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生物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小学科学第14课教案:土壤中的小动物【前言】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小学生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探索它们的特征、作用以及它们与土壤的相互关系。

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学生将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功能,并培养他们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2. 理解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如土壤通风、养分循环等;3. 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4.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与描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特征及作用;2. 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1.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放大镜观察到的土壤样品,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想。

2. 让学生回顾前几堂课对土壤的学习,引导他们思考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Step 2: 小组观察与记录(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组的桌子上放置一些装有土壤样品的小容器。

2.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的外部特征和数量。

3. 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他们将向全班展示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Step 3: 共享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各组的观察结果,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幻灯片,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特征和作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土壤中小动物的作用,例如促进土壤通风、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质地等。

Step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小动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2. 每个小组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选定小动物的更多特征、习性以及与土壤的关系。

3. 各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报告,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发现,包括图片、文字描述和简单的演示。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之一。

学生在学习了水域、地面、空中3种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本节内容,可以促使其更进一步关注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为14章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奠定基础。

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认识细菌和放线菌”,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细菌、放线菌等生物的主要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通常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类群。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图,观察、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2、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水中、空中、地面上动物的多样化的相关知识后,在相关知识的认知、观察和分析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3、土壤中的微生物大多肉眼看不到,学生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缺乏感性认识。

五、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汇冠)。

学生:上网检索细菌、放线菌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2-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2-苏科版
(二)、霉菌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9相关内容,观察图13-7、13-8、13-9、13-10,思考并小组讨论:
1、青霉和匍枝根霉在形态上和颜色上有什么异同点?它们依靠什么繁殖?
2、两种霉菌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吗?它们如何获取营养?
青霉的菌丝内横隔,直立菌丝的顶端分支呈,上面有成串的,成熟的孢子是。青霉的菌丝内横隔,直立菌丝的顶端分支呈,上面有成串的,成熟的孢子是。
板书设计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2课)
一、认识放线菌
丝状细胞,细胞核不成形,提炼抗生素
二、认识真菌
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1、酵母菌
2、霉菌(青霉、匍枝根霉)
3、蘑菇(子实体)
4、真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利与弊)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案和课件。在学生自学放线菌结构的基础上,让他们总结放线菌和细菌的相似点,然后播放《放线菌的用途》,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真菌种类较多,有单细胞和多细胞。酵母菌的结构和生殖方式以复习为主,重点是霉菌。霉菌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在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和展示质疑中慢慢呈现出来。
3.蘑菇在繁殖的时候会长出什么结构?
4.蘑菇都能吃吗?
5.你能说出1-2种真菌的名称吗?
组织学生汇报问题结论,课件补充总结:世界上几种奇特的蘑菇
(四)、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感受真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牛奶、醋、泡菜等)
三、达成反馈
作业布置
课外实验:《制作孢子印》,拍成视频。
课前,让学生们手机了真菌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了分享,也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补充。
最后的拓展练习,有难度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土壤里的生物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
“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中的“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学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

学生:4-5人分为一个调查小组。

实验材料: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盘、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知识目标: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描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是什么?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这块土壤中有生物吗?生:没有/有。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你能看见或看清这些小生物吗?生:不能。

师: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微生物。

土壤里有了这些微生物,变得更加肥沃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师:这些微生物都长什么样?它们有哪些用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97页《土壤里的微生物》,快速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土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微生物是让泥土独具“泥土芬芳”的微生物是新课:一、认识细菌:师: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土壤里的细菌那么多,想来观察细菌应该不是难事,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生: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特征:观察图13-4细菌的三种形态,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菌有哪些形态?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特征: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图示“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细菌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根据表格内容,说说构成细菌的细胞与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有何异同点?填表: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我们可以得知细菌也具备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土壤微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3.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5. 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难点: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实验法:观察土壤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1. 细菌:分解有机物,合成维生素,参与氮循环等。

2. 真菌:分解有机物,形成土壤结构,参与氮循环等。

3. 放线菌:产生抗生素,分解有机物等。

4. 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氧气和养分的循环。

七、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 土壤深度的分布:表层、中层、底层。

2. 土壤类型的分布:沙土、壤土、粘土等。

3. 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八、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2.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作用。

3. 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

九、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1.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2. 实验:分离土壤微生物,观察其生长特性。

3. 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十、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学习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1. 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2.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循环3.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固定4.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七、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1.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与分类2.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探索3. 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的研究4.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应用八、土壤微生物的实验技术与应用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2.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析技术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技术4. 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评价与应用九、土壤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微生物在肥料制作与施用中的作用2. 微生物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3. 微生物病害的防治与应用4. 微生物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十、保护土壤微生物与生态环境建设1.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重要性2.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措施与政策3. 公众参与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方式4. 生态环境建设中土壤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及其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是本节重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2(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2(新版)苏科版
2.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土壤生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
2.土壤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适应性强。
3.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参与物质循环,如分解有机物,释放 Nhomakorabea分;-影响土壤结构,如形成土壤孔隙,改善通气性;
-抵御土壤病虫害,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土壤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
-提问:“你们知道土壤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它们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
2.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
-介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讲解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重要性。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思维导图和问题通过学习平台提交,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土壤微生物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学习进步。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形成长期记忆。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个人成长。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3.详细阐述土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固定氮素、促进物质循环等,让学生了解土壤生物的重要性。
4.针对土壤微生物这一难点,教师采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及其与土壤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土壤生物,讨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分步教学、逐步深入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土壤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等。
3.探究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土壤生物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色彩斑斓的土壤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里有什么吗?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植物,还有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的微观世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土壤里的生物这一章节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会对土壤生物的微观世界感到陌生,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对土壤生物的直观认识。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 课时〕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 13 章第2 节的内容。

是上一节课内容的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生疏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生疏。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展分类奠定根底。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格外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着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寻常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看到形态,细菌的构造更难观看,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构造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比较生疏细菌的根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肯定的生物根底学问和学习阅历,能够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材料、比照分析、合作争辩等方式猎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生疏为主,古怪心强、留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宠爱直观形象的事物,宠爱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学问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经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生疏,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时机引起学生的关注,简洁被学生无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学问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养分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生疏,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简洁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学问。

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

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

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教案标题: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泥土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

2. 探索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1. 泥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

2. 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3. 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3. 模拟实验或观察泥土样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泥土中有哪些小生命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知识讲解:3. 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介绍泥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如细菌、真菌、线虫等。

4. 解释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实践探究:5. 分发泥土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其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6.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例如:“不同种类的泥土中的微生物有所不同吗?”7.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泥土样本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讨论与总结:8. 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和假设。

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如不乱扔垃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

10.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以保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家庭附近的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延伸:12. 鼓励学生参观农场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泥土中的小生命和生态系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泥土中微生物和小生命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土壤中的动物讲解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讲解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掌握土壤中动物的分类方法;(3)了解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动物;(2)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2)激发学生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土壤中动物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2)如何保护土壤中的动物。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土壤中的动物,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土壤中的动物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20分钟)。

(1)介绍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作用;(2)讲解土壤中动物的分类方法。

3. 实验探究(30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2)观察土壤样品中的动物,记录种类和数量;(3)分析土壤中动物的作用和意义。

4. 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动物对土壤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中的动物。

5. 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土壤中的动物,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6. 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强调土壤中的动物对土壤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土壤保护。

四、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土壤中动物的资料;(2)撰写关于土壤中动物的作用和意义的小论文;(3)观察家附近的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

五、板书设计。

土壤中的动物。

1. 种类及作用。

2. 分类方法。

3. 保护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作用,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热爱。

《土壤中的动物导学案》

《土壤中的动物导学案》

《土壤中的动物》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和作用;
2. 掌握土壤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3. 了解土壤中动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
1. 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2. 土壤中动物的生活习性;
3. 土壤中动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干系。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土壤中的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中的动物有哪些,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 进修:讲解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如蚯蚓、蚂蚁、土壤线虫等。

介绍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如增进土壤通气、增进有机物分解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土壤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土壤中动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干系,探讨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探讨它们与土壤中动物的干系,深入探讨土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四、导学反思:
1. 本节课进修了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对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 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是否能够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3. 在总结和拓展环节,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需要不息改进和完善。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土壤中的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土壤生态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和珍爱土壤生态系统,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小学科学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14《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土壤中的小动物引言:土壤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的表层,其中寄居着各种生物。

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和作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壤的生态系统,并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介绍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特征以及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种类和特征;2. 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2. 示范用具:显微镜、玻璃塞培养皿、铲子等;3. 实际样品:土壤样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土壤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询问学生他们在平时接触过土壤中的小动物吗?他们知道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吗?2. 理论讲解(3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的展示,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如蚯蚓、蚂蚁、蠕虫等。

简要介绍每个小动物的特征和作用,如蚯蚓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增加有机质含量;蚂蚁能够帮助分解有机物质等。

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兴趣。

3. 实验探究(4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和实验探究。

教师将土壤样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同时,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玻璃塞培养皿和铲子收集和培养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观、移动方式和数量,并让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小动物的细节。

4. 总结与讨论(15分钟)学生归纳总结所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种类和特征,并讨论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你们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特征?”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活动(15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拓展延伸活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一、研究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依据: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土壤里的小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里的小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里的小动物大班科学教案一、引言小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本篇科学教案将围绕土壤中的小动物展开,介绍其种类、生态功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小动物的种类与生态功能1. 小昆虫小昆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如蚯蚓、蜈蚣、蚂蚁等。

它们通过啃食和排泄过程,促进土壤通风与增加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作为土壤的“工程师”,它们还通过钻土、挖洞等行为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

2. 红腿蜘蛛红腿蜘蛛是土壤中的捕食性蜘蛛,以食草害昆虫、蚯蚓等为食。

它们通过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农田作物的生长。

3. 小土壤线虫小土壤线虫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通过捕食寄生动物维持其数量。

同时,小土壤线虫还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过程,促进土壤肥力。

4. 小土壤螨小土壤螨是一类微小的节肢动物,以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为食。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和碎屑,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三、教学活动: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1.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其种类和生态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所需材料放大镜、工具(如小铲子、集土器等)、标本瓶、显微镜、实验报告本等。

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首先,带领学生前往户外,利用小铲子或集土器采集土壤样本。

回到教室后,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中的小昆虫、蜘蛛、线虫、螨等。

(2)让学生进行分类和记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在实验报告本上记录下各类小动物的名称和数量。

(3)分析小动物的生态功能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类小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

(4)总结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和分析的小动物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土壤中小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评估学生观察小动物的能力,并检查他们的实验报告本是否有规范的分类和记录。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和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是许多生物的家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然而,在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土壤中,有一群重要的生物经常被忽视,它们就是土壤中的动物。

本文将为大班幼儿提供一份专门的科学教案,着重介绍土壤中的动物,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增进幼儿对土壤中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引发兴趣1. 导入话题- 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提问:“植物为什么能够在土壤中生长?”- 借助图片或实物,给幼儿展示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昆虫等。

-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家或者学校的花坛中见过这些动物?它们在土壤中做什么?”2. 探索活动:土壤中的动物寻宝- 准备一些装有土壤、落叶和小树枝等材料的容器。

-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容器,并告诉幼儿他们要在里面寻找并记录能够找到的土壤动物。

- 引导幼儿观察土壤中的细微动物,例如蠕虫、昆虫的幼虫和甲虫等。

- 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之间的讨论,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动物,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1. 土壤动物分类- 使用图片或实物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蠕虫等,并帮助幼儿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 借助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分类这些土壤动物。

2. 土壤动物的食物链- 引导幼儿思考土壤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举例说明,如蚯蚓吃腐植物物质,而蚂蚁则以蚯蚓的排泄物为食物。

-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张食物链卡片,让他们分别扮演土壤中不同的动物,模拟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三部分:实验探究土壤中动物的重要性1. 实验:蚯蚓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准备两个小花盆,并在其中分别种植小麦或其他植物。

- 在一个花盆中放入蚯蚓,另一个花盆不放蚯蚓作为对照组。

- 每天记录两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 实验:土壤动物对土壤空气和排水的影响- 准备三个透明容器,并在底部分别放上沙土、黏土和砾石。

- 给每个容器分别加水,观察土壤中不同动物的排水和通气情况。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教案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教案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性,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2.了解微生物寿命、分布范围、数量和理化环境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3.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技术,掌握微生物鉴定步骤;4.了解土壤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土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和分类;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3.微生物数量和理化环境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4.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1.微生物鉴定的技巧和方法;2.微生物的定量和定位方法。

四、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和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型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古菌等。

它们广泛分布在土壤、水中、植物和动物体内以及空气中等任何有机和无机物质中。

2.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酶、遗传等方面。

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体积很小,大小一般为1-100微米。

微生物形态多种多样,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分枝形等。

微生物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质膜、核心区、胞浆、内质网等组成。

微生物代谢的方式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氧代谢等,其中光合作用是微生物谋取生命活力重要的方式之一。

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酶是生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对微生物代谢过程起到很大的帮助。

遗传是微生物生长和变异的主要基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在细胞分裂和生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营养方式可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按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按酸碱度分为酸菌和碱菌;按氧的需求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氧菌;按生境不同可分为土壤微生物、水生微生物、空气微生物等。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1.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很重要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解腐殖质、异化和同化作用、氮素循环、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2019-2020年《土壤里的生物》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土壤里的生物》教案WORD版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2019-2020年《土壤里的生物》教案WORD版
1、对土壤中小动物观察时,记录各种小动物的数量和行态特征,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如果要鉴别它们的种类,需要有小动物检索分类表这一资料作为依据。

2、一条蚯蚓有100多个体节,除了前端和后端的几个环节以外,其他各节都生有刚毛,
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刚毛协助进行运动。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3、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分布广泛,而
且微小,是生物中的原始类型,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它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形态。

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以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4、放线菌是一种具有分枝的丝状体,放线菌的菌丝分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现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约85%来自放线菌。

5、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细胞中都不含有叶绿体,个体都是由菌丝构成,
不同部位的菌丝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直立菌丝能够支撑个体,营养菌丝能够吸收营养,关于霉菌,我们学会了青霉、匍枝根霉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6、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药物,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7、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真菌大多是多细胞个体,细胞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的生活,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如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常见的真菌。

- 1 - / 1。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3.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细菌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新课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1苏科版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1苏科版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1苏科版第12章土壤里的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方法指导: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

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

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

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

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组员记录员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环境特征动物名称数量形态特征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

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

本节课我们着重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找出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土壤里的生物
【复习目标】
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4.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5.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6.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7.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8.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复习提纲】
1、对土壤中小动物观察时,记录各种小动物的数量和行态特征,要找
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要鉴别它们的种类,需要有小动物检索分类表这一资料作为依据。

2、一条蚯蚓有100多个体节,除了前端和后端的几个环节以外,其他
各节都生有刚毛,腹神经索一上有许多神经节,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刚毛协助进行运动。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3、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细菌数量
最多,分布广泛,而且微小,是生物中的原始类型,要用高倍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它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形态。

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以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4、放线菌是一种具有分枝的丝状体,放线菌的菌丝分成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现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约85%来自放线菌。

5、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细胞中都不含有叶绿体,个体都
是由菌丝构成,不同部位的菌丝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直立菌丝能够支撑个体,营养菌丝能够吸收营养,关于霉菌,我们学会了青霉、匍枝根霉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6、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药物,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7、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 ,真菌大多是多细胞个体,细胞里不含叶绿
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的生
活,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如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常见的真菌。

【复习检测】
1.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 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 靠孢子进行繁殖
2.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
3.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4.蚯蚓是常见的环节动物,下列有关蚯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
B.依靠湿润的体壁呼

C.富含蛋白质,可做鱼类的饵料
D.疏松土壤,促进植
物生长
5.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请你参与“土壤
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5,
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口i=r
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


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作出假设图_。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请填“潮湿”或“干燥”)
土壤的一边。

6.右图所示为细菌与酵母菌图解,据图回答:
下图所示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C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
去卩 _________________ 。

(2)B和D的菌体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的。

(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____________ 。

(4)A、B、D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落。

从菌落
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可以大致区分A和B D。

(5)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泡菜坛的结构,即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