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三)
【医学】尿的生成和排放课件PPT
解释渗透性利尿。
分析体液因素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肾血流量可以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
素的作用,在动脉血压变动于一定范围(10.7~24.0kPa)内保持相对
恒定。 肾动脉灌流压↓→入球小动脉舒张→肾血流量不至于减少。
肾动脉灌流压↑→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不至于增多。
肾糖阈:终尿中不出现葡 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160~180mg/100ml)。
6.其它物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HPO42-、SO42- 等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相同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 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分泌入小管液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 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 。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物质穿过管壁上皮细胞重新进入 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转动
2、主动转运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近球小管是各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的重吸收
(1)量:99%以上。
(2)部位:除髓袢降支细段外,肾小管各段和
意义:对安静状态下肾排泄功能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 ↓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减少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体液调节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 (2)血管紧张素和血管升压素
尿的生成与排放课件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向出球小动脉的过程中,血浆胶体
渗透压逐渐升高到35mmHg,有效滤过压也会随之发生变
化。
入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25+10)
=10mmHg 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35+10) =0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并非都有滤过,滤过作用只发生
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球的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 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
小分子有机物等,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的滤过=动力-阻力 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阻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中的唯一动力成分;
肾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并且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短而粗,故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可以通过滤过膜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完全不能通过滤过膜 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电学屏障
滤过膜 通透性
电 荷
物质带负电荷,即使分子量<70000,也不易通过
3.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人两侧肾脏全部肾小球的总滤过面积达1.5m2左右, 且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肾小球的滤过十分有利。
3.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率为99%; 近端小管能力最强,占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占20%~30% 水是被动重吸收,以渗透的方式进行。 水借助溶质(Na+、Cl-等)重吸收形成的渗透压差进入上皮细胞。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5、Ca2+的重吸收和分泌
▪ 近曲小管以溶剂拖曳形式经细胞旁途径伴随 水被动重吸收,髓袢细段对Ca2+不通透,髓 袢升支粗段有主动有被动转运,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主动转运。
6、葡萄糖的重吸收
▪ 葡萄糖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为继发主 动转运 ;
▪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当小管液中的葡萄糖超过一定浓度时,尿中 就会出现糖,称为糖尿。
运形式主动重吸收Na+、K+和Cl-,50%以细 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Na+、K+和Ca2+。
▪ 呋塞米和利尿酸可抑制Na+-K+-2Cl-同向转 运体的功能,使Na+、K+和Cl-重吸收发生障 碍 ,尿量增多。
▪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远曲小管起始段: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重 吸收进入细胞, Na+通过钠泵主动转运回血, Cl-通过通道重吸收回血
排尿反射
排尿是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共同参与的反射活动。
▪ 尿频 :指尿意频繁,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 量少的现象。
▪ 尿频、尿急、尿痛合称尿路刺激征。 ▪ 尿潴留 :指当骶部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
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时,膀胱充盈尿液却不 能自行排出的现象。
▪ 尿失禁 :指当大脑皮层与初级排尿中枢失去 联系时,排尿反射仍存在,但不受意识控制 的现象。
▪ H+的分泌的生理意义:
▪ ①排酸保碱 ▪ ②酸化尿液 ▪ ③促进NH3/NH4+的分泌。
3、 NH3/NH4+的分泌
▪ 近曲小管: NH3/NH4+可通过逆向交换和扩 散方式分泌入小管液。
▪ 髓袢:与Na+和K+同向转运的方式重吸收 ▪ NH3/NH4+的分泌具有间接排酸保碱、维持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 的物质转运到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或小 管液中,并经由淋巴管或血循环重新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泌
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 要意义。
尿量过少
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常见于休克、脱水、肾衰竭等
。
无尿
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常见于严重肾衰竭、休克等。
排尿异常
尿频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 但每次尿量较少,常见于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尿急
尿急是指突然产生的强烈 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常 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 等。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它们通过调节膀胱括约肌 和逼尿肌的活动来控制排尿过程。
03
尿的成分与健康
尿液的成分分析
尿液的化学成分
尿液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尿素、 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盐类、 药物代谢产物等。
尿液的物理特性
尿液的外观、气味、比重、渗透压等 物理特性也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无法正常 排出,常见于尿道狭窄、 前列腺增生等。
尿液成分异常
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血液,常见于尿路结石、肾 炎、膀胱癌等。
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常见于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
脓尿
脓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脓液,常见于尿路感染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生理学ppt: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和排泄
生成终尿
H2O
通过渗透被动转运
近端小管: 65% 等渗重吸收 跨细胞途径: AQP1( aquaporina ,水孔蛋白 ) 细胞旁途径 髓袢(降支细段):20% 跨细胞途径: AQP1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12% 跨细胞途径: AQP2
存在于集合管管腔膜 由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 ADH )调节
ClHCO3-
K+ Cl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特点
① 等比等渗重吸收 65~70% 与机体是否需要Na+无关 ② 2/3 跨细胞 1/3 细胞旁路 主动形式 被动形式
③ 伴随H+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
2、髓袢升支粗段NaCl和水的重 吸收机制
降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低,对水通透性高 ——小管液NaCl浓度 高 升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高,对水通透性低 ——小管液NaCl浓度 低 升支粗段:同向转运体 Na+: 2Cl: K+
第一节
肾的功能结构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球旁器 (三)滤过膜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近曲小管直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物尿液一般呈碱性;肉食动物尿液一般呈酸性。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循环血液流经毛细血 管时,除蛋白质外的 血浆成分,经滤过膜 进入肾小囊的囊腔中 形成滤过液(原尿) 的过程。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持相对恒定。
肾脏血流量自身调节机制一般用肌源学说和管-球
反馈来解释。
肾脏自身调节
(二)原尿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如果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增高,并超
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限度时,小管液渗透压 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
临床:甘露醇利尿消水肿
(三)球-管平衡
1.概念: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 近曲小管对水 和Na+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 ~ 70%。
抗利尿激素(ADH)↑ 远曲小管、集合管 对水的通透性↑ ,重吸收↑
尿量↓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第五节 排 尿
一、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与功能
二、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放是间断的 。
神经支配丰富
三、排尿反射
第六节 家禽泌尿特点(了解)
1.家禽尿的理化特性和组成 2.尿的生成 (了解禽类肾脏功能结构)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 指标。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囊内压 (4)肾血流量 2、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能的改变 (滤过面积和滤过膜通透性)
泌尿系统-尿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肾血浆流量↑ →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 → 滤过平衡位置近出球A端 → 有滤过作用的 毛细血管段加长→滤过率↑
入球小A 水
出球小A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物质转运功能
Function of Urinary Formation for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①Na+-H+交换(近端为主) ②H+泵(远端、集合管 闰C)
⑵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 呈正相关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 ③泌H+是有限度的: 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
则停止。
2、HCO3-重吸收:被动
1)部位:近端小管 80%
2)重吸收的特点:
⑴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 向交换呈正相关 (H+分泌↑→重吸收HCO3-↑)
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脏层、囊腔、壁层)
肾小管: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远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近曲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髓袢升支细段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and juxtamedullary nephron
特点:近端小管中物质的吸收是等渗重吸收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Cl- :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
水(重吸收机制):被动重吸收(渗透作用)
2、髓袢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2019/11/25
14
• 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生成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终尿形成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 的水、小分子溶质及少量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的过程。
2019/11/25
33
3、K+的分泌与K+-Na+交换
• 终尿中K+绝大多数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 K+顺着Na+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管内为负的(电位 差)电梯度被动扩散入管腔,所谓K+-Na+交换。
4.H+-Na+交换与K+-Na+交换的 关系
两者相互竞争,即 H+-Na+交换增多时, K+Na+交换减少;K+-Na+交换增多时, H+-Na+ 交换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1、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与体表面积有关 (1.73m2----125ml/min)
(二)滤过分数(FF)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00%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x55%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
意义: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恒定。
(三) 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 E 和NE 血管紧张素 II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
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 以维持泌尿功能;
应急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减少,
以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重吸收量 重吸收率保持恒定
渗透性利尿时可打破球-管平衡
二. 神经-体液调节
(一) 肾交感神经
(1)促进入球小动脉收缩 GFR (2)刺激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3)促进近端小管与髓袢对 NaCl 和水分
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ADH)
1. 来源 :
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与释放,经下丘脑垂体
束,贮存于神经垂体.
2.球外系膜细胞: 吞噬功能
3.致密斑: Na+ 感受器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
(一).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血流量大 :
1200 ml/min 20-25%心输出量。
分布不均 :
大部分分布于皮质 (94% )
两次毛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压高----利重吸收
2. ADH的作用:
1)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 收增多。
2) 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的重吸收及内髓集合管 对尿素的通透性。
3) 促进血管收缩。
4. ADH 分泌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 BP↓
例:大量出汗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视上核和室旁核 ADH
压力感受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K+、 血Na+的浓度的调节。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肾素 的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 ①入球微动脉受到的刺激减弱, 肾素分泌增多;
(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尿液主要成分是水,占95%-97%,其余为溶于其中 的固体物。 正常尿液中的固体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 有机物主要为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如尿 素、尿酸、肌酐等; 无机盐主要来自食盐和蔬菜类食品,主要有钠、钾、 氯、钙、镁、硫酸盐、草酸盐等。
(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 尿的颜色主要来自胆红素代谢产物,并受某些食物 和药物的影响。 摄入大量的胡萝卜或维生素B2时,尿液呈亮黄色。 正常新鲜尿的气味来源于其中挥发性酸,放置后, 在细菌作用下,尿素分解,很快出现氨味。
(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3.酸碱度 尿液多呈弱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尿的酸碱度主要受食物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尿液呈酸性;富含蔬菜水果的 饮食,尿液呈碱性。荤素杂食的人,尿的pH为6.0。当 机体出现酸碱紊乱时,尿的pH随之发生改变。
二、排尿 尿的生成是一连续过程。终尿生成后经集合管、肾 盏、肾盂、输尿管将尿液送入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暂时 贮存,达到一定量时,由膀胱通过排尿反射排出体外。
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一)尿量 大量饮水则会引起尿量增多,大量出汗则尿量减少。 食物的成分也会影响尿量,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时,为 排出更多的代谢产物,尿量会随之增多。 正常机体每昼夜代谢产生的固体代谢产物,至少需 要溶解于0.5L的尿液中才能排出体外。
(一)尿量 每昼夜尿量长期超过2.5L,称为多尿; 每昼夜尿量持续介于0.1-0.5L范围内,称为少尿; 每昼夜尿量小于0.1L,称为无尿。 多尿、少尿和无尿均属异常,多尿可因水分过多丢 失引起脱水;少尿和无尿将会造成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 严重时可导致尿毒症。 尿量的异常会破坏机体内环境稳态,造成不良后果,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渗透性利尿:因溶质浓度增加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 增加的现象。 如: 糖尿病的多尿; 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山梨醇
三、肾内自身调节 (二)球-管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 率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关系。即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近端小管重吸收量增多;反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 小管重吸收量减少。
二、排尿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3.阴部神经 起自脊髓骶段2-4节的前角,其传出纤维属于躯体 运动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阴部神经兴奋时,尿道 外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
二、排尿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 配 上述3种神经中均含有传 入纤维。盆神经中含有膀胱 膨胀感觉的传入纤维;腹下 神经中含有膀胱痛觉的传入 纤维;阴部神经中含有传导 尿道感觉的传入纤维。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若环境条件不允 许,大脑皮质高级中 枢发出抑制性冲动到 达骶段脊髓初级排尿 中枢,使初级排尿中 枢的活动减弱,排尿 可暂时停止,直到抑 制解除;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若环境条件许可, 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发 放冲动,加强初级排 尿中枢活动,冲动沿 盆神经传出,引起膀 胱逼尿肌收缩,尿道 内括约肌舒张,尿液 进入后尿道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②致密斑感受器:当肾血流量减少时,肾小球毛细 血管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使滤过液的Na+含量减 少,流经致密斑的Na+量也减少,致密斑感受器兴奋,促 进肾素的释放;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③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刺激球旁细胞, 使肾素分泌增多。
三、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浓度,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 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临床上常采用某些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 甘露醇、山梨醇等),提高小管液的渗透压,可产生渗 透性利尿效应。
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 ) 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 [Na+] 稀释浓度↓→小管 液和上皮细胞内的 Na+ 浓度梯度↓→Na+重吸收↓→ 小管中的Na+↑起渗透作用→尿量↑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后尿道感受器受到 尿液的刺激,其传入冲 动进一步加强脊髓初级 排尿中枢的活动,并抑 制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 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 外。这一正反馈调节反 复进行,使排尿反射不 断加强,直至膀胱内尿 液排完为止。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小儿因大脑皮质尚未发育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 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故排尿次数多,夜间也易发生遗尿 现象。
(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2.渗透压和比重 尿的渗透压一般为600-1000mmol/L,如大量饮水, 尿液被稀释,渗透压可降低到40mmol/L;缺水时尿被浓 缩,渗透压升高至1400mmol/L。 尿液渗透压可反映肾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二)尿液的理化特性 2.渗透压和比重 正常尿液的比重介于1.015-1.025,最大的波动范 围为1.002-1.030。尿比重与尿中所含溶质浓度成正比。
(三)排尿异常 排尿或贮尿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出现排尿 异常。临床上常见的有尿频、尿潴留和尿失禁。
(三)排尿异常 1.尿频 当膀胱受到炎症或肿瘤、结石等刺激时,可出现尿 意频繁,致使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称为尿 频。
(三)排尿异常 2.尿潴留 当脊髓骶段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任何 环节受损时,即使膀胱内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的现 象,称为尿潴留。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 醛固酮系统: 肾素进入血液后, 能催化血浆中血管紧张 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 素I,血管紧张素I经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水解为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 张素Ⅱ具有较强的收缩 血管作用。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可进一步 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 紧张素Ⅱ和Ⅲ都可刺激肾上 腺皮质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增 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的作用是相互密切关联 的,故称为肾素-血管紧张 素一醛固酮系统。
(三)排尿异常 3.尿失禁 当排尿初级中枢与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 排尿反射仍然存在,但不受意识控制,称为尿失禁。
尿失禁
炎症或结石
尿频
尿潴留
肾素分泌的刺激因素: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GFR↓
循环血容量↓ — 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NE和E PGE2
远曲小管 Na+、Cl-↓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 + 致密斑感受器 +
肾交感N兴奋↑
NE Β受体 +
+
球 旁 细 胞
肾 素↑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醛固酮 1.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主要是促进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 Na+的重吸收和K+分泌。 在重吸收Na+的同 时.还伴有Cl-、水的 重吸收,因而细胞外液 容量增多,故醛固酮具 有保Na+、排K+和保水 作用。
(二)醛固酮 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2)血K+、血Na+浓度: 当血中K+派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直接刺激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多;反之,当血中 K+浓度降低或血Na+浓度升高时,则醛固酮分泌减少。由 于醛固酮能使肾保Na+排K+作用增强,故血Na+和血K+恢 复正常。
醛固酮 小管上皮细胞内 胞浆内形成 激素-受体复合物 细胞核内调节 mRNA转录 醛固酮诱导蛋白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管腔膜通道数量↑ 管周膜上Na+-K+泵活动↑
排2K+、保3Na+、保H2O
三、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 主要因素。 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决定着小管液的渗透压,小管液 的渗透性是对抗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 果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增大, 可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随之增多。
滤过率↑→近球小管周围血量↓→血浆胶渗压↑ →近球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 使尿中水和Na+的排出不会因GFR的变化发生大的变 化
三、肾内自身调节 (二)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关系称为球-管平衡。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 在于使尿量不会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发生大幅度 的变化。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排尿是通过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共同参与的复杂反 射活动。 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即排尿反射在脊髓内就 可以完成。但在正常情况下,排尿反射受大脑皮质高级 中枢控制,可以由意识控制或促进。
二、排尿 (二)排尿反射 正常情况下,当 膀胱内尿量达0.4~ 0.5L时,膀胱内压明 显升高,膀胱壁牵张 感受器兴奋,冲动沿 盆神经的传入纤维传 到脊髓骶段的初级排 尿中枢;同时兴奋上 传至大脑皮质高级排 尿中枢,产生尿意。
三、肾内自身调节 (二)球-管平衡 正常情况下在体循环动脉血压变化范围内,肾主要 依赖于自身的调节,以保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维持 其正常的泌尿功能。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肾交感 神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 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一)尿量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约为l-2L,平均为1.5L。生理 情况下,机体水的摄人量和排出量是保持平衡的,所以, 尿量的多少与水的摄人量和经肾外途径的排水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