有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围城》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誉。
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毕业论文【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b1f3d38360cba1aa911da59.png)
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论文关键词:围城语言特色讽刺辩证圆圈结构论文摘要:本文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经典著作《围城》的语言艺术特色,重点解析了以比喻反讽人物内心、映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以辩证的语言结构形成“围城”语言上的独特张力。
1947年进入读者视野的《围城》,到了今日,“围城”的读者更多了,语词含义更丰富了,渗透、映射社会风物的机会更多了,对“围城”一词的解读业已百花齐放,变得纷呈异常——在新近的一个别出心裁的书单上:女人应读的30本书,《围城》赫然在列,由此可窥一斑。
走进《围城》,初时是被钱先生的幽默所吸引,那种充满着敏锐思维渝丰富联想的独特小说语言,一度读来,只觉既是天生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又是警示恒言,催人深思。
以后,我又多次走进《围城》,并尝试从一个高而远的角度俯瞰它,方觉得《围城》无疑就是一座几近完美的、蕴藏东方智慧的、极具辩证主义的语言艺术大厦。
它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斐然,而这座大厦的建造者钱钟书亦不愧为“语言大师”。
本文认为,新世纪新时期的读者,理应从多个角度解读《围城》,即为一己之见增加些含量,亦可为他人做些提供片言只语之能事,还可显示对钱先生的倍加尊敬,学来些他的精华也说不定。
本文从《围城》的语言艺术角度出发,浅析了《围城》在语言艺术上的诸多特点,在这个纷纭的选题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围城》的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如下:1、睿智幽默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创作《围城》的基调就是讽刺,在他的笔下,社会、人生、道德、伦理、价值观等都未能逃过他敏锐的观察力。
全书语言机智、俏皮、犀利、入木三分,这些都是钱钟书借讽刺手法的本来功能在《围城》里淋漓尽致发挥使然。
①、对人物的讽刺。
钱钟书对《围城》里的大多数人物进行了讽刺(唐晓芙这个人物除外),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见所闻所感对他们作了辛辣而无情的讽刺。
在《围城》里,钱钟书先生调用讽刺手法,极尽讽刺之能事,对人物的讽刺俨然已经达到了近乎残忍的地步,这得力于它通篇的一种评述性语言。
《围城》的艺术特色
![《围城》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ccfaa2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8.png)
《围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5义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
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等,纷至沓来。
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围城》中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作家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尖锐的笔法去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作品以细腻笔法勾画众生。
精妙的明喻、暗喻。
作家使用了许多的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造成语言的活泼典雅又意味深长。
意象化本身是诗歌中的一种惯用手法,作家却借用小说创作中。
《围城》的艺术特色《围城》以方鸿渐的行踪为主线,还描写了上海租界、湖南三闾大学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方父一类保守的封建知识分子迂腐的举止,韩学愈、刘东方等学界骗子耍弄权术的无耻嘴脸,道貌岸然的文化政客、三闾大学高校长的奸猾相,靠侄子官位当上中文系主任的汪处厚接邦结派、结党营私的嘴脸……艺术的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人生百态,鞭挞了知识分子中庸俗、无聊、虚荣、明争暗斗等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无限悲愤和抗议。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围城》可与《儒林外史》相媲美的重要成就。
全书刻画了几十个知识分子,无一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欧化知识分子崇洋媚外、道德沦丧、虚荣等种种特征。
作者继承《儒林外史》“婉而多讽”的笔法,对人物的褒贬不明白说出,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暴露讽刺对象的丑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围城》中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阅读此书,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今人目不暇接。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等的直线”,准确而又生动;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讽刺辛辣,力透纸背。对主动的苏文纨与被动的方鸿渐的接吻,作者写道:“这吻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表达“敬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令人拍案叫绝。再有“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中的砂砾或如出骨鱼片里示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逼真得如感同身受,那一份体会,共鸣于心;还有闻名的“沙丁鱼罐头”:“这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地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好生动,令人仿如亲见亲为似的。
关键词:钱钟书 《围城》 语言艺术
一位文学史学家曾说过:“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围城》使读者不忍释卷、赞叹不已的,首先是钱先生那极活泼生动、运用得极巧妙妥帖的语言。我自知没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评论钱先生的著作,选定该选题仍是惴惴不安,只因为喜欢,本人试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钱钟书先生《围城》语言艺术的读书心得。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既是旧句,又是作家的灵感。(词章家隽句,每本禅人话头。……《五灯会元》卷十六法因禅师云:“天上月圆,人间月半”)③词章家本禅人话头,所出仅“隽句”而已,而钱先生本禅人话头,则造境而成篇章了。
《围城》在使用中外典故的同时,常包容或暗含比喻,造成语言的活泼典雅而又意蕴深长。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即使是简单的明喻,也给读者以两次投影,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同时领会更深一层的含义,至于作者精心设计的典故隐喻,则更使读者回味无穷。前面的例子有“桌子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灯光照着孙小姐惊奇的眼睛张得像吉沃吐画的‘0’一样圆”,“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后者较明显的一例是《伊索寓言》中的“狗看水中的影子”的故事。《围城》将此典故化为典象在书中几次出现,延展这一故寓:人需一镜,时常照看,以知已为何物,而不自知的那家伙照也无益,反害他像寓言里中的狗那样叫闹。书中李梅亭,苏州寡妇一句“亻奈是好人”他即刻忘掉“向尿缸照照影子了”,反与阿福辈作猪猡相马骂跳闹。方鸿渐也时常露癞状,比较而论尚是能照照镜子的“狗”。如他被唐晓芙厉责后,尚会表示不再讨厌;遂从暴雨中“狗抖毛似的抖身子,……开步走了”,其后又与赵辛媚苦中作乐,以“狗追影子丢骨头”这一母体变喻相互调侃。“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钱钟书论证此种既可讥世讽人,也能反身自嘲的“照镜式”幽默是对世事达观调悉的高卓机智表现。钱钟书先生的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思想使得他笔下的比喻高人一筹。
先来看《围城》运典隶事的第一大类,即明理征义的推类譬(不改变原典本义)。如下例:
“俾斯麦曾说过,法国公使的特点,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这几位警察并不懂德文,居然传情达意,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本例用典是“推理之譬”,一种不“直说破”的比照或类比暗含了尖刻的讽刺和幽默。“不懂外语的外交官干得了什么?相反,像不懂外语的警察处理只须眉目手势传情的私通,倒也自在从容。”下一例同样具有反推的幽默和机趣:“做诗的人似乎不宜肥头胖耳,诗怕不会好。忽然记起唐朝有名的寒瘦诗人贾岛也是圆脸肥短身材,曹元朗未可貌相。”
三、设喻取象精彩绝伦
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在诗的语言中最为重要,而且比喻“不能从旁人学得,所以是天才的标记。”懂得比喻有两柄亦具多边,并不就能保证下笔时比喻纷至沓来,就像懂得原色和对比色调和的道理,并不就能挥毫成为大画家,或知道了浮力定律,不就能夺得潜水冠军一样。妥帖恰当的比喻,尤其是那些奇而不怪的新鲜比喻,确实是作者天才的标记。在钱钟书的《围城》里,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窜改原典本义而自出心裁,就是《围城》运典隶事的第二大类:“断章取义”的“推理之譬”。下面的例句最能体现在两大租界里一天天放肆。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约翰牛’(John Bull)一味吹牛;‘山姆大叔’(Uncle Sam)原来只是冰山(Uncle Sham),不是泰山;至于‘法兰西难鸡’(Gallic cock)呢,它确有雄鸡的本能——迎着东方引吭长啼,只可惜把太阳旗误认为真的太阳。”
又如:
西洋人赶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葫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能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
月光下,鸿渐竟鬼使神差应命给了苏小姐一个“分量极轻,范围很小”的吻。这一吻非同小可,竟也会使苏文纨意醉神迷,吓得鸿渐赶紧借故逃走——文纨还以为他无法自持,怕他真干出傻事来。
“苏小姐目送他走了,还坐在亭子里。心里只是快活,没有一个成轮廓的念头。想着两句话:‘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不知是旧句,还是自己这时候的灵感。今天是四月半,到八月半不知怎样。”
值得说明的是,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同于老舍富于北京市民味的幽默,也不同于赵树理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幽默,它是一种机智而含蓄,俏皮或精致的学者式的幽默,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钱钟书知识渊博,善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比喻以不同类为同类。”出奇制胜,造成幽默效果。作家形容外国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不比嘴里嵌的金牙,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处全无用处”。以肉屑相喻,不仅新鲜,而且含讽,幽默顿生。又如把精心打扮出了汗的脸比作“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些比喻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一、文字的机趣与严肃的内容相融合
钱先生说“修辞机趣,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便端肃庄敬,鞠躬屏息,浑不省其亦有文字游戏三昧耳。”①我虽不能充分领略钱先生之文字游戏三昧,细读《围城》,倒也不难看出其修辞机趣的是处皆是。《围城》所体现的正是“文字游戏”的“机趣”与严肃重大内容的水乳交融,表现出来的正是钱先生学者式的幽默讽刺,文章的喜剧色彩表现的却是悲剧效果,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表现的正是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举个例子:
钱钟书还是个颇富幽默感的学者和作家。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在生活或在艺术中都表现出幽默的品格。他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笑、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写在人生边上·说笑》)《围城》中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一笑。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了;肉象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wer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再看,钱老先生那种无意中包涵的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的什么杂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也有牛津剑桥学风,不知怎样,外国的一切东西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还有“中国是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那份滑稽的之情溢于言表,那中间透着一股辛辣味儿,笑之余,发人深遂。以上所引几例,文字之妙与文思之精细密不可分,深邃的思想凭妙趣横生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我们既得到作者智慧的启发,又得到美文的享受。
【内容提要】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造化浑然天成,令中外读者叹为观止。其语言深得“文字游戏三昧”,而又绝非词浮意浅的游戏文字。那幽默的语句,叫人忍俊不禁;那讽刺的语句,令人拍案叫绝;而那揭示人生哲理的语句又令人深思。笔者以为,其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文字的机趣与严肃内容的相融合;能轻车熟驾地运典隶事;设喻取象的精彩绝伦。用这样的天才语言表达着深遂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也就有了不朽的《围城》。
有人说过“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我觉的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
二、能轻车熟驾地运典隶事
《围城》运典隶事之繁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运典隶事属“类比推理”,即所谓“古事比”。文学之“隶事运典”,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或“明理征义”(为了同样的目的),或“断章取义”(为了不同的目的)。两类用典,或“明”或“暗”,或简或繁。还有超乎这两类的“化典造境”,这是《围城》的重头戏。
运典隶事最能激发和表现作者创造才华的是“因旧词而别孳新意,遂造境而非徒用典”②。《围城》在这方面的创制,所下的功夫最大,最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体会。
小说第一至三章,着重写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恋爱”,其中插进赵辛楣、唐晓芙、曹元朗等人,关系微妙、情节复杂,创作意图是“鹅笼境地”或“连锁单相思”。若从苏文纨的立场看,小说的“化典造境”,明显地还有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