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https://img.taocdn.com/s3/m/3edb30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b.png)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科学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而制作科学教具的手工活动更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种简单易制作的科学教具手工活动。
一、水力火箭水力火箭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产生推力的玩具,通过手工制作,可以深入了解飞行原理。
制作水力火箭的材料简单,主要包括塑料瓶、纸张、粘胶带等。
1.首先,准备一只空塑料瓶作为火箭的机身,底部稍微修整一下,使其平整。
2.然后,用纸张制作一个圆锥形的喷口,并将其粘贴在瓶口的一侧。
3.接下来,在火箭背部制作稳定翼,可以用纸张剪出三角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再用纸夹或胶带粘贴在机身上。
4.最后,将火箭底部的塞子取下,往瓶子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再用塞子将瓶口封好。
完成以上步骤后,将水力火箭竖直向上对准空旷的空地,轻轻掀起火箭底部的塞子,空气与喷出的水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向高空。
二、电偶制作电偶是用金属导线制成的人形模型,通过手工制作,可以直观地展示电流的传输和导电性的原理。
制作电偶的材料也很简单,包括金属导线、绝缘胶带等。
1.首先,准备一段金属导线,根据人形选择适当的长度。
2.然后,将导线弯曲成人形的形状,头部、手臂、腿部都要弯曲得光滑美观。
3.接下来,用绝缘胶带将导线固定在一起,保证各个部分不会松散。
4.最后,将双头插头插入导线的一端,另一端接通电源,电偶即可发挥其展示电流传输的功能。
在电偶制作完成后,只需要将电偶连接好电源,电流就会从一端进入,然后经过导线传输到另一端,生动地展示出电流的传输和导电性的原理。
三、水温变色杯水温变色杯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颜色变化的科学玩具,通过手工制作,可以观察和理解热导性质。
制作水温变色杯的材料主要包括热敏材料、杯子等。
1.首先,准备一个透明杯子,并在杯子的表面涂上一层热敏颜料。
2.然后,将杯子放置在热水中,观察热敏颜料的颜色变化,根据不同温度变化可以分为多个颜色区间。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e7eaad1e0740be1e640e9a0d.png)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与工具
15×180㎜试管一只、2号软木塞一个(上钻二孔:其一直径为1㎜,另一直径为5㎜)、温度计一只。
2.制作过程
①先将2号软木塞钻直径分别为1㎜和5㎜的直孔(5㎜的直孔居中)各一个;②再将温度计插入5㎜的孔中(使温度计最下端距离软木塞的下端大约16厘米);③最后将温度计(带软木塞)插入试管中,调节好温度计插入试管中的深度,使温度计的感温泡不要接触到试管的内壁及底部(感温泡的下端距试管底部约1厘米为宜)。
小孔软木塞试管四教具使用说明进行实验时小组中实验操作员先将试管上的软木塞连同温度计一起拿下来再往试管里注入大约10毫升的水后将软木塞连同温度计插入试管口使温度计的感温泡完全浸没在水中在确定温度计的感温泡没有接触到试管壁及试管底部后实验操作员手持本装置将试管的底部插入杯里的碎冰中保持不动然后小组各成员一起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一、教具名称:“水结冰时的温度观察”实验装置
二、教材实验分析
教科版(修订版)《科学》(三下)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水结冰了》一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活动。教材是这样设计活动的: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会出现一个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要准确地观察水温的变化情况,温度计的感温泡就不能接触到试管的内壁及试管的底部,而试管又比较细,学生就很难控制温度计,因此学生的主要精力将会集中在控制温度计上,从而影响了对试管中水温变化的观察(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结果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科学甚至失败。
自制小学科学教具
![自制小学科学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0f8e210ccc1755270722087f.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体验撬棍原理演示器
教具名称:体验撬棍原理演示器
教具装置图
教具特点及用途:
1、特点:本教具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效果明显。
2、用途: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是《杠杆的科学》,分析杠杆因支点与力点距离的变化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本教具将撬棍原理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对撬棍原理的理解空间。
制作材料
木板支架一个、滑轮1个,弹簧称一个,pvc凹槽一根,木棍一根,细线一根,小木块一个,重物一组。
制作方法:
在木板上安装凹槽和定滑轮,用小木块做一滑动支点安装在凹槽上,竖直支架安装弹簧秤,用定滑轮连接重物和撬棍(如装置图)。
使用方法:
移动支点,在撬棍上用力,撬起重物,弹簧秤显示用力大小,通过数据对比,理解撬棍原理。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516c97f45acfa1c7aa00ccab.png)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二、教材实验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
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
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至于活动 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92aa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a.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开展了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现在我来对这项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自制教具工作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在这项工作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和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加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和动手实践,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自制教具工作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教具的制作不仅要简单易行,而且要符合教学需要。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进,制作出更加实用和有效的教具。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自制教具工作需要与课程紧密结合。
教具的制作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要与具体的科学课程内容相结合。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出符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具。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61a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0.png)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3. 提供一个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科学概念: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有关科学概念,如物体的浮力、电路的导通等。
2. 自制教具:介绍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自制教具,如水平仪、电路模型等。
3. 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展示自制教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鼓励他们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兴趣,如浮力的应用、电路的作用等。
探究: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制教具进行探究和演示。
3. 自制教具制作: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步骤,制作自己选择的自制教具。
4. 实验演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总结:6.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自制教具的应用价值。
7.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8.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探索。
9. 展示和评选: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自制教具,并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评估:10.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学生分享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反思,评估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引入部分的故事、图片或视频资源。
2. 自制教具制作的材料和步骤指导。
3. 学生分享和讨论的记录表格或工具。
4. 拓展活动的参考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
![小学科学: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c05ae7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0.png)
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介绍
教具名称:温度计读数演示器
本教具的教学用途:1、教师可以用来演示模拟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从而识得温度计的刻度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模拟不同温度下,来进行温度计的读数。
本教具的由来:
教材上“识读温度计的刻度”的不足:
1、按照教材要求:要求认识学生水温计的读数,而我们的温度计显示的是教室的温度,不会显示其他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怎么读,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温度计的刻度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
2、当前在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上,老师一般采用的是PPT,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温度,或者更有一些优质课里老师采用的是动画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的读数,以此来达到学会读温度计的读数,但这种演示教学,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教材的难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学生缺乏了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没有完全被激发。
自制“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优点:
1、可以随意模拟不同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可以随意控制,以便更好
的突破教学的难点“0℃以下温度计的读数”。
2、此教具不仅老师可以演示,而且也适合学生分组,学生也可以单独操作,让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识读不同的温度,这样的模拟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更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以此来让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自主探究。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cf6d9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f.png)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是一种充满创意和乐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
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可以反映科学的原理和现象,帮助
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知识。
以下是两种自制科学教具作品的介绍:
1.纸杯电话
纸杯电话是一种很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材料制作。
制作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将两个纸杯拼在一起,用一根绳子穿过两个
纸杯并系紧即可。
孩子们可以将一个纸杯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个
纸杯则放在朋友的耳朵上。
当一个人说话时,声音通过绳子传递到另
一个纸杯,朋友就可以听到他说的话。
这个教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声
音的传播原理。
2.纸风车
纸风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制作的科学教具。
通过制作纸风车,孩子们了解了空气的物理特性,并学会如何制作简
单的机械。
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将它们剪成风车
的形状,并将它们固定在纸杆上。
当孩子们吹气给纸风车,风轮就会
旋转。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风的原理。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的好处:
1.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2.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
维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自制科学教具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
子们在玩耍中学习,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这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培养一种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精神。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https://img.taocdn.com/s3/m/1ba99c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5.png)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科学教具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提升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科学教具制作方法,以帮助小学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教具。
一、水力电站模型制作水力电站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力发电原理,并且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塑料杯、塑料瓶、小电动机、铝箔、铜导线等。
然后,将塑料杯剪开成一个扇形,用铝箔覆盖住其中一部分。
接下来,在塑料瓶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将小电动机固定在塑料瓶上,并通过铜导线将小电动机与铝箔连接。
最后,将塑料瓶装满水,让小电动机转动,观察铝箔上是否产生电流。
二、植物生长观察装置制作植物生长观察装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塑料容器、纸巾、水培种子等。
然后,将塑料容器剪开一侧,制作成一个透明的观察窗口。
接下来,在塑料容器内铺上湿纸巾,将水培种子放置在纸巾上,并加入适量的水。
最后,将观察装置放置在明亮的地方,并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磁力实验装置制作磁力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力的作用和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铁钉、磁铁、钉板、纸夹等。
然后,将磁铁固定在钉板上,将铁钉固定在纸夹上,并将纸夹夹在钉板上。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到铁钉受到磁铁吸引而保持悬浮的现象。
通过观察探索,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磁力的特性和应用。
四、密闭空气压力实验装置制作密闭空气压力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压力的作用和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玻璃瓶、橡皮塞、水、吸管等。
然后,将橡皮塞固定在玻璃瓶口上,插入一根吸管。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住吸管封住出气口,并将瓶子倒置入水中,观察到水上升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理解空气压力对物体的作用,并探索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五、太阳系模型制作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小学美术《科学教具自制》教案
![小学美术《科学教具自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85357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d.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创意制作》中的《科学教具自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科学教具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2.学习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如纸张、木头、塑料等,通过剪、贴、折、组合等方式,创作具有科学原理的教具;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具体内容列举如下:
1.认识科学教具及其作用;
2.探索制作科学教具的基本方法;
3.创作主题: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力发电机;
4.学生展示、交流与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培养其运用不同材料及手法表现科学原理的技能;
2.增强学生对科学教具的认识,激发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在创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分享与评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科学教具的基本概念。科学教具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索科学原理的工具。它在科学学习中起着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的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风力发电机。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能够展示能量转换原理的科学教具。
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能够跳出传统思维,尝试创新的设计和方法,这为课堂增添了亮点。因此,我们需要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认识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强调,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剪裁、粘贴、折叠和组合,以确保作品的牢固性和美观性。
科学领域教具制作
![科学领域教具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4c44014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d.png)
科学领域教具制作在科学教育中,教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领域教具制作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电路板实验装置制作电路板实验装置是学习电路知识的重要工具。
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板实验装置并不难。
我们需要准备一块实验板、电子元件和导线。
首先,将实验板固定在一个平稳的平台上。
之后,根据电路图先将电子元件插在实验板上,并使用导线连接它们。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元件或调整连接方式,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
这种电路板实验装置制作简单,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和扩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各种现象,深入了解电路工作原理。
二、化学实验器材制作化学实验器材对于学习化学课程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化学实验器材制作方法。
1. 烧杯:使用适当大小的无色玻璃杯,烤箱或火炉中加热至玻璃软化,迅速取出并用塑料夹子塑形,最后放置冰水中冷却,就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烧杯。
2. 滴定管:取一根长长的玻璃管,在一头加热软化并迅速拉长,待冷却后在另一头制成滴定管端口。
3. 过滤纸:在无色的滤纸上用铅笔画一段直径长约2厘米的圈,将圆圈内的纸剪掉,就可以得到一个过滤纸。
这些自制的化学实验器材虽然简易,但足以满足基础化学实验的需求,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验器材进行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
三、生物模型制作生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生物模型制作方法。
1. 植物细胞模型:使用透明塑料杯作为细胞的外部膜,植物细胞核可以用纸制成,细胞质则可使用黏土来塑造。
通过这样的制作,学生可以观察到细胞中核、质体、细胞壁等不同结构的位置和作用。
2. 动物骨骼模型:使用细而坚硬的金属线或塑料制材料,按照动物骨骼的比例制作出骨骼模型。
可以根据动物的种类和特征来制作,比如制作鸟类的骨骼、哺乳动物的骨骼等。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70210d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b.png)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手工制作教具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亲手制作,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手工制作教具的制作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
一、风车制作风车是学生们最常接触的科学手工制作项目之一。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风车制作方法:材料:- 彩纸- 饮料吸管- 图钉- 剪刀- 铅笔步骤:1. 将彩纸剪成一个正方形,边长约为8厘米。
2. 将正方形对角线方向剪一刀,但要注意不要剪到纸的中心点。
3. 将每个相邻的角沿边对接,用图钉固定住。
4. 用铅笔在剩下的两个角上分别扎一个小孔。
5. 将饮料吸管插入一个小孔中,固定好。
6. 用手吹风,风车就会开始转动了。
通过制作风车,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风能的转化,并体验到风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会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漏斗漏斗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通过手工制作漏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液体的流动原理。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漏斗制作方法:材料:- 透明塑料瓶- 剪刀- 胶带- 针步骤:1. 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掉,使之成为一个倒置的漏斗形状。
2. 用针在漏斗的侧壁上扎数个小孔,孔的大小和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用胶带将漏斗的边缘处封住,确保漏斗的底部封闭。
通过制作漏斗,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孔径和数量对液体流动的影响,了解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太阳能车太阳能车是一种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小型车辆,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光能的转化和利用。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太阳能车制作方法:材料:- 小型直流电动机- 太阳能电池板- 小型轮子- 底盘(可以用木板、塑料板等材料制作)- 电线和螺丝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底盘上,可以使用螺丝进行固定。
2. 将电动机与底盘连接,确保电动机可以转动。
3. 将小型轮子固定在电动机的轴上。
4. 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机,确保电能能够从太阳能电池板传递到电动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https://img.taocdn.com/s3/m/667d475bd0d233d4b04e69b9.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有关于月相变化的实验教学。
为了挖掘月相模拟实验的使用效能,在月相变化日地月原理图的基础上,加入地球昼夜时间面、可视范围观察角度面等,以实现多功能、高效、形象而便捷的使用效果。
一、加工工具:抛光机,电钻,卡夫特AB胶,玻璃胶,螺丝刀,扳手,黑色喷漆,宽单面胶若干。
二、制作方法:1、月相模型制作:(1)用宽单面胶分别沿八个白色乒乓球一侧半球线粘贴,注意将有字白色半球面完整保留,纯白色半球面包裹在单面胶内。
(2)将粘贴有8 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集合粘贴到废旧纸板上,再用喷漆将乒乓球露出面进行喷漆。
待喷漆晾干后,将每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逐个撕去,就可以看到半黑半百的月球模型效果了。
(3)在每块边长2cm厚0.4cm 有机玻璃中央钻取直径0.4cm 小孔,将0.3cm 棱长强磁块用AB胶粘贴到小孔内。
(4)将8 个半黑半白乒乓球用玻璃胶逐个粘贴到边长2cm厚0.4cm 有机玻璃中央,注意沿黑白线竖直粘贴2、反光镜观测架制作:3.5cm×4.6cm 厚0.4cm 有机玻璃宽边一侧AB胶垂直粘贴3.5cm×5cm有机玻璃宽边,然后将3.5cm×6cm镜子成45度角用AB胶粘贴在两块直角有机玻璃夹角之间,两块有机玻璃内夹角两侧1.5cm 处分别用AB胶纵向粘贴两块1cm×3.5cm 铁片。
3、操作底板制作:(1)将75cm×50cm木板上用玻璃胶对齐粘贴75cm×50cm蓝白色铁片,再将75cm× 50cm彩绘不干胶(八个直径4cm月相位置图示布置在半径19cm的圆周上,其左、上、下分别保留2cm边距,右侧绘制太阳光照射效果)对齐粘贴。
(2)距地月星空图左侧25cm上下中央位置钻取0.4cm 直径的小孔,小孔下端用较粗电钻头钻取刚好能放入直径0.4cm 长杆螺帽为准的小孔。
小学科学:自制教学具
![小学科学:自制教学具](https://img.taocdn.com/s3/m/6751ba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c.png)
案例:斜面上的物体运动方式探究仪
--省三等奖
2、理清原理,正确设计
正确、科学的实验操作可以清晰地揭示要研 究的科学原理。课堂上要能正确、高效地引 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科学原理,在设 计自制教学具前必须要深入研究,了解、理 清此实验的原理,从原理上反过来指导设计 自制教学具。
案例:浮标式水钟--省一等奖
--省二等奖
教具促进思维进阶:
常规: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旁边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教材、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
进阶:原来冷空气的位置,冷空气流走了,怎么办?又是谁来补充这年 地方的空间呢?
更远处的位置又是谁来补充?……可以不断延伸) 不断延伸的管道通过弯头改变方向,说明不同地方的空气也能流过来补
自制教学具
一、自制教学具的作用及意义
自制教具的意义
(自制)教学具是实验教学的需要 自制教学具是教学研究的需要 自制教学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弥补了学校教学具配备上的不足 弥补了学校已有教具功能上的不足
自制教具的作用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 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
启迪师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师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案例:热传播演示套材
案例:能量转换装置
案例:数字显示、记忆合金金属条中热传递
探究仪
--省三等奖
5、关注学生思维,精准设计
教具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引导学生在 实验中思维不断得到提升与进阶,关注学生 的思维特点,利用教具能一步步操作的优势, 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 阶。
案例:风的成因模拟仪
案例:空气占据空间演示套材
--省三等奖
案例:光的直线传播探究仪
3、触类旁通,巧妙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45d635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8.png)
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设计并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植物种子、土壤、容器、水、温度计、放大镜等。
2. 学生准备: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材料(如透明塑料瓶、绳子、标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制作教具1. 教师讲解制作观察植物生长教具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与记录1. 学生将制作好的教具带到家中,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植物种植。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3.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四、展示与交流1. 学生将观察记录整理成册,展示给全班同学。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
2. 学生在制作教具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的表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不同阶段的变化。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物种植活动,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时间、场地、材料等。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cdb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a.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制作工具,自己制作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原理的教具。
下面我将从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及方法、教具的设计和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作自制教具的基础。
材料应该是易于获取且价格较低的,比如纸张、塑料瓶、木质材料、小石子等。
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确保学生在使用教具时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制作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制作工具有剪刀、胶水、胶带、尺子、色笔、蜡笔等。
这些工具常常可以在家庭或学校中找到,使用起来相对简单。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制教具及其制作方法:1. 风车:使用纸张和剪刀制作风车。
首先,将纸张剪成正方形,然后从四个角中间剪一个小口,将每个角轻轻折到小口处,并固定在一起,最后可以在风车的中心插上一个小针或者牙签,使其可以转动。
2. 气球火箭:使用塑料瓶、气球和吸管制作气球火箭。
首先,在塑料瓶的底部切割一个小孔,将吸管插入到瓶内,并用胶带固定。
然后,将气球装在吸管的一端,将气球充气,之后松开气球,火箭就会在气体的推动下飞起来。
3. 用纸做的天秤:使用纸张、铅笔和两个杯子制作天秤。
首先,在纸张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在线的中间画一个小圆点作为支点。
然后,在纸张两端分别装上两个杯子,并用铅笔放在圆点上作为天秤的支点。
除了以上几种教具,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和制作其他种类的自制教具。
比如在物理学习中,可以制作简易电路板、浮力模型等;在生物学习中,可以制作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具而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原则就是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和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教具。
最后,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具的设计要符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其次,使用教具时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82940128bed5b9f3f90f1cb2.png)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二、教材实验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
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
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至于活动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教具制作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
原实验器材存在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学生需要对摆的速度(与摆的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进行分组研究,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向用回形针做的钩子上逐个增加钩码时,当加到2个以上钩码时,由于钩子不够长,在摆摆动过程中,钩码容易掉下来,并且摆的重心会偏移,对学生实验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改变摆锤时,学生有的竖着挂,这样数据对研究问题有影响。
2、在改变摆线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直尺来测量线的长度,要想测量准确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对教学的6个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完成一次摆线长度更改需要1.5分钟左右,累计三次需要5分钟,并且测量的摆线长度存在偏差。
3、在学生证明摆幅大小实验时,对于摆幅的改变,只能变摆线与摆锤的角度,在记录上也是模糊的数据,这与科学的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以科学数据说明问题。
自制教具说明: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器材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生活中的“乌鸡白凤丸”的药盒子来当摆锤,可以通过
打开盒子,往里加螺帽方便的改变摆锤的重量,并且将其他干扰因素最大化消除。
2、用PVC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一段并作标记,在塑料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可以简单的通过移动“凤尾夹”,使它对应数字,就能得到相应的摆线长度,只要用几秒时间就能解决更改摆线长度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上述器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使用,能节约大量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