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
广州市2007年“一模”古诗文题评卷情况分析
• 存在问题: • 1.虚词的翻译意识不强。评卷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虚词的翻译比较随意,导致了很多 不必要的失分。 • 例如:
• 1)然后告诉大家可以租赋的样子…… • 2)这样做才可以告诉他们我会交租金…… • 3)然后就告诉他们要交出租赋……(“以“字漏 译。)
•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把“以”翻译 成“把”而是把它翻译成“要”“可以”
• 然后才能被告诉什么时候给房租,什么时 候有俸禄。明白之发出出租的消息,制 定期限和约。
• 备考建议: • 1)加强诵读,特别是课内文言文的诵读、 积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本的感知 能力。 • 2)加强断句基本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熟练 掌握。 • 3)翻译时要培养学生字字落实,译完回头 读一遍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 4)文言文要强化训练,重在知识点的重现 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
广州市2007年“一模” 古诗文题评卷情况分析
• 一.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 8、(1)断句: • 评分标准:3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 完为止,其中“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 可断可不断,“舟上下失势①/破碎沦 溺者②/往往有之” ①②处至少断一 处。
• 存在问题:
• 1.未能全面的理解、把握文本。例如: • 1)“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错 断) • 2)“横破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 势”(错断) • 3)“横破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 势”(错断) •
• 又如第二句翻译的“是以”依然有很 多学生译成“因为”甚至不会翻译。 • 例如:
• 1)都是宾客游客那些人,没事做而到这里。 (“是以”漏译。) • 2)这样因为宾客和跟随游览的人…… (“是以”译错) • 3)所以宾客游人随从等人,没事干就到这 里。(“而”译为“就”,不对。)
2019高考古诗文阅读及评分规则解读
考生例句:
[例1]:张茂先爽快的样子失去了,老人才拿出酒果饷
出来,很少有人这样。(0分)
[例2]:张茂先爽快的样子失去,老人才拿出酒果食用,这 不是清洁的人才拥有的。(1分)
[例3]:张茂先首先见书开心的迷失自己,老人于是拿出酒
果来吃,鲜美的非人世所能吃到的。(1分)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答案】 21.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
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第19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 人世所有。(3分)
【答案】 :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 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 拥有的。 三个得分点:
1.“爽然自失”译出“茫然”、“失落”等类似意 思,得1分;
2.“饷之”译出“给他吃”、“款待他”等类似意 思, 得1分;
(七处必断四处可断可不断)
评分标准:
断对两处(或三处)给1分,断 对四处(或五处)给2分,断对六处 以上给3分;在得分的基础上,断错 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或三处)扣 1分,断错四处(或五处)扣2分, 断错六处以上扣3分,可断可不断处 ,均不计分。
考生例句
[例10]: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 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 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0分) (对3错4)
初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情况分析
初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情况分析语文是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近年来随着考试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今年中考中就出现了很多新题型,让考生很紧张。
作为九年级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道试题,古诗文阅读考察学生对古诗鉴赏与感悟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读写诗文的能力和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从试卷来看:1、考查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文言文、古诗文阅读能力;3、考查学生在课外积累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时所体现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4、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5、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整体理解能力;6的灵活运用及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程度。
1.考查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
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在命题上很有特点。
一首题,多在默写后,直接考查考生对于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二问涉及到对诗歌写作规律的把握与理解。
从考查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诗鉴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是现代文阅读题型——考查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答案进而达到“一诗多解”的水平。
从考查内容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红楼梦》等题材的诗词阅读题均涉及此类内容。
其中有两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与鉴赏能力。
命题形式多样,从近几年试卷来看,考查形式都比较常规。
考察形式有默写、诗歌赏析、名著阅读、成语积累、古代诗歌赏析等;内容有新意:如:“我与杨柳之间有一种默契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上梁山”,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诗文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浅显无奇、生涩、晦涩难懂的诗句、语言文字所表达感情。
因此要把握古诗作品中传达出作者内心真实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诗词词句中蕴含在其间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东西不仅能体现一个人语言功底,更是一种丰富饱满的情感!2.考查学生在课外积累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时所体现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古诗文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地位。
古诗文具有简练、精练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优美的艺术风格和陶冶情操的功能。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逐渐减少,许多学生缺少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以了解小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古诗文教学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调查:方式一: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简短的问卷,发放给小学生进行填写。
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级等;2.是否学过古诗文,并对古诗文的情况进行了解;3.古诗文诵读的情况,包括每天诵读的时间和诵读的古诗文数量等;4.古诗文理解的情况,包括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式等。
我们在学校内向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发放了85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20份。
方式二:访谈调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情况,我们采取了访谈调查的方式。
在学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抽取了10名小学生进行了访谈。
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情况;2.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情况,及对古诗文的感受;3.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情况和阅读策略。
调查的访谈记录和问卷结果,我们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
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我们对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情况进行了掌握和分析。
具体结果如下:古诗文的接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小学生接触过古诗文,其中60%的学生表示曾经在课堂上学过古诗文,25%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己的阅读接触过古诗文,10%的学生表示从其他途径了解到古诗文,另外5%的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古诗文。
从访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主要发生在课堂和学校图书馆。
古诗文的诵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小学生每天有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平均每次诵读的古诗文数量为2-3首。
古诗词赏析试卷中的不足之处分析
古诗词赏析试卷中的不足之处分析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全卷共分3大块25小题,考查了字词知识、古诗文的默写、仿写句子、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确定、作家作品的正确搭配、情景回答、综合性学习、课本文言文的阅读、诗歌的鉴赏、散文的阅读.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等知识。
基本仿照中考试卷题型。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本事,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本事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但有一些本事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语交际本事,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分。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本事。
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异常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本事,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分。
文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必须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景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
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确定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所以学生得分率较低。
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
得分率高的是课内阅读,约为71.1%,课外阅读(二)诗和课内紧密联系,材料资料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干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篇一: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彪角中学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分析高三语文教研组一、试卷分析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的命制形式采取的是高考模式,共计18小题,满分150分。
试题命制紧贴高考,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查形式,适中地高考的难易程度。
涉及的题型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要考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七大能力:经典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分析文段的能力,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概括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这次所用的试题,可以说是一份质量较高、准确把握了高考方向的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全年级最高分理科121分,文科128分,最低分理科71分,文科70分,平均分理科文93分,文科为97分。
从试卷作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该识记的内容没有记住。
名句默写题,满分为6分,可得满分的人很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了0分,学生的平均分为4分。
例如:文言文阅读第4题,考察到了“从”字的含义,“从”的使动用法,在必修一课本《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有体现,可有一般的同学因为不能熟记课本内容而导致此题错误。
2、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高。
首先,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使得他们的阅读速度不高,有的学生在考后对我们说,光现代文阅读他就做了将近40分钟。
一篇只有500字左右、设置了三个客观选择题、满分为9分的现代文阅读竟然花费了40分钟,得不偿失。
导致后面的题没有做完。
其次,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这些题,学生根本读不懂文本意思,不能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能准确把握文的主旨,导致答客观选择题正确率不高,答主观简答题无从下手,胡答一起。
3、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低下。
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小题让学生阐述严复教育救国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
2009年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古诗文阅卷分析
2009年广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古诗文阅卷分析文言文阅卷分析一、题目分析第7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采用的是主观题型,第8第考查的也是文言实词,这里涉及的是古今异义现象,采用的是客观题型;第9题考查的是虚词,第10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
第1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第12题,考查文言断句与翻译,理解与应用并重。
这几道题,基本涵盖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所有知识点,点面结合,主观客观交错,其中对耽搁实词的考查以主观题型出现,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对了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还有表述准确合理的问题。
二、文本内容分析这是一篇传记类的文言片段,文段内容比较简单;传主是太史慈;文章先是介绍他的出身,然后叙述了关于他的两件事,其一:巧通郡章(重点表现他的智),其二:勇救孔融(重点表现他的义)。
文章内容结构都都很清晰明确;也没有生僻字眼。
三、答案7.【文言实词】(4分)①认为……是对的②感到惊奇③伸长④使……生存下来 [4分。
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满分。
]补充:然、奇:答案不能体现意动用法或表意不准确的不给分,如:然答作“认可”(用词不准确)“正确”(无意动用法);“奇”答作“奇特,奇才”(无意动用法),答作“奇怪”(表意不准确);存:答案不能答出使动用法(如“生存”),用词不准确的不给分(如“保存”等)8.【文言实词】答案 C 古今义均为“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
A项古义为“车与车之间的空地”;今义为“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位”。
B项古义为“超过、胜过”;今义为“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限度,相当于‘太’”。
D项古义为“仰慕、想念”;今义为“小、微不足道”。
9.【文言虚词】答案 D:均为“因为”,连词。
A项“于是”,连词/“乘机”,介词。
B 项“才”,连词/“竟然、却”,副词。
C项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10.【文言句式】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阅卷分析 (1)
古代诗歌鉴赏(14题)阅卷分析 本次考试诗歌鉴赏的题目是苏轼的《郭纶》,分别设置了分析人物形象和诗人的感情两 个题目。平均5分。该诗写于苏轼23岁。 对于诗歌鉴赏,借助诗歌的意象,准确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 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 的形象,该诗就是借助丰富的意象和多样的意境来刻画“郭纶”这一人物形象的。 大多数孩子们在简要分析郭纶这一人物形象时,都能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要求,根据 具体的诗句作简要的分析出诸如“本领高强”、“奋勇争先”等要点,这充分证明大多 数孩子都有了比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而“无人识”一句,多数孩子在分析时只想到用 “低调”一词而没有想到古诗中常有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形象特点。 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有两方面:第一是很多孩子要点是先分析诗句再点明形象,这样 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孩子们在回答诗歌中表达的感情时,多数孩子能答出对英雄的仰慕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多数孩子对主人公“怀才不遇”形象难以准确把握,所以诗人对英雄的“怜惜”之 情也就分析不出来了。 另外,还要提醒孩子关注所答题目所给的分值,高考评分中都有明确的踩分点,如果所 给的题目为四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或者四个方面作答;如果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 三句话从三个角度作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训练 和积累,就一定能在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1、网上的知识庞杂,对与错,好与坏,精华与糟粕,进步与 落后,有些时候无法辨别 2、网上的知识不可能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3、网上的知识不可能有科技最前沿,属于国家高度机密的知 识不会挂在网上。 4、你能搜索到的网上的知识无论多丰富,都不代表你个人能 力。只有把知识内化成能力,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哪 个诺贝尔大奖得主是从网上抄来的成就?相反学术造假者大都 从网上截取知识。这个时代不缺知识资料,缺的是俯首做学问 的态度。缺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缺的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5、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学习知识,塑造人 格,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磨砺意志……学习的过程是不可以 省略的。如果未来人们发明了把知识存储在记忆芯片上并且植 入人的大脑,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像互联网那样具有丰富知识的 人,并不代表他具有独立思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识记和理解运用能力,没有太多的 技巧,主要靠记忆,当然现在对记忆的要求高了,不仅能记住,还要能理解运 用。本次试题遵循考纲要求按照高考题的样式以情境默写的形式进行考查,明 年高考还将以情境默写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名句名篇默写一定要在理解的 基础上进行记忆。 本次评分标准一句一分,增字、漏字、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从答题情况 来看,常见的错误主要是写错了字,记混了句子,不理解句意等问题。错误率 比较高的句子和错别字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蜉蝣”“沧”“ 作”“遥遥”“飏”。个人感觉有的句子设置的情景还可以更明确、细致。 解答这种题目也有一个办法,情境类题目往往要限制篇目,限制情境,看 上去是起限制作用,实际上也同时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 意理解性记忆;在做题中要注意情景的限制、篇目的限制,注意提示语的提示 。如《登高》中“空间、时间”的提示;再比如最后这一句篇目是《归去来兮 辞》,“回乡的路上”“摆脱束缚,重返自然”“欢快舒畅”的提示,把握住 这些信息,只要这课能比较熟练地背诵,我们很快就能想到“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这个句子。
周至中学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周至中学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鉴赏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鉴于此,在学生中开展进行古诗词鉴赏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任务。
针对本次“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研究”这一课题的展开,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以期能全面、准确、具体地了解与掌握我校学生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现状,为本课题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整体思路(一)设计目的此次问卷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习惯的一般状况,包括兴趣、原因、时间、范围、方式、效果以及理解古诗词几个方面。
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研究”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为当前的古诗文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减少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盲目性、低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设计依据问题的设计,一是高中语文进行古诗词鉴赏研究的方向与目的;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针对目前高中生是否喜爱古诗文情况,设计了29个题目。
依序涉及兴趣调查、原因(目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效果调查、理解古诗词调查几大方面。
基本做法(一)问卷形式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问卷结构问卷包括问卷标题、样本资料、调查题目三个部分。
1.问卷标题周至中学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现状调查问卷2.样本资料随机选取我校三百名学生,包括各个年级。
3.调查说明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商量、平等的姿态,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说明调查的要求,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调查题目每道客观选择题,一般按由高到低的层次顺序设置了四个选项或三个选项,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结果科学化、准确化。
(三)调查取样周至中学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现状调查问卷说明:调查问卷只作了解情况以便改进古诗词教学之用,请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无需署名。
希望同学们给予帮助,谢谢!调查对象:周至中学高一至高三的部分学生为本次问卷对象,被测学生共计300人,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14人。
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一、整体思路(一)设计目的此次问卷调查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古诗文赏析的状况,包括语文学习兴趣、诗词诵读兴趣、诗词诵读方法、赏析手法了解情况、学习诗词途径、应用诗词情况、答题技法、赏析诗词困惑等方面,为“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为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减少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低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赏析能力。
(二)设计依据问题的设计,一是初中语文经典古诗词诵读研究的方向与目的;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阅读习惯的若干个基本逻辑顺序;四是根据中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及方式。
(三)设计内容针对目前初中生经典古诗词诵读赏析情况,设计了15个题目。
依序涉及语文学习兴趣调查、诗词诵读兴趣、诗词诵读方法、赏析手法了解情况、学习诗词途径、应用诗词情况、答题技法、赏析诗词困惑等方面。
二、具体做法(一)问卷形式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问卷结构问卷包括问卷标题、样本资料、调查说明、调查题目四个部分。
1.问卷标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问卷调查问卷》2.样本资料选取武屯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包括各个层次,并且从男女生角度进行问卷调查。
3.调查说明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商量、平等的姿态,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说明调查的要求,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调查题目15道客观选择题(一般按由高到低的层次顺序设置三个选项)和2道主观题。
(三)调查取样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武屯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
三、1.问卷汇总3..问卷汇总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情况调查问卷:(全体)一,选一选(在相应的字母上打对勾)1、你喜欢古诗词吗?A、喜欢(12%)B、比较喜欢(15% )C、一般。
(62%)D、不喜欢( 11%)2、你喜欢背诵古诗词吗?A、喜欢(16% )B、比较喜欢(15 %)C、一般。
(42%)D、不喜欢(27%)3、你家里有古诗词的书吗?A、有(73% )B、没有(27% )4、你阅读背诵古诗词的目的是:A 、应付考试,提高成绩(40%)B、积累知识,提高文化修养(27%)C、寄托精神,陶冶情操(27%)D、完成任务,应付老师检查(5%)5、你背诵一首古诗词需要的时间大约是:A、10分钟(34%)B、15分钟(35%)C、30分钟( 16%)D、更多时间(15%)6、你把背诵古诗词当作是:A、一种任务( %)B、一种享受(%)C、一种负担( %)D、一种苦差事( %)7、你用来诵读古诗词的时间安排是:A、每天诵读(24%)B、每周诵读(48%)C、每月诵读(12 % )D、基本不读(16%)8、你积累的古诗大致有:A、20首(18.5 %)B、50首(68%)C、100首(3.5% )D、更多(14%)9、你喜欢古诗词阅读鉴赏课吗?A、喜欢(28%)B、不喜欢(9%)C、一般(54%)D、没感觉(9 %)10、你为什么不喜欢古诗词鉴赏课?A、自己没兴趣(18%)B、感觉内容太难,理解不了(38%)C、老师讲课不吸引人,枯燥乏味(46% )11、在平时考练中,古诗词鉴赏的分值在4-6分,你的得分通常是:A、2分( 6.5%)B、3分(23.5 %)C、4分(45.5%)D、6分( 24.5%)12、古诗词阅读鉴赏时,你失分点在:A、理解诗意(42.5 %)B、赏析语言(39%)C、分析现在手法(10.5% )D、把握诗歌感情( 6.5%)13、影响你古诗词阅读的原因是:A、负担过重,,没有时间(42.5 %)B、太难了,失去信心(18.5 %)C、根本不感兴趣( 39%)D、认为没用,不愿花费精力(0% )14、课堂上,老师经常用哪种方法教你们学习古诗词(可多选)A、教师讲,学生听B、教师问,学生答C、自主学习D、同学交流ABCD(42%);A(3%);BCD(16.5%;)AD(6%);ABD(%);BD(8.5%);CD(3%);B(3%)15.你是否对自己的语文考试中古诗词的得分成绩充满信心?A、是(73.5 % )B、不是( 26.5%)付老师:你好!你的报告详细地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课题的界定和解读”部分中也能抓住关键词来界定,这些都为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阅卷情况分析及复习建议
文从句顺:“达”
根据上下文使整个句子通顺即可。通顺也是 建立在句意大体正确的前提下的,是基于文 中其他词语的正确理解之上的。
“雅”可不作要求
3、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4、《<论语>选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 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 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 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清”的关键还在于帮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找 出规律,否则,仍然属于低层次的知识整理。 1、词类活用 可以结合两块知识,一是词性分类,词类活用涉及到 的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另一块知识就是句子 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通俗地讲,词类活用其实就是相关 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没有各就各位,而跑到其他成分的 位置上了。 2、虚词的类别和用法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类别指的是这个词的词性。 用法则指这个虚词在具体语境里的成分及表意作用。
典型错误:
(1)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一、高考古诗文阅读与鉴赏题的改卷情况简述
原翻译第二题: 原翻译第二题: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分) 。( 参考答案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参考答案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给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 译作“非常” 给分标准:译出大意给 分,“甚”译作“非常”、 的给1分 “很”的给 分。 考生翻译大体有下列几种: 考生翻译大体有下列几种: (1)我揣测他十分怨恨我,不敢用书信与他联系(知道 )我揣测他十分怨恨我,不敢用书信与他联系( 他的近况)。( )。(2分 他的近况)。( 分) (2)我一定会怨恨我自己,不应该,以读书而过一生。 )我一定会怨恨我自己,不应该,以读书而过一生。 文句理解严重错误, (文句理解严重错误,扣2分,得0分) 分 分 (3)我的意思是他埋怨我很厉害,不敢用书信来相互联 )我的意思是他埋怨我很厉害, 文意理解错误, 络。(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 分 分 。(文 (4)王定国很怨我,不敢以写信的方式相互交流。(文 )王定国很怨我,不敢以写信的方式相互交流。( 意理解错误, 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 分 分
(二)分析评述
与06年《蚊对》相比较而言,07年文段阅读不是 年 蚊对》相比较而言, 年文段阅读不是 很难,题型基本未变,从文段阅读与文题设计看来, 很难,题型基本未变,从文段阅读与文题设计看来, 其难度基本与06年相当 年相当。 其难度基本与 年相当。 具体说来: 具体说来: 1、设题与去年基本相同,依然为文言实词词意的 、设题与去年基本相同, 理解、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文中信息的筛选、 理解、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文中信息的筛选、 文言语句的翻译等四个方面。 文言语句的翻译等四个方面。 2、从文章体裁看,以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主 、从文章体裁看,以叙述、 的叙议相结合的散文文体 ,而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 作之类的作品。 作之类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卷情况分析古诗文题组主笔:罗觉秋审阅:汤碧云一、古诗文题情况分析1.难度分析。
从题目难度来看,古诗文题是本次“一模”的难点,全题总分33分,平均得分16.37,难度0.50,题目区分度好。
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下面分别对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篇名句的情况进行分析。
2.文言文阅读分析。
本次“一模”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随笔》第十三卷的《谏说之难》。
《容斋随笔》一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
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阅读价值甚高。
《谏说之难》是当中的一篇文章,属议论性散文,全文691字,为适应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命题时略作了改动。
本次“一模”的文言文加大了阅读材料的难度,没有选择常见的史传类文章。
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⑴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二时曾对古诗文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A、B类学校的学生)在高考文言文中的得分能力,从全面备考的角度出发,学生除能读解基本的史传类文言文外,还应具备多种体裁文言文的读解能力;⑶适当提高难度,有利于使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使真正基础扎实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从答题情况来看,在选择题部分,文言实词和内容归纳这两道题目的答对率较高;但文言虚词和信息筛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非选择题部分,断句题的得分度较高,而翻译题的答题情况不理想。
断句题选择了洪迈就谏说问题而发的一段议论作为断句材料,当中既有相近的句式,也有能作为断句标志看待的虚词,因而整体难度不算大。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满分3分。
采用扣分法给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若只错1处不扣分,错3处只扣1分,如此类推。
)当中加“/”的为必须断开之处,加“//”的为可断可不断之处。
在具体作答中,大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断句。
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①该断处不断,主要是在“出于义”“伸于爱”“激于理”后面没有断开,显示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整句句式了解不够。
②不该断处错断。
错断最多的情况是“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显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够清楚,对文意把握也不到位。
翻译题有两个句子,共6分。
第1句“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是吕甥借分析晋国局势巧妙劝谏秦伯送归晋侯,以免把好事变成坏事的关键句,第2句“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是范雎被蔡泽说词打动后,一改先前的傲慢,转而尊敬蔡泽的情况描写,准确读解这两句话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在两句话中,可作考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均较多,以其作为翻译的材料非常合适。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①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
(满分2分。
“为”1分,“秦不其然”大意1分。
“为”如译作“转为”“化作”“变成”的,1分;译作“报答”“当作”“对待”,0分。
“秦不其然”译作“秦国没有这样”,0分。
)②范睢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满分4分。
“竦然”1分,“宿”1分,“敬受命”大意1分,“延”1分。
“竦然”如译作“显出严肃的样子”,1分;译作“惊讶”“惊惧”,0分。
“宿”如译作“旧有的”“以往的”“先前的”“一向以来”“一直以来的”“积蓄已久的”,1分;译作“刚才的”,0分。
“敬受命”如译作“尊敬蔡泽”,0分。
“命”如译作“命令”“命运”的,0分。
“延”如译作“延请”“邀请”,1分;译作“宴请”“引入”“列为”,0分。
)在第1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以德为怨”中的“为”字翻译不出“变成”的动态。
很多学生误译为“当作”“作为”,这大概是受简单的“以……为……”结构的影响,并没有考虑过实际的语境意思,部分学生把这句话译为“以德报怨”就更是错得离谱了。
②“秦不其然”一句的猜测、揣度语气错译为其它语气,这大概是没有读懂原文所致的错误。
另外,由于在评卷场上是以踩点得分的方式进行评分的,因此,学生如有把“德”误译为“道德”的,虽同样理解不到位,但并没有被扣分。
在第2句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按其出现的频率高低排列如下:①“竦然”没有译出,或译作“惊惧”“惊恐”一类的,后者大概是出于把“竦然”的“竦”误为“惊悚”的“悚”了。
②“敬受命”中“命”误译为“命令”,显示学生缺乏对语境的理解,同时在表达上也欠得体,没有照顾到当时范雎为秦相,而蔡泽只是一名普通门客的身份。
③“延入”误译为“宴请”和“引入”,前者明显是把“延”错解成为了“筵”。
④“宿”误译为“刚才”或“晚上”,后一种理解显然是“宿(sù)”“宿(xiǔ)”混淆之故。
学生满分示例:①用(晋国人的)感恩换取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做。
②范雎肃然,没有了先前的愤怒,恭敬地接受了蔡泽的意见,并请蔡泽入室用上宾的礼仪对待他。
其它得分示例:①以德报怨,秦国大概不是这样的。
(1分。
“以德为怨”译作“以德报怨”,错误。
)①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认为这样是对的吧。
(1分。
“然”误解为“对”。
)①因为道德而怨恨,秦不得不放晋侯回去。
(0分。
整体语义错误)②范雎惊吓得失去了以往的怒气,恭敬地接受他的意见,邀请回家中作为贵客。
(3分。
除“竦然”错译外,其余均能得分。
)②范雎显出严肃的样子,没有了开始时的愤怒,恭敬地接受意见,让他以上等客人的身份进入宴会。
(2分。
“宿”和“延”均错译。
)②范雎突然失去了他刚才的愤怒,恭敬地受了命令,请茅焦进入并像贵客一样对待他。
(1分。
只译对了“延”。
)②范雎立刻控制怒气,尊敬蔡泽,把他当作上宾对待。
(0分。
关键点均有缺漏。
)3.古诗鉴赏分析。
本次“一模”的古诗鉴赏选用了两首苏轼在不同的被贬时期所作的诗,一首是42岁时在黄州写的《南堂五首》(之五):“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另一首是64岁时在儋州写的《纵笔三首》(之二):“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二诗均为苏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被多部诗歌鉴赏工具书收录。
对第一首诗,一般认为是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
“扫地”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
这种闭门焚香昼寝的境界,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客来”二句,写诗人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以景收结,不仅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表现泰然自处的情趣及旷达、洒脱的情怀。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目前虽然象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
对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传统上有两种解读。
一是认为专写寂寞,弥见悲凉。
在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
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阳”、“古路”,只身“独立”于“三叉口”,真是悲凉之至。
诗歌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对社会的不平。
(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二是认为诗句描写了诗人独自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上,迎着斜阳余晖,一个个地数着过路的行人。
作者描写自己在黄昏时候,悠闲地站在三叉路口,数着过路行人的闲情,意态洒脱,情韵无限。
(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的《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辞典》)一般说来,对一首古典诗歌的解读是相对固定的;但对某些诗歌而言,因“诗无达诂”之故,也会有多元解读的可能。
在高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考察,如在2004年浙江题中就有对李白《菩萨蛮》的多元解读的考查。
虽然在广东高考题中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考查,但从全面备考出发,我们还是应该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一模”中诗歌鉴赏只设了一道题目,设问方向是比较鉴赏两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补充细则如下:①不同。
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1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分)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
(1分)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
(1分)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1分)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
(1分)②相同。
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1分)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1分)表现出一种闲逸洒脱的情怀(1分)。
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
(1分)表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1分)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
(1分)(满分6分。
本题可有两种答案,每诗各3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两诗情感的相同点还可表达为:旷达,洒脱,悠闲,对困境泰然处之,摆脱被贬痛苦等。
对第一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表现了他仍存壮志豪情。
对第二首诗的情感还可分析为:落寞,孤独,悲凉,不甘,无奈,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
如答非所问,或分析话语明显前后矛盾,或因表达不清、错别字等原因造成意思明显错误的,要按实际评分,一般错别字不扣分。
)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这种题目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①读不懂诗歌内容。
如把第一首的“客来”理解为“客人来了”。
②审不清题干要求。
“一模”的题目表达为“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而一些学生在作答时或没有分析思想感情,只一味分析写作、修辞等手法,或不能结合画线句的内容,反而大量地去分析前面两句没画线的句子的情况。
③分析过程混乱。
有少部分学生的答案只是一味地堆彻各种的诗歌鉴赏术语,不懂分析。
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展开分析的思路不明确,或者缺乏对画线诗句内容的解说,或者是在解说内容之后不作分析,直接贴各种情感标签,如“思乡”“渴望为国效力”“渴望重新出仕为官”“对韶光易逝的感慨”等。
还有的学生在分析时内容前后矛盾。
如同时说苏轼的情感是痛苦、乐观,孤独、积极等。
④少数学生对部分术语理解不清。
如在对这两首绝句的分析中使用了“颔联”“颈联”“尾联”等的术语。
对于这种情况,本次评卷时并没有作扣分处理。
从分析内容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两诗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认为相同的只有少部分。
学生满分示例:不相同。
《南堂五首》中作者以一个细节,描述了醒来后看到窗边浪接天的开阔景观,充满了闲适与开阔,表达的是诗人遭贬但并不气馁,心境旷达,行为豪放自如,因而作者感情是旷达的,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