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三农”情怀

合集下载

满怀深厚三农情 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

满怀深厚三农情 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

满怀深厚三农情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沈建华;宗贺文;吴琼【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2页(P4-5)【作者】沈建华;宗贺文;吴琼【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赵亚夫是毕生兴农惠农的“大地活雷锋”,为深入宣传学习其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爱党爱国、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宣部决定,授予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亚夫“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日前,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向赵亚夫学习的活动。

图为赵亚夫(中)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一位城里的老人,手机里竟存有1000多个农民的号码,热情服务农民比“110”还快;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干部,一年有200多天往农民家里跑,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一位资深的技术专家,义务推广种植应时果品累计达到250多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收益200多亿元……他,就是凭着对“三农”事业的满腔热忱,怀着对农民的真挚感情,五十三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赵亚夫。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有一句话,江苏省句容市的很多农民说了许多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戴庄村地处句容丘陵山区,以前曾是镇江市最贫困的一个小山村,农民靠种田讨生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2001年,赵亚夫到来后,这里发生了嬗变:2008年,戴庄村实现了小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600元,是10年前的5倍多;涌现出一批致富能人,高的年收入每年超过40万元。

杜富海,是在赵亚夫的帮助下,走上富裕路的一个代表。

初到戴庄,没有人相信有机农业能挣钱。

面对乡亲们的怀疑,赵亚夫决定先做示范,承包了村里120亩岗坡地,种起了有机水蜜桃。

我的三农情怀 ——心系农业情系农村爱系农民

我的三农情怀 ——心系农业情系农村爱系农民

热线动态12316“三农”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

国家层面上,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社会角度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城市从农村中逐渐脱离。

个人思想上,农业代表着一种传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三农的情怀与向往。

心系农业虽然我是一名农业信息工作者,但事实上我和农业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每与领导接触,与农民接触,提及到农业现代化,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蓝天白云,大型的农机,金色的田野,丰收的田野,希望的田野。

然而,理想场景很丰满,现实情况却很是骨感。

农业现代化这个词汇其实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国家提出了发展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四化”战略。

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其他三个现代化相比,农业现代化已然成为“四化”的短板。

其他“三化”突飞猛进的时候,农业在徘徊、在彷徨。

这一切正在改变。

作为农业信息人,我们已经走在时代的路上。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启动、“互联网”+ 现代农业信息三年行动的实施,令人们看到了国家对农业乃至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在家乡阜新,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方兴未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市覆盖……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正在引领和催生着农业、农村的变革、创新、进步。

情系农村前几天闲暇无事,翻了几页书,其中一句话很有意思,“外国人讲,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

”简短的一句话,却是城乡发展失衡的真实写照。

那些像欧洲的城市,是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筑成的,实属不易。

把农村变成欧洲,现在也不再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国家当前正在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而我们的12316使农业信息传遍农村千家万户,也在为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而努力。

我来自农村,这也是我的一缕乡愁,一种情结,一份期许。

爱系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我的爷爷是农民,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父亲也是农民,见证了“两弹一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我也是一名农民,我是新农民,现在我正在见证着“四化同步”的演进,见证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见证着农村小康社会的日渐清晰,见证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步实现。

三农情怀学生发言稿(3篇)

三农情怀学生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分享我的“三农情怀”。

作为一名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学生,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坚定信心。

一、源于土地的深情“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希望,播种着未来。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亲眼目睹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我们这个家庭、为我们这个国家,付出了无数的辛勤汗水。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夏收季节,父母都会带我一起去地里帮忙。

那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但我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付出的是一份汗水,收获的是一份希望。

这份希望,就是我国农村的繁荣昌盛。

二、感受农村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变化,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农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家乡,看到村里新建了公路、路灯,还有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广场。

村里的老人们坐在广场上聊天、下棋,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

这一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感受到了农村的活力。

三、肩负起“三农”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振兴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关注农村,了解农村。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为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其次,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比如,学习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学习农村电商,帮助农民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传承“三农”情怀“三农”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我们要传承这种情怀,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我的三农情怀演讲稿

我的三农情怀演讲稿

我的三农情怀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的三农情怀。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心中最深沉的情感和追求。

作为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的生活从小就与农田无关。

然而,我的父母却来自农村,这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关注。

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也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

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然而,农业现代化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每年的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的农民。

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农村是我们的根基和乡愁。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尤其是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方面。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师的待遇和培训,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就医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农村交通,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农民是我们的脊梁和希望。

他们代代相传的务农精神和对农田的深情厚意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持农民群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更好的生活。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当自觉关心农业、支持农村、尊重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无论是从事农业相关的专业工作,还是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我们都可以为农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福有: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

李福有: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

李福有: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作者:郭德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4年第07期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演绎人生,他们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光彩照人的外表,但平凡的足迹,平凡的身躯中,却分明隐含着极不平凡的品质。

出身贫寒志存高远在嵩山脚下就居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李福有,1932年出生在告成镇改子沟村。

早年因家境贫寒,长辈们无力抚养过多子女,还想让自己的骨肉有个好的归宿,于是两岁时李福有就被现在的父亲收养。

尽管两家的条件无法比拟,但幼年生活给李福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虽然生活在县城,他年幼时如何屡经饥荒,全家人只能靠吃南瓜藤、干红薯充饥,为了填饱肚子,李福有甚至连榆树皮都吃过。

采访李福有,他最后悔的莫过于学业无成。

虽说李福有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班级乃至全校堪称优秀,唯独成绩这块硬骨头拖了他的后腿。

无论李福有怎样努力,考试成绩始终不敢让老师和学生恭维。

用家长的话说:那是吃榆树皮把脑袋吃坏了,无药可救。

再加上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不愿再做无为的投资。

因此,李福有小小年纪便辍学, 11岁便跟着大人们闯社会,诸如上山拉煤,从南州往家挑盐等等,凡属大人从事的营生,李福有几乎都经历过。

又一次,鞋破了,挂不住脚,他光着脚板在荒无人烟、根本无路可走的大山上整整走了40里,到家时,双脚血肉模糊,父母看后心痛无比,小富有指指他亲自跳回来的一担盐,老人家开心地笑了,李福有也有一种成就感。

李福有终于长到16岁,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由于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被社区推荐到郑州读大专,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从此,李福有满腔热血,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学习时才发现知识仍是制约他发展的瓶颈,无论他怎样起早贪黑,刻苦自学,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毕业后李福有带着遗憾到开封车队实习,成为一名带薪学徒。

这是李福有人生的一大转折。

说是开封地区车队,事实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台罗曼车,是从苏联进口的。

当时由于中苏两国关系不甚融洽,为了制裁我国,苏联只出口整车,不提供配件,车辆在营运过程中若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整台车就得报废,此举让所有的专家和师傅们束手无策。

耄耋老人的剪纸情怀

耄耋老人的剪纸情怀

耄耋老人的剪纸情怀
吕若琦
【期刊名称】《饮食科学》
【年(卷),期】2022()4
【摘要】剪贴画,是将剪好的东西粘贴成画,因所用材料多为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又被称为“环保艺术品”。

浙江丽水市首批市级非遗“剪贴画”代表性传承人——95岁的王浣清老人,仍然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钻研,以旧挂历、广告纸等为原材料,剪出备受欢迎的剪贴画,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以不断推出的新作品,持续助力秀山丽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3月8日,笔者来到位于丽水市区园丁新村的王浣清老人家中,听她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吕若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耄耋老人的档案情怀——记姚秉钊和他的家庭档案
2.一个耄耋老人的“三农”情怀——杜润生畅谈我国农业经济建设
3.耄耋院士赤子情怀——记中国声学研究奠基人马大猷
4.耄耋老人呕心沥血挖掘“瑰宝”传后人——记八旬老人张自亮离休后的晚年志趣
5.耄耋老人的红门情怀——记首都消防老兵时庆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植“三农”发展优势做好富民增收“答卷”

厚植“三农”发展优势做好富民增收“答卷”

厚植“三农乃发展优势做好富民增收嗒卷力贾兴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睢宁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县和重点帮扶县,近80万农民生活在农村,有13.18万省定低收入人口和53个经济薄弱村,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如何做实富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思考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睢宁县做好富民增收这张“答卷”的信心和决心。

以强化基层党的建设为引领,夯实富民增收保障。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落实富民政策,关键靠二支强有力的基层队伍。

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基层虽组织存在党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软弱涣散等问题。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推动富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为此,睢宁县围绕“配强班子、激励奖励、严管厚爱”,全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选优配强班子。

始终把是否具备浓厚的“三农”情怀作为选任基层干部的重要考量,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用一批年富力强的基层带头人。

在全县400个村(社区)书记中,致富带富能手占74%,高中及以上学历占83%O 同时,以镇为单位建立动态村级后备人才库。

目刖,储备村级后备干部786人,已有163名进入村“两委”班子,有效解决了村级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是创新激励办法。

出台了《关于规范村级干部报酬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村书记报酬正常增长机制。

对于带动村集体增收业绩显著,当年度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村,将新增经营性收入的20%作为村书记创收奖励。

2018年,村书记平均收入达到4.2万元,部分工作实绩突出的村书记收入超过10万元。

三是严管厚爱并重。

出台了《严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十条禁令》,制定了不合格村组干部组织处理办法,为村书记立规矩、画红线。

新农科背景下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作者:孙霞贾宏涛张凯赵丹胡雨彤范燕敏李宁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6期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项目“西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2004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PT2021019)第一作者简介:孙霞(1975-),女,汉族,江苏建湖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土壤与植物营养。

*通信作者:贾宏涛(1975-),男,汉族,陕西高陵人,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质量。

DOI:10.19980/23-1593/G4.2024.06.043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土壤学课程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如何将土壤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

该文在土壤学课堂教学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途径,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的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土壤学;课程思政;新农科建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85-04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Science cours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How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oil Science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oil science, put forward effective ways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il Science,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love agriculture, understand agriculture, and practice agricul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Keywords: Soil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1]。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夫妻三农物资服务店——记黄龙县三岔乡张院生、张百艳夫妇服务三农纪实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夫妻三农物资服务店——记黄龙县三岔乡张院生、张百艳夫妇服务三农纪实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夫妻三农物资服务店——记黄龙县三岔乡
张院生、张百艳夫妇服务三农纪实
雷从喜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1页(P66)
【作者】雷从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三农情怀——记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 [J], 刘学胜
2.邮刊联手服务“三农”,讲座赠刊广受欢迎——记农村百事通杂志社与湘东区邮政局联合服务“三农”活动 [J], 徐健;田玲
3.美丽稻田的"保姆"——记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河北省唐海县农林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玉江 [J], 贾光辉;高建中
4.重庆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中心打造五张名片服务“三农” [J],
5.甘为“三农”献青春——记共产党员、商丘市睢阳区靳马乡农业新技术服务部经理张时云 [J], 王金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棉花奶奶”半个世纪的“三农”情怀——记湖北农技推广先锋、高级农艺师李文英

“棉花奶奶”半个世纪的“三农”情怀——记湖北农技推广先锋、高级农艺师李文英

“棉花奶奶”半个世纪的“三农”情怀——记湖北农技推广先锋、高级农艺师李文英日期:2011-07-08 10:57 作者:何红卫张丛王秀兵来源:农民日报中国乡村旅游咨询网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图为不久前李文英(右)在枝江市百里洲镇指导棉农抗旱保苗。

刘卫东摄编者按:李文英同志扎根基层50多年,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服务“三农”事业当中。

她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为农业科技推广战线的同志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希望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像李文英同志一样,不畏艰难困苦,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业绩留在百姓口碑中。

她出身书香门第,却在田间地头和棉花打了整整半个世纪交道;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在老伴去世前3天,才知道他患上了癌症;人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她却把对“棉袄”的爱都献给了棉花,以致于女儿叫她“阿姨”,叫小姨“妈妈”。

人们为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三农”情怀所感动,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

她就是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局共产党员、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

半个世纪的沧桑,几多浮沉。

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老党员,李文英心系农民,情洒田野。

她把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三农”事业。

6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李文英先进事迹报告会。

90分钟的报告会,师生们用8次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老校友的敬佩和感动。

6月9日和10日,李文英被湖北省科技厅、农业厅分别授予“全省科技服务标兵”和“荆楚农技推广先锋”称号。

一个优秀的知识女性,一个痴情于棉花育种的专家,她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基层,成为一名为农民“传道授业”的农技推广人员李文英1957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先后在湖北宜昌地区农业局、宜昌农校和枝江市棉花良种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了33年,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

1990年退休至今21年来,李文英仍常年奔走在农家的田间地头,为农民义务做技术指导,每年下乡150天左右,走过的路程相当于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推广了65个棉花新品种和50多种新药、新肥,无偿为农民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培育学生“三农”情怀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培育学生“三农”情怀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培育学生“三农”情怀陈丽娜【期刊名称】《核农学报》【年(卷),期】2022(36)3【摘要】"三农"情怀强调的是对农民、农村和农业工作的真挚热爱,是无数个积极、自愿投身农村建设事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优秀个体的精神动力。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地区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助力现代化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与此同时,人才储备也是影响三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培养更多具有服务"三农"意识、"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才能够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助力我国快速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三农"问题认知不够清晰,对现代农村发展建设缺乏关注,不具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的思想情怀,对此,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作为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关键手段,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在课程教学中强化"三农"教育,让学生切实了解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而为现代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调查》一书的深入阅读,进一步阐述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职能,分析新时期背景下"三农"情怀培育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提出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的一系列教学策略。

【总页数】2页(PI0004)【作者】陈丽娜【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督与评估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1.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2.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5.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悟“三农”情怀 做到“一懂两爱”

感悟“三农”情怀 做到“一懂两爱”

感悟“三农”情怀做到“一懂两爱”作者:韩长赋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11期韩长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的出版发行,是“三农”领域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三农”工作者,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面把握其理论体系、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特别是通过学习,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做一名“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者,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首先要讲党性。

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通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农民总在做贡献,甚至是牺牲,现在我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际上也是“还账”。

这些重要论述,以为农民谋福祉为根本依归,以农民喜怒哀乐为判断依据,体现了总书记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价值导向和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的价值理念,体现出坚定的人民立场,思想内核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党性光辉,从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

做好“三农”工作,就要始终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

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不为农民谋利益谋幸福,就是舍本逐末,甚至自娱自乐、自我循环。

情感三农文案句子

情感三农文案句子

情感三农文案句子
1. 耕耘一方田园,开启美好农耕情怀。

2. 农田里的希望,是农民心中最美的情感。

3. 透过稻田的泥土,我们看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感。

4. 农民用汗水浇灌出的收获,是情感的结晶。

5. 农耕的乐章,唤起了我们对农民深深的敬爱之情。

6. 在农田间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农民对大地的深情厚意。

7. 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情感的融合,是对生活的无私奉献。

8. 农田中播种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农民对美好未来的情感寄托。

9. 农人的背影,诠释了他们对家园深深的感情。

10. 农民是农耕大地上最真挚的诗人,他们的情感溢满每一个收获的季节。

11. 每一个农家的灶台,都燃烧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情感火焰。

12. 三农情怀,承载着乡村的希望和未来。

13. 农田里盛开的麦穗,是农民爱心的结晶。

14. 农民的爱,让大地回归自然的情感节奏。

15. 农耕时节,农民和大地共舞的情感交融。

16. 农民用汗水浇灌出的收获,是对大地最深情的告白。

17. 农家小院中散发出的芳香,承载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深情厚爱。

18. 每一个农产品都浸润着农民对人类的深情款款。

我的心属于康巴大地——记农行四川省甘孜分行三农部彭国荣

我的心属于康巴大地——记农行四川省甘孜分行三农部彭国荣

我的心属于康巴大地——记农行四川省甘孜分行三农部彭国荣■ 钟守芳045彭国荣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核实 ▲务相关的工作。

可这次却跨界了,受总行委托,去采写一个人——彭国荣。

在此前,我对我的采写对象,这位同行——时任农行甘孜州分行三农部副总经理的彭国荣一点儿也不了解。

但心里有一点是踏实的,既然是农总行郑重其事布置的“脱贫攻坚的记忆”主题采写任务,那一定有不同凡响之处。

初步得到的信息,竟让我吃惊且揪心!彭国荣前几年带病坚守岗位,倾心投身于金融扶贫和“三农”的“脱贫攻坚”,把个人健康置之度外。

由于一捱再捱,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机,确诊时,已是肺癌的中晚期。

他三年前做了肺部病灶切除手术,目前仍在成都华西医院康复调治中。

怎么不揪心,我们农行的一线精英!去甘孜州采访的前一天午后,在成都华西医院附近的一个茶园,我和彭国荣坐了下来。

他的脸色有点苍白,嘴唇发白脱皮,时不时艰难地咳嗽。

但一聊到那几年的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时,他两眼顿然放光,一点儿看不出正处于大病之后的恢复期……言语间我体会到他对农行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脱贫攻坚这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无法割舍的“三农”情怀。

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他带回的却是身体健康不可逆转的损害,还有对家人深深的歉意。

采访前我做了功课,了解到彭国荣是汉族人,见面后听他的口音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康巴味道。

而且,他还是一位正宗的援藏二代。

彭国荣祖籍广安,父亲参加工作在四川省丹巴云母矿业,因工作出色、思想过硬担任过副矿长,是第一代优秀的工业战线援藏人。

1969年寒冷的冬天,彭家新添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国荣”,希望他将来能为国家增添荣光。

这个从小爱学习的孩子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四川银行学校,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了农行泸定县支行工作。

彭国荣常说,农行是他的幸福幸运之地。

自己在农行收获了爱情,娶到了同行的彭方君——一个美丽的藏族女子。

两个热爱农行事业的年轻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比翼齐飞,开启了人生新旅程。

感悟“三农”情怀做到“一懂两爱”

感悟“三农”情怀做到“一懂两爱”

132019.06 农业信息化>>特别关注olicy in FocusP感悟“三农”情怀 做到“一懂两爱”《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的出版发行,是“三农”领域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三农”工作者,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面把握其理论体系、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特别是通过学习,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做一名“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者,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首先要讲党性。

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通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农民总在做贡献,甚至是牺牲,现在我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际上也是“还账”。

这些重要论述,以为农民谋福祉为根本依归,以农民喜怒哀乐为判断依据,体现了总书记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价值导向和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的价值理念,体现出坚定的人民立场,思想内核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党性光辉,从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

做好“三农”工作,就要始终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

三农情怀与青春的作文题目

三农情怀与青春的作文题目

三农情怀与青春的作文题目英文回答:Title: The Sentiment of Rural Life and Youth.Introduction:Living in a rural area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my identity, as it has shaped my perspective on life.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crucial elements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armers has nurtured my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ountryside. In this essay, I will explore the sentiment of rural life and its connection to my youth.Body:1. The Beauty of Nature:Growing up surrounded by vast fields, rolling hills,and clear rivers, I have developed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s and vibrant colors of the countryside have alway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e. Whether it's the golden wheat swaying in the breeze or the melodious chirping of birds, these sights and sounds have a soothing effect on my soul. They remind me of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life, far away from the chaos of the city.2. The Sense of Community: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rural life is the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my village, everyone knows each other, and we support one ano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The bonds forged in the community are like an extended family, where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celebrate festivals, help each other in times of need, and share the joy of harvest. Thi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amaraderie is something I cherish deeply and have come to realize is rare in the fast-paced urban lifestyle.3.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armers:Living in a rural area has exposed me to the hardships faced by farmers. I have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toil and determination required to cultivate the land and ensure a bountiful harvest. Farmers are at the mercy of unpredictable weather conditions, pests, and market fluctuations.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they persevere and continue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nation. Their resilience and unwavering spirit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to me, reminding me of the importance of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sentiment of rural life and its influence on my youth cannot be understate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armers have shaped my values, instilled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simplicity, and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Living in a rural area has given m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one that I carry with me as I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odern world.中文回答:题目,三农情怀与青春。

三农情怀的演讲

三农情怀的演讲

三农情怀的演讲《三农情怀》篇一:《三农情怀》咱今儿个就唠唠三农情怀。

啥是三农啊?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呗。

这三农啊,就像咱的老祖宗一样,扎在咱心里头,根儿深着呢。

我打小就在农村长大,那农村的生活啊,真是像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儿。

早上一睁眼,就能听到大公鸡扯着嗓子打鸣,“喔喔喔”的,那声音就像是农村的起床号。

推开门,一股子清新的泥土味儿就往鼻子里钻,那是一种混合着青草香、花香还有粪肥味儿的独特气息,城里人可能觉得不好闻,但在咱农村娃眼里,这就是家的味道。

咱农村的地啊,那可都是宝。

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田里干活儿,爷爷弯着腰,那后背就像一张弓,在地里播下种子。

他粗糙的大手紧紧握着锄头,一下一下地翻着土,嘴里还念叨着:“人勤地不懒,种啥得啥。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土地可真神奇,你给它一粒种子,它就能还你一穗粮食。

农业,可不就是这么个实实在在的事儿嘛。

说到农民,那都是一群最朴实、最勤劳的人。

他们一辈子就守着那几亩地,风吹日晒的,皮肤都晒得黑黝黝的。

可他们脸上总是带着笑,为啥呢?也许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吧。

我就见过村里的王大爷,他家的果园收成不好的那年,他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

可是他就像个倔强的老黄牛,第二年就更加精心地照料果树,施肥、浇水、剪枝,啥都不含糊。

最后果子大丰收的时候,他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就像个孩子似的。

现在啊,好多人都往城里跑,觉得城里啥都好。

可我就觉得,农村有着无限的潜力。

咱不能忘了三农啊,就像鱼不能忘了水一样。

要是没有农业,咱吃啥?没有农村,咱的根儿放哪儿?没有农民,谁来种粮食?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农业有机器,农村也慢慢城市化了,农民都可以不当农民了。

我觉得这想法可不对。

咱的三农情怀不是说要让农村永远落后,而是要让它发展得更好,保留着那份独特的乡土气息。

这就好比一个人长大了,变时髦了,但骨子里的那份善良和质朴不能丢啊。

三农情怀,在我看来,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对农民的敬重。

一位老党员的绿色情怀

一位老党员的绿色情怀

一位老党员的绿色情怀作者:李兰花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21年第8期李兰花2020年8月15日,我随县摄协采风队前往有“青海东大门第一村”之称的马场垣乡下川口村采风。

此次采风专访的武善祥老人,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治理荒山20余载,终于在那昔日连草都长不出来的红土地里栽种出了大片的桃树、果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种更多的树,一定要把这片荒滩变成金山银山。

”武善祥老人治理荒山、绿化荒坡的事在下川口村乃至民和县尽人皆知,民和电视台、海东电视台等媒体也相继报道过他的事迹。

因武善祥老人治理荒山难度大、时间久、付出多,且带领家人一同治山,又年愈七旬,故被人们称作新时代的“愚公”。

我们在大红山坡地的果园里见到武善祥老人的时候,他正在修剪果树,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条,在他的剪刀下刷刷落地。

一棵棵生长不规则的果树,经他一修剪,变得齐整多了。

他指着一块坡地里绿油油的桃林欣喜地给我们说:“这些蟠桃树是我和家人前几年栽种的,估计再过一两年就能结桃了,到时候,我要在这里举办一场‘蟠桃会’,宴请亲朋好友,共享蟠桃美味。

”我们看到,在这片被当地人叫做“河那坪”的大红山上,栽种着各种果树、桃树,有些树还比较低矮,正处于生长期,有些树上已是硕果累累。

地边上的八瓣梅、菊花、牵牛花、向日葵在阳光下开得正艳。

武善祥虽是78岁的老人,但他精神矍铄,步履轻盈,看上去一点也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

他带领我们走过一片片果树园,边走边讲解每一种果树。

苹果园中,那沉甸甸地缀在枝头上的苹果,暗红色的叫“红元帅”,青绿色的叫“黄元帅”,青中带红的是“红富士”。

李子园里,早期的李子已摘完,有一种紫色的、椭圆形的李子叫“黑美人”,这是一种晚熟的李子,那鸡蛋般大的果实,不知情的人还真不知道它是属于李子家族的。

这种李子结果稀疏,个大肉厚,口感好,是前几年引进的新品种。

“黑美人”在树枝上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像是骄傲的公主。

在农村家里有81岁的老人插秧有感想

在农村家里有81岁的老人插秧有感想

在农村家里有81岁的老人插秧有感想在我家的农田里,有一位81岁的老人每年都会来帮忙插秧。

他的名字叫做老李,是我家的邻居。

每年春天,当我们准备种植水稻时,老李总是第一个来到农田。

他身材矮小,但是却非常健壮。

他的双手粗糙有力,像是长期劳作的结果。

每当他插入秧苗时,那种熟练的动作让我看得十分钦佩。

虽然老李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依然十分有干劲。

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到田里工作。

他说这样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还说:“年纪再大,也不能放弃劳动,要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每次看到老李插秧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帮忙。

但是,我发现老李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每一棵秧苗都插得非常整齐。

他的经验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掌握插秧的力度和角度。

他说这些技巧是从他的祖辈那里学来的。

他还说:“我们中国农民的优秀传统,就是要好好保护土地,让它能够不断地生产出我们需要的粮食。

”在老李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人都学到了很多农田劳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告诉我们哪里需要施肥,哪里需要灌溉。

他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农田劳作的小工具,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轻松。

老李的插秧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熟练,没有浪费任何一点力气。

他总是能够将秧苗插得非常整齐,让整个农田看起来非常美观。

他的态度也非常认真,总是在仔细地检查每一棵秧苗是否插得到位。

通过这次农田劳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

他们不仅要耐心地耕种,还要时刻保持对土地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我也从老李身上学到了很多,让我更加珍惜我的生活。

我希望能够像老李一样,保持一颗勤劳的心,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关于祝福老人的诗句

关于祝福老人的诗句

关于祝福⽼⼈的诗句关于祝福⽼⼈的诗句 古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七⾔诗和杂⾔诗等形式。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祝福⽼⼈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祝福⽼⼈的`诗句 1 长岁 鹤语寄春秋,古柏参天四⼗围 愿献南⼭寿,年齐⼤衍经纶富 先开北海樽,学到知⾮德器纯 绿琪千岁树,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池莲,钓渭丝纶⽇⽉长 寿考征宏福,闲雅⿅裘⼈⽣三乐 ⽂明享⼤年,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上寿期颐庄椿不⽼ 桑弧蓬⽮志在四⽅,君⼦福履洪范斯陈 瑶池春不⽼,设悦遇芳⾠百岁期颐刚⼀半 寿域⽇开祥,称觞有菜⼦九畴福寿已双全 王树盈阶秀,⽟树阶前荣⾐兢舞⾦萱映⽇荣 ⾦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 甲初 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经⼏度七⼆风光,现出⿇姑仙草 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结成王母皤桃 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度瑶池看桃实,预期耸千春 相夫教⼦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 积福延龄,期颐预⼘,⽽今初倍及笄年 祝寿 ⾦萱称庆咏霓裳,丹桂飘⾹开⽉阙。

梅⼦绽时酣夏⾬,萱花称满霭慈云。

⼈杰地灵欣献瑞,孙贤⼦孝唱神怡。

堪夸仁者同偕⽼,相爱⼊初志不移。

笑看今朝添百福,遐龄长寿祝期颐。

祝福⽼⼈的诗句 2 1)⼈⽼去西风⽩发,蝶愁来明⽇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 2)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天与秋光》 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九⽉⼗⽇即事》 4)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尘绝。

—— 李⽩《忆秦娥箫声咽》 5)⼀⽚宋⽟情怀,⼗分卫郎清瘦。

—— 潘希⽩《⼤有九⽇》 6)哀蝉⽆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岁九⽉九⽇》 7)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 王维《九⽉九⽇忆⼭东兄弟》 8)佳节⼜重阳,⽟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9)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旬老人的“三农”情怀
作者:丁浩赵润泽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0年第12期
“请问这是‘三农’杂志社吗?我来投稿。

”11月5日上午11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拿着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农业农民》杂志走到我社编辑部门口问道。

老者的到来给了大家一丝惊喜,让安静的编辑部一下热闹了起来。

记者见状,赶紧上前搀扶他到会议室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现在是网络时代,上门投稿的场景已很少见。

记者惊诧的同时感觉到这位老人身上一定会有很多故事。

刚上班几年的同事们不仅对这位老人感兴趣,更对老人手里拿的两份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感到稀奇,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如同看到了“宝物”一样。

“看,那时的总编是谁,那时的编辑是谁,那时就已经有了脱贫攻坚的报道,不过提法是‘扶贫攻坚’。

”办公室主任付宏杰说道。

如同见到亲人一样,老人坐下来后激动不已,向编辑部主任李伟杰倾诉着与‘三农’杂志社的不解情缘。

经了解得知,老人叫马好善,今年83岁,退休前为郑州市上街区聂寨乡农委主任。

“那时的乡农委协调乡里六七个农口站所。

我觉得咱们‘三农’杂志办得很好,对我们基层干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为杂志题词,影响很大。

于是,我就让每一个站所、每一个村、每一个村民组订阅学习,还定期组织集体学习,交流心得。

”老人动
情地向记者介绍。

“看,这就是我写的文章。

”老人指着1997年第5期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让记者阅读。

泛黄的纸张诉说着20多年前精彩的故事。

记者看到,这是一篇标题为《“菇王”帮富众乡邻》的文章。

内容为:郑州市上街区任庄村青年农民白峰奇摸索出一套采用垛式覆泥生产平菇技术,1993年,他创造了在0.3亩平菇房内年收入超万元的记录。

在白峰奇的带动和热心帮助下,该村平菇种植户发展到30多户。

老人回忆道,这篇报道让很多想发家致富的村民慕名前往任庄村学习平菇种植技术,他因此还受到了上级表彰。

谈起为什么前来投稿,老人说:“我是‘三农’杂志的忠实读者,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每天必须阅读的习惯,一看到‘农村农业农民’6个字,心中就莫名地欢喜,很有感情。

我感觉到,农业稳,天下稳。

通过看杂志上的报道,感觉好多人通过发展农业走上了脫贫致富的道路,有好多创新举措都值得学习借鉴。

我一看到有好的致富方法就会跟我身边的人说,让他们也去做。

”“亲戚越走越亲。

我年龄大了,趁我还能走得动,一方面想把这个亲情续上;再一个就是登门感谢你们,让我这个老者余生有事可做,写写文章、投投稿。

”老人进一步说道。

记者极力挽留老人吃完午饭再回,被老人回绝。

“我是一大早就出发的,转了好几趟车过来的,还要赶中午一点那一班车。

不用啦,你们的热情让我感动。

真的很谢谢。

”老人激动地说。

看着老人的投稿《科技扶贫到异乡》,记者沉思很久,这不就是杂志社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收到的最好礼物吗?老人弯曲的身体,铿锵有力的话语,浓浓的“三农”情怀,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鞭策,更是鼓励。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我们将不辱使命,继续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