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精而不在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贵精而不在多

cibev a n于2004年12月11日发表

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药如用兵,其理则一。"处方精要,药力专一,既利于治疗,亦利于总结。若用药面面俱到,则药技相互牵制,既不能迅速奏效,亦难以分析总结。在用古人成方时,首先要弄懂古人组方意图,从病人整体着眼,结合具体情况,同中求异,异呻求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善于化裁加减,审慎用药,取利避弊,以使每味药物都能适台病情,恰到好处

学医、行医话当年山东中医学院教授李克绍

【作者简介】李克绍(1910

~),山东牟平县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著作有《金匮要略浅识》(§王万杰、刘洪祥合作),《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和《伤寒论语释》等。

其中近年出版的《伤寒解惑论》一书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颇得读者好评。

动机与目的

我在弱冠之年,本来是做小学教员的。由于在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又因我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加剧致死,才有志于改业行医。但为什

T60

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了中医呢t说来也颇为滑褙,是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学习中医的。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无八指导:我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浙江汤尔和译、口本人下乎用彩著的《诊断学》,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是昂反对中医的,他在这本书的识言里有这么几句话:"......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肚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甩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兑服人的。"看了造一段话,我才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并不比西医差,只不过由于中医讲不出道婢,才瞧不起中医。我当时想:"结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我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了垂危之病以后,他是愿意刳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还是耍想法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不过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米说,甚至陈了汤氏以外的任何患者来说,都会以牧人为第一,·钰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斯不会由于讲不...冶愈的道理,便把行之=1_丁效的治疗方法彝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我又进一步想:吐上直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可能暂

T61

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而是目前人们暂时尚不理解罢了。

即使作不出令人信眼的解释,也不应算作是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常遇到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阻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

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之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

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的冶疗效果于不顾,偏晌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优于西医的治疗效果,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使我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经过与体会

学习中医的决心有了,信心也有了,但是怎样学习,还得自己去摸索。在几十年的摸索过程中,我确实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有不少收获。这正好是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把这些经验教训

,62

总结出来,供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们参考,是有益的。

(一)要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约过去有一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澜"。是说学者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这是摹础。这还不够,还必须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实和润色,以'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中医学的根抵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象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是单靠这些经典著作还不行,因为这些经典著作,毕竟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且这些理论,不加以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然不容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了经典著作之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每个人虽然由于粹种不同条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是这种雄心壮志是应该有的。

祖国医学从汉代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近两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几百家,至于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这浩繁

T6,

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往往亦有,若不加以分析归纳,那末阅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所以仅仅是读得博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

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下大工夫,不学深学透是作不到的。陈修园在其所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j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I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J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而意胲,不但容易掌握,而且也便于记忆。对于金元四大家,除了上述归纳之外,我还从其治疗技巧上作了归纳。我认为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试看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药。河问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火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台用,使,64

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究竞是少数。子和之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