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象物候

合集下载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专题气象物候课件气象简单来说就是天气气象的变化,气象的变化是万万千千的,难以琢磨,下面是气象物候专题的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气象物候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气象物候就是看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例如:“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等等一些现象的变化来预测到天气的变化。

气象气候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燕子低飞天将雨。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猪衔草寒潮到。

狗泡水天将雨。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蚯蚓封洞有大雨。

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九月九港风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雨来雪,不停歇。

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鹭飞溪河,洪水必到。

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唔(不)多。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1)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1)

这句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
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 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 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 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
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 温自然偏低。
凉州词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 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 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速读· 参考
么呢?
《大自然的语言》
说一说你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
通读课文,说说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
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南北)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二 首 ( 其 一 )
苏 轼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 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 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 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 六种 景物, 画中的事物,前三句写了
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 第三句写岸边景。 末句写的是苏轼心 里的想像。
诗句示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2. 讲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3. 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4. 布置课后作业:分组收集气象物候资料,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

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收集数据;第四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讨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五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收集数据;六、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续)七、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已完成前5课时)八、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 案例研究: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九、教学过程:第六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讨论;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八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影响的案例研究;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九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4.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的实践操作;第十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的实践操作;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气象物候观测报告、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报告、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报告等;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讨论发言等;3. 学生对气象物候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事件和天气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气象物候是指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气象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季节、气象现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物候是指气候条件在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物候表现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反应,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反应的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确认,气象物候是植物生长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气象季节气象季节是指不同的气候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象差异,如日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大气湿度等。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气象物候春季是气象物候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气象的变化对于很多特定种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比如樱花。

通常情况下,预测樱花的开花时间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场霜冻发生的日期和春季暖和的程度。

夏季气象物候夏季的气象变化会影响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如玉米和其他谷物。

夏季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最繁荣的季节之一,比如草地和森林。

夏季的气象特点是高温多雨。

秋季气象物候在秋季,许多植物进入其成熟期、落叶期或进入冬眠状态。

秋季的气象特点是温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冬季气象物候冬季的气象变化对于很多植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需要经历极端的低温和降水量较少的环境。

在很多地方,气象变化通常是指降雪量的增加。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大气中发生的现象,如雨、雾、霜、露、雹、雷电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也有影响。

霜霜的发生是指在夜间,因为地表降温超过了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冷凝水。

这种现象通常会损害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

露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分对植物表面的沉淀。

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露便会形成。

露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春秋季节的寒潮来袭的时候,也可能造成霜冻和严重的萎缩。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共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气象物候专题一、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二、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东虹轰隆西虹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棉花云,雨快临。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6)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7)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四、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1.纬度 2.经度 3.高下(海拔) 4.古今五、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和步骤:1.描述物候现象:时间、地点、气温、诗句中的景象2.分析物候现象的成因:判断决定因素-概括规律-结合句子分析六、描述有关物候现象。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示例: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

(原因在于高下差异)2.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示例: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第一课时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巩固对分类别说明的学习。

3、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辅手段图表教法与学法朗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教学设计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中掌握各种方法。

2、释词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二、玩味文题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明确: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三、解读课文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彩识天气简表四、搜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例: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五、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找出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六、课外作业:1.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2.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

第二课时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辅手段注释插图资料搜集教法与学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朗读-释疑-赏析-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
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
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
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
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
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
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
5
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 么?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低 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第一层(2):说明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
化有密切关系。 第二层(3-5):说的是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
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21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
在内地正值盛夏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
专题
气象物候
1
2
看云识天气
3
4
初读课文,分析结构
提示: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 天气。试按“总—分—总”的结构将课文分 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 系,从云的形状上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 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 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诗句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 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 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 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物候现象是气候的一面镜子.许多生态因素可通过各种气象仪器精 密地测定,但对于季节来临的迟早却无法直接表示,而物候则可较全面、 准确地反映出来。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相关谚语
• 气象气候 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 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 化而出现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叶落;候鸟的来临和迁 出;见霜、下雪、河冻等都是物候现象.
物候知识的不断发展,已逐渐形成为一门近代的独立学科,称为物候 学(Phenology).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气象、水文、土壤 等环境条件,在一年中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介于生物学、 生态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它不仅 反映了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中天气的积累作用.从物候 的记录可以分析出季节的迟早.物候现象可作为季节的一种指示.物候学 又称为生物气候学(Bioclimaology).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是关于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研究。

它研究大气中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也研究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气象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研究的常见内容包括:
1. 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是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或其他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象水平。

2. 气象变化。

气象变化是指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3. 季节性气候变化。

这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个季节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4. 长期气候趋势。

这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5. 灾害性天气。

这些可能包括龙卷风、暴风雪、洪水、干旱等天气灾害,它们会对人类和自然界都造成巨大破坏。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大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 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 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曲呢?玉门关外, 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诗句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 敌军趁着夜色偷偷的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大意1】: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 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 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诗歌大意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 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 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
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 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 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 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如大 量的谚语,这种方法简明易学,不需要专业 的气象知识;能迅速直接地观察;虽不精确, 但能满足诸如出行、晒衣等对天气的一般了 解需要;不需要投资。

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月、露、风、云、花、鸟都能传达大自然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气象与季节的变化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4. 气象物候记录和分析5. 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意义和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气象物候的概念,让学生对气象物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气象物候?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二、气象物候的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三、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4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四、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的气象物候观测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

五、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气象物候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进行评价。

六、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物候现象的周期性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理解物候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

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

房县实验中学“四案合一”教学案设计年级:九学科:语文设计:杨斌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时间:2011、9、15课题:《气象物候》专题学习目标: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3.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学习重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及答题规范计划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一层(3---5):第二层(6):第三部分(7):5、讨论:《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明。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4、
5、
6、
7、
布满天空
8、
3、根据第6节,完成下表。
云上的色彩
天气情况
名称
位置
色彩
形状

日或月周围
里红外紫
圆圈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二)初探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加以说明,本文也如此。试举一例说明。(如底3段说到卷云时,抓住了它的:“轻”“薄”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述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整体感知
1、根据文意填空。
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为线索,以
为重点来说明的关系。
2、根据2至5节填空。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
1、卷云
象羽毛,象绫纱
最高
阳光可透过它照到地面
1、朗读体会,理解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所反映的物候气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歌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0C风力:<3级
7、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
学海浅探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3、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开动脑筋
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2、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二、通读感知
1、指名读诗。
2、分小组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
三、品析鉴赏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译文: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垮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译文: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1)请用物候学的知识解释“春风”为何“不度玉门关”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塞下曲»卢纶
译文: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的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的溃逃。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剑刀枪。
中考试题荟萃
诗中觅气候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对应的语段。
4、学过本文,我们知道可以用肉眼看云识天气,但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怎样才能准确预测天气呢?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开创了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新纪元。
三、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是指,题目采用的修辞。
2、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根据文意,说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4、“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6、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1)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是什么?请用物候学知识解释。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哪两句也能体现这一原因。
(2)诗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你说说其中的含义。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请赏析此句。
2《凉州词》王之涣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最基本的气象常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四首古诗。
教学难点:
能注意从日常事物中寻找学习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执笔:刘艳审核:刘玉富
课题: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08.7.23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点滴收获:
3、细读文章,说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各是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6—10节的说明顺序是
6、本文兼用了和两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
课外延伸
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请你收集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4、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译文: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到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1)诗的前三句写了哪六样景物,透过这些景物可以判断出什么季节?
(2)苏轼的这首题画诗,非常高妙。他除了用视觉去观察之外,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种高妙之处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年,其作用是?
(1)数学家华罗庚对2诗“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2)«塞下曲»共六首,本诗紧接的一首是“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表明“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句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其作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