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答题模板)-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标准样卷(一)(后附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标准样卷(一)(后附参考答案)

全国卷标准样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

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城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

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

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

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

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卡电子版作文3栏(9省联考答题卡)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卡电子版作文3栏(9省联考答题卡)

14.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2页 共5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二)古代诗歌阅读
16.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


各 (2)


(3)



三、(一)语言文字运用 I


18.



, 超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21.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400
800
-----------最 低 字 数 提 示 线-------------
500
600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900 答 , 超 出

色 边 框 的 答 案 无 效
1000
70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5页 共6页
O P ) , ) - IK #% {Y/M
KQRS
正确填涂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E FGHI J KLM
V O P ) , ) - IK &"' |}~UYT0
一、(一)现代文阅读I
5.
二、(一)文言文阅读
13. (1)
(2)
(二)现代文阅读 II
8.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1页 共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89 :;
_`ab-
c%<defgh_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客观、主观题解题专项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客观、主观题解题专项指导

客观选择题篇一、六种干扰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二、七类设题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厘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一片神秘的森林里,住着一位智慧的老者。

这位老者拥有着无穷的智慧和神奇的力量,他能够知晓世间的一切。

然而,这位老者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寻找一位能够理解他智慧精髓的传人。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来到了这片森林。

他听说老者智慧无边,于是立志要找到他并拜他为师。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学者终于在一片幽静的竹林中找到了老者。

老者见到学者后,微笑着问他:“年轻人,你为何而来?”学者恭敬地回答:“老者,我深知您的智慧,渴望能够跟随您学习,传承您的智慧精髓。

”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智慧,在我看来,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老者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这只是智慧的一部分。

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学者疑惑地问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老者站起身,指着窗外的风景,说道:“你看,那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它们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

你能从中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却不被它们所困扰,这就是智慧。

”学者若有所思,他决定留在老者身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学者最终成为老者的弟子,是因为他聪明过人,很快领会了老者的智慧。

C. 老者对学者的回答表示满意,因为他认为学者已经完全理解了智慧。

D. 文章通过学者与老者的对话,展示了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真正的智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正的智慧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

B. 真正的智慧是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

C.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D. 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操控自然,改变世界的力量。

(3)文章中,老者指出“真正的智慧”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4)学者最终决定留在老者身边学习的原因是什么?(5)文章通过学者与老者的对话,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答案:(1)D(2)D(3)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2024年2月九省新题型卷-高考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

2024年2月九省新题型卷-高考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

【名校地市好题必刷·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2月九省新题型精选重组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论有古代和现代两大系统,概念(或曰“范畴”)也存在着两个系统。

由于这两个系统风马牛不相及,故而,作为理论筋骨的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儿乎无法找到融通乃至对应的点。

例如,作为古代文论重要概念的“风骨”,现代文论就没有可以与之对应的概念,即便想找一个意活相近的也很难。

至于比兴、文气、应威,气的等,虽然与现代文论中的概念如隐喻、象征、性格、灵成、风格等意涵部分相近,但通约性也极差无法找到真正可以街接的点。

这就给人们整体性地认识与评价中国文论带来很大的困难,更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当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已经是中国文论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化造就的古典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引进的外来文化造就的现代传统。

这两个传统之间没有血缘,不存在根本性的传承关系,不仅不能通约,甚至还对立、冲突,主要是因为它们言说的文化背景不一样,面对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一样,因而体系不一样,概念不融通。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难题。

虽然古今文论是两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文论,但现代文论毕竟在中国存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很多概念被长期运用,已经有了一些根基,如艺术真实、艺术形象、典型、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再加上20世纪的西方文论概念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叙事学,文学性等,都具各与中国古代文论融会的资本。

很多概念是可以互释的,它们能够共同作用于文学批评,推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文论要发展,真正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必须要实现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的融会。

现代文论是从外国直接拿来的,没有经过认真改造,直接派上用场,会有很多不适应。

05-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

05-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5(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

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

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开阔眼界、提升品格修养大有帮助。

有些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这些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

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

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

现代著名学者顾随先生曾经说,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在吃饱穿暖时,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2024年高考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解析

2024年高考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
“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造成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 “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 :“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 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 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 。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新课标Ⅰ卷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 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 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 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 ,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 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 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 ,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 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 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 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 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 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 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号;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

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

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

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

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

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

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

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

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

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1·全解全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例证。

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将“诗仙”李白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及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一众文人墨客在乱世里的辛酸无奈也得以客观真实地展现。

李白的自由不羁、洒脱恣意是真,但嗜酒如命、幼稚糊涂也是真;高适的沉稳谨慎、脚踏实地是真,但严肃冷峻、执拗固执也是真。

高适虽年少资质平庸,但他始终未曾放弃,直到晚年终于开始在仕途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正是因为影片塑造这些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打破了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

因此,观众看到的高适,更像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从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到中年时的失落愤懑,以及对于朋友李白时而尊敬仰望、时而恨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十分真实。

或许这些“成长型”英雄并不完美,但他们身上依然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将青春与激情融入对理想的表达中,构筑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人物的塑造之外,《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精良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剑的身影,还是他写出《将进酒》时,乘着仙鹤扶摇直上所看到的如梦似幻的景象,这些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颇具浪漫色彩的瑰丽想象被直观地呈现于荧幕之上,激荡得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部编版语文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试卷的智慧陈丹阳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青春的挑战,也是青春的磨砺。

而一份份高考卷,正是记录着这场青春挑战与磨砺的载体。

高考试卷承载着教育智慧,是高考试卷的智慧,使得高考成为一场公平、公正、科学的选拔考试。

(一)公平的智慧高考试卷的公平性体现在试卷的编制过程上。

在试卷编制过程中,专家们会从全国范围内抽取样本,确保试卷的难度适中,覆盖面广泛,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抽样方法使得高考试卷具有高度的公平性,保证了每一位考生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接受考试。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编制过程中体现公平性的特点?A. 试卷的难度适中B. 试卷的覆盖面广泛C. 试卷的题目设置过于简单D. 试卷的抽样方法全国范围答案:C2.高考试卷编制过程中,专家们抽取样本的目的是什么?A. 为了提高试卷的难度B. 为了确保试卷的公平性C. 为了扩大试卷的覆盖面D. 为了增加试卷的题型答案:B(二)公正的智慧高考试卷的公正性体现在试卷的评分标准上。

评分标准由专家团队制定,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修订,确保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题目的分值、评分要点和评分标准,使得每一位考生在相同的标准下接受评分,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

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评分标准体现公正性的特点?A. 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题目的分值B. 评分标准规定了评分要点C. 评分标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D. 评分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修订答案:C(三)科学的智慧高考试卷的科学性体现在试卷的设计和题型设置上。

试卷设计遵循认知心理学原理,题型设置多样化,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这种科学的设计使得高考试卷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科学性体现的特点?A. 试卷设计遵循认知心理学原理B. 试卷题型设置多样化C. 试卷的题目设置过于简单D. 试卷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答案:C5.高考试卷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A. 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B. 难度适中、覆盖面广泛、题型多样化C. 评分标准明确、评分要点具体、评分标准灵活D. 试题创新、题型新颖、评分公正答案:A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主观题:写文学短评:列短评要点(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主观题:写文学短评:列短评要点(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主观题三种题型全透析精要讲解对点练高阶思维一点通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专项一:写文学短评(简要短评+列短评要点)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专项二:写文学短评(依关键词+写短评思路)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专项三:析文学评论(依据观点+ 理解分析)现代文阅读文评类主观题专项一:写文学短评+列短评要点文学短评知识点普及一、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文学: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短:篇幅短小精悍,字数在300-400字(300-800字)。

评:既然是“点评”性质的文章,自然文学短评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即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二、考教结合【教材链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

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范例1:(观点+叙述+分析)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

(观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及后面的三句,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样的喻体,把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音色的清脆圆润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不仅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且得到视觉的美感。

(自己的分析评论)//范例2:(观点+叙述+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甘肃省2024届新高考备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甘肃省2024届新高考备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甘肃省2024届新高考备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

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

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

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

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

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

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

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

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答题模板)-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答题模板)-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试题考查要求:1.考查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本节主要研究前四个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试题考查要求:1.考查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本节主要研究前四个要点。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1.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传承。

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家庭伦理中的“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含意的变化;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

2.注重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卷Ⅱ的“脱贫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卷Ⅲ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3.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性文本的考查。

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地理学”,涉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再如全国卷Ⅱ的美术史的相关研究;等等。

4.体裁范围扩大,注重考查文本特征。

如2020年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有“书评”的影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一则访谈,并从访谈主体(组织方、采访者、访谈对象)的立场和关注点命制试题。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人与微生物”是一篇科普文章,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命制试题等。

◎新高考题型变化1.试卷结构改变。

将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二为一,呈现形式多样化。

2.主观题增加。

由传统高考全国卷的5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变为新高考全国卷Ⅰ的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新高考全国卷Ⅱ的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新高考在主观题中考查了文本的行文脉络等。

3.融合语用题。

将“下定义”这一常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的题型,融合在阅读题中。

三、预测与备考建议1.从选文来看,信息性阅读侧重选取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反映人们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

2.从考查能力来看,信息性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知,不断增长知识与见识。

3.新高考全国卷对信息性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

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做准备。

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第一步:读懂文意:许多同学在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常常静不下心来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

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想要高效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得分率,需要全面理解论述类文本特征,只有读懂文本内容,探索该文本的考情和题型应对策略才有意义。

以下从论述类文本的特征、类别、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真题分析,理解并掌握论述类文本特征。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大特征二、论述类文本的类别及特征(一)政论文(二)学术论文(三)文艺评论(四)时评(五)书评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学会明确判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

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1.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二、读懂论述类文本,要做好“标记”方法。

第二步:确定考查点: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对一定知识点的考量,作为考生,在看到试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判断出所要考查的考点,是答题有的放矢的关键。

第三步:明确答题的模板。

模版不是死板的套用,而是每一个知识点它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知识点和思维能力的考量,所以,高考作为一个对学生语文素养考查的筛选,综合素养是必须进行的考查【本节考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者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命题角度①为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

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落实关键能力符合定义格式,抓住概念特征1.符合下定义的格式要求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

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

2.抓住定义项特征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

3.下定义,要用好“四条原则”(1)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

(2)定义不能循环:如“魔术是一种……魔术”。

(3)定义不能否定: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

(4)定义不能比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19分)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