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药和生物利用度控制
前药原理的具体应用
前药原理的具体应用什么是前药原理?前药原理指的是药物在体内通过代谢而被转化为其活性形式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通过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才是具有药理学效应的药物。
前药原理的具体应用前药原理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前药原理的一些具体应用:1.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些药物在消化道被胃肠道酶或胃酸分解而失去活性,为了提高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设计前药,即将活性药物与某些物质结合形成不活性的化合物,使其能够经过消化道而不被分解,到达作用部位后再被代谢为活性药物。
–举例:氨茶碱是一种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但它容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通过设计前药茶碱二甲氨基乙酸盐,可以在体内被代谢为活性的氨茶碱,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一些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无法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为了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可以设计前药,使其在体内以缓慢的速度被代谢为活性药物,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举例:酮康唑是一种抗真菌药物,但其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限制了其抗真菌效果。
通过设计前药,如酮康唑酯类似物,可以在体内缓慢被代谢为活性的酮康唑,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一些药物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为了降低毒副作用,可以设计前药,使其在体内以不活性形式存在,而只在特定组织或环境下被代谢为活性药物,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必要毒副作用。
–举例: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炎镇痛药,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通过设计酯前药如阿司匹林甲酯,可以在体内缓慢被代谢为活性的阿司匹林,减少胃肠道的毒副作用。
4.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一些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同时对多个靶点产生作用,为了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可以设计前药,在体内被选择性地代谢为活性药物,使其只对特定的靶点产生作用。
–举例:多沙普仑是一种广谱β受体拮抗剂,但它也会对其他类型的受体产生拮抗作用。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入血液的速率和程度。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口服或其他非脉管内给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溶剂、助悬剂等。
生物利用度是保证药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等效性则是保证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质量一致性的主要依据。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概念虽不完全相同,但试验方法基本一致。
为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何种药物制剂需要进行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试验,可根据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要求进行。
进行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临床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应提供机构名称以及医学、科学或分析负责人的姓名、职称和简历。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是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的关键。
首选色谱法,如HPLC、GC以及GC-MS、LC-MS、LC-MS-MS联用技术,一般应采用内标法定量。
必要时也可采用生物学方法或生物化学方法。
由于生物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物样品测定,所以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适宜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
1.专属性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活性代谢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物不得干扰样品的测定。
对于色谱法至少要提供空白生物样品色谱图、空白生物样品外加对照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图。
对于复方制剂应特别加强专属性研究,以排除可能的干扰。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根据所测定物质的浓度与响应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标准曲线。
前药原理的应用及优越性
前药原理的应用及优越性1. 前药原理简介前药是指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后,转化成为活性药物的物质。
前药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中,通过酶催化、脱羟作用、酯酸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使其转化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前药原理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前药原理的应用2.1 增加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一些难以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转化成为口服可用的前药。
例如,对于一些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经过酯酸水解反应转化成为相对容易吸收的酯体,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2.2 改善药物的酶催化速度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过快,导致药物的作用时间较短,需要频繁给药。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成为比较稳定的前药形式,延缓药物的代谢速度,从而延长药物的疗效时间。
2.3 缓解药物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增加。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成为相对无毒或低毒的前药形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2.4 提高药物的组织靶向性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成为对特定组织具有亲和力的前药形式,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积累程度,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前药可经过酶催化转化为活性药物,使药物更加专一地作用于目标组织。
3. 前药原理的优越性3.1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被吸收的前药形式,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节省药物的成本。
3.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易降解的药物转化为稳定的前药形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这可以延长药物的保质期,并减少药物的损失。
3.3 增强药物的特异性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特异性更强的前药形式,使药物更加选择性地作用于目标组织。
这可以减少对非靶组织的影响,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4 提升药物疗效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成为具有更强药理活性的前药形式。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是评估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是衡量药物口服后达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其相应的体内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1. 体内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1)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肠道进入血液的比例。
一般来说,血管内廓的药物将达到全身循环,而只经过肠粘膜的药物在肝脏通过代谢。
生物利用度的常见评价方法有药物浓度法、尿液排泄率法、粪便排泄率法和代表性牲畜法等。
(2)药物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后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暴露在体内的时间段内代谢为活性物质的比例。
例如,口服药物被胃肠道吸收后,在首过效应和肝脏代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代谢反应,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测定、药物酶活性测定和代谢物分析等。
2. 实际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治疗等方面。
在药物研发阶段,药物吸收和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筛选药物候选者并确定适当的剂型和剂量。
在药品生产中,分析药品的吸收和代谢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检查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在临床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并帮助医生实现个性化治疗。
3. 结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药物研究和使用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药物开发、药品生产和治疗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药物化学前药总结
药物化学中的前药是一种设计用来改善药物的化学性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分子。
以下是前药的几个关键特点:
1. 生物转化:前药在体内通常不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的分子。
相反,它会在体内被酶转化(生物激活)成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
2. 靶向性和选择性:理想情况下,前药应能选择性地到达靶组织或器官,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3. 稳定性:前药设计通常是为了增加药物分子在体内的稳定性,防止过早的代谢或排泄,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易合成性:前药应能通过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从市售原料或容易获得的中间体制备。
5. 可逆性:前药与生物体内酶的反应通常是可逆的,这样可以在需要时控制药物的释放。
6. 结构多样性:前药可以通过各种化学结构进行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
7. 毒理学和药理学性质:前药的毒理学和药理学性质应与未转化药物相似,但通常更低。
8. 剂量调节:通过调节前药的剂量,可以控制其转化为活性代谢物的速率和量,从而调节药物的疗效。
9.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前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其转化或效果,这需要在药物设计和临床应用中加以考虑。
10. 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标记:有时,前药设计也用于标记疾病
或药物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或监测。
总的来说,前药设计的目标是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前药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尤其在开发针对难以穿透的靶点或难以成药的化合物的药物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转化性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转化性药物是指治疗疾病、症状或预防疾病的物质或化合物,它们被设计来与生物系统互动,改变生理或生化过程。
然而,药物的效果受其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和生物转化性(biotransformation)制约。
生物利用度指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性,它包括药物在口服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百分比和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越好,副作用则相对较少。
因此,药物设计师通常会评估其生物利用度,并尽力使之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药物的化学性质。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大小、电荷和晶型等物理化学性质都影响其进入肠道和血液循环的速度和方式。
此外,药物对肠壁和肝脏的生物利用度也会受体内酶的水平和种类影响。
对于许多药物而言,肝脏内生物转化是药物生物利用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生物转化性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或降解的能力。
当药物进入肝脏时,它们往往会被肝脏的酶所代谢,这些酶通过加氧、去除或添加化学基团等方式使药物代谢。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是无毒的、低毒的或有毒的。
药物的生物转化性对它们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有着重要影响。
代谢速度快的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因而副作用相对较少。
代谢速度慢的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而副作用相对较多。
举例而言,对于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而言,它们必须在体内迅速代谢,才能释放出治疗作用。
生物转化性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有些药物会被代谢成更活跃或更有效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不一定是药物本身,它们的效果也可能比药物本身强。
例如,阻止CYP450酶代谢的帕金森病药物利卡因(L-dopa)常常与羟基酪胺(dopamine)一起使用,后者是L-dopa的代谢产物,它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因Parkinson所引起的运动障碍。
此外,生物转化性还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受时间和剂量等变量影响时的整体效应。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名词解释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名词解释药物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在给药途径后,进入体内的药物分数及速度。
它是一个关键的药物性质,对于药物的剂量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药物生物利用度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定义药物生物利用度是指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相应给药方式下的参比药物(常为静脉给药)之间的比值。
它可以反映给药途径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
二、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1.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分数是不同的。
例如,静脉给药的药物能够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其生物利用度为100%,而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其生物利用度可能较低。
2. 药物溶解度药物溶解度指的是药物在给药途径中的溶解能力。
药物溶解度越高,其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越高。
一些药物因为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在给药途径中的溶解度较低,从而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
3. 药物稳定性药物在胃酸、胃蛋白酶和其他消化酶等环境中的稳定性也对生物利用度有影响。
一些药物在胃酸环境中容易被破坏,导致其进入肠道后生物利用度下降。
4. 肠道吸收肠道吸收是指药物在小肠中通过细胞层的吸收过程。
肠道吸收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肠道细胞内吸收载体的存在与活性。
肠道吸收的差异也会导致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5. 肝脏首过效应肝脏首过效应是一种生物转化现象,指的是口服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在进入全身循环前被显著减少。
首过效应导致部分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降低。
为了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一些药物会选择其他给药途径,如经肌肉注射或经皮给药。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肠道吸收的速度和效率,或抑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总结药物生物利用度是一个衡量药物给药效果的重要指标。
了解和掌握药物生物利用度,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用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药品的制药工程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品的制药工程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给药后被机体吸收并发挥药理作用的程度。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在药品的制药工程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合理用药、药物制剂技术和新型药物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一、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基础。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特点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几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合理用药策略:1. 考虑口服给药的可行性: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
一些药物可能会因为被胃酸破坏或不能通过胃肠道吸收而降低生物利用度。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给药途径,如注射或外用。
2. 考虑与食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一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以避免与食物相互作用,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配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3. 个体化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疾病状态,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老年人和儿童的药物代谢能力较差,需要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堆积和不良反应。
二、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制剂技术:1. 改进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其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一些药物因为其物化性质的限制而难以溶解,导致生物利用度较低。
通过药物多晶型转换、溶剂选择和添加助溶剂等手段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2. 增加药物稳定性:药物的稳定性对其生物利用度有重要影响。
一些药物在制剂过程中容易分解或失活,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下降。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剂技术和添加稳定剂等手段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3. 控释技术:控释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过制备缓释剂型、微胶囊和纳米粒子等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延长药理作用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
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
例如苦参素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参考文献吴诚,王玲,刘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贺然,刘国琴,李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吴诚,王玲,刘丽宏[摘要]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近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注射给药,开发此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是近年来药剂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
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
例如苦参素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参考文献吴诚,王玲,刘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贺然,刘国琴,李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吴诚,王玲,刘丽宏[摘要]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近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注射给药,开发此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是近年来药剂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导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研发的追求,前药设计策略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在新药设计领域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与原理1.1 前药的概念前药,即指药物的不活性衍生物或先导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才能形成活性物质,从而发挥药效。
前药的设计与合成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改变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前药设计策略的原理前药设计策略基于两个主要原理:代谢酶介导的活化以及控制性释放。
代谢酶介导的活化是指通过酶在体内催化前药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为活性物质;而控制性释放则是通过调控前药内部的化学特性,使其在特定条件下释放活性物质。
这些原理的应用使得前药设计策略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药物设计方法。
二、前药设计策略的应用2.1 改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前药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使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形成更活性且选择性更好的物质。
通过加入酯基或酰腙基可以改善药物的脑血管选择性,从而提高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2.2 增强药物稳定性前药设计策略还可以通过保护活性物质、避免药物的酶降解和酸碱水解等方式,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采用丙酸酯等化学修饰团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前药的设计,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对于需要口服给药的药物尤为重要,因为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给药途径。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设计方法,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研发中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改善药物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以及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前药设计策略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参数的优化,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等。
前药的合理设计及应用
前药的合理设计及应用前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化学或酶促反应,在体内转化为活性药物的药物前体。
合理设计和应用前药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吸收性和体内分布,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合理设计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前药的重要性。
首先,合理设计前药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关键。
很多药物由于其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反应的半衰期较短,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而通过设计合适的前药,可以使药物在体内被稳定地转化为活性物质,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增强疗效。
例如,抗生素阿莫西林的前药双氯环丙酮阿莫西林,能够在体内迅速水解为阿莫西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加疗效。
其次,合理设计前药有助于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有些药物由于其结晶形态或溶解度的限制,导致口服给药时难以溶解或不能稳定地存在于胃肠道。
这种情况下,设计合适的前药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替格瑞洛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改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此外,合理设计前药还能够优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这些过程往往受到药物的化学特性的制约。
通过合理设计前药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从而优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例如,通过酯化或缩成分子量较小的酯类、醚类或酰胺类,可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改善药物的组织分布和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最后,合理应用前药有助于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一些药物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后可能会产生毒性,而合理应用前药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代谢途径,降低产生毒性代谢物的可能性。
例如,氟尿嘧啶的前药卡培他滨被磷酸化为活性代谢物,该代谢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综上所述,合理设计和应用前药对于改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设计前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吸收性,优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利用前药设计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适合静脉给药 ;(5) 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
HO P OH
12%可以定义为前药,可见前药所占比例相当高 [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药设计的主要目
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多方面影响,主要包括药 物的渗透性、水溶性、系统前代谢和首过效应,以 及外排转运器的外排等。大部分药物都是通过口服 途径给药,只有当药物的物理化学和分子性质达到 一定要求,药物才能被良好吸收。通常药物的分子 量不能超过 500,脂溶性不能太高 (logP < 5),同 时又需要能够通过生物膜,水中溶解度一般应大于 0.1 mg/ml,药物 pH 为 6 ~ 8 为佳,极性表面积与 氢键个数也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总之药物是否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是决定其能否被充分吸收的关键 因素 。 [4,5] 1 前药与水溶性
(1. Dept. of Medicinal Chemistr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2. Tianjin Tasly Group Co., Ltd., Tianjin 300410)
ABSTRACT: The prodrug strateg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absorption of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prodrug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rugs, including water- and lipid-soluble prodrugs. The water-soluble prodrugs designed for improvement of the aqueous solubility of drugs can be achieved by many approaches such as modification with phosphoric acid, amino acid etc. The lipid-soluble prodrugs is expected to enhance the permeability of drugs mainly by esterated approach.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的意义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的意义前药原理(prodrug)是当下药物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策略,其将一些不太适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经过化学或生物修饰,使其在体内转化为治疗效果更佳的形式。
这种药物设计策略在医学上的应用,给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它在从理论到实践各个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
前药原理的设计旨在提高药物治疗效率。
在胶质瘤(glioma)治疗中,通过对富含色氨酸的化合物进行前药化改造,使其模拟脑内色氨酸进入细胞并由肝内的酯酶调节成5-氟尿嘧啶,从而达到治疗胶质瘤的目的。
因为该化合物在正常细胞中不易进入的特点,进而引起细胞内外发生代谢反应,达到了减轻副作用的效果。
前药原理还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性。
在治疗不同癌症时,化合物的溶解性充分考虑是药物能否在体内发挥预期作用的关键之一。
通过前药化手段将一些疏水性药物改造成更亲水的形式,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率,从而增加药效和有效性。
前药原理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定向作用。
一些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不断地抑制其广泛应用,因为在治疗肿瘤时,药物往往也会破坏健康细胞。
将这些药物被开发为前药来提高与正常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使药物从而最大程度地聚集在肿瘤细胞中,减轻药物的毒性反应。
在实际应用中,药物前药的研究被应用于多种药物领域,如抗癌药物领域、抗结核药物领域、抗病毒药物领域、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领域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将多种化合物设计为前药,人工合成出化合物,测试其在体内的活性,评估解毒的活性。
可以看出,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前药化改造,药物的毒性可以被减轻,药效可以得到增强,药物定向作用可以得到强化,从而在医学治疗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药化改造通过化学或生物方式将药物转化为更具治疗效果的形式,进而减轻药物的毒性等不良反应,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定向作用。
这种药物研究策略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在各种药物领域都有了不同的应用,包括癌症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结核病等领域。
前药原理在药物中的应用
前药原理在药物中的应用1. 什么是前药原理?前药原理是指一种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成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的过程。
前药是指一种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物质,在进入体内后通过代谢反应转化为活性药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前药原理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前药原理的应用2.1 增加药物稳定性通过前药原理将药物转化为不容易受到分解或降解的形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2.2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一些药物在进入体内后会被代谢酶快速代谢掉,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使药物在体外形成前药,减轻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代谢的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3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控释剂。
控释剂会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服用,提高治疗效果。
2.4 减少不良反应一些药物在体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活性较低的前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3. 前药原理在药物开发中的案例3.1 氨甲环酸氨甲环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它是通过前药原理将甲环酸转化为活性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
通过前药原理,阿司匹林可以被代谢成为水杨酸,在体内发挥药理作用。
前药原理可以延长阿司匹林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疗效。
3.3 盐酸左卡尼汀盐酸左卡尼汀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成为活性药物左卡尼汀,通过控制释放速度,可以延长药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4. 总结前药原理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减少不良反应。
通过前药原理,药物可以更好地满足治疗的需求,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领域。
前药是一种在体内未活化形式的药物,在体内通过酶或其他生物转化过程转化为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
这种设计策略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特性、组织分布或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以下是一些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示例:1. 改善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在口服给药后,由于吸收差或代谢快,生物利用度较低。
通过设计前药,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其在体内的暴露量。
例如,硝苯地平的前药硝苯地平二甲丙烯酸酯(Procardia XL)是一种钙通道拮抗剂,其前药形式可改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2. 延长作用时间:有些药物需要频繁给药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这可能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
通过设计前药,可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例如,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的前药氟西汀丙酸酯(Prozac Weekly)是一种长效制剂,可每周给药一次。
3. 提高组织靶向性:有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并不理想,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通过设计前药,可以增加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分布。
例如,阿霉素的前药阿霉素脂质体(Doxil)是一种脂质体封装的药物,可增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4. 降低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可能导致肾毒性。
通过设计前药,可以降低药物在非靶组织中的暴露量,从而减少副作用。
例如,环孢素A的前药环孢素丙酸酯(Gengraf)是一种脂质体封装的药物,可降低肾毒性。
这些只是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一些应用示例,实际上前药的设计和应用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
前药原理的概念及应用
前药原理的概念及应用什么是前药原理前药原理是指一种药物在体内经过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的机制。
在给药过程中,药物通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活性化合物,进而产生药效。
前药原理的应用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药物的药动学特性、减少副作用和提高治疗效果。
前药原理的应用前药原理的应用在医学和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前药原理应用的几个方面:1. 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肠道吸收率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等。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更活性的形式或改变其物化性质,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2. 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评估药物持续作用时间的重要参数。
某些药物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低溶解度、易被酶解等,导致其半衰期较短,影响药物的疗效。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更稳定的形式,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3. 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在体内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不易引起副作用的形式,降低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4. 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通过前药原理,可以将药物转化为靶向特定组织或细胞的形式,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药物在目标组织或细胞内的浓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其他正常组织的损害。
5. 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某些药物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或环境条件而容易发生降解或分解。
通过前药原理,可以转化药物为更稳定的形式,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前药原理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前药原理,以下是两个前药原理的案例分析。
案例1:贝伐单抗(Bevacizumab)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贝伐单抗的前药原理应用了改变药物结构和靶向性。
贝伐单抗通过结构上的改变,使其具有更好的靶向性,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从而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50・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rnalVoL23No.12010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杨楠,石磊,杨慧+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摘要前药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等特性,在保持或增强原药药效的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
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前药;前药原理;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17;R9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82(2010}01—050—03ProgressandApplicationofProdrugPrincipleinDrugResearchYangNan,etalInnerMongoliaMedicalCollege(Hohhot010059China)Abstract:Predmgswithincreasedbioavailability,increasesolubility,decreaseadversereactionsandothereharacteris—tics,whilemaintainingorenhancingefficacywhiletheoriginaldrugtoovercometheshortcomingsoftheoriginaldrug.Inthispaper,acomprehensivepro—drugstheoryindrugresearchinthetypicalexample,introducedtheprodrugprincipleindrugre・searchintheapplications.Keywords:Prodrug;Prodrugprinciple;Bioavailability前药(Prodrug)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作者简介:杨楠,(1983一),女,内蒙古医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药物化学和生物利用度控制
药物化学和生物利用度控制
李安良;李正香;王新红
【期刊名称】《华西药学杂志》
【年(卷),期】2000(15)5
【摘要】目的 :就 2 1世纪药物化学所关注的 4个问题 ,着重综述药物化学对生物利用度控制的意义。
方法 :以实例说明。
结果 :药物化学方法有助于防止药物的首过代谢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获得部位专一传输药物 ;获得部位专一生物活化药物 ;肽类的前药衍生物 ,以克服肽类的传输障碍 ;用大分子载体作为药物寻靶的工具。
结论 :是推出新药的简易途径。
【总页数】3页(P364-366)
【关键词】药物化学;生物利用度控制;部位专一传输
【作者】李安良;李正香;王新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R969
【相关文献】
1.少腹逐瘀汤组成药物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J], 吴修红;孙泽;赵闯;杨东霞;王旭;张金琦;孙晓兰;马艳春
2.校企合作下高职药物化学案例教学控制的实施 [J], 林水森;郭幼红;许嵘
3.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控制中药质量的研究进展 [J], 李骏飞;李清林
4.药物化学溶剂分离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温控方法对确保数据精度极其重要 [J], Scott Pratt;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药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前药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前药,又称为原药、前药原料,是指经一系列化学或生物学变化后能够转化为具有疗效的活性物质或化合物的无活性物质。
简单来说,前药是指那些需要进行代谢或反应才能转化为药效明显的活性物质的一类化合物。
前药的作用往往在体内进行,通过代谢过程激活,转化为具有药效的物质。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前药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使用前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选择性能够得到提高。
前药的设计和合成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前药的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化学反应或酶的催化作用。
前药通过代谢或反应,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活化为具有特定作用的活性物质。
这种转化过程可以发生在体内,在药物口服或注射后由体内酶催化和代谢来激活药物。
也可以在制药过程中,通过合成手段将前药转化为药物。
在药物研发领域,前药的利用可以解决一些药代动力学问题。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物效应,或者干脆就是药物的活性成分。
但是,有些药物在口服或注射后会被肝脏酶代谢降解,使得活性物质的浓度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所需要的水平。
通过使用前药的策略,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
举个例子来说明前药的应用。
一种常见的退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简称APAP)。
APAP是一种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和退烧。
然而,APAP本身对肝脏有毒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
为了降低对肝脏的毒性,研究者设计出一种前药形式的APAP,即对氨基苯酚(Para Amino Phenol,PAP)。
PAP在体内通过代谢转化为APAP,但其代谢速度相对较慢,使得肝脏有足够的时间将其代谢为APAP,从而减轻对肝脏的毒性。
前药的设计和开发是药物研究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选择前药,可以提高药物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甘草酸为天然的前药 ,被真杆菌活化 ,产生抗炎作 用。
其它例子还有番泻苷和芦荟苷在双岐杆菌和真杆菌作 用下产生催泻作用 ;黄芩苷在细菌 β2糖苷酶作用下才能被吸 收。
以上例子表明 ,糖苷在不同的结构仔有不同的表现 。它 的这些性质可用于前药设计 ,糖作为载体的前药应得到密切 关注 。 6 氨基酸作为载体的前药
R = SCH2CH2OH :双[ S2(羟乙基硫醚基) 222硫乙基 ]2核苷酸 R = C(O)2t2Bt 双 (S2酰基222硫乙基)2核苷酸
的 4000 倍) ,高稳定性 (pH 8. 6~12) ,体内安全 ,在磷酯酶作 用下很容易转化为苯妥英 。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 效学表明 ,注射给药后定量释放苯妥英 ,其安全性比苯妥英 钠大得多 。肌注磷苯妥英 ,其苯妥英的血浆水平与静注可 比 ,这使不能静注给药患者可采用肌注给药 。磷苯妥英已被 美国 FDA 批准上市 。
磺胺甲2 唑的 N2酰基2γ2谷胺酰前药也有这种特征 。 7 甲氨蝶呤 (MTX) 的前药2αγ, 2双 (酰胺) MTX
典型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MTX 存在着抗瘤谱窄 , 急 、慢性毒性和细胞耐药性等缺点 。其耐药性与药物进入细 胞不足有很大关系 。
Puglisi 等[10]合成了一系列亲脂性较强的 MTX 双 (酰胺) 前药 。研究了药物与模拟膜的相互作用及它们抗肿瘤活性 。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非甾抗炎药萘普生和降血脂药等 。
抗高血压药福辛普利 (fosinopril) 是磷化物类前药的例 子。
福辛普利拉 (Fosinoprilat) 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剂 ,它的口服活性很低 ,生物利用度 < 5 %。福辛普利是它的 前药 ,它具有酰氧烷基的结构 ,使药物具亲脂性 ,易口服吸 收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32 %~36 % ,在体内释出福辛普利拉 。
甘油酯前药有利于减轻口服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
3 磷酸作为载体的前药 磷苯妥英 (fosphenytoin) 是注射用苯妥英前药[4~5] 。苯妥
英具弱酸性 ,p Ka8. 3 ,难溶于水 (20~25μg·mL - 1) 。苯妥英钠 为一注射剂 ,但水溶液碱性强 ,pH 12 ,含 10 %乙醇和 40 %丙 二醇 。这种处方静注时不能稀释 ,或只能最小程度地稀释 , 出于急性安全考虑 ,注射时间较长 ,局部刺激一直是个问题 ; 肌注时 ,由于注射部位 pH 的变化和共溶剂的稀释 ,可能导致
它的棕榈酸二甘油酯前药[服前药的血浆 AUC 值为 L2多巴 AUC 值的 2 倍 。它们脑摄取研究表明 ,服用前药 ,脑 L2多巴水平 缓慢增加 ,持续时间延长 ,脑 L2多巴/ 多巴胺比值更佳 。小鼠 的抗巴金森病试验支持这些药代动力学数据 ,药理作用的持 续时间延长 。
苯妥英结晶析出 。磷苯妥英具高水溶性 (是苯妥英钠水溶性 的 AZT5′2磷酸酯 ,而 AZT 给药后在 CNS 中检测不到 AZT5′2磷
·8 ·
Chin Pharm J , 2001 January , Vol . 36 No. 1
中国药学杂志 2001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这些结果有助于药物与生物膜之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和 非耐药 MTX 类药物的开发 。
E2 :L2氨基酸脱酸酶
磺庚甲泼尼龙为甲泼尼龙的水溶性前药 ,它克服了上述 缺点 ,在溶液中稳定 ,静注给药后 ,在体内酶的作用下释出甲 泼尼龙 ,特别适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痉挛 。该药的开发成功 说明 ,老药的前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
suleptanate) [11]
避开某些限制步骤 ,能使已知核苷类似物固有的生物学效应
甲泼尼龙用于治疗休克 、炎症和急性哮喘发作 ,它作为 得到更大的发挥 ,这对抗病毒活性的改进往往胜过合成新的
图 2 核苷类似物 (N) 及前核苷酸 (Pro2NMP) 活化的机制
图 3 双 (Poc)2核苷酸及其酯酶催化降解途径 双 (POC)2核苷酸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树枝状 T2细
胞共培养系统中 ,其活性分别比 PMPA 高 35 及 16 倍 ,在完全 抑制病毒复制的浓度下无毒性 。
许多研究表明 ,适宜的核苷酸前药必须满足 2 个条件 : ①必须有足够的亲脂性 ,使它能被动扩散进入细胞膜或通过 血脑屏障 ; ②它能经历水解或酶解后传输核苷 ,释出无毒性 的遮蔽分子 。除上述前药外 ,还出现了以下各种不同类型的 前核苷酸 。
·综 述·
前药和生物利用度控制
李安良1 ,王新红2 ,李正香1 (北京大学药学院 ,北京 100083 ;2. 加拿大奥贝泰克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摘要 :目的 用前药设计方法优化药物的传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可用于已证明体外有效的候选药巷 ,也可用于尚有 各种不足的现有药物 。通过衍生化 ,保持母体物的基本特征 ,同时改善它们的传输性质 ,由此提高药物的总体效果 。方法 综述了近 4 年来 8 个方苗 ,以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为基础设计前药 ,以此控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结果与结论 根据我国国 情 ,前药设计是一条更易推出新药的途径 。 关键词 :前药 ;药物传输 ;生物利用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94 (2001) 01 - 0007 - 04
这个方法已用于阿司匹林 、吲哚普辛和萘普生等药物 。它们 的口服活性曲线表明 ,这些前药有生物活性 ,对胃的刺激显 著减轻 。 5 糖作为载体的前药
AZT为抗逆病毒药物 。Henin 及 Namane 等[7] 分别将糖 ( D2葡萄糖 , D2甘露糖或乙基甘露吡喃糖苷) 引入 AZT ,发现 这些磷酸二酯或磷酸三酯衍生物口服后在脑中产生高浓度
©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酸酯 。
Kobashi[8]认为 ,糖苷是天然的前药 。绝大多数糖苷能够 抵御胃酸和消化酶的水解 ,并能通过上肠道 ,到达下肠道 。 在此过程中 ,糖苷不被吸收 。下肠道存在数百种细菌 ,数以 千亿计的厌氧菌 。糖苷被下肠道厌氧菌的 β2糖苷酶水解成 配基 ,后者被缓慢吸收 ,持续呈现药理作用 。
4. 2 有利于靶向传输 苯丁酸氮芥是有效的口服抗淋巴瘤药物 。将它做成棕
榈酸甘油酯前药[6] ,以播散的淋巴白血病小鼠为模型 ,口服 前药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前药的淋 巴转运为给药剂量的 26 % ,而原药仅为 3. 4 %。
苯丁酸氮芥的棕榈酸甘油酯前药
4. 3 有利于减轻胃肠道的刺激
一个分子可以通过它的最佳结构构型和理化性质在靶 部位引起期望的疗效 ;但是 ,这个分子未必具有被传输至最 终作用点的分子形式和性质[1] 。它的结构仍然需要优化 。 前药设计能优化药物的传输 ,它可用于已证明体外有效的候 选药物 ,也可用于尚有各种不足的现有药物 。通过衍生化 , 保持母体药物的基本特征 ,同时改善它们的传输性质 ,由此 提高药物的总体效果 。因而 ,前药设计优化药物的传输是一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用实例介绍近 4 年来前药的研究 进展 ,它们都与天然物有关 ,其前药设计以作用机制为基础 ,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1 前核苷酸 ( Pro2nucleotides) [2]
生物利用度控制是 21 世纪药物化学家在药物化学领域
n 前药
9 MTX10
11 MTX12
13 MTX14
15 MTX16
17 MTX18
关注的 4 个问题之一 。以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为基础的前 药设计 ,在生物利用度控制方面已经取得 了 可 喜 的 成 果 。
8 甲 泼 尼 龙 的 前 药 ———磺 庚 甲 泼 尼 龙 ( methylprednisolone Meier[12]在关于前核苷酸的论述中指出 ,设计一种传输机制 ,
将 L2多巴的氨基用谷氨酸酰化 ,得到双重前药 γ2谷胺 酰2L2多巴[9] 。它先后被肾脏的 L2γ2谷氨酰转肽酶及 L2氨基 酸脱羧酶活化得多巴胺 ,这两个酶在肾脏有较高活性 ,其结 果是多巴胺在肾脏积累并在肾脏 (响应部位) 施加治疗作用 (如肾血管扩张) ,而对非响应部位则无作用 ,即不改变全身 其它部位的血压 。研究表明 ,服用相同剂量的双重前药γ2谷 胺酰2L2多巴和单一前药 L2多巴 ,前者肾脏多巴胺水平比后 者多 5 倍 。这种前药属部位专一前药 ,具有靶向传输的特点 (图 4) 。
图 1 核苷及核苷酸作为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的例子
双 (新戊酰氧甲基)2核苷酸 2 磷酸酯 、膦酸化物和膦化物类的前药
上述前核苷酸是磷酸酯类前药最好的例子 。除磷酸酯
以抗艾滋病药 PMPA 为例 ,将 PMPA 的磷酸部分用两个 类前药外 ,还有膦酸化物和膦化物类前药[3] 。这几类前药用
于克服药物的传输障碍 。它们的结构类型如下 。
3 - B = 胸腺嘧啶 ,X = N3 , Y= H(齐多夫定 ,AZT)
4 - B = 胸腺嘧啶 ,X = N3 , Y= P(O) O2- 2 (AZTMP) 5 - B = 腺嘌呤 ,X = Y= H(2′,3′2二去氧腺嘌呤 ,ddA) 6 - B = 腺嘌呤 ,X = H , Y= P(O) O2- 2 (ddAMP)
双 (酰氧苄基)2核苷酸
核苷芳基氨基磷酸酯
氨基酸氨基磷酸酯二酯
环水杨醇核苷酸
4 甘油酯类 ( Glyceride) 的亲脂前药 4. 1 有利于体内传输
L2多巴口服给药后 ,由于它的多变及很强的循环前清 除 ,难以获得可重现的血药水平曲线 。而且 , L2多巴在周围 组织即转变为多巴胺和其它代谢物 ,造成口服 L2多巴治疗所 特有的不良反应 。
许多核苷类似物是抗肿瘤药或抗病毒药 。它们的化学 结构与天然 DNA 或 RNA 的核苷不同 ,即它们的碱基或糖基 经过必要的修饰 。这些修饰 ,使它们成为化疗药物 (图 1) 。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或终止 DNA 链的合成 。这 些核苷本身没有活性 ,进入细胞后必须经 5′2三磷酸化才有 活性 。但是 ,它们与天然核苷的结构不同 ,对相应的酶而言 , 它们不是真正的底物 ,因而三磷酸化比较困难 ,这个障碍限 制了它们的活化和治疗效果 。如果将它们事先磷酸化 ,就能 绕开这个限制步骤 。然而这样的核苷酸 ,其极性太大 ,不易 穿过细胞膜或血脑屏障 。前核苷酸就是在磷酸部分再接上 一个可降解亲脂载体所得的前药 ,它们具有中性并可穿越膜 的特性 (图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