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农业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农业革命(2006-12-11 23:41:12)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曾有过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

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这一“宜人时代”的证实也帮助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地域,如冰岛,日后得到耕种的土地反而变少。(在这个北部冰海的冰山较少的年代,古代挪威人(Norsemen)也也乘机航行到格陵兰和纽芬兰,那时的格陵兰岛上,也许绿色的确比白色更多。)尽管气候上的“宜人时代”启于700年并贯穿了9、10世纪,老天的恩爱却无法抵消10世纪里外族入侵的糟糕后果。幸运的是,欧洲人及时搭上了气候变迁的末班车,在和平再度降临之后把握住了天公作美的机遇。

我们发现即将帮助欧洲人民赢得第一次农业革命伟大胜利的众多技术装置对于加洛林人而言并非一无所知,尽管很多基础的新设施早在1050年之前对于欧洲的生产者已不陌生,它们中的大部分却都是从那时起到1200年之间逐渐得以广泛应用并完善,因为各种有利的环境因素终于能够齐备。不但入侵停止了,气候变得宜人,政府也变得更为有效,提供了对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持久和平。地主们也日益感到单纯的消费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于是开始追求利润。最重要的是,在1050-1200年之间,欧洲有了更加坚实稳固的财富基础,可用于流通从而投资于需要支持的行业,简单地说,农庄不再发愁没钱购置农具了。

农业中第一和最重要的一项技术突破是重犁(heavy plow)的使用。犁这种工具本身并不新潮,但是罗马人只会使用一种轻型的“刮地犁”(scratch plow),这种工具虽然可以在大地的表面留下几道划痕,却根本无法深翻。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轻薄的土层当然给这种工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一到北欧森林里开辟出的湿重之地,这种犁就完全成了花拳绣腿。新型的重犁不但可以深挖更重的土壤,而且装备了新的零件使它可以在犁沟交错的土地上纵横捭阖,畅通无阻。这种犁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开掘了前人无法利用的土地,而且身后的犁沟还成为卓越的灌溉系统,从而为缺水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节省劳力方面,罗马的“刮地犁”在实际使用中必须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刮地两次,而重犁只需一次,并且效果更佳。简而言之,如果不是重犁的横空出世,北欧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及此后各项社会成就的取得都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重犁的使用密切相关的成就是作物的三田轮作制度(three-field system)。在近代之前,农夫们总是将自己的一块可耕种土地休耕一年以避免土壤肥力的衰竭,因为那时候没有足够肥料可用于负担高密度的农业耕作,而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比如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几乎尚未为人所知。但是罗马人却十分笨拙地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由于自己的落后,每年都要荒置可耕种土地的一半以上。中世纪的农夫却创造性地通过三田轮作制,将每年休耕的土地减少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某一特定的年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三分之一用于种植谷物,秋季播种,初夏即可收成;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则种上了新的作物——如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这些作物在晚春播种,八、九月间即得收成。这样,田地在一个为期三年的周期中轮流派上用场。其中这些能够在夏季生长的作物,是对于这种制度最为重要的发明。罗马人无法使用三田轮作制,因为他们的土地过于贫瘠,特别是由于地中海地区的干燥,使得夏季里无法凝聚大地的精华。与此相比,潮湿的北方无疑占据了明显的地利。这些新作物,不但不象谷物——包括小麦、黑麦那样将土壤的养分汲取殆尽,而且实际上,它们还可以恢复被这些作物消耗的氮元素。而且土壤利用的多样化,也使得因天灾而大规模歉收的几率大为降低。新的食物品种从此摆上了欧洲人的餐桌:如果第三块田中种植的是燕麦,则人类和他们的马匹都可以从中获得食物;如果种植豆类,则有助于人类在大量从谷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后,用蛋白质来平衡体内的营养成分。再考虑到新制度对丰富农业劳动品种和将土壤利用率从1/2提高到2/3的事实,三田轮作制无疑堪称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