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ppt优质课件1

合集下载

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

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

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 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一个表现是,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 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另一个表现 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 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tian猎 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 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
第二段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
元首:古义“泛指所有帝王”,今义 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重大的。 殷忧:深切忧虑。 著:显著。 克终:坚持到底。 纵情:古义指“放纵情感”,今义为 “尽情”。 傲物:轻视别人,“物”在此处指 “除自己以外的人”。 胡越:指北方与南方。 行路:古义指“陌路人,陌生人”, 今义为“走路”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 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鹞死怀中
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只鹞,他很喜欢,就 一直拿在手上把玩。结果远远的看到魏征来 了,他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就把鹞藏到怀 里面。其实魏征已经看到了,但是他故意不 说,而是借口要向太宗奏事,说了很久,等 魏征走了以后,唐太宗一看,鹞已经闷死在 怀里。
•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 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 在大,可畏唯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奔车 朽索,其可忽乎?
董:督责。 振:通“震”。 怀:感念,感激。 貌、心:名词用作状语。貌,表面
上,心,在内心。 大:译为“大小”。 人:百姓。 深慎:深切警惕。 奔车:疾驶的车辆。 其:难道。 忽:轻视。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完美版)PPT课件1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完美版)PPT课件1

课前篇一起预习
课课内内篇篇一一起起思思考考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对比论证——“竭诚”与“傲物”,胡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等。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 意识。 “振”同“震”,意义:威吓。 ③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谏太宗十思疏》通过对人君应积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和结果的陈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 昧于“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真理,如果违背了这条真理,任何英雄好汉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 《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魏征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垂拱而治: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 第1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
提示:比喻论证——固本木长、浚源流远、载舟覆舟、奔车朽索。
《谏太宗名十思的疏谏》主臣要运。用了其什么言论证论方多法? 见于《贞观政要》。
③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任务二】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论证方法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受呢?请谈谈他进谏的手段、方法。 对比论证——“竭诚”与“傲物”,胡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等。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30张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30张课件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 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谏太宗十思疏》为第二疏。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 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 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 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 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浚(jùn ) 谗(chán )邪 谬(miù)赏 壅(yōng )蔽
载(zài )舟
文章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生长。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

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
■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如《阿房宫赋》。
■ 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 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 《六国论》《过秦论》。

统编版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新教材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课。

该文选自《魏郑公谏疏》的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十思”谏言,旨在劝谏皇帝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的十个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流畅朗读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

2. 分析并掌握魏征的谏言内容和表达方式,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重点:掌握“十思”的内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我国古代的名臣图像,让学生猜测并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魏征。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逐句解析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魏征的谏言。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唐太宗,会如何回应魏征的谏言。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解释其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2. 主要人物:魏征、唐太宗3. 十思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4. 重点词汇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谏太宗十思疏》,谈谈你对“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理解,用自己的话阐述对“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谏言文章,了解古代谏言文化,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十思”内容的现实意义4. 课堂讨论与实践情景引入的深度5. 作业设计与课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1. 对关键词汇的解释,如“疏”、“谏”、“仁”、“义”等,要详细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共24张ppt)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共24张ppt)

危险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抽背: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
喜庆 安定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 保持
控制
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表目的的连词,来 连词,表转折 判断句 亦⑩伐根以求木茂,⑪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胜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超过 ③情不胜其欲
二 背景知识
唐太宗 与 “铮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 背景知识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文学家。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 给予数倍嫁妆,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 不好,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
①求木之 ②欲流之 ④源不 ⑤根不 长者,必 远者,必 深而望 固而求 固其根本 浚其泉源 流之远 木之长
类比
③思国之 安者,必 对比 积其德义。
⑥德不厚 而思国之 理......
⑩伐根 以求木 茂
⑪塞源 而欲流 长者也。
⑨不念居 安思危, 戒奢以俭 .......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⑥德不厚而思国之理不行 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所以,主体可能具有d的属性。
1.比喻论证,是比喻修辞手法在阐述道理中的运用, 具有修辞侧重语句润饰的特点,不侧重于道理本 身,而侧重于阐述道理的方式,旨在将深奥、复 杂、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类比论证,是比较的形式之一,与对比重在“求 异”不同的是类比重在“求同”,也就是说重在 类推出结论。
二 背景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 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 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 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 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 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 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 “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 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 为佳话。
1、谏 : 劝谏
2、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3、十思 :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
情况
4、疏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 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奏疏。
作者介绍
虽然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
这样)明智的人呢?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
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 域中:天地之间.
翻译: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 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 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就很少。难道 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能力绰 绰有余;如今守住天却下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连用三个排比句,两个 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
接下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 反面推理,加强了对“积其德义” 的肯定。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 也。
补充二:谥号、庙号、年号
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宗太 宗等。
谥号: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曾文正 (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
十思: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劝谏内 容;
疏:即“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 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 陈述,属奏议类,古代议论文范畴。
补充一:文体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 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 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 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
本段思路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 德。
2 、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 有力。
3 、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 自己的观点。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行俭。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被堵塞蒙蔽
排斥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光大、弘扬 选拔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出游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
垂衣拱手
管理职事
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源不深流不远 作 采用强烈、鲜明
用 的对比使劝谏对
根不固木不长
象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思国之安必
德不厚国不安
积德义的道理。
正反对比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
咬文嚼字
所有的
重大使命 深深的忧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
大概
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1.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具体分析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
取江山
研读探讨(二)
善始者实繁, 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把积德安国这个
(自然现象)
比喻论证
治国道理
作用
抽象的道理用固 本求长、浚源欲
求木长,固根本
思国安
远这种生活常识
欲流远,浚泉源
积德义
进行比喻,使论
述变得更加生动
形象而易懂。
谏太宗十思疏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宏:光大 简:选拔 能:形—名,贤能的人 善:形—名,好的意见 效:献出
总共有这十思,(如果)能弘扬光大这九种美 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 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 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 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 的忠诚。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 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句首发语词 既:已经 行路:陌生的路人
译文:(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 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性情来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成为一个整体,傲视别人, 至亲骨肉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知识链接
辨析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谤——公开批研,指贡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隐微不显。
诵读体文
●求木之长( ●殷( )忧 ●黜( )恶 ●垂拱( ) ●塞( )源
) 浚( 谗( 谬( 壅( 载(
) )邪 )赏 )蔽 )舟
释义知文
文本解析:第一段
我听说:想要寻求树木生长得好, 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流水流 得远,一定要疏通那流水的源头;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那道 德仁义。源头不深远却希望流水 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寻求树木 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 理得好,我虽然很愚笨,(也) 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 (您这)明智(的人)呢!
文本解析: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
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
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统编版新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精品课课件1(共42张PPT)

统编版新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精品课课件1(共42张PPT)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 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 蝉的情况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 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 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 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 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 是因为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 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
流长者也。
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使动,使……稳固 根本:树根,古今异义 浚(jùn):疏通 德义:德行和道义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当(dāng):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 域中:天地间 大:形作名,重位 崇:推崇 极天:天之极处,皇 权 峻:高峻 无疆:永无止境 休:美好,福祉。(休戚相关) 俭:行节俭 斯:这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知识链接
贞观之初, 围绕着如何统治农民的问题,朝廷中有过一场争 论。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 “任法律,杂霸道”, 即实
行严厉的镇压。魏征坚决反对这种政策。 他以雄辩的事实 说明, 大乱之后应当实行“帝道”、“王道”,也就是说 应当实行仁政。有雄才大略而又英明果断的唐太宗 ,立即 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从而确立了贞观时期的施政总方针。 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到贞观四年就出现了大治的 局面:“ 米斗不过三、四钱,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 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不闭户,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焉。” 。看来“贞观之治”,诚非虚言。既然如此,那么魏 征为什么要上《谏太宗十思疏》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 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 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 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 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 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 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 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 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 疏进谏,连进四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 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些 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读文教学】
•学生自读:要求边读边标注出读不准的字词,以及
有疑问的句子;并标注出正确的断句。
•自读的生字
木之长(cháng ) 浚其泉源( jùn)
戒奢以俭( shē ) 塞源(sāi)
殷忧( yīn )
载舟覆舟(zài)
虑壅蔽( yōng ) 黜恶( chù )
谬赏( miù)
宏兹九德(zī)
•教师范读:边读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和断句;
(9)凡: 凡是,所有。元首: 这里指帝王。 (10)承天:承受上天。景: 大。 (11)盖: 大约。克: 能够。 (12)殷: 深。忧: 忧患。竭诚: 竭尽忠诚。 (13)傲物: 傲视他人。 (14)吴、越: 本是春秋时互相敌视的国家。一体: 整体。 (15)骨肉: 亲属。行路: 无关系的路人。 (16)董: 督责。之: 指人民。 (17)振: 震动。威怒: 声威。(18)苟: 苟且。 (19)貌恭: 外表恭顺。 (20)人: 指众人。 (21)覆: 倾覆。 (22)深:深切。慎: 警惕。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写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
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 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 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 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 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 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 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 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 能上疏进谏,连进四疏,使太宗猛醒。太 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 这些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教学重点: 1、 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 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夯实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高翻
译文言文的能力。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
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 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 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பைடு நூலகம்唐太宗的称赞,太宗 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 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学生指名读:当一学生读文时候,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纠错。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1),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3)! 人君当 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6), 戒奢以俭(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8)。 • 长: 生长。(2)浚: 疏通水道。 • (3)下愚: 最愚笨的人。明哲: 明智、贤能的人。 • (4)当: 主持。神器: 帝位。重: 重权。 • (5)域中: 天地间。 • (6)居安思危: 平安时想到危难。 • (7)戒: 革除。以: 用来。(8)斯: 此。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 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 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 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 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 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 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 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 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 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 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 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 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 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 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 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 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 力量); (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 颠覆,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魏征,字玄成, 唐代政治家、文 学家、史学家。 曾任谏议大夫, 封郑国公。以直 言敢谏著称,史 称“诤臣”。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 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 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 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 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 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 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 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为翻译和理解课文做准
备;
3、在掌握实词、虚词等各种文言知识 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4、理清课文条理,归纳各段段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
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本段段意: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 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
凡昔元首(9),承天景命(10),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11)。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下(1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5)。 虽董之以严刑(16),振之以威怒(17),终苟免而 不怀仁(18),貌恭而不心服(19)。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20); 载舟覆舟(21), 所宜深慎(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