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 第三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合集下载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培训讲义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培训讲义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培训讲义一、引言人员不安全行为是指在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员工的疏忽、无知、麻痹大意、忽视安全规定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因此,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保障工作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和特点1. 忽视安全规定:不遵守规定的安全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随意更改设备设置和操作方式。

2. 疏忽大意:在工作中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安全性没有足够的重视。

3. 自我放纵: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不符合安全要求,如酗酒、吸烟、过度疲劳等。

4. 忽略风险警示: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5. 不尊重他人的安全:在工作中不尊重他人的安全意见和警示,容易给他人造成安全隐患。

三、管理和控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策略1. 加强安全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能力。

2. 建立规范制度:建立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和纠正。

3. 设备安全监控:加强对生产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监控和管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4. 建立奖惩机制:对遵守安全规定和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5. 安全激励机制:建立安全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安全。

四、培训措施和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2. 实际操作:通过实地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员工亲身体验安全操作流程和技能。

3. 案例分享:通过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和分享,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4. 互动讨论: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和讨论会,增强员工的安全学习和交流。

五、结语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全管理 第三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安全管理  第三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第三章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第一节不安全行为的生理因素一、视觉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靠听觉来获得的。

1、几种常见的视觉现象暗适应(大约需20-30min)明适应(1min)眩光:当人的视野中有极强的亮度对比时,由光源直射或反射出的刺激或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

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减弱观察目标物与背景的对比度;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等。

视错觉:线段长短错觉平行线错觉2、视觉损伤及视觉疲劳(1)视觉损伤在生产过程中,除切削颗粒、火花、飞沫、热气流、烟雾、化学物质等有形物质会造成对眼的伤害之外,强光或有害光也会造成对眼的伤害。

研究表明,眼睛能承受的可见光的最大亮度值约为106cd/m2(亮度单位:坎德拉每平方米)。

如越过此值,人眼视网膜就会受到损伤。

300m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紫外线眼炎。

紫外线照射4-5小时后眼睛便会充血,10-12小时后会使眼睛剧痛而不能睁眼;常受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白内障。

直视高亮度光源(如激光、日光),会引起黄斑烧伤,有可能引起无法恢复的视力减退;低照度或低质量的光环境,会引起各种眼的折光缺陷或提早形成老花;眩光或照度剧烈而频繁变化的光可引起视觉机能的降低。

(2)视觉疲劳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和精细作业的工作者,由于长时间看近物或细小物体,睫状肌必须持续地收缩,这将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引起睫状肌萎缩,使其调节能力降低。

长期在劣质光照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眼睛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肩上肌肉僵硬发麻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眼部疲劳表现为眼病、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此外,作为眼睛调节筋的睫状肌的疲劳,还可能引起近视。

3、视觉的运动规律①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东西,后看到垂直方向的东西。

所以,一般机器的外形常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②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应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应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应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1、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

2、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率人的自由意志,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生理、心理状态不稳定,往往因一些偶然因素而产生事先难以预料和防止的错误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率是不可能为零的。

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分类1。

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企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

2.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不存在需要和目的的不安全行为.4、为什么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一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事故统计,海因里希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8﹪以上;杜邦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96﹪以上。

因此,要确保安全生产,就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5、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从业人员在作业前不知道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什么危险以及有害因素,在进行作业时不清楚那些可以干,那些不能干,应该怎样干,他们就会¡°稀里糊涂,各显神通;随心所欲¡±去进行操作。

6、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些操作行为有可能碰巧是安全行为,也极有可能是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7、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制定、完善安全生产相关规程,不能严格规范操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这是操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

8、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措施生产单位必须制定、完善安全操作程,明确界定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哪些是安全行为哪些是不安全行为,那些可以干,那些不能干,应该怎样干,指导、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使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有章可循。

这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

9、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把好生产、检维修工作前的审批关,落实好生产、检维修过程的辨识关,做好生产、检维修过程中的考核工作。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安全生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各类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的承受能力在不断降低,或者说对安全水平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新的危险因素不断出现,事故的危害程度在增加。

在安全问题上,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剪刀差”,迫使人们必须在一切生产活动中将安全工作当成永恒的主题。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安全生产一贯的基本方针。

尤其是当今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尤其应该坚决、认真、扎实的执行。

如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绝大多数为易燃、易爆及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极易发生破坏性很大的事故,严重威胁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所以安全生产对石化行业是首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警钟长鸣。

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就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企业的振兴、发展,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

我院以安防行业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安全管理》作为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旨在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使学生初步掌握安全生产及其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结合各专业的具体工作认真实践,为企业和社会的安、稳、长、满、优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安全管理》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通过理论学习、事故案例分析、网上安全论坛讨论并独立完成必要数量的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独立分析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不拘于抽象的理论,而应加强案例分析,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以便学生能够巩固学习成果。

《安全管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章安全管理基础知识1、基本内容事故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职业病及相关基础知识、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2、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悉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和安全管理中对事故、职业病等知识点的定义及其类别,掌握安全管理的含义及其安全生产“五要素”。

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讲义

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讲义

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讲义一、引言不安全行为是指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可能引发事故或危害健康的行为,它可能是因为人员的疏忽、粗心、麻痹大意、忽视规章制度以及操作不当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

因此,及时识别不安全行为并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保障个人和他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不安全行为的识别1. 观察:通过观察工作场所中的人员行为,发现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的迹象。

例如:忽视安全标志、随意乱扔物品、拖延处理危险情况等。

2. 监控:通过监控设备,对工作场所进行实时监测,发现不安全行为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3. 巡查: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

三、不安全行为的控制1. 建立规章制度:对于常见的不安全行为,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告知所有员工并严格执行。

2. 安全培训:对于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岗位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于安全行为的重视和意识。

3. 定期检查: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行为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4. 奖惩措施:对于发现不安全行为的员工,采取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激励他们培养安全行为意识。

四、总结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控制是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全员参与,监督和管理,从而预防和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人身安全及工作环境的安全。

以上就是有关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的讲义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安全行为是危害个人和他人安全的行为,它可能在任何工作环境中存在,包括工厂、建筑工地、办公室、医院等。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安全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

不安全行为的特征和表现:1. 忽视安全标志和警示:工作场所通常会设立安全标志和警示标志,如果员工忽视这些标志,随意触碰或忽略,就可能产生不安全行为。

2. 拖延处理危险情况:发现危险情况时,如果员工拖延或不及时处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

3. 随意乱扔物品:乱扔物品会造成工作场所环境杂乱,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对其他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3篇)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3篇)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秩序,预防和控制人员不安全行为,保护员工和企业财产安全而制定的规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措施: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和完善安全制度,并将其公开告知所有员工,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2.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实施安全巡查和监督检查:企业应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定期对各项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人员不安全行为。

4. 加强安全宣传和警示: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知识,警示员工注意安全,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建立安全奖惩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奖惩制度,对遵守安全规定和规范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和惩罚。

6. 加强安全监控和防范:企业应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加强对员工行为和工作环境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采取措施解决。

7. 加强员工参与管理: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建立员工安全参与机制,让员工在安全决策和安全事务处理中发挥作用。

8.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措施,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与稳定,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员工和外来人员在公司工作场所从事工作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管理。

第三条人员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和外来人员在工作活动中,违反公司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危害工作场所安全和稳定的行为。

第四条公司要建立健全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第五条公司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组织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安全知识,定期开展应急演习。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分析与控制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分析与控制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分析与控制安全管理的内容很多,面也很广,但从事故因果分析来看,事故产生主要有人、环境、设备、工艺、原料等五大因素;然而,据统计70%以上的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分析、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控制事故的有效手段。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根源近几年来,全国重特大事故频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给无数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例如: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市市民在东都商厦欢度圣诞节时,一场特大火灾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309条生命被大火吞噬。

再如:2004年4月16日,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的氯气泄漏大爆炸,当场造成9人死亡,15万人大转移的恶性事故.在事故相继发生后,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虽三申五令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形势也略有好转,但从效果来看是收效甚微,重特大事故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人们没有在思想上、安全意识上引起高度的重视,人的思想、安全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安全意识差就必然导致出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不安全行为又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根源.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析人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具有排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本能和本领.例如:当人们看到自己上方有物体掉下时,就会迅速躲避。

大人打小孩,小孩本能地用手去挡护.实践证明,除去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外,各类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曾论述过,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当人们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他们会为人的生存而不择手段。

例如:2000年3月11日,江西萍乡上栗县东源乡石岭村鞭炮作坊爆炸案,除了管理方面等因素外,就是贫困.这起事故中共有33人死亡;其中16岁以下小学生有13人,他们每天的打工收入只有2块钱.但是,当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随着享受、清闲欲望的升高,又会忽视安全,出现安全意识下降、违章行为增多,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4篇)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4篇)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企业从事工作的员工,包括正式工、临时工、外聘工和合同工。

第三条员工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规定,履行安全操作程序,并按照本制度管理和惩罚不安全行为。

第二章安全责任第四条企业设立公司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改相关安全制度和规章,并监督员工的安全行为。

第五条企业领导应对员工的安全行为负有直接和最终责任。

第六条部门负责人应制定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岗位的安全责任,并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

第七条员工应当自觉遵守安全规定,认真履行工作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三章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处罚第八条不安全行为分为严重不安全行为和一般不安全行为两类。

第九条严重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一)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导书;(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工具和设备;(三)未按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四)擅自进入禁止区域;(五)私自调整设备参数等。

第十条对严重不安全行为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一)口头警告;(二)书面警告;(三)扣除奖金;(四)停工整顿;(五)辞退。

第十一条一般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一)轻微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导书;(二)使用不当的工具和设备;(三)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四)进入限制区域,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等。

第十二条对一般不安全行为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一)口头批评;(二)提醒教育;(三)培训再教育;(四)罚款;(五)调岗。

第四章行为纪律第十三条员工应当遵守以下行为规范,遵循企业安全文化:(一)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和清洁;(二)按照操作规程合理使用工具和设备;(三)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四)保护企业的财产,禁止盗窃和损坏;(五)遵守企业的机密规定。

第十四条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处理:(一)发现不安全行为后,由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并报告到部门负责人。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1、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个体内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和技能因素等;有外在客观因素: 如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

1.1知识与技能缺陷⑴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育方法不佳等,不能使作业人员准确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易出现盲目甚至野蛮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2)部分员工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操作规程,业务技能低,生产实践经验缺乏,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没出事故就育目效仿,时间久了便养成了不良的操作习惯,因而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 2思想和情绪因素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1)有无所谓思想的人,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

(2)有麻痹思想、自以为是的人,明知安全重要但不重视,做事马虎大意。

⑶持浇幸思想的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浇幸过关的态度。

(4)由于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不佳等原因,导致情绪烦躁的人,工作精神不集中,自身与外界环境不能很好协调,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5)情绪急躁的人,由于求胜、赶时间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现象。

(6)部分员工由于疲劳、体力下降、视力不佳、年龄偏大等生理原因,也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1.3利益与管理原因⑴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⑵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严,信息传递不畅通等,也易引起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⑶生产环境影响。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生产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①夜间视野窄,容易造成作业不准确,并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而造成操作失误。

②设备部件之间空间狭小易使操作动作变形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1. 前言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这类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不安全行为的起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方法,以期达到提高生产安全的目的。

2.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2.1 对生产安全意识的缺乏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对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危险的认识。

这样的心态会导致操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和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对安全标准的不了解许多操作人员对安全规章制度缺乏了解,不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同时,由于操作人员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熟悉安全制度的时间很少,也不愿意参与制定制度的过程。

2.3 设备不良和缺乏维护如果生产设备不良或者缺乏维护,也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比如操作人员在维修机器时,由于机器受损或未得到修复,操作人员必须采取一些不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4 操作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力的操作人员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可能会进行错误的操作,导致原本可控的危险变得更加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2.5 不安全行为常态化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会使人们变得麻木,就算出现风险也会继续执行这些行为。

如此一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往往被掩盖,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

3.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控制3.1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员对安全的培训和教育。

要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深入了解安全的意义和安全制度。

还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安全问题,构建安全第一的生产文化。

3.2 制定和强制执行安全制度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并向所有工作人员传达有关规定和制度。

同时,把这些规定和制度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并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以确保其有效实施。

3.3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企业应当从设备的质量保证、安全检查检测、安全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与教育,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各类人员应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设备,如防护眼镜、耳塞、手套、安全带等,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一、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职工明知道设备有缺陷,也明白违章操作是不安全行为,但总想试一试,心怀侥幸,不愿按安全规程去做,结果放过了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机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检查中,经常会发现工人在工作场所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戴手套操作车床等违章现象,侥幸没出事就丧失了警惕和防范意识,最终由于忽视安全规程和违章操作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控制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很快,有的人则不是这样,这就是能力的不同;有的人干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干活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就是性格的不同;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这就是气质的不同。

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心理特征控制的。

二、主要原因在国家、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命是自己的,自己会注意,不至于出什么事。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接连发生,为什么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骄傲自大、好大喜功。

自己能力不强,但信心过强,总以为自己工龄长,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

2.情绪波动,心神恍惚。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会产生烦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高度兴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思想状态,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技术不精,遇险惊慌。

操作技术不精,生产工艺不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错失安全自救良机。

4.思想麻痹,自以为是。

青年工人和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旁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督认为是“找麻烦”,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有哪些_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管理控制措施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有哪些_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管理控制措施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有哪些_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管理控制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管理控制措施一、开展、加强安全教育培训1、认真制定、组织、实施、完善全公司年度安全技术培训实施计划。

要根据生产需要、设备更新,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做到有针对性、时效性。

2、基层区队要开好班前会。

通过开展“每日一题”、班长点评、提问十分钟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3、区队、职能科室管理人员,在现场工作中要教育、引导员工做到先思而后行,做到辨识在前,预控在前。

4、每年公司组织不少于2期的全员安全事故案例讲座,区队要充分利用好星期五安全活动日,讲解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案例。

5、党支部、工会针对思想、态度认识有错误的员工要进行谈心、家访等工作,改变员工的思想,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6、每年开展安全讲演、安全知识竟赛、作业现场悬挂亲情寄语、安全寄语,评选安全之星等安全活动,通过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7、针对基层单位的反馈,选派业务水平高、讲演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外聘人员授课。

二、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奖罚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奖罚相结合的方式,使员工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程、措施,要做到有据必依、有错必究,条款面前人人平等。

2、各级管理干部、职能部门、检查人员要以现场为重点,实施定期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全面巡查、监督、纠正不安全行为,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3、跟班干部、班组长加强现场作业行为的安全监管,及时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队长、班长是本队、本班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不安全行为负连带管理责任,其他人员负连带监督责任。

4、开展班组建设活动,通过最佳班组、最佳员工的评选,激发员工、班组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5、公司、区、队各级管理人员抓好自身安全工作,人人都要成为安全标兵,充分起到带头作用。

6、实行全员风险抵压金制度,将个人的利益与安全挂钩,促进员工关注安全。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也带来了无数的安全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安全隐患,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不安全行为。

本文将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不安全行为是指在工作、生活中,不符合安全规定,不顾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采取不合理甚至危险的行为,导致意外事故和安全事故发生的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表现:1、违反安全规定。

例如,不穿安全鞋上楼梯、在禁止吸烟区抽烟、在禁止使用火源区域使用明火等等。

2、操作不当。

例如,机器操作时不按规定的方式进行、不使用防护设备、违章驾驶等等。

3、安全意识淡漠。

例如,对于危险地带的警示标志感到麻木、对自身安全风险认识不足等等。

以上的不安全行为的表现让人非常担心,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行为包括违法行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甚至死亡事故的发生。

二、不安全行为的对策要解决不安全行为这一问题,需要结合个人和机构两个层面,从根源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下是不安全行为应对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

不安全行为很多是由于安全意识不足、知识不足造成的,因此,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在操作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让人们遵守安全规定。

2、建设安全文化。

组织安全培训、演习等,培养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同时,要加强组织的安全建设,营造企业既有设备环境的安全感,更有管理保障的安全意识氛围。

3、利用科技手段。

十分注重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确保安全。

例如,在机器操作方面,配备自动控制的设备,避免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后果。

4、强制执行安全规定。

员工要求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安全巡查工作也需要严密监管人员的行为,及时纠正未遵守安全规定的行为,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5、加强机构管控。

对于机构内管理不善,安全培训不足,执行安全规范力度不够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流程优化等措施,强化机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安全管理-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安全管理-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 ⑤在视线突然转移的过程中,约有3%的视觉能看 清目标,其余97%的视觉可能是不真实的。
❖ ⑥对于运动的目标,只有当角速度大于1′~ 2′/s 时,且双眼的焦点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才 能鉴别出其运动状态。
❖ ⑦人眼看一个目标要得到视觉印象,最短的注视 时间为0.07~0.3s,这里与照明的亮度有关。人眼 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0. 17s。
❖ (3)熟练的操作技术。操作者操作技术的熟 练程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应通过训练来提 高人的反应速度。
第二节 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 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 个性过程: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 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
对现实的态度。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来
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 一个人的心理是一定时期心态活动的趋向,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动。在生产过程中,职工 的不良心理,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
影响安全生产的六种心理状态
❖ 1、自我表现心理。这种心理在青年工人的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方 面,青年工人上岗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得很自信,常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 出风头“露一手”。如不懂装懂,盲目操作;一知半解,充当“内行”; 乱摸乱动,生硬作业等;更有甚者,连经常操作的设备部件名称都不知 道,而一概冠以“这个东西”。
❖ 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保证作业安全:在机器设计中,使操纵 速度低于人的反应速度;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操作者的反应 速度。
❖ 2.减少反应时间的途径
❖ 一般来说,机器设备的情况、信息的强弱和信息 状况等外界条件是影响反映时间的重要因素;而 机器的外观造型和操纵机构是否适宜于人的操作 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生物力学特性等,则是直接 影响动作 时间的重要因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一、行为定义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在工作场所、家庭、公共场所或任何其他环境中进行的。

不安全行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未遵守安全规定、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工具、不正确的操作流程或行为等。

二、行为识别识别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和控制事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安全行为类型和发生场景:1.未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

2.在禁烟区域吸烟,或在危险区域进行明火作业。

3.操作机器或设备时,未遵守操作规程或安全注意事项。

4.在高处作业时,未使用安全带或未正确使用脚手架等高空作业设备。

5.驾驶车辆时,违反交通规则或存在疲劳驾驶等不安全驾驶行为。

6.在工作中分散注意力,如看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7.使用不安全的工具或设备,如使用破损的工具、设备带病运转等。

8.在密闭空间内作业时,未进行通风或未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9.未经过适当培训或指导就进行危险性较高的作业。

10.在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区域,未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

三、行为分析不安全行为的成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安全意识和知识,对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不了解或认识不足。

2.疏忽大意或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疲劳、情绪波动或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操作失误。

4.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员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进行不安全行为。

5.经济利益驱使,为了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安全。

6.历史事故的影响,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可能使员工产生恐惧和不安,导致过度谨慎或不自信等情绪影响安全行为。

7.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安全文化和传统,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

8.个人特质和性格的影响,某些员工的性格特质可能使其更容易采取安全行为,而另一些员工则可能更容易忽略安全问题。

9.管理水平和制度的影响,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或者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等,也可能导致员工采取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辨识及控制措施

人的不安全行为辨识及控制措施

人的不安全行为辨识及控制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的不安全行为辨识及控制措施,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技能培训不足、忽视安全规范、身心状况不佳、非法操作、错误判断、沟通不足、逃避责任、违反纪律以及不正确的工具使用。

一、技能培训不足技能培训不足可能导致员工对操作规程不熟悉、操作技能不达标,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为控制此类不安全行为,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详细的技能培训计划。

2.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训,确保员工技能水平达标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设立技能考核标准,对员工技能水平进行定期评估,确保他们具备安全操作能力。

二、忽视安全规范忽视安全规范可能导致员工对安全操作流程不重视,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为控制此类不安全行为,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全面的安全规范制度,明确各项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2.加强安全规范宣传,确保员工充分了解安全规范的重要性。

3.实施安全规范强制执行,对违反安全规范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三、身心状况不佳身心状况不佳可能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无法集中精力,从而引发安全问题。

为控制此类不安全行为,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员工身体健康管理,定期组织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2.实施员工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能力。

3.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员工过度劳累,确保他们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

四、非法操作非法操作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和法律责任。

为控制此类不安全行为,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员工法律法规教育,确保他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规定。

2.实施操作规范强制执行,对发现的非法操作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非法操作行为。

五、错误判断错误判断可能导致员工在关键时刻作出错误决策,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为控制此类不安全行为,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员工风险意识培养,使员工能够正确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

煤矿不安全行为分析与控制

煤矿不安全行为分析与控制

不安全行为分析与控制措施二0二0年九月十二日郑州登电阳城煤业有限公司不安全行为分析与控制措施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发展。

对我矿上年度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心理因素。

生产一线的大部分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低,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违章作业的危害性等认识不到位。

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图省事、怕麻烦,不顾及“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不严格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技术操作规程作业,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麻痹大意。

麻痹心理的形成往往与经验有直接关系,有的人由于从事的是经常干的工作,认为作业环境熟悉,导致思想上的麻痹,对作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或者是思想上虽能引起重视,但实际行动上没有重视,也有由于很久没有发生过事故,在职工的意识形态中,安全意识逐渐松懈,把规章制度都抛之脑后。

2、习惯性心理。

有些职工不顾井下多变的条件,仍然按照原来的作业方式,把领导的教育提醒当成耳旁风,表面上答应,领导不在场时为省事而违章操作,也有的职工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熟悉工作的内容和操作的方式,甚至有的职工看惯了、干惯了、学惯了,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没有问题,造成思想上的不以为然。

3、蛮干心理。

蛮干是一种逞能行为,有的职工不管违章不违章,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事,认为按照规程束手束脚,活都没法干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也有的职工只顾埋头干活,无视工作环境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发现了隐患也视而不见。

4、侥幸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有些职工进行违章作业但是并没有出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认为自控能力较强,就图省事而简化作业,把安全规程抛之脑后,经常抱有投机取巧,侥幸过关的态度。

5、急躁心理。

当完不成任务、井下生产条件恶劣、安排的工作任务比较多、比较复杂等都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特别是一些人因为下班后有事,都会在工作中出现急躁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使人理智受到限制,意识范围狭隘,不能正确评价行为的后果,表现为感情冲动,行为鲁莽,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等,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最容易进行违章作业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安全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安全生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各类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的承受能力在不断降低,或者说对安全水平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新的危险因素不断出现,事故的危害程度在增加。

在安全问题上,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剪刀差”,迫使人们必须在一切生产活动中将安全工作当成永恒的主题。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安全生产一贯的基本方针。

尤其是当今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尤其应该坚决、认真、扎实的执行。

如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绝大多数为易燃、易爆及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极易发生破坏性很大的事故,严重威胁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所以安全生产对石化行业是首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警钟长鸣。

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就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企业的振兴、发展,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

我院以安防行业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安全管理》作为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旨在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使学生初步掌握安全生产及其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结合各专业的具体工作认真实践,为企业和社会的安、稳、长、满、优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安全管理》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通过理论学习、事故案例分析、网上安全论坛讨论并独立完成必要数量的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独立分析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不拘于抽象的理论,而应加强案例分析,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以便学生能够巩固学习成果。

《安全管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章安全管理基础知识1、基本内容事故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职业病及相关基础知识、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2、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悉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和安全管理中对事故、职业病等知识点的定义及其类别,掌握安全管理的含义及其安全生产“五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对策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对策

三、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
麻痹心理


其特点是作业者事先知道自己行为可能引发事故,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好,工作较顺利,就往往疏忽大意, 放松应有的警惕,产生麻痹心理。 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操作者往往认为这是“我常 干的工作”、“不知干过多少次”、“绝对不会有危
险”等而没有进行正常的检查或检查不细,按照老

五、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管理对策

劳动组织的合理化。 防止工作负荷过重引起的疲劳。 创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工作环境。 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如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推进。




积极实施推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

五、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法制对策

为预防生产事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企业

生理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体力、情绪、智力呈正 弦曲线形式进行周期性变化。 所以当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期”时,就应 该注意观察其行为是否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

督促其严格按标准作业,以防事故发生。
做为管理者,应从群体的角度考虑, 而对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 管理至关重 要。为了搞好太钢的安全工作,对事故 易发、多发区强化管理(C级以上危险源 点),消除不安全条件,对违章者加强教 育,杜绝“三违”,这样能产生好的效 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产作业工过程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事故隐患环境因素的影响事故模型图精神不集中麻痹大意好奇乱动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不安全的工具不按规定的速度进行作业超速作业超速行车超速传递在不安全处逗留电力高压区起重机下高辐射区在狭窄的场所进行作业绑扎车皮狭窄的检修区域拜金心理侥幸心理侥幸型心理泛指人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图省事怕麻烦走捷径置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程规章制度于不顾违章操作企图获得成功的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第一节不安全行为的生理因素一、视觉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靠听觉来获得的。

1、几种常见的视觉现象暗适应(大约需20-30min)明适应(1min)眩光:当人的视野中有极强的亮度对比时,由光源直射或反射出的刺激或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

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减弱观察目标物与背景的对比度;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等。

视错觉:线段长短错觉平行线错觉2、视觉损伤及视觉疲劳(1)视觉损伤在生产过程中,除切削颗粒、火花、飞沫、热气流、烟雾、化学物质等有形物质会造成对眼的伤害之外,强光或有害光也会造成对眼的伤害。

研究表明,眼睛能承受的可见光的最大亮度值约为106cd/m2(亮度单位:坎德拉每平方米)。

如越过此值,人眼视网膜就会受到损伤。

300m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紫外线眼炎。

紫外线照射4-5小时后眼睛便会充血,10-12小时后会使眼睛剧痛而不能睁眼;常受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白内障。

直视高亮度光源(如激光、日光),会引起黄斑烧伤,有可能引起无法恢复的视力减退;低照度或低质量的光环境,会引起各种眼的折光缺陷或提早形成老花;眩光或照度剧烈而频繁变化的光可引起视觉机能的降低。

(2)视觉疲劳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和精细作业的工作者,由于长时间看近物或细小物体,睫状肌必须持续地收缩,这将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引起睫状肌萎缩,使其调节能力降低。

长期在劣质光照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眼睛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肩上肌肉僵硬发麻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眼部疲劳表现为眼病、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此外,作为眼睛调节筋的睫状肌的疲劳,还可能引起近视。

3、视觉的运动规律①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东西,后看到垂直方向的东西。

所以,一般机器的外形常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②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③对物体尺寸的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且不易疲劳。

④当眼睛偏离视野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率优先的顺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⑤在视线突然转移的过程中,约有3%的视觉能看清目标,其余97%的视觉可能是不真实的,所以在工作时,不应有突然转移视线的要求。

⑥对于运动的目标,只有当其角速度大于1’-2’时且双眼的焦点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才能鉴别出其运动状态。

⑦人眼看一个目标,要得到视觉印象,最短的注视时间为0.07-0.30s,这里与照明的亮度有关。

人眼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0.17s。

二、听觉听觉的功能在于可以分辨声音的高低和强弱,还可以判断环境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

(1)听觉特性A听觉绝对阈值频率20Hz、声压2╳10-5Pa、声强10-12W/m2为听阈。

低于这些值的声音不能产生听觉。

而痛阈声音的频率为20000Hz、声压20Pa、声强100W/m2B听觉的辨别阈值人耳对频率的感觉最灵敏,常常能感觉出频率的微小变化,而对强度的感觉次之,不如对频率的感觉灵敏。

不过两者都在低频、低强度时辨别阈限较高。

另外,在频率500 Hz以上的声频及声强的辨别阈限大体上趋于一个常数。

C 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两耳的听力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和时间先后之差可以判断声源方向。

每差1cm,时间就差0.029ms,这个时间差足以判断声源的方位。

另外由于头部的屏蔽作用,同样可以判断声源方位。

以上两种方法,只有声源恰好在听者的正左或正右侧时才准确。

其他情况下人会转动头部。

(2)听觉的掩蔽一个声音被其他声音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的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

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噪声对声音的掩蔽与噪声的声压及频率有关。

当噪声的声压级超过信号20-25dB时,语言将完全被掩蔽;噪声对频率与其相近的信号的掩蔽效应最大;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应较大,反之则较小;噪声越强,受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当噪声频率正好在语言频率范围内(800-2500 Hz)时,噪声对语言的影响最大。

三、人的反应时间1、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包括感觉反应时间(从信息开始刺激到感觉器官有感觉所用的时间)到开始动作所用时间(信息加工、决策、发令开始执行)之和。

一般条件下,反应时间约为0.1-0.5s,对于复杂的选择性反应时间达1-3s,要进行复杂判断和认识的反应时间平均达3-5s。

为了保证作业安全,一方面在机器设计时,应使设计的操纵速度低于人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应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操作者的反应速度。

2、减少反应时间的途径一般来说,机器设备的情况、信息的强弱和信息状况等外界条件是影响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而机器的外观造型和操纵结构是否适宜于人的操作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生物力学特性等,则是直接影响动作时间的重要因素。

①合理选择感知类型(感觉通道)在各类感觉反应时间中,听觉的知觉反应时间最短,约为0.1-0.2s,其次是触觉和视觉。

②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按人机工程学原则设计机器。

③熟练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心理学涉及的基本内容如下: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基本动力,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稳定的、经常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个体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一、能力能力指一个人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

影响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等。

1、感觉、知觉和观察力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感觉的升华。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或集中。

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记忆4、思维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括、判断和推理。

5、操作能力二、性格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是构成性格的基础。

可归纳为冷静型、活泼型、急躁型、轻浮型和迟钝型5种。

安全教育的任务应包括,使劳动者养成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强化劳动者的原则性、纪律性、自觉性、谦虚、克己、自律等良好性格;不断克服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等这些易于肇事的不良性格。

三、气质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学方面的特点。

它包括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外向型或内向型)等。

人的气质不以活动的内容、目的或动机为转移。

人的气质分为下列四种:多血质型: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

胆汁质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感强烈,易于冲动,心境变化距离。

大多是热情而性急的人。

粘液质型: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反应缓慢,注意稳定且难于转移。

抑郁症型:观察细微,动作滞缓,多半是情感深厚而沉默的人。

合理选择不同气质的人担任不同的工作:要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工作交给多血质型;要求有条不紊、沉着冷静的工作交给粘液质的人。

四、需要与动机五、情绪与情感六、意志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自制性和横毅性较强。

第三节行为科学基本原理与人的不安全行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念头,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叫做激励。

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为了弥补这种缺乏,就产生欲望和动力,引起并推动个体活动。

需要(需求、期望、欲望)是激励的基础,是为个体感觉到并认可的激励力量。

行为科学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很多,与安全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二、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发现,职工不满意的情绪往往是由工作环境,而满意的情绪通常由工作本身产生。

于是他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

所谓激励因素是指使人得到满足感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即满意因素。

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富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等。

所谓保健因素,是指如果缺少它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等。

改善保健因素、消除不满情绪能使职工维持原有的工作状态,保持积极性,但不起激励作用,不使职工感到很满意。

三、期望理论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类行为的激发力量决定于人们所能得到的结果的预期价值与人们认为这种结果实现期望值的乘积。

用下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这里激发力量表示人们被激励的程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如何;期望值指根据个人经验估计的目标实现的概率。

弗洛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型,用以表示人们的努力与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

该模型把激励过程分为3个部分,即要使激发力量最大,必须处理好以下3个关系:完成任务的期望值,即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获得报偿的期望值,即工作成绩与报偿之间的关系;从事某项工作本身的效价,即报偿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

工作成绩称为一级结果,即组织目标;报偿称为二级结果,即个人目的。

对一级结果的激发的动力,还要看是否确信会导致二级结果,即事先能否看出工作成绩与报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作媒具。

总之,人们之所以趋向于做出很大努力去达到目标,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完成任务;事先知道报偿的内容和得到报偿的可能性很大。

四、动机-报偿-满足模型劳勒和波特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激励模型。

他们认为,努力取决于报偿的价值、报偿的概率和个人认为需要的能力。

好的经验会影响个人价值体系和在今后付出类似努力的倾向性。

第四节群集行为与群集事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聚集成群,形成群集。

在面临危险需要紧急疏散时,群集中的人们可能相互拥挤而跌倒、相互践踏,发生伤害事故。

一、群集的一般行为特征1、步行参数研究群集行为一般从研究步行开始。

群集的步速取决于人群的密度。

群集密度小于1.5人/m2时,群集的步速等于走得慢的人的步速,即1m/s;群集密度大于1.5人/m2时,群集步速将更低。

一般取1.5人/(m·s)为通过公共建筑物门口的群集流动系数;取1.3人/(m·s)为通过楼梯的群集流动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