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生死疲劳》解读1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45f4d14f12d2af90242e6b9.png)
◎王 中慧 王忠聪 Fra bibliotek旦发 表 以后 , 有些读 者也 不高兴 。 因为我 把有 些 当然我不 会迎合 这样 的读 者 , 的作 品都是 高密东 北乡 版图上 的建筑 , 那《 生死 疲 黑 暗暴露 得太 彻底 。 劳》 应该 是标 志性 的建筑 。” 2 0 0 6年 3月 1 5日, 莫 而牺牲 自己文 学创 作 的原 则 。我最 近写 了一部 长 指《 生 死 疲 劳》 ) , 写 了一个 后记 , 最 后一 句 言做 客新 浪 读书 名人 堂 谈《 生 死疲 劳 》 时 如是 说 。 篇 小说 f “ 哪 怕 只剩 下 一 个 读 者 ,我 也 要 这 样 作为 “ 标志 性建 筑” , 《 生死疲 劳》这 部 4 9万 字 的 话 就 是 说 : “ 《 生 死疲 劳》 打一 个形象 化 的 比喻 , 如 果说 我
益 ,也会 大 大影 响文学 的品格 。 因为好 的文学 作
由于奠 言在 三十余 年 的写作 中执着 于有 价值 个性 的追求 ,诺 贝尔 文学奖 最终 才幸运 地落 在 了他 的
头上 。
“ 我 手写 我 口” , 莫 言 这 种精 神 生命 情 愫倾 注 在《 生 死疲 劳 》 的创 作 中 , 倾 注 在 蓝脸 身 上 , 不只 品, 肯定 有一个 真实 的东西 在里 边 , 尤其 是真 实地 使 自己 “ 可 以感受 到一 泻千 里很 畅快 的感觉 ” , 也 反 映 了下 层 人 民群众 的生 活 面貌 。我 有 一 种 偏 使读 者伴 随着小 说 中人物历 史命 运 的多舛 产生真 见, 我 觉得 文 学艺 术 , 它永远 不 是 唱赞 歌 的工 具 。
蓝脸 的原型 是莫 言六七 岁时 就读 的学 校旁 边 判 现 实作 为 自己的创 作 出发 点 ” , “ 自然 地 关注 人 的一位农 民。这位农 民以个 人 的力量 与公 社化 运 性 、 呈 现 人性 并 发 现现 实 社会 中 的 ‘ 荒诞 ’ 属性”
莫言生死疲劳
![莫言生死疲劳](https://img.taocdn.com/s3/m/b3791f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a.png)
莫言生死疲劳引言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他的作品《生死疲劳》是一部以闽南方言为音乐性语言体裁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传统乡土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历史的洪流中生生不息的故事。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对莫言的《生死疲劳》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
小说背景《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于1995年出版。
小说以闽南方言为语言体裁,以泉州府惠安县庄子村为背景,刻画了从中国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和家庭的变迁。
小说通过讲述庄子村一个庞大的家族历经百年的沧桑和繁荣,揭示了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和新时代的崛起。
主要人物小说中有许多重要人物,以下是几个关键角色: - 庄叔:庄子村是庄叔创立的富饶之地,他在村子里建造了祖庙和街市,并参与了中国的反清起义。
庄叔是村庄的灵魂和代表人物。
- 庄园主:庄叔的孙子,是村庄的宗主,在整个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家族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 庄家老太太:庄家老太太是庄园主的祖母,她以坚定的意志和对庄族的传统的忠诚而闻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革命者五弟:庄家家族中一位与政治抗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重要人物。
通过这个角色,作者对抗争和演变的主题进行了探索。
动乱和转变小说中描述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变革。
其中,中国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内战和土地改革等都被描绘出来,展现了庄子村在这些动乱中的生存和发展。
在辛亥革命期间,村庄经历了兴奋和暴力,但与此同时,村庄内部的斗争也激化了。
庄叔作为一位革命领袖,与他的亲人和同胞之间发生了冲突,这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和国家之间摩擦的复杂性。
土地改革时期,庄园主面临着庄子村与共产党的矛盾。
村庄内部分化,家庭成员争斗不休,甚至引发了杀戮。
这展示了在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家庭关系和矛盾如何激烈地变化。
人物性格和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丰富多样,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情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de512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4.png)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一个被冤死的地主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生死疲劳》的主题,阐述我的看法和理解,包括作品的优点、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
《生死疲劳》是一部以一个地主在冤死后经历的生死轮回为线索的小说。
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既神秘又真实。
在小说中,地主在轮回中经历了驴、牛、猪、狗等动物的生生死死,通过动物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我看来,《生死疲劳》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非常出色,使小说充满了神秘和梦幻的色彩,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其次,作品通过动物的角度观察人类社会,这种视角转换非常独特,使读者对人类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最后,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停下来。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是多元的,但最为突出的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首先,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主的命运和家庭的变化,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其次,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而地主也通过动物的视角观察到了人类的善恶美丑。
这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更加理解和包容别人。
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我认为,《生死疲劳》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品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到地主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领悟到和平安宁的重要性。
其次,作品鼓励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历史的痛苦和伤痕。
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通过《生死疲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视角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63a803c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8.png)
小结
于是,人在蛮荒条件下人性丧尽兽性凸显,一 个个 变成凶残旳野兽,双眼发出令人心惊胆寒旳可怕旳 碧旳光芒。死亡就在眼前“人民公社饥饿旳社员们 打死我家旳黑驴分而食之又把我家旳余粮哄抢干 净。”农民真是饥不择食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显示出 疯狂与残酷,西门驴“被饥民用铁锤砸破脑壳倒地 而死”驴旳身体“被饥民瓜分而食”。西门驴还是 摆脱不了兽身下虽然有人心旳动物旳悲惨命运。
四
西门驴惨被分食旳最终一幕彻底地暴露出饥荒下人类兽性旳 一面。西门驴它曾是一头“神奇旳驴,伟大旳驴”。当它在 野外自在生存旳时候,也就是当它作为一头纯粹旳驴、精神 旳驴旳时候,它勇猛、有智慧,它机敏地与两头恶狼展开生 死搏斗。当它成为人类视野中旳一头物质旳驴时,它却只能 接二连三地承受大发兽性旳人对他旳虐待。它先是意外地被 阉割掉了一只睾丸而几乎丧失了二分之一旳生命力;后又沦 为公社书记旳坐骑,虽在一段时间内因耐苦、善跑而备受县 长旳赏识但危急关口还是被人生生折断了一只前蹄,成了一 头无用旳瘸驴。
二
三姨太吴秋香在土改斗争会上编造了被地主欺辱旳故事,以 受害者旳控诉和女性旳眼泪开脱了自己,却不惜将自己旳男 人送上刑场,毫不保存地暴露出人性旳懦弱、自私、狡诈、 卑鄙无耻。兽性视角下旳人性之丑相比兽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
三
西门驴兽性视角下旳蓝脸孤单地走进夜晚,在月光下进行着艰 苦卓越旳战争在集体化时代做唯一旳单干户守护着他旳土地对 抗历史和白昼。此时旳蓝脸是被时代遗忘旳零余者被众人抛弃 多出人。人性旳孤单凄惨唤醒了西门闹转世为驴旳他本应不问 世事。然而他终归无法忘却记忆更不忍目睹蓝脸旳悲惨遭遇轮 回对西门闹而言并非解脱而是兽性躯体与人性记忆旳双重痛苦 。
莫言《生死疲劳》中动物视角下旳人性批判 (主要以“驴旳视角”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
![《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ddacf54a8956bec0975e33f.png)
鄢玉菲内容摘要: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
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疲劳》暴力荒诞六道轮回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佛家的六道轮回辅以古典的章回体模式为结构,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下面,就小说中的荒诞暴力和禅意内涵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极强的视觉冲击——血腥而躁动的暴力莫言一直追求一种“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的矛盾思维,偏好用恶心的事物、血腥的东西来映衬世上最圣洁、纯净的美好事情。
敢于撕开现实血淋淋的外衣,直击最深处的、最本质的人性。
书写暴力一直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
《生死疲劳》中,作者的这一特色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挑战着读者的神经,一幅幅血腥的画面自觉地浮现在眼前,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为读者上了一道大餐,呈现了人鬼受难的暴力场面。
首先叙述西门闹受尽了地狱里面的酷刑——“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象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
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
”本来在油锅里被炸就是一件极其残忍的酷刑,作者还针对它用过分细腻的文字来描叙整个细节,让人不自觉地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油炸所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鸡皮疙瘩骤起。
除了开头,后文中有关暴力的情节比比皆是,给了我们一个有一个赤裸裸的视觉冲击。
如第二世西门驴竟让人民公社社员给活杀分食,第三世西门牛惨遭西门金龙折磨至死,第四世西门猪遇大水灾救人而溺亡,第六世西门猴被派出所副所长蓝开放用枪击毙,无不以枉死告终。
莫言《生死疲劳》
![莫言《生死疲劳》](https://img.taocdn.com/s3/m/72cf8a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3.png)
莫言《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原西门屯的地主“西门闹”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死去并进入地狱,为了复仇,西门闹在阎王的安排下,先后转世成为驴、牛、猪、狗、猴等动物,上演了五幕啼笑皆非的喜剧,最后转世为大头儿蓝千岁的故事,六世的主人公共同叙述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和以东北高
密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
小说采用复合式的叙事视角,先后从驴、牛、猪、狗、猴等动物的眼中,结合它们身上特有的兽性,以审视现实的荒诞,并深刻地展现中国农村社会50多年来的变迁。
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来看,莫言将《生死疲劳》的主题放在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并借助六道轮回进行结构布局,同时把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古典章回体的写作手法;在小说的结构方面,莫言通过六道轮回的叙事结构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借助人与动物视角的糅合交织构成叙事视点的变换,使小说不论从自身的文学创新性,还是对历史的隐喻和审判、对乡村变迁的思考,都迈进了一大步。
《生死疲劳》首次出版于2006年,发行之初便引起诸多反响和争议,曾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问世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多国出版。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3a577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9.png)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命运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莫言以动物的视角,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调侃,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小时候,我常常思考活着的意义,动物不会思考意义,只有人才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各种委屈和痛苦后,我才渐渐明白,安稳地活着,拥有健康和爱,就是一种幸福。
我生长在 80 后城市里,没有经历过太大的苦难,因此每当看到余华、莫言等作家描写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时,都会感到揪心,也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小说中的蓝脸和迎春一家,他们的善良纯粹,对自家的牲畜也充满关爱。
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用动物的眼睛见证了蓝脸一家以及村子里的人在五十年间的故事。
中国在这五十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普通百姓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求存。
蓝脸虽然没有融入集体,但他的品格代表了最普通的中国人,善良、朴实、坚韧、不屈。
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
读来只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小说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欣赏一部古典文学作品。
每个回目都有一个小标题,简洁明了,概括了本回的主要内容。
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痛苦和家庭的悲剧,让人读来沉重而压抑。
然而,莫言的语言幽默风趣,带有一丝童真,用戏谑的方式讲述着悲痛,让人在悲愤中感受到世事的无常。
他让我们明白,痛苦和悲愤都会过去,只有放下欲望和执念,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小说通过西门闹六世轮回的经历,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究竟想要追求什么?什么才能让我们心安?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答案。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cdb5b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2.png)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6年。
小说以1950年代到200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西门闹轮回转世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运动、变迁和文化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二、深入分析1. 轮回转世小说中的主角西门闹,因为地主出身和冤屈死亡,开始了他的轮回转世。
他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中的各种运动和变迁,如土改、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同时也见证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
通过轮回转世,西门闹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也呈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具特色。
例如,蓝解放和黄合作等人物,他们的命运与西门闹紧密相连,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如蓝脸、洪泰岳等,他们代表了不同思想和价值观的冲突。
3. 叙事手法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手法,如第一人称叙述、多角度叙述等,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和人物。
此外,小说中还充满了各种隐喻和象征,如驴、牛等动物形象,它们寓意着人类的某种特质和情感。
三、个人观点《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莫言通过西门闹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他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小说中的各种叙事手法和象征形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感悟。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描写新中国历史的小说相比,《生死疲劳》更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历史的残酷。
例如,在描写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莫言没有将其简单地描绘成一场罪恶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刻画,展示了运动背后的复杂人性。
五、结论和评分总体来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莫言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和象征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不可知性。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对新中国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生死疲劳》点评
![《生死疲劳》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82105f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d.png)
《生死疲劳》点评《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六道轮回,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农民与土地等宏大主题。
首先,该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读者。
它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幻想、人间与阴间、生与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奇幻色彩,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作品深刻揭示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在莫言笔下,土地不仅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西门闹虽然历经六道轮回,但始终离不开他的家族和这块土地。
这种对土地的执着和眷恋,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家园的无限眷恋。
此外,作品还通过西门闹的轮回经历,探讨了生死和轮回的哲学意义。
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莫言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通过西门闹的多次转世,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无奈。
这种对生死和轮回的思考,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生死疲劳》的艺术成就。
莫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这部小说打造成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
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场景的描绘,都展现了莫言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综上所述,《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六道轮回探讨了生死、轮回等宏大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死疲劳》的互文性解读-精品文档
![《生死疲劳》的互文性解读-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7f6b236b7360b4c2e3f6429.png)
《生死疲劳》的互文性解读一.引言莫言力作《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长篇巨著,作家莫言也凭借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生死疲劳》借用了佛教中六道轮回的意象,以动物的独特视角,以主人公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乡村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小说审视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而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去叙述,却采用生死轮回的叙事空间,对历史经验进行重述和想象,把沉重的故事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娓娓道来。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巨著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从民间话语[1]、佛教意识[2]、叙事艺术[3]、英译[4]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章不乏其数,而作品中显著的互文性却被忽略,鉴于此,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对《生死疲劳》进行解读。
二.文献综述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文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5]。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是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Kristeva向欧美介绍Bakhtin的理论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6]。
互文性指“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与转化”[7](p37)。
互文性理论得以发展的两大基石是Saussure 的符号学和Bakhtin的对话理论[8]。
Saussure[9]认为语言是一个由相互差别的符号构成的系统,而且符号本身并不会产生意义,只有通过与其他符号产生相异性和相似性而产生意义。
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和非指称性为互文性理论奠定了基石。
另外,互文性与Bakhtin的对话性也是一脉相承的。
对话理论强调语言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对话关系中,脱离与他人话语相联系的、完全孤立的语言是不存在的[10](p49)。
一般来说相对于非文学语篇,文学语篇的对话性较强[11]。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上,Bakhtin[12]强调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不能脱离一个时代完整的文化语境去研究文学。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cd400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a.png)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代表作。
莫言生于1955年,祖籍山东高密。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叙事磅礴,文字洒脱而富有张力。
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从1988年的《红高粱》开始,莫言的作品便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同时还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字奖项的肯定。
《纽约时报》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
我们今天解读的《生死疲劳》,就是这样一部在海内外广受欢迎,散发着奇幻光芒的小说。
小说中的故事在莫言脑海中酝酿了43年,但由于没有一个满意的架构,莫言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一次,他看到一面精美的六道轮回壁画,这才有了灵感。
之后,莫言借住在北京朋友家,用了短短43天,一气呵成了这部50万字的小说。
在这43天里,莫言平均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即便在梦中也在构思情节。
可以说,《生死疲劳》是莫言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
小说以轮回转世为独特线索,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套路,以古典章回体为表现形式,却又描写的浑厚大气、无拘无束。
作者超然物外,以生命大义的深情渗透于作品的毫发细微间,将主人公50多年坎坷多难的尘世百劫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说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驴折腾,,、“牛举劲”,“猪撒欢”,“狗精神”、“结局与开端”。
打开小说,扉页便引用了《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从贪念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奠定了小说佛教轮回视角下的悲悯。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西门闹,是一个拥有一妻两妾,良田百亩的大地主。
有一天,西门闹被抓起来,一抢打掉了半个脑袋,死状凄惨。
死后的西门闹来到阴曹地府,不停鸣冤叫屈。
他自认在人世间30年修桥补路,救济穷人,从没干过亏心事,不该死的那样惨。
他喊冤的声音,惹得阎王心烦,干脆让鬼卒把他扔到油锅里,像炸鸡一样,直到炸的酥脆才把他捞起来。
然而即便是这般酷刑,也不能让西门闹服软。
他请求阎王放他回去,他要当面问问那些人,为什么要让他死得这样惨。
生死疲劳解读鉴赏
![生死疲劳解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3e7f50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3.png)
生死疲劳解读鉴赏
《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六次转世,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以来的50年历史。
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动物与人类、欲望与道德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魔幻世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
《生死疲劳》在文学上的意义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情节,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善与恶、道德与欲望的冲突,以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无奈和抗争。
同时,小说在结构和手法上也有所创新,以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变幻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引人入胜,又能体味到人性、历史和道德的思考。
总之,《生死疲劳》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深度的作品,它以荒诞、离奇的情节,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解读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371ea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1.png)
085[摘 要]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史爱好群体和国际文学界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而译本对推动我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
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分析《生死疲劳》审美主客体,望拙见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生死疲劳》;翻译美学;审美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解读王厚平如果说翻译者开展翻译实践活动旨在淋漓尽致地再现原作之美,那么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
葛浩文先生翻译的《生死疲劳》从审美主客体、审美体验和审美转化等层面展现创造美与审美关系,有效提升了翻译水平,使异域读者感受原作之美。
一、翻译美学概述美学思想在中国具有深远历史,著名哲学家孟子曾言“充实之谓美”,“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古代圣人美学思想为文学翻译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纵观我国翻译理论,从产生初期就有古代美学思想身影,正因涵盖古典美学翻译理论,成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翻译特征。
例如学者严复针对翻译提出“信达雅理论”,文学家钱锺书提出“化境理论”,均和古典美学思想联系紧密。
20世纪后,中国与世界交流紧密,古典美学逐渐与西方美学相互交流,在此之后,中国美学土地上开始流淌西方美学这股新鲜血液。
翻译理论在此背景下也有所更新,例如学者刘宓庆和王国维针对翻译分别提出“客体美理论”与“意境美理论”,此时翻译美学渐渐贴近形、词、音,标志着基于美学层面的文学翻译从理论向实践过渡。
二、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主体解读(一)译者主体性相关研究者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性即审美主体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有客观地对翻译客体予以尊重,才能获得翻译中反应主观能动性,可将其特征概括为审美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审美创造性、人文品格等。
著名翻译家许钧教授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即主体性重视译者主体性与能动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可对客体予以控制并对其产生一系列能动的反作用。
译者只有在翻译中打破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客观制约因素,才能使其审美创作性与语言底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莫言作品《生死疲劳》内容简介及读后感
![莫言作品《生死疲劳》内容简介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9962beb0b4e767f5bcfcedd.png)
【一、作品《生死疲劳》内容简介】在《生死疲劳》小说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小说的表达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二、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读后感篇一】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
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似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
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现在没方法相比。
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
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
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
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
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
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拟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f2e6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e.png)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为背景,通过讲述地主西门闹在被枪毙后,经历了六道轮回,最终变成了驴、牛、猪、狗、猴等动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莫言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不同的角色轮流讲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小说的叙述视角比较复杂,从“蓝解放”、“蓝千岁”到“莫言”,以及书中几个轮回的动物都讲述过其中一部分内容,叙述者多,需要多一些转换视角的时间。
但整体阅读体验还是比较愉快的,短句子有很强的节奏感,语言幽默风趣,整个故事的后劲比较大。
小说家的观察《生死疲劳》的叙事结构比较有特色,莫言用了一个六道轮回的方式,他说是参观承德一个壁画时候受到的启发,感觉小说家还是要多行走多观察啊,对创作有帮助。
这本书里先从地主西门闹冤死开始讲起,讲他五十年间做过驴、牛、猪、狗、猴,最后轮回为人,成为大头儿蓝千岁。
同时,每一次轮回都围绕着西门闹、蓝脸、迎春、吴秋香、洪泰岳等人。
他在每一章节写动物的时候,鲜活生动,有很多趣味十足的句子。
比如,从驴的视角写特别擅长取卵的许宝,西门驴感叹,“人世间竟有这般怪物,以取卵子为职业,而且取得出神入化,其下手之狠、出手之准、动作之快,非亲历绝不敢相信也!”比如,写白天思考晚上锻炼的野猪刁小三,有猪的习性又区别于一只普通的猪,特别新奇。
而能有这样特殊创作的底子在于,莫言曾牵过驴,放过牛,喂过猪,养过狗,“只有猴子陌生一点,但也是在杂耍班子里与耍猴人那儿仔细观察过的。
”《生死疲劳》的大背景是土地改革,但用莫言的话说实际上在讲“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作的努力与牺牲。
”其实,我能感受到类似蓝脸这样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曾经是雇农,后来是远近闻名的单干户,对于要求加入人民公社,蓝脸至死都是抗拒的,他就想守着自己那一亩六分地,勤勤恳恳的劳作,哪怕与所有人对着干他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惧意,原因就是他对土地充满了情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76d48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d.png)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是莫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因含冤而死,经历六道轮回,最终放下仇恨,看清世间生死皆疲劳,得以投胎为人的故事。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以驴、牛、猪的视角叙述故事,这部分描写生动有趣,同时又不乏感人至深的情节。
西门闹每次的离世都伴随着温暖和感动,他被饥民吃掉,被自己亲儿子活活打死,为救孩子溺水身亡……这三世的西门闹,悲喜交加。
喜的是,他以动物的身份风光无限,得到了世人的称赞;悲的是,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面目狰狞,昔日的亲朋好友也变得勾心斗角,毫无人性。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以狗、蓝解放的视角叙事,西门闹又相继投胎为狗、猴和大头孩子蓝千岁。
在这三世中,西门闹逐渐放下了仇恨,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死去,亲朋好友的离去,他渐渐感受到了生死皆疲劳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前半部分关于驴、牛、猪的篇幅冗长,而后半部分却急于结尾,对猴的描写也寥寥无几。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这种写法更符合故事的设定,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感受。
西门闹经历六道轮回,本就是为了消除仇恨、淡化记忆。
在前几世作为动物时,他已经接受了这种生活。
当他投胎为狗时,没有像以前那样产生自杀的念头,而是欣然接受。
他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也明白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善恶守恒。
正如西门金龙所说:“一个人做件坏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只做坏事不做好事。
”西门闹通过动物的视角,看到了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善恶报应和生活的苦涩,他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蓝脸死守着自己的土地,受尽了欺辱,最终妻离子散,但却得到了善终;蓝解放当官发财,却也未能幸免;西门金龙年轻时作恶多端,后来变得有文化、有教养、家财万贯,但最终却不幸身亡。
西门欢和庞凤凰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生活就是这样,质能守恒。
随着仇恨的逐渐减轻,西门闹对以人的视角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后文的记述也变得越发简短。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2ae774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9.png)
《生死疲劳》读后感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平台,并在短时间内获取了“流量密码”。
而他也因为一句喊话:“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迅速火出圈。
但今天,我想向大家安利一本莫言先生的新书——《生死疲劳》。
这本书是莫言先生经过 43 年构思,用 43 天时间创作而成的。
他将其称为“遗憾最少的作品”,并且公开坦言,评委就是看了这本书才把诺奖授予他的。
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是鲜活的、奔放自由的、幽默的,同时也是极端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能让人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之感。
经历了六世的生死轮回,所有的悲观似乎也都渐渐消散。
时间回溯到 1950 年的高密县东北乡,公社运动、一化三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地主西门闹难以接受自己的财产被大家瓜分的事实。
他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地主,他热爱劳动,乐善好施,却还是被处以极刑。
他感到委屈,他心有不甘,他不明白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何仍落得这般下场。
西门闹的委屈有人知晓吗?或许有,但在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前,这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当我们看到莫言用比拟的手法,描绘出西门闹转世为畜生时,我们明白,莫言是在用他的整个人生为我们诠释那段历史的悲哀。
西门闹的第一世为驴,它拼命闹腾,搅得四邻不安。
它先是乱啃树皮,后又保护白氏,踢打杨七,还成为县长的坐骑,最终因弄残了一条腿而被送上餐桌。
第二世为牛,它跟随主人,坚决不顺应大方向,最后无疾而终。
第三世为猪,它享受着美好的居住环境,被其他猪群羡慕,却为了救西门屯的孩子们悲壮离世。
第四世为狗,它称霸狗生,威风凛凛,最后陪伴主人一同离去。
经历了四世的西门闹,终于看清了一切,也终于转世为人。
其实,无论在哪一世,我们看到的都是时代的缩影。
通过西门闹这一个人的轮回,我们看到了他的子孙后代的生活,看到了他的义子、妻子等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流离失所和坎坷不安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我很喜欢《生死疲劳》里的一句话:“人妖生存,就得摆脱连环套般的桎梏,忧愁悲观便是人最根本的死敌。
生死疲劳读后感(精选3篇)
![生死疲劳读后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4823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d.png)
生死疲劳读后感(精选3篇)生死疲劳篇1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
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
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
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
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xx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
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
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
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
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
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
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生死疲劳》,本书共有47.6万字,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01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这是佛学经典《八大人觉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并认为世俗众生在生死世界里循环不已,犹如车轮回旋般不停,是一种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论。
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神道、傍生道、鬼道和地狱道。
生灵在这六道当中的生生死死是相当疲劳的,人只有脱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状态、进入了佛的境界,才可以脱离苦海。
莫言正是因为看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图后获得启发,然后用43天的时间写了这本具有魔幻现实特色的小说《生死疲劳》。
他把人在人世、动物在畜生道里当作一种疲劳和痛苦来理解。
因为人在人世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欲望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痛苦也就越大,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无欲则刚”。

莫言,本名管谟业,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出生于山东高密,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描写农村。
在中国文坛中,莫言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位,也因此有人称他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他的《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因其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则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己选出来推广到全世界的作品。
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猴戴帽、世纪婴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几经转世中,透过动物的眼睛向我们讲述了中国乡村50年的历史。
同时也述说出,不管如何折腾,冥冥之中都逃不脱生死疲劳的下场。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的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生死疲劳》。
02
在地府待了两年的西门闹,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但他始终不愿意认罪服输,每次提审,他都会鸣冤叫屈。
他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里,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也因此,他在地府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
虽然西门闹获得了许多鬼卒暗中的钦佩,但阎王却对他不胜厌烦。
为了让西门闹认罪服输,他命鬼卒将西门闹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小时。
当鬼卒用叉子把西门闹从油锅里叉起来并高举着,一步步走向大殿时,西门闹身上的油,滴落在台阶上,冒出了一簇簇的黄烟。
“西门闹,你还闹吗?”阎王那接近调侃的声音从高高的大堂上传来。
而跪在阎罗殿前青石板上的西门闹,此刻已经焦糊酥脆,即使是轻轻地一击,也会让他立刻成为碎片。
西门闹知道自己的忍受已经到达了极限,如果不屈服,等待他的不知道又将会是怎样的酷刑;但如果就此屈服,那前边所受的那些酷刑,岂不是白白忍受了?

他挣扎着仰起他那颗随时都会从脖子处折断下来的头颅,透过烛光,他看到了阎王和判官们脸上都汪着一层油滑的笑容,一股怒气陡然从他心中升起。
他告诉自己,宁愿在地狱的石磨里被磨成粉末、在铁臼里被捣成肉酱,他也要喊叫:“冤枉啊!”
西门闹曾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一个家境殷实的地主,因为土地革命,不仅他的家被瓜分了,他本人更是被五花大绑至桥头枪毙。
他不明白,自己明明乐善好施、修桥补路,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他捐钱重塑的神像,每个穷人都吃过他施舍的善粮;他明明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他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他的汗水,钱柜里的每个铜板上都浸透了他的心血,他自问生平没有做过亏心事,可为什么那些人要这么对他,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他乞求阎王放他回去,让他去向那些人当面问个明白。
03
面对着西门闹连珠炮般的话语,阎王和身体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后,拍下惊堂木说道:“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
世界上有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有许多人不该死,但却偏偏死了。
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本殿现在法外开恩,
放你生还。
”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说完,阎王拂袖退了堂,众判官跟随其后。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让西门闹心里一顿狂喜。
接着,一个鬼卒提来了一桶冒着热烘烘腥气味的驴血,另一个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鬓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且暗红的驴血开始往西门闹身上涂抹。
西门闹知道,这是要给他重铸肉身,看来,他是苦尽甘来了。
那鬼卒犹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地将驴血涂遍了西门闹的全身,最后他直接提起木桶,将里面剩余的驴血从西门闹头顶劈头浇下。
下一刻,西门闹感到生命在体内又重新复活了,不用鬼卒帮忙,他便直接站了起来。
西门闹在两位鬼卒的挟持下,穿过一条幽暗的隧道后,登上了一个高台。
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舀了一大碗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汤,递到西门闹的面前说道:“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统统忘记。
”

西门闹挥手就打翻了碗,然后对鬼卒说:“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
说完,他便昂着头走下了高台,同时,他脚下的台阶也颤抖了起来。
04
当西门闹站稳了身子后,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
两个鬼卒一边一个拉着他沿着河边的道路慢慢地走着。
高密东北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西门闹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此刻看到各家土地上钉着的那些白色木桩时,他才明白,原来他在地府喊冤的两年里,人间已经进行了土地改革,大户的土地都被分配给了无地的贫农,西门闹的土地自然也不例外。
在行走的路上,他还看到了好几个熟人,每次想开口与他们打招呼时,鬼卒就会及时地扼住他的咽喉,使他发不出半点声息。
其中,有一辆胶皮轮子的马车拖着尘烟从他们身边飞驰而过,这车是西门闹家的车,马也是他家的马,但赶车的人却不是他家的长工。
他想上去问个究竟,却被
两个鬼卒紧紧地扼制着,无法动弹。
在即将到达西门屯村头的小石桥时,西门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两年前他被枪毙的情景:

那天是腊月二十三,离春节还有七天,他被细麻绳反绑着双手,脖颈上插着亡命的标牌,他的妻子白氏在他身后不远处嚎哭,却不见他的二姨太迎春和三姨太秋香。
迎春怀着孩子即将临盆,不来送别倒是情有可原,但秋香没怀孩子、年纪又轻,不来送行,自然是让他感到心寒的。
当西门闹在桥上站定后,西门屯民兵队长黄瞳和十几个民兵站在离他几尺远的距离,举枪对准了他的额头,一声爆响后就结束了他的生命。
而此刻,当他以鬼魂的身份再次踏上这座桥时,他仍然能嗅到当时漂浮在半空中的硝烟味。
终于走到了西门闹生前的家,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
西门闹猜想着:难道是他的妻子们知道他今天要回来了?
想到这儿,他转身对两位鬼卒说:“二位兄弟,一路辛苦!”同时却看到了两个鬼卒脸上的狡猾笑容。
西门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是什么含义,就被他们抓着胳膊猛力往前一推,紧接着,他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了水里一样,只听到耳边响起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生下来了!”
当他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身后。
想不到堂堂的乡绅西门闹,居然投胎成了一头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他被阎王爷骗了!而他的主人居然是他生前的长工——蓝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