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复习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专业复习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方法
方法总结:
第一,重视基础教材。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算是现有经济学教科书中较为初级的,适合初学者使用。其特点是:贴近主流经济学,同时也包含一些非主流经济学的内容;对数学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数学基础不好者理解;语言还算通俗易懂,但部分章节的概念和理论阐述不够准确,容易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是上海财经大学411经济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对这本书的评价存在争议,有很多人(尤其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视此书为垃圾,将此书贬的一无是处。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小马过河”的态度,不可偏听偏信。就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一个从来没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选择从这本书开始学习还是可行的;特别是在当这本书作为指定教材存在的情况下,直接看此书将会减少一些弯路。如果只是想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不将目标指向考试,那我推荐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过估计看本文却不考试的朋友似乎不多吧。
个人以为,如果是跨专业准备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科考试,对高鸿业的这本《西方经济学》应该做好反复看多遍的准备(我看了5遍,我觉得还不太够)。当然,我不是建议单纯的翻来覆去的只看这本书,应该和其他的习题或者教材结合起来,对比的去看,抓住重点地去看。这样提高得快,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曾经有朋友和我说:高的这本书他都快翻烂了,现在几乎可以背写出来了。虽然机械记忆我不提倡,但如果以这种程度参加最后的考试那是绝对没问题的(至少05年是)!还有朋友说:看书,就是看书,看他20遍,最后的考试就一定ok了。这种说法在下没有试验过,不好妄评,不过多看几遍书绝对是应该的!
第二,注意开阔视野。
我先列一下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看过的和经济学有关系的读物(不含教材和习题):《卖橘者言》《经济解释》——张五常
《张五常文集》
《杨小凯文集》
《比较》——吴敬琏等
《思考变迁》——天则论坛
《经济观察报》
《21世纪经济报道》等等
在下也是半路出家,不敢妄言太多,但还是要推荐一下《经济观察报》。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份好报纸!报道翔实公正,论述客观有力,涉及范围甚广,是不应错过得好东西!有空各位可以买来看看,以证在下所言非虚。
再说一下相关教材和习题的选择。往年的准备上财的专业课,只要备齐高的书,绿皮,(老红皮)就没问题了。今年却横空出世了一本新红皮——《西方经济学解析》,单从这本书最后的上海财经大学历年试题解析就可以看出:这绝对是考上财的必备之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解析》涉及的内容比高的更广泛,更深入,看过高的书之后再去研读《解析》不啻为一种进阶的好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财的西方经济学专业课考试中往往都会涉及很多计算,而计算题的归类和解答正是《解析》一书的闪光点!将《解析》中涉及的计算都弄懂了,考试必然无往而不利。
值得一看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这里有一份[经济学书目]大家可以做一下简单参考。
第三,培养经济学素养。
先说说为什么要培养经济学素养。
虽然我们是为了应试而来,也许没有谁是抱着成为顶尖的经济学家的梦想来的,可真的只有成为经济学家才必须要有经济学素养么?经济学真的就只能当作笼中鸟么?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学无处不在,夸张地讲:“有钞票的地方就有经济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坚持把经济学搞成屠龙之术,是否对我们这半年的付出的时间太不负责任了呢?返回头再看考试。上财虽然没有把重心完全放到实际应用的能力上,但04年的那道“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假冒伪劣”的大题的20分似乎也足以说明问题了。而且,上财的大题是需要文字说明的,不积累多一些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很有可能到时候会发生“明白,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的尴尬场面。所以,本着对自己时间负责对考试负责的精神,培养经济学素养是必须的!经济学素养对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既困难又简单。
难就难在经济学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即便想使用经济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也很难实现;而易则易在只要时刻都在想应用经济学,那么可应用的地方则到处都是,很容易发现。
有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所以首先我们的头脑里面应该埋下一颗经济学的种子,凡是接触到的问题都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也许分析的很偏,甚至根本就
不知道怎么分析,但不要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济学的素养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只要坚持学习,坚持应用,形成经济学素养指日可待!
第四,合理安排时间。
时间的重要性不必我废话。重点是,跨专业考西方经济学我们到底应该拿出多少时间来复习?
有很多考研的经验中经常把专业课总结为“最后2个月突击一下就行了”,这对跨专业的人一样适用么?未必。上面的前三点我一直在强调学好西方经济学的要注意的事项:多看书,多做题,多分析,多思考;大家不妨参比在下的时间付出,来就此计算一下自己大概要花掉多少时间。
个人以为,两个月是肯定不够的!至少也要四个月以上。如果可能的话,提前半年以上开始积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是会有很多益处的!另外,西方经济学不是可以靠突击搞定的科目,水滴石穿的精神是要拿出来的!
最后的话:在下自从开始复习的那一天就在等待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过一直到了12月末也没见到什么质变的影子。当时就觉得,这次要玄!后来在加油站里有一位学医的朋友跟在下请教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看了之后先在自己脑袋里画了一大堆问号——能不能说明白还真是不一定。不过想想自己这半年学习也不是白来的,怎么就能说不明白呢?于是在下硬着头皮讲了一通,没想到,诶,还真给说明白了!经此一战之后信心倍增,经济学的各章各节终于在头脑中逐渐清晰了起来!——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其实,经济学没那么深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经济学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