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

合集下载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4 字体大小: 【小】【中】【大】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东林学派是明朝末期的学术团体,以顾宪成、高攀龙重建的东林书院而命名。

东林学派虽以讲学著书为己任,但他们也评论朝政、抨击时弊,因此受到明朝政府的严厉镇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赞扬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①东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

①卷五十八《东林学案?序》。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顾宪成是东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政治上不满明政府的黑暗统治,在学术思想上也极其敏锐地批判了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

他的理学倾向基本上是宗程、朱而诋陆、王。

他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个性。

1。

顾宪成的生平及其理学派别顾宪成(1550- 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人,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

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

顾宪成在仕途期间,时常批评时政,直言己见,因此常遭贬逐。

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上疏分别小人,刺及时政,①被贬为湖广桂阳州判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因在立皇太子和会推阁臣问题上与神宗及权臣抵牾,又被革职回家。

顾宪成与魏懋权(允中)、刘国徵(廷兰)合称三元.黄宗羲说顾宪成言时政得失,无所隐蔽。

②顾宪成罢归后,即从事著述,相继写了《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编》、《证性编》、《桑梓录》等。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又与高攀龙、顾允成、钱一本等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他的著作被编为《顾端文公遗书》。

顾宪成十五、六岁时,就学于张淇门下。

张淇授书不拘传注,而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去讲解。

据史料记载,张淇曾师事阳湖邵公,闻阳明致良知之说,后又拜薛应旗为师。

两种学说比较后,他极称赞朱熹之学,认为毕竟盘不过此志!③顾宪成也曾拜薛应旗为师。

薛应旗从师于王守仁弟子欧阳德,但他却反对那些把王学引向异端的人,说他们是世之堕于腐俗过于玄虚者.④顾宪成就学于张淇和薛应旗,因此受他们的影响也就十分自然。

略论明清苏南望族家学

略论明清苏南望族家学

第16卷第1期 2017年1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V ol. 16 No. 1Jan.2017略论明清苏南望族家学蒋明宏,胡佳新(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明清时期苏南望族家学盛行,本着学术传家的理念,在学术发展、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造就了众多人才,进而推动了苏南社会的发展。

明清苏南望族家学主要是对具体内容、伦理教化以及治学方法的传承,着眼于保存家学精神,其家学传承的载体紧随时代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

特别是在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苏南家学崇尚实学与经世致用,映射了当时社会观念的变迁。

如此,明清苏南望族家学能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提升家学的生命力,维持家族地位。

于今而言,家学不在,但精神犹存,对认识“家”与“学”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清苏南望族;家学;载体;特征[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7)01-0068-07明清时期苏南地区文教发展异彩纷呈,家学作 为苏南望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很多学术 巨孽、科技大家,涉及领域不断得到开拓和创新。

苏南家学与望族紧密相连,望族是人们对地方上有 重大势力或重大影响的家族的通称[1]4,尤其是仕宦 巨族。

一般来说,望族家学渊源深厚,家族文化以 家学和师承相延续,不仅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在 学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而且以家族群体的参与 显示了苏南家族的文化力量,其家学传统也是家族 教育中动员家族、增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1]173一、何谓家学(一)家学界定《中华国粹大辞典》、《诸子百家大辞典》等工具 书认为家学始于西周,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古代学 术传衍的主要途径是师承和家传,在家学传承的风 气中,师承与家学又多合而为一。

[2]家学有特定的 治学理念,以家族同门为主体,以祖辈之业为传承 方式,有的家族历经经数代累积创新而自成一派,能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如明代理学家邹守 益、邹善、邹德涵祖孙三代的学术传递;清代常州庄 氏家学。

近现代无锡望族的四大类型

近现代无锡望族的四大类型

胡晓文 1 高 侠 2
(1.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南京 210024;2.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近现代无锡地区浸润于吴文化中,又受到工商文化影响,自有特殊的地方文化特色。近现代无锡 地区之望族,在忠恕、仁和、中庸以及孝廉等传统儒家文化秉承的基础上,更有实干生利、公平信义等内涵。 近现代无锡望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在特殊年代中求索的文化人有着不同的精神旨归,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内涵 和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书院式家族、义庄式家族、儒商型家族以及国学型家族四个类型介绍近现代的无锡望族。
收稿日期:2019-05-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作家与无锡区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5ZWB004)。 作者简介:胡晓文(1977—),女,江苏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侠(1969—),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二、无锡“义庄式”家族代表——荡口华氏家族 锡地兴办义学,蔚然成风,并且坚持数百年。 清朝时期,无锡和金匮两县①很多望族都设有义庄和 义塾,“多达 56 个家族(支族)”[3](P15)。位处 郊县的“耕读传家”荡口华氏兴办的义学更为典型, 其中五所义庄都设有专门的田产,称之为“义学田”: “为设文社月课、义塾教读之资的,名曰义学田。”
·17·
华氏老义庄订立了《规条十二则》,其中的第六“训 蒙童”(设立义塾及科考津贴)、第七“立文社” (每月设立会课,奖励优者)可以作为明证。无锡 望族义庄义塾的资金来源多来自于这些“义田”, 还有一些来自于个人捐赠。工商实业家族崛起之后, 这些家族也经常以资金、屋舍等资助义学。

儒家书院学派:东林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东林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东林学派东林学派,亦称“东林党人”,是中国明代末年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以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著名学术流派。

因该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地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和读书,故得名。

明代末年,在阉党把持下的朝政日益腐败,皇帝、宦官、贵戚究奢极欲,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一引起地区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和斗争。

矿监税使横行各地、横征暴敛,加紧对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榨取,摧残着某些地区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引起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反对。

一部分在朝官吏和在野的知识分子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天崩地陷”、危机四伏,为了改革弊政,缓和矛盾,他们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

万历二十二年(1594),敢于直谏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因抨击朝政而与明神宗朱翊钧的意见相忤,被革职,回到家乡江苏无锡。

但他并没有消极隐居、归逸山林,而是与弟弟顾允成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倡议重修地处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把读书、讲学与关心国事紧密相联,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学术宗旨。

东林书院这种与议政相结合的讲学、读书活动,得到了社会上对现实不满的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拥护,也得到朝廷中一些正直官员如赵南星等人的支持,许多不同学派的人士也“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明史·顾宪成传》),东林书院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导向。

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于是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政治派别,被当权者斥之为“东林党”。

东林学派虽“居水边林下”,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

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来表现的,综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大官僚的专权乱政,主张革新朝政。

他们指出:“今之肆毒者固在中涓(宦官),与中涓合毒者实由外廷(内阁)”(《明史·史孟麟传》);主张一切政事统归地六部,公论付之宫官,积极参加并领导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晚明史上轰动一时的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天启五年(1625年)被政府当局禁毁,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却在当时社会激起巨大反响,成为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推崇它的赞誉为文化盛举,诋毁它的斥责为讽议朝政。

与它同时代的人对它的看法已经十分歧异,到了清朝编纂《明史》时,关于它的追述已经不是原先的本来面目,以致影响了今日历史学家对它的判断与定位。

晚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有关条目写道:“万历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同乡高攀龙及武进人钱一本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

不少朝臣遥相应和,失意士大夫闻风趋附。

时人谓之东林党。

”而所谓“东林党”则被解释为“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

把东林书院定位为“评论时政”的“政治团体”,把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之间划上了等号。

东林书院是一个“政治团体”吗,东林书院是一个“党”吗,看来似乎有重新加以检讨的必要。

东林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的讲学场所。

杨时师事二程(程颐、程颢),研究孔孟之道,告老致仕后,在无锡城东创办东林书院,在此著书讲学。

元末时书院废弃,成为寺庙。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无锡人邵宝试图在此重建东林书院,没有成功,便在城南另外建立一个东林书院,王阳明还为此写了一篇《城南东林书院记》。

杨时书院在城东弓河畔,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旧址重建东林书院后,城南东林书院逐渐荒落,无人知晓。

幸亏康熙《东林书院志》的编者严瑴写了《两东林辨》,人们才知道曾经有过一个城南东林书院。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顾宪成,因议论“三王并封”以及会推阁员事宜,与内阁意见不合,被革职为民,回到家乡无锡,他的兄弟顾允成、朋友高攀龙也脱离官场回到无锡,与士子们一起讲求学问,有意复兴杨时的书院。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得到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支持,修复杨时的祠堂,又由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资重建精舍,这就是以后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号称“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六——扬州府宝应县刘永澄-刘永沁家族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六——扬州府宝应县刘永澄-刘永沁家族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六——扬州府宝应县刘永澄-刘永沁家族扬州府宝应县刘永澄-刘永沁家族祖籍苏州,明宣德、正统年间,由苏州迁居宝应县,该家族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入清之后,科第联翩,世代以书香传家,代有英杰,该家族在政坛上也许官位并不太显赫,但是在学术研究上却成就非凡,是清代中期扬州学派的重要家族之一,该家族尤以刘台拱、刘宝楠与刘恭冕祖孙三人为著,是扬州著名的学术世家。

刘继善,刘宪益子,字符卿,号春宇,以岁贡授镇江府学训导,后弃官归,晚明天启间卒,著有《揜关集》行世。

刘永澄,刘继善子,字静之,号练江,中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授顺天府教授,迁国子监学正,仕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刘永澄籍隶东林党,与东林党著名领袖高攀龙、顾宪成、刘宗周、文震孟诸公过从甚密,曾讲学于东林书院,崇尚信义与名节,为斯时贤士大夫所推重。

卒时,年仅三十七。

子刘心学,号兼山公,明亡后,避居不仕而终,著有《四朝大政录》。

孙刘以化(字敦甫,贡生)、刘以任;曾孙刘中柱、刘中行、刘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试举人,候补内阁中书,改选石埭县儒学教谕);玄孙刘家珍等皆有名于时。

刘永沁,刘永澄弟,字清之,号曲江,诸生。

弱冠食廪饩,与东林诸贤交,为人正直,崔呈秀巡按淮扬,贪横不法,刘永沁向左都御史高攀龙揭发崔呈秀不法事,崔呈秀惧,拜阉宦魏忠贤为义父,反诬高攀龙,刘永沁几陷不测,阉党败,乃免。

子刘纯学(字汝纯,号松庭,诸生)、刘正学(字汝正),皆为诸生,喜欢结交海内闻人。

刘世謩,刘永澄来孙(五世孙),刘心学玄孙,刘中从曾孙,刘家升子,字仿魏,号蓼野,弱冠补府学生,后选靖江县训导,旋乞归,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不就。

卒,年七十七。

子刘台拱、刘台斗。

刘台拱,刘永澄晜孙(六世孙),刘世謩子,字端临,号江岭,扬州端临学派创始人,著名经学家,学者称端临先生。

“性至孝,六岁,母朱氏殁,哀如成人。

事继母锺氏,与亲母同。

九岁作颜子颂,斐然成章,观者称为神童。

明清江南望族——毗陵庄氏

明清江南望族——毗陵庄氏

江南望族——毗陵庄氏毗陵为常州旧名,庄氏为江南著名望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在其史学力作《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中更是赞道:“晚明时期,庄氏家族迅速崛起,……在常州的声望和影响超过唐家。

……到清代声望显赫,几乎成了进士‘生产工厂’。

”从这些描述可以想象毗陵庄氏在当时兴旺发达之情景。

一、源出漆园的庄子后裔毗陵庄氏源自安徽凤阳。

庄子所居蒙地、所仕漆园、所游濠水均为旧时凤阳府所辖。

凤阳为庄子故里。

此说不仅为古人认可,也为当今最新研究成果所证实。

毗陵庄氏因源自凤阳,故认庄子为宗族始祖。

再认邦一为镇江徙居金坛始祖,三认秀九为金坛徙居毗陵始祖。

家族流徙过程为“凤阳——镇江——金坛——毗陵”。

邦一的第五世孙、秀九的曾祖庄必强,字守长,号义亭,又字弱翁,考中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先后任常州知府和翰林学士。

秀九徙常,定居武进佘宅桥(嘉泽)横堰村,其时为元末至正年间。

秀九生子名林,林生二子,长子名斌,为郡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嘉泽、夏溪、湟里、常州西门织机坊和东门马山埠;次子名敬,为淹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武进淹城、湖塘、丫河、白荡、新沟、马家桥、塘门桥、溧阳戴埠、宜兴周铁桥等地。

随着年代久远,部分后裔已经流徙散播于海内外。

以元末徙常的秀九为始祖的毗陵庄氏,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四世。

二、功名鼎盛的江南望族明清之间,常州名门望族芸芸丛生,然论及科名之盛,庄氏尤为著称。

艾尔曼说:“在16到19世纪间,常州的庄氏宗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亲属组织,其势力包括在地方上的高度社会声望,在全国政治上相当程度的政治影响力,以及书香世家的学术名声。

例如清朝时庄氏宗族共有29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在三年一度的北京殿试上表现优异,因此立即进入了翰林院,直接协助皇帝的日常政务。

关于东林书院的资料

关于东林书院的资料

关于东林书院的资料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东林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所著名的私立书院,其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不可忽视。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东林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北宋大儒杨时讲学的地方。

后明代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建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

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

走过仪门,迎面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石牌坊。

石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坊额正面题有“东林旧迹”四字,据说早先的题字是“洛闽中枢”,意在称赞杨时在洛阳二程(程颢、程颐)和福建朱熹理学思想体系间发挥的承上启下作用。

石牌坊背面题有“后学津梁”,顾宪成等人复兴东林后,自称教授的也是“程朱”理学。

在这暂且不论什么理学,我想若书院一直沿袭教书育人的功能,也许早已落入平庸,然而东林书院注定是不甘寂寞的,重建后的书院却名声鹊起,倾动朝野。

丽泽堂是书院的讲学场所,堂名是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喻意相互切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04年暮秋开始,一群义气相投的落魄仕人,在这里讲学、议政,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开辟出一块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的百姓安生环境,在历史上留下了叱咤风云的一幕。

此后,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仿佛炸雷响彻风雨如磐的晚明夜空,大批能人志士涌入书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朝士慕其风者遥相应和,形成时风,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小小的书院成为晚明的舆论中心,一出庞杂繁复的党争历史浓墨重彩地演出了。

依庸堂内挂有一幅著名的对联,这幅对联还有一个故事:一个风雨之夜,陈云浦先生乘船在桥下避雨,岸边一户人家透出微弱的光,见两个孩子在灯下读书。

陈先生就随口出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一孩子思索片刻后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东林领袖顾宪成,这幅对联也成为东林学子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地位极高。

传闻当年顾宪成等人复兴东林,聚众讲学。

定下了书院会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各三日。

每会推一人为主,有问则问,有商则商。

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

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

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om
20 0 6年 1月
西 北师大学报 (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 fNo t we tNo ma nv riy ( o il ce c s o r a rh s r l ie st S ca in e ) o U S
Jn 20 a.06
化 ,进 而辐 射 到更 多 苏 南 家 族 和 整 个 苏 南 社 会 。 东 林 学 风 的核 心 是 务 实 经 世 ,在 东 林 后 人表 达 手 段 “ 色 ” 化 、逐 渐 灰 放 弃 在 野 抗 争 的 情况 下 ,务 实 经 世 的特 色却 保 持 着 ,成 为 苏 南 社 会 近 代 变 迁 的 一 大 特 征 。 这 一 切 可 以从 东 林 代 表 人 物 与 苏 南 望 族 之 间 的 关 系 上 得 到解 释 。
东林 学 派及 其学 风提供 一 个新 的视 角 ,以利 寻求 更
全 面 的价值 判断 和历史 启 示 。

旨 。 范 仲 淹 先 是 将 该 制 度 引 入 苏 州 、 湖 州 府 学 ②
( 又称 “ 故 苏湖 教 法 ” ,后 又在 庆 历新 政 中将 其 引 ) 入 太学 教 学 中 ,一 时颇 为轰 动 。正 如研 治思 想 史的 学 者们 所 言 ,这种 反 映在教 育 中的思想 是 非常 实际
派 主要领 袖 与骨 干 多 出于斯 地 的望族 ,不可 能不 受 影响。
其 二 ,明代 程 朱理 学与 苏南 务 实致 用 风气 的融 合 。 自杨时 讲学 锡 、常 诸地 ,经历 长期 战 乱的影 响 后 ,已经很 难分 辨 其传 人为 谁 ,也 无人 声 称继 承其 学 脉 。但 昆陵唐 氏 、庄 氏 、薛 氏等著名 望 族 的代表 人物 ( 唐顺 之 、薛 应旗 等 )倡 导 以经术 用 事 、以文 章 应世 的 主张 ,又形成 了新 一 代经 世致 用 思想 。唐 顺 之 是明 代嘉靖 年 间 常州 人 ,长 于治 经学 。罢官 回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无锡东林书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江南地区最重要、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之一。

它曾经是明代儒学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和读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以下是一些关于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松含秀气,风雨如青云。

天地接大众,山河迎客人。

2. 翠竹亭中对高山,白墙黛瓦值清风。

文朝处处闻啼鸟,书院人间学问宫。

3. 明月流光照书殿,碧水涟漪拂径源。

知音能到心犹暖,文化之邦立教园。

4. 博宇琳琅讲学堂,文化苍穹众栋梁。

林立松柏声声响,夜读文章乐未央。

5. 桂香清菉傲寒霜,新阳东升美姿良。

古韵书香闪红蕉,华章映彩助飞扬。

6. 一方瓦屋净禅寺,数束茶香滋儒林。

学书读史修身本,梅干薪水永难林。

7. 冷鱼詈咏舟,折柳叫眠瓢。

蟠桃无岁月,黛玉有初招。

8. 书院梅花似锦帆,春来仲雨满林峦。

讲学楼阁随云影,翠竹清泉醉听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以其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这些对联既点明了书院所承载的儒家学问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学书读史修身的价值观。

同时,对联中还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对联中的意象与文化背景相映成趣,堪称一种艺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锡东林书院作为中国传统书院的独特风采和它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它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后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不仅是书院的象征,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东林书院概述

东林书院概述

东林书院概述东林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所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它的成立和发展与明朝末年中国政治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东林书院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明朝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东林书院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起源和发展东林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时期。

当时,明朝的皇帝崇祯精神失常,政权危机四伏,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在这个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组织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以期通过学术的方式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其中,东林书院就成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据史书记载,东林书院最早是在明崇祯年间建立的,当时的主要成员包括辅佐崇祯朝政的左光斗、文徵明、杨文广等人。

他们以书院为基地,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文化名流,共同进行文化研究、地图制作等工作。

由于各成员都住在东安门外的东林坊内,于是这个学院就被称为东林书院。

随着崇祯朝的覆灭,明朝的命运陷入了低谷期,东林书院一度陷入沉寂状态。

然而,在明末清初的过渡时期,东林书院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当时,国家政权已经为清朝所取代,但是清朝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评估明朝的崩溃原因,并且试图在清朝体制内推动一些政治改革。

而东林书院成为了这些改革者的重要阵地。

二、东林书院的组织和活动东林书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

但是总的来说,东林书院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兼顾政治活动。

首先,东林书院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在书院内,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文化研究活动,涉及到历史、文学、地理、地图制作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活动就是制作了一系列的地图,其中包括了著名的《明宣宗实录图》、《天下图》等。

这些地图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对于后来的地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东林书院还进行了一些政治活动。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复杂,政权更迭频繁。

东林书院的一些成员,如左光斗、杨文广等人在朝廷中扮演了辅佐和发声的角色,对后来的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林书院历史故事

东林书院历史故事

东林书院历史故事东林书院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学府,也是明末清初的东林党的发源地。

东林书院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传奇与辛酸。

东林书院最早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创立者是明代进士陈邦傅。

书院创办之初,以教课育人为主要任务,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子。

然而,明末的政治动荡也影响到了东林书院。

万历年间,东林书院逐渐成为东林党的核心。

东林党是一个由官员、文人和士人组成的政治团体,他们秉持着主张改革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权臣专权,主张君主立宪。

东林书院成为了这一团体的聚集地。

然而,东林党的主张与朝廷的政治路线相悖,引起了明朝皇帝的不满。

特别是明神宗时期,东林党被视为政治异己,东林书院也成为了皇帝打击的对象。

在明神宗的命令下,东林书院多次被迫关闭,东林党的成员也多被贬谪或削职。

然而,东林书院最终仍然屹立不倒,这得益于东林党成员的坚持及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到了明朝末年,东林书院的作用进一步扩大。

明朝灭亡后,随着明朝身份的消失,东林党走上了更为艰难的道路。

不过,他们热衷于文化教育,使得东林书院在清朝初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大量的东林党成员被清朝正式录用,东林书院得以重建。

在清朝的统治下,东林书院继续发挥着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东林书院最终也没能逃脱政治上的打击。

清初康熙年间,由于东林党成员被认为参与了主张废除康熙帝谥号的《思皇纪》事件,东林书院再次受到清廷的打压。

康熙帝下令关闭了东林书院,并削去了东林党成员的官衔,驱逐出都城。

东林书院虽然历经风雨,但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学府。

它不仅是东林党的发源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

东林书院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明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方面的功绩令人钦佩。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第一篇: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 1011110112)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

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学派

东林学派
思想特征
东林学派的思想特征,体现在政治思想上首先是反对封建独裁专制,极力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大官僚的专权乱政,提出了具有民主思想色彩的口号。他们强烈要求革新朝政,并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原则,把百姓看作社会的主体。在改革朝政方面,他们抨击科举弊端,提倡不分等级贵贱破格用人。他们提倡“依法而治”,试图以法治限制君权和“不肖者”的贪赃枉法。在经济方面,他们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提倡惠商恤民。东林名士赵南星则进而提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把“商’与“士农”一样并列为“本业”,是对“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突破。
编辑本段东林书院与东林学派
东林书院因创办时间较早,在国内久负盛名。北宋时期,在我国东南地区理学思想 尚不够普及发展的情况下,福建将乐人杨时即于政和元年(1111)在无锡亲自创立了东 林书院,并长期居此讲学。杨时字龟山,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高足 。二程对杨时都非常器重。一次杨时南归,程颢亲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杨时后 来成为北宋理学南传的重要人物。东林书院为宋代理学在我国东南地区主要传播活动中 心。元代书院荒废。明代中期曾多次建议在原址修复,因经费等原因没有实现。明万历 三十二年(1604),无锡顾宪成原在吏部供职,因荐举人忤旨被罢官里居,在家乡讲学 多年,急需有个合适场所,以供讲学活动之用。为了继承发扬先贤杨时讲学遗志,于是 与高攀龙等人商议并呈请官府,得到批准同意及乡里士绅同人的大力支持,随即共同捐 资于杨时讲学原址兴复修建了东林学院,并用官资于书院左偏同时建了道南祠,用以纪 念祭祀杨时。道南祠因程颢送杨时时所说“吾道南矣”而得名。杨时是东林书院创建的 先辈大师,又系北宋理学南传即“道南系”的主要传人,他被尊为闽学鼻祖,杨时在无 锡及东南地区有许多学脉传人和知名弟子。如南宋时期无锡尤袤、福建朱熹和长沙岳麓 书院山长张 都是杨时传人弟子。 明代所建的道南祠为书院祭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分大门、前堂、享堂三个部 分。大门左右联曰:“伊洛渊源旧渊梁溪俎豆新”。前堂三楹,内悬联曰:“道幸南来 溯本本原原洛水薪传延一线,恩由北至看承承继继锡山俎豆永千秋”。享堂三楹。内中 凡设几案五,当中供奉杨时神像,左右四龛内奉配宋、元、明等诸贤神位。享堂内悬匾 曰:“伊洛正宗”。悬联曰:“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奉神以祀萃 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凤祥麟”。从以上题联匾额内容上看,一是指出理学宗传,二是 赞扬杨时理学思想和学术地位,三是肯定杨时在东林讲学功绩。故明代书院建成凡举行 会讲时,主讲者都要依例率领各郡各县各地前来参加讲学的学者整肃衣冠至道南祠向杨 时神像等前贤行四拜礼,然后才入座讲学。以此来加强对学者的理学思想薰陶和传统教 育。而且春秋举行公祭。同时,明代举行会讲时,凡由弟子门人所记主讲人的“语录” 、“揭示”等精辟论述,经主讲人审定后即交由专门书刻人在道南祠付梓刊行。有时在 书的扉页上还刻上“道南祠藏版”字样。所以道南祠也是无锡地区较早的编辑、刊刻、 出版传统文化图书的重要场所之一。此祠从明代经历朝修复一直沿存至今。 明代东林书院重修后,主要建筑有:书院大门、石坊、泮池、仪门、丽泽堂、依庸 堂、典籍室、祭器室、左右长廊等。各堂室内桌凳案几、图书典籍、钟鼓祭器等及匾额 楹联一应俱全。院内遍植松柏梓柳、桂梅桐竹等。常年林木苍翠,群芳吐艳。院左屏峙 城垣,西映惠山,东、南河流近绕,整个书院环境静寂,是讲学的理想场所。 东林书院订立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院规和会约仪式。并于修复后的当年十月开始正式 举行会讲。以后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先后担任书院主讲者有顾宪成、 高攀龙等人。东林讲学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举贤育才,强调德性修养,立志做人。二 是提倡兼听,博采众长,不执门户之见。三是反对空疏议论,提倡实际有用学问。四是 主张关心国事,志在社会民生。顾宪成曾指出:“官辇毅,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 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道义,念头不在世道上 ,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同时强调:“会不厌多贵其真,友不厌少贵其精”。这为 书院讲学确立了总体原则与接纳学人的思想宗旨。当时,江南士绅弟子及各地学人一致仰慕东林学风,都遥相应和,闻风响附,联翩来集,皆以东林为归。院内书室多为学人分寓,学舍至不能容。由是东林名声大著,引起朝野的普遍瞩目。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特别到明神宗统治后期,宦官弄权,边患频仍,名饷加派,人民负担沉重,政治日益腐败。以东林书院讲学为联系纽带并逐步发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东林学派,他们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呼吁朝廷要惠商恤民等。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要求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忌嫉和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这就是“东林党”的来历。与东林党对立的有所谓齐、楚、浙党等派别。到天启年间,上述诸党统统趋附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此时,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天启后期,阉人魏忠贤窃权乱政,向全国颁示所谓《东林党人榜》,公开逮捕迫害大批东林党人士。高攀龙力抗权奸,不屈逮辱,投水自沉。同时,由政争迁怒于讲学,又矫旨毁全国各地书院,禁止讲学活动。天启六年(1626),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捐资修复了丽泽堂、东林精舍、书院大门院墙等。并于丽泽堂西营建来复斋三楹,作为自己的读书偃息之地,居中主持继续讲学。同时对书院原来讲学规条进行申订修改,以便符合时代变化需要。在吴桂森等人努力主持下,东林书院会讲制度及建筑逐步得到恢复。清康熙间,无锡高庆、道光年间,书院续有修缮。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吴稚晖、唐文治等人发起,对书院建筑进行全面修葺。1956年,东林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1994年,书院两次进行修缮。现存历史纪念建筑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康熙碑亭、来复斋、晚翠山房、东林报功祠、道南祠等。东林书院旧址以及明清讲学纪念建筑经历代修缮,基本保存较好。室内明清讲学桌椅陈设及主要楹联匾额也得到恢复。1994年以后,东林书院被无锡市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公布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无锡是东林学派与东林党的发源地。明末东林学派是我国理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学术思想对当时社会思想起到拨乱反正的重要推动和指导作用,并对后代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长期执讲东林书院的东林学派首领顾宪成一贯强调“实学”、“实用”,使社会收到“实益”。他曾撰有一副名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长期悬挂东林书院内。人们参观东林书院并见到这副名联,就会自然联想到东林学者提倡的关心国事、振兴吏治、廉洁奉公、关心民生疾苦的优秀学风以及大无畏抗击权奸、反对贪赃枉法、矢志革新朝野积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学风精神长期深入人心,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思想建设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东林学派实学思想对清初及后世的意义

东林学派实学思想对清初及后世的意义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内乱外患交替不断,明王朝统治危机迭现。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规模发展,社会趋向多元化,急需有新的思想与之相适应。

而当时空疏学风对政局和社会风尚产生重大危害:“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家的统治地位;“无恶无善”“空谈心性”使蹈空、颓废之风泛滥;“现成良知”导致“束书不观”。

学术思想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批退休官员聚集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试图通过端正学术风气来改变社会风气。

他们反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主张学术由“虚”返“实”;强调学术应该落到实处,力主学术救时救世。

他们的这些思想得到广泛呼应,被称之为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是明代思想史上不能忽略的存在,对清初“经世之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学术也有现实意义。

一、东林学派实学思想对晚明文风、士风、学风的影响东林学派倡导“有用之学”,晚明学界文风大变,出现了“经世文编热”。

东林学派把“履践工夫”,看作是“君子小人之别”,使晚明士风为之一变。

东林君子面对“阉党”的残暴,舍生取义;明亡之时一批东林官员为道殉身,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还影响了清初学风,明末清初三大儒就深受东林学派实学思想的影响。

(一)推动了晚明经世文风东林学派积极倡导能够救世的实学,万历三十七年,顾宪成之友、时任巡按宣府大同监察御史的吴亮,搜集了从万历初年到万历三十七年有关政本、民瘼等方面的奏章,编成《万历疏钞》50卷。

该书系统反映了东林人士和其他治国“君子”的经世主张。

天启年间,董其昌参与了《明神宗实录》的编纂。

在诸多被留中不发的奏疏中,他选出了301篇汇编成《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想将这些奏疏的内容留给后世作为借鉴。

该书中也有关于国本、藩封等与治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看成是经世文编。

崇祯十一年,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等编成巨著《皇明经世文编》504卷,这本书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为序,选录了四百二十人的文章。

东林书院在明朝有多大的影响力

东林书院在明朝有多大的影响力

东林书院在明朝有多大的影响力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林书院在明朝有多大的影响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十分熟悉了,它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题写,以此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影响十分之大,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东林书院的兴废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廷政治势力的消长。

东林书院创建于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上书院讲会的风气十分盛行,书院的创建人顾宪成曾在各地讲学,声名鹊起。

东林书院的首次大会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形成了书院讲学的高潮,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东林书院里的学人讲学活动仍十分频繁,并且逐渐渗透到了邻近的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创办的虞山书院是第一次被东林书院渗透的.书院,由此形成了相当大的书院网络,包括东林、江右、徽州、关中四地的书院群。

也正是由于讲学活动影响颇大,让东林书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为它赢得了在朝堂上的一席之地。

东林书院的发起人大都以儒家正统自居,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以顾宪成为例,他十分热衷于参与朝堂政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

学术上,东林书院标榜“反王学”;政治上,它以“反阉党”闻名,对于前者,其实东林书院针对的是“王学末流”,而非王阳明本人,代表了向程朱理学回归的趋向;对于后者,直接导致了东林书院的被毁,东林书院的发起者以“清流”的形象出现在朝堂,引起了魏忠贤的忌恨,天启五年(162年)八月,魏忠贤通过“中旨”下令削夺四位主要东林人士的官职诰命,并拆毁包括东林在内的全国书院,首先拆除了东林书院最重要的依庸堂。

这一年的十二月,魏忠贤又发布《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公开通缉309名“东林党”人士,重挫了东林势力。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浅析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浅析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浅析
刘舒曼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3)1
【摘要】东林书院本为起于民间的学术机构,它的数位发起人,以儒家正统自居,为整合明末芜杂的思想体系作出了努力.东林人自称非党,却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而引起的党争,延续至南明.书院的兴废更与东林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成为显示朝廷政治势力消长的晴雨表.
【总页数】7页(P115-121)
【作者】刘舒曼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隆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浅析 [J], 阚琉声;
2.东林书院网络群的实态分析 [J], 朱荣
3.东林书院网络群的实态分析 [J], 朱荣
4.浅析“东林书院”历史评价的多重性 [J], 金奋飞
5.东林书院的运营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J], 佘秋风;兰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望族家训中的东林志节影响。东林学派精神财富中的一个很重要部分,是十分注重做人的志节。明末东林党人的志节感染了世人,也影响了许多苏南望族,强调做人志节成为明清时期苏南望族家训的特点之一。东林学派代表人物所在家族自然都是如此,《高忠宪公家训十九条》将“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之语作为第一条, 无锡顾氏家族《乾隆谱训约八条》也将“治家以清白为世守”列为第一条。 缪昌期的后人还将此写进了训子诗:“满眼乌珠看汝身,文章切要着精神。残骸不似南山久,赖尔昂昂做个人。” 东林志节深深影响了那些与东林学派代表人物关系密切的望族,如毘陵唐氏就强调,“读书变化气质,即资性愚钝,多识几字,习他业亦觉高人一等” 。其他苏南家族,包括一些著名的工商家族也深受影响,如无锡《荣氏家训》“蒙养当豫”条写道:族中子弟接受教育,“他日不必就做秀才、做官,就是为农、为商、为工、为贾,亦不失为纯谨君子” 。所谓“变化气质”、“纯谨君子”和高、缪的“作得一个人”、“做个人”是同一个意思。东林志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重视育人的传统在明清久已被科举所误、所废,重视人格教育也就显得格外可贵。这种志节对苏南望族和其他家族的追求影响深远,近代苏南的工商实业家族(如无锡荣氏、毘陵迁锡唐氏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助社会慈善和教育事业、保持爱国情操,与此不无关系。
婚姻是一种更深层的交往关系,传统的联姻往往能反映思想及学术授受,甚至反映了道义和政治的结盟。东林学派代表人物及子孙与苏南望族的联姻便是如此。常州的孙慎行、唐鹤征、薛敷教等都是东林骨干,他们不仅本身都出自当地著名望族,且都与本地或邻近望族有联姻关系,孙慎行娶于毘陵唐氏(唐鹤征女婿),唐鹤征的妹妹出嫁毘陵庄氏,薛敷教之女则入无锡华氏之门(华察之妻)。无锡高氏与邹氏、朱氏,顾氏与华氏、秦氏、杨氏,华氏与顾氏、朱氏之间的联姻也是如此。其中邹、华等族都有子弟录名东林,如邹氏家族中有邹期桢、邹期相兄弟二人,华氏家族中更有华允谋、华允谊、华允诚兄弟三人上榜,他们都有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的经历。这些联姻行为往往具有多次性、相对稳定的特点,从明代中期甚至延续到清代。无锡华氏与顾氏间的联姻便是如此,最为典型而感人的要数江阴梧塍徐氏徐霞客与江阴东兴缪氏缪昌期子孙间的联姻。如上文所述,徐霞客与许多东林党人关系密切,不过联姻关系则是后来缔结的。在党祸发生、缪昌期惨死后,为人极重情谊、生死不易的徐霞客却缔结了徐氏与缪昌期子孙连续数代的婚姻关系。徐霞客的长子徐屺妻室缪氏为“故翰院文贞公(即缪昌期)孙女”,徐霞客的两位曾孙女也嫁给了缪昌期的重孙。 这种联姻显然更多的是出于道义目的了。
其三,“东林党祸”将东林学风导向了更加务实的轨道。东林党祸震惊了亲睹其惨烈景象的苏南人,也令东林党人、同情者及其后人对经世致用的形式作了多种反思。徐光启关于“党与二字,耗尽士大夫精神才力,而于国计民生毫无干涉”的观点便反映了这一点, 他同情东林党、复社却不入“党争”,最终在农业科学实验中找到了归宿。东林党成员黄道周关于“(徐)霞客兄翱翔以来,俯视吾辈,真鸡鹜之在庖俎矣”的叹羡也是典型之例。 徐霞客与徐光启殊途同归,黄道周的评论更耐人寻味,是对东林党祸后东林学风新动向的颇为准确的形容。无锡荡口华氏家族则在教导子弟“顾、高之乡可不勉乎”的同时, 走上了研治实学、投身近代工商业和创办新式学校的道路。思想的武器何必与武器的思想争锋?经世之路很多,也很活,这应当是东林务实学风的新内涵。苏南后来不乏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经世形式,可是却极少有革命家、军事家。为什么东林志士的后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顾、高之学”,一方面却在后来苏南的历史上描写出这样的特点?谜底在于对“东林党祸”的反思。这不啻是东林学风的实践渊源。当东林学风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反思似乎变得“灰暗”时,恰恰是它发展的时候。
本文主要论述东林学风的区域源流,东林学派代表人物与明清苏南望族的交往,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的教育及文化的关系。文中提出东林学风的核心是务实经世,当东林后人表达手段“灰色”化、逐渐放弃在野抗争的情况下,务实经世的特色却保持着,成为苏南社会近代变迁的一大特征。这一切可以从东林代表人物与苏南望族之间的关系上得到解释。
一、东林学风源流的区域背景与苏南望族
东林学风其源深远,其流悠长,学术界对此久有研究,一般认为是宗奉程朱理学,或云出入王氏心学,而以程朱理学为归。还有学者考证,东林学派虽与张居正的新政时有矛盾,但在实学致用特点上是一样的,开了明清实学之先河。这些见解都是十分深刻的。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东林学风不仅具有全国性背景,也有其区域背景,笼统的“程朱理学”等未必能概括苏南区域的历史、社会和学术源流,而且在时间上也显得不够准确。
与江阴梧塍徐氏的交往。梧塍徐氏是江阴望族,旅行探险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即出于该族。值得注意的是,在徐霞客为祝贺母亲八十寿诞而请人题赠、镌刻的《晴山堂石刻》上,收录了众多东林党著名人物的诗文作品,包括如高攀龙、钱一本、文震孟、孙慎行、黄道周、陈仁锡、钱谦益等的作品。其中高攀龙所题贺的《题秋圃晨机图》诗写道:“吾闻东海有贤母,不艺春园艺秋圃。凡木虽阴不耐霜,独爱离离豆花吐。菽水由来展孝思,于今更可添慈谱。白首晨兴课女工,勤俭为箴自千古。风前有子进霞觞,更挟文孙共斑舞。手授遗书禅冶工,杼声似写丸熊苦。异日昼锦煌煌辉形衣,亦知功自断机能作祖。”10 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东林领袖与徐氏家族交往的见证。诗中“菽水”里的“孝思”和“秋圃”间的“晨机”、“风前”的“霞觞”与“昼锦”下的“白首”相映成辉,展示了一种奇情异趣,更体现了东林领袖与徐霞客的某种精神交会。另据缪昌期曾孙回忆,徐霞客与东林骨干缪昌期也“以文章道义相交好”,还为子孙缔结了联姻关系。11
二、东林学派代表人物与明清苏南望族的交往
要理清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的关系,必须了解东林学派代表人物与明清苏南望族的交往。交往是基础,密切的交往背后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思想上的联系。类似事例很多,这里列举一些最典型的例子。
与毘陵唐氏的交往。东林书院创始人、东林学派主要领袖之一的顾宪成与毘陵唐氏有非常引人注目的密切关系。常州府志中唐顺之及其父亲唐瑶二人的传记都是东林领袖顾宪成写的,这两篇传记都被收入了《毘陵唐氏家谱》 。顾宪成与唐顺之之子唐鹤征更是密友,唐鹤征曾“日与同郡龚道立、顾宪成辈讲学东林书院” ,是东林学派骨干成员之一。在顾宪成所著《泾皋藏书》中,还收有他为唐鹤征第三子唐效纯撰写的墓志铭。 除唐鹤征外,唐鹤征的女婿孙慎行也是东林党人。东林骨干钱一本也与毘陵唐氏关系相当密切,唐氏家谱中就收录有钱一本为该族人物所撰写的传记。
其二,明代时程朱理学与苏南的务实致用风气的融合。自杨时讲学锡、常诸地,经历长期战乱的影响后,已经很难分辨其传人为谁,也无人声称继承其学脉。但如明代毘陵唐氏、庄氏、薛氏等著名望族的代表人物(唐顺之、薛应旗等)倡导以经术用事、以文章应世的主张,又形成了新一代经世致用思想。唐顺之是明代嘉靖年间常州人,长于治经学。罢官回乡后,他又着重研治数学、地理、天文、历法、兵法和医学等实学,尤其精通三角术,是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其文学观也以载道应世而著称,主张在现代文人生活中重构古代智慧,与好友、昆山人归有光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与薛应旗相善,常一起致力于经世之学,同为常州经世之学的举旗人。庄氏也是常州的著名望族,盛产经学名家,与唐氏关系密切,在思想与学术上深受唐氏的影响。虽然很难找到与程、朱间的师承关系,但他们的思想与范、胡当年所倡行的经世之学以及变革实践,有着精神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其中也融合了杨氏之学、即程朱理学的入世传统,从而具有超出笼统经学意义的文化价值。当然,这与逐渐形成的苏南不拘泥成规、务实重功之民风是不可割裂而视之的,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南,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精神产物。
东林学派学风渊源的区域背景,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
其一,北宋初年苏南就有经世致用之风。早在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天下”观,以及范仲淹、胡瑗当年在吴中地区实行“分斋教学”时,这一思潮就已形成了相当的社会基础。这应当是东林学风可考辨的最早区域渊源。前者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所谓“分斋教学”,指的是由著名学者胡瑗所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以培养经世人才为目的,针对科举制下学校教育萎缩、人才多不敷实用的积弊进行改革,以革除当时流行的诵经试帖的应举教学模式。胡瑗要求学生读儒经要能够“明体达用”,学知识要以“经世治事”为宗旨。 范仲淹先是将该制度引入苏州、湖州府学(故又称“苏湖教法”),后又在庆历新政中将其引入太学教学中,一时颇为轰动。正如研治思想史的学者们所言,这种反映在教育中的思想是非常实际、作用也最深远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样一种孕育于苏南的教学制度,这样一位生养、终老于苏南的政治家、思想家,尤其又是一位最早在家族内创立义庄、义学,被明清许多苏南望族视为效法典范的家族教育倡行人——范仲淹, 其反映的思想比“程朱理学”更早(范、胡都早于程、朱)。东林学派主要领袖与骨干多出于斯地的望族,不可能不受影响。
与无锡华氏的交往。华氏是无锡最著名望族之一,其中尤以荡口支华氏更突出。东林领袖高攀龙与荡口支华氏的关系非常深。华贞元曾从高攀龙受业,其族子华允谋、华允谊、华允诚三兄弟都曾“闻其教”,甚至还曾“立家会,邀高攀龙、吴桂森诸公公开讲席”,荡口支华氏由此“始兴起于学”。其中,进士出身的华允诚与高攀龙关系最密切。在其从学期间,高攀龙曾赞其“整齐严肃,怠若性成”。在投水自尽前,高攀龙曾写有《别允诚书》,“明以后死绝学之系属”。8 这是一份见证,也是一种殊遇。除高攀龙外,东林骨干之一的毘陵钱一本与荡口华氏也多有交往。华贞元、华允谊、华允诚等都先后从钱一本学《易经》9。
关键词:东林学风;明清时期;苏南望族;家族教育;家族文化
关于东林学风渊源、流变及其历史影响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多有成果。但是在东林学风和苏南望族关系的研究上,至今仍存在着一些空白点。这可能和我们以往重点关注东林党与新兴市民阶层间的关系有关。在学者们将很多主观期望或解释赋予东林党人的时候,难免会忽略它与望族这一“灰色”社会阶层间的联系。笔者期望通过本文为研究东林学派及其学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利寻求更全面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启示。
从上述事例可见,东林领袖及骨干与苏南望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其中既渗透了学术和思想上的渊源授受,也体现了心灵上的交会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