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初中历史人教版大纲

初中历史人教版大纲

初中历史人教版大纲初中历史人教版大纲主要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四个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远古居民、农耕生活、华夏之祖等内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包括夏商西周的兴亡、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等内容。

3.统一国家的建立:包括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等内容。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包括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

二、中国近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

2.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包括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内容。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包括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内容。

三、世界古代史1.人类文明的开端:包括人类的形成、大河流域的文明等内容。

2.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包括日本大化改新、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等内容。

3.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包括马可·波罗东游和阿拉伯数字西传等内容。

四、世界近代史1.步入近代:包括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等内容。

2.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包括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内容。

3.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包括俄国十月革命和美国南北战争等内容。

4.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内容。

以上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八年级上历史课程纲要

八年级上历史课程纲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名称:200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授课时间:22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上学期)◆学校名称:郑州市郑东新区豫兴中学◆授课教师:冯宏强◆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简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实,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的基本线索;2. 采用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知道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内容与标准:1.侵略与反抗(5课时)(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 近代化的探索(4课时)(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4课时)(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1、概述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当指河姆渡与半坡。

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人教版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人教版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
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
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
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通过课堂中的观察、提问、交流和课后的作业、考试、调查等来检测教学效果。
2、通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来检测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八年级
总课时
28
设计日期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掌握历史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了初步的理解。
中国近代史主要体现“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和中国近代化”两个主线。因此,中国现代史七个单元的教学应紧扣主题、逐步展开、层层递进。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对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正确的较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3, 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
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

初一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

初一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

七年级《中国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一、学生、教材及其它资源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

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2、教材特点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3、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

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

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

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

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4、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外国历史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古代文明,教材会涵盖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
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明,学生可以了解到不
同文明的特点、社会组织形式、科技进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 中世纪欧洲,教材会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和现象。

学生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的
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冲突。

3. 近代西方历史,教材会介绍近代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
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等重要事件和思潮。

学生可以了解到近代西方
社会的变革、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4. 世界两次大战,教材会详细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两次战争对世界格
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战争对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5.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教材会介绍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东西方国家的分裂与对抗,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学生可以了解到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以及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多极化趋势。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内容外,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还会涉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外国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通过学习这些外国历史纲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II》课程纲要(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II》课程纲要(人教版)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3课时
调查近百年来家乡住宿条件的变化,体会近代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
课程标准内容
主要内容
说明
课时
教学活动
注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技术精湛;
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
4课时
收集我国古代农具的图文资料;
总结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题
课程标准内容
主要内容
说明
课时
教学活动
注备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影响。
2课时
总结苏联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其利弊。
专题八:(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授课时间:22课时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目标:1、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知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概况,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对唐太宗的历史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能理解其主要影响。

(4)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5)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

(6)通过学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以赵州桥的建造和雕版印刷、火药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唐诗的繁盛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2、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及其先后并立的情况。

会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藉此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以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知道《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知道宋词、元曲的繁荣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与发展:(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初步认识强化专制统治造成的影响。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主要史实,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与巩固。

(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客观评价郑和的功绩。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能初步分析其历史影响。

(6)以北京故宫、长城为例,初步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特点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人教版历史纲要是中国历史教育中的一本权威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对人教版历史纲要进行总结和分析。

人教版历史纲要从远古时代开始,介绍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社会组织非常简单。

奴隶社会则是原始社会向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过渡的阶段,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出现了城市和国家。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夏代和商代,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的轨道。

人教版历史纲要接着介绍了周朝的建立和西周、东周时期的社会形态。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实行分封制。

西周时期是周朝的鼎盛时期,东周时期则是周朝式微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西周的盛世和东周的分裂。

然后,人教版历史纲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诸侯争霸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伟大的统治者。

接下来,人教版历史纲要详细描述了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教版历史纲要特别强调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人教版历史纲要再次回到封建制度的时期,介绍了汉朝的建立和西汉、东汉时期的社会形态。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东汉时期则是汉朝式微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西汉的盛世和东汉的分裂。

接下来,人教版历史纲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魏晋朝的政治并不稳定和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分裂。

最后,人教版历史纲要以唐朝的建立和盛世为结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强大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的士人荟萃,科技和文化发展非常繁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概述
本文档旨在概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课程内容和研究目标。

1.课程目标
了解和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教材结构
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章节
每个章节涵盖了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
3.教学内容
单元1:古代文明
章节1: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
章节2:古埃及文明
章节3:古希腊罗马文明
单元2:中世纪的伟大文明
章节1:拜占庭文明
章节2:伊斯兰文明
章节3:中国古代文明
单元3: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兴起
章节1:非洲的各大文明
章节2:美洲的古代文明
4.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文字材料,并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
观看图表、地图和多媒体资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完成作业和考试,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评估方式
平时考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单元测试:对每个单元的知识和理解进行检验
总结性评估:结合全年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6.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资源:图表、地图、图片和视频等
辅助教材:参考书、题集等
7.注意事项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学生应做好笔记,及时复和整理知识点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的内容概述。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课程目标: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

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课时9】探究“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习题评讲。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课时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材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目名称: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授课教师:宰兆勤陈文明◆授课时间:22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内在联系。

2.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多种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尝试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的解释,作出正确的评判。

3.能够对中国近代落后原因进行分析,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4.能够归纳中国近代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史实,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能够归纳、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的历程,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6.从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课时)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课时)第3课收复新疆(1课时)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课时)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课时)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1课时)第7课戊戌变法(1课时)第8课辛亥革命(1课时)第9课新文化运动(1课时)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课时)第11课北伐战争(1课时)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课时)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课时)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1课时)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课时)第16课血肉筑长城(1课时)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1课时)第18课战略大决战(1课时)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课时)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课时)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课时)【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大纲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大纲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本教学大纲是针对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规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发掘历史信息、理解历史文化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将按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顺序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单元:大秦帝国的疆域与文化2. 第二单元:罗马帝国的兴亡与文化传播3. 第三单元:南北朝的统一与繁荣4. 第四单元:隋唐王朝的统一与变革5. 第五单元:新兴宗教的传入与疆域的变化6. 第六单元: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开化与繁荣7. 第七单元:大西洋风暴的起因与传播8. 第八单元:英法大革命的爆发与影响四、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促进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碰撞。

2. 观摩与实践:通过观摩历史文物和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3. 个案与研究:通过分析个案和开展小型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4. 多媒体与互联网: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接触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为了准确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学大纲将进行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与作业:通过课堂小测和作业,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项目研究与报告:通过学生的项目研究和报告,评估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历史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学大纲将依托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资料:利用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提供基础的教学内容和辅助材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类型:必修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1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高三历史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文科班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具体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优秀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

二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或区域创造了截然不同各有特色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自觉做好传承。

课程内容:【课时1】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授课方法,上好新课第一课的导课。

【课时2】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4】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5】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6】梳理单元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

【课时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8】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时9】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10】第7课:启蒙运动【课时11]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2]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14]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时15]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16]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8]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规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3.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影响第二课:夏商西周的兴衰1.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2.夏商西周的政权制度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4.夏商西周的灭亡原因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4.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第四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的统一过程2.秦朝的政治制度3.秦朝的经济制度4.秦朝的文化政策5.秦朝的灭亡原因第五课:汉朝的繁荣与衰落1.汉朝的建立与巩固2.汉朝的政治制度3.汉朝的经济繁荣4.汉朝的文化发展5.汉朝的衰落原因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意义第七课:隋唐的统一与繁荣1.隋朝的统一与繁荣2.唐朝的建立与繁荣3.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5.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外交第八课:五代十国与北宋的改革1.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2.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3.北宋的建立与改革4.北宋的政治制度5.北宋的经济与文化第九课:南宋的兴衰与元朝的统一1.南宋的建立与兴衰2.南宋的政治制度3.南宋的经济与文化4.元朝的建立与统一5.元朝的政治制度6.元朝的经济与文化第十课:明朝的繁荣与衰落1.明朝的建立与巩固2.明朝的政治制度3.明朝的经济繁荣4.明朝的文化发展5.明朝的衰落原因第十一课:清朝的兴衰与近代化的探索1.清朝的建立与巩固2.清朝的政治制度3.清朝的经济与文化4.清朝的近代化探索5.清朝的衰落原因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规律。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

人教版历史纲要上人教版历史纲要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标准。

以下是对人教版历史纲要的简要介绍:一、背景和目的人教版历史纲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历史学科教育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主要内容1. 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人教版历史纲要规定了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素养等。

它涵盖了从古代文明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方法:纲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也要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估标准:纲要规定了历史课程的评估标准,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特色和创新点1.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人教版历史纲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历史意识、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才。

2. 内容丰富多样:纲要涵盖了从古代文明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内容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3. 教学方法创新:纲要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应用和影响人教版历史纲要对于历史学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才。

同时,它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
1、概述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当指河姆渡与半坡。

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220年三国开始,至589年隋朝统一南北,中间除了西晋280—316年短暂的36年统一外,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长达300多年)。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如西晋时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医学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华佗与张仲景),天文学、数学(祖冲之)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训练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朝代歌(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三、课程实施
(一)课标提出的几条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注重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所谓“线”,前因与后果,历史发展的线索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会,历史故事会,历史讲座,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
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等,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7、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四、课程评价
1、诊断性评价:课前提问,练习册作业检查——检查课下复习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形成性评价: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发言与课堂参与程度;
3、终结性评价:期末纸笔测验;
4、具体操作办法:准备好各班的名单,提问或检查之时,叫出名字,并对检查结果做简单评价,如发言可评分,作业可评等级;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且屡教不改的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选好科代表,每班三名,以检查作业,反馈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