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汪曾祺的《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创作于1980年。
2.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3.主题分析: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不同的文学风格。
二、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1.背景介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
2.故事梗概:伤痕文学主要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反思文学则强调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入反思。
3.主题分析: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题多样,包括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正文(篇1)汪曾祺的《受戒》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风格。
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明海这个角色,汪曾祺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在小说中,明海是一个善良、纯真、有担当的小和尚,他与小英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没有世俗的欲望和功利,反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情感。
相比之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更加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强调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在这些作品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焦点,人性的美好被贬低或忽略。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注重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他通过描绘人性中的真善美来展现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虽然《受戒》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事实上,这三者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目录(篇2)一、汪曾祺《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
凡的世界》等。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当时的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强烈控诉,对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
这便是它的核心思想内涵。
“反思文学”紧随其后而来。
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包括早期的“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等),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总结的高度。
与“伤痕文学”相比,它的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中国政坛上终于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整治运动。
随着邓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一场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展开。
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等获得重生,开始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问题。
初期,他们反思的内容只局限于政治层面;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反思人本身,审视自我,研究更深刻的问题。
“伤痕文学”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
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着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的宣泄。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蕴含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
而在“反思文学”初期,对于农村问题的反思是作家写作的重点。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是代表作。
在《剪辑错了的故事》中,作者抒写了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
反思文学
小说的艺术特点:
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以及大段哲理(导师语 录、资本论等)的运用
《绿化树》(1984年)
被流放劳改的右派, 被社会所遗弃的 “读书人”,带有 自叙传色彩。 章永璘: 争议最大的知识分子 形象塑造?
1、一方面,章永璘求生时的痛楚使读者内 心震颤 面对双重饥饿: (1)严重的肠胃饥饿
‚饥饿会变成实体,在肚子里横冲直撞,向全身每一根神经 喊:要吃、要吃、要吃。‛ ‚ 它的口径小,饭瓢外面沥沥拉拉的汤汁虽然牺牲了,但 由于他的深度,由于用同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状容器的 容量为最大这个物理和几何原理,总使炊事员看起来给我 舀的饭要比给别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饭时总要给我添一点。 而这一点,就比洒在外面的多得多。‛
作者对陈奂生付出五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 化作了细致的开掘,揭示了陈奂生性格心 理的四个层面:
A、作品一开篇,就写‚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 的陈奂生上城来闲逛。他悠闲自得地‚尽量放慢 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由于生活‚好‛了 起来,他简直‚满意透了‛。从陈奂生消遥自得、 自鸣得意的神态中,暴露出他目光短浅、容易满 足的弱点,他一旦吃饱了肚子,便自足自乐,忘 乎所以,他身上具有的还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弱点。
小说格调:
轻松欢快,富于幽默感和喜剧色彩。作者以幽默诙 谐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性格,使人产 生含泪的笑,发人深思。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轻 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肚里吃得饱,身上穿 得新。‛一开篇就为陈奂生即将演出一幕令人捧腹 的喜剧吹奏出欢快的调子。作品写陈奂生买帽子, 不免让人联想到他‚漏斗户主‛的帽子,作品写到: ‚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他一顶‘漏斗户主’ 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陈奂生不擅言 辞,谈自己的经历时无非是‚小时候娘常打我屁股, 爹倒不凶‛之类 ,看了《三打白骨精》也只会说: ‚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这里的人物语言 描写朴实无华,涉笔成趣。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陈 奂生在付出5元房费前后不同态度的描写。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揭示性:伤痕文学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和个人在历史灾难和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创伤和伤痕,批判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2. 反思性:伤痕文学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反思,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3. 自传性和叙事性:伤痕文学多采用自传体和叙事的方式,使用真实的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来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
改革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体现了改革时期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形式。
它的特征包括:1. 现实性和关注社会变革:改革文学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描写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来表达对改革的思考和观察。
2. 个体性和个人命运:改革文学通过个体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改革时期各种人物、命运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3. 文风活泼和内容多样:改革文学注重对生活细节和个体形象的描写,多样化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灵活和丰富的文学形态。
新写实是中国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强调对真实生活的直接呈现和真实感的追求。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客观性:新写实文学追求真实的刻画,尽量避免主观夸张和艺术修饰,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2. 现实关注和社会批判:新写实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倾向于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困境,批判社会现实。
3. 简练和语言重视:新写实文学追求语言简练直接,力求表达方式简明清晰,突出对真实感的追求。
朦胧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诗歌语言的模糊、暧昧和隐晦。
它的特征包括:1. 内涵丰富和意象暧昧:朦胧诗倾向于运用暧昧、模糊的语言表达,使诗歌呈现出多义性和难以捉摸的内涵。
2. 意境优美和音韵感强:朦胧诗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优美的音韵效果,通过音韵的流畅和鲜明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和意象。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早期的“改革文学”作品主要有《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 (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陈奂生” 系列(高晓声)等。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深入反映改革 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 (张洁)、《花园街5号》(李国文)、《新 星》(柯云路)、《人生》(路遥)等 。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是静静的。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
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
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
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
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
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
“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
“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
受戒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不同
受戒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不同
受戒文学和伤痕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虽然都涉及到历史的创伤和人类的痛苦,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受戒文学,又称为反思文学,是指一种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特别是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作家反思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文学创作。
这种文学形态往往通过回忆、追问和审视过去的方式,探讨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变革。
受戒文学通常是由曾经参与或亲历过政治运动的文人所创作,他们展示了被剥夺和压制的个人和群体的经历,旨在提醒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伤痕文学是指以创伤和痛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常是表达作者自身或者社会群体存在的困境和痛苦。
这种文学形式一般涉及到战争、动乱、灾难等,通过揭示人类的痛苦和心理伤害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
伤痕文学强调对创伤经历的真实和直接表达,以引起读者对人类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受戒文学更强调历史事件的冲击和个体在其中的命运,而伤痕文学更注重对创伤和痛苦的直接表达和倾诉。
受戒文学着眼于历史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警示与反思,伤痕文学则更侧重于对人类痛苦的揭示和思考。
无论是受戒文学还是伤痕文学,它们都是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希望人们能够对痛苦和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反省。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路遥
《人生》剧照
高加林:有才华、有野心。自尊、自卑、 自信多重性格交织。为利益伤害他人。
刘巧珍:爱慕知识,敢爱敢恨,善良。 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尊而不自 贱。
黄亚萍:虚荣、软弱,虽然敢爱,但不 敢为,拘泥于制度之中。
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十年代 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 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 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 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 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 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
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 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4、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仇恨“四 人帮” 这伙祸国殃民的蟊贼。不要仅仅看到“四 人帮” 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有形危害,更要看到" 四人帮"向亿万群众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不要 仅仅注意到"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 浑身长刺"的张铁生式五类,还要注意到,有多少 宋宝琦式的"畸形儿"已经出现!而且,甚至象谢惠 敏这样本质纯正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四人帮"用残 酷的愚民政策所打下的黑色烙印!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一。
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第二节 反思小说
从1958年到1976年(18年),张贤亮两次 被劳动教养,一次收容管制,一次受到群众专 政,一次被投入土牢监狱。三年自然灾害时, 三次越狱逃跑,在兰州火车站讨过饭。
张贤亮曾引用俄国作家阿· 托尔斯泰的话, 说自己曾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 在碱水里煮三次。
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 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现在是中国作 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 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小说一直围绕两个主题:“饥饿”与“爱 情”。 小说的主要线索: ①在劳改农场打饭。 ②去镇上买胡萝卜 ③受“小卖部主任”的戏弄 ④去马缨花家。
精彩片段:
这确实是个死面馍馍,面雪白雪白,她一 定箩过两道。因为是死面馍馍,所以很结实, 有半斤多重,硬度和弹性如同垒球一样。我一 点点地啃着、嚼着,啃着、嚼着……尽量表现 得很斯文。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 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二十五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卫中 主讲
第二节
反思小说
一、反思小说的特点
所谓反思小说是指那些重新思索和审视 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政治失误和历史教训它 和伤痕小说的不同在于: 伤痕小说是就事论事地反映十年浩劫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反思小说则是揭露了建 国以后,历次左倾运动的失误,以及这些政 治运动产生的原因。
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反差”:一方 面主人公章永璘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高的修养;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处在最原始的生存困境中,他 时刻面临饿死的危险,受尽侮辱。这两者之间形 成巨大反差。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节描写的真实和富 有艺术性。 《绿化树》是张贤亮20多年痛苦遭遇的结 晶。它不是面壁虚构的结果。很多细节来自真 实生活,但是又不是对生活的照抄,而是在真 实生活基础上的提炼。
反思文学的名词解释_观点_意义
反思文学的名词解释_观点_意义反思文学的名词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的观点“反思”一词,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
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
所谓反思,从哲学角度理解,就是人类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
反思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作为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符合“反思”思维的特点。
伤痕暴露了,那么是谁造成了民族与个人的创伤?又是怎样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历史传统、现实因素及人性根源,导致了长达几十年的摧残伤害竟然能以合法而崇高的名义进行?综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
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
其中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
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郑义《枫》写了武斗(卢丹枫、李红钢);冯骥才《啊!》(吴仲义)写了小人物的悲剧。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 事。表面看来歌颂了梁启明的无私美德,实际上批判了十年动乱。文字优美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 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 发, 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 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 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写人生”阶段。时间从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到1981年。作 品还有《如意》、《这里有黄金》等。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当时 新时期文学开展的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中,刘心武显然认识 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转移了创作重心,将精力投放到了对人物命 运和遭遇的关注上,深刻挖掘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灵、人性、人情等一系列 关于人的问题,刻画了一些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 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 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 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 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 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 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 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源自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高举写“写真实”的旗帜,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直面人生,真实的反映了“文革”的历史劫难,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痛恨。
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如刘心武揭示文化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对青少年毒害的《班主任》、周克芹的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冯骥才反映知识分子悲惨遭遇的《啊!》等。
后来由于卢新华斥责反动血统论对无辜青年身心戕害的《伤痕》引起了争论,文艺界便把这类作品称为“伤痕文学”。
这批作品主要表现的题材是苦难和创伤,是对十年文革的反省、否定,表现人们在十年动乱中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创伤,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的宣泄。
但伤痕小说并非一味的展现浩劫中的苦难,也歌颂了逆境中的抗争,赞美在动乱岁月中的人们的美好情操。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更早的历史阶段,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在反思文学时期,不断突破禁区,写出了左的思潮在社会生活水平中的滋生蔓延。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绿化树》等,同时也揭示了残余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未亡人》、韩少功《西望茅草地》,以及封建意识的现代形态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如王蒙《蝴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的新话题。
这样,反思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由此可见,伤痕文学很多内容大多是反应文革或者那个年代对人性的伤害,反思文学则是对人性的挖掘,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 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 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 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 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 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 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 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还有《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纪实小说。 纪实小说是一种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双重特色的新的文体,是现实新闻题材和 文化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特点是虚实结合,往往以理论思考来统帅感性生活 ,直逼人的灵魂,具有很强的思辨力量。刘心武的纪实小说有力地开拓和倡导了 了这种小说文体。 E、多元化时期。1987年发生的“舌苔”事件,使刘心武受到很大影响,一度身 心俱疲,直到90年代,才又写了《四牌楼》、《过风耳》、《小墩子》等小说, 但影响大不如前。后来又写过随笔、专栏文章,现在主要研究《红楼梦》。
薛家的婚事(薛大娘、薛纪跃、潘秀娅、薛纪微、孟昭英、七姑、路喜纯、卢宝桑、姚向东 )是小说主要 线索,又写了发生在荀家(荀兴旺、荀大娘、儿子荀磊 、冯婉珠、杏儿、张秀藻 )、澹家(澹台智珠、 工人丈夫李铠 )、詹家(詹丽颖 )、张家(爸爸张奇林、女儿张秀藻 )、慕家(女医生慕樱 )、韩家 (编辑韩一谭)、海家 (海老太太、儿子西宾 )、梁家
6、刘心武的《班主任》及其他创作
在新时期,刘心武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被誉为“伤痕文学”之父。1977年11 月,他发表的《班主任》不仅首开了新时期第一个重要的文学潮流“伤痕文学” 的先河,而且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真正序幕。 刘心武(1942——),四川省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后执 教于北京第十三中学。195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80年调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工 作。《班主任》一炮打响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 ,逐渐成为80年代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作家。刘心武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题 材不断开拓、主题逐渐深化、艺术风格不断花样翻新等方面。其小说创作主要经 历了五个阶段: 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 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 发, 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 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 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被誉为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 。它通过对光明中学初三三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接受小流氓宋宝琦插班的矛盾过 程的生动描绘,深刻揭露了十年动乱对一代青少年造成的心灵戕害,发出了“救 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强烈呼声。
山河文学与反思文学比较
山河文学与反思文学比较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2、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产生原因经历过伤痕文学对文革伤痛的揭露后,人们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文革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吗?如果是必然的话,它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比较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
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
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较之于伤痕文学,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
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
伤痕文学很多内容大多是反应文革或者那个年代对人性的伤害,反思文学则是对人性的挖掘,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作为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符合“反思”思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