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完美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特色
骈散结合,运用排比, 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整体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赏析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背景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 (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 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 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 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
“诽”是背地里议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 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 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 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 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 著名的大臣(政治家)——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疏:“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 :
《论贵粟疏》(晁错 西汉 政治家 文学家)、 《论积贮疏》(贾谊:西汉 政论家 文学家)
章、奏、表、议(汉代)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 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 不同主张)。”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Baidu Nhomakorabea或劝告
第一段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比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赏析第二段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 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用原文回答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 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 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 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 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 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 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 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 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 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 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 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 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 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 唐太宗和魏征, ❖ 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 是历史上的“明君”; ❖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 ❖ 是历史上的“诤臣”。 ❖ 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 ❖ 二者缺一不可。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
❖ 贾谊《过秦论》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诸葛亮《出师表》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文天祥《正气歌》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林觉民《与妻书》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
❖
字玄成。唐朝著名_政__治__家__、
_史__学__家___、_文__学__家__ 。隋末参加李密义
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谏__议__大__夫 、(掌 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 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被称为“__诤__臣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 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 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 委曲求全。 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 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 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 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 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 顺之心。
谏: 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 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 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 ❖和本文的整体思路
骈散结合,运用排比, 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整体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赏析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背景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 (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 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 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 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
“诽”是背地里议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 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 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 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 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 著名的大臣(政治家)——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疏:“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 :
《论贵粟疏》(晁错 西汉 政治家 文学家)、 《论积贮疏》(贾谊:西汉 政论家 文学家)
章、奏、表、议(汉代)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 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 不同主张)。”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Baidu Nhomakorabea或劝告
第一段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比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赏析第二段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 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用原文回答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 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 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 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 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 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 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 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 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 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 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 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 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 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 唐太宗和魏征, ❖ 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 是历史上的“明君”; ❖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 ❖ 是历史上的“诤臣”。 ❖ 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 ❖ 二者缺一不可。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
❖ 贾谊《过秦论》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诸葛亮《出师表》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文天祥《正气歌》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林觉民《与妻书》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
❖
字玄成。唐朝著名_政__治__家__、
_史__学__家___、_文__学__家__ 。隋末参加李密义
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谏__议__大__夫 、(掌 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 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被称为“__诤__臣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 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 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 委曲求全。 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 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 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 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 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 顺之心。
谏: 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 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 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 ❖和本文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