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县城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及亮点
强县工程试点实施方案
强县工程试点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县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强县工程的背景、目标、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强县工程是指在国家大力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强县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强县工程试点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具体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实施方案1.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2. 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预期效果实施强县工程试点方案,预期将取得以下效果:1.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强县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有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顺利推进强县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是指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注重城市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让我们来看看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
一、注重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园林、绿化景观,推广绿色建筑和新能源科技,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
二、推动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
通过城市扩大、农村改造、乡村振兴等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模式。
例如,发展特色小镇、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等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三、强调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都能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例如,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倡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倡导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运行效率。
通过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方式。
例如,推动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五、强调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内涵。
通过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手段,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修缮古迹、保护传统手艺、打造文化名街等举措,让城市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更是一种全面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体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使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关于推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
__市位于__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但__市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大量农民工进城带动房地产、社保医疗、基建等各种消费的增长,存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转移人口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进__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__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从而实现__市新型城镇化的合理、健康、有序推进。
__自__年被列为__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单位以来,结合__实际及地域特质,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城乡一体,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互动机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拓展和项目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__大力打造城市亮点,加速推进北部新城、东部片区等片区开发,大力推进大唐司马城、婚庆产业园、卡乐世界等产城融合工程以及桃花源大桥北端片区、江南片区等一批棚改项目建设。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该市推进屋顶绿化行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推动产业项目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大大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的一个经济学指标。
我们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比值越大,这个中心城区的首位度越大,这座城市越发达,它对资源的虹吸效应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就越强。
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市中心城区率先发展战略。
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
2.完善城市功能、强化规划引领。
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城东新区、高铁新城、德山新港等片区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街区资产运营水平。
推进太阳大道贯通工程、沾天__环路、沅水六桥等骨干路网建设。
加快推进北部新城环城水系、阳明湖水系等治理项目,加强排水管网和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城镇排水防涝能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发展可持续、健康、智能的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着许多重点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接下来,我们将从保障房、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保障房建设是重中之重保障房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全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必须加快保障房建设。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提高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房市场运作机制等,全面提高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和规模。
二、产业升级是关键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升级成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就业、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
产业升级需要以创新为驱动,推广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迁移等,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三、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环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完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必须在城市治理创新上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治理创新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功能,借鉴国际城市治理先进经验,实现市场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公共管理机制。
四、构建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环保、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打造优美、清新、舒适的城市环境,打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型城市。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要全面推进。
以上几个重点任务不仅对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能够在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发挥重点任务的作用,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规划,携手共建新型城镇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
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为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我看中国的新农村
我看中国的新农村农村在中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古到今,它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如今我们国家从二零零六年开始着手建设农村,使它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新农村工程在全国的建设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今年已经有六个年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是深有感触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推进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坚持城乡统筹的方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梯度向城镇转移。
中心城区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近郊和远郊区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二、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不断探索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把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引领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三、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过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联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等多种途径,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进步。
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亮点材料
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亮点材料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了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下面将就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亮点进行介绍。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持续加强。
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交通、环保、供水、供电等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各地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是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了农民在城市中的落户问题,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三、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另一个亮点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各级政府通过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城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环保产业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新型城镇化所需的各类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五、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社会治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城市管理从传统的“管”向“治”转变,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市的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改善。
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亮点不断涌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我国的城镇化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转移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对策,对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质量第一、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通过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能力,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和协调。
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推动政府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城市消费,乡村供给”模式,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支持,实现城乡互动共赢,促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转移和优化。
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分散和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未来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共同繁荣。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农民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化为主线,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乡村、农民”三者关系,让农民从种地、养殖获得实际利益,并且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下大力气,保证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情况汇报材料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下面是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情况1. 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电信等领域的改善。
这些举措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助于农村的发展。
3. 城市规划和建设:各大城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重建工作,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平衡配置。
4. 农村公共服务:政府逐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为农村人口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展1. 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了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一些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2. 农民素质提升: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些农村人才回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城乡一体化服务: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的就业、社保、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 城乡文化交流:政府倡导城乡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融合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对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我认为在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区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城市发展过快而农村发展滞后。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和转移安置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注重农民的利益保护。
再次,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亟待解决。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城镇化发展则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方式。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服务、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和增加内在活力,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还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水平。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集聚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压力,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镇化发展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也在增加,这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政府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最后,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农民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口,同时城镇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两会热谈——新型城镇化建设
两会热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策源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站在新起点,回顾2019—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部署,基本情况如下:从表述上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部署篇幅不多、位置靠前。
从内容上看,2019—2020年,“宜居”一词连续两年出现在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中;2021年,新型城镇化未单列条目而是和乡村振兴一同部署,强调城乡融合发展;2022年,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也是城市更新第二次关联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23年,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主要围绕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展开。
总结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突出了可持续、高质量、精细化三个导向。
1、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转移人口和空间布局上,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人口承载力,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连续作出工作部署,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也能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立足资源承载力,部署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的“一大一小”发展。
2、强调高质量建设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上,以高质量建设,更好地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加快部署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更新,强调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以及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2022年,围绕推进城市更新和提升城市韧性作出工作部署,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3、强调精细化水平在健全城市治理体系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
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以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为中心。
然而,县城是不可忽视的,县城也可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因此,大力推进县城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它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色,能够更好地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县城的建设,增强其具有的特色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
首先,要抓紧改善县城的生态环境,从政策层面对县城进行更有利于其城市发展的统筹安排;要提高县城的容积率,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条例,加强县城建设管理;要重视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为县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完善县城的城乡交通网络,改善县城交通条件,使其与其他城市更加紧密的联系;要加强县城的文化建设,提高县城的文化水平,丰富县城的文化生活。
此外,在县城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投资和融资环境。
可以借助投资、设立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资金和技术支持县城发展,确保县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在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当地社会的利益,加强和改善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地社会的参与对县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开展有效的沟通、协商和调解,以确保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总之,县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大力推进其发展。
要抓紧改善县城的生态环境,提高县城的容积率,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协商,从而确保县城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方案一、背景与概述1.1 背景介绍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传统城市已经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目标与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城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调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二、推进路径与重点2.1 宏观政策与规划制定1) 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观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2) 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
2.2 建设经济支撑体系1) 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源、供电等。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2.3 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1) 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2.4 推进城市环境建设1)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1) 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协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
三、推进措施与支持政策3.1 加强政府领导与协调机制1) 设立专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
2)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3.2 加大资金投入和筹措1) 配置足够的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
2) 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3.3 鼓励优秀人才落户和创业1)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高端人才和创业者落户。
强县工程方案
强县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建设强县的战略。
强县工程是指依托县域资源,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县域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程。
为了有效推动强县工程的实施,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本方案旨在对强县工程进行规划和指导,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县域现代化。
二、项目目标1. 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通过推动强县工程的实施,提升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的稳步增长。
3. 实现县域现代化。
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县域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1. 加快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推动县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的综合竞争力。
3.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县域的创新能力。
4.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县域的人才竞争力。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县城,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实施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强县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强县工程的实施。
2. 制定详细规划。
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强县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 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对强县工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县域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4. 强化项目管理。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对各项目进行产业链管理,确保各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现代强县实施方案
现代强县实施方案现代强县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愈发凸显出来。
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现代强县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措施1. 目标:通过实施现代强县方案,将农村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繁荣兴旺的地方经济中心。
2. 措施:(1)农村基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设施的改善,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2)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3)教育与科技: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4)环境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保护农田和水源。
(5)社会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康、养老、教育等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政府支持与引导1. 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发展政策的以及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2. 投资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提供投资和融资的政策优惠政策,为农村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
3. 人才支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相关培训、科研条件和就业机会。
四、社会参与与组织建设1. 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自主成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合社等农村组织,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2. 农民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3. 农民参与决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发展的决策过程,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五、评估与监督机制1. 监督机制:建立监督体系,加强对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方案的顺利进行。
2. 评估体系:建立农村发展的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经验。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文章一:新型城镇化的加强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意味着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引导和培育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转移进城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各项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减轻农村居民进城的负担,同时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包括城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确保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的核心和基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规划有序进行。
同时,要注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4. 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与服务作为城市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环保、城市治安、城市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5. 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和社会氛围。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总之,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国的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大做强县城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及亮点陈前金内容提要:县城是大中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
加速县城城镇化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县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方略之一,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及亮点。
一是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有利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四是有利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五是有利增加农民收入;六是有利促进城镇化进程;七是有利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八是有利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九是有利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十是有利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十一是有利促进社会稳定;十二是有利促进经济发展;十三是有利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
建议:一、提升县城规格;二、加强领导力量;三、扩大县城规模;四、完善管理体制;五、大量吸纳人口;六、加大财政投入;七、加强基础建设;八、抓好产业转移;九、放宽用地政策;十、依靠民众造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建设意义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县城是大中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加速县城城镇化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县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方略之一,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及亮点。
一、做大做强县城的重大意义(一)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县城的发展,对全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一个县比作是一条龙,县城就是这条龙的龙头。
舞动龙头,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
加速县城城镇化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集中财力办大事。
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因素。
做大做强县城,有利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三)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
相对而言,县城的基础设施投入比乡镇大,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得比乡镇好。
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
(四)有利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
一个地方靠什么发展?靠人气发展!哪里人口多,人气高,哪里就发展得快!改革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由于吸纳了大批的外来劳动力和外来人口,促使这些地区大中城市群迅速崛起,经济迅速腾飞。
实践证明,越是人口多的地方,人气越高,就业的门路越多,谋生的路子越广,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根据学者研究,城市规模只有达到25万人以上,才能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才能产生“棘轮效应”(棘轮是机械传动中的一种齿轮,它只会向前转而不会向后转)。
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充分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增加就业门路和就业岗位。
(五)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做强做大县城,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就业机会,有利农民“农工两便”,愿做工的做工,愿务农的务农;或农(工)忙务农(工),农(工)闲务工(农),增加收入。
(六)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从本县乡镇搬迁进县城,亲朋故旧都在当地,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变化不大,进城人员能很快适应环境。
加上农民可以在县城就业和兼营农村的承包土地,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愁进城后生活没有着落,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七)有利促进农村土地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做强做大县城,促使一部分务工农民将承包土地转让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有利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13亿人口,9亿居住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农村经济落后,居民居住分散,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就学条件差,影响人口素质提高。
做强做大县城,大量吸纳农村居民就近进入县城居住,有利改善县以下居民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和适龄儿童的就学条件,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九)有利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社会经济体制,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种地成为农村居民谋生的惟一手段。
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产出小,不仅受市场制约,尤其受大自然制约,收入极不稳定。
加上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产出有限,人们为了生存,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毁林开荒,超量放牧,乱砍乱伐林木,乱开乱采矿产资源,造成水质严重污染,水土严重流失,土地严重沙化石化,自然灾害频繁,生活、生产条件恶化。
做大做强县城,让农村居民进入县城定居,有利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十)有利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县城有比较完善的环保管理机构和环保设施,有专业环保队伍和环保人员。
做大做强县城,可以使垃圾和污水做到集中处理。
(十一)有利促进社会稳定。
县城人口比乡镇集镇的人口多,居住比较集中,人员素质比较高,治安状况比乡镇好,加上县城警力集中,出警快,出现案情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做强做大县城,让农村居民到县城定居,有利促进社会稳定。
(十二)有利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过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表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额。
如此大的消费差距,不仅归咎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家庭。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农村社会保障薄弱之外,城乡居民的理财观念、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都存在巨大差异。
做大做强县城,有利转变进城农村居民的理财观念、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
(十三)有利避免农村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克服“大城市病”。
由于城镇可以将生产要素集中到一起进行整合配置,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诸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
因此,城镇化既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如果不能将现代城市文明普及到整个社会,而只局限于少数城市居民,那么这个社会永远也不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居住在县以下农村。
目前全国有374个县级市,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按每个县城平均吸纳25万人计算,可吸纳人口5亿多人,占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一半以上。
做强做大县城,有利避免农村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克服大中城市由于人口过多而产生的“大城市病”。
二、做大做强县城的几点建议(一)提升县城规格。
当前,县城(城关镇)政府与乡镇政府及县委、县政府下属的委、办、局同属科级单位,这与县城的龙头地位和服务功能是不相匹配的。
因此,建议将县城(城关镇)政府升格为副县(处)级单位。
将县城(城关镇)政府升格为副县(处)级单位,不仅有利发挥县城(城关镇)党委、政府在县城建设、县城管理和各项工作协调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履行行政功能,同时有利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全县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加强领导力量。
从县委、县人大和县政府分别选派一名副职领导到县城兼任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和镇长。
(三)扩大县城规模。
统筹城乡发展,将县城周边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县城范围,以扩大县城规模,增强县城实力。
(四)完善管理体制。
按照县城政府(副县、处级)——办事处(科级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模式完善县城的管理体制。
同时,把主要为县城服务、现由县政府管理的城建、城管、供水、供电、中小学校、医院等科级单位划归县城政府管理。
(五)大量吸纳人口。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县城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在县城落户;二是保证进城农村人口在就业、求学、就医、住房、社保等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三是统筹研究、解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六)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
中央省级财政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加大对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县城发展。
县财政要管好用好上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
同时,在安排本级预算时,尽可能多安排资金用于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基础建设。
切实抓好县城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
(八)抓好产业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城乡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各级政府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为县城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确保县城长久繁荣和发展。
(九)放宽用地政策。
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向县城倾斜,大力支持县城建设。
(十)依靠民众造城。
做大做强县城需要大量资金,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投入,依靠民众造城。
财政资金主要就用于道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居民住房,商场(店)、企业等营利单位的用房,由居民和营利单位或个人出资建设。
放宽建房政策,在引进开发商开发县城房地产的同时,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和要求,积极鼓励个人建房,联户建房和单位集资建房,并对在县城建房的农户实行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以遏制县城地价房价快速上涨,降低民众建房成本和农村居民进城成本。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