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第一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李媛陕西省城固县南坎营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借“土地”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体现了在当时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心声。

学习这首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期的学生对__新诗已经有所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依然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另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对诗歌感情的感悟,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情节,培养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课 诗两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课 诗两首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

(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

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对话中教师的作为)(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资料显示: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两首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诗两首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两首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分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学生自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疑问和观点。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持续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下《诗两首》的相关教材。

2. 参考书: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提供诗两首的原文。

2. 分析指南:提供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指南。

3. 讨论话题: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第三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5.2 时间安排1. 导入和介绍:15分钟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3. 分析和讨论:2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 课《诗两首》教案内容预览:1.《诗两首》教案设计:刘杜王军教师寄语:个人的难过与欢喜,一定交融在时代的难过与欢乐里。

-- 艾青“就算生在异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觉诗歌的节奏,理解、体会诗歌的境界和深刻的意蕴。

2.掌握诗歌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3.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理解诗歌意象,领会诗人诚挚的感情。

学习难点:感觉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掌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填空1.艾青 (1910~ 2019),原名,浙江金华人。

1932年归国,在狱中写成诗作,确立了在诗坛的地位。

作品有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怀长诗等。

2.余光中 (1929~)今世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

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研究1.一首优异的诗歌,常常会合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感情,表达某种看法,《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想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短,因此第三节能够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三、合作释疑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肌理丰盈”之类的词而用“沙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从中你可领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联合时代特点,谈谈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而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化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变成了详细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如何跟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四、课内精读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此后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我在外面 /母亲在里头而此刻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点?3. 以下对诗歌含义剖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激烈要求两岸一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20世界40年代末,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不久去了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使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绪。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像《乡愁四韵》、《呼唤》、《春天,遂想起》等,这首比喻精当、朴素亲切的《乡愁》更是脍炙人口。

文章主旨《我爱这土地》这首抒情诗,借鸟的喉咙,歌唱了作者深爱的大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日寇切齿的恨。

《乡愁》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情别绪,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整体设计课文分析《我爱这土地》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抒写了当时祖国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与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表达了诗人也包括那个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乡愁》作者巧妙地将乡愁(对母亲、爱人、祖国的思念和浓浓的爱)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让无形的乡愁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2021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1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1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清晨,我一觉睡醒后打开窗户看到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可是新叶却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阴。

窗外满山遍野都是油菜花,一个扎着两个朝天辫的儿童在奔跑着追扑那只翩翩起舞的黄色蝴蝶,一边追进花丛中一边说:蝴蝶你别跑啊!蝴蝶忽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丛中,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油菜花,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儿童显得很失落只好回家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四书五经并诵读诗歌,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旋律与人与自然节奏;从诗歌意象抓起,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写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认知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细致认知和把握住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指出阐释诗歌的钥匙就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抓起,通过朗诵和赏析去深入细致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阐释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耻辱史、一部苦痛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做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关键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离合。

今天我们必须自学的《我快乐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就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Q1566A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做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专门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获释,在狱中写下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刊登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就是继在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关键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与艾青文学艺术最低勋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韵:倾听乡愁
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边听边做标记
让学生带着任务聆听,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
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 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要重读?为什么这些地方要重读呢?
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韵:美读乡愁。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师生共读。
学习者分析
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接触的现代诗歌不多,朗读能力比较薄弱,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教师板书)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板书)
3、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多媒体展示诗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深情导入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有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诗两首乡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2、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难点是体味乡愁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二、教学过程:1、导入:1972年的1月21日,诗人余光中于厦门的旧居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愁绪万千,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年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去,思乡之情蓬勃而出,不能自己,仅用了20分钟就吟唱出了一收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你觉得朗读要注意什么呢?试一试。

朗读指导。

第一段多次朗读,指导:语速缓慢,“这头、那头”注意要重音。

3、再配乐朗诵。

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情感呢?生:“读到思乡之情”、“读到悲伤之情”、“无奈之情”、“孤独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生:“邮票”“船票”……投射了作者的情感,把它们称之为意象。

4、余光中把这首诗歌归为“浅易之作”,浅易,是语言浅显易懂,但仔细推敲,这个浅绝非肤浅的浅,而是在内容上是深入浅出,这个易绝非容易的易,而是在情感上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

我们能读出那么丰富的内容正式得益于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

听录音,揣摩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生A:运用时间顺序,先是小时侯、长大后,然后是后来、现在。

师评:那是一生一世的乡愁,而且诗歌都用“这头、那头”,这在诗歌中被称为重章叠句。

生B:诗歌用了形容词,“窄窄的、小小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起来用。

师评:每个意象前都用了修饰语,这些被称为叠音词。

比一比:1、乡愁是一张小邮票2、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3、乡愁是一张窄船票4、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读一读,为什么要用叠音词?生:乡愁感觉更浓厚了。

师:在看这几个叠音词的声调,有什么特点啊?音很长做手势“﹀”,生跟着手势一起读。

乡愁更浓了,更粘了,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个读,师评价。

生A:我还发现有量词,“一张”、“一湾”……想起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乡愁》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精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3、学习经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宗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的浏览并不是重点。

所以初中生对于古代诗了解较少,希望经过这首诗让初中先生掌握必然的古代诗赏读技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经过朗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经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宗旨。

四、教学工夫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第1张:《我是歌手》中,音乐诗人李健在《月光》中唱到:不管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第2张: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神韵。

(出示《乡愁》课题),然后出示《乡愁》朗诵第3张:那么,余光中诗歌怎样的作家,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出示作家身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本籍福建永春。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分,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浏览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

第4张:朗读师:从《乡愁》标题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甚么感情?生:怀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甚么?生:忧郁深沉师:经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该当是甚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该当是稍慢且舒缓。

师:第一、二大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大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丢失。

第四大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怀念,荡气回肠。

教师配乐朗读。

先生:女生读,男生读。

教师带领全班一同读。

第5张:在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内容该当有所了解了,请同学们说说:1、全诗是按照甚么按次结构全篇的? (在文中找出根据)小时分---长大后---后来----如今(人生的四个阶段)诗人以工夫的变化来组诗,四个工夫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全部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毕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

第1课诗两首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嘶哑(sī)喉咙..(hòu)汹涌(xiōng)(yǒng)2.多音字长(zhǎng)增长增加。

(cháng)特长长处,优点。

和(hé)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声音相应。

(huò)和面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喉(hòu)喉咙咽喉。

候(hóu)候鸟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诵读读出声音来。

墓(mù)坟墓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羡慕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
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赏析舒兰(台湾)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