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作品]反思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文学作品]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篇(1):对汪曾祺的小说《受戒》的主题及内容的理解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后,他的小说创作无论题材、人物还是叙事方式、情感格调,都与“伤痕”、“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显示出“陌生化”的倾向。

他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

汪曾祺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一个具有文学史价值的命题,他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

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坛的出现绝不仅仅具有形式革命的意义,而更具有观念革命的意义。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所作的开拓都是首屈一指的。

普遍认为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新时期小说的开山之作,但从新的视角分析,1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l0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

正如马风所说:“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受戒》让人们看到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从选材到技巧都令人耳目一新。

“新”在与“十七年”形成的小说创作态势表现出格外明显的差异和隔膜,这一点恐怕是以《伤痕》和《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反思”文学所无法相比的,汪的小说促使人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小说”。

同期美国的一所大学把《受戒》编入教材,将它作为研究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标本。

评论家李庆西认为,汪氏小说是一种新笔记体小说,它体现着一种新的小说观念,这种自由、随意的文体将文学从一种既定的对客体的认识手段转化为对主体的自我体验,正在这一点上,它开拓了现代小说的天地。

它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为今后的形态发展进行着艺术准备。

它在艺术的高级层次上对小说技巧作出了富于诗意的概括,揭示着小说审美关系和叙事形态变革的可能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实验性作品,是面向未来的先锋派”。

汪曾祺对新时期小说观念发生影响的同时,也以“小说写什么”给人们以启发。

汪曾祺的小说题材绝大多数取自民间,主要以其早期生活的地方为背景,反映的是一种民间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常意义上不真实的故事,在
民间却会有另一种评判标准,也自会有一种存在方式。

”但走向民间并不意味着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放弃,相反倒有可能使知识分子精神获得更有意义的一种存在形式,关键是看知识分子以怎样的价值立场和方式走向民间。

汪曾祺试图在民间中把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民间中富有活力的、自由的、生机勃勃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使自身的精神价值立场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他说:“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在《岁寒三友》、《大淖记事》、《艺术家》等其他作品中都寄托了作者对健康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礼赞及美好人性的向往。

汪曾祺这种人道主义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在经历了一场巨大挫折之后的情感抚慰与精神追寻。

认为汪曾祺走向民间就失去了启蒙精神和放弃了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对“民间”与“启蒙”的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汪曾祺在知识分子精神与民间精神的联系中不断赋予民间以新的内涵。

正如陈思和先生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民间化倾向时指出,“民间立场并不说明作家对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放弃,只是换了知识者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叙事风格,知识者面对着无限宽广、无所不包的民间的丰富天地,深感自身的软弱和渺小,他们一向习惯于把自己暴露在广场上让人敬慕瞻仰,现在突然感到将自身隐蔽在民间的安全可靠:以民间的伟大来反观自己的渺小,以民间的丰富来装饰自己的匮乏,他们不知不觉中适应了更为谦卑的叙事风格。

”不可否认,汪曾祺对民间文化怀有强烈的情感认同,然而,这种认同并没有导致他放弃一个现代作家对民间文化应有的批判姿态,丧失现代性立场。

民间文化中固然有许多民主性的精华,但是这些精华往往又和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藏污纳垢的独特形态”。

汪曾祺在纷然杂陈的民问文化形态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其糟粕做出理性的批判,表现出作家对民间文化形态中潜在的国民劣根性始终充满深刻的忧虑。

汪曾祺关注的民间是“文人化”了的民间,这使他和刘绍棠、莫言等相区别。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题材刻意反映民间生存状态,应和了现代主义作家从远古、从原始状态中寻找人性的对人生原型式的思考,也诱发了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寻根小说的产生,对寻根文学“原始生命派”、“忧患派”对生命内质
的探索,对生命体验的传达,对人性的重建都有着启发意味。

当然他们走得更远,做得更“西方化”一些。

但是从钟阿城、贾平凹、韩少功等人的小说中,都可以寻找到一点汪曾祺的痕迹,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民间”虽然是一个离开今天有一定距离的民间,但毕竟还是一个今人所熟悉的实体,而寻根作家寻得的民间却是已带有非本土特征的观念意义上的民间。

汪曾祺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中国现代派文学具有先导意义。

“传统/现代”、“中/西”的冲突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语境。

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但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想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

早在40年代,西南联大出身的汪曾祺就对现代小说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理论思考及大胆实践。

汪曾祺的现代性因素中,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传统语言观、小说叙事风格的突破了。

汪曾祺是一位有着强烈的语言意识的作家,对新时期现代小说发生深刻影响的是他的“语言游戏”和“近似随笔”的写法。

汪曾祺极力主张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并将这种理念融汇到他的创作中去。

汪曾祺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情绪,消解故事情节,强调小说氛围营造,推崇客观原则,以及作者与读者同构的美学观,为中国小说的进一步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成为新时期小说文体的先锋人物。

汪曾祺认为语言是本质的东西,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将语言由工具论提升到本体论。

如果说汪曾祺对小说语言文化性的探寻还只是实现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话,那么汪曾祺对“语言游戏”的倡导则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次彻底性的颠覆。

作为这种颠覆的直接标志就是“先锋文学”的产生。

马原被认为是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但新时期以来,将小说与游戏最先结合起来的,恐怕是汪曾祺,自此,新时期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新时期。

虽然“先锋文学”主要受国外“横向移植”的影响,受汪曾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汪曾祺对“语言游戏”的倡导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充当了先锋文学的肇始者和开山人,其给予“先锋文学”的点化和启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汪曾祺的“语言游戏”开辟了一个文学新时代。

反思文学篇(2):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提要:《平凡的世界》是1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它曾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第1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
说”①,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 语言文学论文。

在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或从人物性格的分析出发,本文拟通过《平凡的世界》中的时代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剖析,把握并传达出它所包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时代悲剧;个人命运悲剧;悲剧意识
《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主要以1975至1978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坎坷命运。

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悲剧都离不开大悲大喜,离不开强烈的矛盾冲突。

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没有矛盾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和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凡的世界》作为1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巨著,突破了传统悲剧的局限,遵循生活本真,基本上不写大开大合的情节,大起大落的波涛,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通过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寓不平凡于平凡中,不幸于有幸,痛苦于快乐中,这才是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悲,悲中也会有喜,而不会悲到极致,悲得那么彻底。

1
《平凡的世界》是1部“真正民族意义上的反思文学,语文论文《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 语言文学论文》。

”②它对10年浩劫这样1段历史生活进行反思,而不着意仅仅对1件事,1个人的批判。

既然是反思文学,那么它批判的东西必然存在有不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方面便酿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10年浩劫发展到70年代中期,它的灾难性的后果便暴露无遗。

中国广大农村那种普遍的贫困已是1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勤劳本分辛苦大半辈子的孙玉厚1家的光景仍然那么“烂包”;醉心“革命”的孙玉亭整天只顾趿着破鞋4处闲逛,不管家里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困窘,还经常死皮赖脸到哥哥家要“救济粮”。

农村地区到处充斥着贫困与饥寒。

然而这又是1个酝酿变革,充满希望的年代。

“4人帮”反动集团的覆
灭,使中国大地恢复了1些活力与生机。

而这个历史时代的特殊悲剧色彩,就表现在已进入新时期的人们,却依然受着极“左”思想的桎梏,双水村的党委组织就是这样1个典型。

双水村人以满腔热情迎接1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时,村里的党委组织看到了大势所趋,党支部书记为了显示对上级指示的拥护,也为了证明自己作为1个领导者的魄力,凭着个人英雄主义策划了大规模的炸山造田计划,不顾村里人的反对,武断地采取行动,结果却以悲剧收场。

1场变革势在必行。

双水村这样1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是中国农村社会的1个缩影。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道路,从这样1个烂摊子起步,就应该从贫困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而不宜走苏联的老路。

但由于长期受苏联模式影响,党内思想僵化,形成呆板的经验主义、教导主义,把本应实施的建设的方针政策看作是违反原则的“歪门邪道”,因而也就出现了如同双水村、石圪节公社出现的充满暴力的“劳教”农民的残酷作法。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含有喜剧成分。

在实行“劳教”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居然把疯疯癫癫只会说1句“世事要变了”的田2送去劳动改造。

这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但在这种喜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更深层次的悲。

它让我们看到盲目干实际上反而偏离的轨道,把这段历史引向悲剧。


《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1幅历史性悲剧的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中国在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中所遇到的坎坷,预示着中国人民即将摘掉贫困的帽子。

反思文学篇(3):班级读书感言
读书感言班级读书感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事变繁忙,无暇涉及太多作品,只三样杂志实时收藏于心中,那便是《读者》、《小小说选刊》(或《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看似平俗了些,但社会百态、人世冷暖、奇闻轶事尽收眼底。

最重要的是文章冗长,不用为故事变节的迂回去费时费力。

可惜每月只发行一期,于是每次看过之后,只恨工夫过得太慢,十分困难挨过几天,去报亭询问,效果一般只会有两种:要么来了新的,要么以为买了新的,拿回来仔细一读——看过了的。

不知从啥时开始,这些杂志一月出两期了,稍有缓解,可重复购置的现象仍然还是发生过。

十岁后
所读之书,内容自然要丰富了许多,单就当代文学作品,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革新文学,末了到现在的各种文学潮水作品;从长篇巨著到微型小说,我逮到一本就读一本。

于是,一起闻着书香味,随着期间的步调,就这么长大了,变老了。

“士医生三日不念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不敢与昔人同语,但允许我有同感。

每当捧着一本旨怡的书本,每当读到得意之处,常会冲动不已,偶然乃至会兴奋得彻夜未眠。

总之,爱念书是功德,不是好事,也就罢了,无法改了,就随着去呗!
读《治校之道》有感读书感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事变繁忙,无暇涉及太多作品,只三样杂志实时收藏于心中,那便是《读者》、《小小说选刊》(或《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看似平俗了些,但社会百态、人世冷暖、奇闻轶事尽收眼底。

最重要的是文章冗长,不用为故事变节的迂回去费时费力。

可惜每月只发行一期,于是每次看过之后,只恨工夫过得太慢,十分困难挨过几天,去报亭询问,效果一般只会有两种:要么来了新的,要么以为买了新的,拿回来仔细一读——看过了的。

不知从啥时开始,这些杂志一月出两期了,稍有缓解,可重复购置的现象仍然还是发生过。

书,给你插上一对想象的党羽。

当你学会肯定的知识就可以自在自在地飞行了,当你又补充了十分多的知识时,再靠一点灵感,大概你就突破蓝天,通往宇宙。

当你能够写一本自已的书时,你曾经能在宇宙中发现另一个地球。

那时候,你就会写作,又从别的书籍积聚知识,高兴地把想到的写在无声的陆地里,开始用无声的老师传授给下一代。

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清早,我又沉浸在知识的陆地里,我感激地从心房里收回如许一个声音:“念书真好”!
虽然那时不懂这句话的深奥之处,但自从我阅读了许多书籍之后,逐步懂得了它的含义。

我至今还记得爷爷去世前对我说的话,爷爷盼望我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

人们说:老人去世前会留给后辈房子、金钱等财富。

”但是我却以为“书”便是爷爷留给我的一笔永久也用不完的财富。

书,是无声的老师,赐与人们知识。

在它的度量中,我就像小鸟一样,在无边无涯的天空中飞行,多么飘逸,多么自在。

那时我就觉得天主真好,给了我们书,让我们去自在发明。

读书感言
我从读小人书、童话书至中国四大名著再到外国书籍,不停汲取知识。

我每看一本书就像在知识的陆地中翱翔,那一本本内容丰富的书就像一朵朵翻滚的浪花,悄悄地抚摸我的大脑。

当我从知识的陆地中洗浴出来时,觉得充分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