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农业革命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章节综合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章节综合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6.(2022-2023年·北京朝阳·高二上统考期末)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①地区是小麦和水稻的原产地B.①地区最早驯化了骆马和山羊C.①地区最早栽培了辣椒和大麦D.①地区是玉米和番茄的原产地7.(2022-2023年·北京昌平·高二上统考期末)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大麦和小麦传入希腊后,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也以谷物为主;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等。
这段叙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前()A.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食物情况B.农作物没有洲际间的交流C.粮食作物在各大洲间相互传播D.农耕起源于西亚和中美洲8.(2022-2023年·北京顺义·高二上统考期末)《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材料佐证了清代()A.玉米的传入解决了当地人的温饱问题B.山地适合种植玉米取代了其它农作物C.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大量开垦山林荒地自然环境受到冲击9.(2022-2023年·北京海淀·高二上统考期末)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①政策支持①制度创新①农业科技进步①服务贸易发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二、材料分析题10.(2022-2023年·北京丰台·高二上统考期末)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材料一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
agriculture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专题报告之一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组一九九九年八月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名单组长:李振声遗传所副组长:朱祯遗传所甘国辉地里所成员:薛勇彪发育所武志杰沈阳应用生态所张相歧遗传所戈峰动物所陈凡发育所周健民南京土壤所董丽松长春应化所宋庆元动物所康跃虎地址所联络员:苏荣辉生物局刘健资环局专家组秘书陈蕾遗传所徐鸿林遗传所目录摘要项目设置简表1.农业高新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6 1.1 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 6 1.1 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对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6 1.1.2农作物育种的成就 6 1.1.3农用化学品的广泛应用7 1.1.4灌溉技术的发展7 1.2.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7 1.2.1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特点8 1.3.2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内容8 1.2.3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变革8 2.有关领域国内钻研的发展趋势2.1农业基因组学2.2农业生物技术领域2.2.1转基因植物技术2.2.2细胞与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2.2.3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2.3农业信息技术领域2.3.1农业生产上的信息技术2.3.2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管理信息技术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去五十年间,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然而,在世纪之交,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以及人民需求增长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
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是建立在品种改良、农用化学品的广泛应用、改善灌溉条件,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取得的。
在此期间,世界粮食亩产量以2.8公斤的速度递增。
我国从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30年内,粮食亩产从78公斤增长到252公斤,年增长5.89公斤,是世界平均增长的一倍以上。
本世纪80年代迎来了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曙光,此次技术革命是一次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技术革命。
生境的破坏、片断化与退化
一、 人类的冲击和生境干扰
(一)与环境的早期关系 • 早期的人类都是狩猎采集者,用原始的工具来获取猎物和 采掘野菜。人类当时对环境的影响,与其它大型动物的影 响相比差别很小。那时候的人口数量波动可能取决于能否 在局部的环境找到食物,也取决于疾病的蔓延程度。早期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 人类对环境产生的第一次大的冲击,可能是自从使用了火 之后。
一、 人类的冲击和生境干扰 4.生物多样性另一个威胁是生境 的沙漠化
由于人类活动,许多生态环境在季节性干 燥的气候中退化为人为沙漠,被称之为沙漠 化。这些生物群落既包括热带草地、灌丛、 落叶性的森林,也包括地中海地区、澳大利 亚西南部、南非、智利和南加利福尼亚的 温带灌木地。连续耕作,特别是在干旱多风 的年份就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失去蓄水能力。 家畜,如牛、羊对牧草的过度取食,砍伐木 本植物作为薪炭材等都会使生物群落进一 步退化,进而失去表土层,直到形成沙漠。
二、生境片断化 生境的片断化
生境片断化是一个大面积生境逐步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 更多小块的过程。生境常常被道路、农田、城镇及其他较 大的人类活动场地分割成小块。 生境被破坏最极端的情形就是原有森林景观大部分变成农 田,仅残留小块树林。这种状况比作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 化模式,森林片断正如同农田海洋中的岛屿生境。岛屿化 常发生在生境面积急骤减少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原有生境 地被公路、铁路、水沟、电线网络、篱笆、防火道或限制 生物自由活动的其他障碍物分开,即使生境面积减少程度 很小,也会发生生境岛屿化。
一、 人类的冲击和生境干扰 3.物种的引入和疾病
• 人们故意引入的物种,既包括有用的 农作物或家畜,也包括人们所熟悉的 和审美娱乐用的其他物种,如园林植 物和鸣禽。此外,由于无意的带入,人 类还帮助了许多物种扩散,使它们 “偷渡”和移居到新的地区。 • 病原微生物是另一类重要的外来有害 生物。它们被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当 地的动、植物对它们几乎没有抗性, 于是便引起病害的流行。
浅谈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影响
浅谈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影响作者:周霄楠郑彩虹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美国西进运动是改变美利坚合众国面貌的一次大的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西部大开发;西进运动;影响中图分类号:K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09-01美国西进运动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持续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运动,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的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也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广泛开发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进运动给西部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经济、技术和政治制度才促使了西部大开发的成功。
一、对美国西部领土的扩张和开发西进运动的早期面对到处是树木和野草丛生广袤的土地,面对着印第安人的敌视和未知的大自然。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东部美国人和移民的西迁。
首先是移民的自发迁移行为,美国人流动的习惯性和西进运动促进了全国的人口大迁移和流动。
从1790年到190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逐渐向西部流动,并从东到西形成渐次递减的梯度型分布。
移民从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大多数从事了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西部边疆。
其次是政府对西部的开发的引导行为。
一为了大力鼓励向西部移民,解决西部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除排华方案外,联邦政府大力鼓励向西部移民。
二在西部开发的投资方面为了吸引外资,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股票吸纳国内外流动资本。
国内外资本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加速了西部的工农业的飞速发张。
三是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一系列保护自然和生态的措施,逐步恢复了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
最后是政府为了鼓励对西部的开发而颁布的土地法令和条例,早期政府通过逐渐放宽的土地政策鼓励人民来开发西部地区。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联邦政府逐步颁布了土地国有、建立新洲原则和拍卖土地的法令,从而建立了联邦的“公共土地”政策。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经济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经济变革与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世界历史上的几个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
一、新石器革命: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的开始新石器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经济变革,发生在约1.1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人们从以狩猎采集为主转向了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下来。
农业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开垦土地,建立起了村落和城市,形成了农耕社会。
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从而促进了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业带来的剩余生产也催生了贸易的出现,人们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的崛起与全球化的开始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另一次重大经济变革,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
工业革命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标志,通过蒸汽机、纺织机械和工厂制度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力。
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人纷纷从农村迁往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劳动力。
这也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而且,工业革命还推动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商品和信息更容易流通,全球化的雏形开始形成。
三、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变革,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特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 试卷答案
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试卷[考试时限]:60分钟[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1、之所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工业文明本身有问题。
正确错误2、中国西部生活着50个少数民族,他们操持着不同的生计方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彼此有别的宗教信仰。
正确错误3、中国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收益,但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正确错误4、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两个概念在全世界热用,即低碳经济和新能源革命。
正确错误5、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最大的相同点是有相同的生产关系。
正确错误6、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经济能否增长、总量能否扩张,取决于发展的方向。
正确错误7、绿色经济是依托自然资本的经济。
正确错误8、绿色经济是变危机为机遇的新经济模式。
正确错误9、由于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几乎不可能。
正确错误10、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发展新能源,不完全是出于对利益的认识,而是出于对环保的认识。
正确错误11、能源替代可以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
正确错误12、24个节气的划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
正确错误1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是法国。
正确错误14、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
正确错误15、产业转型可以解决生存与发展对立危机。
正确错误16、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正确错误17、可再生能源的工业化导致人与自然失衡。
正确错误18、农业工业化失灵导致发展与生存失衡。
正确错误19、添加剂已经成为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风险因素。
正确错误20、新能源革命是以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
正确错误21、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正确错误22、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正确错误23、联合国连续多年对中国GDP的跟踪发现,在中国的GDP中,每年应该大约扣除30%到40%无效的GDP。
正确错误24、未来国家产业的竞争力,应当是本土文化加需求、加市场、加科技。
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革命农业工业与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革命农业工业与信息革命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革命:农业、工业与信息革命引言:人类历史长达几千年,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与进步。
其中,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三大革命。
这三次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次重要的历史革命,并分析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在大约1.2万年前,人类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
农业革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过渡,这一革命的影响深远。
首先,农业革命使得人类可以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种植和养殖。
这样,人类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粮食来源,避免了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不确定性。
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建立起村落和城市。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和贸易得以繁荣,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革命使得人口得以迅速增长。
农业生产的提高和粮食的稳定供应,使得人类克服了以往的食物短缺问题。
人口增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增强了社会团结和合作的需求。
农业革命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采集社会中,人们以小规模社群为单位生活,而农耕社会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分工明确,出现了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的社会角色。
这种分工合作的社会结构为今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变革,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
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和工厂生产的形式出现,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机械代替人力,大规模的生产和工厂制造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
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发明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工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大幅增长,为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条件。
这种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EMP 项目介绍PPT1.0
加菲尔德·威廉姆斯
●国籍:美国 ●国际顶尖开源爱好者
●擅长:python、 node、C语言
霍华德·泰勒
● 国籍:美国 ●全球区块链框架研究
中心顶级研究员 ●擅长数据安全、服务
安全、智能学习、 AIOPENCV
EMP俱乐部
EMP俱乐部是EMP的创始社区。俱乐部倡导自 由财富、乐活人生的数字财富与生活理念,社区 自由开放、无界连接全球数字财富精英,互助合 作共赢数字经济大时代。在EMP俱乐部,每个人 都变成了社区生态的主人,每个人可以对社区的 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或是促使社区向更好的方 向进化。
匿名化
而在区块链中,交易只显示一个地址, 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减少信息 被公开兜售的可能。
区块链的未来应用潜力
从国内外发展趋 势和区块链技术发展演进路径来看, 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需要云计 算、大数据、物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支撑,同时区块 链技 术和应用发展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YY移动支付数字化战略
在当前全球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YY移动 支付在老挝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致力全新一代区块 链数字资产研发,旨在以区块链技术与YY移动支付多年第 三方支付业务相结合,重构以金三角特区为示范区域,以 赌场娱乐业为示范场景,辐射全球的全新智能消费区块链 数字资产,打造新一代智能数字经济全域支付工具。YY移 动支付的全新区块链数字消费生态系统与老挝政府建立直 连系统,真正的实现金融支付合法合规,打造安全公平公 正的全新数字支付环境体系。
技术团队
EMP技术团队由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日本、中国等全球知名的区块链行业专家构成,技术骨干主要来自R3区 块链联盟、超级账本(hyperledger)、剑桥区块链论坛、克利夫兰区块链和数字期货中心等。这支全球协作的区块链团队的 多名成员曾先后参与以太坊、以太经典、瑞波币的主流区块链数字货币的研发,具有深厚的区块链技术研发能力与团队合作 经验。
什么是技术革命?
什么是技术革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的源头,往往是一次次的技术革命。
那么,什么是技术革命呢?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本文将从定义、影响、例子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技术革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技术革命的定义技术革命,顾名思义,就是技术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革命性变化。
一般情况下,这种变化是指技术的核心产品或关键组成部分的根本改变,从而导致整个行业或社会的巨大变化。
技术革命的产生,往往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技术革命的影响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工业革命为例,机器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产品量的扩大,从而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其次,技术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智能手机的出现为例,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让距离变得不再遥远,让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便捷。
另外,技术革命还推动了社会发展,将人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三、技术革命的例子1.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几乎全部依靠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为食物来源,但在农业革命之后,人们利用农具种植作物,使用畜力替代人力,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9世纪兴起的一次技术革命,它的核心是机器的出现。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生产效率低下,而机器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让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化和规模化,成功地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积极发展。
3.数字革命数字革命是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次综合革命。
数字革命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相互整合,实现人机智能交互、自主控制等功能,从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方式等各个方面。
总结:技术革命是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它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命运,不同的技术革命产生的变革是不一样的,但都具有开创性和推动性的历史意义。
枸杞品牌建设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大粮食作物平均生产成本与利润
总成本 物质及服务成本 人工成本 土地成本
净利润
2010年 672.68 312.5 226.9 133.28 227.16
2014年 1068.57 417.88 446.75 203.94 124.78
• 部分农产品“供需两旺”但不能达
成交易
3、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引导优质要素向农村聚集与回流; ——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出路1:推进农业品牌化
• 农业部农市发[2006]7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 品牌化工作的意见
(五)“主体协作模式”的产业融合
•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主体”的融合。 • 要探索建立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对接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次产业
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有明确的分工和产业的特点。建 立一种平衡的利益互促机制,才能维持平衡协调运转。 • 在三次产业内部,通过众筹模式,加强众多主体的融合与协同, 扩大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共建产业高效 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建立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机制, 建立产业联盟内主体参股合作机制。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区域协同模式”的产业融合 • 以“区域农业合作社”为纽带,强化三次产业内部
协同与共享机制,形成内部协作、外部竞争生产经 营环境。 • 生产与消费环节要紧密联结,即一、二产业生产的 品牌产品,首先应满足本地居民的消费需要,赢得 大家的口碑与信赖,使广大生产者、消费者都成为 区域品牌的受益者、维护者和传播者。
突破:促进三个转变
二十世纪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的标志
二十世纪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的标志二十世纪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是绿色革命,发生于1945年以后,机械化、化学肥料以及新品种作物造成农业产量的大增。
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其标志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发展成熟,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新的高产品、灌溉、机械化和大批量施用的化肥以及更重要的与之相关知识的转移。
统编版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解答参考
统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A、起源于非洲,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特征B、起源于两河流域,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要特征C、起源于中国,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特征D、起源于印度河流域,以种植棉花和豆类为主要特征2、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B、古希腊的雅典卫城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C、古印度的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统一者D、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史记》,它的作者是(A)。
A、司马迁B、班固C、司马光D、刘向4、下列哪一项是日本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建立的制度之一(A)。
A、中央集权制度B、贵族世袭制度C、农奴制度D、民主制度5、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属于这一类别的是:A. 火药B. 指南针C. 纸D. 电话6、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推翻了封建帝制B. 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C.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7、【题干】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原因,导致国家陷入内乱,民不聊生。
这一时期被称为“……”A. 三国鼎立B. 魏晋南北朝C. 东汉末年D. 黄巾起义8、【题干】以下哪位人物不属于东汉末年的英雄人物?A. 诸葛亮B. 关羽C. 赵云D. 黄巾军9、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 Clerical script (隶书)、Cursive script (草书)、Clerical for official documents (今文字/楷书),这一系列演变过程体现了汉字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这种演变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请问这次演变中,哪种书写体最为古拙且保留了较多象形文字的特点?A、甲骨文B、楷书C、草书D、金文 10、东汉时期,我国历史记载了一位名叫蔡伦的官宦,他对于造纸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社会领域
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交流和获取信息变得更加 方便快捷。
文化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 相互理解和接纳。
信息革命的局限性
信息泛滥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人们面 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难以筛选 出有价值的信息。
写作背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 了《第三次浪潮》一书,对未来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社会发 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作者介绍
•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 和作家,曾担任过《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 的记者,以及《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等 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 深远影响。
隐私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个人隐私 泄露的隐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数字鸿沟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 人群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仍存 在差距。
05
未来趋势: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态经济
以生态经济为基础,将自然生 态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技术瓶颈
02
尽管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技术瓶颈,如无法精确控
制作物病虫害等。
社会不平等
03
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等级制度
。
03
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
科技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科技发展,特别是蒸汽机、纺织机、铁路和煤炭 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01
经济结构变化
当代农业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挑战。 全球 农 业 走 向了高 投 资 、 产 出 、 高 高污 染 的困
报道 : 虫都 不吃 的” 基 因水稻 真的 有毒吗 ? 于科 “ 转 关 学技 术的风险 和伦理问题 一直受到社会 的关注 , 之前 关 于克 隆人 的问题 曾引发 了长时 间的讨 论 , 疑 , 无 随 着生物技 术 、 息技 术的发 展及 广泛应 用 , 信 尤其 是随 着当代农业科技 革命的兴 起 , 农业科技革命 与社会发 展更 是值得关 注的话题 , 本文 从农业科技革 命发展的 路 径 出发 , 结合社会 发展 的内涵探 讨农业科技 革命对
采取 紧急 行动停 止制 造 、 售 和种 植转基 因水 稻 , 销 对 涉 及 违 法 行 为 的 有 关 公 司 和 个 人 进 行 调 查 和 处
然灾害 的斗争可 以划上 一个句号了 。 然而 只不过几十
年 的功 夫 , 个 幻 想 就 破 灭 了 。 肥 和 农 药 的 滥 用 所 这 化
导致的 土壤 板结 、 肥力减退 、 病虫害加 剧 、 境恶化等 环
问题 , 已使 全 球 范 围 内的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受 到 严 重 的
罚 ……明确责任 , 并对 未来如何预 防类似的污 染提 出
建议 。 紧接 着 4月 1 日, 科 技 日报 > 进 行 了 相 关 的 3 《 也
提 出 农业 科 技 革 命 对 社 会 发 展 的 影 响 的 话 题 文章 从
农 业 科 技 革 命 发 展 的路 径 出发 ,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内 涵 结
探 讨 了农 业 科 技 革 命 对 社 会 发展 的 双 重 影 响 , 求 趋 寻 利 避 害的 措 施 。
并 支撑 着社 会发展 。 以毫 不夸张 地说 , 个多世 纪 可 半
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一、引言生产力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加工转化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
二、农业生产力发展1. 农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农业革命是第一次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重要事件。
从采集狩猎到种植养殖,人类开始了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
2. 科技进步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例如:化肥、农药、机械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土地利用率更高效率更高。
三、工业生产力发展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事件。
蒸汽机、纺织机等机器设备的出现使得工厂中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
2. 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设备的出现,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和安全。
四、信息产业生产力发展1. 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科技革命。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产业的生产力。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使得信息处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五、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通过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不断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产业,每一个领域都经历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生产力将会迎来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三次浪潮和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影 响
单项选择题
读图判断,与第一 次工业革命无关的 是:( C)
A
B
C
D
�
子计算机的应用
(1946年美国-第一台 电子计算机诞生)为代 表,还包括人工合成 ,
材料, 材料,分子生物学和 遗传工程)等高新技
术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科技)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科技) 革命的成果? 革命的成果?
A D B
C
F E
G
H
第一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 ),第三次的是 第三次的是( 第一次的是(CD ),第二次的是( ABEF ),第三次的是(GH )
二,迁移和运用: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特点比较
次 第 项目 1首先了生在英 首先了生在英 国,从发明和使用 机器开始到机器生 产机器; 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 开始于轻工业 棉纺织)部门, (棉纺织)部门, 发明机器者大多是 具有实践经验的工 人和技师; 人和技师; 3大机器生产代 大机器生产代 替工场手工业 1有坚实的科学基 础,科学与工业生产 紧密结合, 紧密结合,与技术结 合.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 2同时在几个国家 发生,规模广泛, 发生,规模广泛,发 展迅速; 展迅速; 3有许多国家与第 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 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 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 合相互促进; 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间相互渗透, 间相互渗透,高度分 化又高度综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特点
二,迁移和运用: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影响比较
次第 项目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1生产力迅猛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生产力迅猛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迅猛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 2社会关系:垄断与 社会关系: 广泛建立; 广泛建立; 垄断组织形成, 垄断组织形成,主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 要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 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入帝国主义阶段; 大对立阶级; 大对立阶级;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 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 瓜分世界,殖民侵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 瓜分世界,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略进入以资本输出 为主的时期; 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 为主的时期; 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东方从属于西方;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 平衡加剧,世界力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 平衡加剧, 量对比格局发生改 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 量对比格局发生改 变. 品输出为主时期. 品输出为主时期.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的手段改变; 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 生活发生变革; 生活发生变革;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 的调整-- --扩大了发 局的调整--扩大了发 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差距. 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 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又是挑战.
宋代的科技和农业革命
宋代的科技和农业革命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繁荣的时期,其科技和农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宋代经济繁荣,产业迅速发展,科技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和农业的革命。
一、科技革命宋代的科技革命主要表现在农业、水利、制造和海洋等方面。
宋代水利工程建设空前,全国各地兴修治水工程,一些规模庞大的工程如黄河、淮河、长江、汉江的治理工程,在当时来看都是非常大的成就。
在制造方面,宋代制瓷、造纸、纺织、铸铁等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而矿冶等其他诸多制造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了不可小觑的意义。
以制瓷为例,当时的瓷器日益重视工艺美术,瓷器以精美、典雅、别致等为特点。
宋代以钧、官、汝、越窑最为著名。
钧窑是用红、紫、褐、黑、黄等五种釉彩对釉面多次施涂,在高温中熔化。
官窑是收藏家们最为珍贵的瓷器,它的釉色呈青白色,略带薄蓝。
汝窑质地细腻,釉色柔和为汝色,质地纯净柔润,制成的瓷器造型简洁大方,十分雅致。
越窑则追求造型优美、色彩鲜艳、丰满细腻,同时又把握住了水泥、珐琅等工艺的使用。
而在造纸方面,宋代则从原材料采集、精加工、印刷、制作规范化等多方面入手,促使了造纸工艺的进步。
均窑则以批量生产为特色,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成为制瓷工艺的另一方面进步。
二、农业革命宋代的农业革命是“三场革命”中的第一次,因为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从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宋代农业生产最大的突破之一是三年两熟,存在了三个提高:种植结构变化、作物选择变化和种植手段现代化等。
由于熟地与休耕交错的周期变短,种植结构得到了重构,春耕夏稼取代了古代的雨耕制,并逐渐从湿地、山地、旱地向平原地区转移。
同时,水利、灌溉、旱田耕作、肥料施用和农具改良等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也逐步发展和普及。
作物的选择也产生了惊人的变化,例如,在富饶之地种植水稻,赣江流域种植蔗糖,其中甘蔗比之前种植的杂粮口感更佳,产生时间短,易于储存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农业革命(2006-12-11 23:41:12)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
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
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
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
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
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
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
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
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
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曾有过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
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
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
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
这一“宜人时代”的证实也帮助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地域,如冰岛,日后得到耕种的土地反而变少。
(在这个北部冰海的冰山较少的年代,古代挪威人(Norsemen)也也乘机航行到格陵兰和纽芬兰,那时的格陵兰岛上,也许绿色的确比白色更多。
)尽管气候上的“宜人时代”启于700年并贯穿了9、10世纪,老天的恩爱却无法抵消10世纪里外族入侵的糟糕后果。
幸运的是,欧洲人及时搭上了气候变迁的末班车,在和平再度降临之后把握住了天公作美的机遇。
我们发现即将帮助欧洲人民赢得第一次农业革命伟大胜利的众多技术装置对于加洛林人而言并非一无所知,尽管很多基础的新设施早在1050年之前对于欧洲的生产者已不陌生,它们中的大部分却都是从那时起到1200年之间逐渐得以广泛应用并完善,因为各种有利的环境因素终于能够齐备。
不但入侵停止了,气候变得宜人,政府也变得更为有效,提供了对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持久和平。
地主们也日益感到单纯的消费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于是开始追求利润。
最重要的是,在1050-1200年之间,欧洲有了更加坚实稳固的财富基础,可用于流通从而投资于需要支持的行业,简单地说,农庄不再发愁没钱购置农具了。
农业中第一和最重要的一项技术突破是重犁(heavy plow)的使用。
犁这种工具本身并不新潮,但是罗马人只会使用一种轻型的“刮地犁”(scratch plow),这种工具虽然可以在大地的表面留下几道划痕,却根本无法深翻。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轻薄的土层当然给这种工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一到北欧森林里开辟出的湿重之地,这种犁就完全成了花拳绣腿。
新型的重犁不但可以深挖更重的土壤,而且装备了新的零件使它可以在犁沟交错的土地上纵横捭阖,畅通无阻。
这种犁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开掘了前人无法利用的土地,而且身后的犁沟还成为卓越的灌溉系统,从而为缺水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节省劳力方面,罗马的“刮地犁”在实际使用中必须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刮地两次,而重犁只需一次,并且效果更佳。
简而言之,如果不是重犁的横空出世,北欧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及此后各项社会成就的取得都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重犁的使用密切相关的成就是作物的三田轮作制度(three-field system)。
在近代之前,农夫们总是将自己的一块可耕种土地休耕一年以避免土壤肥力的衰竭,因为那时候没有足够肥料可用于负担高密度的农业耕作,而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比如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几乎尚未为人所知。
但是罗马人却十分笨拙地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由于自己的落后,每年都要荒置可耕种土地的一半以上。
中世纪的农夫却创造性地通过三田轮作制,将每年休耕的土地减少到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某一特定的年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三分之一用于种植谷物,秋季播种,初夏即可收成;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则种上了新的作物——如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这些作物在晚春播种,八、九月间即得收成。
这样,田地在一个为期三年的周期中轮流派上用场。
其中这些能够在夏季生长的作物,是对于这种制度最为重要的发明。
罗马人无法使用三田轮作制,因为他们的土地过于贫瘠,特别是由于地中海地区的干燥,使得夏季里无法凝聚大地的精华。
与此相比,潮湿的北方无疑占据了明显的地利。
这些新作物,不但不象谷物——包括小麦、黑麦那样将土壤的养分汲取殆尽,而且实际上,它们还可以恢复被这些作物消耗的氮元素。
而且土壤利用的多样化,也使得因天灾而大规模歉收的几率大为降低。
新的食物品种从此摆上了欧洲人的餐桌:如果第三块田中种植的是燕麦,则人类和他们的马匹都可以从中获得食物;如果种植豆类,则有助于人类在大量从谷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后,用蛋白质来平衡体内的营养成分。
再考虑到新制度对丰富农业劳动品种和将土壤利用率从1/2提高到2/3的事实,三田轮作制无疑堪称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