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七月》赏析

合集下载

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古诗简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翻译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⑴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

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

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赏析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释】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

《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

《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诗经·七月》思想主题新说《诗经·七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咏史之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融入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的形式、内容以及背景来剖析《诗经·七月》的思想主题,带领读者领略这首古代诗歌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七月》的形式特点。

这首诗共分为两篇,每篇211字,共422字,属于《诗经》中的“细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学的独特风格。

《诗经·七月》选择了律诗的形式,严格的格律和韵律使诗歌更加凝练,表达起来也更加生动。

同时,通过对季节的描绘和转折结构的运用,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七月的夏天,感受到了盛夏季节的独特气息。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经·七月》的内容。

诗篇以“是时六月”为开头,描述了盛夏季节的景象。

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繁茂,苍翠的景色令人陶醉。

然而,诗中透露出的深沉思考却让人感到不安。

诗人写到:“我心嗟尔何游!”这里的“何游”既指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也意味着社会乱象的存在。

随后,诗中转向了对君王的祈愿,诗人希望君王能够化解民众的痛苦,创造和平安定的社会。

整首诗通过季节的描述,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和谐社会的期许,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社会稳定的追求。

【这样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细化】以上,我们已经介绍了《诗经·七月》的形式特点和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背景与思想主题。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对社会实况的描述,表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体系中,君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君王不仅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诗经·七月》所表达的对君王的期望和希冀,是当时人民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向往。

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动荡。

诗中提到的“我心嗟尔何游!”体现了当时人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简述农事诗—《七月》

简述农事诗—《七月》
返回
►多方面展示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
况,使之成为重要史料, 例如《七月》 况,使之成为重要史料, 例如《七月》 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 大田》 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写周 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 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 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 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
返回
►高水平的表现技巧:充满农业生活的
返回
► 在《七月》里,农人耕作的辛劳、物质的 七月》
贫困和精神的创伤得到清晰的再现。其中 有农人不得喘息的劳累:“ 有农人不得喘息的劳累:“八月剥枣,十 月获稻。”“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 月获稻。”“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 执宫功。” 执宫功。” ► 可以听到家妇在隆冬腊月无衣避寒的忧虑: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还可以看到寒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风呼啸,陋室栖身的惨况:“ 风呼啸,陋室栖身的惨况:“穹窒熏鼠, 寒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 处。” 处。”
►敷陈其事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两个阶级
在衣食住行的悬殊差别 ,如农奴自己" 如农奴自己" 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 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 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
►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 诗经》
的地位,是我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 的光辉起点,在中国诗歌艺术形态发展方 面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 ►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 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其中 农事诗就有以下突出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历史价值 二、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文化价值 四、文化价值

七月诗的特色

七月诗的特色

《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的诗篇,具有以下特色:
1. 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本篇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奴隶们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农事劳动和生活情景一一细致、具体地再现了出来,涉及面广,内容含量大,真切感人。

2. 结构严谨形式活泼:这首诗按月令、时序谋篇布局,从初春开始下田耕种写起,到年终农事完毕聚会宴饮结束,中间分别写了衣、食、住等生活情景,显得井然有序,结构非常严谨。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它开了后代十二月生产调的先河,为人们喜闻乐见。

3. 对比突出侧重白描:全诗运用对比鲜明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了贫富阶层的矛盾对立情况,情感鲜明。

同时,还用白描手法敷陈其事,即用事实和图画说话,把满腔愤怨和不平之鸣,流露在字里行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总的来说,《七月》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古诗七月翻译赏析

古诗七月翻译赏析

古诗七月翻译赏析《七月》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前言】《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

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作品,它以叙事为主,通过描绘农奴们一年中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

首先,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赋体,即“敷陈其事”、“随物赋形”,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当时劳动场面的真实情景。

全诗共八章,每章都有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如第一章总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作布帛衣料的过程等。

其次,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

例如,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受到奴隶主恶少糟蹋的危险。

而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却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连御寒的粗布衣也捞不到一件,终岁饥寒。

奴隶主呢?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

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奴隶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此外,这首诗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

例如,“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这一段描绘了奴隶们在严寒冬日中的苦难生活,通过具体的
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奴隶们的生活困境。

总的来说,《七月》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叙事和形象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强烈控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作品,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诗经《七月》原文赏析《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七月》原文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词句注释1、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

豳,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2、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

流,流动。

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

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3、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

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4、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

周历的正月,即夏历十一月。

古代文学《诗经 国风 豳风 七月》赏析

古代文学《诗经 国风 豳风 七月》赏析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qíyuèliúhuǒ,jiǔyuèshòuy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yìzhīrìbìfā,èrzhīrìlìliè.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wúyīwúhè,héyǐzúsuì!无衣无褐,何以卒岁!sānzhīrìyúsì,sìzhīrìjǔzhǐ.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tónɡwǒfùzǐ,yèbǐnánmǔ.tiánjùnzhìxǐ.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qíyuèliúhuǒ,jiǔyuèshòuy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chūnrìzǎiyánɡ,yǒumínɡcānɡɡēnɡ.春日载阳,有鸣仓庚.nǚzhíyìkuānɡ,zūnbǐwēihánɡ,yuánqiúróusānɡ.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chūnrìchíchí,cǎifánqíqí.春日迟迟,采蘩祁祁.nǚxīnshānɡbēi,dàijíɡōnɡzǐtónɡɡuī.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qíyuèliúhuǒ,báyuèhuánwěi.七月流火,八月萑苇.cányuètiāosānɡ,qǔbǐfǔqiānɡ.蚕月条桑,取彼斧斨.yǐfáyuǎnyánɡ,yībǐnǚsānɡ.以伐远扬,猗彼女桑.qíyuèmínɡjú,báyuèzǎijì.七月鸣鵙,八月载绩.zǎixuánzǎihuánɡ,wǒzhūkǒnɡyánɡ,wéiɡōnɡzǐchánɡ.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sìyuèxiùyǎo,wǔyuèmínɡtiáo.四月秀葽,五月鸣蜩.báyuèqíhuò,shíyuèyǔnz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yìzhīrìyúmò,qǔbǐhúli,wéiɡōnɡzǐqiú.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èrzhīrìqítónɡ,zǎizuǎnwǔɡōnɡ.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yánsīqízōnɡ,xiànjiānyúɡōnɡ.言私其豵,献豜于公.wǔyuèsīzhōnɡdònɡɡǔ,liùyuèshājīzhènyǔ.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qíyuèzàiyě,báyuèzàiy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jiǔyuèzàihù,shíyuèxīshuàirùwǒchuánɡxià.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qiónɡzhìxūnshǔ,sāixiànɡqínhù.穹窒熏鼠,塞向墐户.jiēwǒfùzǐ,yuēwéiɡǎisuì,rùcǐshìchù.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liùyuèshíyùjíyù,qíyuèhēnɡkuíjíshū.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báyuèbāozǎo,shíyuèhuòdào.八月剥枣,十月获稻.wéicǐchūnjiǔ,yǐjièméishòu.为此春酒,以介眉寿.qíyuèshíɡuā,báyuèduànhú,七月食瓜,八月断壶,jiǔyuèshūjū,cǎitúxīnchū.sìwǒnónɡfū.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jiǔyuèzhùchǎnɡpǔ,shíyuènàhéjià.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shǔjìzhònɡlù,hémáshūmài.jiēwǒnónɡfū!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wǒjiàjìtónɡ,shànɡrùzhíɡōnɡɡōnɡ.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zhòuěryúmáo,xiāoěrsuǒtáo,昼尔于茅,宵尔索綯,jíqíchénɡwū,qíshǐbōbǎiɡǔ.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èrzhīrìzáobīnɡchōnɡchōnɡ,sānzhīrìnàyúlínɡyīn.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sìzhīrìqízǎo,xiànɡāojìjiǔ.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jiǔyuèsùshuānɡ,shíyuèdíchánɡ.九月肃霜,十月涤场.pénɡjiǔsīxiǎnɡ,yuēshāɡāoyánɡ.朋酒斯飨,曰杀羔羊.jībǐɡōnɡtánɡ,chēnɡbǐsìɡōnɡ,“wànshòuwújiānɡ”!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题解:豳风: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诗经·七月》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诗经·七月》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就跟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诗经的原文吧。

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

无衣无褐③,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④。

(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⑤。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⑥。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⑦。

(二章)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⑧。

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⑨。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⑩。

(三章)四月秀葽⑾,五月鸣蜩⑿。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⒀。

一之日于貉⒁,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⒂,言私其豵,献研于公⒃。

(四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1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8。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⒆。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章)六月食郁及⒇,七月亨葵及菽(21)。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2)。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23)。

(六章)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4)。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25)。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6。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27)。

(七章)四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28)。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29)。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0)。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1)。

(八章)2、注释:1)、毛传:“火,大火也。

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郑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按“火”即“大火”星,即心宿二。

大火于夏历五月初昏见于东北天空,六月初昏达于正南,七月昏则继向西“流”,即所谓“七月流火”,是暑退将寒之候也。

《诗经·豳风·七月》的三种境界

《诗经·豳风·七月》的三种境界

《诗经·豳风·七月》的三种境界分析《诗经·豳风·七月》在生活、艺术和文化几个方面的意境,勾勒出该诗较为完整的框架。

《诗经·豳风·七月》历来评价很高,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曾说:“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为天下之至文也。

”极言该诗内涵丰富,无所不包。

的确,该诗广泛涉猎了天文历法、农耕狩猎、国家典制、民风民俗、鸟兽虫鸣等等,堪称西周早期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赏析时,可以从生活、艺术和文化三个层面去探究该诗的境界。

一.生活:部落农奴的生活日常《诗经·豳风·七月》的主角是部落农奴。

全诗通篇用记录性的文字呈现了他们的生活日常:一就是男耕女织的农事劳作。

农事劳作艰巨艰苦,形成了一年四季里农奴的主要生活内容。

特别就是发生了明确分工,存有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管理农耕,妇女负责管理纺织,妇女、小孩和并无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管理打扫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

农事劳作的艰困,在第一段里整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在北风隆隆吹起、寒气刺骨肥的隆冬,农奴连衣裳衣服都没,不晓得拎什么过冬。

即使如此,也还要在正月里维修农具,二月份已经开始下地干活。

每个月份存有每个月份的劳动内容,错失了一月就错失了一季,错失了一季就错失了一年。

《诗经·豳风·七月》用对数修辞手法的手法,层层叠叠图形了全年劳动情况:“蚕月条桑,挑彼斧斨”,“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九月筑城场圃,十月纳禾稼”……农事劳作沦为了全诗的基本色调。

二是农事间隙的服役田猎。

在庄稼收获之后,本该歇息的农奴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到贵族老爷家里去服役干活以及田猎。

服役干活主要是维修房屋和凿冰、取冰。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然后再登上屋顶去加固、修缮。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正月里将冰凿下放入地窖,二月份再将冰取出来使用。

七月诗经赏析

七月诗经赏析

七月诗经赏析摘要:1.七月诗经的背景介绍2.七月诗经中的时令特点3.七月诗经的情感表达4.七月诗经的艺术特色5.七月诗经的审美价值6.七月诗经对我们的启示正文:七月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先秦时期的众多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七月诗经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赏析七月诗经的独特魅力。

一、七月诗经的背景介绍七月诗经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在先秦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诗人们关注国家大事、社会风俗、百姓生活,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七月诗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二、七月诗经中的时令特点七月诗经注重对时令的描绘,诗人们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四季变换、节气更迭等自然现象来表现生活的美好和艰辛。

如《诗经·小雅·采采》中写道:“采集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通过描绘女子采集卷耳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夏日炎炎的时节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七月诗经的情感表达七月诗经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也有对个人生活的感慨抒怀。

如《诗经·大雅·荡》中写道:“荡荡乎白波,飘飘乎晚风。

愿尔靖好,敬尔维则。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动荡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期望。

另一方面,诗人们也关注个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四、七月诗经的艺术特色七月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民谣、四言、五言等形式的运用,以及比兴、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发挥。

这些特点使得七月诗经韵味悠长、意蕴丰富,成为古代诗歌的瑰宝。

五、七月诗经的审美价值七月诗经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把握和独特见解。

诗歌《七月》赏析

诗歌《七月》赏析

诗歌《七月》赏析.doc
《七月》是韩愈的一首诗,反映夏季的景象。

这首诗以“灰尘飞扬,树木凄凉”来写烈日炎炎的天气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是“鹿柴荒草没人烟,空翠湖滩独归船”,写出了一个节日荒凉、人迹罕至的情境。

荒凉的景象,配上独自一人的孤独,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凄凉。

五言绝句形式,穷于言表,每句线描后见残破的痕迹。

其次,“翠”是绿色的代表,这里用“空翠湖滩独归船”形容了湖中绿树的荒凉景象,所以“空翠”是在描述一片荒芜的绿色,对于夏日的景象来说,这个绿色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另类的寂寞、沉闷、哀怨之感。

更进一步,“灰尘飞扬,树木凄凉”这两个词眼,形容了烈日炎炎的景象,烈日晒得闪闪发亮,这无疑表达出了作者内在的焦虑和烦躁,是对夏季体验的逼真描绘。

可是大自然的创作令这首诗不致过于悲催和彷徨,在这篇文中还是极富情趣的。

总之,韩愈的这首诗将夏天的荒凉和孤独,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将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欣赏力的深化,读者可以体验到诗歌中折射的世界,也会感到更多的思考。

七月诗经赏析

七月诗经赏析

七月诗经赏析
《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农夫的口吻描述了一年的劳作和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农事和生活的关注和感慨。

首先,诗中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描绘了农夫们一年四季的劳作和生活。

这种按月叙述的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时间感和节气风俗。

同时,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其次,诗歌采用了赋体,通过“敷陈其事”、“随物赋形”的手法,直接描绘了农夫们的劳动和生活。

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夫们的艰辛和苦难。

同时,诗歌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农夫们的勤劳和节俭,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诗歌还表现了农夫们对公家的不满和抱怨。

在诗中,农夫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反而被公家所剥削和压迫。

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之,《七月》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通过对农夫们一年四季的劳作和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事的关注。

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豳风·七月全文及赏析

诗经·豳风·七月全文及赏析

诗经·豳风·七月全文及赏析诗经·豳风·七月全文及赏析《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豳风·七月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艹奥},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赏析《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的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七月《诗经·豳风》三、文本资料(一)余冠英《诗经选》(翻译)【今译】七

七月《诗经·豳风》三、文本资料(一)余冠英《诗经选》(翻译)【今译】七

七月《诗经·豳风》三、文本资料(一)余冠英:《诗经选》(翻译)【今译】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正月里修耒头,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齐干,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

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

三月里修桑条,拿起斧和斨,太长的枝儿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

七月里伯劳还在嚷,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得给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知了叫不歇。

八月里收谷,十月落树叶。

冬月里打貉子,还得捉狐狸,要给公子做皮衣。

腊月里大伙又聚齐,打猎习武艺。

小个儿野猪给自己,大个儿野猪献公爷。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

七月蛐蛐儿在野地,八月里在屋檐底,九月门口叫,十月床下移。

火烟薰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

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六月里吃山楂樱桃,七月里煮葵菜豆角。

八月里打枣,十月里煮稻,做成甜酒叫冻醪,老人家喝了精神饱。

七月里把瓜儿采,八月里把葫芦摘。

九月里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咱农夫把嘴餬起来。

九月垫好打谷场,十月谷上仓。

早谷晚谷黄米高粱,芝麻豆麦满满把装。

咱们这些泥腿郎!地里庄稼才收起,城里差事又要当。

白天割得茅草多,夜里打得草索长,赶紧盖好房,耕田撒种又要忙。

十二月打冰冲冲响,正月抬冰窖里藏,二月取冰来上祭,献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里下霜,十月里扫场。

捧上两樽酒,杀上一只羊。

齐上公爷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长寿无量”!(二)孙作云:《读七月》(翻译)【今译】“七月裹大火星向西流,九月裹天冷換寒衣”:十一月大風呼拉拉地響,十二月嚴寒刺肌體;褐衣無着真是急,叫我如何過冬呢!正月裹來修犂杖,二月裹來耕地忙;老婆孩子來送飯,把飯送到官田上,田官兒一見喜洋洋。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其中,《七月》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它描绘了夏季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叙述角度出发,探讨《七月》的叙述艺术,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背景《七月》是《诗经》三百篇诗歌之一,属于《小雅》的篇目。

它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

这首诗歌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夏季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表现了夏季的美好和人们的生活情感,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二、叙述手法《七月》的叙述手法主要采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方式。

在描写方面,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夏季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匪阳不雨,不我惠尔幸。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阳光明媚的天气,表现出人们对于阳光的喜爱和向往。

又如,“有女初嫁,破竹难分。

”这句话描绘了女子初嫁时的心情和家庭的情感,展示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爱情的珍视和维护。

这些描写都是具体而细致的,通过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在抒情方面,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比如,“夙夜在公,无所不通。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感悟和领悟。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通过描写和叙述,暗示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比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的炎热和秋季的凉爽,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循环和生命变化的感悟和领悟。

这些抒情方式都是具有情感和思想内涵的,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三、叙述特点《七月》的叙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生动形象的描绘。

作者通过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夏季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如同亲身体验一般。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

论诗经《七月》的叙述艺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七月》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叙述艺术的诗歌。

本文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七月》的叙述特点,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一、《七月》的叙述特点《七月》是一首通过描写七月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来表达感情的诗歌。

其叙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景观的描写《七月》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夏季的特点和气息。

其中,“林麓”、“蓬蒿”、“葵发”等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夏季的热烈和繁茂。

同时,描写中还融入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如“螟蛉”、“蜩”等,使描写更加丰富和深刻。

2、人们的生活描写《七月》也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夏季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诗中描述了“士庶”们在夏日里的忙碌和欢乐,如“饮冰”、“赏菊”、“乐游”等,表现出人们在夏季里的愉悦和享受。

同时,也描绘了夏季的辛苦和不易,如“耕稼”、“蓑笠”等,表现了人们在夏季里的辛劳和坚韧。

3、情感的表达《七月》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们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的感情。

其中,“荷叶”、“蓬蒿”等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夏季的热烈和繁茂的喜爱之情;而“蓑笠”、“耕稼”等生活描写,则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的辛劳和坚韧的敬意之情。

整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既是对自然的赞叹,也是对人们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夏季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二、《七月》的意义和价值《七月》作为一首诗歌,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其叙述艺术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1、自然观念的传承《七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其中,“荷叶”、“蓬蒿”等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认可和赞叹;而“螟蛉”、“蜩”等象征性意象,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和理解。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认知,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自然观念,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文情感的传承《七月》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文情感的重视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

全诗八章:第一章总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作布帛衣料的过程;第四章写秋收后为奴隶主猎取野兽;第五章写奴隶为自己修补破屋过冬;第六章写奴隶主与奴隶的生活天壤之别;第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替奴隶主日夜干活;第八章写寒冬为奴隶主储冰防暑和准备年终宴会。

这首诗虽不象《伐檀》、《硕鼠》那样有强烈的反抗性,但其中两种生活的对比是鲜明的。

我们可以看到,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受到奴隶主恶少糟蹋的危险。

而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却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连御寒的粗布衣也捞不到一件,终岁饥寒。

奴隶主呢?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

从鲜明的生活对比中,诗人控诉了奴隶社会的罪恶,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酷、荒淫的丑恶本质。

这是当时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宛如一幅农事速写连环画,每幅画面虽寥寥数笔,环境,人物却无一不生动。

诗人有着较高的艺术技巧,他首先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其次是分类直叙其事,一件件、一桩桩,如泣如诉,不作夸张渲染,真实感极强;第三是叙事中写景,画面以素描的方法构成,并与人物的心情相融合。

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正月里修耒头,二月里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干,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

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

三月里修桑条,拿起斧和斨,太长的枝儿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

七月里伯劳还在嚷,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得给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知了叫不歇。

八月里收谷,十月落树叶。

冬月里打貉子,还得捉狐狸,要给公子做皮衣。

腊月里大伙又聚齐,打猎习武艺。

小个儿野猪给自己,大个儿野猪献公爷。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

七月蛐蛐儿在野底,八月里在屋檐底,九月门口叫,十月床下移。

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

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六月里吃山楂樱桃,七月里煮葵菜豆角。

八月里打枣,十月里煮稻,做成甜酒叫冻醪,老人家喝了精神饱。

七月里把瓜儿采,八月里把葫芦摘。

九月里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咱农夫把嘴糊起来。

(糊:音胡hú,糊口。

)九月垫好打谷场,十月谷上仓。

早谷晚谷黄米高粱,芝麻豆麦满满装。

咱们这些泥腿郎!地里庄稼才收起,城里差事又要当。

白天割得茅草多,夜里打得草索长,赶紧盖好房,耕田撒种又要忙。

十二月打冰冲冲响,正月抬冰窖里藏,二月取冰来上祭,献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里下霜,十月里扫场。

捧上两樽酒,杀上一只羊。

齐上公爷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长寿无疆”[题解]这诗叙述农人全年的劳动。

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家的,小部分是为自己的。

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

第二章写妇女蚕桑。

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

第四章写猎取野兽。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

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

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户hù)麻子苦菜之类。

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

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七月》当中的时间往往与自然物候变化、生产劳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第五章中记录了自然界各个月份中昆虫的变化,“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昆虫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斯螽动股”的那一时节就是“五月”,“莎鸡振羽”的时节是“六月”,人们在昆虫活动的变化当中看到了时间的变化。

第三章当中则直接用“蚕月”来代替“三月”,因为养蚕的季节是夏历的三月,“三月”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抽象独立的概念,它必然与具体的活动“养蚕”纠缠在一起。

上古的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年劳作当中,亲身与自然接触,通过感受自然物侯的变化安排生产活动,形成了他们原始的时间观念。

正如李泽厚所说:“在远古原始时代,人们的时空观还经常与现实生活或某些特定的事物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什么普遍的形式”。

[2]116上古的先民们在感受与把握时间的同时,也将自我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到了时间当中,使得本来很抽象的时间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第二章中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作为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当它与“载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春日”这一抽象的时间本身也让人觉得暖洋洋的;“有鸣仓庚”则更进一步将“仓庚”悦耳的叫声也赋予了“春日”。

而在写到冬日的时候,则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正月和二月的寒冷,通过“觱發”和“栗烈”两个词语的描写,表现得绘声绘色,给人以强烈感受。

从中可以看出先民们不但用他们敏感的感官来感受时间,同时也用他们丰富的情感来体验时间,这是他们切身地与自然相接触的结果。

如果细细地吟诵《七月》便会感觉到诗歌具有一种很强烈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不仅仅是诗歌语言简短、韵律和谐造成的节奏感,同时也因为诗中的时间推移造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感。

《七月》的每一章中的自然物候、人类活动,都随着时间的流动做着一拍一拍的演进。

这样使得读者感觉时间的流动本身是有节奏感的,是一拍一拍地推进的。

比如第五章当中“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变化着,“在宇”,“在户”,“入我床下”,节奏明快,步骤分明,而同时时间的推进也是一步一步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就像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绵延伸展。

它本身不具有节奏性,它的推进并不像《七月》一诗中那样,一拍一拍地秩序分明。

《七月》中时间的节奏性,是先民们直观地把握时间、对时间进行人为分割的结果。

先民们在生产劳作中通过对自然物候变化的认识区分了节气,划分了四时,人为地赋予了时间一种有秩序、有阶段性的节奏。

这样一种时间节奏,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原始先民对于时间的认识。

假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七月》当中这种时间节奏感的深层内涵的话,可以发现,隐藏在节奏感背后的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节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

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强烈地感受着时间流逝中生命从沉寂到活跃,又从活跃再到沉寂的有序地、阶段性地变化,也体验着自身生命从旺盛到衰老的节律。

《七月》中的春天,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阳光明媚,生机勃发;四月、五月则是“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生物旺盛地生长或活动。

而到了九月、十月则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一片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季又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寒风刺骨,寒气逼人,万物又都归于沉寂了。

生命的历程在这里展现的是如此的充分,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明的生命意识。

同时,从《七月》一诗中也可以看到,先民们虽然感受到了时间当中生命不可避免的生死盛衰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感叹生命的短暂,而是努力顺应着变化,辛劳地耕作着,乐观地生活着。

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生活的丰富内容。

他们在初春辛劳地耕作着,在三月里伐桑、养蚕,在冬天里打猎、祭祀、宴饮聚会,他们有苦亦有乐。

先民们在展示他们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

三、时间的循环性与秩序性观念《七月》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端,而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结尾,记录了一年的自然物候变化、生产活动之后,又回到了开始的时间点。

时间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的圆。

这在《七月》中并不是一个偶然,诗歌的第一章第三、四句写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到了第八章开头则又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纳于凌阴”,从上一年的冬天转到了又一个冬天。

这些都证明诗歌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时间的循环流动。

诗歌当中的时间的循环,其实正好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于时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时间的流逝是周而复始的。

上古先民在生产劳作中,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认识自然万物,感受到自然生命存在着一种阶段性的循环。

朱良志先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好的论述:“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生长,秋天尽量地多觅食多储藏,冬天则休眠,来年的春天又是新的开始。

……周流往复乃生命之源,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然而在先民们看来,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

”[3]79事实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是一维延伸的,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绝不可能回头,这样一种抽象的时间是很难认识的。

先民将自然生命的阶段性轮回变化赋予时间,使得时间也变得容易把握,具有了可预知性。

在先民的时间意识当中,世界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中。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以多次重复,不仅仅是在诗歌语言形式上的重复,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

因为从七月开始,经历一年的运转,时间又会回到那个起点“七月”。

正因为上古先民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具有一种可把握性和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时间就具有了一种秩序性的特点。

既然时间是可以把握,可以预知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时间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的时间也就有了一种秩序性的功能。

历法中的时间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秩序性。

这种秩序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七月》一诗中的人类各种的活动都被井井有条地规定在特定的时间里。

春耕就是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伐桑要在“蚕月”,甚至“蚕月”本身也是已经规定好的养蚕的月份;而“上入执宫功”也要在十月“我稼既同”之后。

一切活动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时间在这里代表着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力量。

自然物候的变化、人的社会生活都被纳入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系统当中。

在后出的类似历法的《礼记•月令》当中,这种时间的规范性和秩序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假如人们不遵守这种秩序,会遭到“天”的惩罚。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零落……”[4]198春天里进行夏天才能做的事,就会出现草木凋落的现象。

在这样一种时间秩序的安排下,先民们的生活也显得十分有序,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年累月地这样生活着,宁静而平稳。

《七月》中的这样一种时间的秩序性,也正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先民们的农事生产、狩猎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他们所生长于其中的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到了自然的内在规律。

他们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使得人的活动完全适应了自然的意志,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