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性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酸的性质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三节硝酸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这是因为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又是重要化工产品,它的应用很广泛(可用来制造炸药、氮肥、染料、人造丝等)。
硝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特性,掌握硝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学习硝酸工业制法,了解尾气能形成酸雨、对臭氧层破坏和形成光化学烟雾等知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将会有一个更较全面的认识,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2、学习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了解硝酸的用途;了解硝酸的工业制法。
(2)能力目标:学会全面观察、分析、设计实验,提高探索和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掌握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工业制硝酸中尾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3、学习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关于硝酸的物理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探究、交流、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方法是:
1、情境激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在讲硝酸为什么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引导学生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时,将采用此法。
2、目标导学: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在讲硝酸的化学性质时将用此法。
3实验促学: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硝酸的性质,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所涉及实验时用此法。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这样就很容易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硝酸酸性;前
面学过浓H
2SO
4
的强氧化性,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
力。
结合这一些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以下的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例如,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2、迁移法:由此可迁移到彼的方法,例如,可由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迁移到硝酸强氧化性。
3、推理法: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如,从硝酸的性质推出硝酸的用途。
4、对比法: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分析、对比,学生能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氧化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的报道。
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吗?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
此时,我提出: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2.探究性质——新知识的授课教学
(1)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样品,组织学生观察浓硝酸的颜色状态,让一名学生小心闻气味并演示,结合课本重点归纳出硝酸:沸点低、易挥发、易形成酸雾。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我首先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浓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再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析加热浓硝酸的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哪些因素可以促进硝酸分解?(光、热、浓度)推测相关化学方程式。
4HNO3 = 4NO2↑ + O2↑ +2H2O
②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③这样的保存方法还适用于哪些试剂?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强氧化性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
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我们学过的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浓硝酸是否也有强氧化性呢?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能够加以探究呢?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就很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从浓硫酸的性质推测出硝酸可以与铜反应、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钝化、浓硝酸可以与炭反
应等知识,然后演示实验来进行验证。
【实验1】浓硝酸与铜的反应
Cu + 4HNO3→Cu(NO3)2 + 2NO2↑+ 2H2O
【问题】:稀硫酸无强氧化性,稀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
探究:Cu与稀HNO3反应
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多媒体展示)
①反应的剧烈程度;
②生成气体的颜色;
③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试写反应方程式
为了更顺利地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又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附在后面。
在前面的实验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并且知道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且稀HNO3与浓HNO3都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交流:稀HNO3一般被还原成NO,浓HNO3一般被还原成NO2
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金属反应还原产物先为NO2、后为NO
3Cu+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然后扩展到其他金属与硝酸的反应,常温下铁、铝可以在浓硝酸中钝化。
再放映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录像,对比浓硫酸的性质总结硝酸的反应规律
最后扩展到与其他像硫化氢、亚硫酸钠等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这样就全面总结出硝酸的反应规律: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都不产生氢气,其中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会钝化。
稀HNO3与浓HNO3都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稀HNO
3一般被还原成NO,浓HNO
3
一般被还原成NO
2
知识归纳(大屏幕投影):列表比较盐酸、硫酸和硝酸的化学性质。
在讲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我采用探究与交流的方式目的是突出重点,比较浓,稀硝酸产物的不同目的在于突破难点。
(4)、关于硝酸的用途,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播放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的硝酸工业的发展状况,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回顾本节内容,进行知识小结
我把本节知识总结成一个顺口溜:“浓硝酸有三性,强酸氧化不稳定;铜与硝酸被氧化,冷浓铁铝会钝化;木炭稳定也不怕,热浓硝酸氧化它。
”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5、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巩固
五、说实验改进:
1、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用大约20厘米的废输液带将两支废一次性针管(去掉针头)连接起来,一支针管中放入铜片,另一支装有浓硝酸,实验时把浓硝酸挤到放铜片的针管中,可以看到铜和浓硝酸剧烈反应,针管中充满红棕色的气体且硝酸变为了绿色,此时把硝酸挤到另一支针管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可以看到输液带中充满绿色的液体。
2.铜与稀HNO 3反应
取铜与浓硝酸反应同样的装置,一支针管中放入铜片,另一支装有稀硝酸和氧气,实验时把稀硝酸挤到放铜片的针管中(氧气留下),可以看到铜和稀硝酸缓慢反应,针管中慢慢充满无色的气体且硝酸变为了蓝色,此时把硝酸挤到另一支针管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输液带中充满蓝色的液体,竖立针管把氧气压入无色气体中,可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优点:废物利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强,效果明显且避免污染,且两实验对比明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 3=== 4NO 2↑+O 2↑+2H 2O
2、硝酸的酸性
3、硝酸的强氧化性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C+4HNO 3(浓)=== 4NO 2↑+CO 2↑+2H 2O
总之,本节课通过巧妙设问、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类比迁移、分析归纳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极大地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